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发边界概念和划定方法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名词解释和说明、分区、图件目录、文本附表、指标体系、强制性内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附录A 名词解释和说明 A.1都市圈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镇在日常通勤和功能组织上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地区,一般为一小时通勤圈,是区域产业、生态和设施等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空间单元。 A.2城镇圈 以多个重点城镇为核心,空间功能和经济活动紧密关联、分工合作可形成小城镇整体竞争力的区域,一般为半小时通勤圈,是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体现城乡融合和跨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A.3城乡生活圈 按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围绕全年龄段人口的居住、就业、游憩、出行、学习、康养等全面发展的生活需要,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以日常出行尺度的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共同体。对应不同时空尺度,城乡生活圈可分为都市生活圈、城镇生活圈、社区生活圈等;其中,社区生活圈应作为城乡空间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网络化城乡空间的基本节点。 A.4中心城区 市级总规关注的重点地区,一般包括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如核心区、组团、市级重要产业园区等;一般不包括外围独立发展、零星散布的县城及镇的建成区。中心城

区应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根据实际和本地规划管理需求等确定。 A.5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 需要本市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的城市实有人口,除城市常住人口外,还包括出差、旅游、就医等短期停留人口。 A.6慢行系统 步行、自行车等慢行方式出行使用的道路交通网络及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城镇与居民点内部的生活性步行交通系统、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城乡生态空间结合的,供人们健身、休闲的绿道网系统等。 A.7洪涝风险控制线 为保障防洪排涝系统的完整性和通达性,为雨洪水蓄滞和行泄划定的自然空间和重大调蓄设施用地范围,包括河湖湿地、坑塘农区、绿地洼地、涝水行泄通道等,以及具备雨水蓄排功能的地下调蓄设施和隧道等预留的空间。 A.8城市体检评估 依据市级总规,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对城市发展体征及规划实施效果定期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促进和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工具。

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研究

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研究 摘要:近几年,由于空间规划改革力度的加大,城镇边界开发将是国家空间治 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其多次在大型会议以及重要文件中提到,在国家层次的空间 规划改革试点过程中获得了有效推动。与生态保护红线等相比,在“十九大”报告 文件中提到的“三条控制线”,城镇边界开发这一项是现阶段唯一未曾有国家层次 对应的划定制度与相关技术指南,这是需要进行深入探究的。文章对现阶段空间 规划试点工作积累的城镇边界开发经验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同时对边界存在的内 涵以及规划实施的要素进行了探讨,期望给国家整体空间规划改革给予一定程度 上的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 城镇边界开发项目在其他国家城镇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因为国内 外土地政策以及规划制度的差异,虽然我国研究学者关于城镇边界开发的基本内涵以及划定 方式做了非常多的探究,不过现阶段还有没有一致性的界定出明确的概念。但对于现阶段全 国性质城市边界开发划定的大潮流,怎样界定城市边界开发的基本概念,规划好城镇开发边 界范围,能够真正促使城镇发展模式从规模粗放型增长模式转换为质量效率型精细化增长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文章会研究城市边界开发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划定手段,期望对 现阶段我国城镇边界开发划定工作给予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一、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需要考量的内容 1.城镇特征和整体功能的剖析 城镇在国家整体规划过程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和特定作用,在城镇开发过程中划定边 界应该结合城镇特征以及规划战略,某些国家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定作用规划布局的城镇,需 要依据有助于增强城镇功能、改进综合职能的基本原则,在资源配给上给出优先性战略以及 结构安排,使得城镇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呈现更加合理的关系。另外还应该认识到,由于国 内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形成都市区变成了一种常见的空间现象,应该掌握好城镇功能区域内 的态势,要更加关注都市区空间规划上的管理,使其更加有利于完善城镇功能区域规划。 2.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适宜性评估 评估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适宜性问题是为了辨别不同类型的国土资源更适合于哪种模式 的开发方式,哪些地区应该配置怎样的开发工具,哪些区域是禁止开发,哪些区域需要设置 特定的开发条件,用这些来提升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开发效率。需要关注的是,城乡用地评估与国土空间开发中的适宜性评估是存在很多差异的。 3.应对城镇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 城镇边界开发可以说是一项规划政策工具,那么其就很难离开关于城镇空间增长态势的 预测分析。不过预测只是一个预测而已,空间增长由于其受经济政策等多因素条件的影响, 其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城镇规划师在时刻与这种不确定性做了斗争。对于一个复杂性的 真实世界,其确定性不过是规划师不停捉到的幻影。在某种程度上加强规划弹性的同时,还 需要认识到,“三条控制线”的目的就是管理国土资源空间性结构,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以及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具体到实际情况中,就联系到城镇结构与职能优化问题,所以, 城镇边界开发划定边界范围不仅仅是提供规模指标这么简单,在具有指标管理的前提下,还

