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名词解释

曾国藩的名词解释

曾国藩,中国清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以其卓越

的才华和出色的军事战略,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个人品质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名字从他的字面意义的解释中,我可以发现他的家族是一个地位显赫

且有着深厚根基的家族。他的姓“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从西周时期就有其记载。据传他是曾子的后裔,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国藩这个名字也值得我们仔细解读。国指的就是国家,而藩指的是宋代的制度,在当时代表地方行政区域,类似于现今的省级政权。曾国藩的名字暗示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繁荣作出努力。

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军事家。他在太平天国运

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策略,帮助清朝政府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叛乱。曾国藩创立的“捻军剿匪”战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反叛战争的典范之一。

曾国藩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他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提出

了“以学为本、国以文教为先”的口号,坚信只有通过教育的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富强。他自己亲自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并在自己的家乡湖南建立了数所学校,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深深研究了儒家经典和传统思想,但同时也密切关注西方的进步和现代思想。他提倡学习借鉴西方科学和技术,为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曾国藩的名字代表了他作为一个伟大人物的使命和担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付出,为中国的历史繁荣和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教育领域,他都是一个杰出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总结起来,曾国藩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多重身份的名字。从他名字中的字面

意义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他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并且他的名字也暗示了他对于国家的贡献和奉献。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通过他的一生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代表了他的使命和责任,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敬的对象。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 日至25 日清政府专门赴广州查办鸦片走私的钦差大巨林则徐,下令将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200 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行动,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6、辛酉政变:慈禧太后为夺取清朝最高统治权在北京发动的政变,又称北京政变。1861年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清末最旱设立的最大轮船航运企业。1872 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 年正式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等地。承运漕粮,兼揽商货。1877 年(光绪三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船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始终受帝国主义在华航运业的排挤。1885 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 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30 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 年归属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到1947年11 月止,共有船460 艘,33 万余吨。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湘軍和淮軍: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湖南湘乡大官僚大地主曾国藩组织了反革命地主武装,称“湘军”。湘军有陆军和水师,大小将领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它是一支残暴的反革命封建武装。 “淮军”是安徽合肥官僚地主李鸿章组织的反革命的地主武装。它和外国侵略者紧密勾结,成为一支镇压太平天国的凶恶敌人。后来李鸿章派袁世凯训练新式陆军,淮军派生了以后的北洋军阀。朝田亩制度》还规定了圣库制度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政策 【清流党】亦稱清流派。晚清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他們在清廷內外,一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勤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傷紀綱。鷹擊毛摯,煊赫一時,時人目為一“清流黨”。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前清一流奉軍機大臣李鴻藻為魁首,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琢、黃體芳等為健將;後清流以戶部尚書翁同龢為支柱,盛星、王仁堪等是骨幹。前者多北人,號“北派氣後者多南人,號“南派”。其後志銳、文廷式、黃紹箕、丁立鈞、張窖等亦參預其間,後輩踵前輩而起,較前輩通時務。光緒帝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清流們以“敢言'博取聲譽,也反映了愛國抗戰和改革弊政的呼聲。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中,清軍在中越邊境戰勝法軍的一次著名戰役。1385年(光緒十一年)2月初,法軍進攻諒山,清軍前敵主將潘鼎新不戰而走,退至國境鎮南關(今友誼關)內,法軍直驅關前,一度深人關內數十裏。幫辦廣西軍務老將馮子材奉命赴關迎戰。他和輯將士,部署戰備。以關前隘跨東西兩嶺,極為險要,乃令築長牆,掘壕溝,率部獨當中路前敵,命王孝祺所部“勤軍”在右翼西嶺駐守,以為特角;東嶺由陳嘉、蔣宗漢率部駐守;蘇元春等各部駐幕府、憑祥各處為總後備隊;以湘軍王德榜部駐守關外油隘。3月23日,法軍二午餘人由尼格裏指揮,分蘭路撲向關前隘,被清軍蘇元春、主孝祺等部擊退。次日,法軍主力猛攻長牆,馮子材“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氣率先躍出長牆,王孝祺亦揮軍奮擊。越南義民千餘人自動助戰。法軍三面受敵,敗逃關外,25日退回諒山。清軍乘勝追擊,28日又在諒山城北重傷尼格裏。法軍遂棄諒山,向南潰逃。是役,法軍死傷二百八十七人。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倒臺。 【黑旗军】爵宋景诗领导的农民武装。1861年(咸丰十一年)山东堂邑(今聊城西北)、馆陶等县爆发农民起久,以“天龙八卦教刀形式进行组织和领导。宋景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革命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发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屡经失败。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是,于次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 李鸿章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筹办北洋海军,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遣赴美留学生,成为洋务派著名领袖。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委曲求全,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遗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中体西用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百日维新 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光绪年间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希望中国走向君主立宪的道路。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

