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3)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3)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3)

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m卡纸,4个小图11cmx11cm,边距略大于间距)1 点的构成

1-1 a-1 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

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

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

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

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

1-1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

点的形象不限

细密、满布

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

1-1 b 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

等大圆点7-11个 分离或接触

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 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

1-1 c 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

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 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

1-1d 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 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 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

1-2 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 、b 、c 、d ,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 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

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

2 线的构成

2-1 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4幅线的构成 2-1a-1 用线作一图形结构

简洁、大方、紧凑、完整 平面或立体感或矛盾空间

2-1a-2 以线的面化为基础加以变化,作肌理质感或视幻表现

2-1b-1 用垂直线、水平线作画面分割以获得一个美好的线条结构

2-1b-2 用垂直线、水平线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

2-1c 用斜线或与垂直线、水平线结合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分割与组合

2-1d-1以几何曲线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2-1d-2以有机曲线作连续运动的构成

2-2 线的情态感表现

刚直强壮、崇高严峻、温柔妩媚、丰满旺盛、圆滑随和等人情味与生命感运动节奏,视觉旋律和音乐感

可由具象的联想或抽象化

3 面的构成

3-1 面形的画面空间配置

形的大小、种类的选择

形与形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

黑白灰三个色阶表现

3-2 画面空间的分割构成

数比分割 自由分割

3-3肌理质感构成

4 点线面的综合构成——采集重构或打散重组

100431024-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431024 课程英文名称:Plane composition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的课程,平面构成启发学生艺术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设计所需要的图形,提高学生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平面构成课程用现代设计思维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在平面空间范畴内,形的基本造型要素、结合方法与排列形式,构成形式美感的审美法则等一系列问题。 2.能力及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用图式语言表达设计构思、形态构成规律等,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有所领悟,对平面构成有崭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施说明 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结合大量设计实例,多方面展示、表现、观察平面构成艺术的特点,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讲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图例,针对平面构成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整理和讲解。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平面构成设计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对先修课无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对重点、难点章节安排习题,以便更好的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习题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查 2. 考核目标: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 3. 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占20%;课程结课成绩(作业完成程度)占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构成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 二、填空题 1、平面构成立体构成2 、形式美3 、互相协调调和性4 、点线面 5、规律性骨格非规律性骨格6 、纹理7 、螺旋式发射8 、有规律地节奏感 9、渐变密集10 、纯净程度单纯程度11 、逐渐增加减少12 、1666 年13 、256 14、视后像15 、整个外貌外形轮廓16 、有机无机17、概括提炼 18、基础点缀装饰划分空间19 、单体20 、摩擦力 三、判断题 I.x 2. V 3. V 4. V 5. x 6. V 7. V 8. x 9. x 10. V II.x 12. V 13. V 14. V 15. V 四、名词解释: 1、点:点是相对较小而集中的形。

2、线:线是具有位置、方向和长度的一种几何元素,是点运动后形成的轨迹。 3、面:面是点的密集,或线的移动轨迹。 4、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它体现了在统一中呈现出的生动变化的效果。 5、重复:我们把相同或相近的形态元素进行连续有规律地、有秩序地反复排列。 6、对称:是指作品的各部分依实际或假想的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应关系,具有稳定与统一的美感。 7、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轴线或支点两侧会形成不等形而等量的重力上的稳定。 8、骨格:骨格是构成图形的骨架与格式。 9、具象形态: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概念,并可以明确指认出的存在物。 10、抽象形态: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特指无法明确指认出的形态或形象,在生活经验中找不到具体的存在物。 11、色彩的变异:即在基本形排列的大小、形状、位置、方向都一样的基础上,在色彩上进行变化来形成色彩突变的视觉效果。 12、空间:是物质存在一种客观形式,我们一般讲的空间是一种具有高、宽、深的三次元 立体空间,对于物体而言,就是它在空间中实际占据的位置,这种空间形态也叫视觉空间