新时期对城镇开发边界的思考

新时期对城镇开发边界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9-21T12:17:51.4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李晓玮[导读] 摘要: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实施,国家空间治理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实施,国家空间治理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当全面展开的国土空间规划中,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是国土空间中与城镇乡村发展、资源环境节约与保护密切相关的一条控制线。有必要对城镇开发边界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思考。对国外城镇开发边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近年来城镇开发边界的实践研究和存在问题,城镇开发边界的政策意图,最后总结新时期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思考。以期明晰城镇开发边界对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镇开发边界;空间治理;规划政策;国土空间 1 国外城镇开发边界经验 1.1 国外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理解 城镇开发边界的思想起源于19世纪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周边围绕着农田,当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不可在原地扩大城市规模,需要另外新建另外一座田园城市。围绕城市周边的农田起到了限制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的作用。 1938年颁布的《大伦敦绿带规划法案》,在伦敦周边划定了环城绿带用地,此后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正式划定绿带环,用以限制城市无序蔓延扩张。 1976年美国的塞勒姆市(Salem)最早明确提出城市增长边界概念的,为“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之间的分界线”。塞勒姆都市区划定了城市增长边界,明确了城市发展范围。解决了当时塞勒姆市与其相邻的波尔克(Polk)和马里恩(Marion)两县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冲突。规定边界以内的土地可以用作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开发,边界以外的土地则不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此后,西方学者对城市增长边界的定义进行了补充,西贝特(RichardSybert)认为“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是在城市外围划定的一条遏制其城市空间无限制进行扩张的线”。本斯顿(DavidBengston)等将城市增长边界定义为“将城市化地区与郊区生态保留空间进行区分的重要界线,由政府在地图上予以标示”,通过区划(Zoning)及其他政策工具保障其实施。 1.2 波特兰城镇增长边界实践案例 波特兰在2040年远景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采用多方案比较的模式,划定了城市增长边界。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环境敏感性分析、开发适宜性分析、城市发展等初步提出了三个“增长概念”,各对应一种城市发展情景。方案一预判城市增长迅速,新增城市用地主要为居住,城市向生态压力小的地区扩张。方案二预测城市为内涵式发展,城市规模基本维持现状。方案三预测城市发展兼具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相结合,城市布局以组团式沿交通干线展开。 通过综合分析土地消耗总量、城市人居适宜性、职住平衡、景观多样性等方面,最终选择方案三。确定增长情景后,进一步结合城市发展各项要素对城市增长边界进行细化,划定增长边界形态(图2)。 图1 波特兰四种情景的城市增长情景 图2 波特兰城市增长边界 2 国内近年来城镇开发边界的实践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和会议都强调,要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和低效扩张,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14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选择了北京、上海等14个大城市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试点工作。四川、陕西、安徽等省份也在这个时期发布了地方性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导则。 3 城镇开发边界的政策意图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城镇开发边界的政策意图逐渐由模糊到明确。2005年住建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最早提出研究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其目的是抑制2000左右出现的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态势。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有关“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要求,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背景下提出的。在试点的基础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的中发〔2016〕6号文件中,明确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意图在于“加强空间开发管制”,“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整体上体现的是“严控增量”的思路。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要点及地方探索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要点及地方探索 边界划定工作启动以来,各市积极组织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研讨边界划定的理论方法和管理经验,明晰工作方法和技术思路。由市委或政府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组成成员单位,国土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具体事务,加强技术标准、基础数据、信息平台、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协调衔接。由于管理模式、技术准备等方面的基础不同,划定工作的进度存在差别。其中,厦门市已初步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三规合一”工作,基本形成边界划定初步成果,正在探索以信息平台的协同管理为抓手,强化开发边界的管控;武汉市在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结合市域环境容量研究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形成了城市开发边界的雏形;贵阳市已完成组织和技术准备,正在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照体系,加快推进划定工作。 总体思路上,三市的划定工作突出了生态保护优先和节约优先的原则,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明确不能开发建设的国土空间,划定生态控制区。统一土地、城市等相关规划的技术标准、基础数据、空间布局、和信息平台,协调衔接规划目标和控制性指标,按照近期严控和远期弹性的思路,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建立开发边界的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边界管控。 技术要点上,一是明确了划定范围和期限。厦门市和武汉市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划定工作,贵阳市将《贵阳市城市总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城市规划区确定为城市开发边界的工作范围。规划期限上,厦门市和武汉市将边界划定设置为2020年,并提出远期目标,贵阳市将边界划定设置为2020年,展望至2030年。二是建立了统一的基础平台。厦门市从标准认定、规划用途、空间布局等方面制定了处理三个规划差异的原则和措施,武汉市实现了“两规合一”的数据口径统一、规划目标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统一和空间管制分区统一,贵阳市正在制定统一两规用地分类的工作。三是强化了规划刚性与弹性。厦门市设置生态控制线(包括生态红线和生态缓冲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分别作为生态空间和城市空间。生态控制区内的建设用地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清退,生态缓冲区作为远景的城市发展空间。武汉市将生态红线和开发边界之间设置为弹性区,作为城市开发边界维护调整的弹性空间,也是远期发展的备用空间,生态红线作为刚性线,不得轻易调整。四是衔接了相关规划。厦门市以“三规合一”一张图为基础,推进环保、海洋、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医疗、农业等部门规划纳入统一平台;武汉市在“两规合一”的基础上,逐步融合发展、水利和环保等相关领域规划;贵阳市重点落实“两规合一”,与环保、林业、水利、文物等部门规划相协调。五是结合了生态保护划定工作。厦门市将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及生态廊道、重要河流水系、一般农田、城市公园、防护绿地等划入生态控制线范围,进一步划定基本生态控制区,采取定点、定位、定桩等方式,将空间坐标落地,配合管理实施细则加以保护。武汉市已在都市发展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今年正在开展都市发展区外围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都市发展区内的基本生态控制线与城市开发边界基本重合,外围控制线即为生态保护红线。配套出台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对既有项目清理处置、新增项目控制管理。贵阳市将开展资源

