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直线的位置关系与角的数量关系相互转化的应用过程,进一步让学生养成步步有据的的思考习惯, 会使用规范的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

2.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三个判定方法,并感受平行线判定方法与平行线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

难点:通过例题和例题的变式练习,提高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环城北路和太白路是两条平行的路,老师来自环城北路的育才中学分校,经过古槐路到运河实验中学,某测量员测得∠ABC=70°,小明同学从太白路途经古槐路到运河实验中学,如果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BCD 是多少度?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关系.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对于平面图形停留在直观感觉上。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通过设置直观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通过熟悉的道路和学校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和有效促进学生落实本节学习的基本要求.

知平行 用性质

证平

行 用判

跟踪训练: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要点后,做一些简单的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小练习,进一步认识平行线判定和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说出答案后,并询问依据,用的是平行线的判定还是性质。

1.下列图形中,由AB ∥CD ,能得到∠1=∠2的是( )

2.填空题:

(1)∵ ∠2= ∠DFC (已知)

∴___//___(

) (2)∵AB//DF (已知)

∴ ∠2+______ = 180°(

) (3) ∵ ∠A=______(已知)

∴ AB//FD (

(4) ∵ ______ (已知)

∴AB//FD ( ) 2

1A

E F

D

学生活动:1题和2题中的(1)(2)(3)学生口答,(4)因为答案不唯一,同位交流,再展示。让学生明白两条平行线被不同的直线所截,得到不同的同位角、内错角 和同旁内角,所以判定方法多种,感受到了一题多解的乐趣。

二、经典例题

设计意图:本例题综合考察平行线判定和性质,并引出两个变式,进一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进一步熟悉平行线判定和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拒绝题海战,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题 已知:如图,CD ∥EF, ∠1= ∠2..求证: ∠AGD= ∠ACB.

C B

)1(3G

A (2E D F

变式(1)已知:如图, CD ∥EF,∠AGD= ∠ACB.

求证: ∠1= ∠2

变式( 2)已知:如图,∠AGD= ∠ACB, ∠1= ∠2.

求证:CD ∥EF

学生活动一:对于例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找一 学生说一说对例题的理解,分析一下思路,其他学生补充。这时老师大屏幕出示解题过程,强调书写的规范。

学生活动二:教师提醒学生当该例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时,学生很容易得到两个新的命题。教师出示变式(1)和变式( 2),学生便轻松的可以完成。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完成在学案上,有能力的同学建议完成两道题目。最后爬黑板的同学分别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并修改自己的学案。

三、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梳理一节课的收获或谈一谈对同学的温馨提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以及与同学的分享意识. 你收获了什么?

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的、踊跃的谈这节课的收获或对同学的温馨提示。

四、达标测试: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应用的掌握,准备了4道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规范自己的解题格式。

1.如图,已知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分别相交,∠2=120°,则∠1=____.

2.对于图中标记的各角,下列条件能够推理得到a∥b的是( )

A.∠1=∠2;

B.∠2=∠4 ;

C.∠3=∠4;

D.∠1+∠4=180°

(2图) (3图)

3.如图,请填写一个你认为恰当的条件______,使AB∥CD.

4.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且AB∥CD,

EG、FH分别是∠AEF和∠EFD的平分线.

求证:EG∥FH

2

1

a

b

c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改组长的,组长改组员的,做的快的同学下位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五、作业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反应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1)教科书60页复习题 1一5题 .(至少完成其中的3道题)

(2)小调查:调查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实例.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曾接触过简单的几何知识,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初二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探讨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总之,本节课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经历识图说理到书写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提出恰当评价。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推理论证的作用。 H G

F E

C D

B A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效果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

从本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教学环节较清晰,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认真思考、互助交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度高,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本节课有几点值得肯定之处。首先导入设计较有新意。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乐于接受,有新意;其次,教学环节脉络清晰,由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知识的梳理到该知识点的初步应用,再到经典例题的变式训练,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性。这节课为学生探索新知创设条件,高度关注了学生的感受和见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动脑思考和探究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但是教师角色转变还不够充分,支配控制的痕迹较明显,不太敢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思考、大胆质疑、畅所欲言,评价方式较单一,对学生的鼓励、激励不够。对文本细节的分析处理略显粗糙,过渡衔接性语句还不够优美自然。

总的来看,本课教学虽有瑕疵,但顺利完成了各项教育目标,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时预设的效果。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和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基础上进行复习的。这节课是空间与

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复习中,我先组织同学对知识网络进行回顾,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再利用“一题多解”及“变式训练”“达标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评测练习(含答案)

1.如图,已知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分别相交,且∠2=120°,则∠1=____.