《三大构成》

《电视画面编辑》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电视画面编辑》是我们影视动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内容广泛。涉及到蒙太奇效果、剪辑、镜头连接。本课程通过“以岗位工作任务驱动、实践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原有的理论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心得与表现技能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最终,促进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的转变。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在影视动画专业中应承担的基础能力培养任务具体如下: 1、专业能力各种角度镜头的运用能力、色彩属性的掌握能力、三维空间 的表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2、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 能力。 3、社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获取信息与人际交往 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三)教学目标 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艺术和审美的素养及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平面构成中各种元素的组合形式;各种情况下色彩的配置和构成形式;空间构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知识和时间技能。同时按照实践运用的全过程进行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再学习的工作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具体目标为: 1、职业技能目标能够熟练掌握剪辑和编辑的知识在广告、电视节目、电 影领域的运用。 2、职业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团 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3、职业拓展目标能够突破创新,从某种构成形式中找出共性特征,然后 举一反三。以理论为支撑,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审美和创新的经验。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卡纸,4个小图11cmx11cm边距略大于间距)1点的构成 1-1 a-1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 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 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 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 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 1-1 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 点的形象不限细密、满布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

1-1 b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 等大圆点7-11个 分离或接触 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 1- 1 c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

1-1d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 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 1-2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b、c、d ,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 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

2线的构成 2-1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4幅线的构成2-1a-1用线作一图形结构 简洁、大方、紧凑、完整 平面或立体感或矛盾空间 2-1a-2以线的面化为基础加以变化,作肌理质感或视幻表现

2-1b-1用垂直线、水平线作画面分割以获得一个美好的线条结构

作业答案-裁剪

裁剪:共10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如果将裁剪操作放置在光照模型相关运算之前,会避免很大一部分运算量, 为什么图形系统仍将其放置在光照模型相关运算之后? 答: (1)若在裁剪后再做光照模型相关运算,则会导致计算反射光强时场景不全,部分光能量传递路径丢失,使视觉质量下降; (2)图形系统将裁剪置于光照模型相关运算之后,是为了保证裁剪操作仅用于提高投影、像素化的效率,而不至于影响渲染质量; 2.若使用三维裁剪,则应在何时进行?若使用二维裁剪,又应在何时进行?答: (1)三维裁剪在局部-世界坐标变换、世界-视景坐标变换、光照模型演算之后,在透视投影变换之前进行; (2)二维裁剪则在透视投影变换之后,几何图形像素化之前进行。 3.对于三维裁剪和二维裁剪,其分别的依据是什么? 答: (1)三维裁剪的依据是视景体的边界,由六个平面构成,凡超过视景体边界的三维图形,均应裁剪; (2)二维裁剪的依据是成像平面的矩形边界,凡超过成像平面边界的二维图形,均应裁剪。 4.对于三维裁剪,为什么图形系统在裁剪前将透视投影的视景体转换为正交投 影的视景体?转换时必须保持什么属性不变? 答: (1)将透视投影的视景体转换为正交投影的视景体,是因为透视投影的视景体具有法线方向任意的边界平面,使裁剪操作复杂化,而正交投影的视景体则具有法线方向固定的边界平面,能简化裁剪操作,并且,由于正交投影比透视投影的运算过程更简单,因此它同时能简化投影操作;

(2)在对视景体作转换时,应在转换前后保持三维空间中的各原像点投影到成像平面后的坐标,即保持像点坐标不变。只有保证了像点坐标不变,才能保证视景体转换后,所得的图像与视景体转换前是一致的,如果不能保证此属性,视景体转换操作则失去了意义。 5. 简述透视投影的视景体转换为正交投影视景体的原理。 答: (1)使用如下矩阵实现视景体转换: ????????? ???-01 0000 00100001 βα (2)转换原理如下:将视景体内的原像点集合看作过光心(视景坐标系原点)的射线集合;在保持各射线与成像平面交点不变的前提下(像点坐标不变),将这些射线的交点从视景原点变换到视景坐标系-Z 轴方向无穷远处,过原点的射线集合则变换为与成像平面正交的直线集合,投影方式也从透视投影变换为正交投影。 6. 简述Cohen-Sutherland 算法与Cyrus-Beck 算法各自的优缺点。 答: (1)Cohen-Sutherland 算法对可以简单接受或简单排斥的直线段(即全部位于成像平面边界内或全部位于成像平面边界外的直线段,对应整体保留或整体删除)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因为仅需要判断区域编码,不需要求解具体交点。但此算法对于局部位于边界外的直线段(即需要裁剪的直线段)处理效率很低,往往一条直线段需要多次裁剪操作,因为每次裁剪只求解一个交点,所求交点不一定对应最终的裁剪操作; (2)Cyrus-Beck 算法对于局部位于边界外的直线段(即需要裁剪的直线段)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因为直线段与边界的交点是一次性求解的,并直接定位到对最终裁剪有效的交点。但此算法对于不需要裁剪的直线段(全部位于边界内或边界外)具有较低的处理效率,因为这种情况算法仍然坚持求解直线段与边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平面连杆机构设计说明书

