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灾害遥感监测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目录

灾害遥感监测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1)

目录 (2)

1.洪涝灾害研究背景 (4)

1.1 洪涝灾害定义 (4)

1.2 洪涝灾害成因 (5)

1.2.1 暴雨量集中 (5)

1.2.2 人为影响 (5)

1.2.3 湖泊和湖泊面积减少的影响 (6)

1.3 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6)

1.4 洪涝结论分析 (6)

2.洪涝遥感监测应用研究概况 (7)

2.1 国内外洪涝监测研究 (7)

2.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 (8)

2.3 洪涝遥感监测的特点 (9)

2.4 洪涝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 (10)

2.4.1 发展特点 (10)

2.4.2 存在问题 (10)

3.基于TM影像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方法 (11)

3.1 研究方法 (11)

3.2 基于TM影像的研究 (12)

3.3 TM数据预处理 (13)

3.3.1 辐射校正 (14)

3.3.2 几何校正 (14)

3.3.3 数据预处理的实现 (15)

3.4 利用TM数据提取水体信息存在误差的原因分析 (15)

4.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15)

4.1 基本原理 (16)

4.2 水体信息的提取(水体遥感监测模型) (17)

4.2.1 水体指数模型 (17)

4.2.2 比值模型 (18)

4.2.3 波谱间关系模型 (18)

4.2.4 单波段阈值法 (18)

4.3 非水体信息的分离 (18)

4.3.1 云和阴影的去除 (18)

4.3.2植被提取 (19)

4.3.3 不透水面提取 (19)

5.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系统的实现 (20)

5.1 洪涝灾情信息的提取 (20)

5.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的实现 (20)

5.2.1 划分洪水等级 (21)

5.2.2 洪涝淹没范围提取模型 (21)

5.2.3 淹没区和过水区识别 (21)

5.3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洪涝灾害监测 (22)

5.4 建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 (23)

6.结论和展望 (24)

6.1 总结 (24)

6.2 展望 (25)

1.洪涝灾害研究背景

1.1 洪涝灾害定义

水灾分为“洪”与“涝”两种。“洪”即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者是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同时也有相对应的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其中包括根据防汛特征水位,对应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共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

1.2 洪涝灾害成因

1.2.1 暴雨量集中

洪涝灾害的发生,绝大部分是由于雨量集中在较短的时间被造成的。暴雨在短时间内降落,雨水来不及渗入地下,滞留在地面或者在地面上流淌形成径流,最后发展成涝灾。因此,雨量多时间段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防御能力弱。我国因为自然条件和经济等各种原因,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还不强,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城市和乡镇,多数处于洪水位以下,受洪水威胁的地区有5亿人口、5亿亩耕地,这些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另外据有关报道,还有一半以上的城市还没有达到防洪标准,这是洪涝灾害的一大隐患。

1.2.2 人为影响

人类自身的各项经济和建设活动也加重了洪涝灾害程度:一是毁林开荒的影响,为了加快建设而大量砍伐树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下河道淤积抬升,降低调洪和排洪的能力;二是城市化的影响,许多原有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城市增加和城市建筑面积扩大之后,不透水地面增加,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径流系数增大,峰现时间提前,洪峰流量成倍增长;另城市的“热岛效应”会使城区的暴雨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又加大了洪涝成灾因素,加上成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涝灾害的损失因此十分显著。

1.2.3 湖泊和湖泊面积减少的影响

据有关报道,我国平均每年消亡20个天然湖泊,大量的围垦和拦截地表水流,也使湖泊水面急剧缩减,湖区洪水出现频率升高。从防洪角度来看,湖泊对削减江河洪峰起着重要作用。湖泊被围垦后损失了洪水的调蓄容积,增加洪涝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当然,这既有湖泊减少、面积缩小的因素,也有砍伐森林、植被破坏、大量泥沙涌入江湖抬高河床的原因。

1.3 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是最常见且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的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汹涌,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仅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我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水灾频发并且影响范围较广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受到将和洪水的威胁,并且因为洪水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局各种灾害之首。

1.4 洪涝结论分析

我国在20世纪50年各年代全国受涝面积和承载面积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年份有10年;占全国39%播种面积的多涝区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占全国的47%,多涝区河南,少涝区北方各省受灾和承载面积在减少,其他各省受灾和承载面积多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今年来暴雨洪涝灾害区域性、局

地形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对于洪涝灾害的发生范围、变化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实时监控,获取及时、客观、准确的洪涝灾情信息,是抗灾减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卫星遥感监测是获取陆地表面宏观、动态信息的有效手段,卫星提供的灾情信息比其他常规手段有着更快速、客观和全面等优越性,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在世界各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反映在快速反映、紧急救灾、灾后评估和重建等方面。

2.洪涝遥感监测应用研究概况

2.1 国内外洪涝监测研究

我国的洪涝遥感监测的方法主要用可见光、近红外和微波遥感进行监测,可见光和近红外最适合于区别水与干燥土壤或植被表面。在晴朗天气情况下,应用可见光、红外遥感识别比较没有植被混淆的水面,比较直接而且可操作性强,但可见光、红外遥感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穿透云层尤其是厚云覆盖区,因此可观测到退水后1-2周内的湿润土壤和植被,这种缺陷可得到部分弥补。与可见光、红外遥感不同,微波遥感不受光照和云的影响,可以全天候日夜对地进行观测,对于洪水期经常性的云干扰具有穿透能力。

我国从80年代开始用遥感手段监测和评估洪涝灾害,在这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首先,卫星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用于洪涝监测的遥感信息源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NOAA气象卫星的AVHRR数据,发展到用陆地卫星的TM 影像,用全天候的机载和星载侧视合成孔径雷达(SAR)监测洪水,如今随着EOS、MODIS卫星数据和微型无人飞机航片的应用,进一步了提高了灾害宏观

动态监测的时效性和识别精度。此外,在图像处理技术方面也得到改进,所有这些都为遥感技术实际应用与洪涝灾害的监测评估创造了良好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极地轨道的业务气象卫星NOAA/AVHRR资料为主、TM和SAR资料为辅开展实时洪涝遥感动态监测。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遥感探测器在不同高度轨道平台上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大大丰富了用于洪涝遥感监测的信息源,除沿用原有传统的NOAAA/VHRR、TM、SPOT资料外,星载微波遥感资料和EOS、MODSI资料的应用开始增加,使得洪涝遥感监测图像信息更为丰富而且时效更高。

