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中世纪建筑——初期基督教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初期基督教式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掉队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血影、血雨腥风当中。在一片荒芜当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中世纪封建制建筑中犹以教堂建筑的成绩最高.教堂建筑的形式要紧有四种风格:

一、早期基督教式

二、拜占庭式

三、“罗马风”式

四、哥特式

初期基督教建筑

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马上期。因为那时的基督徒以为基督随时可能从头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如此,红尘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意。只是有一种建筑,尽管最先出此刻基督教时期之前,一直没有什么阻碍,这时却崭露头角。这确实是厅堂(Basilica)即巴西利卡。

西罗马帝国至衰亡后的三百连年时刻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进展而来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2)代表实例。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3)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繁重封锁,缺乏动气。

(4)型制。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进展为洗会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瞭望用。

以下图为公元2世纪时图拉真(Trajan)皇帝建造的巴西利卡,为现存两个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

厅堂的主体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内部由两排柱子纵分为三部份。中间的部份宽而且高,叫中厅(Nave)。两翼的部份窄而且矮,叫侧廊(Aisle)。因此厅堂的横截面就呈"山"字形。在大厅的两头或一头,有一个半圆形的龛(Apse)。厅堂在基督教时期之前主若是用作法庭、市场或会场,龛确实是安置法官或会议主持人的座位的地址。

和万神庙和浴场不同,厅堂里面没有造价昂贵的穹窿或精致的十字拱,而是采纳了简单的梁柱结构――标准的科林斯式柱加木屋顶。应该说厅堂在那时是不算高级次建筑的。

或许正是因为其一般,后来的基督徒能够比较方便地取得它们,而其内部宽敞的空间又正好符合他们聚众布道的需要,因此最先的基督教堂确实是直接在厅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终归天国就要来了,大伙儿先将就一下吧。

于是原先法官坐的地址此刻成了主教的位子。从此巴西利卡的型制也就部份地决定了后世所有教堂的型制。后世教堂的中厅――有一排排长椅让信徒们在一路听道、祈祷的地址,双侧老是各有一排撑起整个大厅的柱子,柱子再往外确实是窄而低的侧廊。如此的布局明显是受厅堂的阻碍所致。

理所固然地,由巴西利卡改建或仿照厅堂的初期教堂被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比较出名的如建于公元4世纪的老St Peter教堂(结构图见右),罗马主教(那个职位后来升格为教皇)的御座所在地、天主教信仰的中心。

12个世纪后它被拆掉,旧址上建造了此刻的梵蒂冈St Peter大教堂。其典型的"山"字形截面是厅堂式教堂的标志,也是后世一大量教堂的表率,包括国内最出名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有"远东第一堂"之称的上海佘山大教堂。

上海佘山大教堂

上海佘山大教堂

上海佘山大教堂

此刻还存在的巴西利卡式教堂中,最先也是最出名的应该是在巴勒斯坦的耶稣避世处旧址上,由最先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皇帝建造的圣诞大教堂(Nativity Church,建于330 AD)。

圣诞大教堂

初期的教堂除有巴西利卡式之外,还有两种型制:集中式和十字式。

集中式教堂的布局不像巴西利卡式那样主若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而是一个圆形大厅。中央部份是一个大的穹窿,周围是一圈回廊。最先的集中式教堂已不存。现存最闻名的实例在罗马,是13世纪在君士坦丁女儿的墓上改建的St Constanza教堂(穹窿已被屋顶盖住)。由于那个穹窿的跨度仅12米,因此在下面支撑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而是12对柱子。下面右图为St Constanza教堂的内部。初期的教堂有一些不是为了聚众讲道,而是为了瞻仰圣徒的遗物而建。这种教堂大多采纳如此的集中式布局。

St Constanza教堂已被屋顶盖住的穹窿St Constanza教堂内部

十字式,顾名思义其布局不象集中式那样是圆,而是一个十字,之因此采取如此的布局可能和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周围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Wing)。若是是在帝国东部,四个翼廊的大小是一样的;若是是在帝国西部,那么有一个翼廊长一些。后世别离称之为"希腊十字"和"拉丁十字"。

右图是现存最先的十字式教堂――罗马仁慈的牧羊人加拉普拉契狄亚陵寝<Galla Placidia墓>(公元5世纪),外部看似乎是四方的中厅,里面却是一个穹窿。那个地址的穹窿直径仅3米,因此令后世建筑师头痛的一个问题此刻临时尚未暴露出来。

