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抗菌素敏感试验

微生物抗菌素敏感试验
微生物抗菌素敏感试验

抗菌素敏感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敏试验(K-B纸片琼脂扩散法)方法、原理及结果判读

2、掌握抗酸染色方法及结果判定

二、实验原理

1、抗菌药物分类: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硫酶素类、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

(2)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奇霉素

(3)大环内脂类:红霉素、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

(4)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

(5)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

(6)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

(7)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多粘菌素、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

(8)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

(9)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环孢霉素

2、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in vitro )

1)抑菌试验:体外测定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能力的试验

(1)纸片扩散法(disc diffusion test)

K-B纸片琼脂扩散法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2)稀释法(dilusion test)

a.将被检菌株接种于一组含有不同稀释度抗菌药物的培养基内

b.37℃18-24小时后,抗菌药物能抑制被检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浓度(MIC)即该菌

对该抗菌药物的敏感度

c.MIC50 MIC90

d.根据MIC和常用剂量时该药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来划定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度或

耐药的界限(break point,折点)

(3)E试验法(E test)

2)杀菌实验

3)联合药敏试验

4)检测细菌所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试验

3、药物敏感性分级

1)敏感(S)

表示测试菌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2)中介度(I)

在敏感与耐药之间建立缓冲带,以减少因各种实验条件失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耐药(R)

表示测试菌不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

4、结核分枝杆菌:

(1)形态与染色:菌体细长略弯曲、有的呈分枝,抗酸染色阳性-抗酸杆菌,诱导可变为L 型(Much)

(2)培养特性——馋、懒、丑:专性需氧(obligate aerobes )、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生长缓慢、固体培基—粗糙、菜花状、液体培基—表面生长成菌膜。

(3)抵抗力

三抗:抗干燥、抗酸碱、抗碱性染料

三敏感:湿热、紫外线、70-75%酒精

(4)结核杆菌最常发生毒力和耐药性变异长期用药易发生耐药

(5)M.Tb的致病性:

疏水性阿拉伯-半乳聚糖-分枝菌酸

索状因子(海藻糖分枝菌酸酯)抑制线粒体呼吸

蜡质D(分枝菌酸与糖肽脂的复合物):具有免疫佐剂作用

磷脂-与结核结节的形成有关

硫酸脑苷酯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5、Acid-fast原理

1)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它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2)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兰色。

三、实验材料

金葡培养液:3套/桌;接种用棉棒儿:1支/人;MH琼脂平板:1块/人;各种抗菌纸片:3套/桌;镊子:1把/人;Acid-fast初染剂:1瓶/2人;结核杆菌涂片:1张/人;

滤纸:1张/人

四、实验内容

1、抗菌素敏感试验

1)用无菌棉棒儿蘸取菌液(金葡)

2)将多余菌液在液面上方管壁内轻轻旋转挤出,涂布在MH琼脂平板整个平面三次,每次旋转60度,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以取得均匀接种

3)平板加盖室温干燥3分钟

4)无菌操作,用镊子将药敏纸片贴在涂好菌的平板上,各纸片中心相距至少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5mm

纸片序号对应的药品:1. getamycin 2.erythromycin 3.vancomycin 4.penicillin

5)轻压纸片使之紧贴琼脂表面

6)37℃18-24小时后测量抑菌圈直径

2、抗酸实验

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3%盐酸酒精脱色30s~1min;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min,用水冲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4)用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

1.抗菌素敏感试验结果,如下

表1. 不同抗生素抑菌环宽度测量

Penicillin的抑菌环几乎没有,说明实验室的金葡对于青霉素耐药。

2.抗酸染色结果

抗酸染色后,可见分支杆菌被染成红色。

六、思考与讨论

影响药敏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1、药物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1)药物溶解性:药品的溶解性决定了其能否在培养基上均匀扩散,难溶的药物无法完全扩散,所得实验结果会小于真实值。

药物稳定性:临床中常用的药物试纸片一般是事先加工好的,极少是现用现做的,所以药品试纸片中药物含量必然受到其稳定性的影响。针对本次实验使用的抗菌药物:

i.青霉素类在自然条件下是非常不稳定的,如青霉素钠或钾无论在酸性还是在碱性溶

液中都会迅速分解,所以在加工药敏试纸片过程中以及将试纸片放置到培养基上

时,溶剂和培养基的PH值都会造成药物效价的降低和药敏结果的降低。

ii.红霉素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药物,它在弱碱情况下较为稳定,但是当PH小于6时红霉素会很快分解,导致药敏试验结果的降低。

