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as关于Pushover分析总结

M i das进行P ushover分析的总结 1.1版

-----完全是个人体会,有所错误在所难免

一.不得不说的基本概念

1.P ushover是什么和前提条件

P ushover也叫推倒分析,是一种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者叫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在特定前提下,可以近似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变化情况。

给桥梁用某种方式,比如墩顶集中力方式,施加单调增加的荷载,相应的荷载位移关系就会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这里可以认为IO是处在正常使用状态,LS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CP是完全倒塌破坏。从IO开始结构开始进入弹塑性状态,在LS前结构的损伤尚可修复,且结构整体是安全的,而越过LS 损伤就难以修复了,但是CP前还不至于倒塌。设计中对于不同构件或部位,在特定地震作用下,其性能要求是不一样的。

而特定的前提很明确,就是在整个地震反应时程中,结构反应由单一振型控制,在《公路桥梁抗震细则》(以下简称《细

则》)中,认为常规桥梁中的规则桥梁都满足这一条件(条文说明 6.3.4),因此E1地震可以采用简化反应谱方法,也可用一般的多振型反应谱方法,E2则用Pus hover。

2.P ushover的分析目的

在E2地震作用下,《细则》要求:

可见,对于规则桥梁,只需要检算墩顶位移就可以了。对于单柱墩,容许位移可按7.4.7条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而双柱墩按7.4.8条要求进行Pus hover分析根据塑性铰的最大容许转角(7.4.3)得到。而无论是7.4.3还是7.4.7都要用到Φy和Φu,对于圆形或者矩形截面可按附录B计算,而特殊的截面,可按7.4.4和7.4.5的要求计算。计算方法可以自己编程实现,也可用现成的软件如R es ponse2000等来作为工具。

而对于在特定的E2地震作用下,墩顶的位移,都需要用P ushover的能力谱法得到。所以Pus hover的目的一个是画出荷载位移曲线后,找到塑性铰达到最大容许转角时的曲线点,计算出墩顶容许位移,第2个目的是应用能力谱法,找到性能点,得到E2地震作用下,墩顶的位移。后者要求小于前者。同时,对于延性构件来说,还要判断性能点对应的各塑性铰状态,最好能让塑性铰都处于IO和LS或者LS和CP之间,从而既可满足一定延性达到可修或者不倒的目的。

对于非规则桥梁,可以用线性或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方法,直接得到E2地震作用下极限弯矩和各塑性铰的状态并验算强度或者转角。

二.Mi das的Pus hover分析的基本步骤

1.建立结构的弹性材料和截面特性,建立结构的基本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应荷载;

2.定义结构的质量,进行特征值分析,得到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型;

3.进行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输入截面配筋情况,定义设计标准,强度折减系数,钢筋混凝土材料特性等,然后运行截面设计过程。如果定义塑性铰时不使用自动计算功能的话,那么就可以跳过这一步;

4.定义塑性铰时一般需要使用自动计算功能!但是要使用自己的MΦ曲线计算工具,得到有效刚度等。注意,按规范要求用来计算塑性铰最大转角的Φy是要求第2段折线为水平,而这种方法一般不适合Midas进行Pusho ver时塑性铰的定义,所以要另外求双折线模型或者三折线模型的屈服弯矩等参数。

5.分配塑性铰给单元

6.进行Pus h-Over分析,绘出其荷载位移曲线;

7.Mi das自带的能力谱法比较适合建筑,是否可用于桥梁还需要专门研究,如果使用Midas自带的能力谱法则下面

8-12就可以省略了;

8.使用“强度折减系数”法,这就要求使用自己开发的工具,根据结构的自振特性,把荷载位移曲线转换为能力曲

线;

9.建立特定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转换为相应的需求谱,并与能力曲线绘在一起;

10.需求谱与能力曲线的交点即为性能点。把能力曲线双折线化,得到其屈服位移,根据性能点和屈服位移得到位移

延性比;

11.根据位移延性比,计算强度折减系数,并绘出新的需求谱;

12.使用自己开发的工具对10,11进行迭代最后得到最终的位移延性比,并计算出相应的位移,即计算墩顶位移。

13.计算塑性铰的最大容许转角,找到某塑性铰首次到达最大容许转角时的步骤序号,得到最大容许位移;

14.进行验算!

三.Mi das进行P us hover的几个关键问题

1.桩基础的模拟

桩基础的刚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可以使用专门的桩基础计算软件如B90,P il e等先计算出其刚度矩阵,经过适当处理后,使用Mi das的一般弹性支承来模拟。

2.P-M曲线的由来和作用

对于纯弯构件或者偏压钢筋混凝土构件,对应某个轴力P,显然就能根据规范求出一个M u极限弯矩来。这个规范就是JTJ85规范,奇怪的是Midas到现在也没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中加入J TG04规范,大概是因为后者已经在RC设计中考虑

了,不过现在的问题是Pus hover是否认可新的RC设计呢?现在还不得而知。

不过都是极限状态法,原理上也没区别,所以我们规范取JTJ85而混凝土和钢筋材料还是可以取J TG04的,但是材料的1.25系数现在一定要去掉而取为1,在这种情况下,Midas会按J TG04的混凝土设计强度和钢筋的标准强度取值计算,显然如果是正式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验算的话,钢筋的材料应该取 1.2才对,不过我们是在为Pus hover准备数据,而P ushover在从”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里取数据的时候,会自动按材料分项系数为1计算。

经过“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中的柱截面验算后,就可以得到一个P-M图,图的意义就是前面说的P-M u的关系,这个可以用手算一个矩形截面直接核对。在P ushover计算过程中,塑性铰的P可能是不断变化的,于是塑性铰的MΦ曲线也会变化,我们在定义塑性铰时如果自动计算,则M i das会自动在当前P得到M u后,再根据某个规则计算得到M y,再根据M y 得到全部MΦ曲线。而如果用户定义那么包括P-M关系本身等所有数据都要全部自定义,会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3.自动计算的MΦ曲线是什么

