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技师考试】第十五章第二节MR特殊检查技术

第十五章第二节MR特殊检查技术

一、脂肪抑制成像技术

在MR成像中,为了更好地显示感兴趣区,经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使某一局部组织的信号减小或消失,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饱和技术。饱和技术包括空间饱和技术、化学位移频率选择饱和技术、化学位移水-脂反相位饱和成像技术。除了饱和技术,还有水激励技术。

1.化学位移频率选择饱和技术:同一元素的原子由于化学结构的差异,在相同强度的磁场中其拉莫频率不同,这种频率的差异称为化学位移。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脂肪分子中的氢原子其化学位移为3.5ppm,在不同场强的磁场中其频率相差不同。

化学位移脂肪饱和抑制技术就是利用这种频率的差异,在信号激发前,预先发射具有高度频率选择性的预饱和脉冲,使脂肪频率的信号被饱和,只留下其他感兴趣组织的纵向磁化,这是脂肪抑制技术的主要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纯水激发图像。

2.化学位移水脂反相位饱和成像技术:由于化学位移效应,水质子较脂肪质子的进动频率稍快,因此,每过若干时间水质子与脂肪质子进动相位就会出现在相反的方向上,这种状态称为水-脂反相位。再过一定时间,如每过水比脂肪快整周所需的时间,水和脂的进动相位又一致,此为水-脂同相位。同相位时水和脂的信号相加,反相位时水和脂的信号相减、抵消,使信号幅度低者(脂肪)消失或降低,因此含有水和脂的部位信号下降明显。这种技术常被用于诊断肝脏的脂肪浸润。

场强不同,水与脂的频率差则不同,获取同相位和反相位图像的回波时间TE则不同。

在1.0T场强中:水脂的频差∆f=3.5ppm×42.5MHz=148Hz;水较脂快一周时所用时间t=1000ms/148=6.8ms;同相位时TE=3.4×2n;反相位时TE=3.4×(2n-1)。

在1.5T场强中:水脂的频差∆f=3.5ppm×63.5MHz=

222.25Hz;水较脂快一周时所用时间t=1000ms/222.25=4.5ms;同相位时TE=2.25×2n;反相位时TE=2.25×(2n -1)。n为自然数。

3.幅度选择饱和法亦即反转恢复序列法:它是针对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纵向弛豫时间,在负180°磁化反转脉冲作用下,所有组织的纵向磁化都被转移至Z轴负向,脉冲停止后,各种组织的纵向磁化开始弛豫,负向磁化逐渐缩短,并向0值接近,通过0值后进一步向Z轴正向增长。

由于各种组织的T1值不同,其纵向磁化到达0值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如果选择一个特定时间TI进行信号激发与采集,此时某种组织的纵向磁化正好到达0值,则在MR信号激发与采集时无法产生该组织的信号,即被饱和。通过设定不同的TI 可以使各种不同组织被饱和。如TI=120~150毫秒(约等于脂肪的T1值)时,脂肪组织即被饱和,此为STIR技术;若TI=2000~2500毫秒(约等于自由水的T1值)时,水即被饱和,此为T2 FLAIR序列。STIR和FLAIR序列都是利用该原理设计的。这种饱和往往是一种不完全饱和,通常又称为抑制技术。

STIR序列的优点是对B0场的不均匀性不敏感,但依赖于B1场的均匀性,并对T1弛豫时间的分布比较敏感,而且水像信噪比不能最佳化,因此,SNR偏低,TR长,多层面成像时,层面数目受限,尽管有这些缺点,但在中、低场系统,由于化学位移频差小,频率选择方法受限,因此STIR就值得大力提倡。

4.水激励技术:用一窄带频率选择性脉冲对准水质子共振,只激发水质子不激发脂肪,产生纯水像。

二、化学位移成像技术

1.化学位移根据拉莫公式,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实际上,质子在不同分子中、或在相同分子中的不同空间位置上,受外电子的影响,其共振频率略有差异。例如—CH3、—OH中的H各自的共振频率都不相同。这是因为它们的化学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在外磁场不变的情况下,相

同的原子核在不同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这就是“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2.化学位移伪影主要发生在高场强MR系统中。0.5T以下装置测量水和脂肪频谱几乎只有一个波峰,1.0T以上MR系统可出现两个波峰,一个是水,另一个是脂肪。在场强1.5T时质子平均共振频率约6

3.5MHz,其水与脂肪的进动频率相差约222.25HZ,使同一像素内的水和脂肪在影像上的信号位置彼此分离移位,其在图像上表现为伪影效应。这种因化学位移现象而出现的伪影即为化学位移伪影,伪影的宽度取决于脂肪和水的进动频率的差值和像素在频率编码方向上的宽度。化学位移伪影仅发生在频率编码方向上,位移的距离与射频带宽成反比。

3.化学位移成像利用化学位移原理获取成像容积中单一化学成分的图像称为化学位移成像

(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

(1)Dixon法:在自旋回波序列,选用不同的回波时间TE,分别采集水和脂肪的磁化矢量相位一致时(同相位像)和相位相反时(反相位像)的回波信号,然后将这两种信号相加即可得到删除脂肪信号,只有纯水质子信号的图像;如将两信号相减即可得到脂肪质子像。

(2)窄带频率选择法:利用水和脂肪的化学位移频率差,直接设计窄带频率选择性RF脉冲,在不加任何梯度的情况下,激发或饱和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水或脂肪),而产生纯水像或脂肪像:①成像序列开始前选择性激发脂肪,目的是在终像中消除脂肪;②选择性饱和脂肪共振以使它在终像不产生信号;③直接选择水频率激发水质子而产生纯水像,脂肪不被激发,不产生信号。

脂肪的选择激发(CHESS法):化学位移选择序列(chemical shift selective sequence,CHESS)以窄带频率选择脉冲开始,首先激发旋转脂肪质子至横平面,之后立即用一个破坏梯度散相脂肪的横向磁化矢量,使之为零。未激发的水质子仍在Z轴,紧接着开始成像序列对水进行成像,产生纯水像。

脂肪的选择性饱和: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几百毫秒)、中心频率在脂肪共振上的低强度矩形选择饱和脉冲加在整个成像体积上,脂肪磁化矢量绕B1场方向旋转很多次,同时伴随T1弛豫,最后脂肪磁化矢量在Z轴分量变为零,达到饱和,此时成像序列脉冲开始对未受激励的水质子进行成像。这种脂肪饱和是真正的饱和,不可能用180°脉冲或梯度反向恢复,只能通过T1弛豫恢复到热平衡值。

水的选择激发:用一窄带频率选择性脉冲对准水质子共振,只激发水质子不激发脂肪,产生纯水像。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中使用一对RF脉冲把脂肪磁化矢量留在纵向而把水的磁化矢量转到横向平面,然后对水成分在三个空间方向编码稳态运行,回波时间可短到3毫秒,可得到纯水的三维图像。三、水成像技术

MR水成像(MRH),又称液体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之一,它是指使用重T2WI技术,使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呈低信号,而长T2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呈高信号,犹如直接注入对比剂后的造影像一样,形成鲜明影像对比图像的MR成像技术。包括MR胆胰管成像(MRCP)、MR尿路成像(MRU)、MR脊髓成像(MRM)、MR内耳迷路成像、MR涎腺成像和MR输卵管成像、MR泪道造影、MR脑室系统造影等。

1.基本成像原理:磁共振水成像技术主要是利用静态液体具有长T2弛豫时间,在重T2加权像上,稀胆汁、胰液、尿液、脑脊液、内耳淋巴液、唾液、泪水等流动缓慢或相对静止的液体均呈高信号,而T2较短的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则表现为低信号,从而使含液体的器官显影。作为一种安全、无需对比剂、无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代替诊断性ERCP、PTC、IVP、X线椎管造影、X线涎管造影、泪道造影等传统检查。

