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园》的戏剧美学

《樱桃园》的戏剧美学
《樱桃园》的戏剧美学

《樱桃园》的戏剧美学

摘要

契诃夫是一位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巨匠,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戏剧大师。他流传于世的戏剧作品有十几部,《樱桃园》当属其中的精品。该剧在戏剧结构和叙事技巧上体现着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其体现出的抒情性,也是该剧的特色。

【关键词】契诃夫;《樱桃园》;现代主义;象征手法;抒情性

The Drama Aesthetics of “Cherry Orchard”

Abstract

Chekhov is one of the world-class masters of short-story writers, at the same time, he is also a great modernist drama master. He writes a lot of plays that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herry Orchard” is a boutique of them. Its drama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skill embodies the modernism. Meanwhile, the use of symbolism and the reflection of lyricism are als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y.

[Key words] Chekhov, Cherry Orchard, modernist, symbolism, lyricism

目录

引言 (1)

一、《樱桃园》中的现代主义 (1)

(一)戏剧结构的现代性 (1)

1.内部结构 (1)

2.外部结构 (2)

(二)叙事技巧的现代性 (3)

1.叙事节奏 (3)

2.叙事语言 (4)

二、《樱桃园》中的象征手法 (5)

(一)樱桃园 (6)

(二)费尔斯 (6)

三、《樱桃园》中的抒情性 (7)

(一)人物台词 (7)

(二)环境描写 (8)

(三)音响效果 (8)

四、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契诃夫是一位不断被重新认识的艺术大师。其戏剧创作的真正价值直到他去世半个世纪之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在广大人群中获得强烈的共鸣。曹禺曾评价契诃夫的戏剧:“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伸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究竟契诃夫的戏剧有怎样的魅力,能如此摄人心魄?

首先,其中体现的现代性特征,伴随着人们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越来越为人所注意。其次,契诃夫擅长运用多种意象营造一个象征的世界,让观众们体会其中的“弦外之音”。最后,契诃夫戏剧的情调是一种“秋天的忧郁”,他的戏剧是诗,有着浓浓的抒情意味。

本文将以《樱桃园》为例,从戏剧结构和叙事技巧的角度分析其现代性特征,选取“樱桃园”与“费尔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分析其象征手法的运用,从人物台词、环境描写、音效渲染三方面分析其抒情性。

一、《樱桃园》中的现代主义

(一)戏剧结构的现代性

戏剧结构的严密性,是戏剧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广义上讲,戏剧结构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主要指的是矛盾冲突以及在剧情安排上所体现的结构特点。外部结构主要指的是剧本的章法,具体包括分幕分场。

1.内部结构

与古典主义戏剧相比,契诃夫的戏剧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

古典主义戏剧重视戏剧冲突和戏剧悬念的展现,多采用开放式和锁闭式结构。开放式结构是指以时间的顺序,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自然展开,让观众清晰地了解到剧情的发展。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锁闭式结构是指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片段,将矛盾冲突、人物和事件都集中在这一片段中,其特点是时间跨度短,情节集中而紧凑,故事的展开多用人物的追叙和补充来交代。比如曹禺的《雷雨》,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但却能了解到几十年的恩怨。

契诃夫则旨在淡化戏剧冲突和戏剧悬念,采用展览式戏剧结构。展览式戏剧结构是近代戏剧的产物,这种结构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极其突出的

中心人物,它是以刻画人物群像为主,以此来展现社会风貌的戏剧结构。比如老舍的《茶馆》,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舞台上来来去去,以这种“剪影”的方式来展现茶馆的变迁。契诃夫认为“戏剧的矛盾和冲突不应该表现在它的外部,而应是全部含义和全部戏都在人的内部。”[1]82展览式戏剧结构则为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樱桃园》中人物众多,却没有突出的中心人物。剧中情节尽管是围绕女地主柳苞芙的樱桃园被拍卖展开的,但是女地主柳苞芙并不是剧中唯一的主人公。剧中,出场的人物有柳苞芙的哥哥加耶夫,商人罗伯兴,柳苞芙的女儿安妮雅以及养女瓦丽雅,大学生特罗菲莫夫,地主彼什克,家庭教师夏尔洛塔,管家叶彼霍多夫,女仆杜尼雅莎,男仆费尔斯和雅莎。他们并不是一笔带过的角色,相反,他们的形象非常鲜活:像孩子一般的柳苞芙兄妹俩,自信而又自卑的罗伯兴,生机勃勃的安妮雅和特罗菲莫夫,如同旧钟一般沉闷的费尔斯……契诃夫赋予每个人物极具特色的台词,这些台词仿佛就是他们的标签,使人过目难忘。

《樱桃园》中展览式结构的运用,淡化了戏剧的外部冲突,使整部戏剧着重展现人物性格的内部冲突。剧中,展览式的结构串起了一个个生活场景,围绕着这些生活场景,剧中人物展开对话。契诃夫擅长通过对日常对话的描写,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冲突,挖掘隐藏在生活背后深刻的、内在的戏剧因素,戏剧评论家称之为契诃夫戏剧中的“潜流”。比如,第一幕中,柳苞芙声称自己深爱着这个满载美好记忆的樱桃园;第二幕中,罗伯兴向柳苞芙兄妹俩阐述拯救樱桃园的方法,而后者却心不在焉的谈起别的事情;第四幕中,柳苞芙得知樱桃园被卖之后,悲伤地沉默,但很快又恢复如常。这几组对话中展现出柳苞芙兄妹俩“纯粹的孩童式的自私”[2]54:他们对“樱桃园”充满眷恋,可是性格上的弱点让他们无法或者说根本就不曾想过保住樱桃园。展览式结构使他们的性格矛盾跃然眼前,但是这种矛盾却以一种平和的、缓慢的、生活化的方式展现,观众并没有体会到强烈的戏剧冲突。这就是契诃夫展览式结构的特色。

2.外部结构

《樱桃园》的外部结构也是独具匠心。

第一,四幕剧的结构。在古典戏剧中,作家一般会采用三幕剧或五幕剧,因为奇数幕有助于戏剧冲突的展现,突显戏剧的高潮。然而契诃夫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3]32,其所推崇的生活化的节奏,需要淡化戏剧冲突,四幕剧则可以使节奏平缓。