2.对于图中标记的各角,下列条件能够推理得到a∥b的是( )

A.∠1=∠2;

B.∠2=∠4 ;

C.∠3=∠4;

D.∠1+∠4=180°

(2图) (3图)

3.如图,请填写一个你认为恰当的条件______,使AB∥CD.

4.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且AB∥CD,

EG、FH分别是∠AEF和∠EFD的平分线. 求证:EG∥FH

H

G

F

E

C D

B A

2

a

b

c 1

答案:

1.

60

2.D

3.∠CDA= ∠DAB

4.证明:∵ AB∥ CD ( 已知)

∴∠AEF= ∠EFD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EG、FH分别是∠AEF和∠EFD的平分线.

∴∠AEF= 2∠GEF, ∠EFD= 2∠EFH

(角平分线的性质)

∴∠GEF= ∠EFH

∴ EG∥ FH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课后反思

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首先利用身边熟悉的道路和学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学生从同位交流到小组讨论,从梳理知识到熟练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整个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课堂组织严密,习题设计有明显的梯度,大部分学生都能理顺思路,规范书写。“一题多解”及“变式训练”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也有不足:后面的学生跟不上,有小动作,并且对这部分同学的进步没有及时的肯定。教师放手还不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讲解的偏多,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大力表扬那些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没有发挥他们榜样的作用。今后要注意。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课标分析

本节《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一节复习课,是在学生分别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这两部分知识后,针对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存有疑惑的前提下而设计的一节课。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感受平行线判定方法与平行线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经历直线的位置关系与角的数量关系相互转化

的应用过程,进一步让学生养成步步有据的的思考习惯, 会使用规范的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

3.通过学习复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

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习题和例题的变式练习,提高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语”——情境导入:“环城北路和太白路是两条平行的路,某测量员测得∠ABC=70°,如果你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BCD是多少度?”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典例解析”。利用“一题多解”及“变式训练”,开拓学生的思维,感受数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三部分是“我的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或对同学的温馨提示,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及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直线的位置关系与角的数量关系相互转化的应用过程,进一步让学生养成步步有据的的思考习惯, 会使用规范的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 2.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三个判定方法,并感受平行线判定方法与平行线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 难点:通过例题和例题的变式练习,提高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环城北路和太白路是两条平行的路,老师来自环城北路的育才中学分校,经过古槐路到运河实验中学,某测量员测得∠ABC=70°,小明同学从太白路途经古槐路到运河实验中学,如果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BCD 是多少度?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关系.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对于平面图形停留在直观感觉上。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通过设置直观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通过熟悉的道路和学校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和有效促进学生落实本节学习的基本要求. 知平行 用性质 证平 行 用判 定

跟踪训练: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要点后,做一些简单的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小练习,进一步认识平行线判定和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说出答案后,并询问依据,用的是平行线的判定还是性质。 1.下列图形中,由AB ∥CD ,能得到∠1=∠2的是( ) 2.填空题: (1)∵ ∠2= ∠DFC (已知) ∴___//___( ) (2)∵AB//DF (已知) ∴ ∠2+______ = 180°( ) (3) ∵ ∠A=______(已知) ∴ AB//FD ( ) (4) ∵ ______ (已知) ∴AB//FD ( ) 2 1A E F D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也就是说知道角的关系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那么,如果已知两条直线是平行的,我们能否推出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根据右图,填空: ①如果∠1=∠C , 那么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② 如果∠1=∠B 那么 EC ∥B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③ 如果∠2+∠B =180°, 那么EC ∥B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活动(1)请利用练习本上的横线画两条平行线a ∥b ,然后画一条直线c 与这两条直线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并测量。 观察与思考: 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这种数量关系还成立吗? 那么由此你得到怎样的事实: 1、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2) E A C D B 1 2 3 4

a 性质1:∵a ∥b (已知) ∴∠3=∠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a ∥b (已知) ∴∠1=∠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a ∥b (已知) ∴∠4+∠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新知应用 例: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分析: ①梯形这个条件说明 AB ∥CD . ②∠A 与∠D 、∠B 与∠C 的位置关系是(同旁内角) , 数量关系是(互补) . ③所以∠D=80°,∠C=65° . (四)巩固练习 如图,D 是AB 上一点,E 是AC 上一点,∠ADE=60°, ∠B=60°, ∠AED=40°. (1)DE 和BC 平行吗?为什么? (2)∠C 是多少度?为什么? 结合本题,说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不同 ?