加拉普拉契狄亚陵寝

加拉普拉契狄亚陵寝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

中世纪时期中外建筑对比 摘要:中世纪时期,外国建筑经历了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等风格的建筑。而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朝,其住宅、宫殿、宗教建筑、园林与城市建设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关键词: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都城建设、住宅形制 一、时代背景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段时期。395年,罗马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即拜占庭帝国。476年,西罗马被北方日耳曼人消灭,西方奴隶时代结束,从此西欧进入封建时代。同时期,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宋元朝。 二、中世纪时期外国建筑 1、拜占庭的建筑 (1)建筑概述 西欧教堂,形制来源是罗马巴西利亚,是满足聚众功能和教育的象征。它的平面强调纵向轴线及忏悔道路,西向为主立面。平面逐渐发展为拉丁十字型,基本要素是通道中心,它是中世纪西欧教堂形制的主线。注重通道及过程性,光线上明下暗。 拉丁十字型平面 拜占庭教堂,是东欧集中式教堂,形制来源是仿效古罗马集中向心式平面。平面采用圆形、希腊十字(等臂十字)、正多边形等有明确几何中心,且中心至四周距离相等的平面形状。复杂的结构体系导致延展复合的空间形式。其建筑的代表是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2)建筑技术 帆拱,是拜占庭建筑中实现了从方形平面像圆顶过度的结构构件。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穹顶的支撑和平衡体系产生了丰富多变的空间。

帆拱 (3)内部装饰和外观 内部装饰豪华富丽,彩色大理石贴面,墙面窟窿顶等不便贴面的地方用壁画或彩色镶嵌。通过非物质化的处理,低等级为湿粉画,高等级为连续闪烁的马赛克镶嵌画,题材皆为宗教故事。外观朴素,不用柱式和柱廊,外表只有厚厚的墙和不大的窗子。 (4)拜占庭穹顶 早期大跨度穹顶,后期处理成多组小穹顶并由鼓座架高。穹顶形式多样,简式的窟窿与帆拱是同一个球面,复式的窟窿与帆拱不在同一个球面。而使顶子的弧线转折上耸,或加鼓座。 (5)城市建设 拜占庭选址体现了亚欧结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地理上形成十字,具有象征意义特色。既与罗马环境保持联系,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城市呈现出活泼跳跃的轮廓线。 2、西欧中世纪罗马风建筑 (1)建筑概述 4-9世纪,是初期基督教建筑风格。9至12世纪是罗马风建筑,12至12世纪是哥特式建筑。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圣活动和修道生活。修道院相对封闭,能够自给自足,教堂为核心部分。城堡封闭厚实、严密设防,作为坚固的堡垒,是欧洲封建时代最具特色的世俗建筑。 (2)结构与空间特点 罗马风建筑结构特点,四分肋骨拱和六分肋骨拱。平面为拉丁十字平面。外观较沉重,朝西的正立面常规有一至两个钟楼。内部空间由较高的中厅和两边的侧廊组成,内表面不再过多采用壁面装饰而直接暴露出建筑的结构骨架。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

外国建筑史--人物表

外国建筑史人物表 年代、时期人物国家著作语摘作品特点备注 古罗马维特鲁威 (Vitruvius) 《建筑十书》“坚固、 适用、美 观” 现存欧洲最完备 的建筑专著奠定 了欧洲建筑科学 的基本体系。 意 大 利 文 艺 复 兴 建 筑 (一)早期 (15世 纪),以佛 罗伦撒为 中心 伯鲁乃列斯基。佛罗伦撒主教堂 大穹顶 设计者是早期文 艺复兴的奠基人 意大利复兴建筑 的第一个作品建筑师是米开罗 佐。 美狄奇—吕卡尔 第府邸 府邸建筑。早期文艺复兴府 邸典型作品。 伯鲁乃列斯基设 计。 巴齐礼拜堂,教堂建筑。 `(二)盛 期(15世 纪末~16 世纪上半 叶),以罗 马为中心 伯拉孟特设计坦比哀多,纪念性风格地典 型代表,。 有重大创新的建 筑,影响后世建 筑很大。 小桑迦罗设计。法尔尼斯府邸,追求雄伟的纪念 性,有较强纵轴 线, 门厅为巴西 利卡形式。 米开朗基罗设计。劳伦齐阿图书馆,较早将楼梯作为建筑艺术部件处理的 实例。 龙巴都设计。文特拉米尼府邸,威尼斯文艺复兴府邸的代表。 珊索维诺设计。圣马克图书馆。券柱式控制立面,体型简洁明快。 (三)晚期 (16世纪 帕拉第奥的重要 作品之一。 晚期文艺复兴重 要建筑师 维晋寨的巴西利 卡。 其立面构图处理是柱式构图的重要创 造,名为“帕拉第奥母题”。