2.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关键在于水体的识别技术。水体识别是基于水体的光谱特征和空间位置关系分析、排除其他非水体信息从而实现水体信息提取的技术。其物理学基础为:由于水体、植被、裸土等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反射光谱特性有着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它们的光谱特性为:水体在近红外通道有很强的吸收,反射率极低,在可见光通道的反射率较近红外通道高。植被在可见光通道的反射率较近红外通道低。在近红外通道波长范围内,植被的反射率明显高于水体,而在可见光通道波长范围内,水体的反射率高于植被。裸土的反射率在可见光通道波长范围高于植被和水体,在近红外通道高于水体,低于植被。

以上叙述的是各种典型物体的光谱共性特征,实际上,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相、不同类别的物体其光谱响应具有其特殊性,各类物体之间存在同谱异物或同物异谱的混淆信息。因此,排除植被、云、云影、城镇或裸土等非水体目标的干扰,建立可靠的水体解译标志和模型是提高水体识别精度中主要解决的问题。

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对灾前遥感图像的综合判读和分析,结合野外抽样调查验证,建立正常或警戒水位条件下河流、水库、湖泊、塘坝等临界特征水域的警戒水域背景库,将洪涝灾害发生时水体遥感监测结果与警戒水域背景库的数据进行比较,提取洪涝灾害发生时的淹没面积和地理信息位置,结合地理数据库,综合评价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和受灾程度。

2.3 洪涝遥感监测的特点

洪涝灾害是一种骤发性自然灾害,其发生大多具有一定突发性且危害大。人类对洪涝灾害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过程中,主要划分为洪水控制和综合管理、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洪水灾情监测和防洪抢险、洪水灾害综合评估与减灾辅助决策分析等四个阶段,洪涝灾害监测与后两个阶段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减灾措施的制定、实施以及灾后的灾情评估和救灾工作的开展。

目前,洪涝灾害的监测方法分为地面观测和遥感监测两种,地面观测主要以建立多个地面站的组网方式实现洪涝灾情数据的采集,实际上,这些采集站并非专门为手机洪涝灾情设立,而是以气象或水文、水利部门的地面观测网为基础开展调查工作,由于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具有多发、少发和不发等频度变化大的特性,所以所设立的有限地面监测站点只能代表局部地点的信息,缺乏宏观性和代表性,难以满足洪涝灾害全空间区域的监测,尤其当洪灾爆发时,常常造成交通不畅、通讯中断或观测站点被破坏,人的生命也面临危险,使得灾情的空间分布信息无法及时获取,给灾情的实时监控带来忙去,卫星遥感监测可以弥补以上的诸多不足,它不受地面监测条件的限制,其主要特点如下:

①多平台、全方位立体监测

②周期性、多时相动态监测

③全空间宏观监测

④资料费用低且易于获取

2.4 洪涝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

2.4.1 发展特点

20世纪90年代,洪涝遥感动态监测以NOAA/AVHRR资料为主,TM、SAR 资料为辅,综合利用各卫星资料特点,如以高分辨率卫星资料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识别的结果为背景,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资料进行实时灾情覆盖调查,计算相应面积,评估受灾情况。

由于云遮挡时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资料无法监测地表信息,从而影响洪涝灾害遥感的全天候监测,因此利用微波遥感资料(如SAR、AMSU、TRMM等)进行洪涝遥感监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难以获得大范围、高频次微波遥感资料,开展实际应用仍较困难。

随着GI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以及各省市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为洪涝遥感监测提供了更全面的系统平台,通过对洪涝灾害多发区如河流、湖泊、水库、堤防等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构建洪涝遥感本底数据库,包括警戒水位或不同水位情况下的遥感影像和水域边界矢量数据,综合土地利用信息和地理高程数据,为洪涝灾害的定位、定性、定量监测和分析评估提供了依据。

2.4.2 存在问题

①虽然可用于洪涝监测的遥感资料较多,但是由于部分资料如航片、TM、

SPOT、SAR等资料不能实时获取或费用太高,影响了日常监测业务的开展。

②大部分水体信息提取仍停留在研究阶段,还缺少实际应用的基础,交互式水体识别过程繁琐,水体识别精度难以保证,识别自动化程度不高。

③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常借助于国外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这些通用软件平台功能齐全而强大,但操作往往比较繁琐而且对于某专题信息的分析处理针对性不强,不利于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服务产品制作,不适合日常业务化要求。

3.基于TM影像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每种物体都具有固有的辐射特征,遥感的本质就是探测物体的辐射能量。任何物体的辐射特征,无论是对外来辐射的反射还是自身发出的辐射,都与该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有关,即不同的物体具有增加独特的光谱特征,主要有以下定律来描述:普朗克辐射定律、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基于上述公式可知,常温地物的主要辐射在红外线波段,所以应将红外通道作为洪涝监测的重要信息源加以利用。

太阳是个巨大的电磁辐射源,也是遥感的主要对象,太阳辐射的电磁波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在可见光和近红外两者合计约占辐射总能量的80%,在此光谱区内太阳辐射的强度变化很小,可以当作稳定的辐射源,其次是紫外和短波红外,其他波段很弱。对于绝大多素地物而言,透射分量很小,甚至为零,主要是反射与吸收,被吸收的部分能量经转化会再辐射出来,地物各波段的反射特性和物理属性密切相关,这是选择遥感监测通道的主要依据。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到达地面需穿越大气层,地物反射、辐射的电磁波被卫星遥感探测器所捕获也要穿越大气层。大气中的水汽、C02、03等会选择吸收某些电磁波,其他的一些悬浮物如冰晶、气溶胶、悬浮颗粒等则会选择性散射波长短于气粒径的电磁波。因此,大气对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与散射会使某些波段的辐射能量严重衰减以至完全不能通过。所以遥感探测器捕获的地物反射辐射能量不仅取决于地物反射、辐射特性,还受到大气衰减的影响。对于地物目标的遥感而言,必须避开吸收带,选择受大气影响较小,穿透性较好的大气窗区波段,如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以及热红外、微波等波段。因此,在开展定量遥感时必须考虑大气影响的补偿并给予订正,即通过辐射校正以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

3.2 基于TM影像的研究

TM 影像为Landsat 5搭载的专题绘图仪(TM)获取的图像。TM 图像在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方面都比MSS 图像有了较大改进。在光谱分辨率方面,采用7 个波段记录目标地物信息,波长范围和光谱位置都作了调整;在辐射分辨率方面,采用双向扫描,改进了辐射测量精度,目标地物模拟信号经过模/数转换,以256 级辐射亮度描述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可观察地物电磁波辐射中的细小变化;在地面分辨率方面,瞬间视场角对应的地面分辨率为30 (除第6 波段)。ETM+是在原TM 7 个波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色波段,而且热红外谱段空间分辨率为60m。TM/ETM+数据具体波段范围及地面分辨率见表1。

