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青海农村精准扶贫实践研究

作者:任慧敏王泽丽

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0年第04期

摘要:伴随着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及措施的积极贯彻落实,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推进,青海农村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为了深入了解青海农村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展现状,我们专程对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本康沟村进行了走访调研,真实了解本康沟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突出本康沟村党建扶贫的优势,充分展现本康沟村特色脱贫模式,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对农村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本康沟村

党的十九大以来,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本康沟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而提出了“一抓双促”理念,即抓好党建促发展,围绕发展抓党建,推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作用,统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本康沟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一、本康沟村的基本党建情况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本康沟村地处青沙山南麓,海拔3000米,距离镇政府6公里,该村下辖3个社。全村共有112户,其中汉族68户,回族44户;总人口447人,其中汉族257人,回族190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8人;党员30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2名,女党员7名,预备党员2名;耕地1350亩,退耕还林502.6亩,林地3864.6宙,草山7108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外出务工。

为切实加快群众脱贫增收步伐,本康沟村党支部紧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任务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村集体经济破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施党组织领导能力提升、党员引领发展能力提升、群众致富技能提升,促经济集体经济破零的打造具有本康沟村特色的“三提一促·奔小康”党建品牌。在本康溝村形成以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个体经济成长、以党员发挥作用带动群众广泛参与、以党的建设引领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目标。

(一)提升党支部领导能力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夯实村级组织的工作基础,使村级组织成为群众弃小康的“桥头堡”。一是规范基础工作。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建立完善各项议事制度、管理制度重点结合“三议一表决”等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二是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结合项目实施的实际,在

村级组织内部设立旅游项目发展部、餐饮项目发展部、公共管理发展部等机构,进一步合理分布基层组织带头人的职责,再组织党员融入各机构开展工作,从而形成党员带头促发展,以党建促脱贫模式。三是推进村民自治。成立矛盾纠纷化解、土地丈量协调等工作组,成员由本村有威望的老农代表等组成,在项目建设中发挥作用,充分实现群众自治。

(二)提升党员引领发展能力

一是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通过固定党日活动、三会一课制度等,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升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在党员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培养农村党员实现“四个合格”,积极发挥党员在工作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力保障党的政策路线落实到位。二是党支部每季度至少上一次党课,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切实强化实用技能培训,重点结合本康沟村实施的乡村民俗旅游项目,从党员中寻找带头人,结合党员本人的意愿,实施农家乐经营管理、公共服务管理、手工艺品加工等技能培训,在项目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组织能力培训,引导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带动贫困户等需要组织帮扶的困难户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三)提升群众致富技能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村14户建档立刻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3762元;有意愿的劳动力都可参加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例如:为期40天的缝纫机培训,为期30天的挖掘机培训以及种养植技术与拉面带薪在岗培训,先后培训4次,全村共计109人次参加。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自身素质与致富能力,实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与此同时,由党支部按照本村民俗旅游发展实际和第二轮支部建设年工作方案,开展党员设岗定责,设立餐饮发展组、农家乐发展组、花海管理服务组、娱乐项目服务组等若干小组,由党支部按所需岗位对党员定责。每名定责党员负责,根据群众意愿组织群众进行服装加工技能、皮雕技术、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的培训,培训后,根据实际为群众提供相应岗位,让群众增收致富。

(四)促进集体经济破零

一是继续推进现有的本康沟民族服装加工车间不断完善管理,提升质量,步入规范运行。二是引导广大群众,依托乡村民俗旅游项目实施平台,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推进民俗旅游项目建设这一集体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三是大力打造“花海”硬件,通过植树造林、道路建设等提升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四是引导发展皮雕、民间刺绣等技术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旅游产品。通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提升品位促进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共同发展。

二、创建“党支部+公司+农民工”的特色脱贫模式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找准产业定位,利用一切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寻找符合本村实际的脱贫模式。本康沟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积极能