意 大 利 文 艺 复 兴 建 筑 下半叶)以 维晋寨为 中心 帕拉第奥的重要 作品之一。 圆厅别墅。晚期文艺复兴庄 园府邸的代表。 对后世创作产生 影响。 帕拉第奥设计。奥林匹克剧场。第一个把露天剧场转化为室内剧场, 为剧场型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维尼奥拉设计,尤利亚三世别墅。抛弃了传统的四合院制,在建筑布局 上取得进步。 帕鲁齐的杰作,麦西米府邸。把建筑平面、空间和艺术形式一起做 了完整、细致的处理,在功能上有所 突破。 最终由米开朗基 罗主持。 意大利文艺复兴 的纪念碑——罗 马的圣彼得大教 堂 教堂的修建过程反应了进步力量与发 动宗教力量的斗争。 阿尔伯蒂《论建筑》以上著作后来都 成为欧洲的建筑 教科书。 1845年出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最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 帕拉第奥《建筑四书》 维尼奥拉《五种柱式规范》 巴洛克建筑维尼奥拉设计。罗马耶稣会教堂,教堂建筑: 波罗米尼设计罗马圣卡罗教堂, 伯尼尼设计。圣彼得大教堂广 场, 城市广场: 封丹纳设计。波波罗广场, 波罗米尼设计。纳沃那广场, 年代、时期人物国家著作语摘作品特点备注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 摘要: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后,各自的教堂建筑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继承古罗马的建筑风以外,两个新帝国的教堂建筑都体现了很好的创新精神,而且都形成了各自成熟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罗马风、拜占庭建筑、哥特式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也随之分裂。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为中心,称东正教;西部仍以罗马城为中心,称天主教。从此,东西两边的教堂建筑风格都发生了变化。主要分为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三种。 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一、发展概史: 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二、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这一特点显然是受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马普

遍得多,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成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用大面积地用马赛克或粉画进行装饰,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 谈到拜占庭建筑,就不能不谈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因为它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二、罗马风(Romanesque)建筑

欧洲建筑发展史

欧洲建筑发展史 欧洲的封建时代,主要意识是基督教。教会的统治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教堂往往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的最高代表,凝聚着当地的文化,象征着一座座的城市和村镇。西方古典教堂建筑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公元313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其发展主要经过了欧洲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中世--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 History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 In the feudal era of Europe, the main consciousness was Christianity. The rule of the church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rchitecture at the time.The church often represents the highe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 architecture at the time, condensing the local culture and symbolizing the cities and towns.The period of Western classical church construc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from the year 313 to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Its development mainly passed the period of early Christianity in Europe - Byzantine period - Middle Ages - Renaissance - Baroque - Classicism. 一.早期的基督教式 特点:地下墓窟时期。这个时期的基督教堂其实是没有统一风格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堂和墓葬与住宅是结合的。教堂的平面型制主要是巴西利卡式。出现了钟楼 Early Christianity (1) Features: The underground burial period.There is no uniform style in the Christian church during this period.Churches and tombs are combined with homes for historical reasons.The flat type of the church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作品展区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

西方建筑史1

——西方建筑史—— 无所不在的基督 ——欧洲中世纪建筑(476AD~15世纪)(下) 中世纪的建筑 西欧中世纪建筑发展简史世纪教堂建筑 ?早期基督教建筑(西罗马帝国末年-10世纪)——巴西利卡式教堂?罗马风建筑(9-12世纪)——修道院教堂?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15世纪)——城市教堂 早期基督教建筑 ?早期巴西利卡拉文那圣阿波利纳雷斯教堂 ?前院式巴西利卡伯利恒奈提韦提教堂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罗马圣比得教堂建筑的处理同宗教活动相适应罗马圣保罗教堂 罗马风建筑 ?朝圣路线图 朝圣路线 ?修道院教堂 ?法国城市化的兴起城市教堂的重要性增强 ?城市教堂结构的发展——拱顶的应用—十字拱的应用骨架券的应用 ?伦巴底罗马风教堂的外观 ?罗马风教堂外观 哥特式建筑 ?城市教堂——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 ?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 ?哥特教堂结构特点——骨架券的运用圣德尼教堂平面——飞券的运用巴黎圣母院平面 使用二圆心的尖券风格统一的尖券?哥特式建筑的施工水平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技术是非常光辉的成就,它的施工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它创造了许多崭新的纪录。 A中厅的高度:韩斯市主教堂的中厅38.1米亚眠市主教堂的中厅42米波未市主教堂的中厅48米 B西面的钟塔: 夏特尔主教堂的南塔107米斯特拉斯堡主教堂142米乌尔姆市主教堂161米