M i das塑性铰定义,在选择自动计算时,其屈服弯矩的计算其实根本就不使用应力应变关系,而是用的规范里的极限状态法计算的极限弯矩转换而来。根据规范和截面尺寸,钢筋分布的定义,求出任何轴力作用下的Mu并不困难,问题是知道M u后怎么得到My呢?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Mi das的塑性铰定义方法。

钢筋混凝土构件一般可选择双线和三折线两种,我们只考虑双线这种情况。

上面是双线模型的屈服面属性和MΦ曲线。

P-M关系显然就是前面的钢筋混凝土设计里的那个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My实际就是设计结果图里的那个M u。我们姑且不讨论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只需要验证M u=M y这个结论对不对。

对如下某单墩模型进行计算,只在墩底设一个塑性铰,计算结果见下面的图形:

结果显示屈服点在24步骤,底部剪力574.3弯矩5743.1,墩高10m,所以P=6016.16时,Pus hover出来的屈服弯矩是5743.1,与P-M图里的基本一致,有所差别是因为显示的是步骤点,而实际屈服一般应该在步骤中间的某处,可见我们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

三折线的骨架曲线确定就比较复杂一点,因为有两个屈服点,其第一屈服点P1取的是受拉区钢筋刚刚屈服时的弯矩,第二屈服点对应P2的就是P-M曲线里Mu,P1,P2都是Mi das 内部自动计算的。在已经知道初始有效刚度的情况下,根据P1,可以得到D1,然后根据alpha1和P2可以得到D2这样整条曲线就定义出来了,值得注意的是默认的初始刚度不能取为

E I而是要用户自定义直接输入其有效刚度,而且alpha1一般

也要自己计算。

3.有效刚度的计算和使用

有效刚度=屈服弯矩/屈服曲率,屈服曲率可以按规范方法得到,但是屈服弯矩只能自己计算了。在我的软件工具里,可以使用Kent-P ark的约束混凝土模型,不过最大混凝土抗压强度没有

提高,也可以使用建筑混凝土规范的模型,2者使用的都是混凝土的标准强度。

首先计算Φy和Φu

Ecu=0.0074(考虑了箍筋作用)

附录里的公式

Φu=0.023241/m

Φy=0.002471 1/m

使用我自己开发的工具(非约束混凝土):

Φu=0.0267 1/m

Φy=0.002455 1/m

My=3085 kN.m

经过大量计算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使用规范附录公式计算的ΦyΦu应该是在约束混凝土本构关系下,经过简化得到的经验公式。其中Φy不仅和直径及钢筋的屈服应变有关,还和Ecu 的大小,混凝土标号,弹模有很大关系,规范附录公式未考虑这些因素,估计是因为该公式预先假定了混凝土标号,比如C35或C40,Ecu则使用常规的最小体积含箍率计算等,从对比看Ecu如果考虑了箍筋作用的话,Φy不管是否考虑约束混凝土,一般都能对的比较好,但是Φu都有较大差别!

则有效刚度为:

E Ieff=M y/Φy=1256619 kN.m2

Mi das计算出的第一屈服弯矩为

第二屈服弯矩为

软件计算的Φu对应的弯矩3960kN.m

显然在达到M idas的破坏弯矩前,就已经达到了Φu,而导致了箍筋断裂,虽然未考虑约束混凝土对抗压强度的 1.25的增大,但是结构本身由于反复荷载也会导致一定程度上强度和刚度的降低,所以使用3960作为破坏点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软件计算可得到

Al pha1=(3960-3085)/(0.0267-0.002455)/EIeff=0.02872

Al pha2就可以随便取了,不影响结果。

4.最大墩顶容许位移的相关计算的对比

(1)根据规范公式7.4.7计算

Du=10*10*0.002471/3+(10-10/2)*0.02324=0.198567 m

(2)根据M i das的P ushover计算:

容许转角:

C it a_u=10*(0.02324-0.2471)/2=0.103845

5.Midas的能力谱法能不能用在桥梁上

Mi das的能力谱功能是建筑里原封不动转移过来,其中要求定义性能点评估办法和结构响应类型,这2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在建筑中,确定的方法有一张专门的表格,但显然不能套在桥梁上。从2000年后一些专门的研究看,似乎桥梁上使用强度折减系数法的比较多,包容性更好,而且结果大小适中。由于能力谱法理论比较难懂,要在设计中使用,不用Midas自带的话,就要自己开发工具。下面的例子里我就用强度折减系数法和Mi das 自带的这个做下粗略的比较。

四.单柱墩顺桥向全桥P ushover

1.算例说明:本算例是示意性的不是实际桥梁

圆形单墩,直径1.5m,墩高10m,墩底固定,墩顶质量6000kN/g。

材料J TG04的C40混凝土,钢筋是20根d25的HR B335,箍筋间距0.1m d16。

设计反应谱

2.基本模型

3.按说明要求进行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结果生成P-M图

4.P ushover分析

(1)定义主控数据

(2)定义P us hover荷载工况:

(3)定义铰

屈服面特性什么都不用改,就是默认的就可以,但是曲线形状要修改

(4)建模的最后一步就是给墩底单元分配该塑性铰,并运行计算,然后进行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在运行P ushover分析,就可以查看结果了。

5.结果

(1)第一屈服点,在步骤8

第二屈服点,在步骤128

第一屈服点软件工具计算点为3085,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第二屈服点,就是M i das自己计算的P-M图上的数值。

(2)最大容许位移,当产生0.103845的转角时为184步骤,对应位移0.276,塑性铰达到Φu时,为128步骤对应墩顶位移0.192(这个数值的计算有问题,将在 1.2版本修改),选择较小值0.192作为最大容许位移。而按规范公式计算的数值是:0.1986。