2)药物作用特点

(1)药物抗菌作用机理:临床中的抗菌药物可以简单的分成抑菌药物和杀菌药物两种。杀菌药物产生的抑菌环边沿一般是非常明晰清楚,而抑菌药物产生的抑菌环边沿是模糊的。所以在药敏试验结果判断上,抑菌药物和杀菌药物抑菌环(带)大小很难确定,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药物的失效,抑菌药物抑菌环(带)边沿未被杀死的细菌有可能又恢复生长,从而导致抑菌环(带)的进一步缩小。针对本次实验使用的抗菌药物:

i.抑菌药物有:青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

ii.杀菌药物有:庆大霉素

(2)作用适宜PH值:药物的作用强弱存在最适宜的PH值

(3)药物有效部位:有些药物的抗菌作用是不能通过体外药敏试验来判断的,它们只有在体内进一步分解(或转化)后才能表现出抗菌作用

(4)离子的影响:常用的许多药物可以受到各种离子的影响而导致抗菌作用降低甚至丧失。如许多重金属离子(铜、锌、汞)等可以破坏青霉素钠(或钾)的活性,使其抗菌作用降低。所以在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时应该选用无离子水和高质量的营养琼脂。

(5)其他因素:药物自身性质影响因素还包括药物蛋白结合率、作用温度等多方面因素。

2、培养基

1)培养基厚度:影响药物扩散,培养基厚度越大药物的抑菌环越小。抑菌试验常用的培养基厚度一般为5mm左右。

2)用水的质量:主要是矿物质离子的影响,如Ca2+、Mg2+、Al3+等离子,它们可能使某些药物失活。

3)PH值:影响药物稳定性和活性。。

4)培养基成分:培养基配制浓度较高或融化不良以及厚薄不均等均可能影响药物扩散;培养基中的蛋白质可能和部分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药物结合而影响药敏试验结果。药物蛋白质结合率如:青霉素≧50%、红霉素≧70%;而氨基糖苷类药物结合率却很低(20%左右)。培养基中的杂质的种类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影响药敏试验的结果。

3、细菌因素

细菌的菌层厚薄(或涂菌的多少)和细菌生长的特性是影响药敏结果的主要因素。药物杀灭细菌存在一定的量比,药敏试验培养基上细菌层越厚抑菌环就越小,反之抑菌环就越大。有些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时会发生移动(鞭毛运动),当药物失效或培养时间太长,这类细菌有可能向已经形成的抑菌环移动,这也导致抑菌结果判断的失误。

4、试纸片因素

1)药物含量的多少:试纸片上药物含量的多少应该是影响药敏结果的最主要因素。由于纸片法药敏试验本身就是一种定性药物敏感性试验,试纸片含药量没有统一规定,各个生产单位都是根据各自的标准进行加工,所以试纸片药物种类和含量不同判断标准也不同,药物之间没有明确的可比性。目前许多兽药企业自己生产药敏试纸片和产品的药敏试纸片,有的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药敏结果而加大产品药敏纸片中药物含量也在所难免,所以通过药敏试验中抑菌环大小来判断细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是不严谨的。

2)试纸片材质:试纸材质对药敏试纸片中药物稳定性以及活性有很大影响。加工药敏试纸片的试纸一般是使用加厚型的定性或定量滤纸,这种滤纸含有杂质少,对药物保存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临床中许多企业加工的是纸片是选用普通纸,这些普通纸用水浸润后一般为碱性或含有大量无机离子,使用普通纸加工的试纸片药物受到很大影响。也有些企业使用薄型的滤纸片,加工过程中药物不可能被滤纸片均匀吸收,试纸片药物含量不均必然导致药敏试验结果的不确定。

5、培养条件

药敏试验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等都是影响药敏试验结果的因素。抑菌药物的抑菌环边沿是一个模糊范围,当培养时间过长或药物失效,药物的抑菌环大小也就会发生改变;细菌的移动性在培养时间过长时也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判断;培养温度的高低可以影响细菌的生长状况,这也间接影响药敏试验的结果。

七、参考资料

《临床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来自中国禽病网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临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技术要求,包括常规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药敏试验方法、各种属细菌药敏试验、常见菌特殊耐药表型检测、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商品化药敏试验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各级临床实验室。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检测微生物(本文件特指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本文件特指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简称药敏试验。 2.2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琼脂或肉汤稀释法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中能抑制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2.3 折点Breakpoint 能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用以判断敏感、中介、剂量依赖型敏感、耐药、非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者抑菌圈直径(mm)的数值。 2.3.1 敏感Susceptible;S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敏感范围时,使用推荐剂量进行治疗,该药在感染部位通常达到的浓度可抑制被测菌的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有效。 2.3.2 中介Intermediate;I 当菌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中介时,该数值接近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达到的浓度,从而治疗反应率低于敏感菌群。该分类意味着采用高于常规剂量治疗时或在药物生理浓集的部位,临床治疗可能