3.3 TM数据预处理

大气对遥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地表地物发射辐射的衰减及传感器和景物之间太阳辐射的散射等,在大气窗口内散射最为严重。在TM各波段中,TM1的散射最严重,表现为灰度平均值偏高,图像模糊,其次是TM2、TM3、TM4。

散射影响在下面的应用中应予以考虑:

①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时,由于散射,传感器接收的信号与地物反射率之间的偏差,使得统计数据如均值、方差等发生变化,因而影响分类精度。

②在对遥感数据各波段进行比值处理时,由于散射叠加的影响使比值失去本来的物理意义。TM数据灰度值与地物反射率并非为线性关系。

③在对TM各波段作主成分分析时,大气散射影响使结果不一样。

遥感数据预处理是遥感应用的重要前提。由于遥感系统空间、波谱、时间以及辐射分辨率的限制,很难精确的记录复杂地表的信息,因而误差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数据获取的过程中。这些误差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图像分析的精度。因此,在定量参数获取和图像分类之前,有必要对遥感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进行辐射和几何变形校正,以得到一个尽可能在辐射和几何上都更接近真实的图像。

3.3.1 辐射校正

为了正确地评价地物的反射特征和辐射特征,必须尽量消除由于传感器本身的光电系统特征、太阳高度、地形以及大气条件等引起的光谱亮度的失真,这种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里的各种失真的过程称为辐射校正。辐射校正分为两种:绝对辐射校正和相对辐射校正。绝对辐射校正通过辐射转换模型将影像上地物灰度值转化为地物反射辐亮度或反射率,这种校正转换需要传感器定标参数、大气校正参数和相应的校正算法;相对辐射校正是采用多时相影像的地物灰度值代替地物反射辐亮度或反射率进行的校正。

3.3.2 几何校正

由于几何位置的变化,遥感影像产生几何畸变,给定量分析及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应用之前还需要进行几何校正。造成遥感影像形变的原因主要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地形起伏、地表曲率、大气折射以及地球自转等。几何校正分为几何粗校正和几何精校正:几何粗校正也称系统校正,指利用各种可以预测的参数,如位置参数、平台姿态等测量值等,把原始图像纠正到所要求的地图投影中去;几何精校正是利用控制点对原始图像的几何畸变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建立原始的畸变图像空间与基准图像空间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并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把畸变空间中的全部元素变换到纠正图像控件中去(控制点应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特征变化大的地区应该多选一些),常用方法有多项式纠正法、共线方程纠正法、DELAUNEY三角形法等。

3.3.3 数据预处理的实现

①几何定位的重采样

②区域面积计算

③图像处理算法:分别有彩色合成、伪彩色处理、图像分段增强。

3.4 利用TM数据提取水体信息存在误差的原因分析

①影像反射率误差。主要来源于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误差。预处理后获得的影像反射率与地物实际反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②实测数据误差。实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水体深度误差。

③样点数据存在的误差。部分样点数据水体深度模拟值误差超过标准,其精度很低。

④其他因素的误差。周围地形及气候原因的影响,导致收到洪涝灾害的程度不同。

4.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由于水体对入射能量(太阳光)具有强吸收性,所以在大部分遥感传感器的波长范围内,总体上呈现较弱的反射率,并具有随着波长的增加而进一步减弱的趋势。在TM遥感的蓝光波段

(TM1),绿光波段(TM2)里水体的反射率相对较强,并且对蓝光波段有明显的散射作用,但其它各类背影地物的反差也不明显;水体对红光波段(TM3)的反射率次之;近红处(TM4)、中红外波段(TM5),水体具有强烈的吸收性,几乎吸

收了全部的入射能量,所以反射能量很少,而土壤和植被在这两个波段内的吸收能量较小,而且有较高的反射性,这使得水体在这两个波段上与植被、土壤有明显的区别,在TM影像上水体在这两个波段上呈现暗色调,而土壤和植被则呈现相对较亮的色调。因此,在此方位研究水陆分界线、确定水体范围是比较方便快捷的。

4.1 基本原理

各类地物由于具有不同的物质结构和组成承德呢而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征,且具有三个主要辐射特征:地物的总辐射水平的高低是地物的第一重要的遥感特征;可见光和红外的辐射平衡关系是地物的第二重要的遥感特性,即光谱曲线整体趋势;辐射随着波段变化的方向和强度,是地物的第三个重要遥感特性。作为环境独立因子而存在的水体,同样也具有以上阐述的不同于其他环境因素的三个遥感特性,其具体表现为:

①天然水体对0.4-0.25波段电磁波的吸收明显高于绝大多数其它地物。因此,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即总辐射水平低于其它地物,在彩色遥感影像上表现为均匀的暗色调。

②天然水体对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更高于对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因此水体的可见光辐射一近红外辐射的平衡对比关系表现为负方向(光谱矢量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而植被表现为正方向。

③在可见光波段,水体的反射率随泥沙含量的增强而增强,但反射曲线基本相似。

水体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水体本身性质所决定

的,如水体面积、水面性质、悬浮物的性质和含量、水深、水温等都能影响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形成光谱差异,导致影响特征很不相同。自然界水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海洋、大面积的湖泊等水体在影像上为特殊的大斑块和特别的色调,而狭小的河流在影像上为断断续续的线状,其色调与周围环境背景稍有差异,但因其物理量变化较小而难以准确提取。其次,受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限制,从而决定了最小可识别目标的大小,同时,使得在特定的波段内地物的光谱差异被均衡化,而导致“同物异谱”现象,即在图像处理中出现混合象元的问题。水体信息的识别和提取属于通常的图像分类与专题信息提取的问题,但它更具专一性和独特性,仅需将图像分为两类,即水体和非水体,因此,需要解决的是水陆分界提取和排除非水体信息问题,采用的方法是从水体的光谱特征分析入手,根据主要辐射的三个特性,实现水体信息的提取。

4.2 水体信息的提取(水体遥感监测模型)

利用遥感图像提取水体信息的常用方法可分为:单波段法、多波段、比值法和水体指数法。

4.2.1 水体指数模型

基于绿光、近红外波段构成的NDWI指数可以突出影像中的水体信息,并能最大程度上抑制植被信息,计算公式为:

