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化的影响分析

教育行政化的影响分析
教育行政化的影响分析

教育行政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教育去行政化伴随着教育行政化的脚步成为当今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学校的行政管理现状,以及国家对学校过多的行政干预现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或主张消除行政化,或主张规范高校现有行政体系。那么学校行政化体系是否有必要存在,应该根据现今中国的教育现状,从根本上分析教育行政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利害关系,对于正面影响予以保留,对于负面影响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并最终消除。有效的教育改革不是致力于“一鼓作气”的改变根深蒂固而又关系复杂教育漏洞的措施,而在于能够取得渐进效果的小改变。

【关键字】教育行政化教育去行政化教育影响改革措施

[ Abstract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footsteps and become the hot topic in education circle, fo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state of the school too much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henomenon,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r claim to eliminate administrative, or claim for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The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system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exist,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the impact analysis, positive influence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akes, for positive effect negative effect to be retained,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ultimately eliminate. Effective education reform is not committed to the"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change ingrained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education flaw measures, but can achieve progressive effect of small change.

[ Key words ]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官僚主义”与中国的发展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在政府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甚至在被人们视作纯净之地的学校。古人常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生动的描述了中国各种机构中的领导阶层的现实状况:分级管理,专权管理。古语说:“师严然后道尊”,体现了教师的不可侵犯的地位,但是也体现着学生对于教师的尊重,出于一种社会道德,社会要求抑或出于对于教师渊博知识的敬仰。而如今的学校中,教师,学生都变成了教育行政化下的被管理者,失去了应有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关于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隋唐的国子监,清末设立的学部,民国时期的教育部……我国一直保留着学校行政管理机制,学校行政化已经不是一句话,一个政策可以彻底消除的。我们应该分析学校行政管理对于现代教育的影响有哪些?又应该如何去解决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何实现教育的自由化,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主体化,家长权益的合理化?

一.教育行政化的界定

教育行政化是指中国高校的管理是参照政府管理模式,管理体系,由校长到院长到系主任一级一级的,学校重要决策和管理,人事,评定教授等都由行政人员决定。针对教育的行政化近期提出了“教育去行政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似乎我们看到了所谓的“教育去行政化”,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教育行政是一门教育管理的学科,是专门研究教育内部管理的规范的科学,因此简单用一个“教育去行政化”去表述“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可能就是不恰当的。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要取消教育行政,而是要规范教育行政。[1]

学校作为一种第三部门组织,是一种依靠民间捐款,会员缴纳会费,政府财政拨款等的非盈利性组织。这些性质就决定了,首先学校要受国家的管理,决定了学校的职能在于服务社会,服务其会员即学生。然而我们现今的教育在接受国家管理方面做得足够“完美”,却远远忽视了社会的要求,更是轻视了本应该是主体的学生的利益,剥夺了家长的参与权利。使得学校中的行政部门将主要工作重点放在满足国家要求方面,对于关乎学生利益的事情却是独断专权,屡屡出现各种问题。

二.教育行政化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是存在一定的优势或者最起码对于部分人是极为有利的。就教育行政化的分级管理来说,在作出决策时往往会具有高效性,避免了委员会的讨论过程。对于一个有能力且有志将学校发展好的管理者来说,及时地发现时机,并果断的作出决定无疑对学校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在中庸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更多的人趋向于选择折中的解决方法,而这种折中往往会导致千篇一律的结果,不好也不坏,所有学校都处于一种中等的,没有本质差别的状态,而分级管理,特别是当领导者具有教育方面的管理能力时,反而可以造就具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特色。

但是这种优势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即需要有能力,具备相关素质的管理者。并且这种状态下对我们教育的一个挑战是: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何种途径找到具备这种能力的管理者,具体来说,校长的选择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国

高校校长采用任命制,政府干预校长的聘用,其中部分校长在政府担任或者曾经担任行政职务。不论是为了保证学校的政治方向还是出于什么原因,这种做法都是存在争议的,因为无法保证一个政界精英成功转型为教育界的精英,成为学校管理的精英,成为了解学生现状,了解学生需要,了解学生心理的教育者。

(二)负面影响

1.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学校“标准化”

学校是一个教育和科研学术联合的组织,不应被教育行政之外的干预太多,例如,没完没了的“教育评估”。并不是说“教育评估”就该取消,办学校的行政许可的评估,现在实行的“合格评估”是不可缺少的,政府主管部门管的就是办学的最低标准。至于“评优评估”就属于过多的干预学校的教育行政,导致学校办学依照政府评优标准办学,大家都用一个模式办学,失去办学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可能。

