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

B、刀刻记事法;

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A、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体。

①《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该书,称作“《竹书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该书唐以后就不见于著录,约宋代亡佚。明嘉靖年间出现一本《竹书纪年》二卷,为伪作。近代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

②《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日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

B、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

C、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①《国语》:作者左丘明。又称为《左氏外传》。《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②《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策》是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记事起讫: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

《战国纵横家书》也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

D、其他史著

①《逸周书》: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

②《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士相见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的史料。

③《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下设360个官。

④《山海经》:性质相当于地理志。全书共18篇,三万零八百字。全书通过神话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矿藏共226处。载了260多种动物,130多种植物。

第一节朝史学概述

秦有御史、内史等史官。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

⒈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

城县)人。

⒉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共52万6千5百字。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的来源: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B、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

(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⒊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

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汉书》的史学成就及班固的史学思想

一、班固著《汉书》

班固字孟坚(32——92),扶风安陵(咸阳东)人。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三、班固的史学思想:班固是封建时代正统的史学家。

《汉书》中表现出他浓厚的封建意识

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

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

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第四节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

一、《东观汉记》

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东观,在洛阳南宫,章、和二帝后,为收藏图书之所。历时160余年。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它的体例: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

二、荀悦《汉纪》:

荀悦(148——209),字仲豫,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陈寿修《三国志》及裴注《三国志》

一、陈寿修《三国志》:

陈寿(22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四川南充)人。

二、《三国志》内容及特点:

全书65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起义(184)——西晋灭吴(280)(220曹丕代汉建魏——280)前后共60年的历史。

特点:

(1)《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

(2)《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3)《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

(4)叙事简约,以致疏略

三、裴松之注《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山西闻喜)。

四、《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

《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据《三国志》、裴注及有关杂记、遗闻趣事等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尊刘抑曹。

在人物的塑造上,《三国演义》美化刘备集团,丑化曹操和孙权集团。

第二节范晔与《后汉书》

一、范晔其人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398——445)。

二、《后汉书》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历史。由十纪、八十列传组成。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纪传合成一部,共120卷。

A、编纂体例上在因袭《汉书》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见。

B、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

C、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

A、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

B、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第三节其他史家与史著

A、《宋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任吏部尚书、尚书令等职。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记事起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刘裕掌东晋大权时,下迄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篡宋建齐,共75年史事。

B、《南齐书》:萧子显(489——557),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江苏常州西北)人。《南齐书》记事起自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专权,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30余年史事。

C、《魏书》:魏收(506——572),字伯起,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1)奉诏撰《魏书》,至天保五年(554)完成。全书多次修改,现共130卷,其中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记事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68),下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包括183年史事。

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著作:

A、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

B、郦道元,字善长,今河北涿州人,生活在北魏,官至东荆州刺史。著有《水经注》40卷,记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注文达30万字,是《水经》的20倍。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的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沿革、风土民情及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该书引用书多达375种,所录碑石达302块。

C、《洛阳伽蓝记》:杨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D、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史评著作。如南朝齐梁的刘勰,山东营县人,世居京口(镇江),作《文心雕龙》50篇。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

E、《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彭城人。是宋武帝刘裕侄子。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

第一节隋朝修史的成就及失误

隋朝统治共37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结束了数百年的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一、修史机构与史官的设置:

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

二、隋朝修史的成就:

(1)魏澹等重修《魏书》:魏澹,字彦渊(深),澹父季景是魏收族叔。

(2)王劭作《隋书》、《齐志》: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历仕北齐、北周、隋,入隋为著作佐郎。

(3)牛弘修《周史》:牛弘字里仁。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

(1)隋禁私人修史。

(2)官府修史不力,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的分工合作。

(3)修史者多非其才。

第二节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修撰

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二、八部“正史”的修撰:

(1)《梁书》、《陈书》的修撰:

姚思廉(唐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2)《北齐书》的修撰:

李百药在隋任东官学士、礼部员外郎,入唐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职。

(3)《周书》的修撰:

令狐德棻历任唐初丞相府记室、秘书丞、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等职。

(4)《隋书》的修撰:

该书总监是魏征,同修的尚有房玄龄、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名臣。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五代史志”共30卷十志: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

(5)《晋书》的修撰贞观十八年(644)诏令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棻等重撰《晋书》。

(6)《南史》、《北史》的修撰:

李延寿,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史》记事起自宋永初元年(420),止于陈祯明三年(589),记载了南朝宋、齐、梁、陈四朝170年的历史。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共80卷。

《北史》记事始于魏登国元年(386),终于隋义宁二年(618),记载了北朝魏、西魏、东魏、齐、周、隋六朝233年的历史。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

《南》《北》史编纂方法主要有四:

(1)重新组合;

(2)删削重复和繁冗

(3)补充史料

(4)秉笔直书,恢复历史本来面目。

第三节刘知几与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一、刘知几其人:

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丛亭里人(661——721),唐高宗、玄宗时人。

二、《史通》的内容:

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

三、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第四节杜佑与《通典》

一、杜佑其人:

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万年杜曲(陕西长安杜曲)人。

二、主要内容

《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所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肃、代以后的变革,也附载于注中。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三、《通典》在史学上的地位:

1、创立了新的史体——典制体的通史体裁; (2)对历代典章制度,作了大量探本穷源的工作.(3)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见解

四、局限性:

(1)在200卷的《通典》中,《礼典》竟达100卷之多,反映了杜佑对封建礼制的高度重视,然而造成了全书的臃肿而不协调。

(2)在《兵典》中,不去记述兵制的沿革,而专记用兵之道,甚至连火鸟、火兽之类近于荒谬的传说,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备载。

第五节后晋修《旧唐书》

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史馆修史、宰相监修实录和国史的制度。后晋修成的《旧唐书》,

却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一、《旧唐书》的编纂过程及编纂人:

《旧唐书》修成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即唐亡国后39年。是官修书。《旧唐书》的修撰,从筹集史料,到全书完成,经历了梁、唐、晋三代,历时25年。

二、《旧唐书》的价值:

(1)保存了大量原始材料

(2)唐末五朝本纪记事甚详,较之《新唐书》更有价值

三、存在的问题:

编撰草率:《旧唐书》前半部分,对史料不加考证和筛选,完全照抄原文,出现许多错误。依据旧史,多所回护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顶峰——宋辽金元

第一节《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修撰

一、《旧五代史》的修撰

北宋薛居正等撰。

二、欧阳修与《新唐书》、《新五代史》的编修

《新唐书》是官修书,由欧阳修、宋祁主持纂修。

三、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1)新旧《唐书》的比较:同为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但两者有较大差异:

A、本纪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然简明,但删去了不少有用的史料;

B列传部分,新书删去了旧书的60余传,却增加了300余传,内容显得丰富;

C、《旧唐书》无表,《新唐书》编制了《宰相表》、《方镇表》等十五卷;

D《新唐书》创立了《仪卫志》、《选举志》、《兵志》,是以往各史所没有的。

(2)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内容上:《新五代史》虽然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

指导思想上:欧氏刻意仿效《春秋》重书法,讲褒贬,忽视甚至歪曲史实。

体例上:《旧五代史》是一朝一史,各成体系(仿《三国志》),而新史则把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在一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第二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与编撰《通鉴》的过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乡人。编写分三个步

A、收集资料,编成“丛目”。即把历史事件按年代顺序列出标题,再围绕标题将有关史料组织起来。资料一律依年、月、日顺序排列。

B、长编:即初稿。

C、定稿

二、《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

(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

(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通鉴》用编年方法,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

(3)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突出史学的经世致用的作用:

(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

四、《资治通鉴》的影响

A、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1063卷,其书仿《通鉴》体例,记北宋之事(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钦宗靖康二年(1127)共168年)。