4.2.2 比值模型

利用比值植被指数RVI,其计算公式为:

4.2.3 波谱间关系模型

除原始波段外,遥感影像经过一系列变化(比值、主成分分析等)之后生成的新图像,也可以作为水体等典型地物遥感信息提取的特征波谱,并用于波谱间关系模型的建立。

4.2.4 单波段阈值法

将图像变换后新生成的具有多个原始影像波段信息综合的特征波段用于阈值分割,来识别水体信息,据分析,可以利用该特征波段提取水体信息。

4.3 非水体信息的分离

非水体物体主要包括云、植被、土壤等目标物,其中植被包括作物、林地和草地等,这里土壤泛指裸土、城镇、建设用地等。通过研究它们的光谱特征实现有效去除非水体信息。

4.3.1 云和阴影的去除

去除云和阴影的信息对于提高影像判读和分析的精度,增强影像的有效性和

可用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云及其阴影具有不稳定性和运动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较大,而且不同季节、不同高度的云的反射率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4类去除云和阴影的方法:

①多时相图像法。包括直方图匹配法、多项式改正法和小波变换法。

②多幅图像插值法。对于不同时间段的同一地区的多幅图像进行插值生成特定时间的图像,达到云和阴影的目的,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③单传感器图像法。包括局部信号增强法和整体信号过滤法,单采用单一滤波器进行增强和自适应性较差。

④多光谱图像法。利用某些波段对云和阴影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提取云和阴影的覆盖信息,然后从原始图像中减弱云信息,增强阴影信息,最终达到去除云和阴影的目的。

4.3.2植被提取

植被的反射率值从3波段到4波段的存在跃迁式的变化,因此用第4波段与第3波段的差值图像可以更好的增强植被覆盖信息,从而更有利于植被覆盖区域的提取。可用到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

4.3.3 不透水面提取

可以使用TM影像第5波段提取不透水面与植被的混合区域,然后减去第4波段和第3波段的反射率差值图像上提取的植被信息,最后得到不透水面的覆盖范围。

5.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系统的实现

5.1 洪涝灾情信息的提取

①遥感图像经过预处理,与警戒水域图像叠加,然后依据被淹水体与背景的光谱特征差异、色调、纹理等特征,判别洪水淹没的边界线与范围,生成带有警戒水域范围的洪水淹没遥感影像图。

②通过洪水淹没影像图和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叠加,按照需要统计洪涝淹没总面积、分县淹没面积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淹没面积等。

③比较不同时序的洪水遥感影像图,得出洪水演进态势及各地受淹没的持续时间。其中提取的洪涝灾情图形信息可包含警戒与被淹水体、行政单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在内的诸多信息,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不同的图件显示输出。

5.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的实现

洪涝遥感监测采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ANDWI或多波段合成方法进行水体信息提取。但是当洪涝发生时,淹没区水体与洪涝发生前的正常水体有所区别,由于淹没区水体信息中混和了下垫面中水以外其他信息,如被淹没的水田、旱地、道路、村庄等,另外,在南方,洪涝发生后往往云和云影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必须对水体监测模型进行补充分析和修正,提高洪涝遥感监测的精度。

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绪论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原因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准确、及时的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成为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将探讨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二、卫星遥感技术的概述 卫星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上的多光谱传感器,采集地球表面反射、辐射能、散射、吸收等信息的一种遥感手段。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多光谱、高时空分辨率、遥测遥控、及时更新等优点。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地球表面的各类信息,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等,而这些信息对于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非常重要。 三、卫星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洪涝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地表水的信息,对淹水范围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例如,在2018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中,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洪水的扩散与变化,为救援和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四、卫星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利用卫星遥 感技术,可以获得地表形变和地下应力变化的数据,对地震预警、预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例如,在2013年四川雅安 地震中,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地震影响范围及灾害的程度,为救援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五、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大风等。利用卫星遥感技 术可以获取气象数据,对各种天气灾害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和预警。例如,在2019年山东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卫星遥感技术 能够实时监测风暴云团、预测风向、风速和降雨量等信息,为相 关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六、卫星遥感技术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 森林火灾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损害难以计量。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森林着火的情况及着火面 积的大小,为灾害救援人员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支持。例如,在2018年加州野火灾害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了多次监测和预警。 七、结论 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应对过程中,卫星遥感技术的优越性能,

利用遥感技术对洪泛灾害进行风险评估

利用遥感技术对洪泛灾害进行风险评估 洪泛灾害是极具破坏力和危险性的自然灾害,常常会给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 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这种灾害的防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遥感技术在其防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更是进行洪灾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洪灾风险评估 所谓洪灾风险评估,指对于洪涝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其中, 风险是指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期内发生洪灾的可能性和灾害造成的损失。洪灾风险评估是根据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洪灾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估,包括土地利用、流域地形、气象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从而对洪灾风险做出预测和评估。 二、遥感技术在洪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各个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洪灾风险评估而言,其应用 显得尤为重要。遥感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大覆盖面积、实时性等优点,能够获取大量的及时信息,快速准确地提供流域中各项因素数据,为洪灾风险评估提供重要支持。 在洪灾风险评估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1、洪涝灾害面积识别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洪涝灾害的信息和数据,采用人工分类和自然分类,对洪水 淹没的范围进行了解和分析,确定洪涝灾害的面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洪灾数码影像、航空照片、卫星图像等遥感数据的获取、图像处理、分析、分类和解译。 2、洪涝灾害强度评估

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分析获取到的洪灾数码影像、航空照片、卫星图像等遥感数据,可以对洪涝灾害的强度进行评估。对于洪涝灾害的强度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洪涝灾害的危害性程度及可能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等方面的损失。同时,可以对洪涝灾害灾后的重建提供支持性的数据和信息。 3、洪泛灾害的深度测绘 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数据获取到的地表信息和地形图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洪泛区的地形,进而通过数据和信息的辅助,预测洪泛灾害的深度。同时,借助数字地形模型可以掌握蓄水区、冲洗区、渗漏区的信息,重点关注汇水面积、汇流方向和渗透性差异等地质信息,更好的评估洪泛灾害风险。 4、流域土地利用研究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流域内各种地形、植被、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洪涝灾害易发区域的范围,并通过图像分类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污染物的变化进行监测和测量,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三、结语 遥感技术在洪灾防治方面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防御措施的有效性,使工作更加科学、精细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洪泛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并给出一定程度上的预报,大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对于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应对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为灾害预防和抢救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预测洪涝灾害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预测洪涝灾害 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给人类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面对这种情况,除了看天象、听民间神卜之外,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利用遥感技术作为灾害预测和监测的手段。那么,究竟什么是遥感?它是怎样为洪涝灾害预测和监测提供帮助的? 一、什么是遥感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气象、水文、植被、地形等要素以及人工设施 等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以达到对地球表面特征的感知、监测和评估的一种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是指获取对象自 身发射的电磁波或粒子,例如雷达卫星;而被动遥感则是利用对象反射、辐射电磁波的能量进行观测,例如气象卫星。 二、遥感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提供遥感影像图像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拍摄遥感影像图像,实现对地表物理量空间分布的高精度监测。例如洪水淹没范围、河流水位、道路积水深度等数据的提取和分析。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人力,同时因其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高,同时实时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极大地帮助人们进行洪涝灾害的预警和紧急响应。 2. 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到的数据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管理,以实现对时空变化的监测和对各种危险源的定量评估。基于GIS的洪 涝建模和分析,能够更精确地确定洪灾的影响范围和预测洪灾的概率。

