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第二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

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

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第五讲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墨道法名农杂阴阳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其中起到了哲学奠基和一以贯之的作用,老子《道德经》(the way and its power)把其道字译成tao。寂兮缪兮译为without sound ,without substance.可以为天下母One may think of it as the mother of all beneath Heaven.第六讲庄周论道,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思想《逍遥游》的英译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compiled by W.Theodore de Bary , Wing—TSIT ,Burton Watson ,

其译文准确传神,生动且有气势,借用西方神话典故形象,出神入化,而传达出中国道教的思想精髓,英语中运用when the bird rouses itself and flies and when it moves itself in the sea 两个时间状语。天池则译为celestial Lake.第七讲孔丘论语一共二十七篇,是孔丘弟子和后学关于孔丘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主张,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论语的标题翻译,有音译和译意两种lunyu 和analects 至于Confucius的英译,本于孔夫子而不是孔子有加已改正并派生若干个单词,如Confucian, Confucianism.古文中的子对学人的尊称The master.君子转成形容词gentlemanly.第八讲人性的概说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始于先秦,其中有丰富的思考和讨论,孔子首先提到性相见,习相远的简洁,在蒙学课《三字经》中增广为人之初,性本善。本文选了《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人又四端的论述,人有四端译成four beginnings of human nature ,孟子有专门的译法,Mencius.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采用了直译的方法,all men have a mind which cannot bear to see the surfings of others.见孺子后用about to fall into a well 译将入于井。

第九讲名家论坛,名家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它以名实关系问题的考察和论辩主题,为逻辑学,语言哲学,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乃至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公孙龙上乘邓析,师承墨子,与惠施同时代,为中国古典逻辑学和语言分析学奠定了基础。荀子不仅对先秦诸子多有批判继承而独成大儒,而且对正名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并有独到的创造。名实论译为discourse on name and actuality.语其所产译作together with what they produce.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前须加词加意以去开首唐突之嫌。英译前加主语,anything subject to rectification of location 后用条件句when it is not properly located.第十讲兵家谋略,兵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十三篇孙子兵法(sunzi: the art of the war)其产生比西方国家经典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on war)要早两千多年,国之大事译意为与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英文中的vital已经有生死攸关之意,以索其情转译为to ae the outcome of war 和经之以五事译为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道;the way 加词I mean moral influence ,意指道德影响力,天加词the effects of 以连文意,阴阳(day and night)地earth 分为distance ,the terrain ,the land ,the place 再仔细说明颇有次序,独具匠心。法:rules and regulations 并不准确,即刻转为principles,靠近原意,曰则译成find out.兵者,诡道也。译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颇有警句风格,attack where he is least prepared.take action when he least expects you.庙算:一词乃是典故,又是全篇的归结语词,he who makes full ae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pare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第十一讲,史学绝唱,中国第一部不朽的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历史在以文史哲为宗的中国文化思想有突出地位。最早的中国史书《尚书》,(book of history),《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较详细的编年史书。史记的庞大在客观上增加了对翻译的难度,列传: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为I was three times in office and three times thrown out of it by my sovereign.召忽死之:shao hu committed suicide.其为政也;in the matter of government.第十二讲文学传记从历史的真是性来看,似乎文学传记的产生逻辑和历史地位应在任务传记之后,单说传记,乃是一个民族的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然受到竹林七贤啸傲山林的处世方式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超然思想,以五柳先生传为例,五柳先生采用直译,the man of five-willows.先生不知何许人也,the gentleman’s place of birth is not known nor his name or surname.闲静少言,不慕荣利:he is a quiet man ,being of little speech ,he