屈服点步骤8对应位移:0.012

(3)底部剪力-位移曲线

(3)性能点反应谱

其他设置

最终的能力谱的相关曲线

性能点

这里325.9是对应底部剪力,0.034则是其相应的墩顶位移. 位移延性比0.034/0.012=2.5

下面用我自己开发的工具计算性能点:

性能点位移为0.0355, 位移延性比 2.5

五.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1.塑性铰的长度问题

在上面的例子中,塑性铰的长度就是一个单元的长度,这显然是有问题的,这样算出来的位移要小得多。实际计算的时候应该把单元再细分些,先象上面那样定义一个单元为塑性铰,找到性能点后再根据当前弯矩决定塑性铰的长度,即超过屈服弯矩的单元都要设置塑性铰,再重新计算。

2.屈服弯矩的计算问题

“结构计算工具箱”中的计算屈服弯矩的方法还不够弯矩,其中有效刚度的没问题的,但屈服弯矩会偏大,主要是因为算法假设屈服后是平的,而实际al pha1可能会比较大,所以软件还需要完善。

3.容许位移和能力曲线屈服点的问题

上面四-5-(2)对比容许位移实际并不准确,因为增加塑性铰后位移会增大。能力曲线屈服点是Mi das的计算点还是用“结构计算工具箱”的结果呢?

4.双柱墩的计算

目前看来双柱墩确实会遇到很多特别的问题,需要特别的研究。

midas关于Pushover分析总结

M i das进行P ushover分析的总结 1.1版 -----完全是个人体会,有所错误在所难免 一.不得不说的基本概念 1.P ushover是什么和前提条件 P ushover也叫推倒分析,是一种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者叫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在特定前提下,可以近似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变化情况。 给桥梁用某种方式,比如墩顶集中力方式,施加单调增加的荷载,相应的荷载位移关系就会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这里可以认为IO是处在正常使用状态,LS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CP是完全倒塌破坏。从IO开始结构开始进入弹塑性状态,在LS前结构的损伤尚可修复,且结构整体是安全的,而越过LS 损伤就难以修复了,但是CP前还不至于倒塌。设计中对于不同构件或部位,在特定地震作用下,其性能要求是不一样的。 而特定的前提很明确,就是在整个地震反应时程中,结构反应由单一振型控制,在《公路桥梁抗震细则》(以下简称《细

则》)中,认为常规桥梁中的规则桥梁都满足这一条件(条文说明 6.3.4),因此E1地震可以采用简化反应谱方法,也可用一般的多振型反应谱方法,E2则用Pus hover。 2.P ushover的分析目的 在E2地震作用下,《细则》要求: 可见,对于规则桥梁,只需要检算墩顶位移就可以了。对于单柱墩,容许位移可按7.4.7条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而双柱墩按7.4.8条要求进行Pus hover分析根据塑性铰的最大容许转角(7.4.3)得到。而无论是7.4.3还是7.4.7都要用到Φy和Φu,对于圆形或者矩形截面可按附录B计算,而特殊的截面,可按7.4.4和7.4.5的要求计算。计算方法可以自己编程实现,也可用现成的软件如R es ponse2000等来作为工具。

PUSHOVER分析

提要:本文首先介绍采用Midas/Gen进行Pushover分析的主要方法及使用心得,然后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其结果反映出此类结构在大震下表现的一些特点,可供类似设计参考。 关键词:Pushover 剪力墙结构超限高层 Midas/Gen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是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单调加荷载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得到结构能力曲线,并判断是否出现性能点,从而判断是否达到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1]。 Pushover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步建立结构能力谱曲线,第二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对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超限高层而言,选取Pushover计算程序的关键是程序对墙单元的设定。SAP2000、ETABS软件没有提供剪力墙塑性铰,对框-剪结构可将剪力墙人工转换为模拟支撑框架进行分析;对剪力墙结构来说,进行转换不可行。而Midas/Gen程序提供了剪力墙Pushover单元(类似薄壁柱单元,详见用户手册),对剪力墙能够设置轴力-弯矩铰以及剪切铰。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在Midas/Gen中进行Pushover分析的步骤(以Midas/Gen 6.9.1为例): 一 Pushover分析步骤 1. 结构建模并完成静力分析和构件设计直接在Midas/Gen中建模比较繁琐,可以用接口转换程序从SATWE(或其他程序如SAP2000)中导入。SATWE转换程序由Midas/Gen提供,会根据PKPM的升级而更新。转换仅需要SATWE中的Stru.sat 和Load.sat文件。转换时需要注意的是,用转换程序导入SATWE的模型文件后,形成的是Midas/Gen的Stru.mgt文件,是模型的文本文件形式,需要在Midas/Gen中导入此文件,导入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风荷载及反应谱荷载没有导进来,需要在Midas/Gen中重新定义; 2) 需要定义自重、质量; 3) 需要定义层信息,以及墙编号; 此外,还应注意比较SATWE的质量与Midas/Gen的质量,并比较两者计算的周期结果实否一致。 2. 输入Pushover分析控制用数据 荷载最大增幅次数用于定义达到设定的目标位移(或荷载)的分步数,一般来说,分步越多,每次的增幅越小,最终得到的能力谱曲线越平滑。但是分步过多带来计算时间上的大大增加,所以取值应该由少至多进行试算,直到取得满意的曲线结果为止。 图1 10分步,每步最大10次迭代结果

