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三讲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正确评价中国资产阶级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主要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他们为挽救中国、寻求国家强盛的英勇斗争,同时揭示出无论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辛亥革命时近代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但同样解决不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问题,不能不让位给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历史经验,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历史的根据。

重点与难点:

1、洋务运动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

2、戊戌变法与上层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4、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5、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6、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英勇斗争及其继续奋斗的失败。

学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探索国家的出路,不同的阶级都曾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虽然建立了农民政权,但是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任务,历史地落到了资产阶级的肩上。

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PPT】

(一)洋务运动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中西之间的第一次军事冲突,结果“天朝上国”败给了蕞尔岛国。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但在鸦片战争后的20年并没有引起注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烽火使侵略者的足迹不仅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延伸到东北,而且咸丰帝仓皇逃离京城,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抢掠一空。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恭亲王奕 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预感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认识到要保持清朝的统治,须在军事上和工业技术等方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在他们的领导和推动下,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各抒己见: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洋务派会获得什么评价?他们的工作好开展吗?【PPT】

材料一:窃臣等酌拟大局章程六条,其要在于审敌防边,以弭后患。然治其标而未探其源也。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奕 :《八旗禁军训练枪炮片》(1861)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从奕 和曾国藩的两个奏折,可以分析洋务运动的初衷和目的。【PPT】

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它肇端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告一段落。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制造枪炮船舰、编练新式海陆军、兴办近

代工矿交通、举办新式学堂、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主持者对西方国家和西学认识的深化,洋务运动的重点前后有所不同。前期(60年代至9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力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后期(70年代至90年代)除继续进行“自强”活动外,又在“求富”的口号下,逐渐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工业。同时,还举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方书籍等等。

洋务运动的产生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中外关系的新调度和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诸多因素汇聚的结果。作为一场自救运动,它体现了清政府应付历史变局的一种抉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内部,一部分倡导和推动洋务运动、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起初人数不多,但都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人物,在中央以恭亲王、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奕 ,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等人为代表,地方上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张之洞等。洋务派并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只是对时局的看法和采取的应急措施比较一致。洋务派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他们的主观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第二,他们的办法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不能称之为洋务派。

观看视频,认真思考,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最终失败了,改革开放也进行了30年,却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较两个30年,你能得到哪些启示?【PPT】(二)洋务运动的评价【PPT】

1、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亦即近代化的进程,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变化,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PPT】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糊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茸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PPT】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就在洋务运动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在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中国社会还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据统计,自同治年间到光绪二十年,除缫丝业外,约有80个企业。【PPT】这些企业主要是日用轻工业,一般规模较小,资本大都在10万元以下,有的只有几千元,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比起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力量是微弱的。但有了这些商办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就出现了。【PPT】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PPT】

中国民间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条件下,决定了它具有若干鲜明的特点。

1、从产生的基础看,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工场阶段才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它有西方资本主义现成的机器工业可以领奖,不必再经过充分发展的手工工场,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发展下来的。

2、从产业部门产生的顺序看,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由加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开始,然

后是采矿、冶金等能源、钢铁工业,最后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顺序不同,各产业门类是差不多同时出现的。

3、从规模上看,绝大多数企业资本额少,规模小,大多在10万元以下,少的只有几万元甚至几千元,少数规模大的也不过三四十万元。与洋务企业和外交企业动辄败坏万元上百万元的投资额相比,显得十分微小,而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不高。

4、从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邻近的地区。这些地区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首当其冲,自然经济解体时间较早,速度较快。至于各不同产业门类集中在这些地区的原因,则又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便利出口,如缫丝业;有的是为外商在华轮船服务的,如机器修造业,自然要设在通商口岸;有的是为了交通运输、获得原料和技术依赖的便利,还有的是为了求得外国势力的庇护。

可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因素。

二、戊戌改良运动【PPT】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个来源,一是由那些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另一个来源则是由那些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主转变而来。这两部分人,形成中国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又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它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侵略和反对封建压迫的要求,希望中国能够独立富强,为民族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它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彻底反侵略、反封建压迫的坚决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带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和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同时又带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动摇性。

19世纪70至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反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由洋务思想中分化出来,著名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他们早先大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有的还直接参加了洋务实践活动。不少人曾较多地接触过资本主义社会,对西方文明和列强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主张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初步提出了中国改革的方向和设想,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形成初期对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百日维新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出现的要求改变现状的早期维新思想,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在战后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一股新的社会思潮。作为新思潮的鼓吹者,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对封建的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并对洋务运动的缺陷与弊端,给予了揭露和反思。他们认为:只有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才能够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维新思潮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发展,终于催生了一场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个运动的领导者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所以也称为“维新派”。

