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

任课教师:杨光富

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专业:09级教育史

姓名:屈博

学号:51090102044

2010年3月1日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

摘要:

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

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普遍调查和分析比较之后,计划委员会发现,国家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应该看到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1950年的6.65%上升到1957年的10.3%。在第三个国家计划中,这一比例又上升至12.6%。[2]

第二,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改革研究委员。委员会先后由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先后领导,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计划”),它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方案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

一是教育公平原则。它包含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并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

二是定向原则。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这个方案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即大学校预备班和大学低年级)和大学校以及大学高年级,方案还准备将大学校划归大学,使其成为专门学院。

遗憾的是,由于法国当时政局不稳,经济脆弱,保守势力顽固,朗之万一瓦隆计划成为一纸空文。但是,其教育民主思想对于日后法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出生率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1931一1935年,法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0.08%,二次大战期间出现人口负增长,增长率为-0.34%。从战后开始到60年代中期,法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1946—1950年和1961—196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上升到0.78%和0.68%。出生率的上升保证了学生的来源。尤其是在前几个国家计划实施之后,法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数量明显增加。大学生人数由1945年的97007人,上升到1969年625551人,教师人数也由5534人,上升至31039人。[3]

总之,在战后的二十年里,随着经济的稳步提升,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法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虽然1968年以前,法国高等教育基本上保持着大学与大学校两个系统的传统模式。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类学科自身的变化,高等学校仍然发生了一些改变。例如,1954年,法学院学制由3年改为4年,教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二年学习普通文化,后两年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方向有私法、公法相政治经济学3类。1957年,法学院更名为法学与经济科学学院。1959年增设经济学学士学位、加重数学教学。文学院于1958年改为文学与人文科学学院。战后,社会学、人种学、人口统计学、人文地理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但也不乏一些调整,有了较大发展,并增设了相应的学位。随着学科的分化,理学院的专业文凭由原来单一的普通物理分为电子学、光学、热动力与物理机械3种,后来又增加了基础物理文凭。根据1958年12月30日法令,由大学医学院与各地区医疗中心联合创办“大学医学教学与医疗中心”。按照规定,“中心”由双方共同管理,公用医务人员经统一考试招聘录用。[4]教师的任务是同时负责教学、治疗、科研三方面工作。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等。这些改变为之后的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变革

随着法国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并对旧有的高等教育进行批判,例如德巴什批判过于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他指出,拿破仑“为保证统一而设计的中央集权,如今变成了一种遏制,它不再有利于刨造精神,并有可能将其扼杀掉”。他呼吁社会各界对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弊端进行批判,以促其变革。

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呼吁改革的新思想。比如,蒙戴斯一弗朗士(Mendes—France)在1956年I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讨论会上提出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并呼吁呼吁,“我们必须肯定,发展研究,只有从一开始就伴随我国的科学教育,伴随各级教育的发展和转变,才能在实际上成为可能。”又如在1957年10月,法国学者在东南部工业城市格勒诺布尔(Grenoble)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台作。与会者希望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并且使之制度化。[5]但是,要打破大学传统的封闭性谈何容易,格勒诺布尔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高等学校同产业部门的台作已成为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格勒诺布尔会议在促进法国高等教育同企业界开展台作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扩大高等学校自主权等方面,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德巴什等人的批判,以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1956年11月至1957年10月)、,法国召

开了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以及产学合作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战后法国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同时也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旧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1、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五月风暴”。这是一场以学生为先导,工人为主力军的政治运动。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法国战后历史上空前的。事件发生后,法国的政治、经济陷入严重混乱,执政11年的戴高乐总统被迫辞职。

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主要原因是6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短时间内出现了二十几所新大学。但是大学规模的扩大并未相应地大学管理改革同时进行,这就使得法国高等教育的危机日益加剧。管理机制的薄弱,教学管理的难度的加大,新的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研究的需要,既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脱离劳动市场的需求等问题相继出现,终于酿成了持续数月、震惊世界、被称为“社会大地震”的大学潮。[6]这次学潮促使法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大刀阔斧地改革。其中最重的一项改革就是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富尔主持的“高等教育指导法”,即富尔法案。

高等教育指导法首先确定了大学的三项原则:自治、参与和多学科。

自治,即建立能够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大学。就是说,大学能够自己决定自身的行为,决定各学科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决定科研项目,决定行政与财务管理。