MIDAS pushover分析在桥梁双柱及排架墩抗震计算中的应用

MIDAS pushover分析在桥梁双柱及排架墩抗震计算中的应用 摘要:由于近几年地震的频发及地震作用给建筑结构所带来的严重破坏,使得科研及设计人员越加注重地震作用的分析。而桥梁结构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对桥梁各个结构基于抗震性能的计算也日趋完善。在桥梁结构抗震分析中,能力保护构件的验算须满足规范要求。本文通过对双柱墩横向地震下的midas建模分析,阐述pushover分析在双柱墩或排架墩地震工况下的计算。通过pushover迭代分析得出墩底塑性屈服时的轴力和墩柱达到屈服状态时的横向位移。 关键词:桥梁;地震作用;抗震分析;midas pushover 分析;墩柱屈服时轴力和位移 桥梁作为交通生命线的枢纽,由于其用途的特殊性,一旦遭受地震破坏,将会导致巨大的经济及生命财产损失,且震后修复较为困难。故在桥梁结构设计中,对桥梁结构两阶段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计算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桥梁结构中能力保护构件桥墩在E2作用下的抗震验算应按照规范验算桥墩墩顶的位移,并验算桥墩在地震作用时的抗弯及抗剪强度。采用非线性时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的桥梁应验算其塑性转角。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7.3.7条规定,对双柱墩、排架墩顺桥向的容许位移按照规范公式计算即可,横桥向的

容许位移可在盖梁处施加水平力F,进行非线性分析(推倒分析),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墩柱任一塑性铰达到其最大容许转角货塑性铰区控制截面达到最大容许曲率时,盖梁处的横向水平位移。 一、工程实例 滨海地质条件下,3x30m预制简支变连续等截面小箱梁;桥宽13.5m,横向设四片小箱梁,梁高为1.6m,采用通用图设计。预制小箱梁下部采用双柱接明盖梁,盖梁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盖梁尺寸(高x宽)为1.6x1.8m,下接1.6x1.6m 矩形墩柱,标准柱间距为6.5m。其中墩断面图见图一。 图一:小箱梁中墩断面图二:midas模型建立 桥面铺装:10cm改性沥青和10cmC40防水混凝土;汽车荷载:公路―Ⅰ级;设计车速:V=80km/h;设计年限:100年;设计基准期:100年;环境类别:Ⅱ类。 二:模型建立 对桥梁上部结构计算时建立全桥midas模型进行空间动力分析,而针对小箱梁双柱墩的横向分析,本文同过midas 中的pushover分析模块进行建模计算。3x30m小箱梁在横向建模分析时将上部结构等效成集中质量加载与盖梁上,下部盖梁和墩柱承台采用梁单元进行模拟,承台底约束考虑桩土作用,施加集中刚度。模型建立见图二。 城市桥梁抗震规范中6.6节中指出,关于横向允许位移