3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指南

附件1: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指南(试行) (一)总体目标 通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促进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形成边界内城镇集约高效、宜居适度,边界外山清水秀、开敞舒朗的国土空间格局。 (二)基本概念 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进行城镇开发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内可分为城镇集中建设区、城镇有条件建设区和特别用途区。(附图A) 附图A:城镇开发边界空间关系示意图

城镇集中建设区。根据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允许开展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 城镇有条件建设区。为应对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在城镇集中建设区外划定的,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方可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地域空间。 特别用途区。为完善城镇功能、提升环境品质,保持城镇开发边界的完整性,需加强规划管控的地区。可以包括与城镇关联密切的生态涵养、休闲游憩、防护隔离、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地域空间。 (三)划定原则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落实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先划定不能进行开发建设的范围,落实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指标,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顺应城镇发展需求。在综合考虑城镇定位、发展方向和综合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研判城镇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形态和布局,促进城镇有序、适度、紧凑发展,实现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城乡国土空间格局。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城镇生产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2018年修改)方案公示【模板】

《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2018年修改)方案公示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XX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进行局部修改。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______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2018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 2018年__月___日—__月___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

《XX市城市总体规划(____-2030年)》(2018年修改)方案简介 一、修改背景 《XX市城市总体规划(____-2030年)》自2015年__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3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 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

陕西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办法(试行)