pursues no glory ,nor material gains.家徒四壁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第十三讲文心文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时期文章勃发。此后的魏晋多事之秋,不仅是诗人的时代还是玄学的时代,而且作为两者的结合,也是文论的大兴时代,曹丕,陆机等一代才子,发奋成文,各成一家,不仅为文必秦汉做了理论说明,为盛唐的文以载道开了先河,而且继承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以后,开启了文艺学论文的时代高峰。严格的字面翻译以外,拆字法和和拼字法也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如身体,this body,良史译为good historian 荣乐glory and pleasure。在涉及中国文化专门的词汇时,特别是人名地名和书名的时候,译者不仅在注释中有专门的补充说明,而且利用文本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和加注.盛唐诗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三教并用,文化昌盛,为唐代诗歌的昌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们从诗经,楚辞,乐府,古诗,民歌中吸取营养,李唐三百年,留诗五万首。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诗的翻译不徒译意,还要译味,好的诗译,应是形象与音韵俱佳,译诗的忌讳就是呆译,硬凑韵脚,李白的月下独酌,译为Last words ,意在标新立意,而多一般为直译;Drinking alone in the moonlight.首句译诗花间和一壶酒: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See the moon---how she glances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 –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e.第十五讲诗品诗歌,中国是一个诗文大国,有习惯吧人品和文心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文风貌,本文选录诗大序,这里面要注意到的是志being intent ,心mind,言language 情affection 形form,文pattern 正correct 得achievement。第十六讲唐宋散文散文诗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种无可定界的文体。最早的散文是以作者个人为单位会为一集,并且因为没有名称而是用了作者的姓名,是有宴会是文人骚客游乐抒志之记录,其序文常邀请当事名家,几乎成一独立的载体,本文选录了春夜宴桃李园,首句中的inn以中文的逆旅,颇有古典风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则译成the floating life 与中文在字面上相合。第十七讲,书谱书论,书法史中华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书法理论如同创作一样。到了唐代,不进书法创作本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例文之中给出了翻译,zhuanshu looks complaisant and mild.li comes in tight-fitted units.cao flows and goes on forever zhen is succinct and neat.第十八讲禅宗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闭自足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两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接触,一次是东汉以来佛教和平的传入还有一次就是近世西方欧美民主科学精神随着救亡图存强行的传入,佛教的传入自翻

译开始,尤其是大乘般若学在译经传道中演为空中,禅分为南北宗,主张顿悟,与主张渐悟的北派禅宗相对立,大乘Mahayana 法dharmas 止ceation 法门method 真genius 如thusne 心性the mind nature 一心the single mind 生灭production generation and destruction 相appearance 因缘causality 三世three ages 等。善知识good friends ,being outwardly separated from all forms , this is non-form.第十九讲两宋词章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唐朝之后北宋和南宋,国势虽然衰落,但在文学上以词为代表,在成就上逐渐达到了唐诗的高度并与齐名,这里选的是北宋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南宋女诗人李清照人婉约而超之,写闺怨而出奇,今选其名作声声慢。我欲乘风归去,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be as gay.第二十讲元曲杂剧隋唐之后战乱不断,朝代更迭,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入主中原。元代的散曲和杂剧把中国传统戏曲推向崭新的阶段,或表现男女的爱情或表现热爱大自然美景,或关心社会疾苦和社会问题,就来源而论,曲分南北,有北曲和南曲之分这里选录了窦娥冤。

其他四讲也是涉及了古代的文化典籍,所涉及到的中国元素,都巧妙的绘声绘色的翻译过来,如三国演义等,注释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书的附录为中国历代文化典籍篇目,说卦传treatise of remarks on the trigrams 说文解字Explanation of script and Elucidation of characters.这里汇集了所有的中国要籍,可以借鉴翻译方法和翻译手段。

山西大学翻译硕士MTI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期末考题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涉江(其一)《楚辞·九章》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注:请同时提供中文今译,并在必要时,给出相关注释。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Introduction: Chinese culture is rich and diverse, with a long history that dates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is its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s a vast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texts known as "典籍" (diǎnjí). These text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philosophy, history, poetry, and more. Translating these cultural treasures into English is crucial for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haring Chinese wisdom with the world. In this text, we will explore the standard format and guideline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English. 1.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Before start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surrounding the text. This includes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the time period in which the text was written, the author's background, and the societal influences that shaped the work. This understanding will help you accurately convey the intended meaning and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English. 2. Accuracy and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t is crucial to prioritize accuracy and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uthor's style, syntax, and word choices. Strive to retain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le adapting it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void adding personal interpretations or biases that may distort the author's intentions. A faithful translation will preserve the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allow reader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Chinese culture. 3. Language and Style: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into English requires a mastery of both languag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possess a strong command of Chinese and English