参与,是指新型学校的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其在各种委员会的代表对大学当前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只允许少数知名教授有发表意见的特权将不复存在.各层次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所有在大学工作的人都应当在大学的审议机构中有其代表.并且还要聘请枝外各界的代表,以使大学与社会保持联系。正如法国教育部长在议会所宣称的,大学工作不仅是大学的事务,而且也是国家的事务。

多学科,意味着在同一学校集中多组学科。例如,文学院将称为文学与人文科学院,法学院将称为法学与经济科学院。学院由“教学与科研单位”(UER)构成。而教学与科研单位再划分成较大“整体”,目的在于汇集不同领域的知识,或是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现象,或是在科学研究中相互补充。

这三项原则的确立,赋予大学新的意义。通过建立教学与科研单位使学院瓦解,再将这些单位重新组合为法律所规定的以科学和文化为特征的准大学经过一定的筹备过程,最后建立正式大学。1970年6月1日至1972年,法国重新组建了57所大学和8个大学中心。所谓“大学中心”是由1970年10月6日颁布的法令规定的,它们在财政上独立.但在管理上隶属于附近的正式大学。[7]

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改革,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不过,当时大学改革的法律是在仓促的情况下制定的,政府是想寻求一个使各方面部可以接受的方案.因此,尽管富尔法案几乎是在没有人反对(除极少数议员弃权)的情况下通过的.但法律在很多方面比较含混,难以实施.“参与”是这个法令的重要内容,但到后来,对学生来说,“参与只不过是个遥远的回忆,学生们很快地便对几乎与他们无关的管理失去了兴趣”。助教和讲师是大学的“二等公民”,在重大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

关于财政自治问题,各大学,甚至各教学与研究单位在理论上都有权决定财政开支。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自身创收很少(一般不超过10%),这方面的自治权很有限,与美国等国相差甚远。另外,学生进入劳动市场要受到“国家文凭价值”的影响,而高等教育文凭一直由国家“垄斯”,这方面的改变甚微。教学上的“多学科性也遭到来自教学与研究单位‘沙文主义’的限制,这种情况同以往旧学院专业化根深蒂固的情况经常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大学守旧势力之顽固,教育改革制艰难。[8]

2、1984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981年5月,社会党在大选中获胜,密特朗当选总统。为实现“法国式的社会主义”,密持朗制订了“扩大国有化”、“改变高度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社会改革、消防不乎等现象”的施政纲领。社会党要求高等教育机构积级“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技术进步,并着眼于未来从事的职业去培养育年”。[9]

1982年2月,教育部长萨瓦里(Savary)在给大学校长的倍中呼吁,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研究应该更加广泛地面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实,帮助政府同失业作斗争,以摆脱危机,振兴法国。萨瓦里面临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这时,富尔的高等教育指导法已经颁布了15年之久。中间经历了以教育部长代表命名的“索瓦热法”,对大学校长任职资格和大学委员会组成的修订以及该法最终被撤消的变动。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势在必行。当年l1月,萨瓦里约请大学教授让代(M.CI.Jeantet)主持一个委员会就高等教育改革法案提出建议,后经议会批准,于1984年1月26日颁布了新的高等教育法——“萨瓦里法”。

[10]

新的法案重新确定了公立高等学校的性质为以科学、文化和职业为特点的公立教育。新的高教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了高等职业培训,变过去的教学与科研单位为“培训与科研单位”。其目的在于克服法国人对文学的偏爱,告诫即将进人社会的大学生会遇到激烈的竞争,并可能几次改变职业。因此,法律要求大学与企业界加强联系,企业人员不仅要参与大学决策,还要亲临教学。赋予大学在财务方面的自主权是新的法案的另一个特点。大学可以根据注册大学生人数、建筑面积和学科的师生比例等标准安排国家拨给的经费和设备。大学还可以接受地方政府的拨款,与企业、地方和国家签定合同。最后,该法建立了一些新的咨询机构,如高等教育预测与指导委员会、国家高校评估委员会。

尽管萨瓦里法经过两年之久的反复酝酿和充分准备才得以通过,但也受到了许多严厉的批评。人们说萨瓦里法强化了教育部的权利,而缩小了富尔法所规定的高校自主权,它所建立的体制更为复杂,过分重视大学以外人士的作用,并把政治带到大学内,不鼓励竞争而有利于平庸之辈,等等。正是这样,萨瓦里法的实施也遇到了阻力。至l985年大学开学时,在当时的74所大学中,只有58所实现了新的法定地位。

