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对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对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对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对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旅游业的大动脉,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在中国高速铁路交通网络中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随着“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络的建成,高铁效应促使河南旅游业迅速发展。在研究高铁对河南旅游产业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分析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铁;旅游业;河南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3-02

根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km 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km以上的铁路系统。根据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版)》,到2020年,中国的高速铁路将形成“四纵四横”的骨干网络格局,连接所有的省会城市和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营运里程将达到1.6万千米。京广深客运专线又称京广深高铁(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和徐郑兰客运专线(徐州―商丘―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是“四纵四横”铁路网络中的重要干线。京广深客运专线于2012年12月26日全线

开通。徐郑兰客运专线中的郑州――西安段即郑西高铁于2010 年2 月6 日正式运营。郑西高铁从郑州站始发,途经河南荥阳、巩义、洛阳、渑池、三门峡、灵宝,陕西华山、渭南、临潼等,终到西安站。高铁使市民出游更加方便快捷,方式更加多样灵活,必将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高铁对河南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

高铁是现代化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以速度快、效率高著称,成为交通运输业的新宠。高铁使鄂豫陕进入旅游的“同城时代”。这种同城效应、带动效应、综合效应,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势必作用于河南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催生河南新旅游经济产业格局的形成。

1.改变了鄂豫陕游客旅游方式。高铁使旅客的出游时间效率提升,出游方式改变,使得以往的跨省长途游变为“同城”游,强化了旅游消费的散客化趋势,游客的关注点更加指向旅游休闲目的地和自由自在地欣赏沿途风景的“无景点”的非传统旅游方式,各种自助式游将成为主体;商务游、周末游将成为常态化;对旅游服务功能和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要求更高,区域一体化趋势将更加突出,区域间客源市场增长迅猛。郑西高铁开通一个月,郑州、西安铁路局共发送旅客21.7万人。洛阳龙门站自2月6日至3月6日,累计发送旅客39 541人次,单日最高发送旅客数量为2 131人次,

日均发送1 364人次。在郑西高铁的带动下,从河南到华山旅游的旅客数量比往年同期晋升了20%以上,景区旅游收进增添了15%。2010年国庆节日期间,河南省共接待游客 2 226.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其中省外游客1 224万人次,占游客总数的55%,旅游收入118.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4%。各大景点接待旅游人次也成增长态势,如少林寺接待游客16.7万人次,同比增长7.7%;清明上河园接待游客15.2万人次,同比增长28.9%;云台山接待游客31.7万人次,同比增长7.4%。

2.加速区域旅游业整合。高速铁路的建成投产提高了旅游景点到达的速度,加强了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郑西高铁及京广深高铁的运营使得河南省内各地市交通网络更加便捷,城市间距离极大缩短,有利于促进河南省内众多高铁沿线拥有悠久历史文化,能够突出华夏腹地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同时,促进河南旅游与周边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例如通过郑西高铁的开通,使河南、陕西两地的旅游联动和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陕西与河南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郑西高铁开通之初,签订旅游合作协议,联合打造高铁旅游品牌。2010年年初,郑州、西安旅游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组织“郑西高铁一线牵,古都旅游新体验”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春节期间共同推出“古都互换过大年”活动;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产业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

