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辛亥革命ppt

辛亥革命

导入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0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帝国主义列强耀武扬威地占领着我们的首都和战略要地,贪婪而蛮横地掠夺着中国的财富,统治着中国的是一个封建专制、腐败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正是在这个时刻,以孙中山为首的爱国者奋起发动辛亥革命,以血的代价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一。背景与条件篇(山雨欲来风满楼):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纪阶级民族革命思想的传播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队和政党的建立

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8.革命条件: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

9.有力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二.过程篇(惊天动地谱春秋)

1辛亥革命中的革命组织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2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陶成章等

4三民主义的提出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成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三民主义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政治思想,并成为中国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但是,自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领导阶层表面上继实践和发展了三民主义,实则在保持其基本形式及构架的幌子下,改变了它的基本神和本质内容.

三.武昌起义

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

1.背景

辛亥革命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

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 决定:::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

6日在武昌发动起义.

2 第一枪:::当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了位于中和们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

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3 进程::之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

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4 湖北军政府成立: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以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

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取得了

最终的胜利。

5起义的意义: 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

社会,成立了共和国.湖北军政区成为了共和政权的雏形。为辛亥革命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1912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内容:《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参议院还有弹劾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意义与局限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总结:这样,《临时约法》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族性。”

6.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综述: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上个月就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积极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一。背景1.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

2.帝国主义列强调动军舰在长江游弋,为袁世凯助威,并攻击孙中山“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

3。一些革命党人甚至也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大总统。

二.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这些许诺后,即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宣布“共和国为最良国体”。几经波折,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三。结果: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专制的制度。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孔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孙中山本人沉痛的说过,但是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7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胜利的成功的原因(从帝、封、孙、袁的角度分析)

1.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就公开支持袁世凯.

他们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以作为其在华的统治工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更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当时,同盟会十分涣散,几近瓦解状态。混入革命阵营内部的旧官僚、立宪派乘机向革命派施加压力,力主向袁世凯妥协。

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的立宪派首领张謇曾向袁世凯发出密电,称“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其意很明显,就是希望袁世凯“退满”

后上台执政.同盟会的异己分子汪精卫也对孙中山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面对各方压力,孙中山被迫向袁世凯作出妥协。

3.袁世凯的权术和阴谋袁世凯是个老奸巨猾、觊觎清朝统治政权多年的政客和野心家,善于使用政治手腕。(引导学生回忆他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武昌起义后掌握清政府实权的过程,加深学生对上述结论的理解)当他

得到孙中山的妥协保证后,又一次施展权术,对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采取

软硬兼施的手段。

8。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人物篇(时代造就英雄):

(1)孙中山-中华民族永远的旗帜

综述: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了终生。孙中山是一个坚强的革命先驱、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屡遭挫折,但从未放弃理想: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社会;他一生策略多变,但目标坚定不移,这就是实现中国的统一和富强,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为了拯救和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生平: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庭.幼时取名帝象,读书时取名文,1886 年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时化名为中樵。辛亥革命后,则常以中山为名。

他时刻不忘祖国的危亡、人民的困苦。经过武昌首义,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了袁世凯.

此以后,中国的大军阀、小军阀就扰乱不休。军阀混战,成了中国的家常便饭,国的国脉民命已不绝如缕了.孙中山尽瘁国事,亦迄无宁日,真正是“鞠躬尽瘁,而后已”。

总结:郁达夫说得好:“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多么精辟的真知灼见!

孙中山-—一个值得我们拥护、爱戴、崇仰的伟大人物;孙中山——中华族永远的旗帜。

(2)秋瑾:巾帼英雄秋瑾

秋瑾人物总体概括: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英勇就义。她,了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32岁.她,就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名的巾帼英雄秋瑾,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爱国反清、用流血牺牲促进辛亥命的巾帼英雄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女英雄.她的精感人,她的英名永存!

平:

秋瑾出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本已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丛生。秋瑾救国情切,愤然赋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热望把裹在头上的妇女头巾换成战士的盔甲,像花木兰那样,效命疆场;她曾感慨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

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周恩来总理生前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生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秋瑾的诗:

满江红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

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

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玦。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