机械设计基础 大作业计算说明书题目:平面连杆机构设计 学院:材料学院 班号: 学号: 姓名: 日期: 2014年9月30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基础 大作业任务书 题目:平面连杆机构设计 设计原始数据及要求: ()

目录 1设计题目 2设计原始数据 3设计计算说明书 3.1计算极位夹角 3.2设计制图 3.3验算最小传动角4参考文献

1 设计题目 平面连杆机构的图解法设计 2 设计原始数据 设计一曲柄摇杆机构。已知摇杆长度,摆角,摇杆的行程速比系数,要求摇杆靠近曲柄回转中心一侧的极限位置与机架间的夹角为,试用图解法设其余三杆的长度,并检验(测量或计算)机构的最小传动角。 () 3 设计计算说明书 3.1 计算极位夹角 极位夹角 代入数值 3.2 设计制图 3.2.1 在图纸上取一点作为点,从点垂直向上引出一条长为的 线段,终点为; 3.2.2 从点在左侧引出一条与夹角为的射线; 3.2.3 以点为圆心,以为半径画圆,与射线交于点; 3.2.4 分别从、两点向下引两条射线,射线与夹角为,两射 线交于点,点即为曲柄的回转中心; 3.2.5 以点为圆心以为半径画圆; 3.2.6 过点向左侧引出一条射线,射线与夹角,与圆交于点; 3.2.7 连接,并量取其长度,以为半径画圆,直线,与圆的 交点分别为,; 3.2.8 在图中量取,, 3.3 验算最小传动角 3.3.1 在处根据余弦定理 3.3.2 在处根据余弦定理 所以最小传动角 4 参考文献 [1]宋宝玉,王瑜,张锋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2010. [2]王瑜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大作业指导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m 卡纸,4个小图11cmx11cm ,边距略大于间距) 1 点的构成 1-1 a-1 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 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 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 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 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 1-1 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 点的形象不限 细密、满布 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

1-1 b 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 等大圆点7-11个 分离或接触 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 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 1-1 c 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 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 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

1-1d 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 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 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 1-2 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 、b 、c 、d ,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 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 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

2 线的构成 2-1 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4幅线的构成 2-1a-1 用线作一图形结构 简洁、大方、紧凑、完整 平面或立体感或矛盾空间 2-1a-2 以线的面化为基础加以变化,作肌理质感或视幻表现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m卡纸,4个小图11cmx11cm,边距略大于间距)1 点的构成 1-1 a-1 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 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 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 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 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 1-1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 点的形象不限 细密、满布 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

1-1 b 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 等大圆点7-11个 分离或接触 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 1-1c 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 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

1-1d 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 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 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 1-2 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 、b 、c 、d ,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 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 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

2 线的构成 2-1 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4幅线的构成 2-1a-1 用线作一图形结构 简洁、大方、紧凑、完整 平面或立体感或矛盾空间 2-1a-2 以线的面化为基础加以变化,作肌理质感或视幻表现

设计基础(考试题目和大作业) (1)

《设计基础》考试题目二选一 (A) 一、考试题目 我站在高楼上 二、考试要求 1.根据这句话的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营造一种氛围。 2.设计中要突出“我”和“高楼”的关系,可以运用抽象、具象相结合的手法。 3.设计的表现形式上突出空间关系及构成关系。 4.纸张:4k素描纸尺寸:20x20cm 三、表现形式 1.要求有三张单色的草图,尺寸为5x5cm,任选其中一幅制作为正稿。 2.表现形式和风格不限,但要根据内容突出设计的意念。 3.色彩不限,绘画工具不限。 四、考试时间 3小时 (B) 一、考试题目 自行车的解构联想 二、考试要求 1.根据自行车的各部件展开丰富的想象,营造一种氛围。 2.设计中要突出“解构”的关系,可以运用抽象、具象相结合的手法。 3.设计的表现形式上突出空间关系及构成关系。 4.纸张:4k素描纸尺寸:20x20cm 三、表现形式 1.要求有三张单色的草图,尺寸为5x5cm,任选其中一幅制作为正稿。 2.表现形式和风格不限,但要根据内容突出设计的意念。 3.色彩不限,绘画工具不限。 四、考试时间 3小时