有效。该分类同样可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不可控的技术因素导致的重大偏差,尤其是毒性范围较窄的药物。 2.3.3 剂量依赖型敏感Susceptible-dose dependent;SDD 细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依赖于抗菌药物的剂量。当某种药物对菌株的MIC或抑菌圈直径在SDD 范围时,临床可通过提高剂量和(或)增加给药频率等修正给药方案以达到临床疗效。 2.3.4 耐药Resistant;R 当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处于该分类范围时,使用常规治疗方案,该药在感染部位所达到的药物浓度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或)被测菌株获得特殊耐药机制,且治疗性研究显示该药临床疗效不确切。 2.3.5 非敏感Nonsusceptible;NS 对于那些因未现或罕现耐药,而仅具有敏感折点的抗菌药物,当该药对某分离株的MIC值高于或抑菌圈直径低于敏感折点时,此分类为非敏感。 2.4 流行病学界值Epidemiological cutoff value;ECV 将微生物群体区分为有或无获得性耐药的MIC值或抑菌圈直径,是群体敏感性的上限。根据ECV,可将菌株分为野生型和非野生型。 2.4.1 野生型 Wild-type;WT 根据ECV值,将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评估中未获得耐药机制或无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定义为野生型。 2.4.2 非野生型Non-wild-type;NWT 根据ECV值,将抗菌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评估中获得了耐药机制或存在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定义为非野生型。 2.5 效价Potency 抗菌药物中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通过同类标准物质测定得出。单位mg/g、IU/g或用百分比表示。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发布日 20070423 期 栏目 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作者 审评三部 部门 正文容 审评三部审评五室英 摘要:本文对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在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如线性与围中溶液 浓度与直径的关系、精密度的测定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其错误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多组分抗生素方法学验证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是国际上通用的、经典的抗生素测定方法。自20世纪40年代建立至今,在各国药典中被普遍采用。虽然伴随着HPLC等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一些抗生素品种的效价已被化学分析法所取代,但由于①微生物检定法可直观、特异地反映出抗生素品种的抗菌活性; ②多组分抗生素由于结构与不同活性组分生物活性的差异,化学测定结果难以准确表征组分组 成、含量和生物活性间的关系;③许多抗生素品种由于各种原因如无特征紫外吸收等,目前没有适当的化学分析方法表征其活性,故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目前在各国药典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且短期化学分析法不可能完全取代微生物检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仍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测定其效价,目前申报已有国家标准的该类制剂较多,在质量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希望对注册申请人有所帮助。 一、方法的建立 1、供试品与标准品的同质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原理以供试品与标准品同质为前提,方

法建立前,首先应确定供试品与标准品是否同质,包括化学结构、所含组分及组分比例的一致性,对于制剂还要考虑辅料的影响是否造成供试品与标准品不同质。 2、培养基、试验菌、缓冲液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可参照中国药典建立,在此不再赘述。 3、检定方法的确定 可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二剂量法及三剂量法等。一般确定线性与围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常规含量测定采用二剂量法,标准品标定采用三剂量法。 4、抗生素溶液的稳定性 选定的品种可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附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品种,若溶剂和缓冲液与其不同,应考察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在室温、40℃和不同pH值缓冲液中,以及放置不同时间的稳定性,以确定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的存放时间和条 件。 二、方法的验证 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检测的要求。 验证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专属性、适用性和线性。 在申报资料中常见的错误有:线性测定不符合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一剂量中心浓度等比测定的原理;精密度的测定方法不正确;无专属性试验。下面就方法验证的容与常见的错误加以简述。 1、专属性考察杂质、辅料等对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可通过以下试验验证: (1) 用辅料等替代抗生素进行试验,应不产生抑菌作用。 (2) 采用回收率试验进行验证,至少有9对以上数据,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抗生素生物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的调研报告

抗生素生物毒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毛瑞祥,张贝贝,武文权,乔鑫 指导老师:张纪亮 概要:在过去三年来,受关注的化学污染物已几乎完全侧重于传统的“优先”的污染物,特别是急性毒性/致癌性农药和能在环境中持续留存的工业中间体。然而,这个范围的化学物质只是较大的“整体”的风险评估中的一部分。另一类不同的生物活性化学物质抗生素被收到相对较少的关注,不过他们确实潜在的环境污染物,这类化学物质包括抗生素和个人护理产品中的活性成分,人类和兽医用药,不仅包括处方药和生物制品,也包括诊断剂,食品,香料,防晒剂,及许多其他类似物。这些化合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断地被运送到水生环境。本次调查研究试图综合抗生素环境起源,分布和发生方面的文献,以影响和促进其在环境科学界的更集中讨论。关键词:毒性残留环境处理抗生素促进更集中讨论 The biological toxicity of antibiotics and its effect on Environment Mao Rui-xiang , Zhang Bei-bei , Wu Wen-quan , Qiao xin Supervisor:Zhang Ji-liang Abstract: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impact of chemical pollution has focu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the conventional "priority" pollutants, especially those acutely toxic/carcinogenic pesticides and industrial intermediates displaying persistence in the environment. This spectrum of chemicals, however, is only one piece of the larger puzzle in "holistic" risk assessment. Another diverse group of bioactive chemicals receiving compar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as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cludes the pharmaceuticals and active ingredients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this review collectively termed PPCPs), both human and veterinary, including not just prescription drugs and biologics, but also diagnostic agents, "nutraceuticals," fragrances, sun-screen agents, and numerous others. These compounds and their bioactive metabolites can be continually introduced to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s complex mixtures via a number of routes but primarily by both untreated and treated sewage.This review attempts to synthesize the literature on environmental origin, distribution/occurrence, and effects and to catalyze a more focused discuss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mmunity. Keywords:Toxic residues Environment treatment antibiotic more focused discussion 内容 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防治人类、禽畜及水产养殖中各种细菌感染疾病的化合物。近年来,抗生素的种类、产量与用量不断增加,加上药品管理的混乱和药物的滥用问题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了人体以及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国际环境科学界乃至公众已开始广泛关注河流、湖泊等水环境中药物污染及其潜在的危害性。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广泛用于人体医药卫生和畜禽养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据统计,我国兽用抗生素平均年使用量约为6 000 t[1],按