?教堂的型制韩斯市主教堂的平面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 A、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 厅一般不宽,巴黎圣母院的只有12.5米,韩斯市主教堂的14.65米。但它们很长,巴黎圣母院的为127米,韩斯市主教堂的138.5米。两侧支柱间距不大,分别为6米和7.2米。因此教堂内部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 B、向上的动势很强: 由于技术的进步,中厅越来越高,12世纪下半叶之后,一般都在三十米以上。拱券尖尖,骨架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有很强的升腾动势。从13世纪起,柱头渐渐消退,支柱仿佛是一束骨架券的茎梗,垂直线统治着所有的部位,进一步加强了向上的动势。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科隆教堂亚眠教堂 ?彩色玻璃窗 ?哥特教堂的外部 ?哥特式建筑文化的传播 ?哥特式建筑的衰落 ?代表作: 法国巴黎圣母院Notre-Dame,Paris,1163—1250 ?夏特尔教堂Chartres Cathedral,1194—1260 ?兰斯主教堂Rheims Cathedral,1211—1290 ?亚眠主教堂Amiens Cathedral,1220-1288 德国科隆主教堂Cologne Cathedral,1248—1322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1220—1265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1245— ?意大利米兰主教堂Milan Cathedral,1385—1485 哥特式风格在世俗建筑方面的代表 意大利威尼斯公爵府The Piazzetta with Doge’s Palace ?威尼斯黄金府邸Palazzo Ca d’Oro,1427—1437 ?佛罗伦萨市政厅Piazza Signoria,1298—1314 基督教建筑 纲要早期基督教建筑——发现巴西里卡 ?拜占庭建筑——穹顶之光 ?罗马风建筑——沉重的教堂 哥特式建筑——直刺苍穹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中世纪封建制建筑中犹以教堂建筑的成就最高.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四种风格: 一、早期基督教式 二、拜占庭式 三、“罗马风”式 四、哥特式 早期基督教建筑

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顿时期。因为当时的基督徒认为基督随时可能重新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这样,尘世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乎。不过有一种建筑,虽然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直没有什么影响,这时却崭露头角。这就是厅堂(Basilica)即巴西利卡。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2)代表实例。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3)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4)型制。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瞭望用。 下图为公元2世纪时图拉真(Trajan)皇帝建造的巴西利卡,为现存两个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

西欧中世纪建筑

西欧中世纪建筑 历史背景 5—10世纪:西欧建筑极不发达。教堂和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文化和建筑上都有鲜明的地方和教派色彩。 10—12世纪:罗曼时期。建筑进入新阶段,建筑活动的规模大了。国家相对稳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起来,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但教会主宰着一切,实行政教合一的政体,建造罗马风教堂。13—15世纪:哥特时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教堂向城市转移,建造哥特式教堂。 7.1 从修道院教堂到城市教堂 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地教堂的形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了古罗马末年的初期基督教教堂形制,即古罗 马的巴西利卡形制。 1、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 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 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 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 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典例:罗马的圣约翰教堂和圣保罗教堂。 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 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2、修道院和它们的教堂: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沿朝圣的大道教 会建设教堂和修道院,给僧侣们修行、香客们食宿及举行宗教 仪式。建筑规模远大于当地和本修道院的需要。 由于修道士众多,横厅比较发达,有些修道院教堂并列两个横 厅。在圣坛外侧放射形建造几个凸出的小礼拜室,收藏“圣物” 或者“圣骸”。一道半圆形的环廊把礼拜室同圣坛隔开。 教堂常设钟塔,立于教堂旁边。封建战争时期,也作瞭望之用。 3、专业工匠推动教堂结构的发展: 11世纪开始,城市教堂的重要性增长,专业的建筑工匠分离出来,城 市教堂结构技术迅速提高。 中世纪初,西欧各地普遍失去了拱券技术,教堂都用木屋架。 结构形式的发展: 1、从10世纪起,教堂开始采用券拱结构。 2、为平衡中央拱顶的的侧推力,侧廊的高度增加,设置楼层。 3、11世纪下半叶,外墙仍用连续的承重墙,只在拱角处加设扶壁。 4、由于荷载太大,用墙墩代替柱子。中厅的宽度为侧廊的整两倍。 5、骨架券的重新应用。 7.3 意大利的中世纪建筑 意大利中世纪建筑是独立发展的,水平很高。 意大利是古罗马的中心,古代遗迹遍地,所以建筑中古代的传统因素很强,常常用古典 柱式,虽然不很严谨,但稳定、平展、简洁等古典建筑的性格却一直保留着,起了削弱 地方特色的作用。 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建筑特征: (1)用白色石块砌筑,暗绿色石块做水平带 (2)三座建筑物的外表面都分层做连续券空廊 (3)仍可见古罗马的遗韵