3.测算地表流量 遥感技术也有助于测算洪水的地表流量。研究者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水流的速度、方向、深度、流量等数据进行计算和预测,以应对洪涝灾害的各种情况。例如,有了这些数据,政府部门可以提前规划防洪堤的建设,预警洪水迅速到达城市的时间点。 4.对流量数据的验证 除了提供高精度的地表流量数据以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帮助验证水流模型和预 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比遥感数据提取的洪涝信息和数值模型结果数据的差异,研究者可以进行模型的不断修改、完善和验证进而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帮助政府决策者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三、结语 总之,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洪涝灾害的情况,从而提高 政府的决策水平和应对能力,尽最大努力来减少洪涝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伤害。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它将会对防范和应对洪涝灾害发挥越来越积极、有效的作用。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方法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方法 简介: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洪涝灾害,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本 文将介绍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一、遥感图像获取 1. 卫星遥感 卫星遥感是一种常用的遥感手段,它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图像数据。 通过卫星遥感,可以得到整个洪涝灾害区域的影像数据,覆盖范围广。卫星遥感可以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等不同波段的传感器来获取图像, 进而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情况。 2. 航空遥感 航空遥感是指利用飞机或无人机等载具进行观测的遥感方法。相比 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显示更细节的信息。通过航 空遥感,可以获取洪涝灾害区域的高分辨率图像,对灾害的范围和程 度有更准确的了解。 二、图像处理与分析 1. 影像预处理

在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洪涝灾害监测之前,需要进行一些预处理工作,例如去除云层、大气校正、辐射定标等,以确保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提高图像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2. 洪涝灾害指标提取 利用遥感图像,可以提取出一些与洪涝灾害相关的指标,如水体面积、水深、变化检测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洪涝灾害的程度和范围。常用的指标提取方法包括阈值分割、特征提取、纹理分析等。 三、监测和预警系统 1. 模型构建和监测 利用遥感图像和指标数据,可以建立洪涝灾害的监测模型。监测模 型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对图像进行 分类和分析,实现洪涝灾害的自动监测。 2. 预警系统 基于洪涝灾害监测模型,可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可以根 据监测结果,及时向相关部门或居民发送预警信息,从而提高灾害防 范和救援的效果。预警系统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 监测结果可视化展示,并提供决策支持。 四、应用案例 1. 洪涝灾害监测与评估

卫星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卫星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卫星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传统的洪涝灾害监测手段比如基于站点观测和人工调查方法都存在着成本高、监测信息不全面、监测精度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提高洪涝灾害的监测效能和减灾能力。本文将探讨卫星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地球观测仪器对地表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无接触、实时、连续的信息监测和数据获取的一种现代科技。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是全球环境研究和灾害监测预警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其具有覆盖范围广、多时段、高分辨率、连续监测等优点,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地表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卫星遥感技术可应用于气象、水文、地貌、生态、环境等领域,可以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二、洪涝灾害监测 洪涝灾害是由大雨、暴雨、龙卷风、风暴潮和河流泛滥等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洪涝灾害的出现会对人类的经济和生活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大规模的洪涝灾害更是会导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对于洪涝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的

意义。目前,传统的监测方式包括站点监测、空中观察、人工调查等。但这种传统方法存在监测范围小、监测精度低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灾害监测已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 三、卫星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1、卫星遥感监测洪水演变过程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洪水演变过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高质量的卫星数据,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个波段,可以实现快速、 高效、准确的监测信息获取。典型地,洪水漫灌过程中的水体通常被卫星图像所探测到。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所获取的卫星图像,可以多时段、快速、海量的获取地表水文信息,包括洪水范围、洪水深度、洪水水位等,从而实现洪涝灾害的快速监测和预警。 2、地表水动态监测 地表水动态变化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地表水体面积和周长等变化信息,从而可以监测到洪涝灾害影响范围的扩散情况。同时,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高质量的数据,不会受到人类和天气的影响,保证了洪涝灾害监测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地表覆盖变化监测

遥感测绘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测绘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灾害,及时准确的监测和预警成为防范和减轻灾害影响的关键。遥感测绘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监测手段,逐渐广泛应用于灾害监测领域。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具体案例,探讨遥感测绘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首先,遥感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地震之后的灾害监测尤为重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地震灾区的地表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和分析,快速获取地表变形和地震破坏情况。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遥感图像的应用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受灾区域的建筑倒塌情况,帮助救援人员准确定位受困人员和重点救助地点。同时,遥感测绘技术还可以通过斜视遥感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手段,监测地壳运动、地下水位变化等,为地震的预测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遥感测绘技术在洪涝监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洪涝灾害常常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准确判断洪水泛滥的范围和水深对及时采取避免措施至关重要。遥感技术通过对洪水灾区进行高分辨率的卫星或航空图像监测,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洪水灾情信息。例如,2010年云南特大暴雨洪灾,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迅速地获得洪水覆盖的区域和深度,提供给救援部门洪水蔓延的情况,帮助其及时调度救援力量。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借助雷达反射探测洪水的水位和流速等动态信息,为洪水预警系统提供实时数据。 此外,遥感测绘技术在火灾监测中也有广泛应用。火灾是一种破坏性强、速度快的灾害,迅速发现和扑灭火灾对防止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遥感技术通过红外线图像的获取,可以实时监测火灾热点和火势蔓延的范围。例如,2019年亚马逊雨林火灾,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火灾的蔓延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灾区的火灾扑灭提供准确的定位。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获取火灾烟雾的颜色和气体成分,进行火灾类型的判断,为消防部门提供参考信息。