维新变法是一场改革运动,势必会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双方因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论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虽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是尽善尽美、不能改变的。维新派以进化论思想为武器,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所谓“祖宗之法”也势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他们以中国历史上典章制度特别是清皇朝本身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变化为依据,对此进行了论证。他们还批评洋务派的主张是“变事”而非“变法”,指出洋务活动的历史已经证明,洋务派所为并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顽固派与洋务派都要求维护封建的君主

专制,反对提倡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顽固派认为兴民权、设议院必将导致天下大乱,所以“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洋务派也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断言“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则援引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并从中国历史上先进的思想家那里吸取了有益的养料,对封建的“君权神授”论进行了批判。他们宣传“天赋人权”理论,指斥专制君王为窃国大盗、独夫民贼,并指出封建的君主专制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他们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能使“国家无难决之疑,言路无壅蔽之患,内政即清,外侮不作”。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顽固派彻底排斥西学,坚决维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洋务派虽然赞同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又特别强调要把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儒家的四书五经、封建的纲常名教作为立国之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维新派则批评科举制“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是造成国家贫弱的重要原因。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废八股、兴学校,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并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这次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进行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12月,康有为从上海赶到北京,慨然写就《上清帝第五书》,希望光绪皇帝发愤图强,“明定国是”。光绪帝十分振奋,传命让康有为书面奏陈他的变法建议,并进呈他撰写的《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两书,同时传谕总理衙门大臣,今后康有为如有条陈递上,要即日进呈。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光绪帝决定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来推行新政。光绪帝接见康有为并根据他与和其他臣工的建议,连续发布维新诏旨。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到9月21日政变发生,光绪帝撇开军机处和总理衙门,雷厉风行,发布了100多道新政上谕,其中既有布新,也有除旧,推行新政共计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PPT】

“百日维新”中颁布的各项政令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本质,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2、百日维新的过程【PPT】

观看视频,认真思考,同样都是改良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昙花一现,最终失败了呢?【PPT】

维新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仓促发动的,而且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制度层面的改革运动,它必然遭到恪守祖制的守旧分子和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变法之所以不能顺利进行,关键是慈禧掌握着最高权力,而后党中手握军权的荣禄威胁最大。为了防止后党顽固派发动政变,康有为等人决定实行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因袁世凯投靠慈禧太后。9月21日,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下令逮捕康有为,光绪被囚瀛台。变法失败。25日,谭嗣同被捕入狱,他在狱中犹题诗于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8日,未经审讯就将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和刘光第等六人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时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这样,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以失败而告终了。

(二)戊戌改良运动的历史意义

首先,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抨击封建专制制度,鼓吹“兴民权”、“开议院”、“君民共主”,建立君

主立宪制度,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智慧骤开,如万流橘沸,不可遏抑”的局面。这就为后来人们在新的条件下接受新的思想扫除一些困难和障碍,给予一定的启迪。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地位。就戊戌变法的直接结果来说,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失败者,但是,就新旧思想文化的较量而言,他们却是胜利者。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在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影响。

其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当时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在朝野上下到处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他们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动员人们“与天争胜”,“自强保种”。他们提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而非一人一姓的私产,从而使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有人认为戊戌维新就是中国从传统中华秩序向近代国民国家体制转变的最初尝试。

再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为民族资本近代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维新期间,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们“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了民族企业发展的第一次投资高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增强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此外,这场运动对于近代文化、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集结,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最后,戊戌维新运动对民主革命运动的展开提供了深刻教训。这场政治运动暴露了顽固派的反动本质,他们拒绝任何进步和改革。在他们的统治下,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根本行不通。要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他们的罪恶统治。这促使更多的人抛弃对他们的幻想,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一些维新派后来变为革命派,不少康梁信徒以后成了革命党人,便是明证。

三、辛亥革命【PPT】

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封建主义的枯树结不出资本主义的硕果,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戊戌维新的昙花一现,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人已实在没有其他路可走,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途径被迫转移到革命的道路上。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江泽民)首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这就是: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PPT】(与戊戌变法的改良相比较,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的不是用和平方式而是用暴力革命方式去争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选择革命的根据和理由是什么?)