2.临床应用:MR水成像具有以下优点:①为无创性技术,无需插管,也无操作技术问题;②安全,不用对比剂,无对比剂不良反应问题;③获得多层面、多方位图像;④适应证广,凡不适于做ERCP、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肾盂造影等病人均可用此方法。

随着MR成像设备硬件的改进,如高梯度场、高切换率、相控阵线圈以及软件功能的开发,使MRH成像序列得以改进,成像时间进一步缩短。如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技术或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技术。它们以FSE序列为基础,采用RARE技术,应用单次激发采集,使成像速度加快,一个层面采集时间可不足2秒。应用超长回波链(200左右)更好地显示静态液,图像不需后处理,不产生图像信号错位伪影,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任意选择成像平面。

MRH主要成像序列有:①屏气、2D、多层、HASTE加脂肪抑制序列。②屏气、2D、多层、HASTE IR加脂肪抑制序列。③屏气、2D、厚层或薄层、多回波链TSE序列。④3D、高分辨TSE 加脂肪抑制序列。⑤3D-CISS(STEAM)序列。

四、血管成像技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作为一种无创的血管造影技术,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中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目前,临床常用的MRA技术有三种:时间飞跃法MRA(TOF-MRA)、相位对比MRA(PC-MRA)及对比增强MRA(CE-MRA)。

1.基本成像原理:MRI中流体效应及影响因素在MRI中,流体具有多种多样的流动特性,流动特性是MR影像对比度的一种决定因素。在各种不同成像序列或相同序列不同参数下,不同流动特性的流体组织MR影像呈现不同的信号强度,并且与周围静止组织之间产生不同对比度的现象,就是所谓流动效应。以层流来分析流体的信号表现。血流信号取决于流体的饱和效应和相位效应。

(1)饱和效应

1)流入相关增强(FRE):所谓流入相关增强效应是指高速流动的自旋流进被饱和的激发容积内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MR信号,也称流入效应或时间飞跃效应(TOF)。成像容积内的静态组织经多次激励,而处于饱和状态。成像容积外的流体未受到短TR脉冲序列的反复激励而保持高幅度的纵向磁化,在下一次脉冲激励时,产生很高的MR信号,因而流体与静态组织形成高对比信号图像。流入相关增强信号的强弱与

脉冲序列的TR、成像容积的厚度及流体的速度密切相关。当流速V=层厚/TR时,流体的信号强度最大。

2)流出效应:与流入相关增强效应相反,高速流动的流体也可产生流出效应,流出效应使流体的信号丢失,称为流空或黑血。程度取决于脉冲序列、血流速度、层面厚度。在SE序列中,流出效应与流速及TE成正比,与层厚D成反比。当流速=2D/TE时,流体信号为0,此时称为流空或黑血。

(2)相位效应

1)相位变化:在梯度磁场中,运动自旋都会产生相位变化,包括相位位移,流动效应及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等。这种单个自旋在梯度磁场中的相位改变,称相位漂移

(Phase shift)效应。相位漂移产生两种效应:①空间效应,它是由于质子群的质子磁化的相位位于管腔内不同半径位置所致。层流区相位弥散使信号丢失;层流的偶数回波自旋相位重聚,使信号增强。②时间效应,它是相位的相关变化。时间效应与搏动及湍流有关,产生变化的信号强度形成鬼影。

2)相位与MR信号:相位与信号强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同一体素内的自旋具有不同的相位漂移,其信号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相位弥散,一个体素的信号随相位弥散增加而减少,当相位弥散达到或超过360°时则完全消失。任何原因所致的磁场不均匀,都将导致相位弥散及信号下降。梯度磁场是MR成像中相位相关流动效应的直接原因。

3)梯度运动与相位改变:流动自旋质子发生相位移位,决定于几个因素:①梯度的强度与梯度脉冲的持续时间积分;②双极梯度正反两叶之间的间距时间;③高切变率流速所致的相位弥散。

在双极梯度脉冲,运动自旋间的净相位与其速度成正比,与梯度面积成正比,与正反梯度间隔时间成正比。因此,可通过净相位大小检测流体的流速。能够使某一特定流速的自旋净相位为180°的梯度称为流速编码梯度(Venc),用于相位对比血管造影。单纯使用去相位梯度可使运动自旋的相位弥

散达到或超过360°。从而消除流动自旋的信号,用于“黑血”技术。

双极梯度磁动量产生的净相位,可通过一组大小相等的“反向”双极梯度磁动量的“对抗”作用,使流动自旋的净相位为0,这种方法称为流动补偿(flow compensation,FC),又称梯度运动相位重聚(GMR)。所谓偶数回波效应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在首次回波不采集信号,在第二次回波时采集信号,此时流动自旋相位完全重聚,信号达最高水平。(3)时间飞跃法(TOF-MRA)

1)时间飞跃法(TOF-MRA)的原理:基于流体饱和效应中的流入相关增强效应,即成像层面的静态组织经过连续多次的短TR射频脉冲激发,其纵向磁化处于磁饱和状态。因此,每次激发时静态组织产生的MR信号幅度很小;而成像层面以外的流体未受到射频脉冲的反复激发,保持着高幅度的纵向磁化。当流体以一定的流速流入成像层面时(垂直于层面),流体的纵向磁化远远髙于静态组织的纵向磁化,在下一次射频脉冲激发产生MR信号时,流体的信号远远高于静态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流入相关增强(FRE)或时间飞跃(TOF)。每一层具有TOF效应的层面的流体(血管)表现为比周围组织更高的信号,将这些具有TOF效应的连续层面连接在一起,便可产生血流的整体、连续影像,即为TOF-MRA。

2)TOF-MRA成像的影响因素:从TOF-MRA的原理可以看出,血管走行完全在成像平面内则无法产生TOF效应。血流的速度太慢或成像层面厚度相对较大,则在短TR时间内流入成像层面的新鲜血流未能完全取代经过上一次采集留下的处于磁化饱和状态的血流,TOF效应减弱。因此,在TOF-MRA中应特别注意层面的方向和层面的厚度。因此所采用脉冲序列的TR、成像容积的厚度及流体的速度都是TOF-MRA成像的影响因素。

3D-TOF-MRA每次采集一个容积,使采集范围增大,其空间分辨力高,可获得各向同性的像素,是最常用的脑部动脉MRA 序列。3D-TOF-MRA采用容积采集,其层厚相对较大,在流出端的TOF效应较流入端减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采用

多个薄层3D块部分重叠方式,这样既扩大了血管的显示范围,又控制了血流的磁化饱和效应,这就是脑部TOF-MRA最常用的MOSTA技术。

2D-TOF-MRA每次只激发一层,层厚较小,所以流入饱和效应较小,对于慢流,如静脉及静脉窦成像具有独到优势。

经过2D-TOF或3D-TOF采集的单层的所谓“原始”图像,经过后处理软件,将其连接在一起,并经过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使高信号的血管连接在一起,而低信号的静态组织形成“背景”。

3)提高TOF-MRA流动静止对比的方法:①减少激励角度,使静态组织信号下降。②减小激发容积厚度,以减小流入饱和效应。③多块容积激发:将一个较大容积分成多个薄块激发,以减小流入饱和效应。④背景信号抑制:用磁化传递抑制技术(MTS)抑制背景大分子信号,突出流体信号。⑤信号等量分配技术:又称倾斜、优化、非饱和激发(TONE),激发角度随流入层面逐渐增加,以减小流入饱和效应的信号下降。