秋瑾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体现了她顽强的意志

(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收效甚微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背景:四川保路运动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 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南北议和 (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完整word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从1840年6月的鸦片战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这109年的历史,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1、林则徐禁烟:1839年6月3—26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起因: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 2、鸦片战争(2)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1842年8月直逼南京城下。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4)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使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内容:A. 割地:割让香港岛(不是香港,今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 分)给英国; B. 赔款: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C. 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3、《南京条约》 D.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 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 涡,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4、魏源与(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3) 作用: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2)起因:英不满足获得的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 (3)过程: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第一次攻占北京) (4)结果:火烧圆园明。 2、沙俄趁火打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西北、东北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沙俄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太平天国:建立: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与清朝对峙。(失败:1864年) (2) 4、左宗棠收复新疆:痛击洋枪队:浙江慈溪(头目:华尔)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识记理解能力)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准备、爆发及影响。 依据: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而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教材两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建党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劣势)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是比较欠缺,需要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重点采用图片教学法:图片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与语言文字比较,学生对图片信息接受得快,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课的优势也在于图片资料丰富,故选用这一方法。情景设置法:创设历史大事年表,让学生亲近走进历史。心理学家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本课中虚拟了辛亥革命纪念馆,去感知辛亥革命的史实。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模式,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义)第4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 2.运用史料实证掌握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主要史实。 3.从家国情怀角度运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4.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条件 (1)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宣传。 (3)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成立1894年,檀香山1905年,日本东京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 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意义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团体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

①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5)有利时机: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爆发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 (2)政权建设: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完整word版)辛亥革命ppt

辛亥革命 导入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0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帝国主义列强耀武扬威地占领着我们的首都和战略要地,贪婪而蛮横地掠夺着中国的财富,统治着中国的是一个封建专制、腐败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正是在这个时刻,以孙中山为首的爱国者奋起发动辛亥革命,以血的代价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一。背景与条件篇(山雨欲来风满楼):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纪阶级民族革命思想的传播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队和政党的建立 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8.革命条件: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 9.有力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二.过程篇(惊天动地谱春秋) 1辛亥革命中的革命组织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2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陶成章等 4三民主义的提出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成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三民主义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政治思想,并成为中国资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精品教案(word版)

第9课辛亥革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2021岳麓版必修1《辛亥革命》word教案

2021岳麓版必修1《辛亥革命》word教案 一、教材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资产阶级为进展资本主义,爆发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戊戌变法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革命要求,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最终这一任务由工人阶级来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明白得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缘故。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阻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看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摸索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初中时辛亥革命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差不多对辛亥革命重大史实及过程有所了解,再学习这课内容时,则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高中生思维能力和明白得分析能力已有专门大提高,因此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明白得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开展讨论活动,以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及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评判。 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判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辨证分析法 教学预备:课本、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入侵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潭。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操纵,继而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和瓜分狂潮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崛起于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图强救亡,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专门快就失败了.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就在这深刻的社会危机中酝酿进展起来.资产阶级中先进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信念: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以上成为清末民主革命风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一.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时期)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在如此社会危机下,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为背景之二. 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能够说是洋务运动的连续.要紧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全然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1、太平天国运动(每课名题5)word精品文档13页

必修一专题二:1、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0分) 1.(2019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7题)马克思说:“推动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马克思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妥协行为不满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英国武装侵略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答案】A 【点拨】 【结束】 2.(2019年12月山西诊断13题)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孑L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 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答案】C 【点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首先要明确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拜上帝教不存在任何思想解放的性质,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束缚,但材料中它批判儒家思想,冲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选择C项。 【结束】 3.(2019年12月济南月考33题)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答案】C

(完整word版)论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论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进入20世纪,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他们组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发动了一次一次的武装起义。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为这场革命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在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共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又屡遭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这个革命是由新军士兵和下士组成的两个革命团体所领导的。它于辛亥年10月10日以武昌的军事政变开始。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推翻政府的密谋。不过,湖北的图谋者跟同盟会只有薄弱的联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通过一个社团来进行活动的。在孙中山的政策问题上,这个社团已和同盟会明显地决裂了。更为重要的是,在军队中的革命党人虽然从1904年起就表现主动,但到辛亥年为止,一直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量以形成一支真正的威慑力量。1911年,一系列的因素: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机的加深, 这种不满,最后集矢于中国的最高当局——满清王朝。在辛亥年的新的不满心情中,军队革命党人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同样重要的是,所有各阶级的不满,产生了一个普遍信念,那就是,清王朝已临崩溃边缘。 辛亥革命史突然爆发的、意外地不流血的。它从武昌起义的一次军事政变开始,扩大到湖北的府城,然后到县城,并波及其他各省省会和通商口岸。到11月底为止,通过一般几乎不流血的政变,15个省宣布了对中央政府的独立。1911年的军事活动,基本上是效忠清王朝的北洋军和长江诸省及山西省的革命军之间的内战。革命暴力并不多见。反之而起的是,在武昌首义、湖北的文职和军界上流阶层,进行密谋和谈判,终于依附了革命。而武昌起义时这次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 随着四川保路运动声势日盛,革命党也确定在武昌起事。相当于自发而起的武昌举义,如此轻易获得成功,暴露出清王朝统治已如枯木朽株一推即倒,其他地区的革命党人马上群起呼应。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汉口、汉阳的新军也起义占领了两镇,同日,武昌还成立了军政府。接着,清政府派出最精锐的袁世凯旧部北洋两个军南下镇压,经激战夺回汉口,全国的革命风潮却无法压制。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国历史就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武昌起义固然有种种历史遗憾,但以它为标志形成高潮的辛亥革命,却在中国结束了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 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革命MicrosoftWord文档