西方建筑风格史

希腊式的建筑让人感到明快,摩尔式(伊斯兰)建筑使人觉得忧郁,哥特式建筑神圣的令人心醉神迷。 ------------------------------恩格斯 埃及式= 敬畏的时代;希腊式= 优美的时代;罗马式= 武力与豪华的时代 早期基督教式= 虔诚与爱的时代;哥特式= 渴慕的时代;文艺复兴式= 雅致的时代各种复兴= 回忆的时代 -------------------------------布鲁诺. 赛维 希腊: 1.柱式 2.卫城(帕特侬神庙、胜利女神庙、伊瑞克提翁、剧场) 3.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 4. 奖杯亭 罗马: 1.拱券技术 2.柱式 3.十字拱技术 4.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5.万神庙(奥古斯都始建,哈德良完成) 6.巴西利卡 7.浴场 8.大斗兽场 9.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哈德良广场) 10.纪功柱 11.凯旋门 12.庞贝古城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公元395年——1453年) 1.都城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2.圣索菲亚大教堂 3.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4.马赛克镶嵌画 西欧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西欧中世纪文明史,从西罗马帝国末年到10世纪史称早期基督教时期;12世纪之前称罗曼时期;之后称为哥特时期。 1. 早期基督教时期 a.基督教建筑必须具备洗礼和弥撒两项功能,建筑形式起源于墓室建筑。 2. 罗曼时期(罗马风建筑) a.由于7-9世纪日耳曼和伊斯兰的争夺,欧洲文明遭到破坏,于是西欧在950----1150年 之间形成了罗曼建筑形式,主要特征史回归以罗马建筑作为模版,具有纪念性尺度和壁画雕刻的特色。 b. 西班牙西罗斯圣道明哥修道院 c. 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大教堂、洗礼堂、钟塔)(1063~1092) d.意大利佛罗伦萨教堂 e.威尼斯总督府(1309~1424) f.威尼斯黄金府邸(1427~1437) 3.法国哥特建筑 a. 形制为拉丁十字,结构上使用连续的骨架券、尖券和尖拱、飞扶壁,绚丽的彩色玻璃窗 b. 10~12世纪罗曼式修道院教堂风格与封建主们的寨堡一致 12~15世纪哥特式城市教堂风格与市民们公共建筑一致 15世纪之后市民内部发生矛盾,法国哥特式发展到尽头,英国发展了垂直哥特式,法国发展了辉煌哥特式 c. 法国代表 1)圣德尼教堂(1132~1144)(初成) 2)夏特尔主教堂(12世纪中叶)(配套成型) 3)巴黎圣母院( 成熟代表) 4)韩斯主教堂(1179~1311)亚眠主教堂(1225~1269)(最繁荣时期代表) d. 城堡 1)厚重粗糙 2)平面自由,形式更随功能 3)以防御为主 4. 西班牙中世纪伊斯兰建筑 a. 8世纪初,信封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征服了比利尼斯半岛建立了倭马亚王朝(8~11世纪)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与建筑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与建筑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和建筑是相互影响的,两者共同构成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文化面貌。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开始传播,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欧洲的建筑也开始朝向基督教信仰的方向发展,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的关系。 一、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逐渐成为了主流宗教,它的传播和推广为欧洲的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自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基督教逐渐在欧洲传播。在教会的推动下,它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道德、艺术等方面的体系,同时也在欧洲不同地区异彩纷呈地展现出不同文化特色。 基督教的诸多教义和规范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例如,圣经中大量的故事、记载和道德规范为欧洲教会和信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此外,基督教在当时还对欧洲社会中的各个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多影响,包括了艺术、音乐、文学、科技、哲学等。 二、建筑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建筑风格与基督教信仰紧密相关,其构筑于基督教经典的思想、理念、美学和信仰之上。同时,这些宗教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宗教情感和信仰价值。 在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中,罗曼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最常见的两种建筑风格。罗曼式建筑,也叫作“罗马风格”,起源于10世纪初的意大利,最早是作为羊角式教堂的风格表现而出现的。而哥特式建筑则是罗曼式建筑的延续和发展,在法国产生的,后来影响了整个欧洲。