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1月2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大小与数量的测定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3. 明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原理。 4. 掌握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1.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 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 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2.镜台测微尺是中央部分可有精确等分线的载玻片,一般是将1mm等分为100格每 格长0.01mm(即10μm)。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的大小,而是用于 矫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3.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可放入接目镜内的圆形小玻片,其中央有精确的等分刻度,有 等分为50小格和100小格两种。测量时,需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用以 测量经显微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不同显微镜或不同的目镜和物镜组合放大 倍数不同,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也不一样。因此,用目镜测微尺 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大放 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 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4.球菌用直径来表示其大小;杆菌则用宽和长的范围来表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直 径约为0.8μm,枯草芽孢杆菌大小为0.7~0.8×2~3μm。 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试验中使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 计数法是将少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 片上(又称计菌器),于显微镜下直接计数的一种简便、快速、直观的方法。目前 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以及Hawksley 计菌器等,它们都可用于酵母、细菌、霉菌孢子等悬液的计数,基本原理相同。 后两种计菌器由于盖上盖玻片后,总容积为0.02mm3,而且盖玻片和载波片之间 的距离只有0.02mm,因此可用油浸物镜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除 了用这些计菌器外,还有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涂片面积与视野面积之比的估算法, 此法一般用于牛乳的细菌学检查。)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操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doc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温度的影响 ?1.高温的影响一般来说无芽孢的细菌在水中加热到100℃迅速死亡。?(一)高温杀菌的机理 ?提问:? 1)蛋白质、核酸变性2)细胞膜溶解细胞膜中的脂类在高温作用下溶解,“失血过多”(二)影响高温杀菌的因素 ?细菌的种类、含水量、芽孢有无、以及湿热或干热 1)细菌种类 2)含水量 ?细菌细胞含水量高的更容易被杀死。 分子层次现象——蛋白质的凝固温度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蛋白质凝固温度越低,反之亦然。3)芽孢 4)湿热与干热 湿热—水蒸汽(121℃ 20~30min) 干热—热空气(160~170℃ 2h灭菌) ?提问:?湿热灭菌温度低时间短?保水(热空气蒸发蛋白质水分); ?蒸汽冷凝放热; ?凝水热传导能力强于空气;2.适宜温度 ?提问:为什么会存在适宜温度? ?酶的活性 ?根据细菌适宜温度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四大类,

?嗜冷菌、嗜中温菌、嗜热菌、嗜超热菌。 ?废水中的细菌一般都是嗜中温菌,最适温度多在30℃左右,嗜冷菌和嗜热菌占少数。 3.低温 ?低温——细胞结冻~最适温度下限 ?进入休眠状态 ?提问:? 酶活性降低,导致代谢、遗传普遍停滞;?膜细胞流动性变差。?一旦获得适宜温度,即可恢复活性 ?提问:细胞内外冻结易导致死亡,原因何在? ?冰渣导致细胞膜破裂,失“血”过多 ?嗜中温菌(耐冷喜温)一般在5℃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因此通常实验室用冰箱的4℃冷藏温度保藏细菌,或甘油、石蜡冷冻保存菌种 ?低温下冷藏的食物变质 ———嗜冷细菌(或霉菌)的最适宜温度在5~15℃之间。 提问:嗜冷细菌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具备低温活性酶 —细胞质膜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下能保持半流动性,使之能有效地集中必需的营养物质。二、p H的影响 ?大多数细菌最适环境p H为6~8,可生存的p H范围在4~10之间。 ?研究表明细胞内部由于细胞膜的屏蔽作用、磷酸盐缓冲及细菌能动的调节,p H一般都保持中性,环境的p H难以影响细胞内的p H变化。 ?提问:外界的pH变化如何对细菌产生影响? 1.影响细胞膜蛋白及胞外水解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营养物的正常吸收与转运 2.影响营养物的解离与吸收 ?主要影响一些极性营养物如脂肪酸、氨基酸

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2年 12 月 4日 姓名系年级 2011级生科2班组别四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一、【实验目的】 1. 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酶系统。 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细菌坚定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5. 了解吲哚和甲基红试验的原理以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培养基: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固体油脂培养基(大分子水解试验);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内装有倒置的德汉氏小管)(糖发酵试验);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试验);葡萄 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试剂: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 仪器: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德汉氏小管 三、【实验原理】 1.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由于各种 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 2.淀粉的水解: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 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而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因此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在淀粉培养基上培养用碘处理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据此可分辨微生物能否产生淀粉酶。 3.油脂的水解:在油脂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苔的颜色,若出现红色斑点,则说 明此中菌可产生分解油脂的酶。 4.糖发酵试验: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 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 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产酸后再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5.IMVC实验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 (1)吲哚试验:是用来检测吲哚的产生,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但并 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能力,所以吲哚实验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化学检测

