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英译

孝当竭力,

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

羊知跪乳之恩。

岂无远道思亲泪,

不及高堂念子心。

爱日以承欢,

莫待丁兰刻木祀;

椎牛而祭墓,

不如鸡豚逮亲存。

Mere support of your parents is not enough, You should do your utmost to be dutiful.

A crow feeds its parents when they are old,

A lamb kneels down

When sucking milk from its mother,

Because it has gratitude to show.

Do people travelling far away

Not miss their parents?

Yet parents at home

Worry more about their absent children. Cherish your parents' remaining years

And make them happy,

Ding Lan's carving of wood portraits

For his parents after their death

Is not a good example.

Killing a bull to offer at your parents' graves

Is not as good as serving them chicken and pork Before they are decrepit and old.

兄弟相害,

不如友生;

外御其侮,

莫如弟兄。

有酒有肉多兄弟,

急难何曾见一人。

一回相见一回老,

能得几时为弟兄。

父子和而家不败,

兄弟和而家不分,

乡党和而争讼息,

夫妇和而家道兴。

只缘花底莺声巧,

遂使天边雁影分。

Brothers struggling with each other

Are not as useful as friends;

To resist insults from outside,

Brothers are better than best friends.

Meat and wine bring you a lot of brothers,

But is there anyone seen near you

When you are in misfortune?

Each time brothers meet,

Each gets older than the last time;

How many times are left

When they can call each other brother again?

A father and his sons in harmony

Can keep a family from decline,

Brothers in harmony

Can keep a family from division;

Neighbors in harmony

Can avoid disputes and lawsuits,

A husband and his wife in harmony

Can make their family flourish.

Brothers are often estranged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ir wives' blandishments.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 gave his retainers a pot of wine. One of the retainers said: “It’s in sufficient for all of us, but too much for one of us. I suggest, therefore, that we draw snakes on the ground, and the one who first finishes drawing the snake will win the pot of wine.”

When one retainer had completed his drawing, he took the pot to drink. As he held it in his left hand, he continued to draw the snake with his right hand, saying: “I can add feet to it.” While he was adding feet to his snake, another man who had then drawn his snake snatched the pot from his hand, protesting: “No snake has feet. How can you add feet to it?” Then he drank the wine.

The man who added feet to the snake lost his prize at last.

逍遥游

A Happy Excursion

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called the k'un, I do no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in size. This k'un changes into a bird, called the p'eng. Its back is I do no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in breadth. When it is moved, it flies, its wings obscuring the sky like clouds. When on a voyage, this bird prepares to start for the Southern Ocean, the Celestial Lake.

And in the Records of Marvels we read that when the p'eng flies southwards, the water is smitten for a space of three thousand li around, while the bird itself mounts upon a great wind to a height of ninety thousand li, for a flight of six months' duration.

There mounting aloft, the bird saw the moving white mists of spring, the dust-clouds, and the living things blowing their breaths among them. It wondered whether the blue of the sky was its real color, or only the result of distance without end, and saw that the things on earth appeared the same to it.

If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depth, water will not float large ships. Upset a cupful into a hole in the yard, and a mustard-seed will be your boat. Try to float the cup, and it will be grounded, due to the disproportion between water and vessel.

So with air. If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a depth, it cannot support large wings. And for this bird, a depth of ninety thousand li is necessary to bear it up. Then, gliding upon the wind, with nothing save the clear sky above, and no obstacles in the way, it starts upon its journey to the south.

科学研究证实:植物受伤会叫痛

在花园行走脚步要放轻,摘玫瑰要小心。根据对植物充满压力的生活的最新声学研究:剪花时,花会叫痛,切黄瓜时,黄瓜会尖叫,甚至正常生长的水果也会咕噜咕噜作响。

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公布的这些发现对农民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就能区分健康蔬菜与病害蔬菜。看来,对植物谈话不如倾听它们的声音更为有益。

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激光驱动的麦克风,能接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茎叶被切开,植物就会在整个切面释放出乙烯气体,以示痛苦(也许仅仅是惊慌) 。

波恩大学弗兰克·屈内曼博士一直在用钟形广口瓶收集这种气体。然后用校准激光束轰击气体分子,使其振动,产生声波,由麦克风接收。屈内曼说:“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就越强。”