Midas自己使用问题总结

Midas Gen自己使用问题总结 注意:Midas Gen使用操作内容绝大部分都可以在“程序主菜单-帮助”系统中查到,非常方便。 一、零散问题总结 1、Midas中的质量 MIDAS中转换“质量”分两种,一种是“自重”,一种是“其他荷载”,前者在“模型-〉结构类型”中,后者在“模型-〉质量-〉将荷载转换成质量”中。 在MIDAS/Gen中,“模型 > 质量 > 将荷载转换成质量...”中不能将单元的自重转换为质量。如果要做动力分析(包括地震动力分析),将结构的自重转化为质量,必须要在结构类型中设定相关条目。即:可以通过“模型-〉结构类型-〉将结构的自重转换为质量”将模型中的单元质量自动转换为动力分析或计算静力等效地震荷载所需的集中质量。 2、Midas“由荷载组合建立荷载工况” 该项目将荷载组合中的各荷载工况的组合建立为新的荷载工况。 对非线性单元(如索、只受拉或只受压单元)由于其非线性特性,单纯将各荷载工况的分析结果进行线性组合(荷载组合)是错误的,此时应该使用该功能将荷载组合(如+定义为一个荷载工况作用于结构上,方能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 路径:从主菜单中选择荷载 > 由荷载组合建立荷载工况...或者….从树形菜单中选择静力荷载 > 由荷载组合建立荷载工况... 3、“刚域效果”与“设定梁端部刚域” 刚域效果:自动考虑杆系结构中柱构件和梁构件(与柱连接的水平单元)连接节点区的刚域效应,刚域效应反映在梁单元中,平行于整体坐标系Z轴的梁单元将被视为柱构件,整体坐标系X-Y平面内的梁单元将被视为梁构件。 路径:从主菜单中选择模型 > 边界条件 > 刚域效果...或者从树形菜单的菜单表单中选择模型 > 边界条件 > 刚域效果 设定梁端部刚域:该功能主要适用于梁单元(梁、柱)间的偏心设定。当梁单元间倾斜相交,用户要考虑节点刚域效果时,需使用该功能进行设定。在“主菜单中的模型>边界条件>刚域效果”只能考虑梁柱直交时的效果。 路径:从主菜单中选择模型 > 边界条件 >设定梁端部刚域...或者从树形菜单的菜单表单中选择模型 > 边界条件 >设定梁端部刚域。 4、分割单元 分割选定单元并在分割点处建立节点(即对几何模型进行单元划分,跟sap2000一样,不划分则默认将一个几何对象作为一个单元)。可以按照等间距、任意间距、被节点分割、分割数量…..进行划分。 路径:a从主菜单中选择模型 > 单元 > 分割... b从树形菜单的菜单表单中选择模型 > 单元 > 分割 在图标菜单中单击分割单元 快捷键:Alt+7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与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一、Pushover分析法 1、Pushover分析法优点: (1)作为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分析方法,Pushover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抗侧力性能,可以对结构关键机构及单元进行评估,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从而为设计改进提供参考。(2)非线性静力分析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分析结果,减小分析结果的偶然性,同时花费较少的时间和劳力,较之时程分析方法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2、Pushover分析法缺点: (1)它假定所有的多自由度体系均可简化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这一理论假定没有十分严密的理论基础。 (2)对建筑物进行Pushover分析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位移和水平加载方式,其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者的选择。 (3)只能从整体上考察结构的性能,得到的结果较为粗糙。且在过程中未考虑结构在反复加载过程中损伤的累积及刚度的变化。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性状。 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1、时程分析法优点: (1)采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作为输入,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从而全面考虑了强震三要素,也自然地考虑了地震动丰富的长周期分量对高层建筑的不利影响。 (2)采用结构弹塑性全过程恢复力特性曲线来表征结构的力学性质,从而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3)能给出结构中各构件和杆件出现塑性铰的时刻和顺序,从而可以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4)对于非等强结构,能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能计算出柔弱楼层的塑性变形集中效应。 2、时程分析法缺点: (1)时程分析的最大缺点在于时程分析的结果与所选取的地震动输入有关,地震动时称所含频频成分对结构的模态n向应有选择放大作用,所以不同时称输入结果差异很大。(2)时程分析法采用逐步积分的方法对动力方程进行直接积分,从而求得结构在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所以此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完成。而且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对计算机要求更高,耗时耗力。 (3)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工程应用要求较高。从结构模型建立,材料本构的选取、地震波选取,到参数控制及庞大计算结果的整理及甄别都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厚的工程经验。 三、参考文献 [1] 孙长军.初探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理论的特点.四川建筑,2006,26:119-121 [2] 吕西林,金国芳,吴晓涵.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及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PUSHOVER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PUSHOVER 分析方法)简介 静力弹塑性分析也称PUSHOVER 分析方法,是指在结构上施加竖向荷载并保持不变,同时施加某种分布的水平荷载,该水平荷载单调增加,构件逐步屈服,从而得到结构在横向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 主要步骤为: (1)按通常做法建立结构模型,包括几何尺寸、物理参数等; (2)根据单元种类(梁、柱、支撑、剪力墙等)和材料类型(钢、钢筋混凝土),确定各单元塑性铰性质(恢复力模型),根据受力形式可分为轴压、弯曲、剪切、压弯铰。一般程序将塑性铰集中在杆件两端,并不考虑沿杆长的分布,轴压铰集中在杆件中央; (3)施加全部竖向荷载; (4)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 (5)选择合适的水平加载模式,施加在结构上,逐渐增加水平荷载,结构构件相继屈服,随之修改其刚度(程序自动完成),直到达到结构目标位移,对结构性能进行评判。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原理 MIDAS 程序提供的pushover 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两本手册,一本是由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建筑抗震评估和修复》(ATC —40),另一本是由美国联邦紧急管理厅出版的《房屋抗震加固指南》(FEMA273/274)。程序中FEMA 较本构关系和性能指标就来自于(FEMA273/274),而pushover 方法的主干部分,即分析部分采用的是能力谱法CSM ,来自于ATC 一40 (1996)和FEMA-273(1997)。 其主要步骤如下:(1)用单调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构的基底剪力b V 一顶点位移n u 曲线(图1(a ))。(2)建立能力谱曲线:对不很高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可用等效单 自由度体系代替原结构。因此,可以 将b V —n u 曲线转换为谱加速度a S 一谱位移d S 曲线,即能力谱曲线(图 l (b ))。 图1 pushover 曲线和能力谱之间的转换 (3)建立需求谱曲线 需求谱曲线分为弹性和弹塑性两种需求谱。对弹性需求谱,可以通过将典型(阻尼比为 5%)加速度加速度a S 反应谱与位移d S 反应谱画在同一坐标系上,根据弹性单自由 度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可知 a S 和d S 之间存在下面的关系 a d S T S 22 4π 对弹塑性结构AD 格式的需求谱的求法,一般是在典型弹性需求谱的基础上,通过考虑等效阻尼比e ξ或延性比μ两种方法得到折减的弹性需求谱或弹塑性需求谱。

浅谈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及理解与应用

浅谈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的理解与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以Midas/Gen 程序为例,采用计算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弹塑性分析的步骤和过程,表明Pushover 是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分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Midas/Gen 能力谱 需求谱 性能点 一、基本理论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也称Pushover 分析法,是基于性能评估现有结构和设计新结构的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简要地说,在结构计算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则分布的水平侧向力或侧向位移,单调加荷载(或位移)并逐级加大;一旦有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或使其退出工作),进而修改结构总刚度矩阵,进行下一步计算,依次循环直到控制点达到目标位移或建筑物倾覆为止,得到结构能力曲线,之后对照确定条件下的需求谱,并判断是否出现性能点,从而评价结构是否能满足目标性能要求。 Pushover 分析的基本要素是能力谱曲线和需求谱曲线,将两条曲线放在同一张图上,得出交会点的位移值,同位移容许值比较,检验是否满足特定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要求。能力谱曲线由能力曲线(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转化而来(图1)。与地震作用相应的结构基底剪力与结构加速度为正相关关系,顶点位移与谱位移为正相关关系,两种曲线形状一致。 其对应关系为: 1/α G V S a = roof roof d X S ,11γ?= , 图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转换为能力谱曲线 其中1α、1γ、roof X ,1分别为第一阵型的质量系数,参与系数、顶点位移。该曲线与主要建筑材料的本构关系曲线具有相似性,其实其物理意义亦有对应,在初始阶段作用力与变形为线性关系,随着作用力的增大,逐渐进入弹塑性阶段,变形显著增长,不论对于构件,还是结构整体,都是这个规律。 需求谱曲线由标准的加速度响应谱曲线转化而来。标准的加速度响应谱纵坐标为谱加速度,横坐标为周期,将横坐标替换为谱位移,可得到加速度-位移反应谱,即需求反应谱(图2)。周期与谱位移的对应关系为: g S T S a d 2 2 4π=

midas Gen-钢筋混凝土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例题钢筋混凝土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2 例题. 钢筋混凝土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概要 此例题介绍使用midas Gen 的反应谱分析功能来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的方 法。 此例题的步骤如下: 1.简介 2.设定操作环境及设定材料截面 3.用建模助手建立模型 4.建立框架柱及剪力墙 5.楼层复制及生成层数据文件 6.定义边界条件 7.输入楼面及梁单元荷载 8.输入风荷载 9.定义质量 10.运行分析 11.荷载组合 12.一般设计参数 13.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参数 14.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15.静力弹塑性分析