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汉语古籍的英文翻译是学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 技巧。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指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加任 何修改和解释。这种方法适用于译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有深刻了解,目标语言的读者也能 够理解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直译法缺点是容易产生语义错误和语言不通顺的问题。直 译法只适用于单词或短语的情况,对于整个句子或段落的翻译,应该采用其他方法。 二、词汇替换法 词汇替换法是指将原文中的单词或短语替换成目标语言的对应词汇或短语。这种方法 适用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或段落。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古籍中的一些词汇在英 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需要通过其他翻译方法来解决。 中国古诗中常用“桃花”、“杏花”等花卉作为诗歌的意象,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 就无法表达出中国诗歌中的意境。可以使用其他翻译方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三、提炼归纳法 这种翻译方法是针对整个句子或段落进行的,通过提取和归纳句子或段落的主旨和中 心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这种方法需要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这种翻译方法中,需要把握原文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全人类都应该是兄弟,彼此友爱,没有国界的限制。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这句话提取出主旨和核心思想,并用 目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四、情景描述法 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情 感和文化含义。如果要将这个故事翻译成英语,需要通过情景描述的方式来表达原文所表 达的文化含义和情感。 汉语古籍英译不仅需要对语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上介绍的翻译方法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原文的特 点和目标语言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差异进行选择。除了上述介绍的翻译方法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翻译方法可以使用,如释义法、比喻法、概述法、转换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 原文的特点和目的语言读者的需求。

中国典籍外译(DOC)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的影响最大的两部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信息的重要性。相比之下杨译本多采用异化的译法,霍译本更倾向于归化的译法。虽然译者在翻译中遵循了不同的指导原则,但他们传递原文中所承载着的文化的使命却是相同的。译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有效表达深层文化信息,才能完成文化传递的任务。这也是衡量文学名著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wo part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contrast to Yang's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Huo’s are more inclined to domestication. Although the translators follow different guiding 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 they convey the same miss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effectively expressing the deep cultural information, can the task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be accomplished.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terary works. 关键词:《红楼梦》直译音译 Keywords: A story of the stone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ng 一、前言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作,凝聚了中国文化,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习俗,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因此,《红楼梦》的翻译至关重要。中外许多著名的翻译家都做了不同的尝试。到现在为止反响最大、最能得到学术界认同的《红楼梦》译本是霍克斯翻译的A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两个版本的翻译都十分精彩,成为研究英译翻译策略的最佳案例。不过两个版本的翻译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翻译的不同代表着某种深层文化的不同,本文试图浅析这种不同的文化因素。 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这些中国的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时候,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霍克斯更多的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的意译的方法,也就是翻译理论界的归化的方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化入英语语言文化中,将不同的历史文化高明的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使得《红楼梦》更好的被英语读者所接受。使得它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传播。但是霍克斯的翻译方法,毕竟是一个将源语言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归化进入译入语中,有时候就会出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第二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 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

从文化翻译看《诗经关雎》的四种英译本比较-精品文档

从文化翻译看《诗经关雎》的四种英译本比较 一、文化翻译理论简介 20世纪90年代,文化翻译学派的领军人物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在形式上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代码转换,但实质却是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其目的是突破不同语言间的障碍,最终实现和促进异质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对中国的翻译者来说这就意味着将外文作品通过自己的分析解构,进行文化上的转移,然后在个人的理解和知识背景的支持下进行重构,形成受体语言的文本。 二、《关雎》中西译本浅析 本文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四个版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包括理雅各、庞德、杨宪益和戴乃迭以及许渊冲的译本。 1.语音方面。 (1)拟声词。拟声词是用语音模拟自然声音形成的词,其语音形式在元音、音高、节奏上体现所拟声音的特点。诗歌一开始便用一对雎鸠的叫声来提示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写一对热恋中的男女。以下是对“关关”一词的不同翻译。 上文提到的四个译本中,理雅各把“关关”翻译成“Kwan-kwan”,这就类似于汉语拼音的发音一样。这或许是最简单和对等的方式,但实际上,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并不知