基于遥感数据的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

基于遥感数据的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自然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灾难,能够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失。因此,为了防止和控制自然灾害,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监测与预警。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中。因此,本篇文章将着重介绍基于遥感数据的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的相关内容。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指的是通过利用机载、卫星等具有高分辨率观测能力的设备对地表环境进行非接触式的“光学探测”和“分析处理”,并以此获得地球表面各种物理、化学、生态数据的技术。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卫星或飞机等设备发出电磁波,然后对其反射或发射的信号进行接收和分析,从而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 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洪涝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而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洪 涝灾害监测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洪涝灾害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能够及时获取洪水灾害范围、深度、形态、进退方 向等信息,从而进行准确的灾情评估和决策制定。比如,在2008 年汶川地震中,遥感技术就被广泛应用于灾民安置选址、道路和 桥梁的恢复等重建工作中,为救援和恢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 支持。 2. 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能够对社会生活造成极大 的影响。因此,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灾害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地震灾害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地表形变、地表变形、地表水文水文变化等信息,从而对地震的发生和灾后情况进行评 估和监测。比如,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就为 地震救援和后期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3. 遥感技术在干旱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干旱灾害是一种常年累月的灾害形式,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等造 成的影响很大。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灾害监测,则能够及时

遥感技术在洪涝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洪涝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洪涝灾情的监测和评估,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其 对灾害发生区域进行大范围扫描,有利于第一时间对灾害事件进行响应,特别是 灾害发生范围大、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卫星遥感几乎是唯一的手段。通过遥感手 段可以获取洪涝水体范围、淹没范围、淹没水量水深、受灾体影响评估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丰富了应急指挥决策的信息资源,也填补了地面监测无法获取的空 白信息。 关键词:遥感技术;洪涝监测;应用 1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1.11980年代的防洪遥感试验 早在1983年,中心就用地球资源卫星的TM影像调查了发生在三江平原挠力 河的洪水,成功地获取了受淹面积和河道变化的信息。1984年和1985年,用极 轨气象卫星分别调查了发生在淮河和辽河的洪水。1987—1990年,在国家科委组 织下,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国家气象局和国家遥感中心航空遥感 一部等众多部门和单位合作,先后在永定河下游、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河段和洞 庭湖区以及淮河干流,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遥感应用试验。基于该试验,在我国 首次建立了全天候和准实时监测洪水的遥感系统,使国家防汛指挥部门在远离洪 水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之外的指挥部里就可及时了解洪水的现场情况。 1.21990年代全天候实时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 继防汛遥感应用试验之后,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和“863高技术”计划又共同支持了全天候实时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该项目由国家科委、水利部、中科院 和国家遥感中心航空遥感一部等4个部门共同组织,1991年4月启动,1996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和鉴定。 该系统的总体设计采用机—星—地模式,由航空遥感平台分系统、雷达实时 成像分系统、航空卫星通信分系统以及地面图像信息处理分系统几部分组成,实 现了全天候工作、图像实时(秒级)传输、应用机动灵活、覆盖面积大以及灾情 评估等5大功能。 1.3重大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 “九五”期间,科技部在16个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遥感、地理 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研究”中,列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 运行系统的建立”课题,将“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与试运行”作为一个专题。该专题按业务化和实用化的要求,对水旱灾害监测与评估中仍未 解决的关键技术继续进行科技攻关,主要目标为建立一套的洪涝灾害监测与评估 技术规程,使决策指挥调度、监测与评估的技术流程、数据管理、以及产品与成 果的编制、输出和传输等更加标准,令决策、指挥、管理和运行更加科学和规范。 2遥感技术在洪涝监测中的应用 2.1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及业务需求 (1)卫星数据资源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由低、中、高分辨率,光学和雷达多种类型载荷组成 的卫星体系,可用于洪涝遥感监测应用。其中静止轨道卫星高分四号,一天数次 对地进行观测,空间分辨率达50米,主要对水体动态以及地表植被状况进行观测。中等分辨率的陆地资源卫星,几天到十几天对关注地区观测一次,空间分辨 率从几米到几十米,主要解决对资源的普查和地表要素的观测与反演问题。通过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灾害遥感监测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目录 灾害遥感监测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 (1) 目录 (2) 1.洪涝灾害研究背景 (4) 1.1 洪涝灾害定义 (4) 1.2 洪涝灾害成因 (5) 1.2.1 暴雨量集中 (5) 1.2.2 人为影响 (5) 1.2.3 湖泊和湖泊面积减少的影响 (6) 1.3 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 (6) 1.4 洪涝结论分析 (6) 2.洪涝遥感监测应用研究概况 (7) 2.1 国内外洪涝监测研究 (7) 2.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基本思路 (8)

2.3 洪涝遥感监测的特点 (9) 2.4 洪涝遥感监测应用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 (10) 2.4.1 发展特点 (10) 2.4.2 存在问题 (10) 3.基于TM影像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研究方法 (11) 3.1 研究方法 (11) 3.2 基于TM影像的研究 (12) 3.3 TM数据预处理 (13) 3.3.1 辐射校正 (14) 3.3.2 几何校正 (14) 3.3.3 数据预处理的实现 (15) 3.4 利用TM数据提取水体信息存在误差的原因分析 (15) 4.水体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15) 4.1 基本原理 (16) 4.2 水体信息的提取(水体遥感监测模型) (17) 4.2.1 水体指数模型 (17) 4.2.2 比值模型 (18) 4.2.3 波谱间关系模型 (18) 4.2.4 单波段阈值法 (18) 4.3 非水体信息的分离 (18) 4.3.1 云和阴影的去除 (18) 4.3.2植被提取 (19)