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吸纳创建了“党支部+公司+农民工”的特色脱贫模式。

(一)精准扶贫车间

2016年,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解决村里的留守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本康沟村积极联系帮扶单位青海省西川监狱,获得了西川监狱捐赠的42台缝纫机设备,并以此为基础,在扎巴镇党委的帮助下同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饰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成为该公司的服装加工基地。随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村里建起了一座正规的服装加工厂,投入了80万新型服装加工设备。本康沟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积极配合,帮助哈尼福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大力宣传,鼓励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加入进去,建成了“党支部+公司+农民工”的精准扶贫车间。这一车间建成后,极大地降低了贫困户外出务工的风险,使贫困户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同时有效的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村中的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使他们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生活的质量。就像村中有一级残废贫困户的马富龙,通过车间务工,让他从单纯地靠国家救助生活变成了月薪3000多元的务工者,不仅让他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而且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也感染了全体村民。目前,精准扶贫车间已实现每月人均收入3000元,最高可达到6000元。

(二)旅游扶贫项目

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本康沟村依托山清水秀和空气清新的自然优势、无污染的环境优势、距离西宁车程不到1小时的区位优势和民风淳朴、忠厚的人文优势,在各级党支部的带领下,着力将本康沟村打造成民族旅游示范村。化隆县委县政府于2018年6月投资3500万元,用于本康沟村的各项建设,主要包括蝴蝶花海、本康神泉、观光采摘园、传统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等项目,形成了“一沟一道二环三山”的精品旅游路线。为了更好地开展旅游扶贫项目,在本康沟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村中成立奔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所有的建设项目,并且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了“党支部+公司+农民工”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旅游扶贫的不断开展,本康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收入不断提升,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随着“党支部+公司+农民工”的特色脱贫模式不断深化,本康沟村已于2018年年底完成脱贫工作,成为了化隆县旅游扶贫项目的样板村、示范村,而且在村妇联主席的带领下,还被评为了“2019年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三、以基层党建谋未来发展

抓好党建促发展,围绕发展抓党建,推进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使基层党建聚焦农村发展的大局,把其触角延伸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每个环节,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开创本康沟村党建工作新局面,促进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

(一)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保障

首先,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使本康沟村党支部能够严格按照各级党委的要求,不断深化、细化对村党支部的建设,使党建工作不断具体化,各项任务目标能够落到实处。其次,要注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培养后备干部人才做准备。认真贯彻党建十六字方针,严格按照程序及有关规定发展党员,做好党员信息库完善工作和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工作;认真抓好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党员先进性、纯洁性。最后,要抓好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对全村的党风康政建设工作实行层级管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筑牢廉洁自律防线,坚持集体决策、民主管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打好群众基础,树好社会形象,继续争创先进党支部。

(二)坚持以人才发展为最大动力

要摆脱贫困,人是关键因素,所以必须念好“人才经”。本康沟村党支部应该继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坚持坚持以人才发展为最大动力。首先,做好党员培训工作,力争全年党员的理论学习不少于12次,有计划、有内容地组织党员年内学习不少于6天,并且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培训党员、后备干部、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使培训率达到95%以上。其次,积极落实镇党委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并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不少于5天。继续按照“带薪在岗实训+创业”的计划,在以往进行养殖种植培训、拉面培训、缝纫机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对村民进行电脑技术培训、生产经营培训等,培养本康沟村自己的车间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以便更好地合理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同时,也可以邀请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通过现身说法的形式来传授经验,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从而做到智力扶贫,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三)坚持以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为最终目标

雖然本康沟村已经脱贫摘帽,但是脱贫攻坚的新阶段仍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整体收入。一方面,应加强与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合作,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哈尼福服装加工厂的建设和运营,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加工质量,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装,实现公司市场发展和贫困村经济发展双赢,既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又解决了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本康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乡村旅游项目,深层次发掘地方特色,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努力把本康沟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文明乡村,进一步维护和巩固脱贫成果。

综上,在本康沟村党支部持续不断地抓基层、打基础,抓创新、促提升,抓服务、强保障的基础上,全面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及党员群众的战斗力,引领全村党员群众共同致力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凌玉