道理雅各创造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因此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和它作为拟声词的效果就都丧失了。而庞德将拟声词“关关”误解为“关闭”,?е滤?使用了含有躲藏之意的“Hid”。当对“关关”一词的翻译看似进入“死胡同”的时候,许渊冲先生第一个找到了解决方法。在他1988年的版本中,许先生首先提出了用“coo”,这一想法完全超越了之前的几个版本。首先,“coo”是拟声词,表现了雎鸠轻快的叫声;其次,它似乎也能表现出情人之间窃窃私语的私语感觉。很显然,许先生的译文不仅再现了声音,也传达出了诗歌的本质含义。 (2)头韵和尾韵。头韵是最常见的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是指一组词、一句话或者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的单词。尾韵是词尾音素的重复,也称韵脚。在诗行的末尾押韵,其结构特点与头韵相反。恰如其分地运用头韵和尾韵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加强语言和感情表现力,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这四个译本使用了不同的词汇来翻译“辗转”一词。“辗转”是说夜晚躺在床上思念自己的“意中人”,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越是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理雅各译为:“turned and back again” 他的理解是男主人公在床上时而躺着,时而爬着,这两个动作不时替换。这样的译文未能准确表达原诗的意思,理解上有些欠妥。“toss and turn”,“toss”这个词有“颠簸”的意思,笔者认为这个选词也不是很准确,但他注意到了押头韵的问题。根据许渊冲的翻译,“辗转”比较准确的译文应该是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学号:42120446 哈尔滨师范大学 读书汇报论文 题目《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读书报告 学生万晓安 指导教师毛海燕 年级 2012级 专业英语笔译 系别翻译硕士 学院西语学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第二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 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 . 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 .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 .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 .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 第五讲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墨道法名农杂阴阳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

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

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 摘要:以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长生殿》译本为范例,研究典籍英译翻译过程:内容深度理解、语义初步转化与语义空缺填补,并探究译者在典籍英译分支——戏曲英译中的技巧运用。 关键词:戏曲典籍英译长生殿翻译技巧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美若瑰宝的文学作品凝结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成就,若能走出国门,必将得到盛誉。典籍英译,这项年轻的文化事业,在近年来颇具蓬勃发展之势。但相比之下,戏曲典籍英译,作为典籍英译的一项分支,只吸引得较少的关注度。曲,较诗词经说之异处,便是前者更为归真而传情。归真,便是天然去雕饰,雅俗共赏;传情,即为曲词音韵相融,可壮阔豪迈,可清丽淡雅。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戏曲与诗词经说相较而毫不逊色,若能翻译得当,这些文学苍穹中的星辰亦将在国门之外光辉灿烂。 《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其中,清代戏曲作家洪昇,三易其稿,十年著成的《长生殿》,堪称明清戏曲中的奇葩,以其独特细腻的历史触感,清新悠长的音律词韵,在中国经典戏剧领域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而久经流传。 以笔者拙见,戏曲典籍英译,应从其通俗易懂,文风流畅的特点出发,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翻译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内容深度理解、语义初步转化与语义空缺填补。 一、内容深度理解 有学者提出,典籍英译首先应强调理解。“从源出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王宏,2009)。”此时,内容深度理解即相当于语内准换步骤。古典戏曲,作为中国典籍一个重要的流派,在英译过程中首要任务即为透彻解析原著。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广泛涉猎文籍,博览古今历史,先对原作产生宏观的认知感与把握度,同时深入字里行间,援引辞典,反复推敲钻研,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句法分析(Syntax Analysis)、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语境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及语用分析(Pragmatic Analysis)。请看下列英译: 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统皇唐。 Since I became Tang emperor I have ruled,This might realm, conferring royal favours. 先从字面上理解,端,玄端之服(谭帆,2004);冕,大冠,皆为天子服饰;山河代指指江山,国土。经过了词层面解析,便进入句法学范畴的分析:“山河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 中国古典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规整的曲牌、婉转的曲调、优美的唱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戏剧文化,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在我国所有戏剧种类当中,昆曲又独树一帜,被尊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创作于明代,它的作者是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的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运用诗意的笔触,生动的描绘了名门闺秀杜丽娘和文质彬彬的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冲破社会阶级藩篱、追求幸福、渴望自由的精神。加之《牡丹亭》文字水平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戏剧典籍中的精品,从文学艺术角度对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自1939年起,我国开始有译者着手进行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工作,目前比较成熟的译本有1980年汉学家白芝出版的全译本;中国翻译家张光前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全译本;我国注明翻译家汪榕培千禧年出版的全译本;随后许渊冲父子也出版了《牡丹亭》的全译本。 一、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的一般过程 在我国古代,涌现了大量文史经典著作,灿若繁星的典籍作品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些作品放在现代来看,仍然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近年来,国学典籍的英译 1/ 7