但是,波恩大学的这些科学家认为,植物不仅仅诉苦喊痛,就象人们在候诊室消磨时间一样,他们还认为,植物会互相提醒迫在眉睫的危险。这种“警报”是植物单株之间传递的一种化学信息,也能用这种新装置加以测量。

中国典籍英译

孝当竭力, 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 羊知跪乳之恩。 岂无远道思亲泪, 不及高堂念子心。 爱日以承欢, 莫待丁兰刻木祀; 椎牛而祭墓, 不如鸡豚逮亲存。 Mere support of your parents is not enough, You should do your utmost to be dutiful. A crow feeds its parents when they are old, A lamb kneels down When sucking milk from its mother, Because it has gratitude to show. Do people travelling far away Not miss their parents? Yet parents at home Worry more about their absent children. Cherish your parents' remaining years And make them happy, Ding Lan's carving of wood portraits For his parents after their death Is not a good example. Killing a bull to offer at your parents' graves Is not as good as serving them chicken and pork Before they are decrepit and old. 兄弟相害, 不如友生; 外御其侮, 莫如弟兄。 有酒有肉多兄弟, 急难何曾见一人。 一回相见一回老, 能得几时为弟兄。 父子和而家不败, 兄弟和而家不分, 乡党和而争讼息, 夫妇和而家道兴。 只缘花底莺声巧, 遂使天边雁影分。

中国古代典籍汉译英

中国古代典籍汉译英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书经》The Book of History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s 《礼记》The Book of Rites 《大学》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The Mencius 《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资治通鉴》History Retold as a Mirror for Rulers 《西厢记》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三国演义》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水浒传》Heroes of the Marshes;Water Margins 《西游记》Pilgrimage to the West 《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Mansion;The Story of the Stone 《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四书The Four Books 朦胧诗misty poetry

三字经three-character scripture 五言绝句five-character quatrain 七言律诗seven-character octave 八股文eight-part essay;stereotyped writing 言情小说romantic fiction;sentimental novel 武侠小说tales of roving knights;martial arts novel;a kung fu novel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six classical arts:rites,music,archery,riding,writing,arithmetic

山西大学翻译硕士MTI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期末考题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涉江(其一)《楚辞·九章》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注:请同时提供中文今译,并在必要时,给出相关注释。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Introduction: Chinese culture is rich and diverse, with a long history that dates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is its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s a vast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texts known as "典籍" (diǎnjí). These text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philosophy, history, poetry, and more. Translating these cultural treasures into English is crucial for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haring Chinese wisdom with the world. In this text, we will explore the standard format and guideline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English. 1.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Before start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surrounding the text. This includes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the time period in which the text was written, the author's background, and the societal influences that shaped the work. This understanding will help you accurately convey the intended meaning and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English. 2. Accuracy and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t is crucial to prioritize accuracy and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uthor's style, syntax, and word choices. Strive to retain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le adapting it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void adding personal interpretations or biases that may distort the author's intentions. A faithful translation will preserve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allow reader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Chinese culture. 3. Language and Style: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English requires a mastery of both languag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possess a strong command of Chinese and English

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汉语古籍的英文翻译是学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 技巧。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指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加任 何修改和解释。这种方法适用于译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有深刻了解,目标语言的读者也能 够理解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直译法缺点是容易产生语义错误和语言不通顺的问题。直 译法只适用于单词或短语的情况,对于整个句子或段落的翻译,应该采用其他方法。 二、词汇替换法 词汇替换法是指将原文中的单词或短语替换成目标语言的对应词汇或短语。这种方法 适用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或段落。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古籍中的一些词汇在英 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需要通过其他翻译方法来解决。 中国古诗中常用“桃花”、“杏花”等花卉作为诗歌的意象,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 就无法表达出中国诗歌中的意境。可以使用其他翻译方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三、提炼归纳法 这种翻译方法是针对整个句子或段落进行的,通过提取和归纳句子或段落的主旨和中 心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方法需要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这种翻译方法中,需要把握原文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全人类都应该是兄弟,彼此友爱,没有国界的限制。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这句话提取出主旨和核心思想,并用 目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四、情景描述法 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情 感和文化含义。如果要将这个故事翻译成英语,需要通过情景描述的方式来表达原文所表 达的文化含义和情感。 汉语古籍英译不仅需要对语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上介绍的翻译方法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原文的特 点和目标语言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差异进行选择。除了上述介绍的翻译方法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翻译方法可以使用,如释义法、比喻法、概述法、转换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 原文的特点和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学号:42120446 哈尔滨师范大学 读书汇报论文 题目《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读书报告 学生万晓安 指导教师毛海燕 年级 2012级 专业英语笔译 系别翻译硕士 学院西语学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第二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 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 . 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 .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 .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 .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 第五讲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墨道法名农杂阴阳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中国古典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规整的曲牌、婉转的曲调、优美的唱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戏剧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在我国所有戏剧种类当中,昆曲又独树一帜,被尊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明代,它的作者是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运用诗意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名门闺秀杜丽娘和文质彬彬的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冲破社会阶级藩篱、追求幸福、渴望自由的精神。加之《牡丹亭》文字水平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戏剧典籍中的精品,从文学艺术角度对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自1939年起,我国开始有译者着手进行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译本有1980年汉学家白芝出版的全译本;中国翻译家张光前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全译本;我国注明翻译家汪榕培千禧年出版的全译本;随后许渊冲父子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 一、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的一般过程 在我国古代,涌现了大量文史经典著作,灿若繁星的典籍作品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放在现代来看,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近年来,国学典籍的英译 1/ 7