初中数学_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五单元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第2周第 4 课时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合作探究新知识。 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证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 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环节教学内容学习指导 学过程(包括导入、自主学习、精讲点拨、课堂训练、小结等)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分小组回答,引入平行线判定的方法。 二、新课研究 (1)利用直尺和三角尺平移画出两条平行线的 方法画出两条平行线,联系现在所学内容提出几个问 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其中道理。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 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条件: 结论: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理:(几何语言) ∵∠1=∠2 (已知)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知识应用1 1. 如果∠1=∠2 , 能判定__平行? 如果∠3=∠4 , 能判定__平行? 如果∠2=∠5 , 能判定__平行? 在平移的过程中 ∠1和∠2 他们之间的关系发 生变化了吗?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的思路,再独立完 成练习,并汇报。 合作交流,解读探 究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自主学习、精讲点拨、课堂训练、小结等)2.如图,∠1=55°,∠3=55°时,直线AB,CD平行吗? 为什么? 变式一:若∠3=45°时,∠1等于多少时,AB∥CD? 变式二:若∠2=60°时,∠1等于多少时,AB∥CD?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3的推导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由同位 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来判定两直线平 行呢?小组讨论试说出自己的推理(2-3分钟)。 ①如图:如果∠1=∠2, 那么a与b平行吗? ②如图:如果∠1+∠2=180o, 那么a与b平行吗?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条件: 结论: 几何语言 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条件: 结论: 几何语言: 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通过学生自主小结 和教师概括小结, 将所学知识纳入学 生已有的认知结 构,使知识系统化、 条理化 学生分小组学以 致用,找出合理的 方案。

初中数学_初中数学9.4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对于七年级下的学生她们是“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那应该如何判定?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我再将其提一下。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重要部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发现.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平行线判定方法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从中我主要起到引导作用。 任务一:让学生通过画图,体验推平行线的过程,其中是一个平移变换,那么画图过程中,同位角始终保持相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判定的方法。 提问:为什么用这个方法画出的直线a ,一定平行于直线 b 呢?1∠与2∠具有什么位置关系? 学生交流。 教师:在画图过程中,因为保持21∠=∠,所以画出的直线a 平行于直线b 。 (演示课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有了这个判定方法,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就可以根据同位角的相等,判定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了。想一想这个判定方法与上一节所学的平行线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任务二: 由两个题目,学生归纳出另外两个判定方法,发挥示范功能在讲完一种判定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挖掘其他的判定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由此又得到平行线的两个判定方法(演示课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2)经历数学活动的分析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综合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判定以及相关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探究1 数学活动1:你还记得如何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吗?我给大家演示一下,谁能说一下依据?(课件演示) 师生活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应该不会错) 教师追问:还有其它画法吗?我这有一些画图工具,谁能来黑板上画一下,其它同学在下面利用画图工具画一下或用纸折一下,并标明画法依据。 师生活动:学生作图或折图(教师指导并点评并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生可能利用不同的判定方法画图,或折图,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然后一起总结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如果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归纳得出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根据定义 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 判定方法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小试牛刀 数学活动2:图片欣赏,同学们我们从感觉上看这些黑色的线是否平行? 师生活动:看着不平行(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一幅图进行分析,用手势做出黑色直线在参照物下的印象) 教师追问: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难道我们看到的就是正确的吗?下面我们以第四幅图为例请同学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代表上讲台操作并讲解。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会画一条直线去截其中两条竖线,构造三线八角,用量角器测量其同位角或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然后利用两角的关系说明其中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师点评 教师追问:那么如何说明这六条直线互相平行呢?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会回答量测六个同位角,如果都相等,那么它们就互相平行,教师请其他学生补充,得出利用平行公理的推论 教师追问:那么它的内容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师生活动:学生可能会回答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归纳得出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一数学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综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3.发展有条理地思考、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找过渡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对顶角) 发展有条理地思考、表达、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谁来说一下他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线的平行和判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表达能力。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3.发展有条理地思考、表达、交流的能力 设计意图:出示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