第二,圆圈式的循环。所谓圆圈式循环,是指第四幕和第一幕的场景重复,人物没有变化,均显示出原来的心境,似乎生活没有变化,从开始到结束,犹如是一个圆圈。剧中,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场景是一样的,都是在庄园的会客厅,我们可以看到第四幕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第一幕的布景。窗上没有了窗帘,墙上没有了画幅,所剩无几的家具放在一个角落里,像是等着出卖。空空如也的感觉。在门的出口处和舞台深处对放着皮箱和旅行包等物件。”柳苞芙一行人的心情也是一样的轻松欢愉。苏联戏剧理论家津格尔曼认为:“圆圈式的结构是契诃夫喜欢运用的戏剧动作结构方式。”[4]22生活就是如此,哪怕期间有过风风雨雨,但最终都会归于平淡。

第三,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冰糖葫芦式结构是指每幕都独立成章的,但情节和人物是贯穿前后的。《樱桃园》从开始到结束一共经历了五个月的时间。第一幕,5月某日的黎明;第二幕,距离8月20日樱桃园拍卖很近的日子;第三幕,8月20日,罗伯兴买下庄园;第四幕,10月,柳苞芙一行人离开庄园。这四幕剧,幕与幕之间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它们之间的时间空隙没有为下一幕的矛盾冲突做准备,幕与幕之间相对独立,具有片段性。然而,每幕剧中的人物和围绕的中心事件没有发生变化。冰糖葫芦式的结构进一步淡化了戏剧冲突,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叙事技巧的现代性

1.叙事节奏

在《樱桃园》中,契诃夫最常用的是生活化的叙事节奏。

叶尔米洛夫曾说,“要使舞台上的一切和生活里一样复杂而又一样简单。人们吃饭就是吃饭,可是在吃饭的当儿,有些人走运了,有些人倒霉了。”[5]43可见舞台表演并不意味着夸张的大喜大悲,或者脱离生活的步调,只为满足戏剧冲突,它可以是生活化的,更加真切、朴实的表演。在《樱桃园》里,没有枪声,没有决斗,没有自杀,没有气愤的言语,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生动的生活场景,所有诧异性的高潮都掩藏在生活的流转中。

第一幕,柳苞芙一行人从巴黎回到俄国,全家上下都是兴高采烈地欢迎他们。渐渐地,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原来柳苞芙已经生活窘迫,不得不拍卖樱桃园;第三幕,本该是全剧戏剧冲突最为激烈的一幕——樱桃园被卖,但是契诃夫却用一场热闹的舞会带过。契诃夫将事件融入一个个生活场景之中,使它成为松散的、流动的、周而复始的生活的一部分。用生活本身客观地陈述事实,是契诃夫的创作理念。

在谈到自己的戏剧创作态度时,契诃夫曾这样说:“在生活中人们不是每分钟都在开枪自杀或上吊自缢,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谈情说爱、说聪明话,他们把大部分时

间花在吃、喝、追求女人或男人,以及说话上面。因此有必要将这些表现在舞台上,有必要将这些写在剧本中,在那里人们走来走去,谈天气、打牌,不是剧作家要这样写,而是生活本身就是这样。”[6]603

2.叙事语言

1)停顿

停顿是契诃夫戏剧创作语言最具代表性的一点。停顿即人物的“沉默”“静止”。在舞台上,剧中的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肢体动作,表面上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但此时此刻人物却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

《樱桃园》中共有33处停顿,每一处停顿代表着一种不同的心境。

以罗伯兴为例。第一幕,得知柳苞芙即将从巴黎回来,他想起过去自己还是“小庄稼汉”的时候停顿了一下,后来说自己“富了,有钱了”又停顿了一下,表现了他成为富人之后难掩的兴奋;第二幕,柳苞芙询问罗伯兴对瓦丽雅德尔心意时,他停顿了一下,对于瓦丽雅,他显然已经没有往日的激情,但是碍于柳苞芙的面子,没有直接挑明;第三幕,当人们询问是谁买下庄园的时候,罗伯兴说“我”之后的停顿,直接为他接下来情感爆发式的演讲积聚力量:

“是我买的”“现在这座樱桃园是我的了!是我的了!(大笑)主啊!樱桃园居然是我的了!这不可能吧!我是喝醉了吧,我是疯了吧!也许我是在做梦吧!…… (顿脚)不要嘲笑我!啊!要是我的父亲和我的祖父能从坟里爬出来,亲眼看看这回事情,那可多么好哇!要是他们能够看看他们这个叶尔莫拉伊,差不多是一字不识的,挨着巴掌长大的,就连冬天都光着脚到处跑的那个孩子,今天居然买了这么一块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份的产业,那可多好啊!这块地产,是从前我父亲跟我祖父当奴隶的地方,是连厨房都不准他们进出的地方,现在居然叫我买到手了。”

我国导演艺术家焦菊隐对契诃夫停顿曾有如下的评价:“停顿是契诃夫的节奏的最主要的律动。停顿是现实生活本身的节奏。越能接近生活的,便越能理解:现实生活中最深沉有力的东西,便是停顿。它既表现刚刚经验过的一种内心纷扰的完结,同时又表现一种正要降临的情绪的爆发或者各种内心的期待。它又表现内心活动的最澎湃、最热烈、最紧张的刹那。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的内心律动,都是要用停顿来表现的——这是一种最响亮的无声台词。”[7]65

2)断续

语言的断续,是指语言打破规范,缺少逻辑性和连贯性,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单调、重复,甚至颠三倒四。

在《樱桃园》中,有很多“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比如第一幕中的一段对话:杜尼雅莎:我不晓得该怎么说……他是个很文静的人,只是有时他一开口说话,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说得很好听,很有感情,就是让人听不懂。我好像也喜欢他。他爱我爱得发疯。他是个不走运的人,每天都会遇到点什么麻烦事。我们在这里就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二十二个不幸……”

罗伯兴:(倾听)像是他们到家了……

安尼雅:(疲倦地)又有什么……

杜尼雅莎:管家叶彼多夫过了圣诞节向我求婚了。

安尼雅:你又来了……(拢拢头发)我把发针都给丢了……(她很疲惫,身子都有些摇晃)。

杜尼雅莎:我不知道该怎么好,他那么爱我!