B、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该书与李焘《长编》相衔接,专记南宋高宗朝史事(高宗建炎元年(1127)——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36年史事。

C、清毕沅《续资治通鉴》220卷:上接《通鉴》,下迄元代,为编年体的宋、辽、金、元史。

五、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胡三省字身之,浙江宁海人。(1230——1302)宋末元初人。

第三节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一、袁枢其人

袁枢字机仲,建安(闽建瓯)人。(1131——1205)南宋著名史学家。

二、《通鉴纪事本末》撰写的初衷及特点

袁枢把《通鉴》全书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综括1362年史事,分为239条目,另有附录66事,总计大小305件重要事情,始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为起讫,故名“纪事本末”。

三、评价及影响:

第四节郑樵与《通志》

一、郑樵其人: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号夹漈。南宋兴化军莆田人。只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

二、《通志》的内容及其评价: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00卷,500多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载记、年谱、略六门。(改“书”为“略”,改表称“谱”)其中“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职官、刑法、食货、艺文、校雠等)是全书的精华。

三、郑樵的史学思想:

(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

(2)崇尚实学

(3)批判神权主义的“欺天之学”

第五节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一、马端临生平及《文献通考》编撰经过:

马端临,字贵与,江西饶州乐平人。

二、《通考》的编撰方法和内容:

方法:将原始材料按门类排列,然后依时代顺序一条一条的记载,从上古记起,止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全书共348卷,分成二十四门:

三、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1)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会通”思想。

(2)扩大了典制体史书的门类:

《通典》共分九个门类:食货、选举、官职、礼、乐、兵、刑、州郡、边防。《通考》扩大为24个门类,分类更加缜密。其中增加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

(3)重视社会经济

第六节元修宋、辽、金三史

元世祖中统二年(1621),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就提出了撰修辽金二史的建议。

(一)《宋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宋史》的编修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诏修,由脱脱主持,欧阳玄统修,五年(1345)十月全书告成,前后仅用两年半时间。《宋史》全书共496卷,其中本纪47卷,志162卷,表33卷,列传255卷。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卫王祥兴二年(1279)共320年间的史事。

全书编撰草率主要表现在:

(1)全书详于北宋而略于南宋(2)一人重复列传(3)编次前后失当

(二)《辽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在脱脱主持下,仅用了11个月就完成了《辽史》的编纂。真正的负责人是江西丰城人揭傒斯,发凡起例为欧阳玄。

全书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语解一卷。记载了契丹贵族在祖国北方所建立的辽政权200多年的历史。

(三)《金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金史》也是脱脱主持修撰,实际负责人是揭傒斯。全书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记载了从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止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共120年的历史,历代对《金史》评价很高,远远超过《宋史》、

《辽史》。

原因在于它所依据的史料丰富:A、金朝九代,大都撰有实录。B、有不少私人著作可作依据C、元初王鹗曾奉命纂辑过《金史》,曾勒成初稿。

第六章封建史学的衰落时期——明清

第一节明代设馆编修史书

一、编修《元史》:

洪武元年(1368)八月,徐达北伐,攻下大都,得到元朝十三朝实录。十二月,明太祖就命宋濂、王祎为总裁,李善长为监修,编撰元史。次年2月在南京天宁寺开设元史局,8月便写完了除顺帝以外的本纪、志、表、列传共159卷。

全书共210卷:本纪47卷、志55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了从成吉思汗元年(1206)——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165余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万六千字。

存在问题:①未能反映出元朝历史的全貌②没能充分利用史料③此外还有编次失当,相互矛盾等。

二、编修《明实录》、《明会典》:

《明实录》是明朝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明朝定制,新皇帝即位即诏修前一代实录。《明会典》是记载有关明朝典章制度的一部重要史籍。其体例以六部为纲,详述其职掌及历年事例,并附有插图。内容较《明史》各志为详。