3、1989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1988年5月大选,密特朗击败希拉克,再度当选总统。社会党的罗卡尔出任总理,组成新政府。为加强教育和研究,教育部升格为国务部,居政府各部之首,并由刚卸去法国社会党总书记的若斯潘担任新的教育国务部长,其地位仅次于总现,统管全国的教育与科学研究。

若斯潘上任后,大力推行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政策。1989年,颁布了《教育方向指导法》,确定到本世纪末法国教育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该法提出,使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密

切合作,进一步搞好中、高等教育的衔接,使高中毕业生达到同龄人的80%,加强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评估工作,提高青年的就业能力等。[11]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第一个教育改革方案是郎之万一瓦隆计划。应当说,这个计划以战前流行的“教育民主化”和“以儿童为中心”两股重要思潮为指导,提出了战后教育改革的宏观方案。这个计划没有能及时得到批准和落实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组织的,这里不去一一分析。但是,没有足够的相应微观措施恐怕也是一个原因。之后,法国的教育改革大多是宏观的,针对内容和方法方的具体方案相对要少很多,既使有也与前者联系不够。应当说,这是法国历次改革大多没有取得全部预期成效,甚至不了了之的基本原因之一。

纵观战后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五十至七十年代显得有些单一、孤立,大多受近期观点所左右,有时只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196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就是典型例证。虽有分步落实有关措施的作法,但不能与短、中、长期计划同日而语。如果说,郎之万一瓦隆计划缺乏中短期目标的话,那么应当说短期行为一直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1961年社会党上台后,法国政府开始分头研究和组织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改革,收效大多仍不明显。直到1989年指定了指导全国到本世纪末的十多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法”以后,通盘考虑其它近期目标和措施,这才使改革成为有机整体。

世界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以电子技术、计算机、生物工程、智能、信息为特征的知识激变时代,知识构建方法和传播方式不断更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活动日趋全球化,世界各国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改革教育特别是改革高等教育首当其冲。解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曾不断地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在高等教育结构、内容、方法上改革是事在必行。深入了解世界各先进国家的教育现状和改革成果,尤其是借鉴法国等西欧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将对我国成功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邢克超.战后法国教育研究[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75.

[2]王晓辉.20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晨光.法国高等教育概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3.

[4]李兴业.法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1995,(5).

[5]瞿葆奎.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0.

[6]郑春生.20世纪六十年代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问题[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

[7]康内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26.

[8]张人杰.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9.

[9][10]李兴业.九十年代法国高等教育回眸[J].比较教育研究,2000,(5).

[11]李宜强.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1999,(19).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 任课教师:杨光富 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专业:09级教育史 姓名:屈博 学号:51090102044 2010年3月1日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 摘要: 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 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普遍调查和分析比较之后,计划委员会发现,国家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应该看到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1950年的6.65%上升到1957年的10.3%。在第三个国家计划中,这一比例又上升至12.6%。[2] 第二,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改革研究委员。委员会先后由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先后领导,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计划”),它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方案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 一是教育公平原则。它包含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并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 二是定向原则。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这个方案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即大学校预备班和大学低年级)和大学校以及大学高年级,方案还准备将大学校划归大学,使其成为专门学院。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题目: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一)、17~18世纪大革命前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 教育内容:宗教教育在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天主教的影响最大,辅助读.写.算的教学。 教育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 教育对象:面向下层的子女免学费。(富人家请家庭教师开启学生的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教育学校: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教育内容:拉丁语及“七艺”科目。(17世纪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仅次于耶稣会。特别是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逐后,更成为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三,高等教育 代表:巴黎大学 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枝。进入18世纪,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特点:17~18世纪期间,法国的初等教育始终掌握在教会手里。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竞相开办学校,利用学校传播宗教教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派都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教育。由于政局不稳,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发生于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大革命期间,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受到彻底的冲刷和改造,旧大学被取缔,各种专科学校得到发展、改组或创建,此外还创立了某些专门研究机构。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和改革(1789~1794) 1789~1894年法国革命的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一次更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过方案,其中著名的有康多、雷佩尔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实行,但对法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共同点是:都要求由国家举办世俗性的学校,反对教会垄断教育;主张实施普及的、平等的教育;提出废除宗教科目,加强科学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是实际情况是: 一,初等教育远未普及。 二,中等教育,政府设立中央学校(设在每郡首府),培养工业方面的人才。 三,高等教育被重视,采用开设专门学校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 法国革命中制定塔列兰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都不同程度表现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 第一,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大革命中各种教育方案的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2005-5-17 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一、促进高等医药教育改革的内外部动因 1.卫生服务和社会需求改变随着人口年龄谱、疾病谱的改变,农村和城市 中心贫民区卫生服务不足,卫生服务需求发生重大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学教育都面临着适应卫生服务需求变化的要求。美国政府 和医学院协会( AAMC )早在 1970 年就提出以综合健康为目标的卫生 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为重点的初级 卫生保健,并作为发展和改革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策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除了适应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外,更多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变 化,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 略,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培养过 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2.卫生费用的急剧上涨和医学教育投资的政策导向随着高科技医疗的发展 和初级卫生保健的普及,卫生服务费用也急剧上涨,这是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美国国会通过了卫生人力发展计划,试 图通过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导向,将传统的、以培养第三级医疗服务为目标的医学教育转向培养以面向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方面来。 3.科技进步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新知 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形成了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 交叉学科,传统的医学教育已不能采用简单地扩充课程内容的方法来实 现,需要进一步进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4.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交流合作日趋国际化,了 解和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能够促进医学教育思想、观 念和方法的转变。 5.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应改 变。如上世纪 30 年代起医学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逐渐重视,使得增设 人文课程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际教育界逐步树立起 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 素质教育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医疗行业对自身成员的素质要求要提高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收益,维 护行业整体利益,必须在学校阶段起就开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 业能力进行规范化的培养,这也促进了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进步和革 新。 二、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法国高等教育史