三、典型例题:已知∠3=∠4,那么∠1+∠2=180°吗?请你说明理由 2 1 4 3 A B C D 学生独立思考三分钟,个人展示思路 教师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估计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谁还有疑问? 学生问:为什么不能直接证明∠1+∠2=180°? 教师:问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来解答 学生解答:∠1∠2不是直接的同旁内角的关系,所以不行。 肯定学生的回答 教师问:这几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总结:找过渡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找一名同学板演推理过程格式,暴漏书写问题,其他同学下面写,写完后生生互动规范推理语言,教师点拨,规范步骤书写。 设计意图: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表达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飞跃,先说后写,培养学生条理的推理能力。 四、跟踪训练: 1.如图1是大众汽车的标志图案,其中蕴涵着许多几何知识.根据下面的条件完成证明.已知:如图2,BC∥AD,BE∥AF (1)求证:∠A=∠B; (2)若∠DOB=135°,求∠A的度数. 独立思考三分钟后,采取同桌对学的方式,互相讲是怎么想的,教师巡视,对同桌对学进行有效评价,表扬积极参与,主动质疑的小组。

初中数学_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2.2平行线的判定(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教法:引导——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反馈应用、拓展新知——互动交流、谈谈收获——布置作业、达标检测、反思提炼. (设计意图: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节课我以教学流程八个环节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小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简单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前发导学案,让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复习回顾部分,前置任务。) 一、知识回顾: 1.如果a∥b,b∥c,那么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2.如图,请填空: ①∠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_ 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_____角; ②∠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_____角; ③∠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_____角; ④∠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_____角; ⑤∠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_被直线_____所截而成_____角。 二、前置任务: 1、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 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复习,回顾了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对前置任务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准备。)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通过同学们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的过程?试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平行线. 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动画演示画图过程。)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的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2、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2、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教材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3课时《平行线的判定》内容分析: 本节以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为基础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体会证明的一般步骤,了解证明的规范格式,并利用平行线的判定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会根据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能简单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定理解决问题。 4、在证明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 命题证明中根据命题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明确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掌握证明的规范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如右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图中的同位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错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旁内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由于平行线相关知识的探索在七年级下册,学生会有遗忘现象,所以设计此环节,通过对三线八角、平行线判定条件的复习,熟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特殊位置关系的角,以及这些角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作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活动一: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分析: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 已知: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 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1=∠2(已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由于命题证明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虽然上一节课已经初步了解,但学生仍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本活动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分析,通过提问,学生交流等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4 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说出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 2.会在具体的问题中,恰当运用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进行说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通过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探究,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经历探索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并能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造精神,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运用. 难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如图,点B,A,E在一条直线上,若AD∥BC,那么(1)∠1=∠,根据是. (2)∠2=∠,根据是 . (3)∠DAB+∠ = ,根据是 .

回忆画平行线的过程 一、放 二、靠 三、移 四、画 (1)画图过程中,什么角始终保持相等? (2)直线a ,b 位置关系如何? 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 ∵ ∠1=∠2(已知)∴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 1 2 a b c E C D B A 1 2

第一种判定方法是通过平行线的画法来探索,画图是要保持同位角相等,这样所画出的直线是平行线,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析思考、感受结论的正确性. 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2 1、如下图,∠1= ∠2,直线a 与直线b 平行吗?为什么?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 ∠1=∠2(已知)∴ a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3 2、如下图,∠1与∠2互补,直线a 与直线b 平行吗? 为什么?与其他同学交流。 2 3 a b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如果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前后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不测量你知道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B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1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同位角∠1 和∠5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量角器和剪刀,在练习本上利用画好的格线作为一组平行线,画出一条截线。 (1)测量同位角∠1 和∠5 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 (2)还有其他方法验证你所猜想的结论吗?用剪刀把角剪 下来比一比。 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具体教学时,可把该探究细分成如 下几个活动: 活动2 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 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活动3 验证猜测. 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 活动4 归纳结论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几何语言表述: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有怎么关系呢?相互讨论一下. 活动5、运用与推理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 因为a∥b. 所以∠1=∠5 (_______) 又因为∠1=∠_____(对顶角相等) 所以∠4=∠5,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 活动目的: 通过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首先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然后再在性质1的基础上推理论证性质2、3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得出结论: 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6 对比学习,加深理解