请问大家,革命能不能凭空制造?当然不能。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要求为其背景的。”辛亥革命也不例外。革命的发生不是单凭少数几个人可以制造出来的,首先,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PPT】

列宁说: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PPT】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尖锐的产物,是十分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PPT】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

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相互呼应,形成了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把封建统治者的宝座,推向了火山口上。此起彼伏的民众斗争表达了人们对清王朝的不满和愤怒,消弱了清政府统治的基础,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漫画:《民呼日报》刊登的漫画《官与民之担负》【PPT】

这时候的清朝,活像一个浑身长满了寄生虫的病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吸盘,死死的叮在中国人民的身上,拼命的吮吸中国人民的血液,并且帝国主义套在人民脖子上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绞索,越勒越紧。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第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PPT】

20世纪初,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声称“良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已经把慈禧变做为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因此,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力,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请比较思考:清末“新政”的主张、措施与当年戊戌维新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从以上清末新政的这些主张可以看出,与当年的戊戌维新主张相比,两者之间或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性质上并不相同。维新变法不仅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且要求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愿望和要求。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要强化国家机器,讨好帝国主义,挽救自身的危亡,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也就是说挂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之类的羊头,来贩卖其绝对独裁的狗肉。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清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不可挽救的绝路。在内外危机刻不容缓之际,中国人还要百般维护这个无能、腐朽的政府吗?让他从容地慢慢来,一点一点地变革吗?可是人们还等得及吗?在民心丧尽的情形下,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第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辛亥革命与与戊戌维新相比,一个的要区别,就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的,因而形成了新的领导集团。这部分人就是我们统称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二)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PPT】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PPT】孙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又字公武,号日新,因粤语“日新”与逸仙相近,遂改号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多次化名中山樵,后来就以“中山”为号。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许多先驱

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孙中山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叙述过他怎样“不得不”选择非和平的、暴力革命道路的缘由和经过。1894年,孙中山本人就写过《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并北上天津,希望能将上书递交李鸿章,但被拒绝。此次上书改良主张的失败加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猖狂进攻,清政府节节败退的事实,使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朝统治者的腐朽反动,得出了必须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结论。由改良转向革命。他后来谈到,自己原本也赞成“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行新政”的,但经过现实的教育,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PPT】

其实,在孙中山的同志和战友中,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黄兴、章太炎和陈天华等。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进行深一步探究。以上事实可以说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不是一伙迷恋暴力的好乱之徒,而是他们在瓜分豆剖,国将不国的情形下,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曾寄希望与封建统治者的和平改良,直到无数事实证明这种希望不过是虚妄的幻想,才不得不改弦更张,走上以暴力推翻腐朽封建政权的道路,以驱除民族振兴的障壁,打开社会前进的通道。

1894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即是资产阶级反清的口号,也是初具雏形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标志着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较之与康有为、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的确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具有无可辩驳的先进性。孙中山逐渐享有中国革命领袖的声誉。【PPT】

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毛泽东:“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首先是制造舆论,搞意识形态,搞上层建筑.革命如此,反革命也是如此。”【PPT】

报纸、刊物【PPT】

历史进人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在留学生云集的东京以及上海等地迅速出现并扩大影响,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革命思想传播【PPT】

20世纪初,新兴知识分子不但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科学的书籍,而且倡言革命,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发展。在革命舆论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邹容、陈天华、章炳麟等人的著述尤为具有影响。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PPT】邹容在《革命军》中热情歌颂革命的必要性,他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我中国欲摆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

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进行了有力的革命动员。

是不是“先觉觉后觉”?结果是使愈来愈多的人接受了革命,提高了革命的觉悟。

革命团体【PPT】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反清运动的发展,要求资产阶级革命派必须采取一定的革命组织形式,用暴力手段达到推翻清朝统治的目的。以兴中会为开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见课件)、科学补习所(见课件)、除此之外还有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但是,这些革命团体还有局限性:他们都是地域性团体,活动范围有限,差不多是在孤立活动,也都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革命党人深切地感到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党来领导革命运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同盟会成立后,一是扩充组织,在海内外各地建立分会,二是发行《民报》,进行革命宣传。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PPT】

3、三民主义纲领【PPT】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纲领归纳、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随后,他又在《军政府宣言》和《民报》周年纪念演说中作了具体解释。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达到一个政治目的,即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来取代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至于民生主义,则企图通过“平均地权”防止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祸害,具体来说: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富强的中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在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中有些人存在着浓厚的种族复仇思想,孙中山在解释民族主义时,特别强调“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反复阐述说,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他指出民族革命并不是要尽灭满人,“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可见,民族主义并不是针对所有满人,而是要反对满族统治者,反对他们把持的腐败政权,如果汉人维护这个腐败政权,反对革命,同样也在排斥之列。这就将民族主义同种族复仇主义区别开来。在当时,腐朽的清皇朝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已集中体现在中国人民与清皇朝统治的矛盾上。因此,要拯救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就必须推翻清皇朝的统治。