法国高等教育史 第一阶段:17至18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 12、13世纪是法国大学形成和建立时期,经过13—15世纪较快的发展,法国大学逐渐确立了文、法、神、医四学院式的办学模式。15世纪以后,在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法国大学逐渐走向保守和衰败。为此,从文艺复兴开始,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就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支。 第一、旧大学的兴衰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 进入18世纪,旧大学愈加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最早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军事学校,之后民用的高等专科学校也随之出现。高等专科学校与中世纪大学不同。 第二阶段: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 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是在拿破仑积极推进的改革中开始的,这次改革堪称是法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重大改革,使法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在这次改革中,帝国大学制的实施,构建了法国现代大学的基本模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制度。从此,中央集权的体制和大学自治的传统在矛盾斗争和有机结合中并存,形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特点。拿破仑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还顺应经济发展之需,重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并将高等教育的中心从大学转移到高等专科学校。在拿破仑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停滞。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转机,这主要得益于1885—1898年间进行的改革。这些改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896年法令的颁行,它使法国结束了近一个世纪惟一大学的局面,并赋予大学更多的自治权,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制与大学自治传统间新的平衡。 第一、拿破仑与帝国大学 1799年至1814年是拿破仑的统治时期,他非常重视对教育实行垄断。“忠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学案

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

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3.(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4.(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答案】C