陕西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根据《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陕西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市县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 第三条城市开发边界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可进行城市开发建设与不可进行城市开发建设的界线,包括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以及中心城区周边与中心城区连绵发展的各类园区、开发区及下辖城镇的规划建设用地。 第四条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应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 第五条各试点市县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工作研究、成果编制和边界的实施管理。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六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全省试点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并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依托科研院所和相关专家做好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指导和审查。 第七条各试点市县人民政府作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责任主体,负责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组织领导工作。具体工作由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第三章工作要求 第八条各地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成果的编制工作。 第九条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做好衔接。 第十条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技术要求,合理确定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第十一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应与城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明确各类需要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要素,通过城市用地限制性评价,明确不能开发建设的空间和比重;通过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明确适宜开发建设区域的优先次序。 第十二条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成果参考(《陕西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编制技术指引》(附件2),边界应尽量利用各类区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践研究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30T14:26:08.0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张晶[导读]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践研究张晶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分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分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摘要: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不是简单的勾画一条线,一个面.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研究应该随城镇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应该遵循基本的规划理论,结合多种规划划定方法使得划定的结果更科学合理,争取从“单一”的技术方法转变为综合全面的管控工具.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实践研究有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先决基础条件;二是遵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明 确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主体功能区的引导地位;三是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的协同关系.依托于GIS技术支持进行基于“多规合一”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实践研究,首先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基础,然后通过GIS叠加分析、统计分析、地形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实现城镇开发边界的协调划定.关键词:“多规合一”背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践研究 1导言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多规合一”空间要素管控的要求.针对巧家县城镇开发边界线划定案例,综合运用“反规划”、“倒逼规划”、规模预测和GIS空间叠加方法,开展了“多规合一”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协调研究,实证表明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主体功能区定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结果为基础的城镇开发边界线划定结果符合巧家县实际.研究中采用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今后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研究基础理论 2.1城镇开发边界基本理论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城市增长边界(urbangrownboundary,UGB),是一条以人为划定、以自然为参考的城市边缘界线,其想通过空间分界线和规模控制线引导城市的扩张,其核心是通过城市增长边界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保护城市以及周边的农业和生态安全.1900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通过限制城市人口来限制城市增长需要的建设用地,从人口的限制来稳定城市规模的稳定,确保城市周边的农田、生态不被破坏,该理论还提出若要扩大城市的规模,就必须重新建立一个“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能最好的保持城市开发边界的稳定.我国在城市开发边界的认识与研究较晚,学术界以及行政部门对城市开发边界的相关概念产生于近十年.学术界主要关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理论与方法,行政部门主要注重行政手段的实施,如2006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提出了“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的要求;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明确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重要性.城镇开发边界一般认为是行政辖区内划分可进行城镇开发建设和不可进行城镇开发建设的空间界线.在边界内,可进行城镇开发建设,城镇政府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边界.在边界外,不可进行城镇开发建设,城镇政府不能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在边界外做出许可,不可安排土地征转、不提供建设用地指标. 2.2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理论 1)“反规划”划定方法.“反规划”是我国为了应对国内城市增长无序提出的理论,是针对性的理论方法,“反规划”不是反对现行的规划,而是应对快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空间建设用地的系统规划方法,“反规划”的核心是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前提性,通过先行确定非建设用地的规模限制建设用地的规模.2)“倒逼规划”划定方法.“倒逼规划”是一种较为新的规划方法,也可是说是一种“被动规划”,“倒逼规划”随社会快速发展后为解决社会诸多问题而出现.如:交通拥挤的“堵城”倒逼着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城市新开发而无人居住的“鬼城”迫使城市重新规划.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需参考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用划定的边界引导规划.3)规模预测法和排除法.城镇开发边界的规模预测主要应对城镇人口增长的问题,城镇人口的增长需预留建设用地,从中需考虑城镇人口的人均建设用地、建筑密度等来解决城镇人口的用地需求.排除法应对各类禁止建设区的要求,消除城镇开发的用地安排,形成开发边界线控制城镇开发活动,如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等. 3研究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根据云南省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标准,巧家县主体定位于生态功能区,所以在划定巧家县城镇开发边界时,采取“生态先行”的策略,以满足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要求.根据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巧家县城乡总体规划、巧家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巧家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的空间规划,结合巧家县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梳理巧家县内现存的国家级、省级或州市级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借鉴现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并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核心区域;其次,按照生态保护法以及环境总体规划的要求,对生态保护区进行指标化的生态系统重要性、脆弱性以及生态安全评估,明确生态保护具体对象和重点保护区域;最后,对包含类型多样的各类生态保护区进行ArcGIS叠加分析,形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技术路线的初步方案.根据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和不同等级重点保护区的管理方法,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评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最终方案,并划定巧家县生态保护红线类型有:生态安全控制线,包括国家级药山自然保护区、县级马树湿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控制线,包括水库、水库淹没区、饮用水水源点、金沙江、牛栏江、荞麦地河、以礼河等;生态林地控制线为国家一级公益林、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生态脆弱区四类控制线,最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4328.62hm2.以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结合云南省大于1km2坝子范围界线核定成果、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最新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补充完善成果和最新的遥感影像图等,将巧家县耕地现状分布、数量、质量和集中连片耕地进行摸底调查、查清潜力,综合巧家县情况,划定基本农田;然后运用ArcGIS技术剔除现在建设用地、巧家县灾后重建用地、巧家县白鹤滩水库移民安置用地、部分城镇近期重点建设用地和零星地块,最后补划质量高、集中连片和数量充足的基本农田,以满足国土部门的管控要求,划定基本农田面积5284.81hm2为边界划定的限制性条件.分别从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提取建设用地图斑,运用ArcGIS技术合并“两规”中提取的建设用地图斑,将上述限制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线叠加,运用ArcGIS技术消除与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线重叠的图斑;最后将地质灾害区矢量图层与第二步的结果相叠加,如有重叠图斑,则应用ArcGIS技术消除重叠区域,最终结果为“刚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刚性”城镇开发边界1056.87hm2. 4结语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城市开发边界怎么划