例题 钢筋混凝土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3 1.简介 本例题介绍使用midas Gen 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功能来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例题模型为九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该例题数据仅供参考) 基本数据如下: 轴网尺寸:见平面图 柱: 500mmx500mm 主梁: 250mmx600 mm 混凝土: C30 剪力墙: 250mm 图2 分析模型

例题钢筋混凝土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4 2.设定操作环境及定义材料和截面 1.主菜单选择文件>新项目 文件>保存:输入文件名并保存 2.主菜单选择工具>设置>单位系:长度 m, 力 kN 图3 定义单位体系 3.主菜单选择特性>材料>材料特性值: 添加:定义C30混凝土 材料号:1 数据库:C30 规范:GB10(RC)

例题 钢筋混凝土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5 图4 定义材料 4.主菜单选择 特性>截面>截面特性值: 添加:定义梁、柱截面尺寸

例题钢筋混凝土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6 图5 定义梁、柱截面5.主菜单选择特性>截面>厚度: 添加:定义剪力墙厚度 图6 定义剪力墙厚度

MIDASgen将荷载转化为质量

MIDAS 建模事项 (2021-09-25 22:07:56) 标签: 分类: 软件midas 杂谈 中国标准里地震作用的分析有基底剪力法、振型分解法、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动力弹性时程分析、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等. 在MIDAS 程序里的实现: 基底剪力法: 在"荷载横向荷载静力地震荷载"中定义.该方法由于需要层的概念,有些通用有限元程序不提供该方法. 振型分解法: 在"荷载反响谱分析数据"中定义.在后处理上MIDAS提供振型参加水平系数,供设计人员判断所取振型数量是否足够.并提供标准规定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剪重比、每层各构件所负担的剪力等.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需要先做结构分析和设计.然后在"设计静力弹塑性分析控制"等命令中实现.提供梁、柱、桁架、剪力墙的Pushover分析. 动力弹性时程分析: 在"荷载时程分析数据"中定义. 定义结构的自重:

在"荷载自重"中给出Z的系数"-1". 将结构的自重转化为了水平: 在"模型结构类型"中将自重转化为了水平.介绍使用转化为了X、Y、Z方向(当不计算竖向地震时,可选转化为了X、丫方向). 将活荷载转化为了水平: 根据标准要求应将局部活荷载转化为了水平.在"模型水平将荷载转化成水平" 中实现. PKP M中刚性板及弹性楼板在MIDAS/Gen中如何实现?:一、PKP M中的“刚性楼板〞即楼板面内无限刚,面外刚度为了零. MIDAS/Gen中只需在定义层数据时选择考虑刚性板即可. 二、PKPM中的弹性板6〞即采用壳元真实计算楼板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刚度. MIDAS/Gen中用板单元建立楼板,在定义板厚时真实输入板的面内和面外厚度.注意在定义层数据时应该选择不考虑刚性板. 三、PKPM中的弹性板3〞即假定楼板平面内无限刚,楼板平面外刚度是真实的. MIDAS/Gen中用板单元建立楼板,在定义板厚时,输入平面内厚度为了0,平面外厚度为了楼板真实厚度.注意在定义层数据的时候,应该选择考虑刚性板. 四、PKPM中的弹性膜〞即程序真实的计算楼板平面内刚度,楼板平面外刚度为了零. MIDAS/Gen中用板单元建立楼板,在定义板厚时,输入板平面内厚度为了实际厚度,平面外厚度为了0,定义层数据时选择不考虑刚性板. 建楼板时,对板单元进行了分割,怎样才能快速分割和板相连的梁单元? 针对程序没有提供自动分割相邻梁单元的功能,分割了板单元后,选择所有板边缘的节点,利用菜单模型>节点>投影的功能, “投影类型〞选择“将节点投影在平面上〞,

Pushover分析原理与MIDAS_GEN计算实例

Pushover分析原理与MIDAS_GEN计算实例 科技论坛 Pushover 分析原理与MIDAS/GEN 计算实例 崔延卫李建新 (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14) 作为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Pushover 分析将非线性静力计算结果与弹性反应谱紧密结合起来,用静力分析的方法预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和抗震性能,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Pushover 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地震反应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利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进行结构分析的优点在于:既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弹性设计进行校核,也能够确定结构在罕遇地震下潜在的破坏机制,找到最先破坏的薄弱环节,从而使设计者仅对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加强,不改变整体结构的性能,就能 使整体结构达到预定的使用功能。对多遇地震的计 算,可以与弹性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看总侧移和层 间位移角、各杆件是否满足弹性极限要求,各杆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对罕遇地震的计算,可以检验总侧移和层间位移角、各个杆件是否超过弹塑性极限状态,是否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 Pushover 方法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它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1]:a.假定结构的地震反应与某一等效的单自由度体系相关,这就意味着结构的地震反应仅由第一振型控制;b.在整个地震反应过程中,结构的形状向量保持不变。显然,以上两个假设都不尽完善,侧向荷载的分布形式只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 和振型有关,没有考虑到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振型 向量一般只凭经验假定,现阶段没有具体可行的办 法,而振型向量选取的正确与否对结构特征参数的确定有较大的影

