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MRI脂肪抑制技术

第二节MRI脂肪抑制技术

脂肪抑制是MRI检查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合理利用脂肪抑制技术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图像的质量,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还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一、MRI检查使用脂肪抑制技术的意义

脂肪组织不仅质子密度较高,且T1值很短(1.5T场强下约为200 250ms),T2值较长,因此在T1WI上呈现很高信号,在T2WI呈现较高信号,在目前普遍采用的FSE T2WI图像上,其信号强度将进一步增高(详见FSE序列)。

脂肪组织的这些特性在一方面可能为病变的检出提供了很好的天然对比,如在皮下组织内或骨髓腔中生长一个肿瘤,那么在T1WI上骨髓组织或皮下组织因为富含脂肪呈现很高信号,肿瘤由于T1值明显长于脂肪组织而呈现相对低信号,两者间形成很好的对比,因此病变的检出非常容易。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脂肪组织的这些特性也可能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从而影响病变的检出。具体表现在:(1)脂肪组织引起的运动伪影。MRI扫描过程中,如果被检组织出现宏观运动,则图像上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而且组织的信号强度越高,运动伪影将越明显。如腹部部检查时,无论在T1WI还是在T2WI上,皮下脂肪均呈现高信号,表面线圈的应用更增高了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由于呼吸运动腹壁的皮下脂肪将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明显降低图像的质量。(2)水脂肪界面上的化学位移伪影(详见MRI伪影一节)。(3)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了图像的对比。如骨髓腔中的病变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而骨髓由于富含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对比,从而掩盖了病变。又如肝细胞癌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慢性肝病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这些脂肪变性在FSE T2WI上将使肝脏背景信号偏高,而肝细胞癌特别是小肝癌在T2WI上也往往表现为略高信号,肝脏脂肪变性的存在势必降低病灶与背景肝脏之间的对比,影响小病灶的检出。(4)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增强扫描的效果。在T1WI上脂肪组织呈现高信号,而注射对比剂后被增强的组织或病变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对比降低,脂肪组织将可能掩盖病变。如眼眶内球后血管瘤增强后呈现明显高信号,但球后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对比,影响增强效果。

因此MRI中脂肪抑制的主要意义在于:(1)减少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或其他相关伪影;(2)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3)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4)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因为在T1WI上除脂肪外,含蛋白的液体、出血均可表现为高信号,脂肪抑制技术可以判断是否含脂,为鉴别诊断提供信息。如肾脏含成熟脂肪组织的肿瘤常常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脏内具有脂肪变性的病变常为高分化肝细胞癌或肝细胞腺瘤等。

二、与脂肪抑制技术相关的脂肪组织特性

MRI脂肪抑制技术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主要基于两种机制:(1)脂肪和水的化学位移;(2)脂肪与其他组织的纵向弛豫差别。

(一)化学位移现象

同一种磁性原子核,处于同一磁场环境中,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其进动频率应该相

同。但是我们知道,一般的物质通常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分子中的其他原子核或电子将对某一磁性原子核产生影响。那么同一磁性原子核如果在不同分子中,即便处于同一均匀的主磁场中,其进动频率将出现差别。在磁共振学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现象。化学位移的程度与主磁场的强度成正比,场强越高,化学位移越明显。

常规MRI时,成像的对象是质子,处于不同分子中的质子的进动频率也将出现差异,也即存在化学位移。在人体组织中,最典型的质子化学位移现象存在于是水分子与脂肪之间。这两种分子中的质子进动频率相差约3.5PPM,在1.5 T的场强下相差约220HZ,在1.0 T场强下约为150HZ,在0.5 T场强下约为75HZ。脂肪和水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差别为脂肪抑制技术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二)脂肪与其他组织的纵向弛豫差别

在人体正常组织中,脂肪的纵向弛豫速度最快,T1值最短。不同场强下,组织的T1值也将发生变化,在1.5 T的场强下,脂肪组织的T1值约为250ms,明显短于其他组织。脂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T1值差别也是脂肪抑制技术的一个切入点。

三、MRI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

针对上述脂肪组织的特性,MRI可采用多种技术进行脂肪抑制。不同场强的MRI仪宜采用不同的技术,同一场强的扫描机也可因检查的部位、目的或扫描序列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脂肪抑制技术。

(一)频率选择饱和法

频率选择饱和法是最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该技术利用的就是脂肪与水的化学位移效应。由于化学位移,脂肪和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将存在差别。如果在成像序列的激发脉冲施加前,先连续施加数个预脉冲,这些预脉冲的频率与脂肪中质子进动频率一致,这样脂肪组织的将被连续激发而发生饱和现象,而水分子中的质子由于进动频率不同不被激发。这时再施加真正的激发射频脉冲,脂肪组织因为饱和不能再接受能量,因而不产生信号,而水分子中的质子可被激发产生信号,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

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的优点在于:(1)高选择性。该技术利用的是脂肪和水的化学位移效应,因此信号抑制的特异性较高,主要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对其他组织的信号影响较小。(2)可用于多种序列。该方法可用于SE T1WI或T2WI序列、FSE T1WI或T2WI序列、TR较长的常规GRE或扰相GRE序列。(3)简便宜行,在执行扫描序列前,加上脂肪抑制选项即可。(4)在中高场强下使用可取得很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场强依赖性较大。前面已经介绍过,化学位移现象的程度与主磁场强度成正比。在高场强下,脂肪和水中的质子进动频率差别较大,因此选择性施加一定频率的预脉冲进行脂肪抑制比较容易。但在低场强下,脂肪和水中的质子进动频率差别很小,执行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比较困难。因此该方法在1.0 T以上的中高场强扫描机上效果较好,但在0.5 T以下的低场强扫描机上效果很差,因而不宜采用。(2)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很高。由于该技术利用的是脂肪中质子的进动频率与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的微小差别,如果磁场不均匀,则将直接影响质子的进动频率,预脉冲的频率将与脂肪中质子的进动频率不一致,从而严重影响脂肪抑制效果。因此在使用该技术进行脂肪抑制前,需要对主磁

场进行自动或手动匀场,同时应该去除病人体内或体表有可能影响磁场均匀度的任何物品。(3)进行大FOV扫描时,视野周边区域脂肪抑制效果较差,这也与磁场的均匀度及梯度线性有关。(4)增加了人体吸收射频的能量。(5)预脉冲将占据TR间期的一个时段,因此施加该技术将减少同一TR内可采集的层数,如需要保持一定的扫描层数则需要延长TR,这势必会延长扫描时间,并有可能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如在1.5 T扫描机中,SE T1WI,如果选择TR=500ms,TE=8ms,在不施加脂肪抑制技术时,最多可采集26层,如果施加脂肪抑制技术,则最多只能采集12层。