在罗曼式建筑中,它们通常是四至六面体建筑,屋顶倾斜并且相对简单。罗马式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厚重的墙壁和拱顶,带着非常明显的防御性。而哥特式建筑则以拱木、飞扶壁和玫瑰花窗著称,主要强调采光和之前罗马式建筑所没有的高度,使得巨大的教堂空间饱满而又富于艺术细节。 三、欧洲中世纪宗教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与建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欧洲的中世纪文化以宗教文化为主导,而建筑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宗教文化更多的是借助建筑来展现它所希望表达的思想,而建筑则以信仰为基础而不断发展和提升它的建筑技术和风格。 在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建筑中,雕塑和艺术细节被广泛使用,以传达信仰和精神价值观。在建筑设计中,人们经常将科技、工艺和艺术元素综合运用,以营造出宏伟、壮观的建筑。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飞扶壁和玫瑰花窗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们不仅是建筑结构上的技术创新,同时也是对信仰和精神世界的表达和体现。 总的来说,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的文化遗产,对后来的艺术、建筑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指导。现如今,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建筑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也依然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重庆大学外国建筑史复习必备资料外国古代建筑史复习

1古埃及建筑的特征:1·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发展了一套完整的体系;2·崇拜是中心、主体;3·构图上,多用简洁稳定的几何体。 2古希腊建筑史分期:爱琴文化时期;: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1-前8世纪;古风文化时期,公元前8-前5世纪;古典文化时期,公元前5世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 3《建筑十书》古罗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奠定了建筑学的科学体系 4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庭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迁都后帝国西部的建筑,分裂后的西罗马的建筑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长达数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建筑类型主要是基督教堂。 5巴西尼卡拉丁十字巴西尼卡是古罗马一种用于法庭、交易所、图书馆等用途的长方形大厅建筑,平面被两列(或四列)柱分为三个狭长的厅,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中世纪西欧巴西尼卡被改作基督教堂,增加了横翼,形成十字形,故名。 6罗马风西欧10~12世纪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的一种建筑风格。因该期建筑的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承袭了古罗马建筑的半圆形券拱和砖石技术,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名罗马风、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但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施工粗糙,较古罗马建筑厚重。 7哥特建筑的结构特征:1·结构特征:以尖券、骨架券、飞扶壁等,构造了一套有机的结构系统· 8哥特建筑的风格西欧12~15世纪封建制社会盛期的一种建筑风格。打破了古希腊古罗马以柱式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取决于特征的强化,而不取决几何和比例关系。哥特建筑排除了壁块的重量感,使壁体变得薄而轻。建筑有强烈的向上动感,都具有一种强烈向上升腾的动势。内部空间由于中厅与侧厅造成造成强烈反差,失去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均衡感。 9伯努乃列斯基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机械学有深的研究,掌握了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建筑结构,在工艺美术上有深的造诣。重新启用古典的檐口,复原了塔斯干、科林斯、多立克和爱奥尼柱式。是第一个完全的集中式穹顶建筑物的设计者。代表作:巴齐礼拜堂、育婴院 10阿尔伯蒂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建筑师,建筑理论家。风格凝重,追求古典建筑的体量感。著《论建筑》,成稿于15世纪,直接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运动。代表作有鲁兰齐府第、圣弗朗采斯哥教堂 11伯拉孟特 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奠基人,早期作品风格平和秀丽,后期力求将高亢的爱国热情表现在建筑物上,追求庄严、宏伟。对透视学有开创性研究。他的方案奠定了大教堂仪典部分的基础。代表作:坦比哀多,圣彼得大教堂 12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刻家、画家、建筑师、诗人。其建筑虽然采用古典建筑语汇,但并不遵循古典的法式,而由内在的情感控制,其作品雄伟、立面凸凹起伏起伏、体积感强,喜欢用巨柱,具有一种英雄主义情绪。对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产生了影响。