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法操作规程

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法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操作规程,便于操作者正确进行抗生素效价测定。2.适用范围:适用于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3.责任人:QC质量检验员 4.正文: 4.1 仪器设备与试液: 4.1.1 仪器设备 4.1.1.1 操作室:应在抗生素检定室中进行。 4.1.1.2 超净工作台:(用于菌种的接种或传代) 4.1.1.3 恒温培养箱:隔板上可备有带孔的玻璃板并垫平。 4.1.1.4 电热鼓风干燥箱 4.1.1.5 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 4.1.1.6 电热恒温水浴锅 4.1.1.7 天平:分析天平,感量0.1mg 4.1.1.8 游标卡尺:精度0.05mm,长度125mm。 4.1.1.9 双碟:为硬质玻璃培养平皿,内径90mm,高16~17mm,碟底厚薄均匀水平,无气泡。 4.1.1.10 陶瓦盖:内径约130mm,外径108mm,平坦,吸水性强。 4.1.1.11 钢管:内径(6.0±0.1)mm 或(7.8±0.1),高(10.0±0.1)mm,每套钢管重量差异不超过±0.05g,内外壁及两端面光滑平坦,管壁厚薄一致。 4.1.1.12 钢管放置器:置于半无菌操作间内,应保持清洁,防止抗生素污染。可定期按钢管放置器操作规程进行消毒。 4.1.1.13 毛细滴管:用玻璃管拉制,管口光滑。 4.1.1.14 称量瓶:25ml、50ml、100ml、200ml、250ml 4.1.1.15 刻度吸管:1ml、2ml、5ml、10ml、20ml 4.1.1.16 移液管2ml、5ml、10ml、20ml 4.1.1.17 其他玻璃仪器 4.1.2 试液: 41.2.1 缓冲液、磷酸盐缓冲液(pH 6.0)、磷酸盐缓冲液(pH 7.8) 4.1.2.2 生理盐水 4.1.2.3 0.1%新洁尔灭 4.1.2.4 5%石炭酸 4.1.2.5 75%乙醇溶液(配制酒精棉球用) 4.1.2.6 3%煤酚皂溶液

兽药抗生素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兽药抗生素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兽药抗生素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概述了兽药抗生素对植物毒理效应和对土壤微生物的干扰作用等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抗生素污染对生物安全和粮食生产带来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兽药抗生素;植物;土壤微生物;效应 中图分类号:S85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73-1 1 兽药市场抗生素销售情况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大量抗生素被广泛投入于人和动物疾病的治疗及预防,这在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畜牧业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据调查,欧盟国家使用的兽药主要是抗生素和杀寄生虫类药物,兽药类抗生素约占所有兽药用量的70%以上。我国是抗生素的生产大国,2003年仅青霉素的产量就达28000t,占世界总产量的60%;土霉素产量为10000t,占世界总产量的65%;多西环素的产量也为世界第一。 2 禽畜抗生素在土壤中的残留状况 兽药抗生素来源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宠物的排泄物及使用中的损失。研究表明,兽类抗生素药物只有15%可被吸收利用,大约85%未被代谢而以排泄物的形式直接排放至环境中。土壤中抗生素残留水平差异较大,一般在ug/kg和mg/kg等级。Hamscher等研究发现四环素和氯四环素浓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增加趋势; Martínez-Carballo等研究表明氯四环素在土壤中有较长持久性,在土壤中残留的水平大约为44.1ug/kg~32.3mg/kg。 3 抗生素对作物毒理研究现状 3.1 形态方面 抗生素对于植物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植物对于抗生素的吸收,但是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在吸收量上有很大的区别。低浓度的土霉素胁迫对拟南芥幼苗的根长和株高显著抑制,但对其幼苗的侧根数量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第八周

年级:2009 专业:医学检验班级:一班姓名:赵富海学号:2009221792 实验八、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K-B法】 菌种(均为幼龄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埃希菌1.5×108/ml 药物纸片:青霉素、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 方法: 1.涂菌(棋盘划线法),室温放10min; 2.贴药敏纸片,注意间距(大于24mm)和边距(大于15mm); 3.置35℃24h判读结果。 结果如图所示: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结果 实验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对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敏感。 【试管稀释法】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b1.5×108/ml 抗生素:庆大霉素32u/ml 方法: 1.对倍稀释抗生素

2.加菌液0.1ml/管,摇均35℃16—18h 3.判读MIC 试验操作如下图所示: 注意:设立对照管(肉汤对照管,待测菌生长对照管和质控菌生长对照管) 结果判断: 不出现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药对该细菌的MIC. 如图: 实验结论:MIC=原药物浓度(32u/ml) ×稀释倍数(1:24)=2u/ml 【联合药敏试验】(示教)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b 结果判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