总体结构综述】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洋务运动)到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基础知识识记】 洋务运动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使清政府内外交困。②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③主张: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④创办的主要工业: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⑤性质: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⑥评价: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百日维新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宣传,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展开。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维新派没有实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极力反对,发动政变,此次变法历时103天,最后失败。 新文化运动①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民主主义者。②口号是:民主与科学。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能力情感价值】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但也正是由于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而曲折。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我们要辨证的对待,全面的评价。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同步进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虽然最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考试题解析】 例[2005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22、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请完成以下各题:(本题共6分,每问3分)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Word版含答案2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1、结合历史发展周期表和近代北洋军阀割据示意图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掌握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新文化运动的若干表现,初步形成读史和看图能力,强化时空观念。 2、通过对文字、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史料的分析、整理,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综合多种史料并做到论从史出,对教材的核心概念做出合理解释,以求对历史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3、了解民国建立初期在列强干涉和军阀混战下的动荡岁月,体会民族实业家、爱国知识分子和一战华工等不同阶层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赤子之心,铭记亘古未变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掌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的过程,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史实;认识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理解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难点: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评价。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多媒体 【导入新课】 PPT展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百姓为躲避兵灾四处逃亡的情景。进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完成学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独裁统治 ①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展开独揽大权的活动。 ②1913年11月,解散中国国民党。 ③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1914年底颁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 (2)对外出卖国家 ①接受日本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②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教师活动】PPT展示“二十一条”的相关内容,重点讲解,并提问: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和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企图独占中国,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袁世凯为换取日本的支持,于5月9日接受了除第五号“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外的全部要求。 【学生活动】学习“二十一条”的内容,思考问题并回答。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目的:变中国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为了换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3)倒行逆施称帝: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讲解。 (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处心积虑复辟帝制,他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

(完整word)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一、关于辛亥革命的成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带来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列宁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时曾说到:“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说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我们应从这个角度来衡量辛亥革命.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的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这就等于砍掉了封建社会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乱了套,至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就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仅如此,如清朝专制政府相联系的一些陈旧体制、封建陋习,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至缠脚、蓄辫、服饰等遭到了重大打击.人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一次解放,社会风气日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列宁热情地讴歌辛亥革命是“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毕竟空前打击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模块二 通史融通 Word版含解析

模块二通史融通 一、世界近代史 阶段一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一)阶段特征概述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二)要点时空定位 阶段融会贯通 14-16世纪欧洲社会转型的四大体现 (1)在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 (2)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3)在意识形态方面: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宗教神学思想受到强烈批判,封建天主教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为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精神枷锁。 (4)在自然科学方面: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崛起冲破了神学蒙昧主义的束缚,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唯物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得以推广。这些不仅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对封建神学的批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二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 (一)阶段特征概述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二)要点时空定位 (三)阶段融会贯通 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关联 (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治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者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工具,在这种背景下,革命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本课首先讲述武昌起义爆发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以及良好的革命时机;其次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即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以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最后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来看,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同时为必修三《三民主义》,选修四《国父孙中山》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尽管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些内容,但是初中知识故事性较强,学生并没有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其次课本以专题形势编纂,使学生较难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因此需要在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方面给学生交代清楚;另外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媒体上有大量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电视、电影及纪录片,学生对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最后学生在专题二中刚刚学习了“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知道随着《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已经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些都是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呈现相关的文字、图片及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在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以及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教法学法】 学法主要是材料分析法和问题讨论法,教法主要是讲授法和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素材)(word版)-精选教学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 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 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社会性质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同时,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代史的起点。 2、为什么洋务运动不是一场由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官僚发动的以拯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种尝试。洋务运动发生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尚未产生,中国资产阶级也未诞生,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起了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3、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而且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维新派在民族危亡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2)维新派提出了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虽未能成功,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维新思想家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对封建主义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冲击,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中国文化从此进入了近代文化的领域。 4、为什么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规模小,设备落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 迫、束缚。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孙中山“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吗? 是,因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