108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2年第4期(总第380期) 产业融合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策 □吴国琴 [摘 要]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创新业态。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农业大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中部地区 的重要区域,要在旅游产业大融合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大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深度、扩大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的广度、 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创新度,打造旅游强省,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词]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创新[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4-0108-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转型时期城市公共服务的社会剥夺特色、形成机制及公平构建研究” (批准号:11YJC84001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批准号:2009—QN —074);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吴国琴,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旅游经济。(河南信阳464000)Abstract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s an innovative industry of tourism and other industries.As a large province of tourist re-sources,and agriculture,and an important region of central China carrying on industry relocation,Henan province shoul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agriculture,broaden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industrial,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e integration,and forge strong tourism provi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entral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convergence;tourism innovation 一、旅游产业融合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业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1]。旅游业在这个浪潮 的带动下,已经显露出了“跨界”发展的迹象:新型业态 不断涌现,如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游、医疗旅游、教育旅游、房地产旅游,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表明,旅游产业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旅游业创新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旅游需求的个性化、旅游市场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观光旅游风光不再,如何推出创新型的旅游形态,获得旅游者的 青睐,是旅游业持久关注的焦点。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催生出极富创新性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旅游创新的主力军、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具体体现为:第一,主题创新。传统旅游的主题主要是观光主题,旅游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形成的主题旅游丰富多彩,例如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影视基地旅游、医疗健康旅游、房地产旅游等,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扩大旅游产业的价值链。第二,产品创新。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产品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性,新产品应接不暇,例如农家乐、渔家乐、高科技工业园游、主题公园、探险旅游、体育旅游、特色城镇游、会展旅游、创意旅游等,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也给其他相关产业产品研发带来新的思路。第三,科技创新。随着信息技术 的不断进步,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科技创新,还加快了 旅游经济|Tourist Economy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冯长安 摘要:高速铁路从诞生至今已近50年,纵观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而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依据我国高速铁路规划,在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高峰时期。本文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形势、国外高铁建设的相关经验、高铁建设的作用与目标进行系统的说明,通过区域的视角和严密的论证来分析高铁建设对城市本体以及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为我国今后高速铁路以及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铁建设;城市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1引言 在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仅有的普通铁路运输系统已经日益饱和,负重越来越大,日渐不能满足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形势下,加快作为资源节约型的高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应运而生,由此我国开始了高速铁路建设的新篇章。 在我国即将进入高速铁路建设的快速时期,研究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以便为今后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到未雨绸缪,科学建设,合理发展。 2研究意义 2.1我国高铁建设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通过,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时代的来临。其规划至2020年实现“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 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的建设完成。建 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运速度目标值 达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如图所示: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中,又确定了高速 铁路建设的近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实现 “五纵六横八连线(568网)”;远期实现 “8 图 1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 纵15横26连线(81526网)”。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30年将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时期。 2.2高铁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广西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

广西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 . 2007-5-31 王洪涛李伯兴阅读11次 一、广西与东盟旅游业合作的现状 东盟成立于1967年,成员国包括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10国,人口约5.2亿,国内生产总值(GDP) 总和约有7000亿美元,目前东盟是世界上比较活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旅游业是它们重要的产业之—。2003 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生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其中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将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广西与东盟的越南山水相连, 与东盟其他国家邻近,是我国与东盟国家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在开展与东盟旅游合作方面优势明显,具有比其他内地省份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2年,广西国际旅游人次比1990年增加了1.63倍,其中接待的外国游人占国际旅游者的比重由1990年的29.60%上升到48.4%,增加了1.65倍,东盟旅游者占外国游人的比重由1990年的4.92%上升到2002年的26.56%,增加了5倍。2002年广西日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排在全国第7位,接待的东盟旅游者17.5万人次,占全区亚洲市场旅游者的42.3%。其中越南占60.88%,马来西亚占16.78%,泰国占11.59%,印度尼西亚占8.38%,新加坡占3.53%,菲律宾占1.88%。其余四国旅游者很少。这说明东盟10国在广西国际旅游市场的地位正在提升且发展迅猛,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是广西东盟旅游市场的主要客源地。从1990~2002年广西国际旅游人数增加了1.63倍,国际旅游收入增加了6.22倍,说明国际旅游业投资的乘数效应很高,游客每增加1人可以带来约4倍的收入。国际旅游业的这一特性使它成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此,广西加大力度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广西“十五”计划纲要和广西“旅游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已勾画出把广西建成旅游大省的宏伟蓝图。广西要建成旅游大省,不仅要做好国内市场,而且还要经营好国际市场。 目前,东盟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是我国首批开放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国家,也是广西公民自费旅游的主要目的地。1993年至2000年,广西的旅行社组织前往上述国家自费旅游人数达52807人次。越南是广西中越边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除广西本土居民外,全国各地每年都有约50 万人次经过广西的凭样、东兴、北海等口岸前往越南旅游。但是,除旅游人员外,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旅游其他领域的合作如旅游投资、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较少。