安尼雅:(看着自己的房间,亲切地)我的房间,我的窗户,我好像就没有离开过这里,我到家了!明天一早起来,我就跑到花园去……噢,如果我能睡个好觉就好了!我一路上都没有睡觉,心里不安呀!

在这一段对话中,人们各说各话,好像听不见彼此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流向,断断续续地讲着自己的事情,形成一种欲语还休的效果,让观众们揣摩,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在这越来越冷的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凝聚着一些痛苦,一些悲伤,在他们心中,怎么也抹不掉,使得他们对别人冷漠、麻木,只关心自己。他们的思想感情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大家感觉不到共同的话题,无论谈起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契诃夫所描绘的剧中人物似乎都是这样,彼此的对话经常风马牛不相及,他们总是自私、胆小、爱幻想、逃避现实。

契诃夫这种断续的语言,直接影响了荒诞派小说的创作,因为这种语言能很好地体现荒诞世界中人们的孤立无援以及人心的隔膜。

二、《樱桃园》中的象征手法

黑格尔认为:“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出他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因此……象征形象仿佛是一种课题,要求我们去探索它背后的内在意义。”[8]29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樱桃园》的一大特色。麦克法兰曾评价契诃夫的作品是“真

正象征主义的甘油炸药”[9]10。可见象征手法在《樱桃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樱桃园》中意象丰富,激发着观众不断去探求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一个象征总是超越它本身,为观众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要求观众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言外之意’”。[10]184

(一)樱桃园

樱桃园无疑是该剧中最为重要的意象。曹文轩说“樱桃园是个象征”[11]51。樱桃园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象征意味。

对于柳苞芙兄妹而言,樱桃园象征着过去的幸福生活。柳苞芙曾说:“噢,我的童年,我纯洁的童年!小时候我睡在这间少儿室,一早睡来,透过窗子看花园的景致,每个早晨醒来,都有幸福伴随着我。那时的花园也是这个样儿,一点也没有改变。全是白色的花!噢,我的花园!经过阴雨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你又感到青春焕发,充满幸福,天使没有离开你......啊,如果我能从我的胸中,从我的肩头卸下重重的石头,如果我能把我的过去忘掉!”樱桃园可以说是柳苞芙的精神家园,放弃樱桃园等同于放弃自己的精神家园。

对于商人罗伯兴而言,樱桃园是一个枷锁。樱桃园是他的父辈们受到压迫的地方。“毁灭”樱桃园,对他来说很是兴奋,这意味着向过去的屈辱告别。

在全剧的最后,樱桃园里传来锯木的声响。“美丽的樱桃园终究敌不过实用的别墅楼,几幢有物质经济效益的别墅楼的出现,要伴随一座精神家园意味的樱桃园的毁灭。”[12]44

围绕着樱桃园的留存问题是该剧的最大的戏剧冲突,也是全剧最为重要的线索。这里体现出一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不可兼得,怀旧与趋新的不可调和,理智与情感的不可交融。樱桃园的消失象征着精神家园的消亡。

(二)费尔斯

87岁高龄的费尔斯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但是他却贯穿了全剧,不能忽视他所象征的意义。

费尔斯因为耳聋,所以他总是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答非所问。他活在过去,不愿意接受现实,他一直竭力保持着贵族的生活方式。比如第一幕中,虽然费尔斯年老昏花,但是他还是一直提醒着女仆杜尼雅莎给柳苞芙泡最好的咖啡。他一直穿着燕尾服,哪怕是生病穿着拖鞋,他也还是会注重仪表。

如果说费尔斯是一个显性的与社会脱节的形象,他的脱节是外因造成的(耳聋);

那么从费尔斯身上,能看到另一种隐性的与社会脱节的形象,那就是柳苞芙兄妹。他们没有任何生理上的残疾,但是却总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左顾右盼,自说自话。第二幕中,罗伯兴罗列了关于樱桃园的拯救方案,柳苞芙和加耶夫却置若罔闻。他们俩的脱节比费尔斯更严重,更内在。

费尔斯来自过去,所以也必将与过去一同消亡。在最后一幕中,他被人们遗忘在庄园里,说道:

“锁上了……都走了……全都把我忘了……我在这里坐一会……列奥尼德.安德列耶维奇没有穿皮大衣,就穿着夹大衣走了……我没有看管好他……嘴上没毛的年轻人!生命就要完结了,可我好像还没有生活过……我躺一会……精疲力尽啦……哎嘿,你……这个不中用的东西!……”

费尔斯被人们所遗忘,也就意味着旧时代的终结。

三、《樱桃园》中的抒情性

契诃夫是一位描写微妙细腻、不易察觉的情绪的巨匠。郭沫若谈到契诃夫的创作时指出:“他虽然不做诗,但他确实是一位诗人,他的小说是诗,他的戏曲也是诗。”

[13]32其作品带有浓浓的抒情意味,《樱桃园》也不例外。

(一)人物台词

契诃夫的对于人物台词的刻画相当精细,体现着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比如第一幕,柳苞芙刚从巴黎回来,经过幼儿室,她赞叹道“幼儿室啊!我的亲爱的幼儿室、美丽的幼儿室啊!”一会儿看到了书橱,又说“这张亲爱的老书橱啊!”对于幼儿时期深深的眷恋和回到家乡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又比如大学生特罗费莫夫,他应该是全剧抒情性的代表人物。在看到樱桃园时,他高喊“整个俄罗斯就是我们的一座大花园。全世界都是伟大而美丽的,到处都有极好的地方……前进啊!朋友们!”体现出他乐观而富有活力的性格特征。

剧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家庭教师夏尔洛塔。她出场的次数并不多,但是她的台词却总是带着一种悲情色彩:

“我没有真正的身份证,我不知自己确切的年龄,我总觉得我还年轻。当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我父母到处赶庙会,表演杂耍。他们的表演很精彩。我也能表演空中飞人和其他一些杂耍。我父母死了之后,有个德国女人收养了我,这才教我读书。很好。我长大成人了,后来当上了家庭教师。而我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人,