不同加载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原理概述

不同加载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原理概述 摘要:在Pushover分析结构的过程中,不同的侧向加载模式对于分析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就主要研究一下Pushover分析的几种常见的侧向加载模式,并做基本介绍,为设计人员进行pushover分析提供帮助。 关键词:Pushover分析;侧向加载模式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ushover analysis of structure, different loading mode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can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ushover analysis of several common loading mode, and provide basic introduction for designers to Pushover analysis. Keywords: Pushover analysis;Lateral loading mode 1、引言 Pushover方法的早期形式是“能力谱方法”(Capacity Spectrum Method CSM),是基于能量原理的一些研究成果,试图将多自由度体系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特性通过转化成单自由度来体现,目的是构思一种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的快速评估方法。 Pushover方法最早是由Freeman等人在1975年提出的。虽然这种方法不是Pushover方法的全部内容,但是作为结构抗震性能和结构地震易损性的一种快速的评估方法得到了一定应用和推广。1986年,文献[1]明确地指出将能力谱法应用于评估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并详细描述了其步骤。自从1989年美国的Loma Prieta、1994年美国的Northridge和1995年日本的神户大地震以后,特别是随着90年代后基于位移昶的抗震设计(英文简称DBSD)和基于性能钴的抗震设计(英文简称PBSD)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Pushover分析法继承了这两种方法的理念,因此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至此弹塑性分析的理论框架构架基本形成。美国、日本和欧洲都将基于性能、位移的设计理念纳入到行业设计规范中,如美国的FEMA356、ATC40等规范中都引入了此概念。近年来,Pushover 分析作为对结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有效工具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种方法可以使工程人员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产生的破坏情况做出较为详细的预测,这正是目前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所欠缺的。 2、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由于实际的框架结构体系是一个非常发杂的空间体系,加之荷载的复杂性以及材料的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特征,对实际框架进行分析难度很大,所以对Pushover分析做出如下假定: (1)地震的作用方向是随意的不确定的,通常在结构计算中假定地震作用是沿着结构的主轴方向,对相互正交的两个主轴方向(X轴和Y轴)分别进

PUSHOVER方法总结

PUSHOVER方法 1.介绍 PushOVER计算是属于非线性静力计算,可以考虑多种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在连接/支座单元内的多种类型的非线性属性;框架单元内的拉和/或压极限;框架单元内的塑性铰);几何非线性(P-delta 效应;大位移效应);阶段施工(结构改变;龄期、徐变、收缩)。 所有在模型中定义的材料非线性将在非线性静力分析工况中考虑。用户可选择考虑几何非线性的类型: 无 P-delta 效应 大位移效应。阶段施工可作为一个选项。即使独立的阶段是线性的,结构从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被考虑为非线性。 2 加载 用户可施加任意荷载工况组合、加速度荷载和模态荷载。其中模态荷载是用于pushover分析的特定类型的荷载。它是在节点的力的模式,与特定振型形状、圆频率平 方(ω2)、分配至节点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指定的荷载组合同时施加。一般地,荷载从零增加至完全指定的量。对于特殊目的(如pushover 或snap-though 屈曲),用户可选择使用监控结构所产生的位移来控制加载。 当用户知道所施加的荷载量,且期望结构能够承担此荷载时,选择荷载控制。例如,施加重力荷载。在荷载控制下,所有荷载从零增加至完全指定的量。 当用户知道所期望的结构位移,但不知道施加多少荷载时,选择位移控制。这对于在分析过程中可能失去承载力而失稳的结构,是十分有用的。标准的应用包括静力pushover 或snap-though 屈曲分析。用户必须选择一个位移分量来监控,可以是节点的单个自由度,或一个用户以前定义的广义位移。用户必须指定分析中的目标位移。程序将试图施加达到此位移的荷载。荷载量在分析中可被增加或减少。确认选择一个在加载过程中单调增加的位移分量。若这不可能,则用户必须将分析分割至两个或更多的顺序工况,在不同的工况中改变所监控的位移。 注意使用位移控制和在结构施加位移荷载是不同的!位移控制只用来计量从所施加荷载产生的位移,来调整荷载量,以试图达到某种计量的位移值。 3 铰卸载方法 卸载整个结构;局部卸载;使用割线刚度重新开始。第一种方法通常使用,效率最高,第三种方法效率最低。 4 PUSHOVER方法 非线性静力pushover分析是一个特定的过程,用于地震荷载的基于性能的设计。SAP2000 提供了pushover 分析需要的下列工具: 离散的、用户定义的框架铰的材料非线性。铰属性是考虑pushover分析来生成的。默认铰属性基于FEMA-356准则来提供。 非线性静力分析过程特别设计来处理在pushover分析中常见的框架铰承载力的突然 降低。就是铰卸载。 非线性静力分析过程允许位移控制,这样不稳定的结构可被推至期望的位移目标。 在图形用户界面,产生和绘制pushover 曲线,包括在谱坐标中的需求和能力曲线。 在图形用户界面,绘制和输出在pushover 分析的每一步的每个铰的状态。 以下是使用SAP2000 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MIDAS软件在建模时常见问题分析解读

MIDAS软件在建模时常见问题分析解读 问:我想在程序中通过修改数据库中的材料特性值来定义一种材料,能否实现? 答:例如想修改C30混凝土的部分参数,可先选择一个规范,再选择C30,然后将规范改为“无”,就可以对C30混凝土的参数进行修改,而不用用户自己输入材料的每一个特性值参数了。 问:不大明白“模型/材料和截面特征/截面特征系数”中设定参数,比如在“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和“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等应该怎么设定? 答:在“模型/材料和截面特征/截面特征值系数”中一般使用得较多的是设定梁的刚度放大或者折减系数,这时候对于需要放大或者折减的梁,要单独定义一个截面号,然后修改Iyy(抗弯刚度),抗扭刚度则修改Ixx。 设计中,需要对一些梁的弯矩进行调幅的时候,选择要定义的梁,在“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参数/编辑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里面进行设定。 问:在建模中,设计的截面在MIDAS截面库中没有,请问对于不规则的截面输入有什么方法? 答:在“工具>截面特性值计算器”中计算截面的特性值后再导入到程序中。问:在删除部分截面号后,如何对截面的号数进行重新编号,使其连续?答:点击菜单“模型/材料和截面特性/截面”,点击“重新编号”按钮,选择需要重新编号的截面,定义好“开始号”及“增幅”,注意勾选上“修改单元截面号”,点击“重新编号”即可。 问:施工阶段分析时需要定义构件的初始材龄,其初始材龄的定义是什么,和材