研究高铁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讲解

研究高铁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 摘要 高速铁路正在迅速地出现在中国这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几年之内,数百个被连接的城市将感受到来自高铁系统的时空压缩效应。高速铁路的发展对区域、城市及站点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产生不同影响。本文总结评析在区域、城市和站点周边地区三个空间层面上交通设施与城市的影响研究,提出高速铁路发展对城市空间影响的分 析框架。 1、引言 当前,中国已规划并在逐步建设“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系统,高速铁路总长度在2012年将达到13000km。在区域层面,高速铁路将缩短区域内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区域城市网络的空间关系,使得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更快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区域的整合发展。在城市层面,高速铁路带来人口的流入流出,包括对城市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投资者、就业者、旅游者和居住者,推进城镇化。在站点周边地区层面,高速铁路促进高密度和混合使用的开发,形成城市的新发展节点。国内外交通设施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正是在区域、城市和站点周边地区三个层面展开。本文通过对三个层面相关理论的梳理,明确重要的空间要素和关系,在理论层面建构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

2、高速铁路对城市区域发展影响的研究评述 高速铁路线路及站点对城市区域的发展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与城市互动这一研究领域。根据空间尺度的不同,不同尺度层面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异:区域层面的研究集中对轨道交通带来区域可达性的提高和区域整合进行分析;城市层面的研究偏重于对轨道交通带来的城镇化动力和新经济增长机会进行分析;站点周边地区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圈层式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以新城市主义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理论为基础的开发设计。 2.1、区域层面 可达性与全球城市区域目前,区域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速铁路的线路和站点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上。交通设施通常通过减少货币和时间方面的交通成本来提高区域可达性,轨道交通出行的可达性研究通常按旅行时间将乘客分为三类,即旅行时间为1 小时的短途乘客、旅行时间为2 小时的中途乘客和旅行时间超过3 小时的长途乘客。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的基本影响是将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从下一级时间类别提升到上一级时间类别,给沿线居民的出行方式带来重大变革,使大规模人群移动速度迅速提高。在这些研究中,城市是区域网络中的节点,区域可达性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例如,通过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三个平行指标来测评区域和城市之间 可达性的提升。 随着区域可达性的提高,城市个体发展的基本假设被改变,以城市群的形式参与区域和全球的竞争,形成在各个城市规模层面都可以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游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4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2013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图表2014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另外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加深也是推动2014年国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寻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共识。2014年,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 除了造成国内旅游市场火爆的因素之外,关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引人关注。201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10,处于“一般”水平,与2013年水平相同但具体指数值下降0.78。但各季度指数又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具体数值分别为72.62、72.84、74.52以及76.39。具体来看,2014年旅客对于城市银行、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新形势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内外环境分析

新形势下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内外环境分析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内外环境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一、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成就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00多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旅游车船公司50余家,旅游涉外定点单位150多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近百万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产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整个旅游业发展可以说是一枝独秀。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7%、20.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和6个百分点。 2、旅游资源综合化、多样化。最新旅游资源普查显示,河南省共有旅游资源单体39802个,包含了《国标》中8个主类的全部,31个亚类的30个,155个基本类型的148个,并增加了4个新类型;另外资源价值高,有关专家鉴定审核我省资源优良率达40%以上。再者旅游资源呈“L”形或“C”形集中连片分布,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河南相继完成了对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开封相国寺、龙亭等古老景点的改造、扩建和整修,还加大了对新景区、景点的开发力度。到2012年,全省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景区、景点近300家,日接待能力达20余万人,并通过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实现了城市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便利往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部类齐全、交通便利的旅游网络体系。 4、旅游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目前,河南已建成城市公园266个,城市绿化率达30.9%,人均占有绿化面积7.1平方米,郑州、开封、洛阳等13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濮阳市已建成全国花园城市。 5、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奕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6、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 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 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 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

