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发展战略)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壹、低碳城市的内涵诠释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衍生物,它的科学内涵的界定必须建立于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之上。英国早于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就提到,低碳经济主要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实现经济增长。将低碳经济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低碳城市的发展。气候组织给低碳城市的定义是于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笔者认为构建低碳城市可将以下5个方面作为基本维度:政策法规的科学化,实现低碳政策制度;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实现低碳生活环境;城市居民的高素质化,实现低碳行为;城市产业的科学化,实现低碳产业构建体系;能源利用的高效化,实现低碳能源结构。

二、低碳城市的价值解析

(壹)低碳城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且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发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对于城市环境是极大的挑战。构建低碳城市,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的环境问题,服务于城

市居民,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促进城市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于精神

低碳城市集中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城市是人的主要居所,城市和环境的关系其实就是人和环境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低碳城市统筹城市和环境和谐发展,因此低碳城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探寻科学的城市发展之路。

(三)低碳城市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诉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和谐社会要求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于发展中,既要注重生产,又要注重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仍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低碳城市,其直接目的主是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的和谐,同时也注重城市生产的发展,注重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注重良好的城市环境。低碳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诉求。

(四)低碳城市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的重视。气候变暖的危害性极大,是重大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危害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壹是气候变迁会导致冰河缩减,造成水资源短缺,更有甚者将危及人类生命;二是全球变暖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高温气候,过高的气温不适宜人类生存,更有甚者炎热会

置人类于死地;三是全球变暖危害人类健康,全球气候暖化,会导致流行病菌的数量和生存空间增加,增加瘟疫爆发的几率;四是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加剧全球饥荒;五是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于人类自下而上构成巨大威胁,如果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3米,上海及其周围地区,就会有超过4000万人被迫撤离。中国作为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于全球变暖中扮演的角色是极为重要的。低碳城市的提出和构建,是中国对于全球变暖应有的姿态。城市是全球能将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地区,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能够直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程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气体排放源,改善全球大气环境,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低碳城市的模式构建

(壹)低碳政策制度构建

目前,和低碳有关的法律主要有:2003年1月1日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8年4月1日施行开发、利用、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是调整能源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能源法的调整以能源开发利用及其规制的法制化、高铲化、合理化为出发点,以保证能源安全、高效和可持续供给为归宿;2006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法》;2009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另外仍有《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电力法》等。然而于用电管理、石油管理和建筑节能管理等方面

仍存于不足,应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低碳城市建设应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将低碳城市建设制度化,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如前文所述,虽然我国于低碳城市建设关联法规中已有壹定的成就,可是仍有诸多法律需要继续完善和修改。另外,要将法律法规具体运用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政府应引导市民,将低碳城市建设融入市民生活,融入企业生产,协调各种利益关联体,共同致力于低碳城市建设深入人心;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要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

(二)低碳生活环境构建

1、低碳交通。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交通能耗大量增加,交通用能于总能量需求中的比例也迅速增加,这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汽车交通对于石油的运用具有极大的依赖性,而每燃烧1升汽油就会释放2.2千克的二氧化碳,这说明汽车能耗的利用率且不高。因此对于交通结构的优化,壹是要提高汽油的使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应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私人汽车的合理增长和使用;三是合理构建城市交通建设结构,确保城市交通畅通元阻,减少汽车于道路上的运行时间;四是应发展节能运输工具,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开发新型交通工具;五是鼓励城市居民短距离步行、长距离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控制私人交通的出行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于单位

排放壹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会降低;六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的出行数量是壹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排放强度,就能够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七是应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

2、低碳建筑。

我国建筑面积于400亿㎡之上,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0.7%,预计到2020年建筑面积将增加到700亿㎡,每年将增加煤耗3.5亿吨标准煤,电耗万亿千瓦时之上,建筑能耗将达到全国总能耗的35%之上。城市作为建筑物的主要集中地,实现绿色建筑、减少建筑能耗是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绿色建筑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施工以及维持建筑物的运行均将消费大量能源。绿色建筑既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建筑的实现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壹是要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政策和法规;二是要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和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三是要于住宅建筑中应用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和产品,比如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四是要于建筑物的建设中,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找寻屋顶草坪,形成天然隔热层等;五是要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和生产企业等生态社会关联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3、低碳环境。

