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教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

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二)讲述:

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i,经过一夜激战,

占领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到11月下旬,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

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4、历史意义:提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答: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小结

通过对这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它为中国近代化打开了大门,中国主动与世界潮流接轨,迈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一步,虽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未在中国实现,但中国人继续沿着孙中山的足迹勇往直前,不断完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板书设计

1、背景: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

人的朝廷,清朝成为大势所趋。

(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东京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

国,平均地权”。

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

(1)时间:

(2)过程:

4、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2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

B.蒋介石

C.袁世凯

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

B.93

C.100

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3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

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

B.蒋介石

C.袁世凯

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

B.93

C.100

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 板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教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

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二)讲述: 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i,经过一夜激战, 占领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到11月下旬,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备 多媒体 学生课前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 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和哪一人物有关 生:孙中山 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幻灯片显示孙中山图片) 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 1.兴中会的成立 师: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一心救国图强的孙中山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使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同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共20多人,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历程(幻灯片显示)。 师: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之后,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幻灯片显示表格)。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这时怎样做才更有利于革命的发展? 生:作答,由学生评判谁答的更确切。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答案:由于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于1905年8月联合主要革命团体的成员建立中国同盟会(显示中国同盟会成立情况) 师:(解释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含义)“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3.三民主义 师: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在当时他就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显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及三民主义的具体含义)。那么我们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呢? 生:(探究讨论,回答) 师:点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以及试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土地问题,这些局限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幻灯片显示) 生:自主学习、知识提炼,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情况(幻灯片显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教案

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人教版新课程必修1导学教程 高明爽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1911年,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20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时候,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有更多.更深的崇拜与感激。因此,学好这段历史,对于青年学生激发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网络构建】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课内知识要点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和社会变化 3.辛亥革命的导致因素和过程 4.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教学目标 1.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和社会变化 3.理解辛亥革命的导致因素和过程 4.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的导因和过程 2.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前后政治和社会变化的理解和分析 2.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小组讨论 3.图表分析法 4.视频展示 课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导入 导入部分主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具体操作: 1.通过视频资料展示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之前 的中国社会;

2.以辛亥革命爆发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今天的课程主题。 教学环节二:讲解课文内容 讲解部分主要介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和社会变化,以及辛亥革命的导因和过程。 具体操作: 1.安排时间,让学生听取教师的授课; 2.教师重点讲解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状况,时代的背景,以及辛亥 革命爆发的导因与过程; 3.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互动情况,进行讲解的深度和广度调整。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部分旨在加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探讨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具体操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开展小组讨论,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及 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探讨中国共产党在辛亥革命中所起 的作用及历史贡献。 教学环节四:图表分析 图表分析部分主要强化学生对辛亥革命前后各个方面的了解,同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来展现他们的思考。 具体操作: 1.通过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及表格,特别注意其所要展示的数据 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思考,在图表上面挖掘出更多历史信息,将其分析和解释。 3.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错误和不足,进行 及时纠正和补充。 教学环节五:总结 总结部分旨在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收获,同时进行内容扩展,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具体操作: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课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课教案 课题:辛亥革命 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分析辛亥革命的策略和成果。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通过讨论和研究活动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教学材料: 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素材。 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研究资料的摘录和介绍。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展示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提出问题,如“辛亥革命是如何改变中国历史的?” 讨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疑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10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如清朝的内外压力、民族意识觉醒等。 解释这些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和人物(20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 介绍辛亥革命的关键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分析这些事件和人物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策略和成果(15分钟): 解释辛亥革命的策略,如联合各方力量、推翻清朝统治等。 分析辛亥革命的成果,如建立临时政府、废除封建帝制等。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小结和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拓展活动: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短文或展示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其在1894-19__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就以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推进新课] 1.酝酿和爆发 合作探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当序幕拉开后,首先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舞台的是谁呢生:是孙中山和与他志同道合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扛起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呢课本不是讲到了,清朝在20世纪初不是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吗怎么社会形势仍然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呢 (下面结合如下两个材料认识这个问题)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__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