2.“官师不分”导致学校行政化,官僚化,师生利益被忽视

正如在教育分级管理正面影响中讨论的一样,合格的政客不一定是优秀的教育家,这必将导致学校管理出现行政化倾向,管理者把教师当成行政人员对待,对于学校事务的处理官僚化,行政化。就本质来说学校行政部门应该是为广大师生,为家长服务的部门,而纵观我们当今各地学校,几乎都是行政部门权益最优化,国家要求至上。

3.行政化引起的腐败现象

反腐倡廉是我党长期的工作重点,但是腐败现象却屡禁不止。而且在我们都最相信的学校,腐败现象也日渐严重。如前段时间被大家炒的沸沸扬扬的“强迫定点购买教辅材料”事件。据报道,在福建漳州的所有高中均要求学生购买新华书店的教辅材料,并不是因为新华的教辅材料质量好,而是因为购买新华书店的书可以使学校以及当地教育局获得高额的利润。学生和家长有怨言却不敢抱怨。

出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学校管理者权利,利益,责任的失衡。由于行政化,分级管理现象,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过分集中,并缺少监督之后,腐败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并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1)学校腐败问题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使得原本紧张的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2)由于行政权力获得收益大的示范作用,个别教师轻学术,重攀附,使教学水平踟蹰不前。

(3)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行政化管理中,同时学校的隐藏不住利益链条使得学生过早世俗化,惟命是从,缺乏独立思考,自由的思想和怀疑精神更是缺乏。

三.如何改变教育行政化现象

(一)政府方面

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行政化的几次讲话总结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并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去行政化的希望。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初连续召开五次教育座谈会,畅谈教育改革的四大方面——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公平,倡导教育家办学的宗旨。最终总结了教育行政化乃一切问题之症结的结论。2001年3月份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明确提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坚持让教育家办学的宗旨。”[2]

(二)学校方面

1.给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的自由,设置独立运行的家长委员会

长期以来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成为学校乱收费等腐败现象的挡箭牌。家长因为害怕学校给学生找麻烦不得不对个别学校的不合理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应该自觉接受家长的监督,在关乎学生利益的事情上要与家长紧密联系,尊重家长的参与权利,实现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共同发展的局面。那么侵犯学生利益的政策是难以出台的。

2.学校工作重点应由管理转移到学生主体性和学校文化建设

(1)因材施教

政府教育部门用升学率考核学校的成绩,就违反教育规律,又促成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被忽视的是“因材施教”,扼杀的是学生的个性。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人才的生产比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复杂,倘若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没有主见,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2)开发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应根据本校传统,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相关课程,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努力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尤其重视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形成学生奋发图强,团结友爱,师生关系和谐,同事互相学习的良好文化环境。

3.规范学校行政管理

学校行政部门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学生以及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改革学校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去行政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仅仅撤消学校行政部门就能实现的,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教育体制以及选拔制度的改革等诸多方面,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事情,更不是纸上谈兵就能缓和的局面,因此需要逐步实现这个目标,而这个过程不是削弱行政管理,恰恰是要规范学校的行政管理,最终实现让教育家来管理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成玉.对教育去行政化的理性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1.

【2】刘小利.教育去行政化刻不容缓[N].光明网.2010.

教育行政化的影响分析

教育行政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教育去行政化伴随着教育行政化的脚步成为当今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学校的行政管理现状,以及国家对学校过多的行政干预现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或主张消除行政化,或主张规范高校现有行政体系。那么学校行政化体系是否有必要存在,应该根据现今中国的教育现状,从根本上分析教育行政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利害关系,对于正面影响予以保留,对于负面影响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并最终消除。有效的教育改革不是致力于“一鼓作气”的改变根深蒂固而又关系复杂教育漏洞的措施,而在于能够取得渐进效果的小改变。 【关键字】教育行政化教育去行政化教育影响改革措施

[ Abstract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footsteps and become the hot topic in education circle, fo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state of the school too much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henomenon,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r claim to eliminate administrative, or claim for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The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system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exist,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the impact analysis, positive influence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akes, for positive effect negative effect to be retained,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ultimately eliminate. Effective education reform is not committed to the"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change ingrained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education flaw measures, but can achieve progressive effect of small change. [ Key words ]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市场分析)2020年中国培训市场分析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发展报告