①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 ②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 ③青+万=青单+万单→相加作用 ④青+林>青单+林单→协同作用 大肠b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 ①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 ②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 ③青+林=青单或林单→无关作用 ④青+南>青单+南单→协同作用 【实验讨论】 1.K-B法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有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即抑菌圈愈大,MIC 愈小。 2. K-B法影响因素 ①培养基的质量,如PH、深度、硬度和表面湿度等; ②药敏纸片的质量,含药量和保存方式; ③接种菌量正确与否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取决于比浊标准的配制,正确使用和保存; ④试验操作质量:接种细菌后贴片时5~15分钟; ⑤孵育条件,温度和时间:培养时间16~18h,不要超过24h。 3.稀释法原理: 以水解酪蛋白(MH)液体培养基将抗生素作不同浓度的稀释,然后种入待测细菌,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被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 4. 稀释法影响因素:培养基、接种菌量、蛋白质结合率、抗菌药物的配制、结果观察的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本试验的结果。 5.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AST)的意义 ①可预测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既AST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试验结果为“耐药”时,使用该药物治疗肯定失败; ②指导临床医生选择使用抗生素,AST的结果往往在给予病人经验性治疗24~48h之后,若AST结果为“敏感”,该治疗为有效,若结果为“耐药”,即应更换药物; ③提供所选择药物的依据; ④监测耐药性,分析耐药菌的变迁,掌握耐药菌感染病的流行病学,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6.通过此次实验掌握纸片扩散法(K-B法)、试管稀释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的判读及其临床意义,并掌握联合药敏试验结果的观察、判断。

抗生素效价测定操作规程

QCA/QC-SOP-006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司外购原料药品及生产成品中抗生素的效价测定方法及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公司外购原料药品及生产成品中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2.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术语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在适宜的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 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价)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包括两种方法,即管碟法和浊度法。本法采用的是管碟法。 4.操作技术(仪器与用具) 4.1操作室:光线明亮,操作间分a.一般操作间b半无菌操作间。室温控制20-25℃。注 意抗生素的污染。 4.2双蝶:内径90mm高16-17mm.用后经高压灭菌倒出培养基后,置专用洗液或清洁液 中浸泡过夜,冲洗,沥干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或高压灭菌121℃30min,备用。 4.3陶瓦盖:内径103mm,外经108mm,吸水性强,定期清洗、干燥或干热灭菌。 4.4钢管:内径6.0±0.1mm高7.8±0.1mm或8.0±0.1mm,10.0±0.1mm.重量差异不超±0.05g. 用后置1:1000苯扎溴铵溶液内浸泡2h以上,再灭菌洗涤,先用水洗,超声波30min或 用去污粉的沙布条串擦内外壁,水冲洗,淋干,PW冲洗3次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 备用. 4.5钢管放置器 4.6恒温培养箱:隔水式为宜35-37℃ 4.7灭菌刻度吸管:用于吸取菌液及培养基(5ml、20ml),用后立即置5%石碳酸或1:1000 苯扎溴铵溶液中消毒后再常规洗涤.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备用. 4.8玻璃容器:滴定管、移液管、刻度吸管、容量瓶.符合一等品规定用前用清洁液浸泡, 水 洗、PW冲3次