一、平时大作业题目 花非花 二、考试要求 1.根据花卉图片进行色彩结构和图形重组,注意归纳和创意,根据花卉的情感表达展开联想,营造热情洋溢、恬静幽雅和悠然伤怀的花语氛围。 2.综合运用抽象和装饰的手法将三种花语的情感视觉化。 3.依据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原理,合理地建构抽象画面元素的视觉关系。4.纸张:4k素描纸 三、表现形式 1.可用一副花卉图表现三幅抽象画面,也可用三幅花卉图分别表现三幅抽象画面,每幅尺寸为15×15cm或18×12cm。 2.表现技法不限,根据内容突出设计的意念并清晰标注。 3.色彩不限,绘画工具不限。 四、考试时间 3小时 例: 例:

平面构成教案+

平 面 构 成 教案 授课班级:213/214 授课时间:2017下学期

构成基础 课程编号 总学时:60 适用专业:室内设计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构成基础》是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是以非具象性的抽象思考,对造型要素进行分解和构成的研究。以培养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它是以观察、分析、表现走向探索,想象、发现与创造的历程,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和新媒体潮流,并为设计创意的表达、交流和实现提供良好的媒介。 除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之外,重点训练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造型意识和审美趣味。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平面构成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一、概念要素 二、视觉要素 三、关系要素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重复构成形式 二、近似构成形式 三、渐变构成形式 四、特异构成形式 五、发射构成形式 六、肌理构成形式 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第三章色彩构成 第一节色彩构成概述 一、色概念 二、色表现 三、色彩构成概念 第二节色彩的本质 一、光源 二、光与色 三、色彩的产生 第三节色的属性 一、彩的范畴 二、色彩三属性 1、度(Valuc) 2、相(Hue) 3、彩度(Chroma) 三、色立体 第四节、基本配色法 一、同类色配合 二、邻近色配合 二、邻近色配合 四、互补色配合 五、中性色配合 第五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一、色彩对比的概念: 二、色彩对比的种类与基本规律:(1)同时对比: (2)顺序对比 (3)色相对比

《绘画透视》作业答案

《绘画透视》课堂作业 一、名词解释(问答题) 1 基面:通过龙骨线与中站面的交点,并垂直于中站面的水平面。 基线:基面与中线面或横向垂直平面相交的直线。 画面:用直线透视法绘的垂直于视线的透明平面,画中景物的各点可视为以画家眼睛为中心而在此平面上投射出去的直线 景物:可供观赏的景色和事物 视点:这是绘画方面的概念,西洋画(立体画)把作者(即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定为一点 站点: 视平线:是透视的专业术语之一,简称H.L,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主点:主视线与透视面的交点 视距:用调焦望远镜观察时在分划面上成清晰像的物体与仪器转轴中心的距离 2.平行透视:如果所研究的立方体有一个面与透明的画面平行,即与画面平行,立方体 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透视就叫“平行透视”。 3. 成角透视:以正方形和立方体为例,如果正方形的两对边,立方体的两组直立面都不 与画面平行,而成一定夹角时的透视,叫成角透视。 4. 变线的全长透视:变线的迹点与灭点连线叫该变线的全长透视。 5. 画面迹点:变线与画面的相交点叫该直线的画面迹点。 6. 变线的灭点:变线远离画面无穷远点的透视,就是过视点并平行于该变线的视线与画面的交点,叫该变线的灭点。 二、平行透视的特点:(判断题.P62~) 1.平行透视中平行于画面的平面仍然保持原来的形状(A 垂直、B 平行);平行于画 面的轮廓线是原线(A原线、 B变线),它们的透视方向不变,没有灭点,水平的仍然保持水平,直立的仍然保持直立,另一组主向轮廓线必然垂直于画面,是直角水平变线,它们集中消失于主点(A视点、B 站点、C主点)。 2.由于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所以又称为一点透视。(A:二点透视B:一点透视) 三、平行透视的基本规律(填空题.P62~) 1.平行透视只有一个主向灭点——(主点)。 2.正平行六面体包含主点时,只能看到(一)个面(绘画中要尽量避免)。 3.正平行六面体包含视平线或主垂线时,只能看到(两)个面。 4.正平行六面体不包含主点、视平线和主垂线时,就能看见(三)个面。 5.正平行六面体(高低)位置不同时,距视平线愈远的——水平面的透视愈宽;反之愈窄。与视平线同高时缩窄为一条直线。直角水平变线愈靠近视平线的透视愈平,反之愈斜。 6.正平行六面体(左右)位置不同时,距主垂线愈远的——侧立面的透视愈宽,反之愈窄。 7.正平行六面体(远近)位置不同时,由近到远逐渐缩小,并逐渐靠近主点和视平线。 8.平行透视的正平行六面体有(两个面)与画面平行,由于远近不同,距画面近的正方形的边,长于距离画面远的边。但前后正方形的边长各自相等。