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文正,晚号东平,江西抚州人。他是清朝末年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臣。曾国藩一生在天津、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任职,其最大的贡献是领导湘军抵御太平军的侵略,稳定了湖南的局势,并对整个清朝政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曾国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道德和能力兼备的形象代表之一。 曾国藩名词解释: 1. 护法:指曾国藩为维护社会正义,肃清乱局,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主要负责维护湖南地区的治安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他注重士兵的纪律和作战训练,建立了一支效率高、纪律严明的军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2. 逢山开道:曾国藩提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理念,意为在面临困难时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他在湖南经历多次太平军的进攻,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强化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巧妙应对太平军的战术,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一理念体现了曾国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他治军思想的核心之一。 3. 合纵连横:曾国藩倡导的一种外交、军事策略,即通过和其他势力合作,形成统一战线,对抗共同的敌人。在太平天国战

争期间,曾国藩积极与清朝的其他地方军队合作,以共同抵御太平军的威胁。他与江蓠、刀疤阮等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协同行动,最终成功击败了太平军。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他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对抗太平军。 4. 讲学育人:曾国藩重视教育,他提出“先治其心,后治其事”的观点,主张从人的内心修养出发,培养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通过讲学、撰写教科书以及亲自示范等形式,致力于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他还注重开展农田水利和矿业的教育,推广现代农业和工业知识,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治军思想和教育理念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对今天的军事教育、治国理政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升平社学:清末广州抗英群众组织。1841年南海举人李芳等联名呈请﹐于广州西北郊三元里﹑萧冈一带适中的石井社地方建立升平社学,联合数十村落团练自卫,自发武装抗英。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团练的联合不但增强与侵略军对抗的力量﹐而且可藉以管束民众。升平社学的领导者多是士绅﹔团练成员主要是农民﹐此外有手工业者和店员。平时各务本业﹐定期操演﹔有事则保卫地方﹐或听从官府调遣。随著英国加剧入侵﹐广州人民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外国在华享有的这种域外的管辖权,不仅由在中国的领事组成的法庭行使,而且还由专门设立的法院行使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可以说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 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中国最早的租界在上海建立,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成立市政管理机构。 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租借期内租借国在租借地内拥有并行使排它的主权,因此租借地具有殖民地性质。这些地区不但允许外国军队驻扎,还由外国人完全掌握当地的行政权。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后来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实为开风气之死的创举;而作者林则徐也被后人雀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慈禧、奕 等人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发动的宫廷政变。“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大的冲突,它的重大结果是清朝体制的一大改变。经过“辛酉政变”,否定“赞襄政务”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重大的改制。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 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 《原道醒世训》: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后改称《原道醒世诏》。作者根据“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提出“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进而号召“天下兄弟姊妹”,“相与作中流之底(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努力奋斗,变“乖漓浇薄之世”为“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之世”,以求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 《原道觉世训》: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後改称《原道觉世诏》。作者把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概括为正与邪、神与妖的对立。作者把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概括为正与邪、神与妖的对立。谴责“佛老之徒”“造出无数怪诞邪说,迷惑害累世人”,说明崇拜偶像,“正是惹鬼”。指出所有牛鬼蛇神,皆“阎罗妖之妖徒鬼卒”。所谓阎罗妖,即指封建皇帝。“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强调上帝才是“帝”,他人不得以此妄称,进而指责清朝皇帝说,“他是何人,敢腼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自干永远地狱之灾也”。 《原道救世歌》:原道救世歌》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用诗歌体裁宣传天父上帝为独一真神,所有人等应只拜上帝,不拜邪神,并针对社会上颓风日

名词解释

八股文: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茶陵派:明代前期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陈庄体:代表人物是陈献章和庄旭,主要主张讲理但话语平淡,推崇陶潜,造语平淡,应届自然。学宋诗,重理趣,但不主义论,清若自立,向陆九渊心学转移,为王阳明心学开先路。 六朝派:主要人物是杨慎,其文学主张是扬李抑杜,认为李优杜劣,