我却不知道……我的父母是谁,可能他们没有正式结婚……我不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真想找个人说说话。但找不到人……我一个亲人也没有。”

“我找不到一个能和他说说话的人……我就一个人,一个人,我一个亲人也没有……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不知道……”

她的台词不禁让人联想到契诃夫的一部小说《苦恼》。小说中的主人公姚纳一直想找人诉说:

“……他很想说话,像那个年轻车夫想喝水那样说话。儿子死了将满一周,可是他还没有同任何一个人好好说过这件事情……必须说一说,有条有理一字一句地说一说……”[14]10

他们两个人都极度的苦闷,但是却没有人诉说。这种孤独、落寞的心理,契诃夫仅仅通过寥寥无几的台词就将其勾勒出来,使夏尔洛塔的人物形象变得饱满。

(二)环境描写

契诃夫是一位描写环境的能手,他能使一草一木仿佛都有生命一般,带有情感。通过景色的渲染,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在《樱桃园》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环境描写:

“田野。一座古老的、倾斜的、长年无人光顾的小教堂。它的旁边有一口井,几块巨大的石板,它们显然是旧日的墓碑,还有一张破旧的长椅。看得见通向加耶夫庄园的路。一边,耸立着一片暗黑的杨树:后边就是樱桃园。远处,有一排电线杆,在更远的地平线上,有一个城市的轮廓隐约可见,要把它看清楚只有在晴空万里的日子。太阳快要落山。”

简简单单的几个景物,就勾勒出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类似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此时,置身于此景中的人们正在各自想着心事,每个人似乎都被悲伤笼罩着。樱桃园此时染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似乎预示着其悲剧的命运。

景与情的结合,使得情感有了寄托之处。“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15]154,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是有意境。

(三)音响效果

在剧中,音乐效果对于抒情性的渲染也不容忽视。

第二幕中,当所有人陷入沉思的时候,“突然间传来一个遥远的、像是来自天外

边的声音,像是琴弦绷断的声音,这忧伤的声音慢慢地消失了”。这声音让柳苞芙抖了一抖,仿佛是大灾难发生前的预兆,烘托出一种悲剧色彩。

第三幕中,樱桃园易主,柳苞芙伤心地抽泣着,此时琴声轻轻地奏着。在这里,背景音乐将柳苞芙的悲凉的心境烘托出来。

第四幕中,又出现了那类似琴弦绷断的声音,片刻的宁静之后,花园里传来砍木头的声音。这里的背景音乐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渲染出柳苞芙一行人阔别家乡,内心的凄然。

音乐与情感的结合,使得整部剧变得充满律动,戏剧情感的表达也变得多样。

四、总结

契诃夫现代性、象征性、抒情性的戏剧美学特征也体现在他其它的作品中。《海鸥》中有着大量抒情性的语言,提出了“在庸俗中追逐梦想”极具现代型的精神内核;又比如在《万尼亚舅舅》里,“非洲地图”这个意象,这一情绪的象征符号贯穿全剧的始末。

契诃夫的作品富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同样能扣动现代人的心扉。和这样一颗伟大心灵的相遇,并不从知道他阅读他开始,而是他的戏剧在我们内心也滋长出痛苦、引起共鸣的时候。如此,弥漫在戏中的痛苦才能和我们接通,并让我们深知,这个活在十九世纪的人,就是现在代我们说出痛苦的那一个。

参考文献

[1] 贾植芳. 契诃夫手记[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82

[2] 卡塔耶夫. 简单之复杂:契诃夫的小说和剧本[M]. 莫斯科:莫斯科大学出

版社. 1999, 54

[3] 朱逸森. 契诃夫——人品、创作、艺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2

[4] 孙静. 现代视角下的契诃夫戏剧研究[D]. 2012, 22

[5] 叶尔米洛夫. 契诃夫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4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603

[7] 焦菊隐. 契诃夫戏剧集译后记[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65

[8]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Aesthetica[M]. Commercial printing press. 1979,

29

[9] 曹文轩. 樱桃园的凋零——读契诃夫[J]. 文学评论. 2010, 10

[10]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84

[11]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 现代主义[M]. 胡家峦等译.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1992, 51

[12]童道明. 阅读俄罗斯[M].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44

[13]郭沫若. 沸羹集[M].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8, 32

[14]契诃夫. 牵小狗的女人[M]. 朱逸森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10

[15]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154

浅析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浅析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摘要:暴力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暴力美学。文章通过对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形成与存在的缘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揭示了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实质,以及如何客观地去对待暴力美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暴力;电影;动漫;社会道德 《STEAM BOY(蒸气男孩)》,《Cowboy Bebop 》,《DN》,《罪恶之城》等这几年上映的动漫电影,只要其单纯可爱的动画角色被加入暴力成分的动漫作品或是被贴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就令现代青年人趋之若鹜,就连一些新推出的络游戏产品,也争先恐后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动漫、暴力成为这些新媒介虏获大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原因。 一、何谓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Violence esthetics)是指发掘、夸饰强力美学中强力审美形式的一个美学分支,它侧重强力视听的审美趣味和形式探索,由于过分强调强力视听审美形式,强调强力对人或非正义一方的安全及利益有害的“破坏性”展示,从而忽视或弱化了美学核心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暴力美学包括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的暴力美学。 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包括对力量的追求,人的力量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被纳入到艺术中。但如果将这种追求夸大到不合适的地步,对强力百般推崇,就会产生通常意义的暴力作品。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例如,有时人的力量可以通过正义和邪恶的斗争展示出来,在其展示过程中,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划分是清楚的,给人比较纯粹的美学上的感受。 暴力美学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主要指电影中的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作品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电影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从来不是暴力美学的关注热点。至于动漫作品中对暴力内容的表现,它在心理学上的根本机制与电影的表现有共同之处,即都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那就是人类天性中的一对矛盾但是紧密相伴随的心理情结:对死亡的恐惧和攻击的本能。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武侠电影是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侠文学、武术、美学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环境、武、侠是武侠电影中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卖点。环境时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秀丽山水,时而是西北粗旷苍茫的平原、沙漠,还有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庭院、幽静神秘的荒山古刹、深不可测的悬崖峭谷,在影像上肆意的展露自己的风情和文化底蕴,并和侠客互相映照融为一体,与主题的基调一致营造着悠远的意境,传达出“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武”作为武侠电影的必要元素,它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为源泉,不断地兼容武侠文学、戏曲艺术、美学、舞狮等文化形式,在银幕上展现着独特的中国功夫场景,呈现“武之舞”的艺术特色。在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武”是“虚打”与“实武”交错并存,在总体上呈现虚实相间的美学风格;到60年代末,武侠电影进入创作史上的黄金时期,张澈、胡金铨、李小龙在“武”上有着各自的追求,从而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90年代的武侠电影之“武”因现代化科技介入,表现动作的电影手法更加娴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进一步挖掘,俨然一场呈现在银幕上的武舞艺术;武侠电影之“武”还缝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使动作本身具有了道德性格判断之内涵;经过多年的营造,武侠电影之“武”具有独立的审美形态,在形式上宛如“武术之舞”,在神韵上是飘逸的东方意境之美。“侠”有侠客和侠义精神