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二维)课程教学大纲 任务 《构成设计》(二维)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它的性质属于专业必修课,它把传统《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合为一体,共同在二维空间对形态和色彩规律进行研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创造新型的基本法,从形态的知觉和心理立场出发,探讨研究造型和构图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意识和构成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形想象和创意能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色彩的构成原理和配色规律,能运用色彩对心理与情感的表现,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专业设计,满足人们对装饰色彩的审美需求;培养学生发现色彩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理性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运用各种表现技法进行表现的能力,为今后设计中的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门课程由浅入深的,以课堂练习为主,铺以讲课及临摹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阶段性的学习,交流,使学生基本能够达到具有一定的形态和色彩表达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形态元素,以及形与形的关系. 2. 掌握构成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和设计形式,使设计更具方法有序. 3. 熟练掌握和学习色彩中的不同种类的色彩对比以及会产生的不同效果. 4. 了解如何在作品中组织与表现色彩.掌握色彩调和的方法. 5. 了解色彩的心理,掌握每种不同的颜色表示那种情趣与意境. 三,课程的内容 1.平面构成的概念 (1)认识形态,抽象形态与具象形态,形态的知觉与心理,优秀作品 (2)平面构成的形态元素――点,线,面, 概念,形态,作用,性格及错视设计. (3)基本形 2.构成形式和法则 (1) 骨骼 (2).重复构成 (3).近似构成 (4).渐变构成 (5).发射构成 (6).对比和特异构成 (7).空间构成 (8).肌理构成 (9).分割构成 3.色彩的概述 (1)色彩构成与艺术设计 (2)色彩的多样性 4. 色彩构成要素 (1)色和光的关系 (2).光源 (3).三原色 (4).补色 (5).色彩表示法 (6).色彩三属性 5. 色彩对比 (1) 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2) 色相对比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m卡纸,4个小图11cmx11cm,边距略大于间距)1 点的构成 1-1 a-1 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 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 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 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 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 1-1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 点的形象不限 细密、满布 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

1-1 b 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 等大圆点7-11个 分离或接触 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 1-1c 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 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

1-1d 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 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 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 1-2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b、c、d ,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 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 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

2 线的构成 2-1 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4幅线的构成 2-1a-1 用线作一图形结构 简洁、大方、紧凑、完整 平面或立体感或矛盾空间 2-1a-2 以线的面化为基础加以变化,作肌理质感或视幻表现