【实验报告】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专业学号 姓名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用到哪些试剂、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写出,包括数量)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步骤填写,切忌抄袭)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先将灭菌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尽? 实验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这是个综合实验,请大家回顾三周来的所有操作步骤,将其整理成连贯完整的一份报告,注意每次实验的衔接,不要把其他的实验项目写进来,但也不要漏写该实验的相关步骤。)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整个综合实验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每周所做的相关步骤)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 2、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自己所需要的纯培养? 实验三平板培养测数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相关步骤)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七、思考题 1、平板菌落计数法中,为什么溶化后的培养基再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2、本次实验是否成功?如果失败,试分析原因。 实验四简单染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菌的显微形态) 六、思考题 1、简单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实验五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判断自己分离到的菌种是G还是G+-?) 六、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实验9 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实验九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及硫化氢产生实验 杨明轩生物111 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紫外线和抗生素杀灭微生物细胞的原理。 2、学习和掌握应用紫外线杀菌的实验操作步骤。 3、学习并掌握采用液体培养技术测定药剂对微生物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方法。 4、通过了解不同细菌对含能产硫化氢半固体培养基的分解利用情况,结合实验八的结果,认识微生物代谢类型多样性。 二、实验原理 紫外线是杀菌效率较强的物理因素。其原理是,紫外线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DNA分子,使同一DNA 链上相邻的嘧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因而导致双链DNA结构发生变化,使DNA的正常复制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紫外线的杀菌效果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即紫外灯的功率、照射时间和照射物品距紫外灯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杀菌效果。虽然紫外线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但其穿透能力不强,一层黑纸即可阻挡紫外线的通过,因此紫外线常用于室内空气灭菌或器皿的表面灭菌。本实验采用平板法验证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和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耐受性。 很多化学药剂都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最低抑制浓度(MIC)是指药物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由于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最低抑制浓度是有差异的。可以通过液体稀释法来测定最低抑制浓度。将一定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剂,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再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一定体积接种,置一定温度培养后,可通过肉眼或分光光度计测定浊度,以不能生长菌株的试管内药剂的浓度为MIC。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B培养基、产硫化氢半固体穿刺培养基; 3、试剂:无菌水、10μg/μl链霉素; 5、仪器:无菌培养皿、无菌试管、刮铲、灭菌黑纸、。 四、实验方法 (1)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将供试菌株接种于LB斜面,置37℃培养过夜。 2、将5ml无菌水分别注入菌种管内,混匀制成均匀的菌悬液,37℃振荡培养过夜。 3、取事先制备的LB平板3个,分别以0.1ml菌悬液涂布一个平板,并做好标记。 4、取一灭菌的剪成五角星形状的黑纸放置在培养皿中央,将培养皿放于紫外灯箱内,打开皿盖,开紫外灯照射15min,盖好培养皿盖后将培养皿取出,注意将培养皿立即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过夜。 5、观察结果平纪录。 (2)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1、取活化好的菌种斜面,分别挑取一环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6~8h,作为测试液。 2、按下表配制不同链霉素浓度的培养基并按照顺序加样(每个试管3个重复),全班留一个只含培养基,不接菌也不用药的,做对照。 3、将试管置于37℃温箱培养12~24h,取出试管,充分震荡,用肉眼观察每个试管浊度,用“+”或“-”表示生长与否。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浊度。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2017 1 简述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系在适宜条件下,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价)的方法。依试验设计原理不同,可分为稀释法、比浊法和琼脂扩散法。后二者被列为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的国际通用方法。《中国药典》也采用这两种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测定法系琼脂扩散法,是利用抗生素在摊布特定试验菌的固体培养基内成球面形扩散,形成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球形区,抑制了试验菌的繁殖而呈现出透明的抑菌圈。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剂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直线关系而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抗生素微生物比浊法是将一定量的抗生素加至接种有试验菌的液体培养基内,混匀后,经培养,测量培养基的浊度。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浓度或浓度的数学转换值与试验菌生长产生的浊度(浊度与细菌数量、细菌群体质量及细菌细胞容积的增加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设计,通过测定培养后细菌浊度值的大小,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对试验菌生长抑制的程度,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抗生素效价以“单位(u)”或“微克(μg)”表示。 抗生素管碟测定法 2 仪器与用具 2.1 操作室光线明亮,操作室应分为两部分,彼此分开,其中一部分为一般操作室,一部分为半无菌操作室。半无菌操作室应设有紫外线灭菌灯,并附设空气净化(空气净化级别为100级~10000级)及空调设备,控制室温在20~25℃之间,达到无菌或半无菌状态。操作台应稳固,台面用玻璃板,并用水平仪调节至水平。注意操作,避免室内抗生素污染。 2.2 双碟内径约90mm , 高16~17mm硬质玻璃或塑料培养平皿,碟底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斑气泡。

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_孙延忠

·综 述· 抗生素对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孙延忠1,2,曾洪梅1**,李国庆2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4;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 抗生素能干扰微生物细胞新陈代谢的某个或几个环节(包括代谢物或酶系统),使它不能以正常的代谢途径维持和延续生命活动。分别从抗生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能量代谢、干扰核酸合成5方面综述了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关键词 抗生素;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Q93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3)03-0044-04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它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1]。自从青霉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人们就开始探索抗生素是怎样作用于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有的抗生素能阻断能量供应系统;有的能干扰微生物代谢中间物的合成或聚合过程,引起微生物形态结构的变化,改变遗传信息,从而产生抑制作用。根据抗生素干扰代谢过程的不同,可将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分为5大类型[1,2]:①抑制细胞壁合成;②影响细胞膜功能;③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④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⑤干扰核酸合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综述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1 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微生物免受周围环境的机械损伤和渗透压改变的影响。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胞壁变薄或失去完整性,造成细胞膜暴露,最后由于渗透压差导致原生质渗漏[1]。这类抗生素主要引起细菌溶菌及真菌菌丝芽管和菌丝尖端出现膨大。青霉素(Peni-cillin)、多氧霉素(Polyo xin)和尼可霉素(Nikkomycin)等是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它们都能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对细胞壁的抑制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壁合成后期的转肽过程,主要是抑制肽聚糖复合物的交叉连接,使坚韧的细胞壁无法合成[3](图1)。Park观察到被青霉素抑制的葡萄球菌累积了尿核苷,并能引起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化,提出青霉素是细菌细胞壁合成的特异抑制剂的观点[3]。细菌细胞膜上存在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PBP),该蛋白具有转肽酶和羧肽酶活性,能与青霉素特异性结合而使酶失活,使转肽酶不能催化肽聚糖链间的交联,从而抑制细胞壁的合成[4],结果无壁的细胞在膨压作用下破裂死亡,即出现溶菌现象。青霉素的作用并不限于转肽酶,它对某些细菌的D-丙氨酸羧肽酶以及其它酶也有抑制作用[5]。与青霉素作用类似的还有头孢菌素C类[4](Cephalosporin C),万古霉素(Van-comycin)[6]等 。 图1 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多氧霉素D(Poly oxin D)是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图2)。多氧霉素是由可可链霉菌(Streptomyces cacaoi)产生的一组嘧啶核苷类抗生素,对病原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高浓度的多氧霉素D能抑制敏感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低浓度的多氧霉素D虽不能抑制分生孢子萌发,但能引起分生孢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出现膨大,从而抑制菌丝的进一步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多氧霉素D抑制14C-葡萄糖胺掺入粗糙脉孢菌的几 收稿日期:2002-07-18 作者简介:孙延忠 男,硕士研究生。现从事农用抗生素作用机制的研究。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6-C01-02-02);北京市科技合同项目(H0120100010119)资助 **通讯作者44微生物学杂志2003年5月第23卷第3期 J O URNAL OF M IC R OBIOLOGY M ay2003Vol.23No.3