城市开发边界怎么划 ----以厦门、武汉、贵阳三市为例编者按 今年7月,国王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召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启动会,选择北京、厦门、武汉等14个城市,部署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9月,国土资源部规划司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中国土地勘浏规划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调研组,在首批14个城市中分别选择了东、中、西部的厦门、武汉和贵阳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报告集中表述了我国现阶段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要点和工作难点,现刊出以供读者参考。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启动以来,厦门、武汉和贵阳三市都在市级层面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国土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具体事务,加强了技术标准、基础数据、信息平台、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协调衔接。然而,由于各市在管理模式、技术准备等方面的工作基础不同,划定工作的进度存在差别。 其中,厦门市已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三规合一”工作,基本形成边界划定初步成果,探索以信息平台的协同管理为抓手,强化开发边界的管控;武汉市在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结合市域环境容量研究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形成了城市开发边界的雏形;贵阳市已完成组织和技术准备,正在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照体系。 三市立足本市资源环境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土地管理实际,从划定的总体思路、技术要点、成果表达、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总体思路突出生态保护,体现节约优先原则 厦门、武汉和贵阳三市在划定工作中突出生态保护优先和节约优先的原则,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不能开发建设的国土空间,划定生态控制区;统一土地、城市等相关规划的技术标准、基础数据、空间布局和信息平台,协调衔接规划目标和控制性指标,按照近期严控和远期留有适当弹性的思路,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探索建立开发边界的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边界管控。 厦门市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优先划定生态控制线;制定了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差异性协调办法,实现“两规”融合,与生态控制线相校核,明确了建设和保护的空间,市域1699平方公里有640平方公里为建设区域,其他为生态控制区;制定不同空间的管控措施,建立业务协同管理的信息平台。武汉市提出按照“划管结合”的理念和“全域划、双界线、分级管、分类控”的总体思路,