②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目标是按照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给国民以权利,建立“国民的国家”。孙中山一再阐明民族主义必须和民权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一次完成,“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也是同盟会的经济主张。它旨在取消土地垄断,实现土地国有,具体作法是:国家对土地核定地价,把革命后因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并逐步由国家向地主收买土地。孙中山认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为了能够使中国在革命成功后避免资本主义的祸害,以致造成新的社会危机,

他提出民生主义,希望能够“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评价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的提出对统一革命党人的思想,动员、号召群众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三民主义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主张民族主义却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而又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因此,同盟会成员对这一纲领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只是从单纯反满的角度去理解民族主义,有的不赞成民生主义,而只接受民族、民权主义,有的虽然接受了三民主义,但在具体解释上却又有着很大的差异。【PPT】

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PPT】

论战波及的问题相当广泛,但归纳起来,主要围绕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进行的,双方论战的内容即要不要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在这场论战中,对于改良派的主张,革命党人作了有力的辩驳,揭露了他们反对革命的实质,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扩大了革命阵地,在理论战线上击败了改良派,取得了思想领导权,从而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保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经过这场论战,就连立宪派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其旗帜益鲜明,其势力益磅礴而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以致主张立宪者“气为所慑,而口为所钳”。

经过辩论,基本上澄清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坚定了革命的觉悟)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及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场思想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而告终,为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作好了舆论准备。同时,革命派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得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拥护,冲破君主立宪的束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革命阵营。对于这场论战,《新民丛报》在1907年作出如下的结论:“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立宪党人则“气为所慑,口为所钳”。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比如,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他们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通过以上分析,正如孙中山所说的:“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总结: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PPT】

辛亥革命并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被逼出来的。在19世纪的后半个世纪里,中国人已经进行过多次探索,但都救不了中国。中国人已实在没有其他路可走,只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去。这是现实迫使他们作出的选择。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一方面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群众再也无法照旧生存下去了,革命成了历史的必然选择。

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选择革命,有极其复杂的原因,涵盖着古今中外,主观客观偶然必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各抒己见: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这两种方案,两种道路?【PPT】

李泽厚、刘再复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抛出《告别革命》一书。他们明确表示“决心告别革命”,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他们认为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革命把中国给“弄糟了”,“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他们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力量”,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辛亥革命“过激地搞掉了清政府”是“不必要的”,理由是“清王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这个形式存在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等现象乃是革命的后遗症,是暴力革命这种方式本身带来的问题。

首先,从社会历史的前进运动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来看革命与改良)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有的是通过革命的道路,也有的是通过渐进改良的道路。所以,革命与改良究竟哪种好,是不能抽象的定论的。一个国家究竟走革命道路还是改良道路,完全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包括社会政治状况、阶级力量状况等现实国情决定的。

革命是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变革形式。它是因社会演进和改革的意志受阻而暴发的,是矛盾不可调和而且失掉妥协的余地而出现的一种变革形式。人类社会的变革,主要通过革命与改良两种形式来实现。当革命形势还不成熟的时候,改革或改良便经常发生亦起着进步作用。只有当量变积累到相当程度,社会上层和下层都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而且革命形势和发动革命的主观力量都已经成熟的时候,革命才会到来。而当新的社会秩序通过革命手段建立起来后,又为渐进的改革与改良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革命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不是什么个人任意制造出来的。(辛亥志士为什么选择革命?)

恩格斯“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中国人民并不是青睐、喜欢革命,而是为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必须作出的选择。如果没有革命对旧制度的扫荡,人们以及社会付出的代价要大过千百倍,沉重千百倍。

从晚清历史可以看到,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文化;戊戌变法倡导了民族觉醒和思想启蒙,清末新政则废除了科举,建立新军,预备立宪,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近代化。正是有了这一系列变革,才有可能出现了逐渐壮大的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大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留学生、新军官兵,才有可能在革命形势和条件成熟时,一举实现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再次,在当时的中国,不存在改良道路的现实可能性。(皇帝还有保留的可能吗?)