初中数学_5.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原来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同学们做出回答,有三种。对学生的反应做出肯定,赞扬,根据同位角相等, 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 如果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二、新知探究 1、探索发现 (1)观察课本两条平行线a∥b, 第三条直线c 和这两条直线a、b 相交,并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 (2)用量角器测量上面八个角的大小,记录下来.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分析,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发言,学生相互评价) 2、问题验证 (一)验证过程 (1)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同位角,有什么数量关系? 结论:平行线的性质1(公理)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放在题中解答问题时的应用 ∵a//b ∴∠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由(1)证明得出,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内错角,有什么数量关系? 通过证明得: 平行线的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由(1)或者(2)证明得出,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同

旁内角, 有什么数量关系? 通过证明得: 平行线的性质 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知识小结(学生小结,教师强调,)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讲解区别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学习、同桌讨论,举手发言,相互评价,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强调。 ) 平行线的判定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 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而 平行线的性质是:已知两直线平 行,得出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两个问题的条件 与结果正好相反. 老师做出总结, 并通过书面差别分析, 性质都是以 两直线平行开头,分析本质区别和直观区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新知应用 练习题 1、如图,已知直线 a ∥ b, ∠ 1=45°,求∠ 2,∠ 3,∠ 4的度数 解:∠ 2=∠ 1=45°(对顶角相等) ∵ a ∥ b(已知 ) ∴∠ 4=∠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 2=180°(两直 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4=45°∠ 3=135° 例 2、如图,∠ 1=110°,∠ 2=110°, 1 2 3 4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同位角,能在图中识别出同位角,并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左。并能根据这一判左推岀“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和“在同一平而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等方法。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同位角的寻找以及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判左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法学法: 教法:弓I导——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三角板、直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一起学习了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平行线的泄义 3、平行公理及苴推论 学生复习回答

4、判断图中的直线平行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让学生观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回忆可避免传统教学一问一答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导入新课 根据平行线的左义,如果平而内两条宜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左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一)、提出问题 过直线A B外一点P作直线A B的平行线CD,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还记得如何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吗? 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学生课堂板演 (设讣意图:通过操作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建立空间观念。通过交流,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加强了沟通,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出两直线平行的判宦(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条件:1、同位角.2、相等. 结论:两条宜线平行• (二人课堂深入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由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 学生进行推导得出 两直线平行的判左(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的判左(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正确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能力,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其证明.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 在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中,了解利用拼图及量角的度数验证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平行线的性质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平行线的性质背景,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应用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2.目标解析 教学中可以介绍生活中常遇到的平行线,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围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要求学生先观察的∠1和∠2之间的关系,通过归纳并合理地用数学语言表示平行线的性质的结论.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思路.要求学生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是已知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教材分析 1.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