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 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 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

浅析高铁站对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的影响

浅析高铁站对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的影响 【摘要】本文结合韶关市高铁站地区的实践与探索,分析研究高铁站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机制以及相应的发展策略与开发模式,以期提高高铁站周边区规划建设的时效性,为其它相类似的地区开发建设积累经验。 【关键词】高铁站、开发模式、发展策略 当前,中国已迈入高铁快速发展的时期,至2010年底,全国正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一位,达到8358公里。伴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正在不断地兴建高铁站,并充分认识到了高铁站对于周边地区发展的积极带动作用, 特别是高铁客站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窗口,将可发展成为一个城市门户、交通门户乃至旅游门户。因此,诸如武广客运专线的韶关高铁站这类以客运为主的车站,在实际建设发展中能否充分地挖掘高铁站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将直接影响到能否通过利用高铁站来实现以车站周边地区作为所在城市的新增长极,所以对于高铁站地区的发展策略与开发模式的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韶关高铁站周边地区的实践与探索 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韶关高铁站地区现状区位条件、交通优势、用地条件、生态景观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该地区的整体定位,并以此对韶关高铁站地区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空间形态、城市特色以及门户空间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启动策略与开发模式,以此作为研判,为进一步分析高铁站的带动机制以及整体开发模式与发展策略提供案例支撑。 (一)整体定位 区域交通条件的优化为韶关高铁站周边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该地区的整体定位进行调整完善,重点打造韶关的城市门户活力区,满足韶关城市的发展目标。 (二)功能布局 完善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的产业选择是韶关高铁站地区成功经营的保证,通过促使其从单纯的客运交通枢纽到多功能的服务型综合片区,重点以客运枢纽、商贸服务、商务办公、文化娱乐、会议展览、旅游休闲以及高尚居住功能为主。 (三)交通组织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5)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6)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7) 四、旅游营销的变革 (8) 参考文献 (12)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6春工商管理专科 XX小四号、宋体 【内容摘要】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 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作用的带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 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旅游业总收入1.72万亿元,增长11%。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投资趋势及对策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冬会等;加之全国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形成趋势,新形势的出境旅游、工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必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蓬勃发展。下面先看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中国旅游发展现状》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经济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年报告

2011年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年度报告 一、“十一五”全省旅游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高出全省GDP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以上,旅游产业发展各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特别是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229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由7%上升到10%。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第8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2006年、2007年省政府连续召开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会议,制定出台了加快全省旅游业发展和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意见;2007年省人大出台了《河南省旅游条例》;2009年5月召开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支持旅游业发展.2006到2008年,省财政共投入4。46亿元,主要用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和红色旅游交通公路建设等.2009年我省开始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省财政安排1亿元,2010年至2012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多数市县都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重视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服务旅游”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十一五"全省完成旅游投资超过400亿元,招商引资合同金额超过500亿元。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签订了授信额度达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7个、A级景区212家、星级酒店512家、旅行社1158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23家、124家、87家、229家。三是旅游惠民富民效应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我省涌现出“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以旅兴农富民的典型,在全国旅游界影响广泛。2009—2010年,全省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门票打折、对特定人群优惠等各种措施,为游客让利价值达170亿元。2010年以来实施了“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支持128个村和10000户农家乐发展旅游,共计提供了10万个农村就业岗位. 四是文化旅游融合趋势进一步形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以及《禅武不二》、《少林武魂》等室内舞台剧目取得良好效益.其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被评为“中国十大旅游演艺节目".《少林武魂》节目在美国巡演5个半月,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出口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奖"。 五是旅游开放带动功能进一步强化。两次成功举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召开了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和年会,3次组织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等大型活动;承办了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北方旅游交易会、豫台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先后与加拿大安大略省、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签定旅游合作协议。与北京、陕西等9省(市)签署了9+10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客源互送。 二、2011年全省旅游工作成效 2011年,全省旅游系统在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旅游局的关心指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监督下,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省政府贯彻41号文件责任分工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注重开拓创新和务实发展,全力实施“七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全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4%、22。1%. 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旅游创汇5.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1%、10。06%,实现了旅游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的“两个高于"和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