(二)STIR技术

STIR技术原理我们在反转恢复序列一节中已经作了介绍。STIR技术是基于脂肪组织短T1特性的脂肪抑制技术,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STIR技术可用IR或FIR序列来完成,目前多采用FIR序列。

由于人体组织中脂肪的T1值最短,因此180︒脉冲后其纵向磁化矢量从反向最大到过零点所需的时间很短,因此如果选择短TI则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抑制脂肪组织信号的TI等于脂肪组织T1值的69%。由于在不同的场强下,脂肪组织的T1值将发生改变,因此抑制脂肪组织的TI值也应作相应调整。在1.5 T的扫描机中,脂肪组织的T1值约为200 ~ 250 ms,则TI =140 ~ 175 ms时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在1.0 T扫描机上TI应为125 ~ 140ms;在0.5 T扫描机上TI应为85 ~ 120ms,在0.35 T扫描机上TI应为75 ~ 100ms,在0.2 T扫描机上TI应为60 ~ 80ms。

STIR技术的优点在于:(1)场强依赖性低。由于该技术基于脂肪组织的T1值,所以对场强的要求不高,低场MRI仪也能取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2)与频率选择饱和法相比,STIR技术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较低。(3)大FOV扫描也能取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STIR技术的缺点表现为:(1)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如果某种组织(如血肿等)的T1值接近于脂肪,其信号也被抑制。(2)由于TR延长,扫描时间较长。(3)一般不能应用增强扫描,因为被增强组织的T1值有可能缩短到与脂肪组织相近,信号被抑制,从而可能影响对增强程度的判断。

(三)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

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需要利用连续的脉冲对脂肪组织进行预饱和,脉冲在TR间期占据的时间约需要12 ~ 20ms。STIR技术需要在TR间期占据的时间更长(1.5 T时需要150ms 左右)。因此大大减少能够采集的层数,或需要延长TR从而增加TA。而且在超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时,由于TR很短(往往小于10ms),利用上述两种技术进行脂肪抑制显然是不现实的。

近年来在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如体部三维屏气扰相GRE T1WI或CE-MRA)中,推出一种新的脂肪抑制技术,即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该技术既考虑了脂肪的进动频率,又考虑了脂肪组织的短T1值特性。其方法是在真正射频脉冲激发前,先对三维成像容积进行预脉冲激发,这种预脉冲的带宽很窄,中心频率为脂肪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因此仅有脂肪组织被激发。同时这一脉冲略大于90︒,这样脂肪组织将出现一个较小的反方向纵向磁化矢量,预脉冲结束后,脂肪组织发生纵向弛豫,其纵向磁化矢量将发生从反向到

零,然后到正向并逐渐增大,直至最大值(平衡状态)。由于预脉冲仅略大于90︒,因此从反向到零需要的时间很短,如果选择很短的TI(10 ~ 20ms),则仅需要一次预脉冲激发就能对三维扫描容积内的脂肪组织进行很好的抑制,因此采集时间仅略有延长。

该种技术在GE公司生产的扫描机上称之为SPECIAL(spectral inversion at lipids),飞利浦公司称之为SPIR。该技术的优点在于:(1)仅少量增加扫描时间;(2)一次预脉冲激发即完成三维容积内的脂肪抑制;(3)几乎不增加人体射频的能量吸收。缺点在于:(1)对场强的要求较高,在低场扫描机上不能进行;(2)对磁场均匀度要求较高。

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一般用于三维快速GRE序列。但如果在SITR技术中采用的180︒反转脉冲是针对脂肪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则该技术也可用于T2WI,这种技术可以增加STIR技术的脂肪组织抑制的特异性。

(四)Dixon技术

Dixon技术是一种水脂分离成像技术,通过对自旋回波序列TE的调整,获得水脂相位一致(同相位)图像和水脂相位相反(反相位)的图像。通过两组图像信息相加或相减可得到水质子图像和脂肪质子图像。把同相位图像加上反相位图像后再除以2,即得到水质子图像;把同相位图像减去反相位图像后再除以2,将得到脂肪质子图像。Dixon技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相对较少。

(五)预饱和带技术

严格地说,添加预饱和带并不能算是脂肪抑制技术,因为在添加饱和带的区域接受预脉冲激发,使质子达到饱和,该区域的任何质子(包括脂肪和水)的信号都受到了抑制。腹部MRI的有些序列图像上皮下脂肪造成的运动伪影较重,在腹壁上添加饱和带能有效地抑制这种运动伪影。