规划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规划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发表时间:2020-02-24T12:30:21.1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郭勇 [导读] 摘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是城乡建设与国土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伊犁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伊宁 835000 摘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是城乡建设与国土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显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关键点在于对城市规划体系进行完善与整合。基于此,本文就规划体制改革下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展开详细分析,分别从工作范围、工作基础、边界范围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试点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情况,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对城市开发边界制度研究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规划体制改革城市开发边界规划管理 前言: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期间,将城市融入到自然当中,将城市与自然有效结合,在城市规划体制改革中全面融入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以便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健康有序发展。当前,结合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工作,同时邀请专家人员对试点城市划定情况展开详细论证,最终将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组合起来,加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面研究。 1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简述 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体制当中,主要使用规划区、四线、三区等工具引导并管控城市用地,但城乡规划失灵仍然是业界探讨的重点。其一,城市规划逐渐被各个部门规划肢解,管理权力逐渐分散,城市规划管控逐渐被削弱;其二,各个城市总体规划中时常遗漏一些大量建筑开发用地,因而使得规划监督难度不断加大。分析上述现象原因主要为规划权力在不同部门与地方之间存在界限不清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如此既可以对城市规划进行合理编制,还能利用划定工作消除规划管理与编制期间的矛盾。在此期间,不必过分强调边界划定结果,而应重点突出划定过程,并在此阶段累积经验,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基本方向。 2 试点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2.1 工作范围 确定划定开发边界范围,主要应对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及市辖区空间关系进行合理划分。如果实际划分期间选择空间较大,就可以将市辖区外部空间融入到开发边界范围内,如此就会导致开发边界内部行政机构管辖权不清晰,难以对开发边界进行合理约束;若选择面较窄,例如将中心城区纳入其中,此时开发边界将失去原有的建设意义。 参照《城乡规划法》,规划区即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然后对不同建筑活动实施相应行政许可。结合当前城市规划法实施情况,城市规划区和城市市辖区范围相似,参照相关规划目标,城市规划行政部门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建筑用地、活动区域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下放市级管理权限,保证规划工作全面落实。 基于此,应在城市市辖区内开展开发边界划定活动,全面覆盖辖区范围内的各种建设活动。若城市总体规划中设定的规划区范围比市辖区范围大,则应将超出部门建设活动融入到行政单元城市开发边界当中,编制规划期间全面覆盖相关的建设活动。 2.2 工作基础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规划在实际发展期间,组成空间边界管理体系。将国土两部与住建部门结合起来,提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条件,梳理各种规划边界,找寻新的工作方法与管理要求,同时在尊重原有法规权威性的基础上,将其当做边界划定的基本前提。从当前试点城市工作情况看,各个城市整体推进效果较好,其中上海、广厦等地都实现规划建设统一要求。 城市规划建设范围外中仍然包含较多地方审核的开发区与工业区,试点工作期间应秉持逐一核对及实事求是等各项原则,在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明确空间管制内容,在遵照国土建设用地总规划期间,加强清理与规范工作,并将其集中纳入到开发边界中来。 2.3 边界管理 虽然试点城市开发边界内涵和划定技术存在较大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将开发边界划为政策边界,在边界内外开展差别管理是当前试点城市管理的主要方法。开发边界内规划建设用地应和“两规”相符。规划期间,若不违背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与城镇规划用地规模,可将开发边界规划用地与备用地进行置换。针对开发边界外部的区域,不允许编制详细规划,也不允许进行集中建设开发。用地规模和布局需要参照实际规范标准,确保其与城乡规划部门选址要求相符。开发边界外部的农村建设用地建设活动应该与城乡用地规划、村庄规划等方面规定相符。开发边界外部应对腾退调账用地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制定最佳的管理政策。试点城市应秉持这一原则,结合地方情况,针对开发边界外部规划活动提出不同管理要求,以便实现规划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 3 城市开发边界推广应对措施 3.1 有序开展边界划定工作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执行的初衷为遏制城市发展不规则蔓延,这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相互矛盾,和国内外中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制定工作存在较大区别。全面推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期间应对国内区域发展进行全面认识,同时按照有序顺序合理开展边界划定工作。总的来说,应先在特大城市中划定永久城市开发边界;针对发展阶段城市,可将其和城市规划其有效结合,对开发边界进行有效分期。此外,该项试点项目主要对地级市边界规划开发进行探究,接下来还需要对村镇等区域进行边界划定,然后对相应的开发边界制度进行不断完善。 3.2 健全差异化开发许可制度 开发边界划定作为规划编制统一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规划作用,有必要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十三五规划期间,提出了建立国土开发许可制,并建立与之相关的开发许可管理制度。城市开发边界可以提供给有关部门不同种类建筑用地活动规划管理依据。未来阶段,应将规划管理重点落实到完善城市限规划许可制度上面来。对于边界内部应对不同用地规划管理权限进行统一,建立和存量相关的开发许可制度;边界外应对基础设施选址意见进行完善,建立集体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制度、分散经营规划许可制度、腾退用地管理机制等,将开发许可制度全面覆盖到不同建筑活动中。 3.3 促进城市规划体制改革 以法定规划作为主要依据,并继承其中的各项要素。在城市总规划编制期间,需要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根基,坚持农田与生态红线底线,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合理规划。另外,还应充分认识到确定开发边界可以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期间,避免使用模型计算代替规划编制工作,并将城市规划工作由技术工作朝着协调利益关系、承载公共政策等方向转变。