村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三篇

村级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三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扎实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商南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公司过风楼镇千家坪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与村干部座谈会、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千家坪村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千家坪村辖14个村民小组、303户、1186人,全村耕地面积986亩。地处丹江以南耀岭河上游,立地条件差,属典型高寒偏远贫困村。千家坪村贫困户共104户,365人,____年脱贫20户84人,目前,还有84户281人未实现脱贫。 2.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米等作物,种香菇,饲养牛、羊、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以上,医疗卫生室1所。____年底,千家坪村种植业和种香菇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4%;养殖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9.4%;二三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26.5%。从产业比重看,千家坪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业。而外出务工人员及从事二、三产业者,养

殖业者偏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总量偏小,贫困面较大。 种植业:千家坪村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为主,年均种植玉米、小麦621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3%。另种植少量豆类、蔬菜约213亩。 草畜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栏56头;羊存栏32只;猪存栏113头。 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全部通电;由于该村自然条件所限,群众用水均建有饮水池,接通自来水;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有房301户,1160人。 4、公共服务设施 党员活动室建起多年,由于没有资金,至今村部院落还没有平整和硬化,没有厕所和室内楼梯设计不合理。 贫困现状:(____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860元的贫困户84户,涉及人口281人,贫困面居全镇偏中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远不能达到群众的期望值。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68名。) 5、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全村计生人口213人,共有育龄妇女54人,其中无孩6人,一孩40人,独生子女户3户,二孩44人,二女户10户,多孩12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千家坪村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地、陡坡地居多,机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质差,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

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研报告5篇2020最新_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研报告5篇2020最 新_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a;今年国家着重于精准扶贫开发,在研究扶贫工作时,都要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这第一步便是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研报告。今天整理了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研报告,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精准扶贫的社会调研报告1 十堰市自实施千企进千村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郧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子胥湖集团公司董事长周伟定点联系的扶贫村郧县城关镇桃花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与现状 桃花沟村位于郧县城关镇西部,与郧县最边缘的大柳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丹江库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20__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桃花沟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桃花沟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桃花沟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力争在2019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乡村振兴之精准扶贫实践

乡村振兴之精准扶贫实践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其中扶贫工作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乡村振兴中的精准扶贫实践。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中,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各级政府根 据具体的地区和贫困程度,制定了相应的扶贫方案。这些方案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保障、就业扶持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因村施策,科学划定扶贫对象 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因村施策,即根据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扶贫措施。政府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手段,科学划定扶贫对象。这样可以使得扶贫政策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实际帮助。 三、产业扶贫,创造持续发展动力 在精准扶贫中,产业扶贫被认为是提升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可以给予贫困地区一定的补贴和扶持,引导当地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四、教育和医疗保障,改善生活条件 教育和医疗保障是人民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教育方面,政府鼓励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五、培训和技能提升,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精准扶贫不仅要解决当前的贫困问题,还要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政府通过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技能,他们能够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六、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社,提升农民收入 在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社的建立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政府鼓励农民将散乱的土地流转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合作社的建设也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要求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政府通过提倡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引导农民保护好自己的环境资源,打造生态乡村。这不仅能够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为乡村旅游等新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八、社会组织和资金支持,形成合力 精准扶贫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大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支持;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帮助;而大众也可以通过捐赠和志愿活动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九、产业带动和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带动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关键环节。政府可以引导企业进入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培训和创业扶持,鼓励贫困地区的人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来源。 十、总结 精准扶贫实践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和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条件,打造美丽乡村。政府、社会组织和大众的共同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实施精准扶贫措施是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动农村脱贫攻坚战略。以下是三篇有关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1 为进一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纵深开展,不断做好贴近群众,体察民意,全面提升工作实效和为民服务水平。我局自20xx 年驻马良镇鹫峰村和扁洞河村开展挂点扶贫工作以来,党员干部多次深入到马良镇扁洞河村、鹫峰村开展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两个村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查找问题,寻求对策,经过认真梳理汇总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蹲点村基本情况介绍 扁洞河村共有125户,445人,其中男性273名,女性172名,劳动力223名,党员17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8名,年轻党员9名。拥有耕地面积801亩,林地面积7882亩。鹫峰村147户,488人,其中男性254名,女性234名,劳动力254名,党员26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13名,年轻党员13名。拥有耕地面积1192亩,林地面积7230亩。这两个村自然条件基本相同。都是地处高山,自然条件差,人口偏少,村集体经济没有主要项目支撑,农民主要收入一是打工,二是种地,三是种植部分烟叶、蔬菜,四是培植袋栽香菇,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差。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由于这两个村没有主导产业,单靠传统种地和散户养殖,只能保证农民有饭吃,自给自足,没有什么积蓄。村级集体经济更没有积累,导致整村各项事业发展进程缓慢。虽然党的惠民政策多年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农民和农村经济状况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相比差距太大,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发展生产的项目单一等,这些都是障碍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