MRI成像技术

第一节MRI常规成像技术 所谓常规MRI成像技术,是指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通常包括T1WI和T2WI序列)、序列的成像参数、扫描方位等。下面以1.5 T扫描机为例简单介绍临床上常见检查部位的MRI常规成像技术。 一、颅脑 颅脑是MRI最为常用的检查部位,颅脑常规的MRI检查包括:(1)横断面SE T1WI: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5 ~ 8mm,层间距1 ~2.5mm,层数15 ~2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20 ~ 240 mm,NEX = 2;(2)横断面FSE T2WI:TR = 2500 ~ 5000 ms,TE为100ms左右,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矢状面SE T1WI或FSE T2WI:有助于中线结构的显示,成像参数同横断面SE T1WI或FSE T2WI;(4)冠状面SE T1WI 或FSE T2WI:有助于病变定位及近颅底或颅顶部病变的显示,成像参数同前。 除上述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常需要增加的检查技术包括:(1)横断面IR-FSE FLAIR序列:TR = 6000 ~ 10000 ms,TE = 100 ~ 120 ms,TI=2100 ~ 2500 ms,ETL = 10 ~ 20,其他成像参数同前,该序列有助于被脑脊液掩盖病变的显示,如皮层病变,脑室或脑池内病变等;(2)横断面DWI序列:常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无穷大,TE = 60 ~ 100 ms,b值为1000 s/mm2左右,矩阵128×128 ~ 256×256,其他成像参数同前;(3)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常为Gd-DTPA)后,利用SE-T1WI序列进行扫描,常规扫描横断面,必要时加扫矢状面或冠状面,成像参数同前。 二、垂体 MRI是目前显示垂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垂体的MRI常规技术包括:(1)矢状面SE T1WI序列: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3 mm,层间距0 ~0.5mm,层数8 ~12层,矩阵256×192 ~ 256×256,FOV = 150 ~ 200 mm,NEX = 2;(2)冠状面SE T1WI序列:扫描参数同矢状面;(3)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成像参数同前。 垂体MRI检查根据需要可增加以下技术:(1)冠状面或矢状面FSE T2WI:TR=2500 ~ 3000 ms,TE = 100 ms,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2)动态增强扫描:可选用FSE T1WI (TR=200 ~ 300 ms,TE=10 ~15ms,ETL=2 ~4)或扰相GRE T1WI(TR=100 ~150 ms,TE 约为4.4ms,激发角度60 ~70°),其他参数同SE T1WI,于注射对比剂后30s、1min、2min、3min、5min、7min、10min进行扫描。 三、眼眶和眼球 眼球和眼眶检查时,需要嘱病人不能运动眼球,检查可使用普通头颅线圈或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常规序列包括:(1)横断面SE T1WI:层厚3 ~4 mm,层间距0 ~1mm,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SE T1WI;(2)横断面FSE T2WI,层厚和层间距同SE T1WI,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FSE T2WI,由于眼眶内富含脂肪组织,常需要采用脂肪抑制技术;(3)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或/和FSE T2WI,扫描参数同前;(4)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SE T1WI,参数同前,必要时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一般需要施加脂肪抑制技术。 四、脊柱脊髓 MRI是目前检查脊柱脊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椎管内病变应该首选MRI检查。脊柱脊髓MRI扫描应该选用脊柱专用线圈,最好选用相控阵列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1)矢状面SE(或FSE)T1WI:TR = 300 ~400ms;TE=8 ~15ms;层厚3 ~ 4mm,层间距0.5 ~1.5mm,层数10 ~1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50 ~ 320 mm,NEX = 2,相位编码选择上下方向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2)矢状面FSE T2WI:TR大于2500 ms;TE=100ms;ETL= 12 ~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横断面FSE T2WI:层厚3 ~ 5 mm,层间距1~2mm,其他参数同矢状面FSE T2WI;(4)根据需要可增加冠状面扫描、脂肪抑制技

【科研进展】IDEAL IQ精准水脂分离和定量化技术介绍

【科研进展】IDEAL IQ精准水脂分离和定量化技术介绍 脂肪组织不仅质子密度较高,且T1值很短,T2值较长,因此在T1WI和T2WI上呈现高信号。脂肪组织的这些特性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从而影响病变的检出,包括脂肪组织引起的运动伪影,水脂肪界面上的化学位移伪影,脂肪组织所造成的图像对比度降低,以及影响增强扫描的效果。因此MRI中脂肪抑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或其他相关伪影。通过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度,改善增强扫描的效果以及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为鉴别诊断提供信息。MRI脂肪抑制技术主要基于脂肪和水的化学位移以及脂肪与其他组织的纵向弛豫差别。关于化学位移现象,同一种磁性原子核,处于同一磁场环境中,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其进动频率应该相同。但是我们知道,一般的物质通常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分子中的其他原子核或电子将对某一磁性原子核产生影响。那么同一磁性原子核如果在不同分子中,即便处于同一均匀的主磁场中,其进动频率将出现差别。在磁共振学中,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现象。化学位移的程度与主磁场的强度成正比,场强越高,化学位移越明显。常规MRI时,成像的对象是质子,处于不同分子中的质子的进动频率也将出现差异,也即存在化学位移。在人体组织中,最典型的质子化学位移现象存在

于是水分子与脂肪之间。这两种分子中的质子进动频率相差约3.5ppm,在3T场强下相差440Hz,1.5 T的场强下相差约220Hz。脂肪和水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差别为脂肪抑制技术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另外,在人体正常组织中,脂肪的纵向弛豫速度最快,T1值最短。脂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T1值差别也为脂肪抑制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传统脂肪抑制技术 针对上述脂肪组织的特性,MRI可采用多种技术进行脂肪抑制。不同场强的MRI仪宜采用不同的技术,同一场强的扫描机也可因检查的部位、目的或扫描序列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脂肪抑制技术。1频率选择饱和法频率选择饱和法是最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该技术利用的就是脂肪与水的化学位移效应。由于化学位移,脂肪和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将存在差别。如果在成像序列的激发脉冲施加前,先连续施加数个预脉冲,这些预脉冲的频率与脂肪中质子进动频率一致,这样脂肪组织的将被连续激发而发生饱和现象,而水分子中的质子由于进动频率不同不被激发。这时再施加真正的激发射频脉冲,脂肪组织因为饱和不能再接受能量,因而不产生信号,而水分子中的质子可被激发产生信号,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很高。由于该技术利用的是脂肪中质子的进动频率与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的微小差别,如果磁场不均匀,则将直

【MRI小问】脂肪抑制成像的作用及各种序列介绍

【MRI小问】脂肪抑制成像的作用及各种序列介绍 往期相关内容链接: 【如何简单理解、认识MRI图像】 【MRI小问】磁共振检查前须知 【MRI小问】MR对比剂的应用须知 【MRI小问】如何分辨T1WI与T2WI? 一、为什么要进行脂肪抑制成像 脂肪抑制(fat suppression, FS)是指通过应用特殊技术,使MR 图像中的脂肪组织表现为低信号。 FS即可在T1WI(如Gd对比剂增强扫描),也可在T2WI(如区别水与脂肪的高信号)实现。 压脂后背景信号明显变暗,黑白反差增大,高信号病变更易于显示。 不仅有利于显示病变,还能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在FS T2WI,如病变组织含水较多,高信号将更明显,易于识别; 在FS T1WI增强扫描时,由于没有脂肪信号的干扰,将更容易观察和评价病变的强化程度,这对显示肌骨系统和眼眶病变尤为重要。 能够抑制脂肪信号的MRI技术有: ①反相位成像(Dixon技术,体素内水脂相位大小相减);

②频率选择性脂肪抑制,常用的技术有CHEMSAT(通用电气)、FATSAT(西门子)、SPIR和SPAIR(飞利浦),前二者常被称为化学饱和法(CHESS); ③T1恢复时间依赖脂肪抑制,又称短时反转恢复(STIR); ④其他,包括选择性水激励成像(3D-FATS,Proset,Quick Fatsat)、层面选择梯度反转技术以及一些将脉冲序列混合应用的成像技术。 二、反相位成像脂肪抑制是如何实现的? 相位指氢质子围绕外磁场进动时,每一个磁矩在进动轨迹上的位置。 同相位指组织中所有进动质子的磁矩在某一时刻处于处于同一位置,失相位指组织中质子的磁矩不能保持在同一位置而逐渐离散的过程,反相位指两种组织的磁矩在某一时刻处于180°相反方向的状态。 在静磁场中脂肪和水质子的共振频率存在轻微差异,他们之间的化学位移是3.5ppm。 利用脂肪和水质子的相位处于180°相反方向或相同方向时分别采集MR信号,就可以产生反相位或同相位图像。 反相位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减弱脂肪组织的信号(实质是单个体素内组织的较大水质子信号减去较小脂肪质子信号,即水和脂肪质子的净磁矩在180°相反方向部分抵消,由二者的净磁矩之差形