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

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 1、法国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体现其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活动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 在法国,从1902年起法国小学一直忽视科学教育。1992年,法国学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先生倡导在法国开展这项科学教育改革,1995年法国引入这个项目,命名为“LA MAIN A LA PATE”,即“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由法国科学院付诸实施,当时法国只有10%的小学设科学课,1996年有344个班开始实验(法国小学现有约30万个班),1999年扩大到约4000个班。由于现有教师的4/5在大学里接受的是文科教育,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小学教师对开展科学教育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做好教师培训非常重要。由于法兰西科学院在法国的崇高地位,实验得到许多单位的协作支持,目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已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实验网络。 2、法国“动手做”十大原则 1.孩子们先观察一个物品,或考察现实世界中身边发生的一件事,然后对该物品或该事件进行实验; 2.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进行辩论和说理、将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告诉别人、一起参与讨论,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纯粹的手工制作并不能达到这一目的; 3.教师给学生建议一些活动,并把各种活动分成阶段,在学习中循序渐进。这些活动应该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但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性; 4.在对某个主题进行教学时,一般应安排若干个星期的时间,每星期至少2小时。整个小学阶段的“动手做”活动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要有连贯性和整体安排。 5.孩子们每人准备一本实验记录本,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活动的过程; 6.实验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概念与操作技术,同时学会用书面语和口语进行表述,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7学生家长和学校所在街区应该参与课堂教学与实验活动; 8.学校附近的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的科学家要运用各自的知识和条件、帮助学生搞好这项实验;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法国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高卢。法国作为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从那时起,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最强大的的一支部落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了最强大封建王国--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就是法国的雏形,后来演变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10世纪后,法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到15世纪后期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对它影响不大,因此,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尽管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已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对外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与加强,资产阶级逐渐成长。但一直到18世纪前期,法国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政治上还比较软弱,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到封建专制制度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上述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总体上看还是教会特别是天主教教会一统天下。 (一)初等教育 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近30年,法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掌握在胡格诺派手中。16世纪中叶以后,加尔文教在法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加尔文新教的信奉者被称为胡格诺派教徒。胡格诺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La Salle)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富人们则聘任家庭教师对其子弟进行初等教育。"基督教学校兄弟会"还注重师资培养的问题,它于1685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二)中等教育 17世纪前期,属于新教的冉森派和胡格诺派曾开办过一些中等学校。冉森派是17-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新教,其创始人是荷兰神学家冉森。冉森派特别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本族语的地位,在方法上,反对强记,重视判断力的磨练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17世纪60年代冉森派开办的学校被迫停止教学活动。胡格诺派开办的中等学校被称之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1685年以后,胡格诺派的学院也不复存在了。 1534年,以反对宗教改革、巩固并恢复天主教阵地为宗旨的耶稣会建立,到17世纪,活跃于许多欧洲国家,成为法国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耶稣会特别重视中、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缺乏兴趣。在1618-1746年近一个半世纪期间,由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也称为学院。除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年的短暂时间外,耶酥会的教育活动是得到法国封建统治者全力支持的,因此,它的中等学校网迅速遍布法国各地。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的力量仅次于耶酥会,特别是在18世纪中期耶酥会被驱逐后,更成为法国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圣乐会虽然是一个属于旧教的宗教派别,但它比较接近于资产阶级,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

详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详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凡申请进入第一阶段学习的学生,需通过法国使馆的法语考试。法国大学接受取得国 内大学录取资格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赴法攻读本科;中国大学在校生可去法国大学插班学习;中国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可去法国攻读硕士学位。 课程介绍:该专业为高等教育方向,该课程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教课和 学习,课程创新,研究指导,学术引导;做独立的项目。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在某一教学领 域的教学技能会得到提升。该课程不为学生提供教师资格。每位学生修满48个学分方可 毕业。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课程设置和入学条 件也各不相同。众多公立、私立学校各有千秋,公立学校由国家资助,相比之下,学费低 廉的近乎于免费。按教学机构划分,现有三大类教学机构并存: (1)综合大学:遍布法国全国各地的87所综合大学,通过各种学科的划分实施基础 及应用教学,分短期和长期学制。 另一方面,欧盟亦有9个国家免学费(包括来自欧盟外的国际学生)。而缴交学费学生 的比例各国亦有不同。部分国家每位学生皆需缴交学费,如:比利时荷语区、荷兰等国; 部分国家大多数学生需缴交学费,如:比利时法语区、法国、义大利等7国;部分国家仅 少数学生需缴交学费,如:德国。 入学条件:招收持有法国高中会考证书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向校方递交申请材料,学校 根据候选人材料择优录取。(注:由于中国高中毕业证书不能等同于法国高中会考证书, 因而中国学生入学条件限于获得中国大学录取通知书者,中国大学在校生或毕业生。)综 合大学教育含义下的3个阶段,各阶段文凭均属国家级文凭,第一阶段实施大学基础知识 教育;二、三阶段的学习趋向于专业化。 ?常用的教学方法与选用原则? 常用的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