事业发展愈发顺利,作为国学典籍分支之一的戏剧典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比于诗词而言,更加反映世情,篇幅更长、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这些戏剧典籍既有诗词的文采雅致,又能作为古代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若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翻译,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事业,我国古代的戏剧典籍势必能够发挥更大的光和热。一般来说,戏剧典籍的英译需要遵循以下过程: 首先翻译者需要对戏剧典籍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比如对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翻译,并不仅仅要翻译出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相依、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翻译出这部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种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真情至上跨越生死的信念。昆曲《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本是江南女子、名门闺秀,为何能够在梦中一见柳梦梅后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相许终身,这些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有關的内容都需要翻译者有透彻深刻的理解。 其次需要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到中文与英文,文言文与现代文字之间语义的转化和填补。《牡丹亭》当中除了介绍性的文字,就是一个个曲牌名串起了整个故事,中国古代文言文当中有大量省略、倒装、互文的用法,这些修辞手法无疑给翻译增 2/ 7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如果把文化看作一个民族的各项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哲学是思想的、精神的 文化。哲学可以创造文化,代表着文化理想。(成中英,:58)可见,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 核心部分,而承载着哲学文化的典籍,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根基。具体到中国哲学典籍,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 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以儒、释、 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 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 个极好途径。”(汪榕培,王宏,:3),进而言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可以分为翻译 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三个层面,其中,译史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会通,从 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 究内容方面是对翻译活动的史实的梳理和描述(翻译了什么?什么没有被翻译?谁在翻译?如何翻译?,另一方面总结不同时期翻译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再者则是挖掘翻译史料背后 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在以这种方式翻译这些典籍?翻译的结果又 是什么?,最后,以史为鉴,引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但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构建层面,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 研究工作亟待展开。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层面,而 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甚至还没有一本中国典籍英译史的专著问世,就 连相关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 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 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 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 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也不绝如缕。其实,这种对译者史研究的忽略不仅局限在典籍英译当中,“无论在国 内还是国外,专门记述历史上的译者活动的译者史书籍在20世纪前都相当贫乏。”(李 德逊于,编者按:vii)[3]译者研究通常分成译者理论、译者课堂教学和译者史三方面。 其中,译者理论着重于对“译者的本质、译者的标准、译者的过程等作理论上的阐述。” 译者课堂教学就是“分析汉外各种语言的优劣,深入探讨译者中的认知和抒发、包含对译 品的评析。”译者史则就是“对既往译者活动的记载,包含译者的文献、译者非政府机构、翻译家、译者主张、译者方法等。”(王克非,:3)[4]译者研究的三个方面互为表里,关 系密切,只有共同发展,就可以促进整个译者学科的全面建设。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142030 课程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高年级的选修课,本课程研究中国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赏析英译的中国典籍,旨在完善学生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口笔译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学修养以及语言艺术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通过中国典籍英译赏析和翻译训练,使学生逐步提高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中国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并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知识要求: 1.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2. 熟练掌握英语翻译基本理论及方法; 3. 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较扎实的相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能力要求: 1.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2. 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及使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5.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6.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的基本品质及实践能力。 技能要求: 1.初步了解中国典籍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 2.能翻译中等难度的中国典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 3. 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实施说明 第六学期开设《中国典籍英译赏析》,教学时间为4周,每周4学时,总计16学时。 1. 教学方法; 本课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重视中国典籍英译赏析英译的理论与技巧及翻译实践训练,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2. 教学手段: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先修完《翻译理论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 练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中国典籍英译赏析的选材要广、知识点饱满。 2. 教学活动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践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是书本理论知