4.3.3 不透水面提取 (19) 5.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系统的实现 (20) 5.1 洪涝灾情信息的提取 (20) 5.2 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模型的实现 (20) 5.2.1 划分洪水等级 (21) 5.2.2 洪涝淹没范围提取模型 (21) 5.2.3 淹没区和过水区识别 (21) 5.3 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洪涝灾害监测 (22) 5.4 建立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 (23) 6.结论和展望 (24) 6.1 总结 (24) 6.2 展望 (25) 1.洪涝灾害研究背景 1.1 洪涝灾害定义 水灾分为“洪”与“涝”两种。“洪”即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者是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同时也有相对应的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其中包括根据防汛特征水位,对应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共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案例研 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人机遥感技术成为了灾害监测领域中一种常用且有效 的工具。无人机遥感技术通过利用无人机搭载的遥感设备,实现对地面环境进行全方位、高分辨率的图像采集和数据获取,为灾害监测和灾后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的应用案例,探讨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案例一:地震灾害监测 地震是一种常见而且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 重威胁。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地震灾害监测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获取受灾区域的高分辨率图像和数据,并进行准确、实时的灾害评估。例如,在2017年墨西 哥地震中,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救援人员能够及时获知房屋倒塌情况,确定人员伤亡情况,提前布置救援队伍和物资,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案例二:洪涝灾害监测 洪涝灾害是全球面临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特别是在某些地区危害更为严重。 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洪涝灾害进行监测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例如,在2018年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洪涝灾害中,无人机遥感技术通过 航拍受灾地区,及时获取了洪水泛滥的区域、淹水程度和灾害范围等关键信息,帮助救援人员规划救援路线、调配物资,并提供了宝贵的灾害评估数据。 案例三:森林火灾监测 森林火灾是一种具有很高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危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还会对人类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森林火灾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人机可以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器,通过对火灾区域进行红外扫描,实

时监测火势、温度和火源分布情况,帮助消防部门迅速定位和扑救火点。例如,在2019年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中,无人机遥感技术帮助消防人员掌握火势蔓延方向 和范围,及时进行紧急疏散和灭火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森林资源。 综上所述,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高效获 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实时反馈灾情信息,帮助救援人员制定有效的救援措施,降低灾害损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无人机的普及应用,相信其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然而,也需要注意保护无人机遥感技术的隐私安全和合法使用,避免对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的更广泛应用,为减少灾害损失和提高预警能力做出更大贡献。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自然灾害是人类不可避免面临的问题,对个人、社会、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和应对自然灾害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监测手段,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重点介绍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方向和优势。 一、遥感技术在火山与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火山喷发和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对人类生命财产都有重要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在地面不易靠近的火山活动区进行监测,以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多时相影像数据、热红外遥感数据等进行图像处理,可以识别出火山口喷出的烟雾、火山喷发热点等信息,从而进行火山喷发活动的预测。 同时,地震活动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合成孔径雷达(SAR)等遥感观测技术,可以察觉到地震引起的地表裂缝、地面变形和地域地貌的异常变化等现象。通过对变形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分析,可以预测发震概率和危险程度。此外,地震的遥感监测还可以用于地震后灾害的调查、监测和救灾, 为灾后处置和重建提供数据支撑。

二、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洪涝灾害是一种广泛影响人类的自然灾害,发生后会对社会、 经济和环境带来巨大破坏。遥感技术在洪涝调查和监测中具有优势,其数据可以有效测量和监测水体涨落和洪水泛滥的情况。高 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精确定位洪涝灾害的受灾区域,综合利用多 时相影像资料,可以得到洪水分布、水深、水面面积等综合信息。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地形和地貌因素对洪灾灾害的潜在危 险区域进行监测和分析,以预测可能出现的灾情。 三、遥感技术在台风和风暴潮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台风和风暴潮灾害给沿海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遥感技术在 这些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技术可以 实现对风暴潮和海浪的实时监测,捕捉风暴前期信息,帮助相关 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此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对海岸线进行 边界检测,并可以监测海岸进退变迁,对区域性海岸多年趋势变 化进行深度分析,以保证海防工作的有效展开。

遥感技术在交通气象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遥感技术在交通气象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遥感技术在交通气象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现代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壮大,交通气象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交通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雾霾、冰雪天气等,在这些灾害发生时,航空、航天、铁路、公路等交通系统会受到严重影响,交通堵塞、延误、事故频发成为常见现象,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和效率。为了提高对交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遥感技术逐渐应用于交通气象灾害的监测中,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一、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指利用遥感仪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大气、植被、土壤等信息,并通过图像解译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遥感技术具有快速获取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地表信息的优势,成为交通气象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手段。 二、遥感技术在暴雨洪涝监测中的应用 暴雨洪涝是常见的交通气象灾害之一,它不仅会造成道路积水、路面塌陷等交通安全隐患,还会导致交通中断和路网分布不平衡。利用遥感技术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洪水灾害发生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调配资源,避免交通系统中断。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卫星图像可以反映洪涝地区的表面水情,分析水面扩展的范围和速度,进而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水等级和程度。此外,遥感数据还可用于区域内的水体监测和洪涝灾害评估,并与地下水位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水情的动态变化。

三、遥感技术在雾霾监测中的应用 雾霾天气会降低空气质量,对交通运输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雾霾天气中,能见度下降严重,导致车辆行驶困难,交通事故频发。因此,准确监测雾霾天气对交通运输安全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卫星和气象雷达来获取雾霾的空间分布和浓度。遥感卫星可以监测雾霾物质的输送路径和扩散范围,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气象雷达则可以探测雾霾中的微粒物质的浓度和颗粒大小,进一步了解雾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此外,遥感技术还可通过大气成分遥感来监测类似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雾霾的成分,为及时采取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在冰雪天气监测中的应用 冰雪天气是交通气象灾害中的重要部分,对交通运输安全和效率造成重大影响。通过遥感技术对冰雪天气进行监测,可以及时评估交通道路的冰雪情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交通事故和堵塞现象。 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可以获取冰雪面积的空间分布和覆盖程度,进而评估冰雪对交通道路的影响范围。此外,通过红外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面温度变化,预测交通道路结冰的可能性。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获取冰雪的密度和厚度等信息,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更精确的交通路况判断依据。 五、遥感技术在交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在交通气象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交通气象灾害信息,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取交通气象灾害的实时影像图像,分析火灾爆炸的范围和程度,评估交通道路的通行能力或中断情

遥感卫星用于防灾减灾的实例

遥感卫星用于防灾减灾的实例 遥感卫星是一种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高 分辨率的观测和监测,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下面将介 绍几个遥感卫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实例。 一、洪涝灾害监测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遥 感卫星可以通过对地表水体的监测,及时发现洪涝灾害的发生和演变 趋势,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例如,2010年巴基斯坦洪灾期间,卫星图像显示出洪水泛滥的情况,帮助救援人员及时制定救援 方案。 二、地震灾害监测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遥感卫 星可以通过对地表形变的监测,及时发现地震的发生和演变趋势,为 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例如,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地震期间,卫星图像显示出地震破坏的情况,帮助救援人员及时制定救援方案。 三、森林火灾监测