在晚清以降的中国,常常缺少从容改革的环境。统治者往往拒绝或拖延改革,借改革加强皇权,结果是亲手制造了革命。历史没有按照改良主义者的设计行进,而是屈服于武力的征服。所以,革命也是被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逼出来的。

总结:我们可以谴责一切借“革命”之名而行的种种暴力和反人道的行为,而对于革命本身,对于人民革命的权利,不应简单否定。革命,作为一种社会变迁形式,在必要时可以发挥无以替代的力量。

(三)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在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成熟的条件下,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如1906年12月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6月的惠州七女湖起义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昌起义前发动的多次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宣传了革命思想,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扩大了影响,鼓舞了斗志,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孙中山说:“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造成矣。”

这些起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原因是敌我力量的悬殊。从革命党人方面来说:一是革命派没有广泛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过分依靠会党。二是没有扎扎实实打下革命基础,而是单纯的进行军事冒险活动。从此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开始把革命重点,争取的对象转向新军。资产阶级革命派深入到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新军中培养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以后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1、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组织领导下,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中部地区取得成功。(见视频)

虽然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但是武昌起义也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工作的薄弱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清后期的腐朽统治,给全国布满了干柴。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马上燃成了燎原之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虽然,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但是又反映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对自己掌握政权的能力缺乏坚定的信心。例如湖北革命党人起义后,认为非找一个有

地位的人物出来主持政务不可,于是把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硬拉出来当了都督。有些省的政权成立后,很快为立宪派代表或旧官僚所控制,旧的统治秩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革命在胜利的凯歌声中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革命虽然成功,可是对中国内在的撼动相当有限,在近代,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是革命的主力军,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领导农民革命上,没有造成深刻的农村变动《阿Q正传》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贫苦农民阿Q 热切向往革命,希望通过革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假洋鬼子不要他革命。阿Q不仅不能参加革命,最终还被新的“革命政权”当作盗匪给枪毙了。这时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PPT】。

11月,江苏巡抚和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和平光复”了。——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

2、中华民国的诞生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因为政权的取得与丧失,标志着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奋斗,梦寐以求的目标。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全国响应这个起义的胜利,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由于受到清政府的通缉,多年来流亡在海外,但是,他首创革命,并长期为革命而奔走,在革命党人中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领袖地位。1911年12月25日,当孙中山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后,建立新国家的大计终于落定,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决定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不设总理,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在有候选资格的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三人中,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革命党人、各界代表近万人的簇拥下从上海来到南京,于当晚举行了临时大总统胜任典礼。孙中山在典礼上宣读誓词。孙中山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中华民国宣告正式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中华大地诞生了。【PPT】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主要表现在:【PPT】

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表明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从各部总长,次长的情况来看,虽然以革命党人为总长的只有三个部,其他都为立宪派或旧官僚,但是根据同盟会确定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原则,孙中山十分注意各部次长的人选,各部次长中,除海军次长外,全部由革命党人担任,他们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人物。【PPT】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和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PPT】

比如在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制定了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方针,对内的方针是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吏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对外方针是满清时代入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如一洗而去,是和平统一;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可许多政策和措施,在政治上保护人权,人民有选举和参政的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的私权;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护私人财产,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和农垦业,奖励华侨回国投资;在文化教育上,要求各种教科书必须符合民主共和的宗旨,清朝时代颁发教科书一律禁用;在新闻出版上,遵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言论自由原则。

“法为国根,民为邦本”。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亲自公布南京临时参议院颁布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七章五十六条,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民主共和国政体。《临时约法》直接援用了西方的天赋人权和三权分立学说,集中体现了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政治理想。它是中华民国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使民主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被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一块光辉的里程碑。【PPT】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PPT】

总之。南京临时政府从人员的构成,政体设置,纪元与国旗,宪法等出炉,都彰显其资产阶级政府的性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PT】

第一、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2000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广大毫无自由,清统治者更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王朝,砸碎了封建主义的枷锁,搬掉了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绊脚石,为中国社会的快速前进开辟了道路。埋葬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铲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具有绝对权威的皇帝从神圣的宝座赶下来,这对封建势力是致命一击。

第二、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自由民主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旧的封建道德、礼教、伦常等价值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民主潮流的不断高涨,空前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开拓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之后,一切封建余孽包括袁世凯和张勋,他们的任何复辟帝制丑剧都不能不遭到可耻的下场。

第三、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措施,1911年12月到1915年12月四年间,全国成立“工业建设会”、“实业协会”等团体107个。工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迅速增加,中华大地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热潮。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起来,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第四、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1912年在华的越南侨民组织了越南独立党,并提出民族解放和建立共和国的主张;1913年荷属东印度群岛人民也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日趋高涨。列宁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戊戌维新运动相比,辛亥革命有什么不同【PPT】?