龄有何联系?再请问,混凝土湿重指的是浇筑时的重量,还是与自重的差值呢?答:初始材龄就是该单元被激活参与工作时的材龄. 材龄则意义更广泛(初始材龄+激活后的经过时间)。混凝土湿重是指混凝土凝浇注时的重量。 问:计算时,一定需输入时间依存材料(徐变/收缩)和时间依存材料(抗压强度),程序才会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吗?若此项数据不填写,只定义施工阶段,程序是否计算收缩徐变及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答:计算收缩和徐变至少要定义一个施工阶段。但是如果没有输入输入时间依存材料,程序就不能计算收缩和徐变。 问:时间依存材料(抗压强度)输入时为何没有中国规范? 答:中国规范中没有明确给出强度发展函数。 问:平面内刚度和平面外刚度区别? 答:如抗压和抗拉刚度应属于平面内刚度,抗弯应属于平面外刚度。 问:定义板厚时,面内厚度与面外厚度是什么意思?程序计算自重时如何取值?答:板的面内厚度是用来计算板的面内抗拉及抗压刚度的;面外厚度是用来计算板的面外抗弯刚度的。假设N为面内厚度,W为面外厚度,程序计算自重时一般取用N值;当N=0、M>0时,以M值计算自重。 问:Pushover的模型,在修改保存后,再次打开的时候报错,无法打开模型,原因是什么? 答:如果模型中定义完pushover的分析过程,只是在树形菜单里面删除pushover荷载工况,铰特性值等参数,而保留有“分析控制数据”的“PUSHOVER 的分析数据”,保存后的模型再次打开的时候,程序就会报错导致无法打开。问:弹性连接、节点弹性支承和一般弹性支承的区别是什么?

Midas静力弹塑性分析

■ 简介 Pushover 分析是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直至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方法。Pushover 分析是最近在地震研究及耐震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所谓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就是由用户及设计人员设定结构的目标性能(target performance),并使结构设计能满足该目标性能的方法。Pushover 分析前要经过一般设计方法先进行耐震设计使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规范要求,然后再通过pushover 分析评价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是否能满足预先设定的目标性能。 计算等效地震静力荷载一般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反应修正系数(R)将设计荷载降低并使结构能承受该荷载的方法。在这里使用反应修正系数的原因是为了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即考虑结构具有的延性使结构超过弹性极限后还可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所以设计时的地震作用就可以比对应的弹性结构折减很多,设计将会更经济。目前我国的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中的小震影响系数曲线就是反应了这种设计思想。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基于荷载的设计(force-based design)方法。一般来说结构刚度越大采用的修正系数R 越大,一般在1~10之间。 但是这种基于荷载与抗力的比较进行的设计无法预测结构实际的地震响应,也无法从各构件的抗力推测出整体结构的耐震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完成后对结构的耐震性能的把握也是模糊的。 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中可由开发商或设计人员预先设定目标性能,即在预想的地震作用下事先设定结构的破坏程度或者耗能能力,并使结构设计满足该性能目标。结构的耗能能力与结构的变形能力相关,所以要预测到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所以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经常通过评价结构的变形来实现,所以也可称为基于位移的设计(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Capacity (elastic) Displacement V B a s e S h e a r 图 基于荷载的设计方法中地震作用的计算 Pushover 分析是评价结构的变形性能的方法之一,分析后会得到如图所示的荷

静力弹塑性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 ■简介 Pushover分析是考虑构件的材料非线性特点,分析构件进入弹塑性状态直至到达极限状态时结构响应的方法。Pushover分析是最近在地震研究及耐震设计中经常采用的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析方法。所谓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就是由用户及设计人员设定结构的目标性能(target performance),并使结构设计能满足该目标性能的方法。Pushover分析前要经过一般设计方法先进行耐震设计使结构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规范要求,然后再通过pushover分析评价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是否能满足预先设定的目标性能。 计算等效地震静力荷载一般采用如图2.24所示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反应修正系数(R)将设计荷载降低并使结构能承受该荷载的方法。在这里使用反应修正系数的原因是为了考虑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时吸收地震能量的能力,即考虑结构具有的延性使结构超过弹性极限后还可以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所以设计时的地震作用就可以比对应的弹性结构折减很多,设计将会更经济。目前我国的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中的小震影响系数曲线就是反应了这种设计思想。这样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基于荷载的设计(force-based design)方法。一般来说结构刚度越大采用的修正系数R越大,一般在1~10之间。 但是这种基于荷载与抗力的比较进行的设计无法预测结构实际

的地震响应,也无法从各构件的抗力推测出整体结构的耐震能力,设计人员在设计完成后对结构的耐震性能的把握也是模糊的。 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中可由开发商或设计人员预先设定目标性能,即在预想的地震作用下事先设定结构的破坏程度或者耗能能力,并使结构设计满足该性能目标。结构的耗能能力与结构的变形能力相关,所以要预测到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所以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经常通过评价结构的变形来实现,所以也可称为基于位移的设计(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Capacity (elastic) Displacement V B a s e S h e a r 图 2.24 基于荷载的设计方法中地震作用的计算 Pushover 分析是评价结构的变形性能的方法之一,分析后会得到如图2.25所示的荷载-位移能力谱曲线。另外,根据结构耗能情况会得到弹塑性需求谱曲线。两个曲线的交点就是针对该地震作用结构所能发挥的最大内力以及最大位移点。当该交点在目标性能范围内,则表示该结构设计满足了目标性能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