MRI脂肪抑制技术

MRI脂肪抑制技术 意义:(1)减少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或其他相关伪影;(2)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3)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4)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因为在T1WI上除脂肪外,含蛋白的液体、出血均可表现为高信号,脂肪抑制技术可以判断是否含脂,为鉴别诊断提供信息。 方法 (一)频率选择饱和法:最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 由于化学位移,脂肪和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存在差别,在成像序列的RF施加前,先连续施加数个预脉冲,如果预脉冲的频率与脂肪中质子进动频率一致,脂肪组织的将被连续激发而发生饱和现象,而水分子中的质子由于进动频率不同不被激发。这时再施加RF,脂肪组织因为饱和不能再接受能量,因而不产生信号,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 特点:(1)高选择性。主要抑制脂肪组织信号,对其他组织的信号影响较小。(2)可用于多种序列。(3)场强依赖性较大,在中高场强下使用可取得好的脂肪抑制效果。(4)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很高。(5)进行大FOV扫描时,因梯度场存在,视野周边区域脂肪抑制效果较差。(6)增加了人体吸收射频的能量。(7)预脉冲将占据TR间期的一个时段,因此会延长扫描时间,并有可能影响图像的对比度。(8)运动区域脂肪抑制效果差。 (二)STIR技术: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 STIR技术是基于脂肪组织短T1特性的脂肪抑制技术。由于人体组织中脂肪的T1值短,180°脉冲后其纵向磁化矢量从反向最大到过零点所需的时间也很短,此刻如果选择短TI则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抑制脂肪组织信号的TI等于脂肪组织T1值的69%,不同的场强下脂肪组织的T1值不同,因此抑制脂肪组织的TI值也应作相应调整。在1.5T的MR仪,脂肪组织的T1值约为200~250ms,则TI=140~175ms时可有效抑制脂肪组织的信号。在1.0T仪上TI应为125~140ms;在0.5T仪上TI应为85~120ms,在0.35T仪上TI应为75~100ms。 特点:(1)场强依赖性低。低场MRI仪也能取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2)与频率选择饱和法相比,磁场的均匀度要求较低。(3)大FOV扫描能取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4)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如果某种组织的T1值接近于脂肪,其信号将被抑制,故一般不能应用增强扫描。(5)由于TR延长,扫描时间较长。 (三)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一种新的脂肪抑制技术。 在真正RF激发前,先对被检区进行预脉冲激发,这种预脉冲的带宽很窄,中心频率为脂肪中质子的进动频率,仅有脂肪组织被激发,且这一脉冲略大于90°,脂肪组织会出现一个较小的反方向纵向磁化矢量,预脉冲结束后,脂肪组织发生纵向弛豫,其纵向磁化矢量将发生从反向到零,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向直至平衡状态。预脉冲仅略大于90°,因此从反向到零需要的时间很短,选择很短的TI (10~20ms),仅需要一次预脉冲激发就能对三维扫描容积内的脂肪组织进行很好的抑制,因此采集时间也仅略有延长。该抑制技术一般用于三维快速GRE序列。 特点:(1)仅少量增加扫描时间。(2)一次预脉冲激发即完成三维容积内的脂肪抑制。(3)几

MRI常见的压脂方法很多,但基本原理就这三种

MRI常见的压脂方法很多,但基本原理就这三种 展开全文 在临床MRI查中,为了消除脂肪信号的干扰,病变强化的需要抑或判断病变是否含有脂肪成分等原因,常常需要抑制脂肪信号,这种序列我们常称之为脂肪抑制序列。 脂肪抑制的方法有很多,其效果和临床用途也各不相同,各有利弊,无法简单的判定哪种最好。 在MRI序列中对于脂肪的抑制其实关键就是脂肪信号与水信号的分离,水脂分离的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三种: 1.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利用水脂共振频率的不同; 2. 脂肪短T1特性:脂肪在T1WI呈高信号,而水为低信号; 3. 联合应用(Hybrid Techniques):化学位移+短T1特性 一、化学位移法 1. 正反相位成像(In-Phase/Out-of-Phase Imaging) 该成像是根据水和脂肪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共振频率不一样,质子间的相位不一致,在不同的回波时间可获得不同相位差的影像这一基本原理而开发的脂肪抑制序列。 当脂肪质子和水质子处于同一体素中时,由于它们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在初始激发后,这些质子间随着时间变化相位亦发生变化,但在激励后的瞬间,脂肪质子和水质子处在同一相位,即它们之间的相

位差为零,而水质子比脂肪质子进动频率快,经过数毫秒后,两者之间的相位差变为180°,再经过数毫秒后,相对于脂肪质子,水质子完成360°的旋转,它们又处于同相位,因此通过选择适当的回波时间,可在水和脂肪质子宏观磁化矢量相位一致或相位反向时采集回波信号。 严格意义上讲,反相位成像技术实际上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脂肪抑制技术,但它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有经验的医生有效地区分水和脂肪。 2. Dixon技术 Dixon法是由Dixon提出,其基本原理与Opposed-phase法相似,分别采集水和脂肪质子的In Phase和Opposed-phase两种回波信号,两种不同相位的信号通过运算,去除脂肪信号,产生一幅纯水质子的影像,从而达到脂肪抑制的目的。 图 1 Dixon序列扫描结果会生成上述四幅图像