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戊戌维新运动相比,虽然都是为了反帝反封,但辛亥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一,它有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第二,它有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第三,它有一个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目标:中华民国。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

自1895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起,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了长期的努力奋斗,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得了推翻两千年之久的皇权统治的伟大胜利。但是好景不长,革命成果很快落到军阀手中,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落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的终结。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引起了帝国主义的仇视,他们积极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各帝国主义国家一致选中了袁世凯,并敦促清政府启用袁世凯。袁世凯自1月里以足疾被免职后,在河南老家表面上每天垂钓、赋闲,但实际上一天也没有停止政治活动。1911年10月,清政府只好启用袁世凯,先后授予他钦差大臣、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获得了军政大权【PPT】。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PPT】

一是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二是经济困窘,几乎寸步难行,既没有打倒袁世凯的武器,又无资金,临时政府曾先后四处借款,但均告失败;

三是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在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等则从内部施加压力,大造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的舆论,力主袁世凯上台,以便早日结束革命。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四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胁要武力讨伐。

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和革命党人内部的妥协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于是,袁世凯开始加紧对清政府施加压力。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发布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PPT】。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PPT】

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但在袁世凯的武力威胁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孙中山被迫让步。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中华民国虽然表面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政权转到了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让位”,是辛亥革命转向失败的起点。

我们看以下两张照片:

这是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在临时参议院前合影【PPT】

这是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们合影【PPT】

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PPT】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

动政权。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以后,废除了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命亲信组阁,控制了政府的实权。中国社会代之而起的是社会黑暗,人民痛苦。竟然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的封建帝制又在中华大地两度死灰复燃。

第一、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PPT】

第二、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PPT】

第三、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PPT】

总之,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赤裸裸封建专制统治,完全抛弃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民主共和精神。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人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本人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尤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PPT】

袁世凯复辟帝制说明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是极不彻底的。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根本上没有受到清理。顽固的封建势力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

3、资产阶级的继续奋斗

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停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为巩固共和,反对专制,反对复辟,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在布满荆棘的崎岖道路上,又继续开始进行了新的斗争和探索。第一次大的斗争就是“二次革命”。

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起初也一度受到袁世凯的欺骗,表示“十年不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孙中山的全部才智都体现在对旧体制的所有弱点都能洞若观火,但对新政治体制如何落实以及落实后效果如何,却估计得一点也不足,甚至毫无思想准备。他被袁世凯的假象所迷惑。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开始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革命党人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兵力和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被袁军各个击破,“二次革命”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由于中华革命党提不出能够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入党者又必须宣誓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带有强烈的宗派性,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参加的人数很少,社会影响不大。

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1915年,袁世凯加紧进行复辟帝制活动。12月12日,他公然宣布“接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于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首先举起“护国”旗帜。在梁启超的学生、具有民主思想的爱国将领蔡锷的主持下,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共和制度的护国运动爆发了。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的反对。孙中山得知袁世凯称帝的消息以后,立即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在全国反袁怒潮日渐高涨的形势下,1915年12月25日,云南各省宣布独立,蔡锷、唐继尧等组成护国军,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武装反袁斗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列强对袁世凯的态度出发生了变化,日本这时也公开表示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的亲信也感到复辟帝制已经绝望,各谋出路。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消帝制,但仍想赖在总统位子上。5月,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6月6日,

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至此结束。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担任内阁总理。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分裂成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

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护国战争虽然打倒了袁世凯,但并没有触动军阀统治,政权有原封不动地落到达军阀大官僚手中。经过张勋复辟风波后,黎元洪下台,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把持中央政权,变本加厉地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还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1917年夏,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倡导了护法运动。但“护法”的口号在群众中缺少号召力。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不掌握军队,遂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但是西南军阀只想以护法为幌子,借孙中山的威望保存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并非真正支持孙中山的“护法”主张。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行停战,并且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不但屡起屡败,而且还每况愈下。护法运动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四、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PPT】

(一)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PT】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遇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军队,更不懂得应当去发动群众。这样,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失败?