4)2D-TOF-MRA与3D-TOF-MRA的比较:①2D-TOF流入饱和效应小,对慢流、血流方向一致的血管显示好,流动静止对比好;3D-TOF流入饱和效应明显,成像块厚受血管流速制约,信噪比好。②2D-TOF层面厚,空间分辨率差,相位弥散强,弯曲血管信号有丢失;3D-TOF层厚较薄,空间分辨力高,对复杂弯曲血管的信号丢失少。③相同容积2D-TOF较3D-TOF 成像时间短。

(4)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 MRA,PC-MRA):原理是基于流体的相位效应。一组具有流速编码的相位图像与一组具有流动补偿的相位图像的“差图像”,即为表现流体和流向的相位对比图像。

当序列的流动敏感度过高时,则流动自旋在两种状态的相位差γ太小,血管信号强度不足;当序列的流动敏感度过低时,目标血管的流动自旋两种状态的相位差γ超过+180°或小于-180°,称为相位“回卷”,高速流动自旋都表现为低信号。由此可见,PC-MRA成像的唯一决定因素就是流体的

流速。因此选择适当的流速编码梯度是PC-MRA成像的关键所在。

2D-PC-MRA常用于慢流静脉及静脉窦成像,由于2D-PC-MRA

能够准确反映流动自旋的流速和方向,结合ECG同步技术,常用于流体的流量分析。3D-PC-MRA的流动背景抑制较好,但其采集时间较TOF-MRA约长一倍。

(5)对比增强法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contrast enhanced MRA,CE-MRA):不同于上述MRA

利用MR的流动效应显示血管,而是利用静脉内注射的顺磁性造影剂,在血管内产生缩短T1效应,而呈高信号。其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尤其是对胸腹部及四肢血管的显示极其优越。

在极短TR(≤5毫秒)与极短TE(≤2毫秒)的情况下,各种组织的纵向磁化恢复幅度都很少,即使是T1值较短的脂肪组织,其信号强度也很小。在血管内团注射2~3倍(0.2~0.3mmol/kg)常规剂量的磁共振顺磁造影剂,首先使动脉血液的T1值极短,而呈高信号。根据对比剂到达各级动脉血管的首过时间,设定目标血管数据采集的最佳时刻,使动脉与周围组织形成最强对比。同样可根据各级静脉的循环时间,设定最佳数据采集时间,使目标静脉血管与周围组织形成最强对比。

常用生理循环时间和团注试验或自动触发技术,确定对比剂峰值通过时间。根据序列的采集时间设定注射对比剂后开始扫描时间Td,使数据采集进行到一半时与对比剂峰值通过时间同步,使峰值时间数据填写在K空间中心,以获得最强对比。根据公式Td=Tp-Ti/2-Ta/2,计算出Td。式中:Ti

为注射时间,Ta为采集时间,Tp为靶血管的峰值通过时间。CE-MRA对无生理运动的部位,还可以采用数字减影技术,消除背景其他组织,只保留血管影像,其原理与DSA技术相似。对所采集的3D原始图进行MIP重建处理。

(6)MRA图像后处理:MRA数据采集后获得的只是各个单层的源像,这些图像需通过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而取得三维立

体影像。目前常用的后处理技术有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

2.临床应用:MRA与其他一些临床血管造影检査方法相比,MRA有以下优点:

(1)是一种无损伤的检查技术。

(2)病人无需注射对比剂,特别适用于静脉血管弹性差、肝肾功能障碍的老人。

(3)可作三维空间成像,也能以不同角度成像,360°旋转观察。

(4)可部分替代有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检查,相比之下MRA费用低。不足表现为对于垂直大血管走行的分支血管容易产生假象,特别是颈动脉分叉部血管最明显。

在头颈部,MRA可清晰显示颅底动脉环(Willis环)及其分支,椎基底动脉、颈部椎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等。主要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狭窄和大血管闭塞的诊断。在胸腹部,使用心电门控和呼吸门控技术,可对胸部大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肺动脉栓塞、动脉狭窄、大血管发育异常以及主动脉术后评价等进行诊断;亦可对腹腔内脏血管病变的评价。

在对外周围动脉的应用相对较多是下肢血管,常规2D-TOF-MRA法由于盆腔动脉扭曲严重,血管搏动、肠管运动及呼吸运动的影响,容易产生信号丢失,3D-CE-MRA在诊断盆腔动脉血管疾病方面优于常规MRA。

五、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1.扩散成像的概念:扩散成像又称弥散成像,是利用对扩散运动敏感的脉冲序列检测组织的水分子扩散运动状态,并用MR图像的方式显示出来。扩散运动是分子的布朗运动,又称分子的热运动,是一种无规律的运动,其运动方向是随机的,即在任何方向都有运动轨迹,产生一个以运动轨迹为密度的“密度空间”。这个“密度空间”的范围在各个方向会逐渐增大,在一定方向上,其增大的距离(弥散距离)与相应扩散时间的算术平方根之比为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即为扩散系数D。在均匀介质中,任何方向的D值都相等,这种扩散

称为各向同性扩散;在非均匀的介质中各方向的D值不同,这种扩散称为各向异性扩散。可见,扩散系数除反映分子的扩散运动特性外,尚与扩散环境的介质有关。

物质的扩散特性通常以扩散系数D来描述。它是以一个水分子单位时间内自由随机扩散运动的平均范围(距离)来量度的,其单位是mm2/s。在室温下,自由水的D值是2.O×l0-

3mm2/s,正常脑组织的D值为(0.5~1.0)×l0-3mm2/s。

在病理状态下,水分子的扩散强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普通SE序列中无法充分表现出来。而MR扩散加权成像就是针对水分子的扩散状况最大限度反映水分子扩散强度。

在扩散加权图像上,扩散系数越高,MR信号越低;序列的扩散敏感度b越高,其扩散加权越高。

2.扩散成像的临床应用:扩散加权序列对运动极其敏感,无论是人为运动还是生理运动都可产生对比的改变。因此,扩散加权成像一般可与EPI结合,也可以与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结合。EPI可冻结生理运动,实现真正的扩散加权对比。在临床上,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检测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脑组织在急性或超急性梗死期,首先出现细胞毒性水肿,使局部梗死区脑组织的自由水减少,扩散系数显著下降,在扩散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而T1、T2加权成像变化不明显。在脑白质区由于白质束的影响,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在空间各个方向是不相同的,可以反过来在不同方向上施加扩散敏感梯度,通过水分子在不同方向的扩散系数,观察白质束改变,还可用于肿瘤的评价。这些都是扩散加权成像的主要用途。

六、灌注加权成像技术

1.灌注成像的概念:灌注成像就是将组织毛细血管水平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磁共振成像方式显示出来,从磁共振影像角度评估局部的组织活力及功能,即为磁共振灌注成像。

以往已有多种方法可以对活体组织的灌注进行评价,如PET、SPECT等,都通过应用示踪剂完成对组织灌注的评估。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利用外源性示踪剂(顺磁性造影剂)或内源性示踪剂(自身血流)作为扩散示踪物。注射外源性示踪剂产

生灌注成像的方法,称对比剂团注示踪法;利用内源性示踪物产生灌注成像的方法称动脉血流自旋标记法。

2.对比剂团注示踪法的原理及方法:利用团注磁共振顺磁性对比剂二乙二胺五醋酸钆(Gd-DTPA)产生的“质子-电子-电子偶极质子效应”,对比剂瞬间首过时,使成像组织的T1、T2值缩短,尤以T2值缩短明显。同时利用超快速成像方法来获得成像的时间分辨率,观察在静脉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微循环周围组织的T1、T2*值的变化率,进一步计算组织血流灌注的方法。

3.动脉血自旋标记法:利用自身的动脉血液为示踪剂。这一技术要求到达采集区域的动脉血流处于磁饱和状态。在血流到达脑部之前(颈部),必须进行自旋饱和处理。饱和状态的自旋质子流入脑组织与局部血管床内外质子进行交换,使局部脑组织的信号下降。通过测量兴趣区脑组织影像信号的强度,并研究其是否受动脉血流自旋标记的影响,可以获得局部脑组织的灌注信息。实际上,这些组织磁化强度的改变,依赖于组织的T1值及局部的血流量。应用这一技术,可以获得脑血流量图、通过时间,并能估计饱和程度。