近现代法国教育的发展史

近现代法国的教育 一、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教育 (一)历史背景 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君主专制国家的典型,王权和神权极度强化,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就已萌芽,并在17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由于政府不直接办学,新教各派力量薄弱,所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压制直到18世纪才有了显著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伴随着这个过程而不断增长和激化。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新教: 出现一些新教派别,如胡格诺派和詹森派等,也通过开办学校,传播各自的教义。詹森派学校不同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的学校。它们重视数学、地理、历史的教学,强调学习本民族语言并用民族语言教学,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要求教师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这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可惜它只存在二十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就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 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Salle)于1684年创立“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后来成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用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目的是对抗新教的办学活动,维护天主教的势力。该会所办的学校在法国当时的初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18世纪法国国王又曾发布命令,指出学校应受天主教僧侣的监督,儿童应当学习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 2、中等学校 中等教育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它们以拉丁语及“七艺”科目为教学内容,经院主义气息十分浓厚。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得力量仅次于耶稣会。圣乐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拉丁文的教学不重文法而重阅读原著,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圣乐会的教育活动一直继续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法国的中等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3、高等学校 到18世纪法国共有22所大学,超过其他欧洲各国,其学术水平在西欧也很高。法国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大多产生于中世纪。在16世纪前后,巴黎大学已拥有许多个学院。与初等和中等教育一样,这一时期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天主教会的管辖之下。大学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经典;排斥新教徒,从1638年起还停止向新教徒颁发学位;同时极力扼杀进步思想,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尔维修的著作都被巴黎大学列为禁书。在当时的大学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为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居住环境严重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法国政府 于 1850年通过了干预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1。这一时期住房政策重点聚焦于住房卫生标准的 制定,政府并未参与具体住房建设。 2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的历程 2.1 1945—1970年代中期:应对战后住房短缺的大规模、快速建设阶段 2.1.1 发展背景 在战争损毁、既有住房缺乏维护、战后人口大量涌入等因素下,战后法国出现了严重的 住房短缺问题,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缓解相应问题。 2.1.2 政策历程 1948年法国颁布了规范社会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1949年法国“廉价住房机构”(HBM)更名为“低租金住房机构”(HLM)。该机构是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的主体,承担社会住 房开发、建设、出租、出售、维护、管理等职责。 195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优先城市化地区”(ZUP)政策。政策重点解决社会住房快速建 设中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完善“优先城市化地区”社会住房综合设施配套问题。在各方共同 努力下,法国社会住房建设快速发展,至1970年代末,共完成约80万套社会住房建设。 2.1.3 规划与设计 这一时期,法国社会住房以集合住宅形式为主,选址多位于城市郊区,规划布局多采用 柯布西耶1930年代提出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概念。价格低廉、施工快捷的装配式工业化住房,以及外形设计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式被大量采用,以满足快速、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2.2 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末:鼓励多样化供给及改造衰败社会住房阶段 2.2.1 发展背景 1970年代中期法国住房数量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多样化的社会住房需求开始显现。 此外,部分社会住房逐渐成为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地,上述区域的住房品质及环境加速衰败, 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2.3 政策历程 为应对上述新出现的问题,法国政府从两方面着手,完善了相关的社会住房政策。1977 年政府设立“住房个人补助”(APL),鼓励社会住房的多样化供给。为应对部分社会住房衰败 问题,政府制定了郊区社会住房复兴政策。先期政策重点聚焦于改善衰败社会住房的物质空 间环境。后期政府从整体层面协调推进衰败社会住房的更新整治。 2.2.2 规划与设计 该阶段社会住房的规划建设不再要求具体套型面积标准,而是鼓励通过分析不同房间的 使用需求和布置方式,提出不同功能房间的面积。同时针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活动方 式及需求特征,制定相应标准,细化相应社会住房类型。同时,建筑风貌及形态上更加丰富 多元,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3 1990年至今:提出社会混合政策及渐进式城市更新阶段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家。2001 年,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构建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的改革报告将高等工程教育推向改革前沿,使法国建立起一个层次清晰、规格配套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了法国工业化的步伐。分析当今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将对我国推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 1.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化 1988 年,法国全国雇主委员会主席弗朗索瓦?贝里戈接受《教 育学杂志》访问时曾说:“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制度能够为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基础要宽一些,也就是说,通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他们较快地掌握一门技术,并且能够跟踪这门技术的发展。一开始我们都要通过让他们掌握应用技术来考察他们的接受能力。我们不需要那些为某一个具体部门培养出来的人,他们的知识范围狭小,像是封闭在一个堡垒中一样,而且通常他们都有一些坏习惯,认为自己的领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些人被证明是很难获得发展的。”因而他强调说:“只要有了坚实基础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生无论在他的一生发生什么情况,都可以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社会的推动下,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明显具有以工具性