之意,两者都源于中国的武侠文学;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以武侠文学中 的侠客和地方传奇人物为原型,经过电影化的解读后具有独特的特征;侠义精神是侠文学、武侠电影、侠客的内在灵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品格和美德。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继承了武侠文学中的优良品格,如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侠义行为和“为知己者死”、诚信守诺、重朋友之义、轻生死等精神气质,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外延,把爱、人道主义、情等纳入自身的范畴,特别是在对爱情的表现上,武侠电影遵守自己的类型规则,以侠义核心,把爱情作为对侠义的人性补充,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冲突”别开生面地阐释为爱情与侠义的冲突,两者的冲突最终导致武侠电影中爱情在狭窄的表现空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戏剧美学论文

戏剧美学 姓名: 学院: 专业: 方向: 学号: 试论道家美学思想对中 国戏剧的影响 一言中国的戏曲具有“大美”的特质。本文主要 本文从中国传统的道家之“妙”、儒家之“和”、佛家 影响影响下之“意境”说为切入点来看这三种思想影下戏舞响响下戏曲舞台表演呈现出来的美的。 2012/6/7

试论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一、虚实相生的空灵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思想的“有无相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观点,深刻地影响着艺术领域的审美倾向。《庄子·天地》中“虚乃大”、《老子》第三十八章中“大以虚为主”的哲学观点被戏曲领域广泛吸收和利用。戏曲表演当中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正是从另一层面体现了表演“虚乃大”的艺术品性。戏曲表演讲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戏曲舞台艺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元素,其节奏性、程式性是生活的变形,是在真与非真、似与非似之间讲求“神似”而不是力求“形似”。 例如在戏曲中表演拥抱、亲吻,只需演员相互搭肩即可,无需把生活中的亲密动作直接搬上舞台。粤剧《再世红梅记》中,有些演裴生和李慧娘的演员把脸相互贴在一起写恋情,反而影像效果。丢弃写意的美学精神,直接写实,反而显得很假,也不符合观众的审美。正如明代戏曲理论家梦梦生阐述戏曲艺术的特征是“偏要在真人前弄假,却能使人认假成真”。盖叫天也说,“和生活对照,戏,本来是假的,何必怕假。”有时还“非假不可,非假不真,非假不美。”犹如舞台上,几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行千里路。阿甲先生把它叫做“团团转”,这种咫尺千里的空间转换,就是通过假定性的东西,来反映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象这样的例子,戏曲表演当中不胜枚举。 戏曲的虚拟,还有象征性虚拟、对自然环境的虚拟,和对时间形态的虚拟等多种。例如昆曲《桃花扇》中,用水旗象征人在水中,用马鞭的扬动表示策马前行。对景的虚拟,如赣剧《荆钗记》的《雕窗·投江》二折,钱玉莲为了抗拒婆婆逼婚而逃出家门时,用剪刀撬窗的方形舞蹈动作,虚掉了窗的实体;她到江边后,用手撩拨着前进的动作,虚掉了芦苇,用听到犬声而惊恐后退的动作,虚掉了犬;当她投江后,有用长达七尺的水袖不断舞动着,宛似滚滚激流,以此虚掉江。类似《荆钗记》这样用演员的舞蹈动作虚拟周围环境和景物的戏曲表演中比比皆是。时象,即对时间形态的虚拟,如京剧《三岔口》中,两个人物在灯光如昼的舞台上,以摸黑打斗的身段表现当时的时间正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如果观众看不到演员摸索、搏斗的动作和吃力凝视的眼神,又怎能知道这是在黑夜?戏曲当中的虚拟,有时还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为的是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心理活动。达到一种“贵乎其真,又不必果真,却见技艺之精,超乎其真”的虚实相生的效果,使“不果真”的形象比“果真”的生活原型还要真实动人。如川剧《射雕》中,小姐与意中人相视发呆,丫鬟唤他们,两人都“不醒”,丫鬟似看到他们两人的眼睛,由一条无形的线连着。丫鬟竟可以“弹”和“拉”这跟线,以至两个情人的身体随之晃动。这段传神的表演,用眼神的呆、身体的晃动、丫鬟俏皮的虚拟动作,艺术地反映了恋爱中的人物的真实情态。这都是戏曲当中的虚实结合所体现出来的美。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电影艺术中所呈现出的暴力美学

电影艺术中所呈现中的暴力美学 摘要:“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们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暴力美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不少热门影视作品、新版卡通书、动画片、电子游戏纷纷以此作为招揽,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不仅与时尚和消费有着密切的瓜葛,也成为被争相阐释和检审的对象。本文以“暴力美学”为切入点,找出它的真正含义及确切的特征,简述“暴力美学”在电影领域的发展史,并简析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动态发展中的“暴力美学”现象有所触摸和把握。 关键词:暴力美学大众文化艺术影响美感 “暴力美学”近年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并成为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热点话题。1993年华人导演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并以《终极标靶》(1993)、《断箭》(1995)两部电影将他特有的“吴氏暴力美学”带到好莱坞,引起美国三大电视网的热烈讨论。1994 年戛纳电影节上美国鬼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以一部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击败众多世界知名导演的参评作品,获得金棕榈大奖。一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西方许多导演纷纷效仿,跟风之作频出,掀起了一股电影暴力美学潮流。 如今,随着暴力成为当代商业电影主要叙事模式之一,暴力美学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院线的先进设备给了它更多的视觉表现空间,近20年来“暴力美学”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的休闲文化生活中,后工业时代的都市人群忙碌而疲惫,对休闲生活往往追求娱乐厌烦思考,“暴力美学”恰恰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暴力美学”概念简述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