贫困村精准扶贫效益分析报告

XXX村精准扶贫工作效益分析报告 2015年,xxx乡xxx村按照区委和乡党委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向深入。以“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措施,全面落实省、市、区“1+17”、“1+19”、“1+19”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全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xxx乡xxx村地处祁连山北坡浅山区贫困片带,因受自然、区位、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郊乡村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全市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辖6个村民小组,270户,970人。水浇地1764.3亩,人均仅1.82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2013年,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开始后,经过仔细摸排,全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扶贫对象30户,100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2202.32元。至2014年,全村脱贫11户40人(剩余19户60人),返贫17户55人,贫困发生率11.85%,全村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户115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256元。贫困人口中,一般贫困户17户55人,低保贫困户19户60人,其

中,因学致贫10户35人,占30.4%;因病致贫8户23人,占20%;因缺发展资金致贫10户31人,占27%;缺技术致贫4户11人,占9.6%;缺劳力致贫1户2人,占1.7%;因残致贫2户8人,占7%;因婚致贫1户5人,占4.3%。 2015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43.6元(2014年贫困户人均2256元),同比增长33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80元(2014年为7671.6元),同比增长20.97%。36户精准扶贫户2015年年底均已实现整体脱贫,其中建档立卡因残致贫2户8人,均已实现脱贫。 (二)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恶劣。xxx村土层浅薄贫瘠、气候恶劣,耕地复种指数小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20mm,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难以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农民脱贫致富困难较大。 2.农民素质偏低。xxx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 3.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村大部分青壮年远赴新疆、青海等地打工,有的举家外出,导致孩子在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城区陪读,这样无形中 2

2022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

2022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范文 精准扶贫要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开展能力。本文将介绍2022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 2022农村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1) 一、纪家山村根本情况 纪家山得名于大唐名将薛刚之妻纪兰英在此山安营扎寨,练兵打仗,故名纪家山,现存有石寨练兵场遗址。纪家山村距竹溪县水坪镇政府1.5公里,距竹溪县城4公里,紧临305国道和麻竹高速,南与洞子沟村、胡柳树村相连,北与金铜岭村、向家汇村相邻,西与黄龙村连接,东与水坪街村、田垭村相接壤,全村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竹溪河绕村北边全境,长3公里,像一条蓝色彩带缠绕着纪家山村。 纪家山村为典型二高山,海拔最高点为500米,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森林植被密度大,森林覆盖率为70%。全村下辖7个组、269户、人口989人。全村劳力422人,其中,男性284人,县内外打工319人。全村耕地面积84.8公顷,其中水田26.7公顷,旱地58.1公顷,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40公顷,全村茶园面积500余亩。2022年被确定为重点贫困村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499人,2022年-2022年脱贫销号57户219人,未脱贫贫困户85户280人。 1、面上致贫原因 (1)交通道路极度落后。该村于2005年硬化通村1.8公里村级公路,