森林火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遥感卫星可以通过对地表温度的监测,及时发现森林火灾的发生和演变趋势,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例如,2019年澳大利亚森林火灾期间,卫星图像显示出火灾的范围和强度,帮助救援人员及时制定救援方案。 四、气象灾害监测 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遥感卫星可以通过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的监测,及时发现气象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趋势,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例如,2017年美国飓风哈维期间,卫星图像显示出飓风的路径和强度,帮助救援人员及时制定救援方案。 总之,遥感卫星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贡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卫星将会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预报与防治——遥感技术的应用

自然灾害的预报与防治——遥感技术的应用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悲剧之一,如何达到对自然灾害的 有效预测和防治就成为人类智慧的考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在这一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 介绍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报和防治中的应用。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危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多种类型,不仅给人们的生 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还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例如,中国每年的洪水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国家的粮食收成 下降,给灾区居民带来生活痛苦,同时还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 损失。 二、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对目标物体不接触、无扰动地获取其多光谱、多信息的数据,再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一种技术。遥感技术的基本 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传输的过程中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将物体 的信息传递至遥感探测器,形成图像和数据,用来分析、识别、

提取和解释地表信息。遥感技术的特点是可以在海空、天气恶劣的情况下遥感,而且可以快速、经济地获取大面积、经常性、多时相的地表信息。 三、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报中的应用 1.地震预报 地震是一种自然的灾害,它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前对地震的时间、地点、规模等进行预测。地震预报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全球地震研究的一个热点。 遥感技术在根据地震的发生地质学背景、构造作用和地貌特征进行判断和预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形貌、地质构造、地表温度、地表辐射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地震的活动前兆信号。另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在发生地震后进行遥感测量,分析震区的地貌变化,判断震害等级,为抢险救灾提供数据支持。

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具有 全球覆盖、无害无污染、实时反馈、非接触式、高效快捷等特点。卫星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灾害监测和预警领域,成为减轻 灾害损失和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般而言,卫星遥感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卫星、地面站以 及用户终端。卫星负责捕捉地球表面的信息,地面站负责接收、 处理、存储和传输遥感数据,用户终端则解析和应用数据、生成 相应产品,用于科学研究、灾害监测、资源管理等方面。 在灾害监测中,卫星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 气象灾害是指天气异常或极端天气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产生的不 利影响,例如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等。卫星遥感技术可以 通过获取大气、水文、生态等相关信息,提供更加全面、实时、 准确的灾害监测和预警服务。例如,利用卫星数据可以对气象要

素进行监测,包括温度、降雨、风速、云量、雾霾等,从而实现 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地质灾害是指地壳变动、地质作用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人 为因素诱发的地球表面不稳定和破坏现象,包括地震、滑坡、泥 石流、崩塌等。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变形、地面沉降等 相关信息的监测,提供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服务。例如,利用卫 星数据可以对地表形变进行监测,判断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对 可能出现的地震进行预警。 三、洪涝灾害监测和预警: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强降雨、暴雨、台风等天气变化导致的河道 水位上涨、山洪暴发、水库泄洪等原因引发的灾害。卫星遥感技 术可以通过对水文、水资源、土地利用等相关信息的监测,提供 洪涝灾害监测和预警服务。例如,利用卫星数据可以对洪水范围、洪水深度、洪水速度等进行监测,预测洪水发生的趋势,提供预 警服务。

作物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方案

作物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系 统方案

1、组成 洪涝灾害监测模块包括淹没区提取子模块、水深反演子模块、风险评估子模块、损失评估子模块。 洪涝灾害监测模块 淹没区提取水 深 反 演 风 险 评 估 损 失 评 估 2、功能描述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以农作物种类及分布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面灾情数据、地形高程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为输入参数,通过洪涝灾害特征信息识别,提取洪涝灾害淹没范围,并进行淹没区水深反演;采用空间分析技术,获取洪涝灾害农作物损失的面积及分布、农作物绝收面积及分布、耕地损毁的面积及分布等信息;结合地面监测数据、农作物生长期、农作物损失率等指标的关系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建立洪涝灾害的农作物受灾情况评估模型,开展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风险评估和定量损失评估。 3、接口关系 ⏹输入参数 洪涝受损指数 ⏹数据源 首选数据源为SPOT5,备选数据源为TM数据,时间:目标资源遥感最 佳监测期。

作物种植分类图(起掩膜作用,去除非作物种植区) 行政区域矢量图 样点实测的各农学参数 样点处的各遥感指数 气象数据 ⏹数据预处理 样点处的遥感指数由遥感指数提取程序获取,洪涝淹没范围提取,淹没区水深提取、洪涝受损模型计算; ⏹数据格式 *.tif,*.jpg,*.txt,*.xls,*.csv ⏹输出文件 洪涝灾害农作物种植风险评估分级图; 受灾农作物损失评估分级图; 绝收农作物损失评估分级图; 损毁耕地损失评估分级图;

4、信息处理流程 以调用GIS 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为基础,洪涝灾害监测子模块的具体信息流程如下: 1)农作物受灾范围分布提取 ● 读入遥感实时提取的洪涝灾害范围栅格数据 ● 读入高分辨率的农作物种类分布栅格数据 ● 提取农作物受灾范围分布 ● 读入行政边界矢量数据 2)农作物受灾程度判断及分布确定 ● 读入农作物受灾范围分布栅格数据 ● 读入通过洪涝历时,水深等判断条件生成的高分辨率洪涝灾害强度空间 分布栅格数据,并将这些参数和农作物的生长期等其它参数作物灾损评估模型的输入参数。洪涝灾害农作物损失评估模型可以简单地描述如下: ,...) ,,(321x x x f y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远观测来获取地理信息的技术手段。它利 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通过测量不同电磁波段的辐射射线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获取地面水体分布、植被状况、地形变化等大量的空间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洪涝灾害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提供从卫星或者航空平台获取的大范围的地表水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洪水的分布范围和深度,及时预警和指导救援工作。在地震灾害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形变的测量来分析地壳活动的情况,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概率和震级,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遥感技术还可以在火灾监测、滑坡监测等方面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遥感技术在灾害评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地震灾害发生后,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形变的信息来评估地震对土地利用和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恢复重建的计划。在洪涝灾害发生后,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被淹没地区的影像信息,分析损失情况,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评估灾害对生态环境、农田和城市设施的损失程度,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遥感技术还可以在土地退化、植被恢复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撑,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除了以上应用,遥感技术还可以为灾害监测与评估提供多源数据融合的能力。 由于卫星和航空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具备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和观测能力,利用多源数据可以提高灾害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地球观测技术相结合,如全球定位系统、地震监测网络等,实现全面、多维度的灾害监测与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