基础和知识性基础为内涵的基础化倾向,认为掌握扎实的基础理 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一般的方法论与具有较熟练的实践能力两者 缺一不可。般来说,学生只有在2—3年的预科班中打下了较 牢固的数理化知识基础后才能进入正式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在此期间,学校则主要加强对他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强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学生知识的多面性,注意传授其它专业理论的基础知识。如学习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传统的有关机械专业的课程外,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自动化等均列入所学内容。这样就使学生具有宽口径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日后开辟新领域、开展学科间的交叉打下基础,并且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较顺利地实现从一个技术领域到另一个技术领域的转化。 2.高等工程教育的非技术化 由于工程师在法国具有独特地位,因而形成了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但考上后由学习热情的减退所引发的逃学、校园暴力、青少年不良行为等被称为教育荒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法国人逐渐明白,现代工程已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问题,它往往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甚至影响到人类生存。因此,当代高等工程教育不仅要让未来的工程师懂得科学、技术和工程,还必须懂得有关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社会、环境、工业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以使科学永远造福于人类,保证个人全面健康和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法国现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0多万人。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多种形式的学习课程,包括短期学习课程、长 期学习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等特点,高等院校可分为四类,即:综合大学(Universities)、高等专业学 院(GrandesEcoles)、工程学院大学(InstitutsUniversitairesdeTechnologie)和一些高级技师学校(SectinsdeTechniciensSuperieurs-STS,thatisHigherTechnicianStudies)。 法国综合大学历史悠久,科系设置齐全,科研力量和师资设备在法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由中央教育研究部统一领 导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法国现有79所综合大学, 其中3所在海外,共有学生120余万名。在综合大学学习的学生约 占全国大学生的90%。大学专业有工程、医学等。大学设有上千所 培训部与研究部,还有一些研究所和专业学院以及教师培训机构等。大学学制一般为9年,采取学分与证书相结合的制度。9年的学习 时间可分为长短不同的4个阶段,成绩合格者,可授予国家文凭证书。有些大学授予本校的文凭证书。 第一阶段为期两年,是基础理论教育阶段。学生经两年的学习,获得规定的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大学技术学院文凭(DUT)。学生 可凭该文凭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或到社会上就业。 第二阶段为期一年,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实为第三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学士学位(LICENCE)。获 得学士文凭证书者可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或到社会上就业。 第三阶段通常需要两年时间,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实为第 三年和第五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硕士学

二战中的法国陆军

二战中的法国陆军 法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声名大噪,但其陆军实力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实际上,整个国家也元气大伤。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认为修建一条坚固的防御线最符合现代战争战略需要,也符合法国的国情。因此,法国耗费大量的国防预算开支,修建了著名的马其诺防线体系。法国陆军依靠征兵吸收兵源,质量参差不齐。 法国于1939年9月1日开始动员陆军:约500万名预备役军人加入到了90万兵力的正规军。然而,静坐战争和寒冷的天气让法国军队的士兵一落千丈。1940年5月10日,德军空袭卢森保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这一举动完全出乎英法联军的意料,德军从侧面包抄马其诺防线,全面发动了对法国的进攻。在这次战争中,德军的战术运用,军队的训练素质,士兵高涨的士气及众多的优良装备都占尽了决定性的优势。法国军队的抵抗持续了不到两个月,最终被迫求和。1940年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议。 停战书的条款规定:在法国未被占领的地区,未参战的法国军队须立即解散,法国只保留10万人的部队用以维持秩序,暂时保留法国海军舰队以及殖民地的军队。法国在这次战役中伤亡人数达到29万人,有190万人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意军从6月20日至25日在意法边界向法国发进进攻,奥瑞将军指挥的18万5千人的法国军队(编为三个师及各种守备部队)驻守法意边界,彻底阻断了意军的进攻,法国军队仅有37人死亡,42人受伤,150人失踪。