到2022年,路面已支离破碎,单向通行小车都比较困难。全村通组到院路均为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开展。群众要求硬化路面的愿望非常迫切。 (2)饮水不平安。纪家山村是典型缺乏平安饮用水的旱包子村,农户饮水根本上是从水井中抽水吃,细菌超标,无一户有平安饮用的自来水,遇到较大旱情,局部农户生活饮用水就无法解决,历史上政府曾屡次给群众运送饮用水。 (3)农户住房条件差。全村目前还有土坯房农户65户,局部房屋倒塌其中危房30户。 (4)产业开展薄弱,经济收入低。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8690元,增收渠道单一,主要靠外出打工经济。全村没有主导产业,仅有500多亩茶园,但管护、培育水平低,没有发挥经济效益。养殖业方面,有2家养殖大户,一家养鸡6000只、一家养猪300头,规模均比较小,带动作用不明显。 (5)公共效劳保障方面欠账较大。无村卫生室,无一处群众集体文化活动场地,没有金融效劳网点,没有敬老院,全村无一户收看有线电视,光纤到户几乎为零。 (6)集体经济空白。村集体欠债12万余元,无工程、无收入,造血功能差。 2、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懒惰、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

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报告2020常用经典范文五篇汇总

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报告2020常用经典范文五篇汇总 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报告精选(一) 我们百色学院爱心助教服务队来到凌云县下甲乡念恩小学,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念恩小学的七天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和小学生联欢、为小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深入农民之中调查研究等等。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热衷于教育问题和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现将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念恩现状 (1)念恩简介。凌云县下甲乡弄怀念恩小学创建于1952年9月,学校位于下甲乡政府所在地东北面,距乡政府7公里,坐落在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屯,未通公路,从学校步行到村级公路约需30分钟,而步行到下甲乡中心街则需2个小时左右。学校服务河洲村的弄怀、卡所、弄瓦等五个纯背陇瑶自然屯,辖区人口423人,适龄儿童60人。校园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有砖混结构教学用房一栋,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有教室两间,办公室2间(其中一间兼做教师宿舍),有砖瓦结构师生生活用房2间,建筑面积30平方米。学校现在有教师2人,开设四个年级两个教学班,是一个复式教学点,现有在校学生63人,其中女生37人,寄宿生4人,一年级37人(含学前班),二年级15人,三年级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念小学现已发展成为全县同类学校人数最多,办学效益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全县民族教育窗口学校。 (2)艰苦的条件。作为一个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教学点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学校师生生活用房紧缺影响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没有围墙,群众猪马牛羊经常窜入校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2、交通不便。念恩小学位于海拔

最新青海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doc

2019年最新青海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最新青海省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青海省出台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行动方案 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牵头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省财政厅、省金融办和青海银监局,制定印发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青海行动方案》。 该《方案》以青海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生产经营能力、有金融服务需求的贫困户为金融扶贫主攻目标,以扶贫开发各类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体系,助推青海省三年整体脱贫总体目标的实现。 根据《方案》,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以扶贫开发小额贷款和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为金融支持主要方式,重点支持青海省39个贫困县中有生产经营能力,有金融服务需求的贫困户和能带动贫困户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优势企业和能人大户实现脱贫致富。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的贷款,原则上执行基准利率。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优势企业吸纳贫困户脱贫致富情况给予支持,按每吸纳一户贫困户给予10万元以内的贷款进行累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特色优势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贷款期限3年以内执行优惠利率。

为保证青海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方案》从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建立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创新扶贫开发贷款管理机制等九个方面明确了实施步骤和工作目标,并要求有关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再贷款工具支持精准扶贫、执行优惠的贷款和再贷款利率、增加再贴现转授权窗口、增加扶贫风险防控资金规模。 青海省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 十大工程为:干部驻村工程、教育培训工程、金融扶贫工程、易地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构树扶贫工程、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和龙头企业带动工程。这其中,既包括干部驻村帮扶、教育培训、异地搬迁等“传统项目”,也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新手段、新方法。 电商扶贫将采取贫困村自建和依托企业网络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10个县选择“有上网技术条件、有产业开发基础、有村站点、有物流条件、有积极性”的20个贫困村,开展首批电子商务扶贫试点;旅游扶贫以质押形式撬动银行贷款的方式,在全省选择50个村开展旅游扶贫试点,采取整村推进、加大投入、强化培训、营销宣传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增加收入、提升能力。 光伏扶贫将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融资相结合方式,在7个县的30个贫困村开展光伏扶贫试点,为我省全方位开展光伏扶贫探索路径;构树扶贫以引导企业进行一体化开发为目标,开展杂交构树科技扶贫试点,推进杂交构树产业化经营,建立与贫困农户联系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据悉,精准扶贫的基础是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去年,我省坚持将其作为头号工程,投入精力,克服困难,全年完成