三、《永乐大典》的编纂: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由明成祖永乐时解缙等人奉敕编修。初名《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参加编纂的人前后有2300多人,全书共收集重要典籍七、八千种,共22877卷,加上目录、凡例60卷,共22937卷,装成11095册,字数约三亿七千万字。

清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录出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稿》等约500种书。现存约810卷,370余册,其中国内约200余册。

第二节明末的私家修史

一、对前代史的改编与续写:

A、柯维骐的《宋史新编》:200卷,嘉靖年间,柯维骐为另写一部高质量的新宋史,在宋、辽、金三史的基础上,编写《宋史新编》。

B、王圻的《续文献通考》254卷,是王圻耗40年之精力写成的一部续写《文献通考》而作的典制体史书。

C、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万历年间,冯琦仿《通鉴纪事本末》体记叙宋事,以续袁枢之书,未成而卒。

二、谈迁与《国榷》

谈迁(1593——1657),原名以训,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他耗时三十余年撰成108卷、500多万字编年体史著《国榷》。

《国榷》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所依据的是历朝实录、邸报和私人著述。谈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明实录》的曲笔讳饰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三、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

计六奇,字用宾,江苏无锡人,一生靠教私塾维生。

《明季北略》24卷,上自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下迄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记载“北都时事大略”,故“题曰《北略》”。

第三节王世贞和李贽的史学思想

一、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

史学思想

(1)接受了“六经皆史”(王阳明)说,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六经,史之言理者也”的论点。

(2)开创了考史之风

(3)重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4)反对宗教迷信

二、李贽的史学思想: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号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史学上的著作有《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

第四节清初的史学概况

一、清初史学家顾炎武:

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

二、王夫之和他的《读通鉴论》: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重要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晚年定居衡阳石船山,故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

史学评论代表作是《读通鉴论》。《读通鉴论》三十卷,其中评论秦史一卷,两汉史八卷,三国史一卷,两晋史四卷,南北朝史四卷,隋史一卷,唐史八卷,五代史三卷。每卷分成若干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评论。这是一部根据《通鉴》所载史事,用评论历史的形式来发表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

三、黄宗羲和他的史学著作: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黎州先生。浙江余姚人。与顾、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明儒学案》是黄氏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全书62卷,把明代214名学者按时代顺序,分各个学派组织起来。成立了19个学案。其编次的顺序是:每一学案前,附有小序一篇。黄氏另著《宋元学案》未完,由其弟子全祖望续补成书。

《明夷待访录》一书,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的代表作。

四、《明史》的修撰及其特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的一部,也是官修正史中编纂时间最长的一部,前后达90余年。

特色

(一)所据史料详备:明中叶以来,私家修史之风盛行。

(二)编纂体例上的创新:

列传中创新例者有三:《阉党传》、《土司传》、《流贼传》,这是根据明代社会特点增设的。

缺点

(1)偏重于政治方面的记载,对于经济,特别是生产发展,技术改进方面记载就很少。

(2)对明朝与外国的交往记载简略。

(3)对满族的源流和发迹的史事避而不谈。

(4)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

第五节乾嘉考据史学

一、乾嘉史学的特点和概况:

乾隆、嘉庆时代,在清代被称为是“盛世”,乾嘉时代的学术文化,也被看作是清学术文化的繁荣时期。

形成考据学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康雍乾以来屡兴文字狱,对学术界造成一种高压的态势。

贡献

(1)对古籍的校注、辨伪和辑佚(2)对旧史的补作、改写和考证

二、乾嘉三大考据学家及其代表作:

(1)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江苏嘉定人。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76岁。

《十七史商榷》100卷:十七史,包括《史记》以下十三种史著,加上《南史》《北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实共19部。所谓“商榷”,就是为十七史“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十七史商榷序》)主要内容:

(1)文字校勘:这是全书的重点。(2)典制考证:考证以地理、官制居多。(3)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4)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2)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