高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速铁路是交通运输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高铁时代的到来给各地旅游业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广州北站为例,通过探讨交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分析广州北站的所在地广州市花都区所面临高铁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产品和服务等建设的提升空间的问题。 标签:高铁区域旅游广州北站 一、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 对于中国铁路而言,虽然较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比较晚,但是从2014年7月1日起,中国铁路也迎来从“普铁时代”到“高铁时代”的关键转折。 广义的高速铁路,是指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km以上的铁路系统。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高铁技术和建设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俨然已呈现出速度快、密度大、数量多、服务好、能耗低、污染小、占地少、效益高等世界各国高铁运营的基本特点。 二、高铁背景下广州北站的机遇与挑战 交通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多条高铁的营运使沿线形成“黄金旅游通道”,交通的便利给沿线各大区域的旅游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笔者将以武广高速的广州北站为例,对高铁给广州北站的所在地——广州市花都区的旅游发展格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 1.机遇分析 1.1广州北站有利于提高花都区旅游的可进出性 众所周知,外部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制衡作用非常关键。广州北站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原名花都火车站。作为广州地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几年该站的运输功能逐渐转变,从货运转向以客运为主,大大减轻了广州火车站的客运负担。这种作用在武广高铁全线开通后更是得以体现。以此,花都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列车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大大提高了花都旅游的可进出性。 1.2广州北站有利于花都旅游市场范围的拓展 旅游业中有“三个小时黄金旅程”的说法,即旅程时间在1个小时可以忍受,2个小时有点难受,超过3个小时就会有人放弃。这种说法指出了旅程时间对于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根据这种说法,广州北站的存在,使得花都周边的很多城市诸如清远、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深圳等可以纳入花都的“同城