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保险业服务)范文2篇

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保险业服务)范文2篇 Research Report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sura nce service) 编订:JinTai College

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保险业服务)范文2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 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 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保险业服务)范 文 2、篇章2:2020县委书记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文档 篇章1: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保险业服务)范文 (一)地区概况。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地处 青藏、黄土和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处,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呈狭长带状,境内多民族聚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中部地区 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乃至中亚、西亚的桥梁和纽带,

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也 比较明显的省份。它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资源丰富,不仅有适于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更有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多种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加之相对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为甘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同时,甘肃又是一个经济小省、财政穷省。其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率、全面小康进程均在全国处于末位,XX年度人 均收入全国垫底;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鲜明;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升级缓慢;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减灾防灾任务艰巨。受 以上种种困难和问题的制约,甘肃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截至XX年,全省共有58个贫困片区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225个特困片带、6220个 贫困村和97万贫困户,共计贫困人口417万。 (二)甘肃扶贫工作开展情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深入实施,中央支持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特别是中央为甘肃量身定制的《国务院办公厅关

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

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一直是社会关注和政府扶持的重点。然而,在实践中,发现贫困地区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和普及率受限,使得精准扶贫工作面临困难。本文从教育和精准扶贫两个方面,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与精准扶贫进行实践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状况 1. 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原因,教育资源存在大量滞后和不足。农村校舍陈旧,设备简陋,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教育水平大幅度低于城市地区。此外,由于缺少有效教育资源和平衡发展思想的引导,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大的差距。 2. 学生教育投入少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农村贫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非常低,使得他们的集体智力无法被充分挖掘。农村学生普遍缺乏教育自发性和进取精神,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同时,农村学生学法也容易出现错误,因为父母家长自身教育水平不高,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也常常受到影响。 二、实施精准扶贫的教育政策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和培训的投入。鼓励优秀大学生回到农村从事教育,同时加强对基层薄弱校的补助,增强师资力量。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和素质拓展等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治理水平,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 2. 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对学生的人身保障、热心教育救助等方面的帮助,增加贫困生的学生意愿,遏制贫困代际间财富不均的发展,并促进良性助学循环。同时,政府应该建立贫困地区的教育体系,并完善农村学生体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教育条件,让他们更全面地学习。 三、结论 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精准扶贫是社会发展的两个关键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同时采取有效的精准扶贫措施,可以进一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受教育的状况,促进农村发展和差距的缩小。同时,我们需要从教育中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发展,以推动中国农村的飞速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研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成为农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乡村地区往往缺乏特色产业与产业化水平,同时贫困人口也较为分散,因此精准识别贫困人群、实施精准扶贫至关重要。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与目标 精准扶贫是在消除贫困的目标下,对拟帮扶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与定位,通过针对性扶助和脱贫方式的创新、组合,实现脱贫稳定的工作模式。其目的是使贫困人口迅速摆脱贫困,逐步过上富裕、健康、文明的生活。 二、精准扶贫的方法和特点 1.针对性强 精准扶贫为贫困人群提供具体的救助,识别针对具体人群,量身定制扶贫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 2.因地制宜 乡村地区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与差异都不同。因此,制订的扶贫计划与帮扶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实施地域差异性,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推广先进的科技技术,提高贫困地区的产业化水平。 3.强调帮助自主发展 精准扶贫中重视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帮助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特长,培养发展创业意识,让其通过自己努力逐步脱贫。 三、精准扶贫的关键 1. 精准识别贫困人群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对贫困人群的精准识别。政府可以通过收集多种渠道的信息,建立健全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将不同部门采集的信息进行整合,为贫困人群提供一个全面的服务。 2.科学制定扶贫计划 政府通过制订扶贫计划,识别贫困户的需求和潜力,找出其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技术支撑和财务资助,促进贫困户其所在地区的产业发展,让其早日脱贫致富。