多媒体技术---天大作业答案

多媒体技术 一、基础知识 1.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多媒体平台软件 多媒体平台软件是一个把各种对象素材(图像、图形、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进行逻辑组合,并赋予控制功能的软件系统。 (2)版面构成 版面构成:美学的逻辑规则。主要研究若干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随着人们对平面构成的深入研究,已经把平面构成归纳为对版面上的“点”、“线”、“面”现象的研究。 (3)图像锐化处理 图像锐化处理:通过运算增加像点之间的亮度差异,使图像的亮度和色彩变得尖锐。 (4)矢量动画 矢量动画:经过电脑运算而确定的运行轨迹和形状的动画。 (5)(色彩的)色相 色相:颜色的相貌,用于区别颜色的种类。色相只和波长有关,当某颜色的明度、纯度变化时,其波长不会变,即:色相不变。 2.简答题(共25分,每小题5分) (1)简述多媒体创意设计内容及主要工作。 多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 (1)创意设计的作用: 1) 产品更趋合理化:程序运行速度快、可靠,界面设计合理,操作简便而舒适。 2) 表现手段多样化:多媒体信息的显示富于变化,不同媒体间的关系协调而错落有致。 3) 风格个性化:产品不落俗套,具有强烈的个性。 4) 表现内容科学化:信息符合科学规律,阐述准确、明了,概念清晰、严谨。 5) 产品商品化:没有完美的商品化设计,就得不到消费者应有的重视。

创意设计的具体体现: 1) 在平面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加工和修饰所有平面素材。 2) 文字措辞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语言流畅、准确。 3) 动画造型逼真、动作流畅、色彩丰富、画面调度专业化。 4) 声音具有个性,音乐风格幽雅,编辑和加工符合乐理规律。 5) 界面亲切、友好,画面背景和前景色彩庄重、大方,搭配协调。 6) 提示语言礼貌、生动,文字的字体、字号与颜色适宜。 7) 操作模式尽量符合人们的习惯。 (2)简述从图象美学的角度如何保证图像的真实性。 答:提高图像的明度和对比度;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去除与主体无关的部分;图像的缩放要谨慎;注意图像的保存格式。 (3)简述动态图像的动感原理和具有的特点。 答:1)动态原理:动态图像由多幅连续的图像序列构成,图像沿时间轴以Δt 的间隔排列。当Δt≤视觉 2)动态图像的特点: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强烈的实时性。 (4)简述数码拍摄时的一般光线运用技术。 答:光线运用:为了获得锐度好、光线明亮的数码照片,应在光线比较充足的时候拍摄;在光线不足时拍摄风光,不要打开闪光灯,否则效果不理想;逆光拍摄人物时,为了避免人物黑暗,使用闪光灯是必要的;傍晚和早晨的色彩丰富,拍摄风光不要使用闪光灯,为了避免“脱焦”,要支三脚架拍摄。 (5)简述动画的构成规则。 答:动画规则:(1)在严格遵循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度地夸张和发展。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m卡纸,4个小图11cmx11cm,边距略大于间距)1 点的构成 1-1 a-1 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 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 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 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 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 1-1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 点的形象不限 细密、满布 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 1-1 b 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 等大圆点7-11个 分离或接触 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 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 1-1c 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 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 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 1-1d 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 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 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 1-2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b、c、d ,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 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 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2 线的构成 2-1 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4幅线的构成 2-1a-1 用线作一图形结构

机械原理大作业一(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大作业(一)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题号:_10B_)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郭红利

一.题目及原始数据; 二、牛头刨床机构的运动分析方程三.计算程序框图; 四.计算源程序; 五.计算结果; 六.运动线图及运动分析 七.参考书;

一、题目及原始数据; 图b 所示的为一牛头刨床(Ⅲ级机构)。假设已知各构件的尺寸如表2所示,原动件1以等角速度ω1=1rad/s 沿着逆时针方向回转,试求各从动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以及刨头C 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G b ) 表2 牛头刨床机构的尺寸参数(单位:mm ) 题 号 l AB l CD l DE h h 1 h 2 A B C 7—A 180 960 160 900 460 110 h 2=120 h 2=135 h 2=140 要求:每三人一组,每人一个题目,每组中至少打印出一份源程序,每人计算出原动件从0゜~360゜时(N=36) 各运动变量的大小,并绘出各组对应的运动线图以 及E 点的轨迹曲线。 二、牛头刨床机构的运动分析方程 1)位置分析 建立封闭矢量多边形 由图可知 =3θ,故未知量有3θ、4θ、3S 、5S 。利用两个封闭图形ABDEA 和EDCGE , 建立两个封闭矢量方程,由此可得: A B C D E 2 1 3 4 5 6 h h 1 h 2 x y F F'