人。内容:①考校年代、地名之异同。②厘正史书所载史实之失误③考辨后人妄改与伪托④补阙及训释。⑤阐发史家作史之旨意

(3)赵翼与《廿二史札记》: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著作有《廿二史札记》36卷,《陔余丛考》43卷,诗文集85卷等。内容:(1)评论各史体例之得失(2)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3)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

乾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关于学术史性质的著作

如《清学案小识》,唐鉴著,十五卷,分为“传道”、“翼道”、“守道”、“经学”、“心宗”五个学案,共计有261人。是记载清代前期的学术思想的史著。

《国朝汉学师承记》共八卷,江藩撰。该书用纪传体的形式叙述嘉庆以前所谓“汉学”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师承关系。

乾嘉史学的主要特征是考证,根本的内容是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

第六节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一、章学诚其人:

章氏字实斋,号少岩,浙江绍兴人。著作有《校雠通义》、《文史通义》、《章氏遗书》。

《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该书著作的目的:一是阐明史学的意义;二是评论文史著作编纂等方面的得失;三是评论当时学风流弊、世教民俗。

二、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章氏提出“史学所以经世”的观点,就是要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他既反对理学的“空言义理”,又反对乾嘉考据学者长于考据而不言经世的学风。他在撰文论学上提倡创造发明,但更强调经世致用。

2、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其意义:一是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二此说是针对宋学空谈性命、离事而言理,认为“六经皆载道之书”的错误思想。同时也批评了“汉学家”只知终日为经史考证补订,不敢面对世事的学风。

3、主张史家必须具有“史德”

4、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记注两类。史籍分为“撰述”(著作之书)和记注(为著作提供的资料汇编)。记注偏重于史料的排比、罗列,要据事直书,撰述则偏重组织写作,要融会贯通,富有创见。

5、创立了“方志学”:在章学诚以前,虽有方志书,但无方志学。

他主张州县设立志科,专管记录史事,采集史料,积久县志必能充实,以供国史取材。他认为地方志应包括:通志(如纪传体史书的内容)、掌故(如历代会要内容)、文征(乡贤传和文选的内容)。把方志提高到史书地位,使方志成为方志学,这是章氏对史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他亲手编撰了《永清县志》、《湖北通志》的初稿。

23、《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编纂过程毁书则更多。“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腔称髓腔,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口、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 B、刀刻记事法; 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椎间盘:连接上、下椎体之间的软骨垫(第1、2颈椎间除外)称椎间盘。它由周围部的纤维软骨环和中后部的髓核以及上下两表面的软骨板构成。 心传导系: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所构成,能节律性地产生并传导冲动的一个系统。 联合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独立,而又必须同时进行运动的关节。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骨单位:骨单位(osteon)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突触: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真肋:第1-7对肋借助软骨与胸骨构成关节称为真肋 假肋:第8-10对肋接前端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左右肋弓,称为假肋。 浮肋 :又称浮动弓肋11~12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不与胸骨相连,故称浮肋 肝门:肝脏面有H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 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淋巴: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动脉端时,其中一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壁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和毛细血管后静脉处被吸入静脉,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依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最后又返流回心房,血液这种周而复始往返不止地流动现象称为血液循环。 中央凹:视网膜上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中央凹可用眼底镜窥见。 胸骨角: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的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 体循环 :体循环的途径是:动脉血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肺循环:肺循环的途径:静脉血从右心房→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动脉血经肺静脉→左心房 黄体: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残留在卵泡壁的细胞和内膜细胞开始向内侵入,胞体增大,逐渐演化成黄体细胞,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同时侵入,周围仍有结缔组织的外膜包裹,这样就共同形成黄体。