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在此之前,学生对平行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它是平面几何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有关性质在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来探索平行线的三个重要性质,应该说有了坚实的基础.教科书加强了对知识的应用,从生活中的问题人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本节课内容的教与学,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直觉猜想、类比归纳、演绎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领悟、掌握、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掌握了,但是对探索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还有一定的困难,对如何将形与数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感到很陌生. (2) 七年级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总结归纳、运用数学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填密性、灵活性相对欠缺;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3)在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解题时,学生常出现的错误有: ①忽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使用的前提是两直线平行,例如,见到角就想不起平行线。 ②忽视定理的结论与条件的对应关系,例如,当条件是直线a与b,误认为两直线平行 ③忽视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中必要的讨论,考虑问题不全面而造成漏解.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记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说明。 2、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探究由数量推出位置关系,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探究中理解推理过程。 难点:运用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说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三角板 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思考那些结论可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 1.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推论:如果两条直线 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 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a ∥ c ,b ∥c ∴a ∥b .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揭示规律 1、“思考”问题:考虑学过的画平行线的方法——使用三角板和直尺,如图所示: 分析体会,可以看出:画a 的平行线b,实际上就过点P 画与∠1相等的∠2,而 ∠1和∠2是直线a,b 被直线c 截得的同位角,这说明,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这样得到了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为:∵∠1= ∠2 (已知) ∴a//b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a b c c 1 a . p b a b . p 2 1 2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4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推理能力逐渐由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过度,本节课是第五章的重点,正式学习演绎推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证明格式,体会运用演绎推理证明数学结论的过程。这为以后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判定两直线平行三种判定方法。 2、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进行说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领悟归纳、演绎、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公理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教师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经验的性质和判定的证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比老师直接教授效果要好,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加强了理解和记忆,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可以验证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以及判定定理,让学生学会运用它们 重点: 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命题的概念 难点:真、假命题的证明方法及步骤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温故知新、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跟踪训练、拓展提升、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温故知新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什么?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务一: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1.指出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画出图形,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 说说你的证明思路,试着写出证明过程 做一做 c d 已知:直线AB∥CD,AB,CD被直线EF所截,∠1和∠2是同旁内角. 求证: ∠1 +∠2 =180°. 23 a 1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4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年级学过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的基础。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会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有关判定定理。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初步树立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线八角”这些基本概念已经了解,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已经相关的知识。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严谨的几何逻辑推理过程,且较难掌握这种几何逻辑推理过程和表述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能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公理证明平行线的两个判定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3、在证明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证明定理的思路和证题过程,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深深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得出及其应用; 难点是定理证明的思考方法以及书写方法 五、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1)如图,∵∠1=∠2 ,∴1l ∥2l (2)如图,∵∠4+∠5=180°,∴1l ∥2l (3)如图,∵∠2=∠4 ,∴1l ∥2l (4)如图,∵∠3+∠6=180°,∴1l ∥2l 四、一试身手 如图:直线AB ,CD 都和AE 相交,且 ∠1+∠A=180°. 求证:AB//CD 证明:∵∠1=∠2(对顶角相等), ∠1+∠A=180°( 已知), ∴∠2+∠A=180°(等量代换). ∴AB‖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五、生活中的数学“蜂房中的数学问题” 蜂房的底部由三个全等的四边形围成,每个四边形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中∠α=109°28′, ∠β=70°32′. 试确定这三个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 师生共同总结,梳理证明步骤, 由学生自主探 究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 适当点拨。 学生思考讨论 后,交流解题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进一步巩固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学情分析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本节《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一节应用课,是在分别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这两部分知识后,针对学生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以及它们的灵活运用存有疑惑的前提下而设计的一节课。 教学对象分析: 1.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探讨、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2.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3.我上课的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不是很活跃的学生,听话,但不是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类学生,所以在备课是考虑这一点在开始上课是先让他们自己鼓励一下自己,调动一下学生的情绪,为上好这一节课做铺垫。 4.根据这个班学生成绩分化比较大的特点,采用生帮生,生教生的学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5.由于这个班学生成绩差异大的特点,题目的设计由易到难,由课本知识拓展到实际问题,再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6.平行线、三角形是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平行线是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基础,平行线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思想。尤其以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运用,很多学生能够看出来,但却不能有条理的表达出来。根据以往的经验,针对学生表达能力的缺陷往往是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这种能力的,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学生被动的参与其中,灵活性和主动性缺失,遇到类似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解决。因此,本人鼓励学生放开胆子随便说,只要有一定的道理就行。 总之,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经历识图、说理到书写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推理论证的作用。

初中数学_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3.平行线的判定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简单的证明步骤有较清楚的认识,这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对动手操作、猜想、说理、讨论等活动形式比较熟悉,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主要是针对几何概念、运算以及几何的初步证明(说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几何证明体系,本节课安排《为什么它们平行》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几何证明入手,逐步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证明思路,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 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3.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 教学工具:PPT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反馈练习——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证明真命题的依据有哪些? 生:公理、定义、已经证明的定理 师:我们知道,所有的公理、定义都不需要证明,已经证明的定理也可以拿来直接使用。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证明平行线的有关定理,随着证明的定理越来越多,我们证明的依据也会越来越多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前面我们学过哪些与平行线有关的知识? 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生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很好.这些结论都是怎样得到的? 生: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师:你能给他们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师:条件—平行,平行—结论,前者是平行线判定,后者是平行线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平行线判定 PT1、PT2:定义、公理不用证明,另外三个必须要严谨的的证明出它的正确性。最后一个下节课才能证明,今天先证明另外命题。请先在图中找出三线八角中的位置关系?(看图) 活动目的: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教学效果: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