典籍英译简明教程

典籍英译简明教程 《典籍英译简明教程》 一、引言 中国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精髓。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典籍的翻译难度较大。因此,本教程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套简明易懂的典籍英译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典籍。 二、基本原则 1. 尊重原意: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和表达方式,避免过于直译,以免造成误解。 2. 流畅易懂:译文应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易于读者理解。 3. 适度创新: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对原典籍中的表达进行适当创新,以适应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常见技巧 1. 词义选择:根据英语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和词义。 2. 增词法:对于一些特殊文化意象和古汉语表达,可以适当增加解释性词语,帮助读者理解。 3. 省略法:对于一些不必要或难以理解的细节,可以略过不译。 4. 句式调整:根据英语表达习惯,调整句式和语序,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四、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些典籍英译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There will always be teachers among us if we walk with three or four others. 分析:此句采用增词法,增加了“among us”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同时,句式调整也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 “父母在,不远游” 译文:If your parents are alive, do not go far away for a long time. 分析:此句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注意到了英语读者的理解能力,使用了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The heavens move steadily and thus inspire us to persevere in our efforts to be like a noble person. 分析:此句采用了意译和适当创新的方法。通过解释“天行健”的含义,并使用“persevere in one’s efforts”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The knowing is not as good as the passionate about it, and the passionate about it is not as good as the happy in it. 分析:此句采用了直译和增词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增加解释性词语“passionate about it”和“happy in it”,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和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本文选取《红楼梦》杨、霍和邦英译本,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章回题目翻译进行了探究,旨在归纳总结可借鉴的中国典籍章回题目外译方法。 标签:《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一、引言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座宝塔。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面世。1980年,中国翻译名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出版了《红楼梦》全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共三卷。1986,英国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作完成了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共五卷(文军、任艳,2010)。直到2004年7月,香港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发布了英国传教士邦索尔(Rev.Bramwe11Seaton Bonsa11,中文名彭寿)的PDF版《红楼梦》全译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①。自此《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研究道路更为宽阔。下文将这三个译本简称为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 邦索尔的《红楼梦》英译本电子版发行八年之后,笔者于2013年6月14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涉及到邦英译本的论文已有23篇,其中还有两篇专门研究该译本的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在对邦译本的专门研究方面,刘柯宏(2012)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对《红楼梦》的诗歌意象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诗歌意象语料。在《红楼梦》不同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方面,董乾(2010)应用语料库语言学及定量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对《红楼梦》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韵律诗的译者风格考察。石磊(2012)归纳总结了红楼梦四个英译本关于拟亲属称谓语的翻译特点。在《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方面,张妍一(2009)就杨译本和霍译本探讨了《红楼梦》章回翻译的审美;屈纯、王鹏飞(2010)从语言、形象、意境和风格四个方面探讨了邦译本章目再现原作美感;张莉(2012)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了《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章回题目的翻译。笔者认为对杨译本、霍译本和邦译本进行比较,从而考量《红楼梦》章回题目的英译是实际可行的,并且具有新的启示意义。本文拟从“底本选择、修辞使用和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三个译本(杨、霍和邦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归纳总结可借鉴的章回题目翻译策略。 二、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作。该著作文备众体,语言精美,其修辞多变且富有文化内涵的章回题目是这部文学作品不可忽视的亮点。小说每一回的章回题目生动凝练地概括出本章故事的中心脉络,加之其自身的巧妙措辞和构句,使读者过目难忘。纵观全书,章回题目意义非凡。因此,在将这样一部

《论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论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论语》的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辜鸿铭和安乐哲两个英译本,分别从两译本对核心词的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修辞格的翻译、宗教文化的翻译几个方面做了比较,从而得出译者所处的时期不同,其翻译目的就不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就不同。 关键词:《论语》;辜鸿铭;安乐哲;比较研究 1 《论语》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 《论语》一书共计20篇,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内容涉及伦理观念、政治主张、教育原则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其思想理论博大精深,若干年来不仅备受国人尊崇,同时也成为许多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英译本是苏格兰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61年在香港出版的《论语》英译本,它成为后来所有《论语》学术译本的原型。自理雅各以后,有很多中西学者孜孜不倦地投入到《论语》译介活动中,据《论语》译本研究者掌握的较详细数据,目前其英译本或节译本数量已达50个。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找到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语言的《论语》译本。