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郑玲;刁强;李林;张军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脂肪抑制技术(化学位移选择法和短T1反转恢复序列)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03-2008-07行磁共振检查中实施脂肪抑制技术73例,检查主要包括头颅、颅底、鼻咽部、颈部、骨关节以及腹部盆腔等部位,对比研究图像的质量得出压脂技术的应用对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头颅病变7例;眼部疾病6例;颅底病变10例:其中鼻咽癌8例、口咽部病变2例;颈部病变16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6例、淋巴瘤3例、转移瘤5例、脂肪瘤2例;椎体及骨关节病变中,骨挫伤8例、转移瘤3例、血管瘤3例、脂肪瘤堆积1例;腹部盆腔病变11例,肝脏病变4例,胰腺痛变4例、盆腔病变8例;合理地应用脂肪抑制技术能够使病灶的边缘勾画得更加清楚,清楚地鉴别出含脂肪组织的病变,增强扫描对病变施加脂肪抑制使病灶更加突出,提供较常规MRI检查更多的信息.结论:采用脂肪押制技术可以明显地改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诊断率,是磁共振检查的一项重要技术. 【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 【年(卷),期】2010(031)001 【总页数】3页(P80-81,83) 【关键词】磁共振;化学位移选择法;短T;反转恢复序列;脂肪抑制 【作者】郑玲;刁强;李林;张军 【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1 引言 磁共振成像中,由于脂肪组织具有短T1和中等T2弛豫时间的物理特性,在T1和T2加权图像中脂肪组织呈现高信号和中高信号,这种信号会掩盖邻近正常及病变 组织的信号显示,主要表现为它会给在T1加权图像中识别脂质组织中的小病灶,或在T2加权图像的高信号组织中鉴别液体带来很大困难[1-2],因此采用脂肪抑 制技术消除这些高信号的干扰会对诊断起到很大作用。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主要有2种:频率选择饱和法与短T1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1 inversion recover,STIR),本文就这2种技术进行讨论。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7-06—2008-07行磁共振检查中实施脂肪抑制 73例。其中检查的部位包 括头颅、眼部、颅底、颈部、椎体及骨关节、腹部盆腔等部位,根据检查部位及临床诊断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脂肪抑制技术。 2.2 方法 应用GE公司1.5T(signa cv/i)单梯度超导磁共振成像仪。新型GE设备中有4 种不同的脂肪抑制技术可供选择,不同的序列可以选用不同的脂肪抑制技术,本文应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主要为:(1)Fat。在序列的定位界面就可以选择,即频率 选择饱和法脂肪抑制技术,它不是采用连续的4个90脉冲进行饱和,而是采用略大于90脉冲[3]。(2)短T1反转恢复序列(STIR)。需选用IR-FSE序列,然 后根据不同的场强设置合适的TI,以达到良好的脂肪抑制的效果。

MR常用技术及相关概念

快速采集---并行采集技术 GE公司ASSET技术;飞利浦的SENSE技术:在成像脉冲扫描前先行参考扫描〔reference scan〕,获得相控阵线圈敏感度信息,然后进行成像脉冲序列SENSE扫描〔在调整扫描参数时,在Resolution 栏目中选择AENSE选项并设置SENSE因子〕,扫描结束后电脑将利用参考扫描得到的相控阵线圈敏感度信息自动进行去除卷褶的运算,重建出来的即为去除卷褶的图像。 临床应用:1、加快采集速度,缩短采集时间,多用于耐受性较差不能坚持坚持的病例;2、高分辨力扫描;3、年老体弱的屏气体部成像;4、心脏成像;5、用于单次激发EPI,减少磁敏感伪影并提高图像质量;6、用于单次激发的FSE序列,提高回波链的质量;7、用于3.0T高场机,大大减少SAR值。 快速采集---局部回波技术 类似半K空间技术,需要采集每个回波的一半多一点〔一般60%〕,这种技术称为局部回波〔partial echo或fractional echo〕技术或半回波〔half echo)技术。 MRI脂肪抑制技术 1、MRI检查使用脂肪抑制技术的意义: 脂肪组织的特性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从而影响病变的检出。具体表现在:〔1〕脂肪组织引起的运动伪影。MRI扫描过程中,如果被检组织出现宏观运动,那么图像上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而且组织的信号强度越高,运动伪影将越明显。如腹部部检查时,无论在T1WI还是在T2WI上,皮下脂肪均呈现高信号,外表线圈的应用更增高了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由于呼吸运动腹壁的皮下脂肪将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明显降低图像的质量。〔2〕水脂肪界面上的化学位移伪影。〔3〕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了图像的比照。如骨髓腔中的病变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而骨髓由于富含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比照,从而掩盖了病变。又如肝细胞癌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病的根底上,慢性肝病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这些脂肪变性在FSE T2WI上将使肝脏背景信号偏高,而肝细胞癌特别是小肝癌在T2WI上也往往表现为略高信号,肝脏脂肪变性的存在势必降低病灶与背景肝脏之间的比照,影响小病灶的检出。〔4〕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增强扫描的效果。在T1WI上脂肪组织呈现高信号,而注射比照剂后被增强的组织或病变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比照降低,脂肪组织将可能掩盖病变。如眼眶内球后血管瘤增强后呈现明显高信号,但球后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比照,影响增强效果。

MRI脂肪抑制技术方法

MRI脂肪抑制技术方法 很多,如磁共振波谱技术,频率选择脂肪饱和技术,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技术(STIR),Dixon技术及化学位移成像(CSI)技术等,其中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STIR,频率选择脂肪饱和及CSI技术。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shiftimaging,CSI)即同相位/反相位成像(IPI/OPI)技术对于检测病灶内少量的脂质更为敏感,1984年Dixon首先提出化学位移成像,它利用水(-OH)和脂肪(-CH2)氢质子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在一定条件下,脂肪和水以相同或相反相位发生共振,所获的相应图像为同相(in phase,IP)或反相(opposed phase,OP)像,IP像上脂肪和水信号相加;而在OP像上两者信号相互抵消。因此观测IP和OP像上组织信号有无下降可推测该组织是否含有脂质。 相位一致+相位反向=水质子像;相位一致-相位反向=脂肪质子像。 肝内含有脂肪成分的病灶并不多见,主要有脂肪瘤,血管肌脂瘤,肝细胞癌伴有脂肪变,腺瘤,假性结节脂肪浸润以及某些肝内转移性肿瘤。另外,肝结节内脂肪变性被认为是癌前病灶转化成肝癌的一个重要恶变标志,是肝癌演变中的一个偶然发生的过程,因而早期发现肝内结节的脂肪变性并与其它病变的鉴别在临床诊断和追踪评估中非常重要。 无肝脂肪变的病例中,同、反相位上肝与病灶相对信噪比无明显差异,显示肝内占位病变能力相似,然而,在肝脂肪变的病例中,肝脂肪变在反相位上呈低信号与其它低信号病灶如肝癌或血管瘤等易混淆导致误诊或漏诊,在同相位上肝脂肪变与正常肝实质呈等或稍高信号,常难以诊断而漏诊,此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肝脏T1加权扫描,应行常规同、反相位梯度回波T1加权扫描,此外,在肝脂肪变的病例中,反相位和脂肪抑制序列的T1WI上有时可见肝癌或血管瘤周边环状高信号带,而在同相位上肿块周边无此环状高信号带,可能是由肿块与浸润脂肪间存在残留的正常肝实质所致。 上腹部脏器中多数病变,如肝脏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细胞癌(多数),胆管细胞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细胞癌,转移性肿瘤中通常不含有脂质成分;而有些局灶性病变中可含有脂质成分,这些病变主要由两种含脂形式,一种是病灶内含有不同量的成熟脂肪组织,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构成,这类病变主要有肝脏脂肪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及肾脏血管