AYL-S7-352 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编写者:沈继录审核者:批准人: 生效日期:2012.1.1 文件发放范围:微生物组 文件年度审核 审核者:审核者:审核者:审核者: 日期:日期:日期:日期: 1. 目的 规范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药敏结果准确。 2.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愈大,MIC愈小。 3.试剂 M-H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药敏纸片、无菌棉签、35℃孵育箱、标准比浊管或比浊仪。 4.质控 4.1 常用细菌药敏质控标准菌株参见CLSI规定。 4.2 质控菌株每日随临床标本一起进行药敏试验,测定质控菌株的抑菌环。质控菌株的抑菌环在允许范围之内,说明结果可信。 4.3 质控的频率由于纸片法药敏试验是很稳定的,在不失控的时候,可以每周作1~2次质控菌株的测定。如果发现有失控的情况,就必须每日作1次,寻找失控的原因并予以纠正。如果连续30日失控<3次的,可以恢复每周1次。 5.操作步骤 5.1 挑取4~5个纯培养菌落,接种于3~5mlM-H肉汤(0.5麦氏单位)中,经35℃培养6~8 h。 5.2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菌液浊度,使其与标准比浊管的浓度相同。 5.3 用无菌棉拭蘸取校正过的菌液,在试管壁上挤压几次,压去多余的菌液,涂布整个M-H平板表面,再重复两次,每次旋转平板60°,使整个平板涂布均匀,最后用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染色与形态观察 第一部分:显微镜的使用 一、目的要求 1.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油镜的使用原理和显微镜的维护方法。 2.学会正确使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 3.了解各种显微镜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它的构造可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的机械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目镜、镜筒、基座回转器、物镜、载物台、光圈、聚光器、光源、镜臂、细调节器、粗调节器等。 2、光学部分:目镜、物镜、聚光器、光圈、光源。 (二)放大倍数 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这时光圈就要打开得愈大。 显微镜的性能受物镜的分辨距离或分辨力所限制。分辨距离即透镜所能分辨的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分辨距离愈小,透镜的分辨力愈高,物像也就愈清晰。因此常以分辨距离来衡量显微镜的分辨力。 R=0.61λ/N.A 式中:R-----分辨距离; λ------作用光的波长; N.A------数值口径。 一些介质的折射率

介质折射率 空气 水玻璃香柏油 1 13 55 1.56 三、实验内容 (一)材料: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 (二)方法: 细菌很小,须使用油镜方可观察到。油镜是显微镜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观察时与玻片非常接近,稍不小心即可压碎玻片,更严重的是损坏镜头,故必须极其仔细地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 1、为使低倍镜取得最适之光源,可将低倍镜头调节到离载物台约1cm的高度,将聚光器提高,光圈完全打开,然后调节电压旋钮至视野最合适。 2、滴一滴香柏油,固定于载物台上,用推动器调节到载物台正中。在双目侧视下,下旋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入油中几乎与标本片相接触。然后眼睛从目镜观察(如光线不足,可适当增大电源电压),徐徐上旋粗调节器至看到模糊物像之后,再用细调节器调节以使物像清晰。如镜头已离开油面还未看到物像,则再重新操作。 3、更换标本时应先提高油镜头,再更换玻片,切勿随意移动显微镜的位置。 4、油镜观察完毕后,按“显微镜保护”中(6)项处理。 5、最后将油镜各部分还原,聚光器下降,反光镜垂直于镜座,镜头转成八字形, 以免与聚光器发生碰撞。 四、思考题 1、使用显微镜时为何调节下列构造?反光镜,光圈,聚光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镜头回转器。 答:聚光器的位置之升降可影响视野的明亮度,上升则视野明亮,下降则光线减弱。光圈的放大或缩小也可控制视野明亮程度。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均是调节焦距的装置。镜头回转器为装置物镜和转换物镜之用。 2、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时,工作距离与光圈的关系。如何利用这一原理用好显微镜? 答:物镜的放大倍数愈大,其工作距离(物镜镜头到标本片之间的距离)愈短。标本首先经物镜放大,在目镜的焦距平面上形成一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成最终的虚像。总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为何要选用与玻璃折射率相似的香柏油作为油镜的介质?油镜的原理是什么? 答:香柏油只在使用油镜头时(100倍物镜)使用,因为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 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可见光的波长平均为0.55μm。当使用数值孔径为0.65的高倍镜时,它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为0.42μm;而使用数值孔径为1.25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