高铁对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铁对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04-13T17:09:42.3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作者:骆飞贾凤楠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工程得到更大的发展机遇,高铁时代已到来,基于高铁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总结梳理了高铁经济的区域作用机制及经济社会效应,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铁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高铁枢纽能级、流量经济平台、枢纽产业发展、区域枢纽经济圈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新时期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工程得到更大的发展机遇,高铁时代已到来,基于高铁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总结梳理了高铁经济的区域作用机制及经济社会效应,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铁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高铁枢纽能级、流量经济平台、枢纽产业发展、区域枢纽经济圈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新时期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铁建设;区域经济 引言 相较于传统铁路运输,高铁具有速度快、运量大、准确性高、舒适度好以及安全可靠的优势,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距离的认识、出行习惯以及生活地点选择。高铁的发展不仅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也影响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理念,从而进一步与城市化进程、城市群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共振效应”。 1高铁经济内涵及发展阶段性特征 1.1高铁枢纽经济内涵及阶段性特征 高铁枢纽经济,是指利用高铁枢纽的集散效应以及运输通道的极化和连带功能,将资本、技术、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交汇,实现地区适铁产业聚集,并将自然资源、半成品、产成品进行扩散,以实现枢纽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的一种经济模式。“高铁枢纽经济”阶段,在提升高铁枢纽交通能级的同时,需更加注重各类流量经济要素平台和载体建设,不断强化高铁枢纽对于流量经济要素的“转换器”和“辐射源”功能,实现高铁枢纽向高铁经济的转换。 1.2铁枢纽内涵及阶段性特征 高铁枢纽,是指汇集多种交通设施,如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线路、长途汽车站、公交站等,提供多种交通间换乘,实现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便捷换乘的铁路综合设施。“高铁枢纽”阶段,重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的发展,改变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货物和信息等各类流量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式,为发展高铁枢纽经济提供交通条件。 1.3高铁枢纽城市内涵及阶段性特征 高铁枢纽城市,是指凭借发达的社会经济区位与畅达的高铁运输条件,在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区域甚至国家中心城市。“高铁枢纽城市”阶段,是在高铁枢纽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港城联动和产城融合进一步发展,进而对周边地区和区域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2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2.1高铁对区域城市可达性的影响方面 可达性表示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难易程度,区域城市内的可达性呈现的是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容易程度。区域城市之间的距离、到达时间以及交通便捷程度等都决定了区域城市之间的可达性程度。高铁的开通首先是丰富了所在的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提升区域城市之间的可达性,使得区域之间更易于达到;其次,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改变了原有地区的经济地理位置,使其更具区位优势,利用经济增长;此外,某一区域贯通高铁后,将这个区域站点城市加入到互联互通的高铁网络中,进一步该区域的交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最后,由于高铁的时空收缩效应使其沿线城市周边的乡镇和农村也能够受到高铁带来的辐射效应,促使区域中心城市向高铁沿线城市拓展,这也加快了我国城镇化进程。 2.2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 通过高铁的建设发展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区域城市的经济增长,一方面直接通过投资拉动来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区域之间的经济溢出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高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高铁建设前、建设中和建成后三个时期,首先在高铁建设前的投资规划期间,可以增加在高铁沿线区域城市的投资布局,推动经济发展;其次是在高铁建设中,随着高铁自身投资的增加,必会促进相关联产业投资,从而促进区域城市经济的增长;最后在高铁建成后,高铁的间接效应就越发明显,拉近区域内人员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增加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3.高速铁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方面 一方面,高铁建设自身不仅会推动我国高铁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且也会带动钢铁、电子设备、机车制造业、动力燃料以及沿线能源采掘业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促使地区产业转型,以及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好的契机;另一方面,高铁的开通运营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区域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经济落后地区又可以接下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其经济发展。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带动下,高铁的建设促进了区域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高铁利用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使第三产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刺激区域内外的经济消费,促使区域城市的经济表现出多元化。 3高铁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3.1催生速度经济新模式 高铁相较于其他交通方式的速度优势大幅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从而扩大了人们的生活范围,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距离、出行、置业观念,促进了旅游、房地产、商贸等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且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形成,催生了速度经济新模式。 3.2高铁枢纽经济撬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 高铁枢纽经济同城化效应强势助力区域深度合作,撬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在枢纽经济的拉动下尤其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各类流量经济要素和各种适铁产业,将在高铁枢纽节点及沿线的周边区域实现高效交换和协同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区域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以枢纽经济发展形成的新区域,其城市能级远远大于其他交通方式所形成的区域,带动区域经济带的分工协作和经济技术交流、资源

我国高铁发展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我国高铁发展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我国高速铁路起步较晚,但自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在日本通车,高速铁路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综观其发展历程,大体有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4年至1990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随后法国、意大利、德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 第二阶段:1990年至90年代中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欧洲大部分国家,大规模修建本国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此时高铁的修建,不仅是铁路提高内部企业效益的需要,更多的是国家能源、环境、交通政策的需要。 第三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亚洲、北美洲、澳洲等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建设高速铁路的热潮。各国政府对高速铁路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财力,高铁以其节能、减少环境污染、安全等优势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全世界高铁建设的浪潮中,我国也加快了高铁建设的步伐,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武广高铁、郑西高铁纷纷投入运营,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等多条高铁线路均在建或规划中。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高铁主干网络初步建成,200公里及以上高铁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届时将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环渤海地区、环鄱阳湖经济圈地区、长株潭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五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 四纵:北京—上海;北京—香港;北京—哈尔滨/大连;上海—杭州—深圳