历史ⅰ人民版3.2辛亥革命教学案

历史ⅰ人民版3.2辛亥革命教学案 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2)准备:①思想上:1901-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②组织上: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③军事上: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④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2.同盟会。〔1〕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主要表现在同盟会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份和它的纲领,不同于旧式的会党和秘密结社、不同于此前的革命团体。具备政党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有公认的权威领袖——孙中山;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东京总部下设五个支部,入会会员须经严格审查,履行严密的手续;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三民主义。〔3〕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纲领——三民主义;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开展。 3.黄花岗起义。槟榔屿会议(黄兴、赵声,决定集中精干,在广州发动大规模起义)—→广州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4.四川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关系。四川保路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初期为立宪派领导,采取和平请愿的方式;后期发展为同志军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在很大程度上起了领导作用。保路运动使清朝在四川的统治陷入混乱,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党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信心,促使革命迅速高涨,对武昌起义起了直接推动作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5.武昌起义及各省纷纷响应。〔1〕武昌起义的主力是湖北新军。起义攻克总督衙门,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2〕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6.中华民国的建立。〔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这主要表现在:从人员组成来看,临时政府的组成人员中同盟会员占绝对优势。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看,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改革社会风气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2〕《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对三权分立要明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7.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地位。〔1〕性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腐朽的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政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 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 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 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 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 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 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 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 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 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 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和把握辛亥革命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正确认识清末民初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2)能够概述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等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并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3)能够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产生的原因,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以及其历史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时间轴展示历史事件发生顺序,清晰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发生过程。 (2)以史料为依据,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总结清政府清末新政的本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等重要知识点。 (3)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原因,辨析辛亥革命成功失败与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发生过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华民国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影响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三民主义的内涵、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对于辛亥革命背景的综合分析。 三、教学方式方法 1、采用图示法、史料分析法解释重要知识点,辅之以多媒体演示。 2、结合小组讨论法,学生合作综合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3、通过辩论赛形式,讨论辛亥革命成功与否,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利用时间轴复习之前所学史实内容,并结合辛亥革命相关背景教学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发生的国内背景。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辛亥革命。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有两种界定,一种是狭义上的,指的是武昌起义;另一种是广义上的,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而经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开始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以武昌起义为高潮,结束于1912年2月清帝退位。今天我们讲的主要是指广义上的辛亥革命,也就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讲起。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时间轴展示历史事件发生顺序,可以使学生清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同时复习之前所学内容加深记忆。结合视频片段导入让学生熟悉辛亥革命发生的大背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了解辛亥革命的广义与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19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体说来,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7班,班级共40人。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班级中只有14名学生初中选学过历史课程,占班级总人数的35%。从而可知,授课难度很大。其次,选学过的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因初高中重难点的不同未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只能说,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再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三民主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基于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设置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 在概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从中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讲授法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试教版);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专著;张利利《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时空观念的实践性认识——<“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陈国海《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研究》等论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能力: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

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二、说教学方法 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2、对比法: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3、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2分钟) 显示一幅渐走渐远的历史背影----纪念辛亥革命94周年的图片, 20世纪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巨变被伟大的导师列宁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 .这场革命发生在1901年,农历的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今天我们一起去追寻革命先烈们的背影,踏着那救亡图存奔波不息的脚步,回到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辛亥革命.去学习掌握这场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过程怎么样,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伟大导师列宁要把它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呢?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The case of Xinhai Revolution

辛亥革命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 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 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培养学生比较、联系的能力。通过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 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谈话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3.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当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但遭到拒绝,由此,他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同学们,在每年的国庆、五一长假期间,有那么一副巨型画像会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前,与毛泽东的画像遥相对应。他是谁呢?他就是孙中山。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革命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历史地位呢?我们今天就来走进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 环节二整理历史,整体建构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革命准备阶段的五个条件,用史实回答。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分为5组 1.找出经济、阶级基础的史实 2.找出组织基础的史实 3.找出思想基础的史实。学生在分享成果时,上台来解读这张同盟会的党 员证。 4.找出军事基础的史实。 5.找出时机成熟的条件。 【教师活动】 讲述:武昌起义的爆发是武昌首义,各地响应的过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形成了这样的局势。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局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

特点。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思考独立省份的分布特点,在教师引导下,从经济、思想方面来回答。 【合作探究】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身在国外,当他迅速回国时,面对这样的南北形势他该怎么办?要不要继续往北方革命? 学生自由选择观点,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构建整个历史脉络,明白革命过程,为后续历史探究的展开奠定基础。孙中山的抉择,也为后续《临时约法》的颁布做好情景铺垫 环节三细看历史,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找出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时间、地点、成果 播放视频:《辛亥革命》 【学生活动】 学生从影片中(结合书本)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成果。 【教师活动】 提问: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组成人员、颁布政策等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学案教案

辛亥革命学案教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第8课辛亥革命 课型:新授执笔:王志勇审核:郑碧丽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学习重点:辛亥革命. 3、学习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0-43页的内容,填写下列空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2、辛亥革命的经过及其结果 1高潮:武昌起义:①时间:__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___ 2结果:成立___________:①时间:__________②地点:________③总统: _____ ④颁布的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性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入 人心. 课堂探究 1、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用你所学的知识说说理由.

2.你的疑点、难点: 课后练兵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人.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绩是领导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2、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地点在 A.广州 B.武汉 C.法国巴黎 D.日本东京 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民主科学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 4、某中学要组织学生开展纪念辛亥年间首次成功的反清武装起义参观活动.他们应该到哪里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 A.广州 B.南京 C.武昌 D.日本东京 5、很多同学看过秦始皇、汉武大帝等历史剧,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废两千年旧制,首义归功先行者”.其中“先行者”是指 A.林则徐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梁启超 7、200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校为此举办了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请你想一想,下列事件不是孙中山先生直接参与的是A.兴中会成立 B.领导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建立 D.中国同盟会成立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9辛亥革命教案

课题19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政治基础: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组织基础: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以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5.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 (3)概况。 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国会请愿运动皇族内阁 (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②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15 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3)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4)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9课辛亥革命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注意①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②论点应由史实支持③论述要层次分明④语言要通顺流畅。 【答案】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援助和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国的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后盾,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国际地位。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树立了更强大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 【解析】 【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材料一从一边倒政策的积极影响来论述,分别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材料二从一边倒政策的对我国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来说明。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是19世纪末以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阶段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主流思想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19世纪末,兴民权,倡新学,维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 阐述: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观念的理论依据。严复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中国变法维新的必要性。

202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202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