编制 1940年5月,法国陆军的第1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群和第7 军驻守在从瑞士绵延至北海的东北战线上,这些军队的组成包括:63个步兵师(其中30个正规军师) 7个摩托化步兵师 3个装甲师 3个轻型机械化师 5个骑兵师 13个要塞师 另有17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和3个装甲师组成了总预备队。 步兵 步兵是法国陆军的骨干力量。一战后,法国陆军步兵部队增加了火力装备,除此之外,部队的运输仍然大量依靠马匹。法国陆军的基本步兵师编制模式为许多国家所采用:每个步兵师包括一个师司令部、三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和一个侦察群;侦察群下面包括四个侦察中队,其中配备指挥部、摩托车、马匹和武器。步兵师的支援部队包括两个工兵连、一个电报连、一个无线电通讯连、摩托化运输和马匹运输辎重队各一个、一个炮场和一个医疗组。步兵师的反坦克部队包括一个装备12门25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兵连。这支反坦克部队附属到步兵师下的一个步兵团中。步兵师的满员编制为17000名士兵和500名军官。 每个步兵团编有一个指挥连、一个武器连(6门25毫米口径的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结合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教程)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 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 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 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1、胡格诺派学院 2、耶稣会学院 学院学制一般为7年,开设拉丁文、希腊文、数学、逻辑学、古典文学、算术、几何、天文学等课程。学院里经院主义色彩极其浓厚,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和理智能力,但不注意学生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耶稣基督圣乐会 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产生,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7世纪到大革命前,法国中等教育由于宗教团体和当权者的重视而获得的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精)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 世界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现代史上重要国家的双边关系也是了解和分析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加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交联系的历史,更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尤其是欧洲的近现代史上,法德关系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法德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恩怨冲突不断,然而到二战后法德两国能够实现民族和解,改善双边关系,加强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和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这也对我们今天改善中日外交僵局,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仅对二战后法德关系由长期对抗到和解合作关系转变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法德关系二战后的改善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和两国政治家的努力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政治来讲,二战后德国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社会改革,根除法西斯主义,惩制战争罪犯,吸取战争留下的深刻教训,为法德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法国和德国在一战是交战双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发动了对世界的侵略扩张,而且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国打败,法国受到重创。二战后,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德国战争失败,国家社会经济同样受到重创,战争冲突对抗导致两败俱伤,大大降低了两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是由于法德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

期一个半世纪的冲突与对抗使法德双方认识到冲突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还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他们认识到加强合作才是必经之路。 其次,从经济上讲,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的日益联系密切是推动法德关系改善的经济根源。经济发展是推动世界各地加强联系的根本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损害。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它们纷纷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推动各国经济加强联系,这从根本上推动法德关系改善。法德是欧洲大国,也是资本主义强国,二战后也是战争主要受害国,经济受到严重挫伤,因而加强经济联系是历史必然,这是加强合作改善关系的根本动力。 第三,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与法德两国政治家的努力分不开。法国戴高乐上台时,他关于战后欧洲联合必须包括德国人的思想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戴高乐清楚地知道,法国要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政治地位也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法国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战败国的德国,这样有利于法国在法德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1958年9月14日—15日,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第一次会谈,双方表示,在有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不能永远指

法国工程师教育体制

法国工程师教育体制 一.项目简介 法国工程师教育是令法国人引以为豪的精英教育,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是由拿破仑创立,最初是处于军事目的,后来逐渐扩展到工程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是为了克服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经过200多年的经验积累,在世界上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特点。 二、项目优势 教育质量高,文凭含金量高,课程内容实用度高,实践程度高,就业率高年薪高 三、学制 法国的工程师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为期两年的基础课程阶段和为期三年的专业阶段。 基础课程阶段是专门服务于法国工程师教育的高教体系,接收高中毕业生,以大学基础教育为主,无特别的专业区分。 专业阶段采取专业自选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进行学习。这一阶段的前两年中,学生需要到企业实习三到四个月,第三年要求学生实习半年。因此,工程师学校的毕业生技术能力、科研能力及管理能力都很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到工业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学生毕业时会获得工程师文凭和法国国家硕士文凭两项文凭。 四、就业方向 法国工程师的工作领域和内容早已不限于技术层面和工业领域,更多的则是从事中高层管理、项目管理,团队领导等,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航空航天领域、机械制造领域、现代医疗器械领域、能源领域、金融领域、商业领域、第三产业的等等有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在施展他们的才华。换言之,工程师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工程师教育的其中一个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世界各地胜任工作的国际型人才。 录取条件: 1.当地高考一本分数线上至少15分 2.校方面试录取(面试语言为英语) 法国高等商学院 一、学院简介 法国高等商学院系统也称"精英院校",是法国教育机制的一大特色。因为其毕业生往往有很好的前途与"钱途",成为许多法国与海外求学者梦寐以求的理想院校。法国高商以培养世界高级商业精英而闻名于世。法国名牌商校的学生筛选标准严格,薪酬高,适应企业环境能力强,擅长外语,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 二、项目优势 2005年9月11日,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这项排行榜,在25所提供欧洲最佳管理硕士课程的院校中,法国不仅有7所商校入选,而且有5所位居前10名。 《金融时报》的排行榜的排名主要依据三大类约15个方面的标准,其中包括:毕业生的职业升迁速度、现行工资、毕业后3个月内的就业率、国际任职率、学校的教学多样性、科学研究成果、女生比例、外国留学生比例、拥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比例以及学生的国际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