4.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用于脑梗死及肝脏病变的早期诊断、肾功能灌注。对比剂引起的T1增强效应适应于心脏的灌注分析,因为对比剂能够进入组织间隙,而且每次成像所需要的对比剂浓度较少,可以多次重复扫描观察整个心脏的灌注情况。T2*成像所需要的对比剂剂量较大(0.4ml/kg)。

目前,磁共振Gd-DTPA灌注成像是半定量分析,定量研究还需获得供血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变化、Gd-DTPA的组织与血液的分配系数等。

七、波谱成像技术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是利用化学位移进行MR波谱扫描,分析生化物质结构及含量的MR成像技术。可了解、获取体内生化信息,对疾病诊断有一定作用。

1.基本成像原理:采用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的层面选择梯度磁场,使共振仅发生在一个3D容积内,完成“定域”共振。

利用化学位移频差,使“定域”内化学物质谱线分离显示。例如31P定域波谱技术,局部1H波谱分析。

局部1H波谱分析——水共振抑制技术又称点分辨波谱(PRESS)。由于1H在组织中的浓度很高,远远超过体内生化代谢产物在波谱中的信号强度,因而其他生化代谢产物的波谱无法辨认。为了使这些生化代谢产物的波谱显示出来,必须消除水的信号。通过使用以水的共振频率为中心发射窄带宽的饱和脉冲使水被饱和,然后再行激发和采集,即可使低浓度的生化代谢物质的波谱清晰可辨。

MRS定位技术精确是确保MRS有效性的关键技术。定位技术是将产生MR信号的组织控制在一定容积的感兴趣体内,MRS的结果分析就非常容易,因此,将MRS信号限定在一个理想的体积内被称为定位。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在体MRS定位技术有深部分辨表面线圈波谱分析法,在体成像选择波谱分析法,激励回波探测法(STEAM),点分辨波谱法(PRESS),化学位移成像定位方法等。

2.临床应用:MRS是目前唯一一种能无创探测活体组织化学特性的方法。在许多疾病过程中,代谢改变先于病理形态改变,而MRS对这种代谢改变的潜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早期病变检测信息。

虽然MRI和MRS都基于相同的原理,但两者之间还存在许多差异。对于临床来说最大的差别就是MRI得到的是解剖图像,MRS提供的是定量的化学信息,一般以数值或图谱来表达。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则以图像形式提供代谢信息。MRS在脑、心脏、肝脏、肾脏、骨骼肌、前列腺等方面的应用都有研究。

八、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新近发展起来的成像技术。实质上,SWI是一个三维采集,完全流动补偿的、高分辨率的、薄层重建的梯度回波序列,它所形成的影像对比有别于传统的T1WI、T2WI及PDWI,可充分显示组织之间内在的磁敏感特性的差别,如显示静脉血、出血(红细胞不同时期的降解成分)、铁离子等的沉积等。

1.基本成像原理:与传统的梯度回波采集技术不同,SWI运用了分别采集强度数据(magnitude data)和相位数据(phase data)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后处理,可将处理后的相位信息叠加到强度信息上,强调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形成最终的SWI图像。

物质的磁敏感性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之一,可用磁化率表示,磁化率越大物质的磁敏感性越大。某种物质的磁化率是指该物质进入外磁场后的磁化强度与外磁场的比率。反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负值,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但一般较低,铁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比较高。

无论是顺磁性还是反磁性的物质,只要能改变局部磁场,导致周围空间相位的改变,就能产生信号去相位,造成T2*减小。去相位的结果不取决于物质是顺磁性还是反磁性,而取决于物质在一个体素内能多大程度地改变磁场。如钙在脑内的结合状态是弱反磁性物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可以产生局部磁场,导致信号去相位,造成T2*缩短,信号减低。

2.临床应用:由于SWI对去氧血红蛋白等顺磁性成分敏感,因此在小静脉的显示上有其独到的优势。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创伤的检查、血管畸形尤其是小血管及静脉畸形的检查、脑血管病、退行性神经变性病以及脑肿瘤的血管评价等。

2001年放射医学技术主管技师资格考试(相关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试题1]关于X线影像分析与诊断的叙述,不妥的是 A、X 线影像形成的技术条件应满足诊断的要求 B、应首先观察病灶本身 C、区分正常与异常 D、观察病灶分布、数量、形态、密度与邻近组织关系 E、X线影像的分析与诊断必须结合临床 [答案](B [题解]在分析和诊断X线影像中应遵循的原则中规定,应按一定顺序全面、系统地观察X 线征象,不要先观察病灶本身。 [试题2]不包括在X 线检查项目的是 A、X透视 B、X线摄影 C、造影检查 D、特殊摄影检查 E、MR扫描 [答案](E [题解]MR的成像能源是磁场,故不属于X线检查范畴。

[试题3]下列纵组合,不妥的是 A、消化道造影——急性肝炎 B、MRI——脑梗塞 C、超声——胆石 D、子宫输卵管造影——不孕症 E、腹部平片——消化道穿孔 [答案](A [题解]消化道造影是检查消化管道的方法,肝脏属于消化腺,应采用CT、MR或B超检查。 [试题4]X线最易透过的组织排列顺序是 A、肺,脂肪,肌肉,骨 B、肺,肌肉,脂肪,骨 C、肺,肌肉,骨,脂肪 D、肌肉,肺,脂肪,骨 E、脂肪,肺,肌肉,骨 [答案](A [题解]4种组织X线的衰减系数从小到大排列为肺、脂肪、肌肉、骨。 [试题5]与常规X线摄影比,关于CT影像特点的叙述,不妥的是 A、CT影像是重建影像

B、CT影像是灰阶影像 C、C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高 D、CT影像的密度分辨率高 E、CT扫描通过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反映其密度的高低 [答案](C [题解]CT机的空间分辨率最高是20LP/cm,而使用普通增感屏的屏片组合的分辨率能达到50LP/cm(5LP/mm。 [试题6]关于原子核外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及电子组成 B、每一壳层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电子轨迹 C、半径最小的壳层叫K层 D、在核外的带负电荷的电子为“电子云” E、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2个[答案](E [题解]根据玻尔理论,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试题7]关于原子能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即结合力 B、移走轨道电子所需最大能量即结合能 C、能级高发生的X线波长短 D、X线波长与电子所在壳层无关