MRI脂肪抑制与水激发技术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临床应用

MRI脂肪抑制与水激发技术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临床应用 背景 膝关节骨挫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可导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MRI(磁共振成像)已成为诊断膝关节疾病的主要 方法之一。MRI脂肪抑制技术和水激发技术是MRI成像中的两个重要技术,能够 提高MRI成像的分辨率和对病变的识别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膝关节骨挫伤的 诊断中。 MRI脂肪抑制技术 MRI脂肪抑制技术是利用特殊的脉冲序列抑制成像区域内脂肪的信号,在短时 间内提高MRI成像的分辨率和对病变的识别能力。该技术可通过两种方法实现: 化学抑制和选择性抑制。 化学抑制 化学抑制是利用一些化学剂如光敏剂等,在成像区域内破坏脂肪分子,从而抑 制脂肪的信号。这种技术有很高的抑制效果,但是会引起组织的光敏性损伤,因此目前已经逐步被淘汰。 选择性抑制 选择性抑制是利用脉冲序列对不同的信号进行选择性抑制,从而实现对脂肪信 号的抑制。该技术不仅可以抑制脂肪信号,还可以保留其他信号如水、浆液等非脂肪信号,因此在MRI诊断中广泛应用。 水激发技术 水激发技术是利用特殊的脉冲序列强制水分子与磁场方向垂直,从而提高MRI 成像对水信号的敏感度。该技术可用于多种MRI成像模式,如T1加权成像和T2 加权成像等,可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对病变的识别能力。 临床应用 MRI脂肪抑制和水激发技术在膝关节骨挫伤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 是应用效果的介绍。 MRI脂肪抑制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应用 MRI脂肪抑制技术可提高对膝关节软骨和骨髓病变的分辨率和对病变的敏感度。骨挫伤通常伴随有软骨磨损和水肿,而软骨和水肿均含有大量的脂肪,因此MRI

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 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1.5T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与全身 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whole body T2-weighted imaging-shot TI inversion recovery,WB-T2-STIR)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收集患者56例均采用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获得三维图像,对其临床资料和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WB-DWI与WB-T2-STIR在全身病变敏感性、检出率、定位及定量方面均优于WB-DWI、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结论采用1.5T磁共振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对全身各系统的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同时也是一种快速发现全身各系统良性病变的好方法。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与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联合应用;应用价值磁共振全身T2加权成像的脂肪抑制技术(whole body T2-weighted imaging-shot TI inversion recovery,WB-T2-STIR)能够有效地协助全身性寻找病变。我院应用1.5T 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对患者进行检查,本文旨在进一步提高

MRI诊断符合率、诊断效率及临床指导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4年4月在本院应用1.5T WB-DWI与WB-T2-STIR技术联合应用的方法对83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对其中56例患者影像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12~83岁,平均56.3岁。这些患者均已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证实,恶性病变53例均在上级医院行PET检查,其中肺癌17例,前列腺癌9例,乳腺癌11例,淋巴瘤5例,鼻咽癌3例,肾癌2例,骨肉瘤3例,子宫颈癌3例;良性病变3例未行PET检查,其中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多发性肌炎1例。 1.2仪器、方法及扫描参数采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composing成像软件、自动移床技术、头颅矩阵线圈、颈部矩阵线圈、两个大柔表面线圈、一个小柔表面线圈、脊柱矩阵线圈。进行冠状位采集,然后应用composing成像软件,拼接所有T2-STIR图像,自动生成冠状位全身T2-STIR图像,然后选取一张满意的冠状位全身T2-STIR 图像作为定位像行全身弥散扫描。WB-DWI扫描参数:TR:7000ms,TE:84ms,TI:180ms,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NEX):4次,FOV:50.0mmX50.0mm,层厚:4mm,层间距:0mm,b值分别为50s/mm2及800 s/mm2。进行轴位采集,全身共分6到7段扫描,一次采集50层。自动移床至待扫

MRI脂肪抑制与水激发技术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临床应用

MRI脂肪抑制与水激发技术在膝关节骨挫伤 中的临床应用 王凡陈家祥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安徽马鞍 243000 [摘要] 目的探讨pd_tse_spair脂肪抑制和t2_me2d水激发序列在膝关节骨挫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膝关节骨挫伤的临床资料和MRI图像,对骨挫伤序列检出能力进行分析,比较同一病灶在不同序列中标准信号强度。结果 pd-tse-spair脂肪抑制和t2-me2d水激发序列是检出膝关节骨挫伤的敏感序列,pd_tse_spair 脂肪抑制在骨挫伤、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的标准信号强度优于t2_me2d水激发序列,特别在骨挫伤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临床膝关节骨挫伤的首选检查序列。t2_me2d 水激发序列在软骨损伤的标准信号强度优于pd_tse_spair脂肪抑制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脂肪抑制与水激发序列检出膝关节骨挫伤及附属结构病灶非常敏感,能清楚显示损伤部位及病理改变。 关键词骨挫伤;磁共振成像;脂肪抑制;水激发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008-03 [作者简介] 王凡(1976-),男,安徽马鞍山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CT/MR诊断。 陈家祥(1963-),男,安徽马鞍山人,大学本科,主任医师,研究

方向:CT/MR诊断。 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外伤中容易损伤并引起临床症状的部位。磁共振MRI是目前唯一能直接显示膝关节骨髓及附属结构的无创性检查手段,MRI自旋回波、梯度回波及质子加权技术的应用,对骨髓病理改变有极高的敏感度,能进行多序列、多参数、多角度的成像,对骨小梁损伤、隐形骨折及关节附属结构损伤能较清晰显示[1-2],能检出X线、CT均不能发现的膝关节骨挫伤损伤情况。随着MRI新的扫描序列和关节线圈不断开发,精准频率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技术(spair)及多回波选择性2D采集水激发技术(me2d)目前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报道较少。为探讨pd_tse_spair脂肪抑制和t2_me2d 水激发序列在膝关节骨挫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分析2021年10月—2021年10月间因外伤于该院行膝关节MRI检查诊断关节挫伤病例6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因外伤于该院行膝关节MRI检查诊断膝关节挫伤病例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标准差为(42±11.5)岁,均有明确外伤史,临床症状主要有关节肿胀、疼痛、部分伴有功能障碍。所有病例均行DR检查,行CT检查,无明显关节骨折、移位 1.2 MRI设备与检查方法 MRI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 Magnetom Avanto1.5T超导高场