浅谈徐克武侠电影中的女性角色

浅谈徐克武侠电影中的女性角色 摘要:在香港这片影视创作的沃土上,徐克凭借自身的独特视角,营造了一个奇幻的"新武侠"世界,掀起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的第三次高潮,人称"徐克时代"。在徐克的武侠电影世界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角色,她们个性鲜明,形象立体,各有千秋,在各自的电影中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审美价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本就精彩的电影又增色不少。 关键词:徐克、女性角色、武侠 导语:在徐克电影里,那些美人们的名字,说起来已经恍若隔世——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关之琳……在徐克的点石成金手下,一拨又一拨美女在银幕上焕发了绝世风华,让万千影迷牵挂至今。而徐克众多的影片中,这些女性角色在又可区分为几大类别。 一、超现实气质的女性角色 徐克是一个有超现实思维倾向的导演,他的很多电影是超现实的,如《蜀山》系列和一些浪漫主义的武侠片。按徐克以演员写角色的惯例,一些他认为有超现实气质的演员,在电影中被塑造成一些超凡出尘的角色。而什么是超现实气质?其实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不是比平常人多了某种气质,而是比平常人少了一些气质——少了几分烟火气,几分世俗气。 林青霞正是徐克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形象的最佳代言人,她的第一个超现实角色并不是东方不败,而是《新蜀山剑侠》中的瑶池堡主,那个恍如敦煌飞天式的神话形象,使瑶池仙堡那个古典浪漫的空间更加可信。可以说,没有林青霞,《新蜀山剑侠》的魅力将大打折扣,相反,《蜀山传》的不如人意之处,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缺少林青霞这样的演员,给予徐克以发挥的空间。犹如《风云再起》失去了林青霞和李连杰,便不能再走浪漫主义的路线一样。 《蜀山传》中张柏芝饰演的孤月大师,其造型上完全是《新蜀山剑侠》中林青霞的瑶池堡主的翻版。以冰清玉洁形象示人的张柏芝,一人分饰掌门孤月大师和弟子李英奇,时而可爱天真、时而温婉华丽,和徒弟玄天宗上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师徒恋,让人大跌眼镜。在配角林熙蕾完全抢戏的领域内,张柏芝却凭两个角色站稳脚步。 在徐克的其它几部超现实浪漫主义电影中,《东方不败》中的林青霞把徐克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她自己的表演生涯推向颠峰,其服装造型也可说是美术指导张叔平的代表作品,这个亦男亦女,亦日亦中的形象成为影迷心目中永恒的经典,相反,其结尾的纯女装造型却演得过于华丽俗艳,因为与林青霞本身气质并不吻合。 而《倩女幽魂》中王祖贤饰演聂小倩,她被徐克营造出一种清冷的非人间的美感,聂小倩不但成为徐克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亮丽角色,更是香港奇幻电影的骄傲。她最鲜明的标志性镜头就是白衣飘飘,眼神幽怨,把一场人鬼殊途的旷世奇恋演绎得惊天地泣鬼神。徐克眼中的聂小倩是个悲剧人物,她不能和宁采臣牵手未来已为以后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悲伤收场埋下伏笔,而徐克版的聂小倩也已经秒杀了任何版本。 《新龙门客栈》中塑造了两位武侠世界的女性,金镶玉,这位掌管龙门客栈这个“交换利益的场所”的老板娘,个性泼辣,霸道,老于世故,八面玲珑。武侠之核心在于江湖,江湖之关键在于客栈,客栈之人物在于金镶玉,金镶玉是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关键人物,她诡计多端、放荡不羁、风骚彪悍,她的客栈她来操盘,没有她就没有暗藏杀机的龙门客栈,也就没有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而林青霞的邱莫言则完全站在她的反面,邱的气质如其笛声一般,清冷出尘,她与周淮安之间是一种更倾向于友情的爱情,特别是两人初见的一幕,那种默契简单的情怀,非徐克不能拍出,相信有很多徐克自己生活的影子在里面。金镶玉是世俗化的,邱莫言则是理想化的,但因为后者塑造的单薄,所以并不如前者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 二、男子性格的女性

中国戏剧的主要艺术特点

中国戏剧的主要艺术特点 授课: 十中杜建萍时间: 2004年5月12日第四节课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以广东的地方大戏粤剧为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戏剧的三个主要艺术特点: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程式性”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知道并能理解中国戏剧的三个主要艺术特点: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2.能力培养目标:能从直观的欣赏感受中,对比、归纳出理性的认识。 3.情感培养目标:重新激发学生对中国戏剧的欣赏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语(略) 二.进入本课内容学习 1.介绍艺术特点之一:综合性 (1)、让学生欣赏一个粤剧表演片段,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A.在这片段中,你接触到了哪些不同的艺术种类?(分别从“听”和“看”两方面进行考虑。) B.猜一猜,这第一个艺术特点是什么? (2)、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作适当的引导。 (3)文字解释什么是综合性。 (4)简单说说粤剧的“唱、念、做、打”,并配合欣赏有关的片段。 2.介绍艺术特点之二:虚拟性 (1)、游戏活动: 请学生即兴模拟表演以下片段: 休息天,你约上一位好友到郊外游玩。当你们看见一条浅浅的小溪里有许多好看的小鱼时非常高兴,一起跳到水里捉鱼。小鱼很难捉,你正在灰心丧气之时,看见有条特别漂亮的小鱼刚好游到你跟前,你猛扑过去要捉住它,却与你的朋友撞在一起了。 要求:两人配合表演,可自由发挥,合理地增加部分细节内容。 (2)、由以上活动引入“虚拟性”的讲解 ①、提出问题: A.这即兴的模拟表演片段中,主要由一个场景(小溪、小鱼)和两个人构成,请问他们两者中,谁是真实存在的,谁是虚拟存在的? B.猜一猜,这第二个艺术特点是什么? ②、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作适当的引导。 ③、文字解释什么是虚拟性,并配合欣赏有关的片段。 3.介绍艺术特点之三:程式性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谭霈生、丁涛、孙玉华戏剧美学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谭霈生、丁涛、孙玉华戏剧美学考博参考书- 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中央戏剧学院共招生23人,分为2个专业,分别是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 二、考试的科目 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 外国语 (含听力与 口语测试) 业务课考试科目 艺术学理论01戏剧美学 谭霈生1 丁涛1 孙玉华1 英 1.中外戏剧名著分析 2.戏剧理论 3.美学基础 4.口试 三、导师介绍 谭霈生,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蓟县(现属天津市),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班,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毕业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戏剧理论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讲授的主要课程有:剧本创作论、戏剧概论、戏剧美学等。 孙玉华,1952年生,籍贯辽宁,1977年于内蒙古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曾在北京大学进修,1987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曾在德国美因兹大学进修,1997年获博士学位。现为戏剧文学系教授,主讲艺术概论、西方文论,指导硕士生戏剧艺术学,笔名孙轮,专著《艺术引论》经院学术委员会评审和谭霈生、高芮森鉴定于1997年作为教材出版,近年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中国现代戏剧“非主流”理论初探》,《西方古代美学》,《假象见赜——感悟〈易经〉