维新派本身的弱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变法步骤上,他们主张渐变、缓变。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的旗帜,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沙俄。康有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中国任维新的总顾问。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沙俄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害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

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果不实行变法,将有可能再现“金田之役”,使皇帝及其大臣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临终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正反映了这一点。“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PT】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历史一再证明,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向绝境,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方案不能救中国。【PPT】

吴玉章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曾经沉痛的写到: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朝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方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PPT】

这段话说的非常深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民族旧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会走入绝境?【PPT】

1.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从客观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去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为什么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PPT】(归根到底,是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它的思想水平和觉悟水平,没有达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水平和觉悟水平。)

我们可以联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屡挫屡奋的斗争历程,联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史实,可以深切体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

第一,在反帝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敢也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与革命的敌人妥协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第二,在反封建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封建主义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科学的认识,对封建主义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估计不足。

第三,在依靠对象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唤起广大民众,一般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发动,人民的革命力量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必须和一定的物质力量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为政治口号并不能解决现实的复杂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得不到中国民族资本家阶级的有力支持,又找不到中国社会人数最多、革命潜力最为深厚的农民相结合的道路,其失败由其历史的必然性。

第四,在组织领导上,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其领导集团始终处于思想混乱、四分五裂的状态。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力战胜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反抗,以及时代和历史条件不允许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毛泽东【PPT】

五、如何认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PPT】

综观资产阶级的斗争,无论上层的改良或中下层的革命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造成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压迫的夹缝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要发展,就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控制,就要靠加倍剥削工人以获取利润。民族资产阶级这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既受排挤又要依赖的关系,就决定了它在政治上既要反抗又要妥协的两面性。这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软弱性。

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而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资产阶级后面,作为反革命的助手的危险。

小结:辛亥革命及其后来的斗争最后都归于失败,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任务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没有够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PPT】

思考题:

1、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史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4、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5、怎样深刻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巨变

第一次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 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 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他为中国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确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 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 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 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 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 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 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 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第二次是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时辽沈、淮海与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 党发动内战的主力已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到长江北岸。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已陷 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绝境。新中国诞生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经验教训的总积累,标志着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后胜利。这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结束了鸦片战争 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 发展趋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人 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一个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屹立于世界。 第三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 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 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 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 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 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各运动的革命失败及其原因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同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到1919年,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都失败了。 1.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最根本的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太平天国的农民斗争失败及其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先进的阶级领导。 2.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太平天国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失败及其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及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答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

力的核心作用。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 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 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 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 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中上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表 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群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 台。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近代史简介 屈辱史和抗争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不断地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种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是封建的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即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概括起来“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在近代,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次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率先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这是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1856年,英法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把侵略的魔爪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侵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日本对台湾的侵略,俄国对新疆的侵略,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造成了中国边疆的新危机;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

败,法国通过《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避战求和的态度,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惨遭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国继《南京条约》以来失权最多、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大举侵略中国,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全面控制了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日益昭彰,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出兵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造成济南惨案;同年,为更顺利地侵略东北,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出兵侵占东北,把东北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1932年制造—?二八事变,入侵上海;接着,又侵入华北。经过一系列的局部侵略,终于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争。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对中国实行极端疯狂的掠夺,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的灾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 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 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

第二专题.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第二专题: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知识构建 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中,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不愧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有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 中法战争中,有刘铭传、冯子材等爱国将领率军抗击法军。 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领英勇杀敌,为国捐躯。 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1、背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三)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1、背景:第二次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不管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3、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组建海军。 4、评价: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说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四)对地主阶级的探索的认识 无论是地主阶级的爱国奖领和知识分子,还是洋务派,其思想都不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都不敢触动封建制度,因此他们不可能找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和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产品;建立思想社会。(2)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3、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轩写成了《资政新篇》一书,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口号:扶清灭洋。 3、评价:①进步性:“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局限性:“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扶清灭洋”带有愚昧迷信和笼统排外色彩。 (三)农民阶级的探索教训 农民阶级虽然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思想跳不出封建主义的圈子。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创造不出一个新的社会,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也不是历史的进步,他们不懂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西方先进技术之间的区别,在反帝的同时,也排斥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因此,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一)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主要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 3、救国主张: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4、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沼》。 5、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6、失败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的告密,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7、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 1、背景:19世纪末10世纪初,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主要领导人:孙中山 3、救国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5、革命纲领:三民主义。(1)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6、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1)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先起义,各省纷纷响应。(2)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4)1912年,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2)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

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有利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也改变了社会风气。失败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但洋务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变法。这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