史学史考试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主讲老师陈记然 姚磊 题型:填空、名词、材料分析、简答、论述; 陈老师语录 (1)《战国纵横家书》促进了史书的极大发展,为什么是发展呢?因为写得好!为什么写的好呢?你读读就知道啦! (2)在中国古代啊,普通人和熊啊,是互相转变的!(口误,把英雄说成了熊。) (3)千万不要非礼! (4)千万不要抄,那样不雅! 印象:此师甚幽默。 一填空(10ⅹ1) 1甲骨文:是指殷商晚期、西周前期,王室贵族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记事、卜辞文字。 2金文:主要是指商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等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叫钟鼎文(吉金文)现在已经发现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以上,青铜器铭文比甲骨文在单件器物上篇幅更长,一般是100字上下,或者是300字左右。 3《世本》:是战国时期的一本史书,记事从黄帝开始下到春秋,是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史书,《世本》初步建立了纪传体的规模。 4《竹书纪年》:是目前中国所知的最古老的编年体通史,称为《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晋太康二年(281)﹐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人不准(“不准”是人名)盗掘当地古墓﹐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竹书纪年》按照编年体形式,记叙了夏商周三朝的历史,周幽王以后记载晋国的历史,《竹书纪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5《左传》: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战国史学的代表,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解释《春秋》的史事,被称为春秋内传,与《公羊传》、《谷(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6《汉书》:变《史记》通史为断代史,取消了世家,把“书”改名为“志”,开创了纪传体断代体,整齐了纪传体的体例,成为后世正史的模式。 7“四史”通常是指司马迁著的《史记》、班固著的《汉书》、范晔著的《后汉书》、陈寿著的《三国志》,也叫“前四史”。 8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篇》是我国最早的最完整的史学评论专著,刘知几的《史通》,深受《史传篇》的影响。 9元朝修史工作之所以长期滞后是因为受三史义例之争的缘故。 1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有着“弇州之宜史否”的争论。 11顾炎武《音学五书》是一部开创性的声韵学专著。他的代表作还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强调经世致用。 12黄宗羲《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专著,开创了学案体。 13史学一词最早见于后赵石勒时期。 14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 二名词(5ⅹ3) 1《世本》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着。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着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 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就《日知录》的内容,略论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2.简析《国语》在体例上的特点?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其两侧接第二肋软骨, 是计数肋序数的体表标记。 2、翼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通过,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 3、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连接相邻椎体,并起缓冲减震作用。 4、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起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左右方向的横弓。 足弓的存在,使足三点着地,增加足的弹性和稳定性。 5、盆骨:由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6、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的1/3 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 问答题 1、分别写出臂部前、后肌群和大腿前、后肌群及其主要功能。 答:臂部前肌群有: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 后群肌有:肱三头肌,功能:伸肘。 大腿前肌群有:缝匠肌,股四头肌,主要功能:缝匠肌屈髋关节,屈膝关节;股四头肌能伸膝关节。 大腿后肌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主要功能:伸髋关节;半腱肌、半膜肌能屈膝关节。 2、写出隔的位置、作用及主要裂孔名称。 答:膈肌为向上呈穹窿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分部:胸骨部;肋部;腰部。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第10胸椎前方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第8胸椎高度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松弛时胸腔容积减小,助呼气。 3、试述肩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答: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小, 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盂唇,加深关节窝,肱骨头面积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上部前、后、外侧有肌、肌腱和韧带加强;关节囊下部薄弱易形成肱骨头从下部脱位。肩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 4、颈、胸、腰椎的主要区别。 答:颈椎均具有横突孔。胸椎在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有小的关节面,即 肋凹。腰椎无上述特点。 第二部分内脏学 名词解释 1、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2、齿状线:各肛柱下端与肛瓣附着缘共同围成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 3、肝蒂:肝门内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和 神经出入,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中央,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 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5、肺根: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被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史学史复习题