及中国传统艺术》,《神人之约——读〈圣经〉和西方四大名著》,《一个人呀——借歌德〈浮士德〉谈名著的创作》。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京剧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谭派。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评剧:流行于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刘毓中、刘箴俗。 晋剧:也叫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主要演员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张德成、贾培之、周慕莲、阳友鹤、陈书航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区。历代著名演员有李文茂、邝新华、马师曾、红线女等。 汉剧:也称汉调,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著名演员有陈伯华、吴天保等。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著名女演员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创造。 1、昆曲

暴力美学论文1

论《杀死比尔》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内容摘要] 暴力美学现在是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本文从暴力美学的概念、暴力美学在影片中的应用、暴力美学的作用及其影响来对以《杀死比尔》为例分析了暴力美学在昆汀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总结出昆汀电影中暴力美学的独具特点。 [关键词] 暴力;美学;艺术;影响;美感 [引言] 在当今的电影节目中血腥场面、暴力场面越来越刺激人们的感官系统。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一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电影中暴力美学也就应运而生.“暴力”与“美学”两个看似牛马不相及的概念,其中内在却存在着很深刻的联系.成为现在电影中非常流行的词语。 [正文] 一、解读暴力美学 所谓电影美学,就是美学原理在电视、电影领域的运用,暴力美学是电影中的语言。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以上的两种暴力在影片中表现的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人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此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也是大不相同的。暴力是人的力量的一种表现形态,但人的力量不都是暴力,暴力以外存在更具有审美价值的其他形式的力量。表现和描述,其实影片中暴力的美化。是对美的另外的一种理解。另外的一种对美的诠释,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暴力的期待。是本能的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二、《杀死比比尔》的暴力美学表现 乌玛-瑟曼在片中饰演一名叫“新娘”的女杀手,曾经是致命毒蛇暗杀组织的成员。她

选修课 武侠电影与文化论文资料

总的说来,《迎》片乃集《龙门客栈》与《大醉侠》之大成:大明朝背景、客栈、西北景观、北方民俗、宦官与侠士、巾帼英雄、布阵、斗勇斗智、民族情结等,这些各自发光发亮的元素,共同构成了整部电影的繁荣和大气;同时在胡导强大的控制力下充分融合、和谐,整体感令人赞叹!! 张彻一生,对电影业之贡献可总结为两点,一是引领潮流,屡创动作片新风;二是培养人才,除了吴宇森、狄龙、姜大卫、郭追甚至陈勋奇这些港台知名影人外,他来内地拍戏时培养出的副导演杜玉明、摄影师马德林亦为何平成名作《双旗镇刀客》的风格确立起到关键作用。 “知己酒千斗,人情纸半张;世事如棋局,先下手为强”——这是张彻当年写给邹文怀的一幅字。张彻懂权谋,世事看得自然通透,但讲到“先下手为强”,张彻只在电影创作时做得到,现实中则经常慢半拍,尤其在功利的敏感性上。当年周旋于邵逸夫和邹文怀之间,张彻本可利用形势,为自己谋利益,他却自负保持品格;远赴台湾利用邵氏资金组建长弓时,本来是自立门户做老板的最佳机会,他却顾念宾主旧情……权臣不善谋己?或曰:权臣不屑谋己? 关于画外空间更加不显山露水的一处运用是在《迎春阁之风波》中的某场戏,化装成乞丐的沙云山(韩英杰)杀了朝廷派来的三个密探。每个密探死的那一刻刚好都在我们的视线之外。第一个人是在画框下方被扼死;第二个是被扔将出去,落地后死在画外。沙云山当着我们的面扼断了第三个人的脖子,可此人的斗笠恰好挡在了观众眼前(图12)。有人或许会认为,如此低调地处理杀人——至少比起张彻的方式来说——是为了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主角这边。 邵氏名导电影数典(写在邵逸夫百岁寿辰之际)(原创申精) 2007年10月4日是香港电影大亨邵逸夫的百岁寿辰,这个老头子已经活了整整一个世纪了,他的人生和他出品的电影一样精彩纷繁。因此翻出几年前发表过的旧文一篇,来做个小小的纪念。 邵氏名导电影数典(原创文字) 文/王新禧 邵氏影业,历史悠久,追本溯源,自1924年其前身“天一影片公司”开影以来,迄今已有八十余年历史。大凡古装时装、武侠言情、神话科幻、戏曲喜剧、风月艳谈等等各种类型题材,邵氏皆有涉及。其中尤以胡金铨、张彻、楚原、李翰祥四大导演的作品最为脍炙人口,在票房和社会影响两方面都有热烈反应,成为电影史上历经时间锤炼的真正经典。 一、融画入武、以侠寓禅——胡金铨 在影迷的眼中,武侠电影的天堂自然首推有“东方好莱坞”之誉的香港影视圈,而香港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则公认为1960—1970年代的邵氏武侠风潮时期。其前继50年代关德兴(《黄飞鸿》)南派硬桥硬马真功夫,后启80年代李连杰、于荣光引领成潮的“少林系列”及90年代徐克、程小东、袁和平天马行空的特技武侠片。不但融合了武侠片的所有精髓,更在自成一家的基础上独立发展,最终构成一个令人永难忘怀的武侠经典世界。