把(式Ⅰ)写成投影方程得:??? ???????????=+=-++=++=+h l l s l l l h s l l h s l 33445334411133441123344sin sin 0cos cos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θθθθθθθθθθ(式Ⅱ) 由以上各式用型转化法可求得5343 s s θθ, 23θθ= 解: 211 111 *cos *sin b b x h l y h l θθ=+?? =+? 44 4 4*cos *sin d d x l y l θθ=?? =? 3s =3 sin b d x x s α-= 333 33)*sin *()/*cos *(/c d d b d c d d b d s x x l x l x x s y y l y l y y s αα=+=+-??? =+=+-?? 3tan c d c d y y x x θ-= - 5c s x = ( )ae AE =444 () tan *cos d c y h y l θθ+-= 高斯消去法求解 2.速度分析 对(式Ⅱ)求一次导数得: 44433333111444333331114443335444333*sin *s '*cos *sin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0*cos **cos *0l s l l s s l l l s l l θωθθωθωθωθθωθωθωθωθωθω-+-=-??++=? ? ---=? ?+=? (式Ⅲ) 矩阵式: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m卡纸,4 个小图11cmx11cm,边距略大于间距)1 点的构成 1-1 a-1 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 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 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 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 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 1-1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 点的形象不限 细密、满布 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

1-1 b 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 等大圆点 7-11个 分离或接触 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 1-1c 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 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 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

1-1d 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 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 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 1-2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b、c、d ,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 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 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

2 线的构成 2-1 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 4幅线的构成2-1a-1 用线作一图形结构 简洁、大方、紧凑、完整 平面或立体感或矛盾空间 2-1a-2 以线的面化为基础加以变化,作肌理质感或视幻表现

多媒体技术(大作业)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多媒体技术》课程大作业 一、基础知识题 1.名词解释 ⑴平面构图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⑵ BMP格式图像文件 BMP是一种与硬件设备无关的图像文件格式,采用位映射存储格式,除了图像深度可选以外,不采用其他任何压缩。改文件的图像深度可选lbit、4bit、8bit及24bit。BMP文件存储数据时,图像的扫描方式是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 ⑶知识冗余 由图像的记录方式与人对图像的知识差异所产生的冗余称为知识冗余。人对许多图像的理解与某些基础知识有很大的相关性。 ⑷图像选区 在图像中被选中并且可以操作的区域。 ⑸矢量动画 矢量动画即是在计算机中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屏幕上复杂的曲线,利用图形的抽象运动特征来记录变化的画面信息的动画。 2.简答题 ⑴简述视频卡的种类及其功能。 视频卡的种类及功能如下: 1)视频捕捉卡,将视频信号连续转换成计算机存储的数字信号保存在计算机中或在VGA显示器上显示。又称为视频采集卡 2)视频压缩卡,能够实时完成压缩的视频捕捉卡。 3)视频播放卡,实现将压缩保存在计算机中的视频信号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播放出来。又称为电影回放卡、MPEG解压缩卡 4)电视卡,将标准的NTSC、PAL、SECAM电视信号转换成VGA信号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这类卡也称为TV-VGA卡或电视调谐卡,与下面的TV编码器又合称为电视转换卡。 5)TV编码器,将计算机的VGA信号转换为NTSC、PAL、SECAM等标准的信号在电视上播放或进行录像,这类卡也称为PC-TV卡、VGA-TV卡等。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平面构成作业安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作业尺寸:(统一用25cmX25cm卡纸,4个小图11cmx11cm,边距略大于间距) 1点的构成 1-1a-1点的线化和图形化(规律性构成) 点的形状要简洁,不限于圆点 注意线化或图形化的骨骼关系 可利用对称的14种基本形式进行组合 可利用重复、交替、渐变、发射等形式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 1-1a-2以点的面化作肌理质感构成 点的形象不限 细密、满布 肌理效果、视幻效果、光感效果、浮雕效果 1-1b等大圆点的均衡感构成(有规律或自由排列) 等大圆点7-11个 分离或接触 注意点的疏密聚散、空间(空白)的大小变化及点之间的引力关系 注意整体外形的变化,与空间的穿插 1-1c点的深度空间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不等大的圆点,数量自定 注意大小不同的点之间,点群与点群之间的引力关系 点群之间可以小点联系 可利用形与形的8种关系产生变化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整体的视觉均衡 1-1d有方向性的点群之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有方向性的点可以是几何形、符号或简化了的具象形 强调点的聚散和总体运动趋势 注意视觉重点的安排和层次、空间 注意画内与画外的联系 1-2点的情态感构成(非规律性排列) 选择4种不同形态的点,作a、b、c、d,4幅各具不同性质的情态感构成点要有方向性,形状不限, 可由具象事物联想,例如:飘逸、疾驰、旋转、爆炸、游动、升腾、崩溃等 2线的构成