他对诗史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诗歌属于感情体系。他的文“推本秦汉”,上承李东阳的格调说,强调变体意识,以博冠思想反对泥古主义。最早反对前七子,对陈庄体提出了批评,反对诗史之说,认为写诗要含蓄。杨慎的诗歌内容主要有咏怀史事;讽刺诗;托物言志;军旅之苦;南荒奇景。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起来抨击“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口号相号召,本欲纠正“台阁体”的流弊,但多泥古未化,重在模拟,成就不大。 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从学秦汉转为学唐宋,是要借与当时距离不远的唐宋名家比较通顺的文风,写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的创作中也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其散文的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未无穷。

近代史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 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的鸦片的著名事件。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并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于3月16日晓谕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在禁烟压力下,英国烟贩被迫缴出鸦片2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箱,共计237万余斤。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子1839年6月3日志25日,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大胜利。 2.《穿鼻草约》 鸦片战争终不过,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于1840年11月派2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拟就此草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的通商,归还定海等。义律与1841年1月单方面公布了这项草约。但事实上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中英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3.《广州合约》 鸦片战争中清将奕山与英国代表义律在广州订立的停战协议。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1841年5月27日,奕山与义律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合约》,规定清军六天内撤离广州60英里以外的地方;一周内缴纳600万元“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 4.《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香港一岛割让给英国;(2)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为通商口岸;(3)赔偿英国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不包括广州“赎城费”600万元),分四年付清。《南京条约》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 5.《虎门条约》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全称为《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1843年10月,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共十六款,附有《小船定例》三款。主要内容:(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2)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6.《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政府在虎门签订的南京条约补充条款。1843年10月8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作为《虎门条约》的一个部分。共十五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此章程开启了中国通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中国失去了海关自主权 7.《望厦条约》

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洋务运动 答: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中国近代史 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晚清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 1.林则徐 林则徐,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大量鸦片,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他积极整顿海防,招募水勇,并派人翻译外文书报,亲自主持译编《四洲志》,认真备战,屡次挫败英军进犯。后清政府无辜将他革职,充军新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2.李鸿章 李鸿章,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原投靠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扩编安徽团练为淮军。在外国侵略者的帮助下,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揽清政府大权。对外他一贯采取退让妥协政策,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举办洋务,是洋务派的首领,依靠外国侵略者,先后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逐步扩大“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又创办北洋水师学堂,扩充淮军势力,建立北洋海军。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行避战求和,招致战争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没。死后谥“文忠”。 3.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原为咸丰帝的宠妃。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那拉氏为载淳的生母,被尊为慈禧太后,也称西太后。那拉氏联络奕訢发动了宫廷政变,她和东太后垂帘听政,任命奕訢为议政王。那拉氏当政后,积极投靠外国侵略者,在他们的支持下,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又镇压了戊戌变法;又用反革命两面手法和帝国主义一起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她出卖国家主权,是祸国殃民的卖国头子,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她好奢华,善权术,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4.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以行医为名,开始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被拒绝后,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出路。同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他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他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改良派作坚决的斗争。武昌起义胜利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后,他为保卫民主革命的成果,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5.奕 恭亲王奕?(,咸丰帝异母弟。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祺祥政变,受命议政王,主张对外实行妥协政策,并支持洋务运动,是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后期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和打击,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清朝名词解释

1、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2、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认为“诗不学古谓之野体”,但又只强调古人的声调、音律和体式。在诗的内容和功能方面,强调“理性情、善伦物、惑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要求诗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歌。 3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即是上承明公安派独抒性灵的诗歌主张,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直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5阳羡派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的影响尤深。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注重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阔,语言率直俊爽。他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万树、蒋景祈、史唯园、陈维崧等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6. 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7、常州派:清朝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该派以周邦彦为宗,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要求“意内言外”,推尊词体,认为词的地位与诗相等。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他们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往往词风隐晦。 8、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鼎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而得名。方苞提出“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法即《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名词解释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近代文学发展史名词解释

小说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 文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口号,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的文体,“文界革命”催生了大量政论散文的诞生。 狭邪小说:鸦片战争前后流行的以表现城市娼妓生活为主的小说类型,其代表作是《风月梦》等。这类小说大多数对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墨客、商贾纨绔玩弄伶人妓女的糜烂生活抱羡慕的态度,借以发泄官场诗意的落拓情思。 新派诗:19世纪末维新派为配合传播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开辟诗歌创作的新道路,倡导“诗界革命”而出现于诗坛的近代资产阶