事业发展愈发顺利,作为国学典籍分支之一的戏剧典籍在这样的背景下,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比于诗词而言,更加反映世情,篇幅更长、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长生殿》、《西厢记》、《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称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五大名剧。这些戏剧典籍既有诗词的文采雅致,又能作为古代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若能对它们进行适当的翻译,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事业,我国古代的戏剧典籍势必能够发挥更大的光和热。一般来说,戏剧典籍的英译需要遵循以下过程: 首先翻译者需要对戏剧典籍的内容做到深刻理解。比如对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翻译,并不仅仅要翻译出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生死相依、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翻译出这部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种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以及真情至上跨越生死的信念。昆曲《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本是江南女子、名门闺秀,为何能够在梦中一见柳梦梅后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相许终身,这些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有關的内容都需要翻译者有透彻深刻的理解。 其次需要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到中文与英文,文言文与现代文字之间语义的转化和填补。《牡丹亭》当中除了介绍性的文字,就是一个个曲牌名串起了整个故事,中国古代文言文当中有大量省略、倒装、互文的用法,这些修辞手法无疑给翻译增 2/ 7

华尔兹《庄子》英译

华兹生的《庄子》英译 美国学者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庄子菁华》(Chuang Tzu: Basic Writings)自1964年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好评,读者甚多。所谓菁华就是并非全译,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除全部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作者选译了外篇中的《秋水》、《至乐》、《达生》和杂篇中的《外物》,共11篇。 19世纪后半期以来,英语世界出版了多部《庄子》译本,水平参差不齐,但都为华兹生的翻译提供了参考。最早的译本是巴尔福(Frederic H. Balfour)的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Being the Works of Chuang Tsze,Taoist Philosophe r,出版于1881年。巴氏是英国人,1870年来华经营丝绸和茶叶,后来弃商从文,先后担任过《通闻西报》、《华洋通闻》、《字林西报》等报纸的主笔。除了把《庄子》译成英文外,巴尔福还翻译了《老子》,看来他对道家情有独钟。对于他的《庄子》翻译,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评价不高,认为巴尔福的汉语水平完全不足以胜任这一工作(the knowledg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ossessed by the translator was altoget her too elementary to justify such an attempt)。相比之下,另外一位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则要宽容得多,他认为翻译《庄子》实在太难,第一个尝试的人毕竟勇气可嘉(it was no small achievement to be the first to endeavour to lift up the veil from Kwang-dze)。 巴尔福的译文确实不能细看,有些地方错得离奇。如《庚桑楚》有云:“介者侈画,外非誉也”。“介”就是“兀”,指被斩足的人;“侈”训弃;“画”指装饰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个遭受酷刑被砍掉脚的人,也就不自顾惜,对于“非”和“誉”全都不在乎了。俞樾在《庄子平议》中讲过这两句,一般认为最确切。陈鼓应先生将这两句译为“刖足的人不拘法度,超然于毁誉之外”,极得要领。巴氏不大理解原文,翻为Servants will tear up a portrait,not liking to be confronted with its beauties and its defects(仆人撕毁画像,不管画得好还是不好),完全不知所云。 巴尔福的汉语水平确实有些问题,而翟理斯对他评价不高,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他本人是《庄子》的第二位英译者,难免有所谓“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吧。翟理斯的译本(Chuang Tzu: Mystic, Moralist, and Social Reformer)出版于1889年,水平当然要高出很多,上面那句“介者侈画,外非誉也”他翻译成: a one-legged man discards ornament, his exterior not being open to commendation,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 如果把文化看作一个民族的各项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哲学是思想的、精神的 文化。哲学可以创造文化,代表着文化理想。(成中英,:58)可见,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 核心部分,而承载着哲学文化的典籍,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根基。具体到中国哲学典籍,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 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以儒、释、 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 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 个极好途径。”(汪榕培,王宏,:3),进而言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可以分为翻译 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三个层面,其中,译史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会通,从 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 究内容方面是对翻译活动的史实的梳理和描述(翻译了什么?什么没有被翻译?谁在翻译?如何翻译?,另一方面总结不同时期翻译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再者则是挖掘翻译史料背后 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在以这种方式翻译这些典籍?翻译的结果又 是什么?,最后,以史为鉴,引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但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构建层面,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 研究工作亟待展开。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层面,而 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甚至还没有一本中国典籍英译史的专著问世,就 连相关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 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 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 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 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也不绝如缕。其实,这种对译者史研究的忽略不仅局限在典籍英译当中,“无论在国 内还是国外,专门记述历史上的译者活动的译者史书籍在20世纪前都相当贫乏。”(李 德逊于,编者按:vii)[3]译者研究通常分成译者理论、译者课堂教学和译者史三方面。 其中,译者理论着重于对“译者的本质、译者的标准、译者的过程等作理论上的阐述。” 译者课堂教学就是“分析汉外各种语言的优劣,深入探讨译者中的认知和抒发、包含对译 品的评析。”译者史则就是“对既往译者活动的记载,包含译者的文献、译者非政府机构、翻译家、译者主张、译者方法等。”(王克非,:3)[4]译者研究的三个方面互为表里,关 系密切,只有共同发展,就可以促进整个译者学科的全面建设。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142030 课程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英语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典籍英译赏析》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高年级的选修课,本课程研究中国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赏析英译的中国典籍,旨在完善学生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口笔译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学修养以及语言艺术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主要通过中国典籍英译赏析和翻译训练,使学生逐步提高翻译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中国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并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知识要求: 1.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2. 熟练掌握英语翻译基本理论及方法; 3. 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较扎实的相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能力要求: 1.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文学鉴赏能力; 2. 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及使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5.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6.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的基本品质及实践能力。 技能要求: 1.初步了解中国典籍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 2.能翻译中等难度的中国典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 3. 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实施说明 第六学期开设《中国典籍英译赏析》,教学时间为4周,每周4学时,总计16学时。 1. 教学方法; 本课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重视中国典籍英译赏析英译的理论与技巧及翻译实践训练,始终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2. 教学手段: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多种手段开展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要求学生先修完《翻译理论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 练习题的形式要多样化,中国典籍英译赏析的选材要广、知识点饱满。 2. 教学活动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践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是书本理论知