CT和MRI技术规范-颅脑MRI检查技术

颅脑MRI检查技术 根据MRI成像原理,MRI各序列成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根据MRI机型及各参数间的关系适当调整,变动范围应在同类序列的图像对比特征内。一般情况下,T2WI序列:TR>2000ms,TE80~130ms;SE或FSET1WI序列:TR300~800ms,TE<30ms;质子密度加权序列:TR>20000ms,TE<30m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T2WI(颅脑适用):TR8000~10000ms,TE80~130ms,TI2000~3000ms;FLAIRT1WI(颅脑适用):TI600~900ms,TR为TI的2.5~3.0倍,TE<30ms。增强二维扫描序列一般要求与平扫二维序列的层面位置、层厚和层间隔均一致。 第一节颅脑常规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以轴面为主,矢状面或冠状面为辅。 平扫序列包括: (1)轴面T2WI、T1WI、FLAIR-T2WI序列,T1WI有异常高信号时,加扫脂肪抑制(fat suppression,fs)-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扫描范围覆盖枕骨大孔至颅顶。 (2)矢状面T1WI序列,矢状面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3)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等根据病变选择性使用。急性脑卒中患者必须扫描DWI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 采用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序列,当病变紧邻颅底或颅盖骨时,增强后应加扫脂肪抑制T1WI。 4.技术参数:层厚5~6mm,层间隔≤层厚×20%,FOV(200~240)mm×(200~240)mm,矩阵≥256×192。TR、TE、TI等与序列特征相对应。增强钆对比剂一般采用手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为0.2mmol/kg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5.图像要求: (1)全脑两侧结构尽量对称显示; (2)无明显运动伪影; (3)覆盖全脑。 第二节鞍区MRI检查技术 1.线圈:头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眉间及线圈中心。 3.方位及序列:以矢状面及冠状面为主,轴面为辅。 平扫序列包括: (1)矢状面T1WI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大脑矢状裂。 (2)冠状面T2WI、T1WI,不加脂肪抑制。在矢状面上定位,扫描平面垂直于鞍底,范围包含鞍区和(或)病灶区域。

MR常用技术及相关概念总结

快速采集--- 并行采集技术 GE公司ASSET技术;飞利浦的SENSE技术:在成像脉冲扫描前先行参考扫描(reference scan),获得相控阵线圈敏感度信息,然后进行成像脉冲序列SENSE扫描(在调整扫描参数时,在Resolution 栏目中选择AENSE选项并设置SENSE因子),扫描结束后计算机将利用参考扫描得到的相控阵线圈敏感度信息自动进行去除卷褶的运算,重建出来的即为去除卷褶的图像。 临床应用:1、加快采集速度,缩短采集时间,多用于耐受性较差不能坚持坚持的病例;2、高分辨力扫描;3、年老体弱的屏气体部成像;4、心脏成像;5、用于单次激发EPI,减少磁敏感伪影并提高图像质量;6、用于单次激发的FSE序列,提高回波链的质量;7、用于 3.0T高场机,大大减少SAR值。 快速采集--- 部分回波技术 类似半K空间技术,需要采集每个回波的一半多一点(一般60%),这种技术称为部分回波(partial echo或fractional echo)技术或半回波(half echo)技术。 MRI 脂肪抑制技术 1、MRI检查使用脂肪抑制技术的意义:脂肪组织的特性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从而影响病变的检出。具体表现在:(1)脂肪组织引起的运动伪 影。MRI扫描过程中,如果被检组织出现宏观运动,则图像上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而且组织的信号强度越高,运动伪影将越明显。如腹部部检查时,无论在T1WI还是在T2WI上,皮下脂肪均呈现高信号,表面线圈的应用更增高了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由于呼吸运动腹壁的皮下脂肪将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明显降低图像的质量。(2)水脂肪界面上的化学位移伪影。(3)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了图像的对比。如骨髓腔中的病变在T2WI 上呈现高信号,而骨髓由于富含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对比,从而掩盖了病变。又如肝细胞癌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 慢性肝病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这些脂肪变性在FSET 2WI上将使肝脏背景信号偏高,而肝细胞癌特别是小肝癌在T2WI上也往往表现为略高信号,肝脏脂肪变性的存在势必降低病灶与背景肝脏之间的对比,影响小病灶的检出。(4)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增强扫描的效果。在T1WI上脂肪组织呈现高信号,而注射对比剂后被增强的组织或病变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

MR常用技术及相关概念

MR常用技术及相关概念LT

象的程度与主磁场强度成正比。在高场强下,脂肪和水中的质子进动频率差别较大,因此选择性施加一定频率的预脉冲进行脂肪抑制比较容易。但在低场强下,脂肪和水中的质子进动频率差别很小,执行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比较困难。因此该方法在1.0 T以上的中高场强扫描机上效果较好,但在0.5 T以下的低场强扫描机上效果很差,因而不宜采用。(2)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很高。由于该技术利用的是脂肪中质子的进动频率与水分子中质子的进动频率的微小差别,如果磁场不均匀,则将直接影响质子的进动频率,预脉冲的频率将与脂肪中质子的进动频率不一致,从而严重影响脂肪抑制效果。因此在使用该技术进行脂肪抑制前,需要对主磁场进行自动或手动匀场,同时应该去除病人体内或体表有可能影响磁场均匀度的任何物品。(3)进行大FOV扫描时,视野周边区域脂肪抑制效果较差,这也与磁场的均匀度及梯度线性有关。(4)增加了人体吸收射频的能量。(5)预脉冲将占据TR间期的一个时段,因此施加该技术将减少同一TR内可采集的层数,如需要保持一定的扫描层数则需要延长TR,这势必会延长扫描时间,并有可能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如在1.5 T扫描机中,SE T1WI,如果选择TR=500ms,TE=8ms,在不施加脂肪抑制技术时,最多可采集26层,如果施加脂肪抑制技术,则最多只能采集12层。 4.2STIR技术 STIR序列短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short TI inversion recovery,STIR),主要用于T2WI的脂肪抑制是基于脂肪组织短T1特性的脂肪抑制技术,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之一。STIR技术可用IR或FIR序列来完成,目前多采用FIR序列。 STIR技术的优点在于:(1)场强依赖性低。由于该技术基于脂肪组织的T1值,所以对场强的要求不高,低场MRI仪也能取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2)与频率选择饱和法相比,STIR技术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较低。(3)大FOV扫描也能取得较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STIR技术的缺点表现为:(1)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如果某种组织(如血肿等)的T1值接近于脂肪,其信号也被抑制。(2)由于TR延长,扫描时间较长。(3)一般不能应用增强扫描,因为被增强组织的T1值有可能缩短到与脂肪组织相近,信号被抑制,从而可能影响对增强程度的判断。 4.3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 近年来在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如体部三维屏气扰相GRE T1WI或CE-MRA)中,推出一种新的脂肪抑制技术,即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该技术既考虑了脂肪的进动频率,又考虑了脂肪组织的短T1值特性。该种技术在GE公司生产的扫描机上称之为SPECIAL(spectral inversion at lipids),