MRI检查技术

MRI检查技术 MRI成像技术有别于CT扫描,它不仅可行横断面,还可行冠状面、矢状面以及任意斜面的直接成像。同时还可获得多种类型的图像,如T1WI、T2WI等。若要获取这些图像必须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和成像参数。 一、序列技术 MRI成像的高敏感性基于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弛豫时间T1及T2的不同,并受质子密度、脉冲序列的影响,常用的脉冲序列有: 1.自旋回波(SE)序列采用“90°-180°”脉冲组合形式构成。其特点为可消除由于磁场不均匀性所致的去相位效应,磁敏感伪影小。但其采集时间较长,尤其是T2加权成像,重T2加权时信噪比较低。该序列为MRI的基础序列。 2.反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IR)序列采用“180°-90°-180°”脉冲组合形式构成。其特点为具有较强的T1对比,短反转时间(inversion time,TI)的反转恢复序列,同时具有强的T2对比,还可根据需要设定TI,饱和特定组织产生具有特征性对比的图像,如短T1反转恢复(short T1 Inversion recovery,ST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等序列。 3.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E,TSE;fast SE,FSE)序列采用“90°-180°-180°-...”脉冲组合形式构成。其图像对比性特征与SE相似,磁敏感性更低,成像速度加快,使用大量180°射频脉冲,射频吸收量增大,其中T2加权像中脂肪高信号现象是TSE与SE序列的最大区别。 4.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序列梯度回波技术中,激励脉冲小于 90°,翻转脉冲不使用180°,取而代之的是一对极性相反的去相位梯度磁场及相位重聚梯度磁场,其方法与SE中频率编码方向的去相位梯度及读出梯度的相位重聚方法相同。由于小翻转角使纵向磁化快速恢复,缩短了重复时间TR,也不会产生饱和效应,故使数据采集周期变短,提高了成像速度。其最常用的两个序列是快速小角度激发(fast low angle shot,FLASH)序列和稳态进动快速成像(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state precession,FISP)序列。 5.快速梯度自旋回波(TGSE)序列TGSE是在TSE的每个自旋回波的前面和后面,再产生若干个梯度回波,使180°翻转脉冲后形成一组梯度和自旋的混合回波信号,从而提高单位重复时间(TR)的回波数。该序列具有SE及TSE的对比特点,且较之具有更高的磁敏感性,采集速度进一步加快。 6.单次激发半傅里叶采集快速自旋回波(half-fourier acquisition single-shot-turbo-SE,HASTE)序列该序列在一次激励脉冲后使用128个180°聚焦脉冲,采集128个回波信号,填写在240X256的K空间内。HASTE序列具有TSE序列T2加权图像的特征,每幅图像仅需一次激励便可完成数据采集,高速采集可冻结呼吸及其它生理性运动。因此该序列多用于有生理性运动器官的T2加权成像。 7.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EPI技术是迄今最快的 MRI成像技术,它是在一次射频脉冲激励后在极短的时间内(30ms~100ms)连续采集一系列梯度回波,用于重建一个平面的MRI图像。EPI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单次激发EPI,以扩散成像、灌注成像、脑运动皮层功能成像为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多次激发EPI则在心脏快速成像、心脏电影、血管造影、腹部快速成像等领域取得进展。 二、MR对比增强检查 MRI影像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但正常与异常组织的弛豫时间有较大的重叠,其特异性仍较差。为提高MRI影像对比度,一方面着眼于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和成像参数,以更好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五章第二节MR特殊检查技术

第十五章第二节MR特殊检查技术 一、脂肪抑制成像技术 在MR成像中,为了更好地显示感兴趣区,经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使某一局部组织的信号减小或消失,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饱和技术。饱和技术包括空间饱和技术、化学位移频率选择饱和技术、化学位移水-脂反相位饱和成像技术。除了饱和技术,还有水激励技术。 1.化学位移频率选择饱和技术:同一元素的原子由于化学结构的差异,在相同强度的磁场中其拉莫频率不同,这种频率的差异称为化学位移。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脂肪分子中的氢原子其化学位移为3.5ppm,在不同场强的磁场中其频率相差不同。 化学位移脂肪饱和抑制技术就是利用这种频率的差异,在信号激发前,预先发射具有高度频率选择性的预饱和脉冲,使脂肪频率的信号被饱和,只留下其他感兴趣组织的纵向磁化,这是脂肪抑制技术的主要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纯水激发图像。 2.化学位移水脂反相位饱和成像技术:由于化学位移效应,水质子较脂肪质子的进动频率稍快,因此,每过若干时间水质子与脂肪质子进动相位就会出现在相反的方向上,这种状态称为水-脂反相位。再过一定时间,如每过水比脂肪快整周所需的时间,水和脂的进动相位又一致,此为水-脂同相位。同相位时水和脂的信号相加,反相位时水和脂的信号相减、抵消,使信号幅度低者(脂肪)消失或降低,因此含有水和脂的部位信号下降明显。这种技术常被用于诊断肝脏的脂肪浸润。 场强不同,水与脂的频率差则不同,获取同相位和反相位图像的回波时间TE则不同。 在1.0T场强中:水脂的频差∆f=3.5ppm×42.5MHz=148Hz;水较脂快一周时所用时间t=1000ms/148=6.8ms;同相位时TE=3.4×2n;反相位时TE=3.4×(2n-1)。

放射医学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MRI检查技术)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

放射医学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MRI检查技术)模拟试卷2(题后 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A2型题 1.下面对鼻窦MRI技术叙述错误的是 A.线圈用头部线圈 B.线圈中心及定位线对于眉间与鼻尖连线的中点 C.常规扫描方位:横轴位T1WI(T2WI);冠状位T1WI(T2WI)或T2WI-STIR D.增强扫描一般采用T2WI-FS序列E.相关准备同颅脑MRI技术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MRI检查技术 2.咽喉部及颈部MRI技术应用错误的是 A.在检查过程中平静呼吸,勿张口及做吞咽动作 B.线圈颈部表面线圈、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C.扫描技术颈部常规序列:矢状位T2WI,冠状位T1WI(T2WI),或T1WI-STIR D.扫描技术颈部常规序列:矢状位T1WI,冠状位T1WI(T2WI),或T2WI-STIRE.增强扫描一般采用T1WI-FS序列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MRI检查技术 3.磁共振内耳膜迷路造影技术不合理的是 A.体位摆放标准,所有重建图像标准化 B.线圈用头部正交线圈、环形表面线圈 C.分别在冠状和矢状位图上桥小脑角处设定横断面内耳成像图 D.获取重T2WIE.脉冲序列推荐采用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MRI检查技术 4.颈部MRA成像技术应用错误的是 A.线圈用颈部表面线圈、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B.TOF-MRA用横断位 C.PC-MRA用冠状位扫描 D.TOF-MRA动脉成像,预饱和带设置于扫描范围外的动脉近端E.静脉成像预饱和带设置于扫描范围外的静脉近端 正确答案:D 解析:线圈颈部表面线圈、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扫描技术TOF-MRA用横断位,PC-MRA用冠状位扫描,亦可采用CE-MRA技术。TOF-MRA动脉成像,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五章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上)

第十五章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上) 一、颅脑 (一)颅脑常规MRI 【线圈】头颅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眉间连线中点及线圈中心。 【平扫】常规组合序列:横断位T2WI、T1WI、T2WI-FLAIR,加矢状位或冠状位T2WI或T1WI。 1.横轴位:T2WI、T1WI、T2WI-FLAIR序列。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两侧脑底连线。范围包含全脑(枕骨大孔至大脑顶)。 2.矢状面或冠状面:T2WI或T1WI。扫描基线矢状面平行于大脑矢状裂,范围包含两侧颞叶或以覆盖病变区域为主,冠状面平行于脑干及延髓纵轴,范围包含病变兴趣区或覆盖全脑。 3.附加序列 (1)颅脑两侧壁病变如硬膜外出血、脑膜瘤等,平扫可行冠状位扫描替换矢状位。 (2)拟增强扫描时,平扫矢状位/冠状位T2WI替换为T1WI序列。 (3)平扫T1WI像有高信号病灶时,加T1WI-脂肪抑制序列(T1WI-fs)。 (4)早期脑梗死或肿瘤病变或诊断需要时可加弥散加权序列。 (5)早期出血、细小出血点可加磁敏感序列。 【增强扫描】 1.序列:T1WI或T1WI+脂肪抑制(T1WI-fs)。 2.方位:横轴位为必选,外加矢状面或冠状面,或三个方位均选;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或者,选3D-