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综合性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2、写意性 “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 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它比“实象”更为鲜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汤

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莎士比亚戏剧美学中情与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青年男女主人公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宗教禁欲主义、封建家长包办婚姻制度、封建贵族世仇及门第观念之间的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争。汤显祖戏剧美学中的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社会意识形态。他敢于将,’J清”和“理”对立起来,敢于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不同于封建统治思想的“理”。在当时程朱理学甚嚣尘上的时代,汤显祖敢标新,能立异,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斗士。由于宗教信仰的终极目的有的在来世(彼岸),有的在现世(此岸),基督教的目标在来世,而儒家思想的信仰在现世,两者完全不同。儒家为入世说,基督教为出世说;儒家重视始而不注重终,基督教顾及彼岸而不顾及此岸。儒家文化是世俗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宗教文化。受此影响莎士比亚的“情”表现为一种出世文化,即灵的追求;而汤显祖的“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入世文化,即欲的追求,正所谓“幸福就在人间”。父权制的社会中的性别系统有利于男性的个人发展,在男性看来,女性的全部价值就是女性的性功能。女人的操行,因夫权家庭性质而归结为一个“贞洁”,成为女人安身立命的基本

十部经典杀手电影,完美诠释暴力美学

十部经典杀手电影,完美诠释暴力美学 十、疾速追杀导演:大卫·雷奇,查德·斯塔尔斯基主演:基努·里维斯,迈克尔·恩奎斯特,阿尔菲·艾伦,威廉·达福讲述一位失去一切的退休杀手约翰·威克,只身杀到纽约向黑帮寻仇的故事。影片节奏很快,镜头构图很棒插曲很带感。杰森斯坦森式的暴力美学超赞,在雨里打斗向黑客帝国致敬。 九、杀死比尔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主演:乌玛·瑟曼,刘玉玲,千叶真一讲述了一个女杀手因曾被比尔血洗婚礼而踏上复仇之旅的故事。该片包含了黑帮、杀手、血战、复仇等在动作片中常见的元素,或许应该说是昆汀本人统一的风格烙印。也是一部充满杀戮的血腥之作,加上精彩的电影配乐,构成了这一部暴力美学的经典之作。八、致命黑兰导演: 奥利维尔·米加顿主演:佐伊·索尔达娜,迈克尔·瓦尔坦,克利夫·柯蒂斯影片讲述佐伊·索尔达娜饰演一位冷酷的女杀手,她的目标是为自己的父母展开复仇,干掉毒品大亨唐·路易斯。前边比较紧凑精彩,后边感觉虎头蛇尾了,总体来看还不错。故事稍显俗套,但影片节奏紧凑,动作戏和大场面依然过瘾。七、生死狙击导演:安东尼·福奎阿主演:马克·沃尔伯格,凯特·玛拉,迈克尔·佩纳,丹尼·格洛弗,伊莱亚斯·科泰斯影片讲述了鲍勃在总统街头演讲充当隐形狙击 手暗中保护总统,演讲那天,突然会场遭到枪手袭击,总统

身边的衣索比亚主教被杀。鲍勃被当成暗杀者遭遇警方追捕,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出幕后的真凶,为自己洗刷罪名的故事。这是一部谍中谍式的电影,不过主角换成了狙击手。影片突出了阴谋论、侦探潜伏、枪支爱好者、逃生控的大爱,女主出场都很惊艳,身材太火辣。六、刺客联盟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安吉丽娜·朱莉,摩根·弗里曼,克里斯·帕拉特,马克·沃伦,康斯坦丁·哈宾斯基,特伦斯·斯坦普,托马斯·克莱舒曼电影讲述一位青年韦斯利 所遇到的麻烦事,他有一个令人生厌的老板和一位经常忽视他的女友,直到他遇到了杀手福克斯,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紧接着韦斯利的父亲就遭到了谋杀,福克斯招募他加入进了一个秘密组织。安吉丽娜·朱莉主演影片,又美又帅,片中她动作戏都自带燃点,偶而展露红唇笑笑,又委实美得冒泡。影片虽然剧情和逻辑有点“神”,但是动作戏出彩。很多经典 片段,大饱眼福,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五、V字仇杀队导演:詹姆斯·麦克提格主演:娜塔丽·波特曼,雨果·维文,约翰·赫特,斯蒂芬·瑞,斯蒂芬·弗雷,詹姆斯·麦克提格,威廉·塔普利,克里斯托弗·福什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民主、 对人民洗脑改造、独裁政府的故事。影片很符合现代人所缺少的侠骨柔情,有很强烈的代入感,影片整个复仇计划安排的缜密精细,完美如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仅在视觉上就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四、杀手代号47导演:泽维尔·杨思主演: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指出 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关于黑色幽默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黑色幽默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稽,以沉痛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黑色幽默以荒诞性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黑色幽默以绝望的惨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大悲转化为大笑;黑色幽默中,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地顺应 对于悲剧主体,尼采说过 答:当不可能骄傲的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经理解了生与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 答: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表现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力量;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有其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 伟大人物的悲剧性具有高出一般人的 答: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电影《天使之城》中,赛斯和玛姬的爱情悲剧 答:从现象看,这是主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允许,从而发生逆料的结果;赛斯对变成人类有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欲望,同时付诸行动,毫无顾忌其他的因素。以至于自己的积极行为直接促成了、或参与合成了自己和玛姬之间的悲剧;是悲剧主体动物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 以下属于英国美学家斯马特对于悲剧看法的是 答: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的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奔逃,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在电影《月亮河Water》中,"寡妇之家"里唯一留着长发的女人不是 答:莎肯塔拉;楚娅;杜马提 影片《爱有来生》中,陷入"两难"境地中的是 答:阿明;阿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