二、名词解释 1属辞比事 属辞比事,是孔子作《春秋》时创立的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2.《东观汉记》 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 3.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4.裴松之 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5.国史之狱 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6.监修总裁。 修史的主管官,在清代史馆中,监修总裁一职并非所有史馆都有,只在实录馆、《明史》馆等重要史馆中设立。实录馆设立监修总裁,始于康熙六年。监修总裁负责史馆的全面管理工作,向史馆传达皇帝的谕旨,向皇帝汇报史馆的工作情况,提出与修史有关的建议,审定史馆各项规章制度、写作计划以及史书稿本、定本等。监修总裁例由内阁大学士监充。因为监修系朝廷重臣,外间事务繁多,有时兼领多个史馆,故而对史馆的管理不可能非常细致,其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官修史书在政治问题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上与统治者的思想保持一致,协调史馆与各衙署之间的关系。监修总裁擢官他任或免职致仕,其职由后继者补任。 7.《史通》 中国古代史学上一部划时代史学批评著作 20卷52篇10卷39篇10卷13篇49篇。全书以内篇为主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史学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思想等等。先秦时期第一章1、传说:.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 (1)八卦或是画卦。黄帝时出现 (2)结绳记事。神农氏时出现 (3)壁画。远古时期出现 (4)物语。远古时期出现 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 (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 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5、仓颉造字,文字产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6、金文。是铸在青铜铸刻在钟鼎(一般是青铜器)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具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和春秋时的铭文,、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7、从历史学角度看从卜辞到金文的变化1)文字由简到繁,记录越来越详细。(2)记录内容有取悦神或向神灵请示转向记录人事,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3)开始诞生出最早的

中国史学史复习题

1.金文和史学的关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辞,,也叫铭文、“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的萌芽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萌芽,是卜辞、金文记载对中国史学之产生起着重要的贡献。 2.《史记》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原称《太史公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记录事迹全面,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3)《史记》文笔生动,语言通俗,某些篇堪称为传记性的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4)对有反抗和改革精神的杰出人物寄以同情和赞扬。 (5)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人民性的一部史书。具体表现在:对过去史书中很少记载的起义领袖、下层人物给予记载,而且给予很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司马迁承认天人感应但认为人事其根本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专门论述了国家经济和社会财富生产状况,试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寻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3.《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资料汇编,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现存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其体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对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的政治、宗教、文化都有很高的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它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 4.《春秋》 孔子所修,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共含242年的史事。所记内容是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等、还涉及自然现象。《春秋》严格遵循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叙史事,在记事上略古详今,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并尤为尊王道而重人事。《春秋》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创举。

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

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1、系统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2、标准姿势也称解剖学姿势为: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躯干两侧,两足并拢,掌心和足尖向前。 3、轴: ①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②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垂直轴垂直,平行于地面的轴。 ③冠状轴:又称额状面,为左右方向,与上述两轴相垂直的轴。 面:①矢状面(纵切面):按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其断面即为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两半的矢状面,叫正中矢状面。 ②冠状面(额状面):为按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 ③水平面(横断面):与人体的垂直轴垂直面的平面,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第一章:骨学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2、骨的分类: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颅骨、躯干骨统称中轴骨。按形态特征分为:长骨(如肱骨和股骨)、短骨(如腕骨跗骨)、扁骨(如颅、胸、盆部)、不规则骨(如椎骨)。 3、骺线:随着骨软骨的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4、骨主要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此外还有血管、神经等。骨质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5、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有机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等。无机质:碱性磷酸钙等。 6、中轴骨包括躯干骨和颅。 7、躯干骨包括:椎骨24、骶骨1、尾骨1、胸骨1、肋12对,共51块。其中椎骨包括: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1(5)、尾椎1(3-4)。 8、椎骨的一般形态:椎体、椎弓 9、第一颈椎又叫寰椎,与第二颈椎的齿突相关节,寰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第二颈椎又叫枢椎。第七颈椎又叫隆椎。 10、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 11、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12、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接,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13、颅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其中脑颅骨8块分为:顶骨2、颞骨2、额骨1、筛骨1 、枕骨1、蝶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