T1WI序列作横轴面各向同性分辨率扫描,原始图像经后处理MPR重建获取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5~6mm,层间隔≈20%×层厚,FOV200~250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256×192。空间分辨率像素≤1×1。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240×240mm,矩阵320×320。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2000~6000毫秒,TE80~130毫秒;T1WI序列:TR300~700毫秒,TE10~30毫秒;FLAIR- T2WI序列:TR8000毫秒以上,TE80~130毫秒,TI2000毫秒以上;FLAIR-T1WI序列:TR1000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800~900毫秒;3D-T1WI梯度回波序列:TR8.2毫秒, TE3.2毫秒,相位编码方向:横轴位扫描取左右向,矢状位扫描取前后向,冠状位扫描取左右向。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技术要点】 1.扫描范围包含颅底至颅顶。 2.扫描方位以横轴位为主,并辅以矢状位、冠状位。 3.横轴位序列至少包括T2WI、T2-FLAIR及T1WI。 (二)鞍区 【线圈】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体位】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眉间。 【平扫】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冠状面T2WI序列。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基线分别平行垂体柄长轴,范围包含鞍区及(或)病灶兴趣区。 【增强扫描】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五章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下)

第十五章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下) 六、腹部和盆腔 (一)肝胆脾MRI扫描技术 适应于:①肝、胆、脾的肿瘤性病变,如肝癌、肝转移瘤、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等;②对于肝内弥漫性病变,同样有诊断意义,如肝硬化、脂肪肝等;③对胆道肿瘤所引起的胆道梗阻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它可以确定胆道梗阻的部位及肿瘤对周围脏器的侵犯,可以清楚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对于区分肿大淋巴结和正常血管非常有用;④对于脾脏肿瘤、囊肿及先天发育异常等有一定诊断价值。 【线圈】线圈采用相控阵体部线圈或体线圈。 【体位】将相控阵线圈后片线圈置于检查床上,受检者仰卧,头先进或脚先进。腰背部躺于后片线圈上。将呼吸门控感应器绑于或用腹带加压于受检者腹部或胸部随呼吸动作起伏最明显的部位。前片线圈覆盖于上中腹部,前、后片线圈对齐,长轴与人体及检查床长轴一致,并适度绑紧,线圈中心对受检者剑突下3~5cm,并设为定位线中心。 【扫描方法】序列为T2WI-FS-呼吸门控采集、T2WI-单激发闭气采集、T1WI-梯度回波闭气采集、T1WI-梯度回波-双相位采集即T1WI-Dual(in-phase and out-phase)序列,增强动态二维或三维T1WI-梯度回波序列。 1)三平面横、冠、矢状位定位像成像。 2)在冠状位及矢状位定位像上设置横断面成像层面,使层面与腹部纵轴垂直,层数范围覆盖全肝、胆、脾及兴趣区,在横断位定位像上调整视野大小及位置。序列T2WI-脂肪抑制呼吸门控采集、T2WI-单次激发闭气采集,及T1WI-梯度回波闭气采集。脂肪肝可根据需要增加T1WI-Dual序列成像,获得两组图像,out-phase组为脂肪抑制像。 3)在横断面像上设置冠状面成像,使层面与腹部左右轴平行,在冠、矢状定位像上调整视野大小和位置。 4)可视需要作矢状面成像。

放射技师考试复习大纲

技师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篇基础知识12月1日-12月31日共31天第一章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13天 第一节人体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骨关节系统 第三节呼吸系统 第四节消化系统 第五节脉管系统 第六节泌尿与生殖系统 第七节神经系统 第八节内分泌系统(技师) 第九节感觉器官(技师) 第二章医用物理与X线摄影基础4天 第一节物质结构 第二节磁学基础知识(技师) 第三节激光学基础知识(技师) 第四节X线摄影基础 第三章X线物理与防护9天 第一节X线的产生 第二节X线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X线强度、X线质与X线量 第四节X线的吸收与衰减 第五节辐射量及其单位 第六节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第七节X线的测量(技师) 第八节X线的防护 第四章数字X线成像基础5天 第一节数字图像的特征 第二节数字图像的形成 第三节数字图像的处理(技师) 第四节数字图像评价(技师) 第五节计算机辅助诊断(技师) 第二篇相关知识1月1日-1月31日共31天 第五章人体影像解剖(技师)7天 第一节头部 第二节颈部 第三节胸部 第四节腹部 第五节男性盆部和会阴 第六节女性盆部和会阴 第七节脊柱区 第六章CT/MR影像诊断基础(技师)6天

第一节CT影像诊断基础 第二节MR影像诊断基础 第七章医学影像设备9天 第一节普通X线设备 第二节CR与DR设备 第三节乳腺和口腔设备 第四节CT设备 第五节DSA设备 第六节MRI设备 第八章PACS技术5天 第一节PACS的发展与组成 第二节PACS的运行 第三节国际标准和规范 第四节PACS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PACS的进展与应用评价(技师) 第九章图像质量控制4天 第一节图像质量管理 第二节数字X线摄影图像质量控制 第三节CT图像质量控制 第四节DSA图像质量控制(技师) 2月1日-2月19日共19天过年 2月20日-2月28日共9天做题复习巩固以上内容。 第三篇专业知识3月1日-3月31日共31天 第十章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理论18天 第一节X线成像基本原理 第二节数字X线摄影成像原理 第三节乳腺摄影成像原理 第四节CT成像原理 第五节DSA成像原理(技师) 第六节MR成像原理(技师) 第十一章医学图像打印技术10天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激光成像 第三节热敏成像技术 第四节喷墨打印成像技术 第五节照片自助打印设备 第十二章对比剂与心电门控技术3天 第一节X线对比剂 第二节MR对比剂(技师) 第四篇专业实践能力4月1日-4月30日共30天第十三章常规X线检查技术8天

放射医学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MRI检查技术)-试卷1

放射医学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MRI检查技术)-试卷1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A2型题(总题数:24,分数:48.00) 1.MR胰胆管造影(MRCP)的描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空腹8小时,检查前三天素食 B.检查前20分钟,口服葡萄糖酸铁500ml C.常规扫描序列为单次屏气单激发3D块重T 2 -TSE序列,采集时间仅2秒/幅 D.常规扫描序列为2D-多层薄层HASTE序列 E.图像后处理多层扫描序列的原始图像需经SSD重建√ 解析: 2.腹部MRA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相关准备检查前高热量饮食可以短暂加速内脏动脉血流,建立静脉通道 B.线圈体线圈、体部相控阵体部线圈 C.扫描技术采用3D-CE-MRA技术的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FISP D.对比剂Gd-DTPA的剂量为0.5mmol/kg √ E.后处理将原始图像作MIP重建 解析: 3.下面对泌尿生殖系统MRI扫描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肾脏及肾上腺以T 1 WI+FS(2D-FLASH+FS)序列突出显示肾及肾上腺的形态学 B.以重T 2 WI+FS(重T 2 WI-TSE+FS)及True-FISP序列显示肾病变 C.以HASTE-T 2 WI或TIR-T 1 WI序列显示肾上腺病变 D.生殖系统检查时,膀胱需高度充盈√ E.有金属避孕环者,须先取出后才能做生殖系统MR检查 解析: 4.MR尿路造影(MRU)错误的描述是 (分数:2.00) A.空腹8小时,留尿中度 B.检查前60分钟口服呋塞米4片√ C.扫描前肌注654-2,剂量10mg D.训练闭气 E.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局部表面线圈和体线圈 解析: 5.下面对眼部MRI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相关准备闭双眼,眼球不动 B.线圈头部正交线圈、环形表面线圈、眼眶专用线圈 C.眼部常规平扫序列为:横轴位SE(TSE)-FS-T 1 WI,横轴位T 2 WI-FS,横轴位TIR-T 1 WI D.沿着视神经的斜矢状位T 1 WI-FS E.根据需要选轴位脂肪抑制序列√ 解析: 6.下面对磁共振内耳膜迷路造影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相关准备注意体位摆放标准,所有重建图像标准化 B.线圈选头部正交线圈、环形表面线圈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知识MR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控制.doc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知识MR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控制 一、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优质的图像必须能如实地反映人体的解剖结构,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通过分析,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其中包括使用的技术参数和程序。这些参数能在客观上评价影像质量。 MR图像上组织之间的对比度依赖于组织的特定参数(内在的)和操作者选择的参数(外在的)。内在的参数主要包括质子密度N (H)、纵向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T2)、化学位移、血流和脑脊液流动、分子扩散和组织灌注特性等。而外在的参数是脉冲序列参数,主要是指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和梯度回波中的翻转角。 (-)MR图像特征参数及评价方法 1、MR图像特征参数 对MR图像质量的评价,有很多客观指标,但有些指标并非反映图像本身的质量,而是通过图像质量的变化反映机器性能及状态。MR图像质量指标包括:噪声、信噪比、对比度、分辨率、伪影等。 (1)噪声指图像视野的随机信号,是图像信号的统计学差异。其主要来源为样体分子的热运动及系统的电子电路的电阻,是MR成像中应尽量避免的信号。 (2) 信噪比是指平均信号强度与平均噪声强度的比值。信噪 比是衡量图像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磁场强度、