中国培训市场分析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发展报告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马永斌吴志勇 二OO五年七月 近年来,中国培训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培训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很多机构和个人受利益驱使,纷纷进入了这个似乎充满暴利的行业。然而,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培训市场已经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如何适应培训市场的这个变化,制定培训发展战略,调整培训业务结构,寻求新的培训利润增长点,追求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成为各培训机构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报告在描述培训行业现状,分析影响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培训市场发展趋势作出初步的分析和预测,并对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发展战略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培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对培训行业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行业规模、培训机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以掌握培训业整体状况,特别是竞争对手的情况,以明确自己的培训机构在培训行业中的地位和定位。 (一)培训行业规模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培训业规模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2年中国培训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因统计方式不同,据另一个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国内培训市场达到500亿元的规模)各主要培训领域的培训规模不一,具体如下: 1、管理培训 据国家统计局、工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现有注册企业796万家,其中外资企业超过40万家,预算内企业20万家,如果管理培训能够在中国广泛普及,那么市场前景相当可观。目前,管

理培训的市场份额有50亿元之多。据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专家分析:目前中国高层经理培训的市场价值为2.5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到2006年,这个市场的价值将达到40亿美元,可以预见高管培训将成为商学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业内专家也有相同观点,对商学院而言,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不授予学位证书的高层经理培训课程,而并非MBA。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全球高层经理培训市场价值达3500亿美元。在美国,来自高层经理培训课程的收入要占学院总收入的60%至70%。而在中国,这样的课程还只是刚刚起步,如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高层经理培训课程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也没有超过1/3。 2、IT培训 随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策略的深入人心,许多人的工作开始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甚至不可分离,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工种需要进行IT技能的培训。据统计,目前IT业已经有200多种认证。不算各类社会IT认证,每年仅参加教育部、劳动部和人事部组织的IT认证考试的人员就有500多万人,面对如此规模的培训需求,我国IT培训认证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据赛迪顾问的数据结果显示,国内IT认证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远高于全球12%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信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5%上升到11%,届时,总值将达到18000亿元人民币。在这样的形势下,IT培训的势头将有增无减。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IT 业目前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至少在40万人以上,除去每年高校不足7万人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外,还有近40多万的人才空缺,而这40万的人才空缺靠什么来弥补呢?毫无疑问,将由IT培训机构培养出来。 尽管中国的IT市场依然没有从衰退中完全复苏,但其中IT教育与培训市场从2000年以来都保持着的快速增长速度,吸引了众多关注IT产业人士的目光。2002年中国IT教育与培训市场总体规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最新教育行业前景分析资料

教育行业前景分析(大角度) 近些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市场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受新的职业生活挑战与岗位竞争的压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升自己。近几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教育也作为服务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态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

机构占据英语(论坛)、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微博)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教育蓝海,据国家语委透露,教育部正在制订中小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认会写,还要写得规范和美观。而新出台的高考大纲中“错一字扣一分”的规定和电脑阅卷对书写要求的提高,是对目前语文基础教学的一种警示和鞭策。为此在教育市场多变的情况下市场迎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1)

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案例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黑泉镇永丰小学 一、实施背景 黑泉镇永丰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名,教职工10名。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交互式一体机4台,教师平时上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提供便利;各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一)政策推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