典籍英译简明教程

典籍英译简明教程 《典籍英译简明教程》 一、引言 中国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艺术精髓。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典籍的翻译难度较大。因此,本教程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套简明易懂的典籍英译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典籍。 二、基本原则 1. 尊重原意: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和表达方式,避免过于直译,以免造成误解。 2. 流畅易懂:译文应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易于读者理解。 3. 适度创新: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对原典籍中的表达进行适当创新,以适应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常见技巧 1. 词义选择:根据英语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恰当的英语词汇和词义。 2. 增词法:对于一些特殊文化意象和古汉语表达,可以适当增加解释性词语,帮助读者理解。 3. 省略法:对于一些不必要或难以理解的细节,可以略过不译。 4. 句式调整:根据英语表达习惯,调整句式和语序,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四、案例分析 以下是一些典籍英译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1.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There will always be teachers among us if we walk with three or four others. 分析:此句采用增词法,增加了“among us”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同时,句式调整也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 “父母在,不远游” 译文:If your parents are alive, do not go far away for a long time. 分析:此句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注意到了英语读者的理解能力,使用了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The heavens move steadily and thus inspire us to persevere in our efforts to be like a noble person. 分析:此句采用了意译和适当创新的方法。通过解释“天行健”的含义,并使用“persevere in one’s efforts”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The knowing is not as good as the passionate about it, and the passionate about it is not as good as the happy in it. 分析:此句采用了直译和增词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增加解释性词语“passionate about it”和“happy in it”,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双语文化典籍汉英翻译:《西厢记》