像素大小、重复时间、回波时间、反转时间、层厚、FOV 大小、矩阵、信号平均次数等。 (3) 对比度是指不同兴趣区域的相对信号强度差,在不影响图 像整体质量条件下,应尽量追求好的对比度。 (4) 分辨率是图像对样体细节结构的分辨能力。包括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 (5) 伪影是指除噪声外的非样体结构影像及样体结构的影像异位。其表现多种多样,是MR成像中应尽量避免的现象。 2、特征参数评价 (1) 噪声与信噪比MR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热噪声,它是由线圈 电阻及物体“黑体”辐射所致。信号强度与体素的大小及平均自旋密 度成正比。 MR图像上信号及噪声的测量,首先利用统计学功能,选定一个信号最均匀、信号强度较高的区域作为兴趣区,并记录该兴趣区信号的平均值M。接着将兴趣区移至主体影像以外的背景噪声区域,使兴趣区尽可能大些,计算其标准差D。 SNR=M/D 如M=860 D=20 则SNR=860/20=43 (2) MR图像对比度及对比度噪声比 仅具有高信噪比,不能产生高质量的MR图像,不同组织间的差异,特别是病理组织与健康组织间的差异同样非常重要,这就是组织对比度。它是指不同组织信号强度的相对差异,二种不同组织对比

放射技师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放射技师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选题(总共题) 1.下列各项中,不影响胶片水洗速率的是() A、摄影条件 B、水洗流率 C、水洗温度 D、定影液pH E、定影液的类型 【正确答案】:A 解析:水洗流率大、温度高、定影液pH适当及定影液的活性强,均可加快胶片的水洗效果;水洗目的是去除胶片乳剂中含有的大量硫代硫酸盐及其络合物,胶片水洗速度快慢与摄影条件无关。 2.我国标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任何一年中接受职业照射的有效剂量不超过 A、10mSv B、150mSv C、5mSv D、1mSv E、50mSv 【正确答案】:E 3.X线管立柱的各种支扶形式,不包括

A、天地轨式 B、双地轨式 C、附着轨道式 D、自由移动式 E、附着转轴式 【正确答案】:D 4.关于I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读取信号时以可见光形式输出影像信息 B、需要大量的Eu离子形成发光中心 C、以俘获电子形式存储能量形成潜影 D、核心是PSL物质 E、代替常规胶片记录影像信息 【正确答案】:B 5.急性期脑出血的CT值范围应为 A、20~40HU B、30~50HU C、40~60HU D、40~80HU E、50~80HU 【正确答案】:E 6.能容纳18个电子的壳层是 A、K壳层

B、L壳层 C、M壳层 D、N壳层 E、O壳层 【正确答案】:C 7.关于直肠,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小骨盆腔的后部,骶骨的前方 B、中部扩大称直肠壶腹 C、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 D、穿盆膈移行为肛管 E、上端于第2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 【正确答案】:E 8.关于连续X线在物质中衰减描述,错误的是 A、X射线束中的低能光子衰减快 B、X射线束中的高能光子衰减慢 C、通过物质后X线低能量成分减少 D、透过被照体后射线平均能量降低 E、通过物质层越厚X线的平均能量越接近最高能量【正确答案】:D 9.能将X线直接转换成电子信号的材料是() A、碘化铯 B、氟氯化钡/铕

《MRI检查技术》复习题--2017届医学影像技术毕业考试(1)

. 《MRI检查技术》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 1.核磁共振的物理现象是哪一年发现的: A.1946年 B.1952年 C.1972年 D.1977年 E.1978年 ★2.第一幅人体头部MR图像是哪一年获取的: A.1946年 B.1952年 C.1972年 D.1977年 E.1978年 3.下列哪项属于MRI的优点: A.软组织对比优于CT B.多参数、任意方位成像 C.除提供形态学信息外,还能提供功能和代谢信息 D.无骨伪影 E.以上均正确 4.下列哪一项不是MRI的优势: A.不使用任何射线,避免了辐射损伤 B.对骨骼,钙化与胃肠道系统的显示效果 C.可以多方位成像 D.对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显示能力 E.对软组织的显示能力 5.MRI最常用的原子核是: A.碳原子核 B.氢原子核 C.氧原子核 D.氮原子核

. E.磷原子核 6.目前临床最快的MR成像技术是: A.FSE B.GSE C.EPI D.IR E.STIR 7.TR、TI依次表示: A.重复时间、弛豫时间 B.重复时间、反转时间 C.反转时间、重复时间 D.反转时间、弛豫时间 E.都不是 8.可以进行MRI检查的是: A.主动脉瘤患者 B.金属假肢患者 C.术后金属夹存留者 D.体内有铁磁性物质者 E.都不是 9.Gibbs伪影又称: A.卷褶伪影 B.硬化伪影 C.拉链伪影 D.环状伪影 E.截断伪影 ★10.下列不属于MR水成像的是: A.MRM B.MRU C.MRA D.MRCP E.MR涎腺成像

★11.腰椎(腰髓)检查时,线圈中心对准: A.胸骨角 B.甲状软骨 C.脐下3cm D.髂嵴 E.肋弓下缘 12.MRI可提供多种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组织T1值 B.组织T2值 C.质子密度 D.组织密度值 E.组织代谢信息 13.装有心脏起博器的病人不能进行下列哪种检查: A.MRI B.CT C.X线平片 D.SPECT E.PET 14.MRI检查的禁忌证为: A.装有心脏起搏器 B.眼球内金属异物 C.人工关节 D.动脉瘤用银夹结扎术后 E.以上都是 15.危重病人一般不宜进行MRI检查,是因为: A.MR扫描中不易观察病人 B.一般的监护仪器在MR室内不能正常工作 C.MRI一般检查时间偏长 D.危重病人一般难以配合检查 E.以上都是 ★16.下列元素中哪个不能进行MR成像:

MR技师考题参考7

MR技师考题参考7 2009年MR上岗考试-MR成像技术模拟试题(7) 1. 下面哪一个是“磁共振成像”正确的英文表达 A.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B.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e 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ation 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sm 答案:D 2.下面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利用音频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产生核磁共振 B.利用射频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产生核磁共振 C.利用音频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产生核磁共振 D.利用射频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含有自旋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产生核磁共振 E.利用射频电磁波对置于磁场中的不含有自旋为零的原子核的物质进行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答案:B 3. 哪一年发现磁共振现象 A.1940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52年 E.1971年答案:B 4. 哪一年由谁发现磁共振现象 A.1940年由Ambrose和Purcell教授 B.1942年由Bloch和Damadian教授 C.1944年由Damadian和Lauterbur教授