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 黑泉镇永丰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的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16-03-30T15:46:58.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3期供稿作者:杨谚[导读] 苏州市高新区安监局在行政部门推行教育职员制度,使行政更好地为学术服务。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尝试“终身教职制”和聘任制双轨并行的用人制度。杨谚 苏州市高新区安监局摘要:高校“去行政化”的关键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制定具有能规范双方职责与权界的法典是依法治校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学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 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 关键词:去行政化;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结合本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以及高校行政化表现的内外部两个方面。认为“去行政化”的关键即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正确处理好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在采取各项改革措施之前,必须对此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地研究,充分考量应对措施的利弊,才能实施行动。通过长期的、艰苦的高校工作,结合理论的探讨,笔者认为去行政化的主要对策概括起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新型政校关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1.建立新型政校关系。 新型政校关系一是二者之间是法律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二是二者合理分权,实行政校分离。大学与政府之间管理缺乏规范,“人治”空间远大于“法治”空间,制定具有能规范双方职责与权界的法典是依法治校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大学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建立一种新型的契约管理机制,在性质上,政府与高校的契约关系为行政契约,界于行政行为和私法契约之间,兼具行政的公务性和契约的合意性。政府对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批准学校的章程和发展规划,提供财政及政策支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办学。管理的原则是“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特许状或大学章程既是大学自治的一个保证,也是政府参与大学治理的一个机制。它们既规定了大学的权利,也相应地规定了大学承担的公共责任。契约为一种合意,是解决人际纠纷、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形成共识、实现社会和谐的反映。加强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工作,加强高等学校的“建章立制”工作,推进政府对高校的契约管理关系,推动这一合约管理关系的发展,政府还需改革对高等学校的拨款和评估方式。如变短期预算为中长期预算,即把预算周期由一年调整为五年,以遵循教育规律利于高校的发展;引入第三方评价,以客观评估高校实现政府目标的程度。近期内可选择那些有明确建设目标、自主权较大、办学规范程度高的高校,如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开展试点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校分离、合理分权,确立学校的法人主体地位,实现“事权统一”,是推行校本管理的关键,“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使高校按照高等教育法,拥有真正的自主权,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教学计划、选编、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等。建立大学与政府间的中介机构,比如:英国的拨款委员会等中介组织,使得高校合法的自主权诉求可以表达出来,同时,还要确保中介机构的合法独立性。 2. 高校自主办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而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1)完善法制,确保办学有法可依。高校自主办学要靠法治化来保障,而法治化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完善高校内部的章程和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章程是大学自主办学的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法人需明晰两种关系:一是办学的外部关系,即所谓的面向社会和依法办学;二是办学的内部关系,即所谓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机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求依法治校,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发展目标。 (2)强化监督,确保法规、制度有效实施。由于并没有规定办学自主权具体的行使方式,在现实中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致使高校办学自主权极易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因此,一方面,应该在完善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法律做出具体的运行规划,使每一项权力的具体实施都有相应的法规依据;另外,确保法规、制度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消除不同法规间可能存在的漏洞。 (3)切实保障高校自主办学权力。专业设置权和招生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标志,将专业设置权、招生权还给高等学校。然而,自主招生权的落实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新型政校关系的建立,使高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主地处理高校内部事务,政府不能直接命令或者“居高临下”地对高校提出任何法律以外或违背高校办学理念的要求,政府应该给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构建并逐步完善新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以依法行政为原则,实行教育问责制度。 (二)切实加强高校内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及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 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实现高校依法自主办学、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建立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是党领导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改革活动,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不仅没有改变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而且是实现教育家管理高校的有效途径。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只能在自主办学的大学里才能进行,理事会或董事会由政府代表、人大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学校领导、教授教师代表、学生代表、高校行政人员代表、校友代表共同组成。理事会或董事会是高校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推行理事会或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由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高校校长的选拔。 实施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多元参与高校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的阶段,政府不再能够包办大学的全部事务,扩大社会参与大学治理已经刻不容缓。逐步形成政府、教师、学生、校友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

我国教育行政化问题的原因新探

我国教育行政化问题的原因新探 中国教育问题之严重,长期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而对中国教育种种问题之分析,又都越来越集中指向一个焦点:教育行政化问题。中国教育行政化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思考。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法制不完善、政府模式局限和教育行政体制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教育法制不完善 1.法律对教育行政权力的规范模糊 实际上,法律对教育行政权力的规范,从《宪法》那里开始就模糊不清,用语不够严谨,条文表述模糊,导致教育行政权力的法制边界是模糊的。《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的职权,其中涉及教育的第(七)项是这样规定的:“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第107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其中的关键词“领导”和“管

理”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明确,所产生的权力也就没有边界了。 再看看从《宪法》延伸下来的教育法律方面的有关规定:《教育法》第14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國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第15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可见,法律对教育行政权力的授权就是“管理”两个字,但是管理什么?怎么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几乎不符合法律授权的基本要件。 2.教育行政立法问题突出 当前,中国教育行政立法的突出问题是:作为行政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立法”权力太大,教育行政权力可以凭借“行政立法权”很轻易地扩大自己的权力。 一是教育行政立法的领域太广,几乎没有限制。《立法法》第8条对行政立法的领域作了限制,规定10大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不能由行政立法来规范。但是,这10大事项并不包括教育方面。这就意味着:再大的教育问题,都可以划入教育行政权力的范围。 二是创制性教育行政立法边界模糊。中国行政立法可以分为执行性立法和创制性立法两种:执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执行或实现