MR常用技术及相关概念

MR常用技术及相关概念

快速采集---并行采集技术 GE公司ASSET技术;飞利浦的SENSE技术:在成像脉冲扫描前先行参考扫描(reference scan),获得相控阵线圈敏感度信息,然后进行成像脉冲序列SENSE扫描(在调整扫描参数时,在Resolution 栏目中选择AENSE选项并设置SENSE因子),扫描结束后计算机将利用参考扫描得到的相控阵线圈敏感度信息自动进行去除卷褶的运算,重建出来的即为去除卷褶的图像。 临床应用:1、加快采集速度,缩短采集时间,多用于耐受性较差不能坚持坚持的病例;2、高分辨力扫描;3、年老体弱的屏气体部成像;4、心脏成像;5、用于单次激发EPI,减少磁敏感伪影并提高图像质量;6、用于单次激发的FSE 序列,提高回波链的质量;7、用于3.0T高场机,大大减少SAR值。 快速采集---部分回波技术 类似半K空间技术,需要采集每个回波的一半多一点(一般60%),这种技术称为部分回波(partial echo或fractional echo)技术或半回波(half echo)技术。 MRI脂肪抑制技术 1、MRI检查使用脂肪抑制技术的意义: 脂肪组织的特性会降低MR图像的质量,从而影响病变的检出。具体表现在:(1)脂肪组织引起的运动伪影。MRI扫描过程中,如果被检组织出现宏观运动,则图像上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而且组织的信号强度越高,运动伪影将越明显。如腹部部检查时,无论在T1WI还是在T2WI上,皮下脂肪均呈现高信号,表面线圈的应用更增高了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由于呼吸运动腹壁的皮下脂肪将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明显降低图像的质量。(2)水脂肪界面上的化学位移伪影。(3)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了图像的对比。如骨髓腔中的病变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而骨髓由于富含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因此缺乏对比,从而掩盖了病变。又如肝细胞癌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慢性肝病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这些脂肪变性在FSE T2WI上将使肝脏背景信号偏高,而肝细胞癌特别是小肝癌在T2WI上也往往表现为略高信号,肝脏脂肪变性的存在势必降低病灶与背景肝脏之间的对比,影响小病灶的检出。(4)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增强扫描的效果。在T1WI上脂肪组织呈现高信号,而注射对比剂后被增强的组织或病变也呈现高信号,两者之间对比降低,脂肪组织将可能掩盖病变。如眼眶内球后血管瘤增强后呈现明显高信号,但球后脂肪组织也呈现高信

膝关节的MRI检查技术(二)

膝关节的MRI检查技术(二) 我是柳桂勇! 我在MR技术培训工作室 在此呼吁大家一起学习MR,欢迎大家加 入! 每天学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不要懒惰,不要任何理由的懒惰! 今天主要讲解一下“膝关节MRI检查”序列的相关参数: 四.序列参数及分析 1. Localizer 2. Localizer sag+cor+tra 序列1、2为定位像的扫描,一般应用T2*WI序列扫描。 3. Pd tse fs sag TR=2400ms,TE=32ms,FA=180°,FOV=160mmX160mm,层厚=4mm,层间距=0.4mm,层数:20层,相位编码方向:H-F,Turbo factor=7,Echo trains per slice=31,Average=2。 此序列本质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PDWI,施加了“频率选择饱和法”脂肪抑制技术,PDWI及脂肪抑制技术对半月板及软骨病变的显示有很大价值,且信噪比优于对应的T2WI,并且相位编码方向为H-F,能够消除腘动脉的搏动伪影。 4. T1 tse sag TR=650ms,TE=12ms,FA=180°,FOV=160mmX160mm,层厚=4mm,层间距=0.4mm,层数:20层,相位编码方向:A-P (或H-F),Turbo factor=2,Echo trains per slice=91,Average=1。 此序列本质也是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T1WI,其相位编码方向在实

际工作中常常选择A-P,是因为其血管搏动伪影较小,基本可以忽略,并且其前后方向解剖径线短,节约扫描时间。此外此序列具有高信噪比,解剖结构显示优,扫描时间较短特点,且对于骨髓病变较敏感等。 5. PDWI tse fs cor TR=2620ms,TE=33ms,FA=180°,FOV=160mmX160mm,层厚=4mm,层间距=0.4mm,层数:20层,相位编码方向:H-F,Turbo factor=12,Echo trains per slice=17,Average=2。 此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PDWI,采用“频率选择饱和法”脂肪抑制技术,相位编码方向选择了“H-F”而不选择“R-L”,能够避免相关血管的搏动伪影。 6. T1 tse cor TR=600ms,TE=8.7ms,FA=180°,FOV=160mmX160mm,层厚=4mm,层间距=0.4mm,层数:20层,相位编码方向:H-F,Turbo factor=2,Echo trains per slice=87,Average=2。 此序列与序列4的本质一样。 7. T2 tra fs TR=4000ms,TE=86ms,FA=180°,FOV=170mmX170mm,层厚=4mm,层间距=0.4mm,层数:20层,相位编码方向:R-L,Turbo factor=20,Echo trains per slice=20,Average=2。 此序列本质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T2WI,并施加了“频率饱和选择法”的脂肪抑制技术。 8. ------contrast------- 增强间隔提示符,造影剂0.1mmol/kg,手推静脉注射即可。 9. T1 tse fs sag +C 10. T1 tse fs cor +C 11. T1 tse fs tra +C 以上三个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T1WI,并施加脂肪抑制技术,膝关节的增强扫描一般不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