2-1分别以直线(斜线)、几何曲线作4幅线的构成 2-1a-1用线作一图形结构 简洁、大方、紧凑、完整 平面或立体感或矛盾空间 2-1a-2以线的面化为基础加以变化,作肌理质感或视幻表现 2-1b-1用垂直线、水平线作画面分割以获得一个美好的线条结构 2-1b-2用垂直线、水平线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 2-1c用斜线或与垂直线、水平线结合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 分割与组合 2-1d-1以几何曲线作画面均衡秩序构成 2-1d-2以有机曲线作连续运动的构成 2-2线的情态感表现 刚直强壮、崇高严峻、温柔妩媚、丰满旺盛、圆滑随和等人情味与生命感 运动节奏,视觉旋律和音乐感 可由具象的联想或抽象化 3面的构成 3-1面形的画面空间配置 形的大小、种类的选择 形与形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 黑白灰三个色阶表现 3-2画面空间的分割构成 数比分割 自由分割 3-3肌理质感构成 4点线面的综合构成——采集重构或打散重组

《图学基础》课程大作业

《图学基础》学习成果 《图学基础》课程大作业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3101116010 姓名:朱婷婷

平面图形到空间形体的学习 摘要: 1、图与图学基础 2、计算机中的图形与图像 3、平面图形的设计、表达与理解(CAD) 4、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达与解读 5、数据与函数信息的图形化表达与应用 6、空间有形物体的平面表达 7、空间形体的图形转换与阅读 正文: 引言:学习了10周的《图学基础》,我们学习了比较基本的用CAD 的画图方法,会了一些基本图形和空间图形的设计和画法。《图学基础》是大学目前为止学到的最为新颖的一门课,因为是文科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课程。刚开始觉得十分吃力,因为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类型的空间想象力的训练,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看起《图学基础》也不是像刚开始那样一头雾水了。事物总是蕴藏强大的生命力的,但传统的东西也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的认识和观念也经历几波几折,从基础图案课程在课题上悄然隐退,到重新回到课堂,又经历不断改革调整,逐渐打破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的模式,一改以往较单一封闭为现在多元而开放的局面。在基础图案课程与平面构成并存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面实际,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由图案课程延伸开来的如:黑白图案、装饰图案、装饰画、图形创意等等系列课程。实践结果证明,平面构成和图案(这里的图案涵盖了上面所述的非平面构成的系列课程)各具优势,它们具共性之处又相互区别。因各自优势的特点而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就有了共存的基础。从教学结果的终端,受教育者—-学生来看,经历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更好的服务社会。基础图案的相对制约性,使其题材相对具象,形式规范,但这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抽象,展现的却是一种生动的感性之美。不言而喻,图案的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的。 图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化的、传递信息的语言符号,属于艺术形态,是意识和艺术、技术的组合,是艺术的再生形态,艺术的再模仿,再升华。图层就像是透明的覆盖图,运用它可以很好地组织不同类型的图形信息。学习过程中,我的同学图省事,直接从对象特性工具栏的下拉列表框中选取颜色,线型和线宽等实体信息,这很不好,使得处理图形中的信息不那么容易,要特别注意纠正自己的这一不好习惯。严格做到层次分明,规范作图。我的体会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匪浅。图作为设计的语言,在处理中必须抓住主要特征,主要关键部位的细节。否则差之百,失之千里。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的中心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图形是视觉的语言,与文字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图形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准确性特点,通过写实性绘画或摄影图片能直接展现事物的形态、颜色、材料、质感等特征,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与说服力。图形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一种以视觉形象为载体来传递信息的途径。如果是文字、语言是有国界的,那么图形则是不分国家、民族、种族的世界性语言,这对于广告信息的传播非常有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