浅析短期继续教育培训市场.docx

浅析短期继续教育培训市场 继续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编辑尤其是学术期刊编辑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职业。如今媒体融合、各种新规陆续出台,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加强继续教育不仅有利于编辑丰富编辑业务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其适应新环境、面对新问题的能力。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XX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1]接受继续教育是普通学术期刊编辑不可或缺的从业条件。但目前,商业化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配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现状 (一)培训形式单一,利用新媒体培训尚待普及短期继续教育仍以面授为主。截至20XX年11月30日,笔者所在编辑部收到当年相关短期培训邮件231封。培训主办单位涉及科学名词委、出版研究院等十几个单位;地点主要分布在XXX、XXX、厦门、XXX、XX等22个城市;针对社会科学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大多数为40或48学时,针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培训以72学时居多;培训时间以5~9天居多;培训费为1800~2800元/期。这种培训大部分采用专家讲、学员听的传统授课方式,每位专家讲座结束后有半小时左右的交流时间,学习效果没有监测和评估。网络、手机客户端等短期培训存在形式灵活、时间可控、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等优势。例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研修学院(培训中心)开设了远程教育系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训中

心网站上有400多门网络课程,20XX年新增了106门。其中包括29门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网络课程。授课教师是各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还包括国外专家学者,课程实用性强,学习完成后进行在线考试,系统自动记录学时。但由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继续教育面授必须达到24学时,许多编辑为了方便,仍然选择参加一次性多学时的学习。另外,编辑工作长时间面对电脑,对远程学习不适应,购买学习币进行网络学习的编辑仅仅占小部分。 (二)培训管理松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培训中心网站每年的培训计划有几十项,总局和省局都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一些社会培训机构看到了这个机会,认为这是商机。社会培训机构经常打着政F机构的牌子,组织各种名目的培训。编辑工作时间宝贵,出版企业经费有限,根本无法参加各种“产业化”培训。根据规定,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长,时间集中,同一单位编辑部的编辑接受培训,工作可能一时难以安排。另外,培训承办单位为了吸引编辑人员参加培训,地点通常选择在风景优美或历史文化浓郁的旅游城市。培训管理松散,到课率并不高。虽然近几年培训承办单位要求签到,但大多流于形式,培训完后没有考核,有些编辑将这种培训视为旅游。就笔者参加的培训而言,科技期刊管理相对严格,培训完后需要测试,测试达到及格才可以取得学时证书。但社科期刊编辑培训,大多数没有追踪培训效果。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从培训通知来看,专门针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培训比较少,培训通常都是图书编辑、学术期刊编辑、其他期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 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探究高等教育去行政化

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探究高等教育去行政化 教育去行政化一直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都试图以其擅长的角度来剖析教育行政化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对教育行政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理性思考该现象的同时阐述教育去行政化的意义。 标签:教育去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职能 一、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一般概述 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高等教育行政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化倾向,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所以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第一,从外部来说,即调整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给予高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第二,从内部来说,减少高校内部管理人员行政级别,调整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强化行政人员为学术人员服务的意识。 二、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原因分析 1.“计划”方面的行政化 计划,从其动词意义上讲,就是要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和由谁来做。从其名词意义上来说,是指计划活动的结果,包括战略、决策等计划方案。 就教育行政化来说,“计划”方面的行政化是从其外部来说的,即高校与政府的关系。表现为政府对高校宏观战略与重大战略决策的干涉,如高校办学方向、发展规模、招生目标等。政府对高校的把控,使高校办学自主权成为空谈,过强的行政化影响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发展,政治的干预压缩了学术空间。 2.“组织”方面的行政化 组织,同样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而组织方面的行政化主要是指其名词含义:组织结构的行政化。随着高校生存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高校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高校单纯依靠学术权力处理学校事务已不可能,因此需要更强大的行政系统和行政权力的介入。但是行政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机构不断臃肿,逐渐失去高效性。而行政权力的作用也不断异化,本来处于服务地位的行政权力却逐渐压制学术权力,使得高校内部学术话语权降低。 3.“领导”方面的行政化 领导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是领导者及其领导活动的简称。高校管理体制由“教授治校”转变为“官员治校”,