代表作,圣彼得大教堂主体、劳伦齐阿拉图书馆 13帕拉第奥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主要建筑师,对古罗马柱式建筑做过深入研究。主要著作《建筑四书》重视建筑形式语汇,并将柱式所代表的古典样式和比例,当作一种形式上的规范分开加以论述。其作品中排除一切情感因素,严禁、冷漠,被称为古典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园厅别墅、唯亲察巴西尼卡、巴巴罗别墅 14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是17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后波及西班牙、法国等国的文艺思潮。 建筑特征:打破了古典以柱式为基础的设计方法,以情感来控制构图;追求新奇,常用曲线、起伏的立面、断山花、扁方柱等;具有一种阳刚之气;建筑形象与空间都有一种动态;将雕塑、园林、室内装饰等,融为一体。15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是17世纪发端于法国,后波及到欧洲的文艺思潮。建筑特征:强调建筑表现王权,表现专制国家的力量;这使得古典主义建筑严正、高贵、神圣,酷爱秩序和宏大的体量,透露出一种理想的英雄主义情绪。崇尚古典,特别是古罗马文化古;唯理主义。否定自然美、感性美。古典主义建筑主次清晰、简洁,重视构图规律;强调标准、法规。古典主义建筑将帕拉第奥、维尼奥拉制定的规范视为法典,并发展了一套横三竖五(三)的构图;宫廷内以华美的装饰; 16洛可可18世纪源于法国宫廷的装饰风格。有浓厚的脂粉气。它排除柱子,追求新奇,喜欢曲线和细小、琐碎的纹饰。代表作有勃夫杭德苏必斯府第。 论述题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建筑和艺术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建筑和艺术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文化、艺术和建筑风格也有着独特 的特征。在这个时期,宗教文化是欧洲社会的主导力量,为了推广基督教信仰,欧洲人兴建了许多宏伟的教堂和修道院,这些建筑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一、教堂建筑 中世纪的欧洲兴建了许多壮观的教堂,如法国巴黎的圣母院、意大利威尼斯的 圣马可广场教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堂等都是世界闻名的建筑。这些教堂大多是采用了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其中哥特式建筑成为了中世纪欧洲建筑的主要风格。 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圆拱的弧线和尖拱的锐角相结合,形成了非常特殊的 建筑结构。教堂内部布局也颇具特色,通常以中殿为主,两边各有一条走廊,主教堂的顶部有一排玫瑰花窗,从而使整个教堂内部的光线显得非常柔和而明亮,给人以精神上的抚慰和安宁。 二、宗教艺术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也被称为宗教式艺术。 它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绘画和雕刻,在中世纪的欧洲,艺术家们通过尽己所能的技艺来表现宗教文化的精神内涵。 宗教绘画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宗教建筑和文物中。这种绘画风格注重细节和色彩的表现,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象征性。中世纪欧洲绘画的一个代表是拜占庭风格,这种风格的绘画具有严谨的对称性和浓郁的宗教色彩,是欧洲宗教艺术的代表。 除了绘画,雕刻也是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欧洲中世纪时 期的雕刻风格主要以石雕和木雕为主。这些雕刻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如圣像、圣

母等,雕工考究,线条优美,表现出典雅的表现风格。欧洲中世纪雕刻的典型代表作品包括意大利的比萨斯大教堂圆形祭坛,雕刻了圣人和圣徒的形象。 三、结语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在其时代内在美术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卓越的发展,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文化和精神的标志。这些宗教建筑和艺术作品不仅代表着欧洲人的信仰,也成为了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建筑和艺术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建筑和艺术本身,还体现在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 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 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空间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风格粗犷,防御性强。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 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 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

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 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 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 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 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当客体的和谐同人体的和谐相契合时,客体就是美的。 建筑风格特征为庄重、典雅、精致、有性格、有活力。“表现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 古典实例 广场普遍设敞廊。 古代罗马建筑 一、建筑成就:

中世纪欧洲的建筑艺术与文化表达

中世纪欧洲的建筑艺术与文化表达 在中世纪欧洲,建筑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从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神殿,到罗马的浴场和古代基督教堂,建筑一直是反映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代表。 在初期的中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西欧陷入动荡和混乱的时期。基督教逐渐成 为了西欧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支柱,这促进了教堂建筑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教堂建筑主要是以罗曼式风格为主,这种风格追求简洁、实用和稳重的效果。教堂建筑具有简朴和实用的特点,而且装饰性很少。 到了12世纪,尤其是13世纪,高度发达的哥特式建筑取代了罗曼式建筑。哥 特式建筑追求壮观和精致的效果,通常由细长的支柱和尖顶的拱门组成。这些教堂建筑装饰着复杂的细节和华丽的雕塑,这种装饰风格被称为哥特式艺术。 在中世纪的欧洲,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学体验,更代表了文化和信仰。教 堂是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而建筑的形式和装饰必须与信仰和仪式相符合。例如,教堂的建筑结构、尺寸、装饰、绘画和雕塑都必须与宗教信仰相符合,这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信仰体现。 此外,建筑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表达权力和统治。教堂是统治者的代言人,教堂的建筑和装饰是表达统治者的权力和声望的一种方式。教堂的建筑和装饰都可展现统治者的支配力量,和展示其雄心壮志。 此外,建筑艺术也是表现城市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在中世纪的欧洲, 城堡、宫殿、修道院和教堂等大型建筑的兴建标志着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这些建筑物也代表了社会文化程度和普及程度,通常只有精英和公共权贵才能享受。 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的建筑艺术是社会、文化和政治的重要表达形式。从简 朴的罗曼式到华丽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建筑艺术

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和它们的文化影响

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和它们的文化影响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很长的时期,大约从公元5世纪一直延续到15世纪。在这个时期,教会在欧洲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修道院是教会内部的组织形式之一,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和它们的文化影响。 一、修道院的起源和发展 修道院最早起源于基督教早期的奥古斯丁修会。在修会的成员中,有一些信徒 因为想要更全面地学习圣经和履行教育使命,便决定把自己隔绝在世俗社会之外,生活在单独的小团体中。他们认为自己不仅需要祷告和节制,还需要工作和学习。随着修道院的逐渐发展,它们成为了教会内部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修道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修道院通常由一群修士组成,他们按照某种规律生活。这种规律包括定时祷告、斋戒和节肢,修士必须遵守规律中的各项要求,包括规定的工作、休息和睡眠时间。修道院的内部管理也有严格的制度,包括会长、监督和院长等。修道院通常都会建有教堂、园圃、农田和静修室等设施,用以支持修士们的生活和工作。 二、修道院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修道院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在这里,修士们会进行学术交流 和文化创作。修道院的图书馆通常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修道院的修士们会对文化知识进行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播。 修道院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涉及人文主义和艺术复兴。修士们通过研 究古代的文化著作,推广梵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他们根据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重新编纂和翻译古代经典,将古代文化的知识传递给了后世人们,为欧洲文化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此外,修道院对艺术复兴也具有重大影响。修道院是欧洲中世纪最主要的建筑 物之一。修道院的建筑风格往往非常考究,无论是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饰,都非常讲究美学。修道院的修建方式和建筑风格也会对外来建筑风格产生影响。例如,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英国的修道院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表现。这样的影响到了现代,这些特征还可以在现代建筑中看到。 三、修道院对教育的贡献 修道院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对教育的贡献同样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教会组织的重 要一环,修道院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修道院中的学术传承、翻译、整理和出版,对当时的教育有着深远和长远的影响。 修道院的教育以读写基本技能为开始,逐渐深入到理性和哲学的学习中。由于 修道院在传授教育知识的同时,还会包含一些人文主义和艺术复兴的内容,它对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推动、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修道院的教育也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承和普及,推动了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发展。 四、修道院对社会福利的贡献 修道院在欧洲中世纪时期还对社会福利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修道院的生活规律 基本上是以斋戒为主,并且注重节制。甚至还有那么一部分修士拥有着医学知识,能够为病人进行医疗和治疗。因此,修道院在当时的欧洲社会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社会服务作用。 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给予穷人救济和给予病人医疗救助。修道院会提供食物、水源、住所等基本的生活资料,缓和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减少疾病和病患者。这些服务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实际的贡献,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能够拓展欧洲社会的发展路线。 总结一下,修道院在中世纪欧洲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文化传承、 人文主义、艺术复兴、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而言,修道院都是欧洲历史中的重要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 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 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空间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风格粗犷,防御性强。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 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 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 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 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 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 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 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当客体的和谐同人体的和谐相契合时,客体就是美的。 建筑风格特征为庄重、典雅、精致、有性格、有活力。“表现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 古典实例 广场普遍设敞廊。 古代罗马建筑 一、建筑成就: 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并大大推进了古希腊建筑成就,开拓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建筑型制、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广泛成就,达到了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 二、建筑技术: 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 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