D.1946年由Bloch和Purcell教授 E.1952年由Macleod和Hounsfield教授答案:D 5.磁共振设备使用什么线圈采集磁共振信号 A.感应线圈 B.正交线圈 C.体线圈 D.相控阵线圈 E.发射线圈答案:A 6.1973年Lauterbu用何方法完成了MRI模拟成像工作 A.迭代法 B.投影法 C.内插法 D.表面阴影显示法 E.反投影法答案:E 7.世界上第一台头部MRI设备是哪一年在哪国投入临床使用 A.1971年英国 B.1973年美国 C.1978年英国 D.1980年德国 E.1981年美国答案:C 8.哪年全身的MRI研制成功 A.1971年 B.1973年 C.1978年 D.1980年 E.1981年答案:D 9.哪些不是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A.多参数成像,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B.任意层面断层,可以从三维空间上观察人体成为现实 C.无电离辐射,一定条件下可进行介入MRI治疗

考试试题(放射诊断学,影像解剖,MR)及答案

考试试题(放射诊断学,影像解剖,MR)及答案 2006放射医学中级考试试题(放射诊断学,影像解剖,MR)及答案放射诊断学1.胸膜粘连最常见的部位是( B )A.肺尖部胸膜B.肋膈角处 C.心膈角处 D.纵隔胸膜 E.以上都别是2.大量气胸X线胸片可见( E )A.患侧膈下落 B.肋间隙增宽C.纵隔健侧挪移 D.肺彻底压缩 E.以上均是 3.胸膜炎产生的 渗出液可为( D ) A.血性 B.脓性 C.乳糜性 D.以上基本上 E.以 上都别是4.产生液气胸的常见缘故是胸腔积液并发( B )A.感染B.外伤 C.出血 D.胸膜粘连 E.肺转移瘤 5.多房性液气胸的开 成缘故( D ) A.出血 B.外伤 C.感染 D.胸膜粘连 E.肺转移 瘤 6.正常成人心胸比值普通别超过( B ) A.0.45 B.0.5 C.0.55 D.0.60 E.0.40 7.肺原性心脏病要紧表现是( B ) A.左心房右心 室增大 B.右心室胖大 C.右心房增大 D.右心房左心室增大E.左心室增大8.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常见组织类型( A )A.鳞癌B.腺癌 C.未分化癌 D.混合癌 E.以上都别是 9.大叶性肺炎多见 于( A ) A.青壮年 B.老年人 C.婴幼儿 D.青青年 E.以上基本上10.肺上端癌肿容易发生霍纳综合征是( A )A.肺上沟癌B.纵隔型肺癌 C.肺段型肺癌 D.瘢痕癌 E.肺泡癌11.中心型肺癌胸片别易发生征象是( B ) A.肺别张 B.肺气 肿 C.黏液嵌塞征 D.堵塞性肺炎 E.肺门纵隔肿块 12.中 心型肺癌最早浮现征象是( B ) A.黏液嵌塞征 B.局限性肺气肿C.段或叶肺别张 D.堵塞性肺炎 E.肺门阴影增浓 13.肺结核空 洞普通可为( D ) A.薄壁空洞 B.厚壁空洞 C.虫蚀样空洞 D.以上基本上 E.以上都别是 14.肺脓肿急性化脓性炎症时期,X 线片示( B )A.小片状阴影B.大睡状状密影C.空洞D.胸腔积液 E.粟粒状阴影 15.血源性肺脓肿以双肺( B )A.肺尖较多 B.外围较多 C.肺门身边较多 D.膈上较多E.左心缘较多 16.过敏性肺炎的X线特征是( D ) A.密度较低的云雾状影 B.病变可见与其重叠 C.病变别按肺段分布 D.病灶具有散在性和游走性

放射医学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放射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4)

放射医学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放射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4) 共743道题 1、对于医用平板液晶显示器,下面哪项决定了有多少光可以通过液晶层?()(单选题) A. 偏光板、彩色/单色滤光片 B. 彩色/单色滤光片、荧光粉 C. JND、偏光板 D. 像素数、液晶分子 E. 冷阴极荧光管、液晶分子 试题答案:A 2、关于仪器的最佳条件选择,错误的是()。(单选题) A. 静态采集宜选用较小矩阵 B. 显像检查前必须确定采集矩阵 C. 显像检查前确定每帧采集的时间 D. 仪器最佳工作状态获得清晰图像 E. 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宜选用较小矩阵 试题答案:A 3、侧脑室前角外侧为下列哪个结构()(单选题) A. 透明隔 B. 穹隆柱 C. 尾状核头 D. 丘脑

E. 内囊 试题答案:C 4、对灯丝变压器的叙述,错误的是()(单选题) A. 降压变压器 B. 次级输出电压很低,因此对绝缘要求不高 C. 次级输出电压一般小于20伏 D. 灯丝变压器浸泡在变压器油内 E. X线管内有两个灯丝变压器 试题答案:B 5、CT机房和计算机房的适宜温度为()。(单选题) A. 18~26℃ B. 15~25℃ C. 18~22℃ D. 16~22℃ E. 18~28℃ 试题答案:C 6、下列可以作为接地装置的是()(单选题) A. 煤气管道 B. 暖气管道 C. 自来水管道 D. 避雷针的接地线 E. 以上都可以 试题答案:C 7、下面哪项不是乳腺X线摄影机的构成()(单选题)

A. 信息传输及存储系统 B. 影像检出系统 C. 专用支架 D. 辅助系统 E. X线发生系统 试题答案:A 8、关于X线管的分类,不正确的是()。(单选题) A. 特殊X线管包括软组织摄影用X线管、三极X线管、大容量X线管 B. 按管壳材料分玻璃壳X线管和金属X线管 C. 特殊X线管包括栅控X线管、软组织摄影用X线管、大容量X线管 D. 按阳极形式分固定阳极X线管和旋转阳极X线管 E. 按阴极形式分固定阳极X线管和旋转阳极X线管 试题答案:E 9、ECT影像与其他影像技术的比较,其主要缺点是()。(单选题) A. 显示功能差 B. 不能显示脏器形态 C. 图像的解剖学分辨力差 D. 是一种功能影像 E. 一种解剖学影像 试题答案:C 10、关于高压发生器作用的描叙,正确的是()。(单选题) A. 产生高压直流,提供灯丝加热条件,执行X线管切换 B. 产生高压交流,提供灯丝加热条件,执行X线管切换 C. 产生高压直流,提供灯丝加热条件,执行大小焦点切换

2023年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题库

本书是2023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的题库,包括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和模拟试题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真题精选。本部分根据2023年考试大纲,精选部分历年真题并进行了详细解析。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每章根据2023年大纲的要求及相关教材,精心选编了典型常考习题,并提供详细解析。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常考知识点,参考相关真题,精心设计模拟试题,便于考生检测复习效果。 目录 第一部分真题精选 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基础知识)真题精选及详解 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相关专业知识)真题精选及详解 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专业知识)真题精选及详解 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专业实践能力)真题精选及详解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基础知识 第1章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1) 第1章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2) 第2章医用物理学基础与X线摄影基础 第3章X线物理与防护

第4章数字X线成像基础 第5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医学伦理学相关专业知识 第1章人体影像解剖(包括平面和断面) 第2章CT/MR影像诊断基础 第3章医学影像设备(1) 第3章医学影像设备(2) 第4章PACS技术 第5章图像质量控制 专业知识 第1章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理论(1) 第1章各种影像设备的成像理论(2) 第2章图像打印技术 第3章对比剂与心电门控技术 专业实践能力 第1章常规X线检查技术(1) 第1章常规X线检查技术(2) 第2章CT检查技术 第3章MR检查技术

第4章DSA检查技术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2023年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详解2023年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详解2023年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专业知识)模拟试题及详解2023年放射医学技术(师)考试(专业实践能力)模拟试题及详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