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03T12:51:34.7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作者:丁峰1 李蕊蕊2 [导读] 摘要: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命题已成为规划工作者讨论的热点问题。 1.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601; 2.合肥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命题已成为规划工作者讨论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具体剖析我国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现状,以期为未来我国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城市开发边界;多规合一;弹性边界;刚性底线 0引言 城市开发边界是城市未来空间增长的控制线,其规定着城市开发的空间规模、空间模式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与容量,是塑造合理城市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空间基础。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实现高效集约发展的关键支撑。 我国政府在应对生态、资源、环境问题上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思想[3]。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来控制城市用地的规模,设定城镇扩展的空间界限来推进城镇用地结构优化。总体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因此,城市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尤为迫切,基于生态保护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对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城市开发边界研究概况 1.1国外城市开发边界研究概况 城市开发边界的思想起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是有适宜规模的,而城市规模需通过城市外围的绿带进行限制,这种绿带就是针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最早设想。此后,大伦敦规划的“绿带圈”则被看作城市开发边界的雏形[4]。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在面对城市蔓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上,先后出现了“精明增长”、“增长管理”、“填充式开发”及“新城市主义”等理论与思潮,并进行了城市增长管理和土地利用管制政策改革的探索。在这种背景下,1976年美国塞勒姆市首次提出城市开发边界的概念,该市通过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了塞勒姆都市区的发展范围[5]。 城市开发边界是由美国首先采用的一种城市用地管理政策工具,主要用途是控制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6]。随后波特兰、墨尔本等城市持续开展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实践,其中 “2040年波特兰城市开发边界的研究”、“2030年墨尔本城市开发边界的研究”,在应对由于人口增长和小汽车普及导致的城市蔓延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欧美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了城市开发边界对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有效性[7],并在西方已建立了完善的理论、技术、法律、组织机构、规划程序和管理制度 [8-9]。 1.2国内城市开发边界研究概况 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增长正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从追求量的增加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同时,城市规划范式也相应地由增长拉动型向增长管理型转变,以弥补快速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城市开发边界作为空间增长管理的政策工具之一,以“生态优先”保护城市生态本底,以“精明增长”提升城市内部空间绩效,在协调保护与发展需求之间起到了重要作用。 (1)理论研究概况 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张进首先将增长边界等城市增长管理工具引入国内[10]。随着2006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颁布,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开发边界的研究更加关注。国内学者相继采用城市增长射线群法、CC-CA模型法、GIA模块划定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法等方法从“城市增长需求”和“生态环境约束”两个角度对城市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进行了探索 [11-13]。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重点不是严防死守城市的规模、形态、边界,而是侧重于动态协调城市发展的各要素,关注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和弹性。实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多规合一”是城市开发边界得以有效落实的前提条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是落实“多规合一”的重要举措,因此结合“多规合一”工作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实践探索概况 我国多地都开展了关于城市开发边界科学划定的实践。2014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同确定首批14个城市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试点工作,将城市开发边界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定。当前,首批试点城市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北京限建区规划[14]、武汉、厦门、合肥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下一步则将其扩大到全国600多个城市。 ①北京限建区规划 北京市在2006年完成了《北京市限建区规划(2006—2020)》,从保护自然资源、避让风险灾害的角度出发将限建区定义为对城市及村庄建设用地、建设项目有限制性的地区,详细划分为资源与风险避让两方面,“水、绿、文、地、环”5组共计16个限建要素(图1)。根据不同要素对建设项目的限制程度,规划给出了建设分区方案,并用于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选择和空间布局。基于限建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分析城市增长,预测城市建设用地的科学增长方向,确定城市开发的科学边界,抑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实现城市的理性增长。 ②基于“多规合一”的厦门市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实践[15] 2014年,厦门市作为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和住建部确立的“多规合一”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全市空间布局“一张蓝图”。厦门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并统筹环保、规划、国土、林业、水利和农业等各部门规划的生态保护界线,划定 “多规合一”后的生态控制线。在生态控制线划定基础上,反过来梳理建设用地空间,并通过“两规”差异比来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使厦门岛的建设空间不再扩展。 虽然我国多地开展了关于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实践和概念引进、城市开发边界中国化问题、划定方法的讨论。但目前我国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概念及划定标准、操作细节均无明确界定,也未构建起中国城市开发边界的规划管理体系[16-18]。 2 当前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