四横:青岛—太原;徐州—兰州;南京—成都;杭州—长沙 高速铁路以速度快、舒适、安全著称,打破了人们对铁路运输的惯常思维。在世界“高铁时代”来临的背景下,我国高铁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日益突显。 首先,高速铁路直接冲击了民航在旅游交通中的地位,改写旅游交通格局。 民航一直是远程旅游交通的首选,时速2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铁给民航带来了直接的压力。武广高铁在开通100多天后,3月28日起武汉飞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不到50天,3月25日起郑州到西安航线所有航班停飞。东航董事长刘绍勇甚至表示,高铁会冲击国内60%以上的民航市场。春秋航空曾经专门研究过高铁冲击航空的课题,发现1000公里、一个半小时以内航程的航线最易受到高速铁路的冲击,因为在这一航程,加上到机场和办票的时间,乘坐飞机的时间优势并不突出。根据高铁建设规划,到2020年,高铁会形成独立的客运专线网络,覆盖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三大区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的主要城镇。而这里也是我国民航航线最集中、运量最大、黄金航线最多、航空公司之间竞争最激烈的区域。高速铁路也将在民航、长途公共汽车、私家车、铁路、游轮所构成的旅游交通板块中占据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其次,高速铁路以其独特魅力有效吸引旅游市场中的高端商务人群,成为陆路交通的新秀。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商务客人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能力最强的客人,他们价格敏感度低,重复使用频率高,选择忠诚度高,且人群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此这部分客人是不同旅游交通行业竭力争取的消费群体。高速铁路在争夺这部分客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200公里至500公里之内的出行范围,与汽车比,高铁更快、更舒适;与飞机相比,高铁更准时,且不易受天气

广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广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2013年,广西紧紧抓住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重大机遇和重大举措,确定了“一个龙头,两条发展带,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大旅游集散地和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战略部署,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推动旅游跨越发展,有力促进了广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3年广西旅游业发展现状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2013年旅游业发展现状 总体看,全年旅游投入加大,服务能力提高,旅游整体形象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业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 (一)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13年,广西旅游业发展环境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更加重视。2013年充实调整了广西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建立了广西领导联系重大旅游项目、特色旅游名县和重点旅游工作跟踪服务制度。广西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全广西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标志着广西全面构建旅游产业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开始。对旅游相关项目的投入明显加大,如自治区本级旅游发展资金比2012年增长3倍多。二是相关部门在推动旅游发展上协作联动进一步强化。旅游部门与广西发展改革委共同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土资源厅支持落实项目用地,与住建部门合作推进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与环保部门共建生态旅游示范区,与农业部门合作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协作联动促进了旅游与工业、水利、商务、畜牧水产、扶贫、网络电信、文化、体育等行业或产业的大融合,发展了观光工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林家乐等,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旅游业发展环境得到前所未有改善。三是各市精心谋划旅游发展工作。广西旅游发展大会后,各设区市均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或工作推进会,精心谋划旅游发展工作,如桂林市着重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和政府投融资工作机制,吸引保利文化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各市均大幅提高旅游发展资金,如南宁、北海旅游发展资金由数千万元增加到上亿元。四是旅游重大项目投融资环境改善。在广西旅游投融资工作会上,广西旅游部门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建设银行广西分行、中信银行南宁分行、广西农村信用社联社等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签订《广西担保基金》合作协议;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广西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广西各级

河南省旅游现状分析

河南省旅游现状分析

————————————————————————————————作者:————————————————————————————————日期:

河南省旅游现状分析-旅游管理 河南省旅游现状分析 常静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要求趋于多元化,尤其对外出旅游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河南是旅游大省,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做好、做强河南旅游,笔者从河南旅游的现状入手,分析制约河南旅游的因素和如何促进河南旅游的良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虽然部分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仍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改革政策稳步推进,人民群众收入继续增长,河南省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因此,如何塑造好国际旅游品牌,实现河南旅游业良性发展,是河南旅游业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河南省旅游现状及制约因素 旅游业也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之一,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河南省不仅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有众多美秀的自然景观。河南省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开发经营型的转型过程。到2013年底,全省已建成投人使用的景区、景点有200余处;旅游星级饭店575家,其中三星级以上430家;旅行社1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据了解,2013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7万人次,同比增长8.7%;实现旅游总收入3875.5亿元,同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