教育行政化危害分析

教育行政化危害分析 当今的教育做教师难,当学生苦,难在教师不知道书该怎么教,苦在学生面对无穷无尽的考试整天胆战心惊。教书读书本是一件开启心智令人聪明愉悦而很享受的美事无奈弄到教师学生都叫苦不迭疼不如生的境地,呜呼痛哉,呜呼哀哉!究其究竟,教育的行政化使然也。 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该怎么办,书该怎么教怎么念,没有个规范肯定不行,如是乎必有了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里的诸多教育管理者,如是乎便有了无穷无尽不计其数的条条框框。纵观今日的教育,能师凤毛麟角,能吏铺天盖地。 大凡为师之人,莫不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选定为师之道,注定作茧自缚于师的茧壳之中,学问的不断丰富,道德需尽善尽美,教书需诲人不倦,稍有懈怠,良心不安。曾几何时,多少人以选定教师职业而兴奋不已,又曾几何时多少教师为改行跳出苦海而四处奔走,个中原委并非全因教师职业的清苦,更多的是做教师难得有为,因为满腔的热情和抱负敌不过捆绑到指头的条条锁链,而这条又粗又长的锁链,正是愈演愈烈已达极致的教育行政化倾向。 面对初入学堂的孩子,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启蒙和教化;面对心智初开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诱导和鼓励; 面对初具学识前途迷茫的学生,教师需要发现潜质激发潜能指点迷经。凡此种种人皆尽知,由此看来,教育的对象是非常复杂的,教育的功能是多样的,教育的手段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教学是需要自由的,教法也是因人而异和随机应变的。好的教师懂得,老师随时随地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或者一个肯定一个否定,都会对迷茫和期待中的学生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造就一个天才要么扼杀一个天才。而这一切,依赖的是教师细致入微的洞察能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教育管理者们自视高明,全然不顾教育职业本身特有的特殊性而从自身的政绩观出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设定许许多多繁琐而教条的限制。这种限制从备课的时间、地点、项目、教具字数、格式到上课时每个环节、辅导的节次、作业的布置批改都有着教书大全一样细微繁琐的硬性规定和不厌其烦的检查登记。这些所谓的管理经验、校校攀比、争先创优,谁也不甘落后,管理者们交流吹嘘,日益强化逐级加压,美其名曰常规管理、精细化管理。教学管理上的道道锁链紧紧的缠裹住教师的手脚,而每一级的管理者们却又处心积虑的向教师和学生要考试成绩―――分数。多年来,分数这道套在所有师生头上的紧箍咒比国际教育官员和政府官员千遍万遍催命符似地越念越紧,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命运则越来越惨。在许多县里教育主管部门把每次考试后的成绩算到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的每个教师和学生头上,在按分数高低逐一排名发到各个学校,又再全县范围内重奖严罚,每考一次,几家欢笑几家哭,大考、中考、小考、月考,逢考必比,逢考必罚,年年狼烟四起,月月乌烟瘴气,教师叫苦连天,学生人人自危。此种心境,再高明的教师也不管自行其是的搞什么教育创新和提什么素质教育了。为了争名次得高分许多学校争先恐后挖空心思的挤占教师和学生的休息时间、活动时间,甚至是吃饭时间,连晚上正常的睡眠时间也不放过。可怜那些长年累月为分数而殊死拼搏的教师,只好不顾一切的透支生命,可怜那些天真活泼的花季少年只好昏头昏脑的做着学习机器而全然忘记了还有自我的存在。 教育行政化是一个现实的存在,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特有的产物,它是全社会浮躁风气主要是各级官员不正确的政绩观,与我国国民对教育不切实际的期望结果相结合而促其泛滥,对这一点,政府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指导不当,拨乱反正不力,助长了教育界的这股逆流,当反思的首先应该是我们的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对于社会而言,其终极价值不是分数而是人才。人才靠教育来培养,教育靠教师来支撑,学校需要教育家来管理而不是政客,学校的工作是不能用指标来衡量和指导的。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现代文明时期,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千姿百态的,不是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我们的教育不走出社会去了解社会的需求、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去开发新的领域和学科,不去培养全新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对于社会所承担的功能就会萎缩而被社会淘汰,而这种淘汰常常带来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的哀痛与悲伤。 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其教育过程的价值是针对每一个特定的学生,而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成功远不是几次考试分数可以测定出来的,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哪个更有用,哪个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一些,是社会说了算,不是分数说了算的,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尽量把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优良潜质发掘出来,使他尽可能多的服务和适应于这个社会。这样的教育价值,用行政手段管理学校和用考试分数指导教育是搞不出来的。现代教育就是要面对现代社会,解决现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教育应该更多一些灵活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统一性;这样的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更具挑战性而不是唯命是从;这样的教育需要有有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教育家来指导和管理而不是让把政绩当做升官跳板的政客们来操控。政府对于教育的管理应该是宏观的规范和指导而不是一切包办代替的行政指令和以考定优的评估过程;应