碳汇是指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要减少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只有通过减少碳排放源和增加碳汇这俩条途径来解决,而通过增加碳汇来减少城市二氧化碳含量的办法才是积极和主动的途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于壹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形象;城市绿化的重要功能于于它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仍原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受外来干扰和破坏而恢复原状的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生态系统的仍原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仍原功能主要依靠绿色植物来实现,绿色植物吸收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城市达到生态系统平衡。而实现这壹途径的主要方式就是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森林和其他绿色植物均于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森林的生长周期长,对二氧化碳的循环是大气中现有存量的循环,不存于新排放的问题,这壹特点决定了森林是地球最大的具最优良的碳汇,对稳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全民低碳行为构建

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将低碳理念引入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引导公众改变日常的消费模式,减少能源浪费,减少污染排放,选择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尽量使用能耗少的产品。于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于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于交通工具使用方面,应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使用率,于可能的条件下以步行近行,以公共交通工具远行。低碳城市建设,重要的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使市民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

(四)低碳产业体系构建

我国碳排放的关键是生产领域。于发达国家中企业和居民碳排放的比例是3:7,也就是说3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而于我国恰恰相反,7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究其原因,壹是因为我国企业碳的利用率较低,从而加重了环境的负担;二是于我国工业结构中,传统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较大,壹些高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因此转换企业生产方式,加大企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实现企业中碳的高效率利用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注重产业调整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以至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加强高科技产业及第三产业于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于实现碳减排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长远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治本之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通过低碳模式解决高资源、高污染和低效率是总量减排的主要出路之壹。

其次,应进壹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要推动新壹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实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通过工艺革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五)低碳能源结构构建

据关联资料,2009年我国壹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碳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气占到9.9%。根据国务院2009年底提出的目标,预计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壹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亿吨标准煤,据专家预测,预计到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高达45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新能源领域必须加大投入才能确保消费比重稳定提升。

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改善我国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开发可再生资源。从2009年我国的能源结构中能够见出,当今我国的主要能源仍然是煤炭,而且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于未来相当壹段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壹是必须提高煤炭利用率,优化煤炭产业组织结构,以科技创新促进煤炭的深度加工,强化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二是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于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三是减少地下煤炭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和埋存技术的应用,将核电作为主要发展能源,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部分,坚定地发展水电能源,于分析技术、经济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中国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I 目录 II 第一章导论 1 1.1 什么是低碳经济 1 1.2 低碳经济的产生及目的 1 1.3 经济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2 第二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3 2.1 低碳经济 3 2.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解释 4 2.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压力 4 第三章.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5 3.1 提高能源效率 5 3.2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5 3.3 引导消费者行为 6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7 4.1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8 4.2展望—低碳技术未来展望 8

第一章.导论 1.1什么是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2低碳经济的产生及目的 1.2.1.由全球范围内严峻的环境问题引出的低碳经济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诤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1.2.2.低碳经济的目的 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的起点是统计碳源和碳足迹。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火电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1%;增长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占比25%,特别是在我国汽车销量开始超越美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杭州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