3. 指导贫困户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政府帮助贫困户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政府可以鼓励贫困户学习知识、技术、市场信息,带领贫困户共同经营合作社等组织,查找干部、青年志愿者等人力资源,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该方法具有可持续效应,并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结论 精准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政策成功的关键一步。通过针对性扶助和脱贫方式的创新、组合,实现脱贫稳定的工作模式。同时政府需要完善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平台,科学制定扶贫计划和具体措施,指导贫困户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帮扶的实效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帮扶的实效 研究 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解决了大量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然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因此,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帮扶的实效,对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财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精准扶贫政策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农村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有所减轻。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为农村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和创业指导等帮助措施,鼓励他们回到家乡创业。此外,精准扶贫政策还鼓励农村大学生参与农民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他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精准扶贫政策提高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此举使得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提高。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这些政策举措的实施,为农村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取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精准扶贫政策改善了农村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政府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简化注册手续、降低创业成本等措施,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创业导师制度的建设,通过与农村大学生结对帮扶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咨询和指导,助力他们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些举措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来源。 然而,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帮扶的实效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和政策落地不够精准,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大学生就业帮扶仍然存在困难。此外,农村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能力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加强培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教育扶贫问题与方案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教育扶贫问题与方案研究 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精细化的工作措施,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农村教育扶贫 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教育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本文将就农村教育扶贫问题 与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一、农村教育扶贫问题 1. 教育资源不足 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建设、教师配备、教材资料都存在不足的情况。这使得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受到限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2. 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由于家庭贫困和家庭观念等因素,农村地区的学生辍学现象普遍存在。辍学后,他们 很难再次回到学校继续学业,这加深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3. 教育质量不高 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质量普遍 偏低,无法提供与城市相当水平的基础教育。 4. 就业选择受限 教育水平低限制了农村地区学生的职业选择,他们更多只能从事农村劳动力密集型工作,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包括学校的建设、教师的培训和配置、教材 资料的更新等。这将有力地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2. 加强学生资助政策 对于家庭困难学生,政府可以加大对其的资助力度,包括助学金发放、免费午餐、校 服补助等。这将有力地推动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3. 改善教育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改造力度,提高教学条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管理,确保 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 推动农村学生走向城市 政府可以推出一些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学生到城市学习,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这将 有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他们未来就业的机会。 三、结语 精准扶贫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扶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扶贫工作的投入与力度,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助力农村地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 (不足2000字,望见谅)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是指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有效的识别和评估贫困人口的机制,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和项目,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农村贫困的根本解决。农村精准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这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一些地方在扶贫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帮扶项目不精准等问题,导致扶贫效果不明显。部分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较低,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这也是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是农村精准扶贫的前提和保障,需要加大对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和督促。要建立健全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扶贫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并产生实效。 确保帮扶项目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要结合实际情况,精确识别和评估贫困人口的需求,确定合适的帮扶项目,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 注重贫困人口素质提升和就业创业。要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 农村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执行力度,同时注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加强帮扶项目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农村贫困的根本解决。