级诗歌流派,代表作家如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丘逢甲等。 湘乡派:曾国藩是湘乡派的领袖,主要作家有号称“曾门四弟子”的薛福成、吴汝纶、黎庶昌、张裕钊。"湘乡派"是近代古文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舒展雄厚,但多宣传封建道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宋诗运动: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这一诗派的发端者是程恩泽,代表诗人是何绍基、郑珍、莫有芝。这一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复古,反对宗唐,强调“诗为心声”,要求立诚不欺,反对摹古。 晚晴文学革新运动:指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等倡导的诗界、文界、小说界的“革命”,这场文学革新运动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或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社:南社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到来时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成立宗旨是反抗满清。

曾国藩的名词解释

曾国藩的名词解释 曾国藩,中国清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以其卓越 的才华和出色的军事战略,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其个人品质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名字从他的字面意义的解释中,我可以发现他的家族是一个地位显赫 且有着深厚根基的家族。他的姓“曾”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从西周时期就有其记载。据传他是曾子的后裔,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国藩这个名字也值得我们仔细解读。国指的就是国家,而藩指的是宋代的制度,在当时代表地方行政区域,类似于现今的省级政权。曾国藩的名字暗示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繁荣作出努力。 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军事家。他在太平天国运 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以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策略,帮助清朝政府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叛乱。曾国藩创立的“捻军剿匪”战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反叛战争的典范之一。 曾国藩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他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提出 了“以学为本、国以文教为先”的口号,坚信只有通过教育的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富强。他自己亲自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并在自己的家乡湖南建立了数所学校,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深深研究了儒家经典和传统思想,但同时也密切关注西方的进步和现代思想。他提倡学习借鉴西方科学和技术,为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曾国藩的名字代表了他作为一个伟大人物的使命和担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付出,为中国的历史繁荣和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教育领域,他都是一个杰出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关于曾国藩名言警句解释【经典2篇】

关于曾国藩名言警句解释【经典2篇】 关于曾国藩名言警句解释篇一 1、曾说:"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人一生中有五类影响你命运的人,依次是父母、老师、朋友、领导、配偶。如果他们都能冠以一个"好'字,那将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2、曾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不用解释了吧,疏密太重要了,还有就是识重于才。 3、曾说:"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个学问太深了,但曾国藩以相人识人,以识人用人出名,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知人之明达到尽致。曾国藩在日记里写:"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所以当领导的要学点相人术。 4、曾说:"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在选人时,曾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用了有才无德之人,到最后一刻把自己害惨了。 5、曾说:"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怎样尽量地避免被猜忌也是一门大学问。有一个成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因为那样容易被怀疑偷瓜摘李。

6、曾说:"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所以说做人还是低调比高调妥当多了。做乌龟胜过做刺猬,具有乌龟性格的人,不会有死敌,即使对他有敌意的人,最后都会成为他的朋友;而有刺猬性格的人,则不会有太多的朋友,因为人人都怕惹他。 7、曾说:"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所以说修养的目的无非和谐二字。内在的,身心和谐;外在的,与人和谐、与天地万物和谐。孔子说:"修已以安人。'要做一个让老人放心、让朋友信任、让少年敬重的人,这就是圣人的追求。号称"六亲不认'是有大忌的。 8、曾说:"军事变幻无常,每当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所以说打耳光摔杯子是没有用的。 9、曾说:"越自尊大,越见器小。'小孩子才爱表现,渴望被关注。 10、曾说:"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所以说名气大也要hold 得住。 11、曾说:"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这个道理已多人现身说法了。 关于曾国藩名言警句篇二 1 、行事常思退一步。 2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 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复习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复习永嘉四灵: 指的是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诗人,即徐玑,号灵渊;徐照,安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他们都是永嘉人,字号中又都有一个“灵”字,诗风又极为相近,故谓之“永嘉四灵”。他们都是由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视为同一诗派,谓之四灵诗派。 “易安体”: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词艺术成就很高,她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化俗为雅,清新工巧;其词既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而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非怆的格调;其词既具有女性的细腻柔丽,又有不让须眉的贞刚气质,于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和俊爽,无脂粉气、无闺阁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词风大异其趣,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婉约词,这种别树一帜的词风,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遗民诗人: 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诗人,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时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入仕为官。他们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坚持民族气节,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这一类诗人被称为遗民诗人,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 遗民作家: 指南宋灭亡后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著名的有汪元量、刘辰翁、郑思肖,以及谢翱、林景熙和谢枋得等。他们由宋入元之后,用诗、词、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怀时事,伤悼故国,抒写兴亡感慨,表现了坚守气节的遗民心态,表达了亡国遗民的悲愤之情。后人称这样一个作家群为遗民作家。 元杂剧: 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元曲四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