2 两译本译文比较研究 纵观两译本发现其译文风格截然不同,主要是因为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其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就不同,不同的读者也有其各自喜好的译本,下面笔者仅选择几个方面对两译本进行比较探究。 2.1 核心概念词的翻译 《论语》中,“仁”是最大核心词,在全文中共出现109次,“君子”107次,其它一些核心词“礼”75次,“信”38次,“义”24次,“德”40次,“孝”19次。两个译本核心词的英译请见下表: 辜鸿铭:仁(oral life/moral)礼(rt/good manners)德(oral sentiment)信(sincerity)义(what is)孝(good)安乐哲:仁(authoritative conduct)、礼(ritual propriety)、德(excellence)信(making good on one's word)、义(appropriate)、孝(filial conduct) 分析以上几个概念词我们可以看出辜译本对于核心概 念词的翻译比较简单,并且同一个概念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由于语境的不同翻译也不同;而安译本采用的是翻译+拼音+汉字的方法,与前者相比较复杂,但对于同一个概念词通篇只采用同一个译法,不易造成读者概念词的混淆。通过比较,我们并不能轻易地判断孰优孰劣,而是两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Masterpiece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 1.神话传说(Myth) 女娟补天・淮南子

from a giant turtle. She killed the black dragon to save the people of Jizhou, and blocked flood with the ashes of reeds. Nuwa s deeds benefited the heavens above and the earth below. Her namewas remember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nd her light shone on every creation. Trans. by Ding Wangdao 苍天补,四极正, the 死,颛民生,背方州, 抱圆天。当此之时,禽 兽虫蛇,无不匿其爪 牙,藏其蛰毒, 无有攫 Thus the sky was mended, four corners lifted, the flood tamed, harmful Jizhou pacified, birds and beasts killed its and and the innocent people were able to live on the square earth under the dome of the sky. It was a time when birds, beasts, insects and 上际九 天,下契黄坤,名声被 后世,光辉熏万物 snakes no longer used their claws or teeth or poisonous stings, for they did not want to catch or eat weaker things.

瑶族典籍《盘王大歌》英译与研究

瑶族典籍《盘王大歌》英译与研究 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盘王大歌》是瑶族重要的典籍之一,在瑶族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探讨《盘王大歌》的英译和相关研究,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部瑶族珍贵的文化瑰宝。 《盘王大歌》是瑶族史诗中的一部分,它叙述了一个叫盘王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在瑶族传统中,盘王被视为瑶族的祖先,是瑶族的始祖。《盘王大歌》通过诗歌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盘王的英勇事迹和他对瑶族人民的贡献。这部典籍内容丰富,涉及到了瑶族的历史、信仰、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瑶族的特殊性,瑶语与中文有很大的差异,这就给《盘王大歌》的翻译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英译成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翻译人才和对瑶族文化的了解,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学者和研究者致力于《盘王大歌》的英译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典籍。 在翻译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理解瑶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只有深入了解瑶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才能更好地理解《盘王大歌》文本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研究者们还需考虑到瑶语和英语之间的语言差异。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翻译过程中需要细致地斟酌每个词句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最后,在翻译中还需要保持文化的

准确性和传承性。瑶族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在翻译过程中,研究者们应该注重保留原作所蕴含的瑶族文化元素,使译文更贴近原文。 除了英译之外,对《盘王大歌》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瑶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促进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可以通过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解读和分析,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智慧。这对于瑶族人民来说,有助于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们来说,也可以增进对瑶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总而言之,瑶族典籍《盘王大歌》的英译和研究对于推广瑶族文化、加深对瑶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翻译工作需要深入了解瑶族文化和瑶语,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研究工作可以揭示《盘王大歌》背后的文化信息和智慧,增进对瑶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通过这些工作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瑶族的文化遗产,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瑶族典籍《盘王大歌》的英译和研究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翻译工作需要注重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并保持文化的准确性和传承性。研究工作可以通过解读和分析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等,揭示出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智慧,深化对瑶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瑶族的文化遗产,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训诂,典籍,中国]“通其训诂、发其精微”