精准扶贫背景下东乡族农村女童教育问题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东乡族农村女童教育问题研究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东乡族这 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童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本文将从东乡族农村 女童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东乡族农村女童教育的现状 东乡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和青海省。在东乡族的农 村地区,女童教育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难题。首先是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家 庭对女孩子的教育投入不足,更希望他们能够早早地出嫁,这导致了女童教育资源的匮乏。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起女童的教育费用,使得女童教育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在学校方面,东乡族的农村地区通常都是山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的条件差,师资 力量不足,这也影响了女童的入学率和学习质量。尤其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女童因为学费 和寄宿费用的问题,往往会被迫辍学,使得女童的教育水平远落后于男童。 二、存在的问题 1. 观念问题: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庭对女童的教育重视不够,认为女孩子 的出嫁比学习更重要,这导致女孩子难以获得家庭的支持。 2. 经济问题: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女童的教育经常成为了家庭的负担,女童 在教育上的投入相对较少。 3. 教育资源问题:东乡族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学 生的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 学校条件问题:很多学校的条件较差,尤其初高中的寄宿费用高昂,使得女童辍 学率高,学习环境恶劣。 三、解决方法 1. 宣传教育:开展针对东乡族农村地区的女童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广新的观念,使家庭更多地重视女孩子的教育。 2. 经济扶持:通过政府的帮助,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进行经济扶持,减轻家庭的 经济负担,使女童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3. 加强教育投入:增加对东乡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 师的水平和数量,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农村地区是中国扶贫的重点区域,而精准扶贫则是一种针对性更强、措施更为精细、效果更加突出的扶贫方式。本文将从农村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对策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以其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从国家层面看,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国策,大力推进着精准扶贫这一工作。在政策方面,政府加大了扶贫政策的力度,完善了扶贫体系,建立了扶贫工作机构,压实了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在扶贫对象上,逐步明确了扶贫对象的范围,对困难群众、特困群众等更加困难的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照。在扶贫方式上,也加大了对精准扶贫和因地制宜扶贫的力度。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农村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扶贫目标不断拓宽,扶贫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性等原因,扶贫的成效也出现了很大的不一致性,有些地方将资源投入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地方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扶贫资金使用方面,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风险的管理也需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对于农村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带来了挑战。 为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对策。以下是本文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逐步完善扶贫体系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逐步完善扶贫体系,做到扶贫政策全覆盖、覆盖面广泛,对贫困地区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掌握其扶贫需求,针对其特点细化扶贫措施,进一步提高扶贫效率。 (二)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 加强扶贫脱贫监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机制,确保政策和措施的切实落地,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确保扶贫成果可持续。 (三)建立扶贫资金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严格落实审批程序,进行账务核对和余额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投入监督,严格控制资金流向,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乱花钱的现象。 (四)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

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机制研究

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机制研究 作者:杨小云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11期 杨小云/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摘要:本文将精准扶贫中的介入性资源分为信息资源、制度性资源和组织资源三种类型,通过分析其在乡村社会的集聚及其对贫困地区发展和区域治理产生的现实影响,特别聚焦于精准扶贫进程中对于乡村治理中的多元参与、资源整合方式及制度构建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指出精准扶贫经验在资源生产、供给、优化和整合方面的作用,为乡村可持续治理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资源整合机制的常态化。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常态化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心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动治理重心向乡村下移,关键在于有效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重点在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础在于完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真正下沉到乡村。其中,推动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精准匹配则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成效。而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看,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常态化治理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近年来精准扶贫政策实践对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重塑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精准扶贫推进中,各类扶贫主体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实现了减贫资源在乡村社会的集聚,并通过精准化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供需匹配,既降低了治理成本,也大大提升了减贫成效,这对贫困地区发展和乡村治理均产生了直接影响。着眼于乡村振兴、未来乡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探索如何将精准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有效资源整合方式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常态化资源整合机制将更具现实意义。 二、精准扶贫与乡村治理的行动逻辑 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引起各种矛盾乃至冲突的全球性社会问题,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贫困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应对之策也因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各有特点,但总的来看,贫困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主体、内容和环境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基于乡村治理的现实特征和历史方位,通过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和发挥乡村社会自治功能,整合和优化乡村治理资源,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推动形成乡村政府与乡村社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良好社会秩序,以实现乡村政府与乡村社会自治的良性互动。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精准扶贫是观察国家乡村治理、透视国家政治格局的良好窗口,也是提升和改善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试验田”。作为新时期减贫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手段,精准扶贫自实施以来,通过政策组合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乡村治理体系。具体来说,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就是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基本目标在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重塑乡村社会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