2019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

2019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100 分。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 根据目标成本法的定义,目标成本法在以目标售价和目标利润为基础确定产品 的目标成本时,是以()为导向进行分析的。 A.成本 B.利润 C.市场 D.售价 A B C D 答案解析:目标成本法,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目标售价和目标利润为基础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通过各部门、各环节乃至与供应商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目标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 2. 下列不属于目标成本法应用环境内容的是()。 A.能够清晰地识别作业、资源动因和成本动因 B.以创造和提升客户价值为前提 C.有比较成熟的买方市场环境 D.成立跨部门团队 A B C D 答案解析:应用环境包括《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0 号——成本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企业应用目标成本法,要求处于比较成熟的买方市场环境,且产品的设计、性能、质量、价值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企业应以创造 和提升客户价值为前提,以成本降低或成本优化为主要手段,谋求竞争中的成本优势,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企业应成立由研究与开发、工程、供应、生产、营销、财务、信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团队,负责目标成本的制定、计划、分解、下达与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有效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企业能及时、准确取得目标成本计算所需的产品售价、成本、利润以及性能、质量、工艺、流程、技术等方面各类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3. 目标成本法的创始者是()。 A.宝马汽车公司 B.福特汽车公司 C.本田汽车公司 D.丰田汽车公司 A B C D 答案解析:目标成本法是丰田汽车公司员工经过几十年努力探索出的成功杰作, 是运用科学管理原理和工业工程技术开创的具有日本文化内涵的成本管理模式。 4. 下列不属于案例中目标成本法主要实施程序的是()。 A.以市场为导向设定目标成本 B.在设计阶段实现目标成本 C.在销售阶段运用营销策略扩大销售量以达到目标成本实现 D.在生产阶段运用持续改善成本法以达到设定的目标成本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参与学院管理系统的建设,到2013年实地参观多个省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几年来在中关村参观了多个企业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发现中小企业在借助3G互联的力量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新业务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3年参观中国联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其系统除发挥在线办公与信息共享的作用外,还为投资管理与决策分析提供数据依据。而与之对比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本应走在技术前沿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担当其应有的责任,却还在办公自动化的时代里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总结了如下五点主要内容: ●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育更应发挥它先进性的一面。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技术不断出现,而随之的应用更是能被快速推广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借助移动智能手机快速分享新技术和新内容,而教师队伍中还在使用着旧式功能机(非智能机);移动办公已被企业大规模应用,而高校教师查看个人工资还要去财务领工资条;在校园中更是难于出现新的创新技术,这些问题的出现,集中在不对称的信息分享模式上,同时也体现了目前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相对滞后的现状。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更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和年青教师越来越喜欢使用新媒体分享和学习;另一方面是院校领导并没有足够认识,采购一些电子教学设备,建一个校园网就认为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平台。 ●缺乏对高校信息建设的有效规划和管理 在参观一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后发现,在各个信息平台建设上仍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各院校各建各的模块或平台,没有从整体上统一规范标准,这为以后的各个平台数据连通和接口兼容留下隐患;造成目前分散建设严重,未来整体融合困难都是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和合作。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方向、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这一战略一方面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提供发展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提出要求,而实际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协调。因为信息化需要在整合资源释放人力方面提出有效的执行方式,同时也需要规范流程和管理标准,所以要去整合资源就需要去从整体上协调和利用资源,提高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更需要有实际数据支撑。建立和发展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这是需要执行部门从宏观上对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高度和长远的认识,并具有一定执行效果的推动力度。 ●缺乏专项资金投入 实现高校信息化会带来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开放化的信息平台会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共享,同时也会带来各高校间的办学利益冲突;第二,信息化会打破各高校间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如何整体协调和调动人力和硬件资源需要统一管理;第三,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实现办公自动化那样采购几台电脑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能建立庞大的系统信息平台,不但需要政策的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