杭州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现就建设低碳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国际秩序造成深层次冲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场重大革命。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采取了建设生态市、健康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构筑“3+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西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等综合保护工程,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绿色建筑,打造以“免费单车”为特色的“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探索垃圾清洁直运的“杭州模式”,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率先在国内明确提出打造低碳城市,表明了杭州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杭州高度负责、勇于担当的姿态,指明了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正处于全面提升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建设低碳城市,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杭州经济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提高杭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城市的环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举措,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好。 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杭州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探索一条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社会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的低碳发展道路,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确保杭州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低碳城市,既要反对资源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要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建设低碳环境,让人民群众在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2019年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2019年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碳排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7%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升率控制在6%以内。 2.非化石能源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左右。 3.节能降耗。单位GDP能耗下降3.5%,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 4.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0.1%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5.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46%以上。 6.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 7.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3.5%。 8.绿化水平。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6.5%。 9.空气质量。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6%,PM2.5浓度下降率达到3%以上。 10.水环境质量。地表水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70%以上。 11.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二、主要工作 1.实施优化空间布局行动 一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布局结构;编制《中心城区多规合一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建成“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区获得省级生态工业园命名,经济技术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技术考核;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按照“三基地、三中心”的定位,推进中瑞生态产业园建设;严格按照《市低碳高校园区建设规划导则》、《市低碳高校园区建设实施细则》要求,加快推进低碳高校园区建设;推进官塘APEC低碳示范城镇建设,达成中欧友好城市结对并推进项目合作。二是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进20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5%,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30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应税营业收入增长15%,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产值增长12%,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句容创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狠抓“三集”园区配套和主导产业发展,抓成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和20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 2.实施发展低碳产业行动 一是大力发展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六大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同比增长15%以上。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0亿元,启动西津渡5A级景区创建,建成30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现代物流业完成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2%;文化产业新增投资1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50亿元,实现增加值18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三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深入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力争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到9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到60%;组织实施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工程30个以上,实现节能量10万吨标准煤以上;完成市区、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面积80%以上。四是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淘汰38家企业落后产能,启动新一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关闭化工企业26家以上;开展铅蓄电池、电镀企业整治工作,对市内6家蓄电池企业集中整治,推进电镀集中区建设。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策保障体系分析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策保障体系分析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更是一项由政府推动、民间广泛参与的行动。因此,政策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从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污染治理、城市规划、城市运行、城市生活这“两个领域,四个层面”来构建、完善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消费保障体系 一、低碳城市政策体系的“两个领域” 1、发展低碳产业政策 低碳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其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能够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业政策起着导向作用。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就需要对城市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作出战略调整,以把城市经济引导到低碳经济的轨道上来。 (1)产业结构政策。在产业结构规划时,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如:动漫产业、生态旅游业、核能、光伏、太阳能、风能、沼气新型能源产业,低能耗、绿色仓储物流业,对高碳企业进行管制,对碳排放超标而限期未能整改的企业予以处罚,构建完善的低碳产业体系。在土地、税收、金融、技术、人才等领域,应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对于新兴清洁能源产业应该减免税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2)产业组织政策。其是通过选择高效益的、能使资源有效使用、合理配置的产业组织形式,保证供给的有效增加,使供求总量的矛盾得以协调的政策。在城市发展低碳产业,需要对城市内的产业进行战略重组:把那些能耗小的、低碳排放的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其进行重组,发挥规模效应;进一步兼并或关闭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企业;对进行战略调整和兼并的低碳企业给予税收、资金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对愿意为低碳建设做贡献而自愿关闭或整改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对其员工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帮助转移其员工。 (3)产业布局政策。为了实现产业存在和发展空间形式的合理化,产业布局政策首先要保证那些高投资率、高效益、高发展速度的地区优先发展,这是产业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其次要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技术、人力等条件,合理发展优势产业;同时,产业布局政策还要促进地区间经济交流,建立健全整体的产业协作体系,使得先发地区能够带动后发地区,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从而保证产业布局的协调和平衡。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绩效指标体系数据分析I

(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绩效指标体系数据分析 I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绩效指标体系 数据分析 联合国人居署福冈办事处 2002年12月 金京焕 首席顾问

韩国汉城Sogang 大学经济学教授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房地产与城市土地经济学客座教授 -------------------------------------------------------------------------------------------------------------------- 特别感谢Young-Joon Park 对此项研究工作的协助 I.指标数据集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指标项目的主要成就是由各项目参与城市所汇编的一套指标数据集以及由项目首席顾问所作的一个分析报告。报告的这一部分列出了城市所提出的指标以及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的集合。下一部分则就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方法作了介绍。对五个参与城市(长沙、株洲、湘潭、贵阳和沈阳)提交的数据分别作的图解分析作为单独的文件另外附后1. 该项目所采取的自下而上的方针使得长株潭、贵阳和沈阳等参与城市提出了三套不同的指标。其中有很多共同的指标,但另外也有很多指标只被其中一两个城市选用。指标名单的第一稿是由各个城市的项目工作组和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协商后拟定的,然后交由研讨会上讨论并根据与会者及首席顾问的意见进行了修订。从整体上来说,沈阳和贵阳两市更加注重有关环境及环境治理方面的指标,而长株潭三市则对经济方面的指标更感兴趣。各个城市指标分类的方法也有不同。每个城市都被要求对其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进行了核实,然后将初步结果提交给经首席顾问审阅并给出他的反馈意见。以下所给出的数据集是最终版本。正如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指标手册中说明的那样,这些指标被重新归集为了六章以使其结构更加连贯并至少要包含其中一个城市所建议的全部指标。 1长株潭的城市发展战略报告中呼吁这三个城市应朝着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补充说明中收入了对现有融合状况的一个分析报告并推荐了一套用以监测一体化趋势的指标。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