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1.(2017·温州期中)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辛亥革命。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兴中会建立B.同盟会成立 C.武昌首义D.中华民国成立 解析:根据材料“廿世纪初零五年”,即1905年,地点,东京,同盟会是1905年创办于东京,故B 项正确。 答案:B 2.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起义军从床下拉出来推到湖北省都督的位置,被后人称为床下都督。这一典故最能说明( ) A.辛亥革命不彻底,旧官僚混入革命 B.武昌起义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C.武昌起义准备不充分 D.武昌起义的队伍是乌合之众 解析: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官僚黎元洪为都督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所以答案选A项。 答案:A 3.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B.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C.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D.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 解析:宣统帝退位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最后迫使孙中山等承认其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A 项正确。 答案:A 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发动了武昌起义 B.终结了清朝统治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 解析:依据题干中“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C 5.(2017·温州期中)1895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 B.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 C.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D.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变化:1895年到1915年,造成改变的原因是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尤其是取消帝制建立共和,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 答案:A 6.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3)依据所学知识,“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根据所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这一制度在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可从自身(资产阶级)、外因(帝国主义)、历史(专制主义历史)等角度分析。第(2)题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责任内阁制,这个制度的进步意

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第三讲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正确评价中国资产阶级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主要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他们为挽救中国、寻求国家强盛的英勇斗争,同时揭示出无论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辛亥革命时近代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但同样解决不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问题,不能不让位给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历史经验,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历史的根据。 重点与难点: 1、洋务运动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 2、戊戌变法与上层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辛亥革命,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4、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5、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6、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英勇斗争及其继续奋斗的失败。 学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探索国家的出路,不同的阶级都曾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虽然建立了农民政权,但是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任务,历史地落到了资产阶级的肩上。 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PPT】 (一)洋务运动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中西之间的第一次军事冲突,结果“天朝上国”败给了蕞尔岛国。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但在鸦片战争后的20年并没有引起注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烽火使侵略者的足迹不仅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延伸到东北,而且咸丰帝仓皇逃离京城,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抢掠一空。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恭亲王奕 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预感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认识到要保持清朝的统治,须在军事上和工业技术等方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在他们的领导和推动下,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各抒己见: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洋务派会获得什么评价?他们的工作好开展吗?【PPT】 材料一:窃臣等酌拟大局章程六条,其要在于审敌防边,以弭后患。然治其标而未探其源也。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奕 :《八旗禁军训练枪炮片》(1861)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从奕 和曾国藩的两个奏折,可以分析洋务运动的初衷和目的。【PPT】 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它肇端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告一段落。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制造枪炮船舰、编练新式海陆军、兴办近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第一:抗争史概述 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抗争概况 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 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 第二个重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领导和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第三个重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战。八年抗日取得了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帝屡败局面。 第四个重点是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卖国独裁政策,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志,同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1

辛亥革命的成功 软件10112510207 陈佳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通过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使中国走向了民主共和的道路,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从政治上的影响来看,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因为经费不足,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虽然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依旧是中国人民为了挽救中国做的伟大尝试,而且也的确有效,是以辛亥革命从大体上看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 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1,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2,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鼓舞了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6,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几大原因。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方面,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摆脱其控制而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变成它的竞争对手。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在中国,这个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帝国主义列强的真实面目。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没有制定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革命开始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就天真地认为中国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不会招致列强的干涉,帝国主义是支持的。基于这个认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仅没有废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反而颁布了《告各友邦书》,希望以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为代价来换取何帝国主义列强的“友好”关系,从而幻想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革命派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快破灭了,帝国主义在革命发生后出动了武装来威胁干涉中国的革命,革命最后被绞杀了。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甚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志士仁人都热心地提倡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3、革命派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导致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局限的资产阶级并没有长远的眼光,他们认为推翻清政府,使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却不去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同时,三民主义也没有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他们虽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来实现,从而失去了动员人民群众的作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更没有颁布土地措施来解决农民的土地

总结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为改变中国现状而进行的探索实践

总结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为改变中国现状而进行 的探索实践 振兴中华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那种昔日的优越感被洋人船坚炮利的先进武器击败,进而又不得不折服来自西洋东洋的近代文明,并开始意识到自己明显的衰落以后,由先进分子所提出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从领导阶级来看主要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从方式或道路来看主要有两种:武力反抗、革命的道路、温和的改良的道路。 1.革命的道路。领导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 1)农民阶级(1842年—十九世纪末) 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太平天国起义动摇了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侵略者,充分显示出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并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的表达出来。《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式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他们从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具有难以避免的弱点。天平天国政权建立后,迅速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也缺乏理性的认识;义和团在组织上是分散的,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没有用也不可能用科学的思想武器分析和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清朝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其浓厚的迷信色彩也表现了义和团的落后,正是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基础的小生产的局限,没能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 2)资产阶级革命派(十九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到微弱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长,并登上了政治舞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转折,它推翻了清皇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给了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得到一次重大的解放,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它也解放了清朝专制统治下禁锢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 但是,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