双语文化典籍汉英翻译:《西厢记》 元杂剧的语言艺术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前者语言朴素无华,生动形象,以关汉卿为代表;而后者,辞藻华美,富有诗意,典型作品为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记》可谓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中国古诗词戏曲文化内涵丰富,寥寥数字便是文,想要翻译这种高度凝练传神的语言艺术,绝非易事,而许渊冲老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翻译技巧为我们树立了模范。 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With clouds the sky turns gray, o'er the yellow-bloom-paved was. How bitter blows the western breeze! From north to south fly the wild geese. Why like wine-flushed face is frosted forest red? It's dyed 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 解析: 1. “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一俯视一仰,雄浑苍茫,渲染孤寂悲凉的氛围。“碧云天”中的“碧”不是传统上的青绿色,根据全曲的意境,实则应该为灰色,许译此处处理为“gray”,更符合原文意境。 2. 中国古诗词讲求押韵,翻译古典文集,能够较大还原原作风貌已属不易,做到声韵和谐更是不易,所以有些译者会选择采用自由体翻译。许先生提出“三美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强调意思的同时,也讲求韵律和形式。译文后四句,两两对仗。例句中标出的词尾,双双押韵。 3.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历来被人称道,特别是“染”和“醉”。许老将“醉”翻为“wine-flushed face”,十分巧妙。“It's dyed in tears the parting lovers shed”中的“dye'将“染”这一动词诠释得十分到位,霜林不是经霜而红,而是被离人的眼泪所感染。 2 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高低远近都休论,我拆白道字辨个清浑。君瑞是“肖”字这壁着个“立人”,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

《论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论语》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论语》的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辜鸿铭和安乐哲两个英译本,分别从两译本对核心词的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修辞格的翻译、宗教文化的翻译几个方面做了比较,从而得出译者所处的时期不同,其翻译目的就不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就不同。 关键词:《论语》;辜鸿铭;安乐哲;比较研究 1 《论语》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 《论语》一书共计20篇,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内容涉及伦理观念、政治主张、教育原则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其思想理论博大精深,若干年来不仅备受国人尊崇,同时也成为许多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英译本是苏格兰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61年在香港出版的《论语》英译本,它成为后来所有《论语》学术译本的原型。自理雅各以后,有很多中西学者孜孜不倦地投入到《论语》译介活动中,据《论语》译本研究者掌握的较详细数据,目前其英译本或节译本数量已达50个。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找到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语言的《论语》译本。

2 两译本译文比较研究 纵观两译本发现其译文风格截然不同,主要是因为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其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就不同,不同的读者也有其各自喜好的译本,下面笔者仅选择几个方面对两译本进行比较探究。 2.1 核心概念词的翻译 《论语》中,“仁”是最大核心词,在全文中共出现109次,“君子”107次,其它一些核心词“礼”75次,“信”38次,“义”24次,“德”40次,“孝”19次。两个译本核心词的英译请见下表: 辜鸿铭:仁(oral life/moral)礼(rt/good manners)德(oral sentiment)信(sincerity)义(what is)孝(good)安乐哲:仁(authoritative conduct)、礼(ritual propriety)、德(excellence)信(making good on one's word)、义(appropriate)、孝(filial conduct) 分析以上几个概念词我们可以看出辜译本对于核心概 念词的翻译比较简单,并且同一个概念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由于语境的不同翻译也不同;而安译本采用的是翻译+拼音+汉字的方法,与前者相比较复杂,但对于同一个概念词通篇只采用同一个译法,不易造成读者概念词的混淆。通过比较,我们并不能轻易地判断孰优孰劣,而是两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

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苏轼《赤壁赋》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苏轼《赤壁赋》为例 Cultural Load Wor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Stud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quivalent Theory: Taking the "Red Cliffs Fu" by Su Shi as an Example In wor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load words with unique flavor, which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lso have reference value to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urately and effectively translate these cultural load wor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quivalent theory, cultural load wor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should be translated as precise, concise and easy to understand word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To demonstrate this, let's take "Red Cliffs Fu" by Su Shi as an example. There are a lot of cultural load words in this poem such as “苍苍竹林寺”,“烟波江上”“三百里”. Taking the firs t one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it can be translated as “monastery in the green bamboo forest”. In this way, reader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an get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situation and atmosphere described in the text. In summary,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load wor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h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inspiration we draw from them, so as to ensure accuracy and vividness. In this way, more overseas readers will be facilitated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