“通其训诂、发其精微”——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中国哲学是由不同时代的诠释者在对元典进行持续性阐释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对象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即后世所谓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以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等内容涵盖了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哲学经典文本。只有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对象及其对元典持续性阐释的特点,才能在翻译中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不同时代诠释者历史性的诠释意义;在对元典及其诠释文本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探讨转换成目的语的具体方法。按照现代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翻译本身也是一种诠释,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只是这种诠释不仅要关注诠释文本的历史性,还要注意其地域和文化的跨越性。笔者认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可分为诠释(理解)的方法和转换(表达)的方法。将这两种方法分开来讨论,并非割裂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这两个相互制约又紧密联系的部分,而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细致全面地梳理翻译方法。黄俊杰在探讨东亚儒学史的研究方法时所提出的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可以作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作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者,翻译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对经典的正确理解和诠释,下面就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经典文本为例,具体探讨以上两种方法的应用。 1.概念史的诠释方法 儒家的哲学体系是在对经典的阐释过程中建立的,其间又会产生新的经典。不同的哲学派别之间是有差异的,同一哲学派别内部也有不同的发展路向。但根据中国哲学经典具有较强的阐释性的特征,哲学的发展都是在对元典的不断阐释的过程中进行的,而经典毕竟是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所以只有回到元典的文字中去,把握章句基本的概念意义,才能有进一步理解圣人微言大义的基础,这正是训诂的功夫。这也是典籍英译者在把握典籍的意义时应该持有的方法,即首先要潜回到元典,通其训诂,然后才能以意逆志,发其精微。 譬如,作为宋明理学的一个核心术语一气(Chi)有多重含义:subtle,incipient,activa-ting force、concrete thing、material force which isopposite to li(Ptinciple)。在宋明理学之前,气主要是指同气血运转相关的一个心理和生理相关的力量,因此,可以译为vital force或者vital power。如,孟子的浩然之气就可以译为strong,movmg power。敬(Ching)在先秦儒学家那里主要是和恭(Kung)互换使用,可以翻译为reverence,但是在宋明理学中,敬和恭的意思却截然不同。南宋理学家陈淳(1153-1217)指出:恭主要指人的外在表现,对他们的尊敬,而敬则是指人的内在努力。这两个词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恭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而敬则是一种心态。张君劢(1886-1969)把它译为attentivenessandconcentration,葛瑞汉译为composure,显然是把敬和禅宗的静心联系起来,但陈荣捷认为,二者都没有传达出宋明理学对敬的理解: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努力的态度。因此,他在译文中选用了seriousness。再看忠恕的翻译,conscientiousness and altruism,其实忠就是要深入发展自己的善心,而恕就是把善心推及到对待他人,即儒家所讲求的仁的两个方面,忠是对自己的要求,恕是对别人的善心。恰当的翻译首先要涵括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其次,能表达出这个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理解的细微变化。再譬如对仁的理解和翻译。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具体的某种美德,一个是宽泛意义上的美德,所有善义的基础。下面这些译法都不能同时涵盖这两方面的意涵。benevolence,perfect vir-tue,goodness, human-heartedness, love, altru-ism,etc.仁在儒学内部的意义

《楚辞》英译比较研究

《楚辞》英译比较研究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流派的源头。作为楚辞的创作者,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向世界传扬中国文化,目的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人了解中国 文化之博大精深,并从中寻找智慧和灵感。《楚辞》作为中国文化这片汪洋大海的“源头”之一,它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内许多著名学者都曾翻译过《楚辞》,如林文庆、杨宪益夫妇、孙大雨、许渊冲等,而许多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西方学者也尝试翻译《楚辞》,如派克(E.H.Parker)、韦理(Arthur Waley)、沃森(Burton Watson)、霍克斯(David Hawkes)等。由于译者在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审美倾向等方面的差异性,各种译文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译本进行对比性研究可以为中国的典籍英译提供一些有 益的借鉴,将有助于《楚辞》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许渊冲和伯顿·沃森分别是当代中西方译介《楚辞》的典型,其译本凸显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代表了《楚辞》英译的两种不同倾向,他们的译文理应成为此类研究的首选。 本论文从主要从译者主体性这一角度对两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种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两种译本的误译之处。作者指出典籍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有对原文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还需要有对目的语深厚的造诣。 在翻译策略上,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需要有机的统一,要站在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优化翻译,让译文既传递了中国的文化信息,又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最终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