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情才好办。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

邓小平:《财政工作的六条方针》(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我们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生产比较落后,财力有限,这就要求财政工作人员要善于节约,善于把钱用到主要方面去。

邓小平:《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1954年1月25号),《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节减国家机关经费,精简国家行政机构。这是国家积累工业化资金的一个重要方法。毛主席在1950年6月即曾指出:“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是争取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所以尽可能地减少一切机关的非生产的开支,厉行节约,是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原则。

邓小平:《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1954年6月16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版,第272页

我们必须了解,增加生产对于我们全体人民,对于我们国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只有生产不断地增加,不断地扩大,才能逐步地克服我们人民的贫困,才能巩固我们革命的胜利,才能有我们将来的幸福。一切破坏经济纪律、劳动纪律、财政纪律和损害公共财产、浪费国家资金的现象,在我们这里都是不能容许的,一切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局部不顾全体、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权利不顾义务、只顾消费不顾生产的观点和行为,都是必须反对的。因为这些都损害曹我们国家的生产发展,因而也就是损害着我们将来的幸福。

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145页

节约的观念,在我们现在要加紧建设的当中,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要使我们的干部和人民都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节约一点,就是对于国家建设增加一分,对于国防力量增强一分;浪费一点,就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害。要用这个观念经常地教育我们的干部和人民,因为这是很容易疏忽的。国家大了,稍微不留神,就要浪费一批人力,或者物力,或者财力,对我们建设就不利。

周恩来:《改善和节约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我们的领导同志要积极地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凡是妨碍这方面的,要尽量改正。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离开得久了,就满脸灰尘,就忘记了艰苦朴素,这一点,我们的高级干部要时常敲警钟,要互相警惕。

周恩来:《改善和节约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一种错误的想法是认为“建设经验不够,工作经验不够,浪费一点不可避免”。我们的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够是确实的,浪费也难于完全避免。但是,如果主管工作的本人有了这种想法,那么浪费就一定不可避免。没有经验的人是可能浪费的,但也可能少浪费或者不浪费,问题在于他对待浪费采取什么态度。只要谨慎从事,有意识地避免浪费,浪费是可以减少的。我们对于浪费的态度,首先不能采取原谅宽容的态度,必须采取批评教育、纠正以至制裁的态度。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631页

任何一项小的浪费,如果不加纠正,推算到全国,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那就没有一项不是巨大的浪费。我们只有这样去观察“小事情”,才不致熟视无睹地继续浪费,才知道纠正这种“小事情”是大有必要、需要立即动手的。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1页

要严格地节约,反浪费。现在城市里头大反浪费,乡村里头也反浪费。……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节约,降低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反对铺张浪费。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 03年版,第852页

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结论》(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53页

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但是特别要提倡勤俭,特别要注意节约的,是在目前这几十年内,是在目前这几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1955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页

在一切企业中,在一切国家机关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继续提倡节约,克服浪费。浪费在任何时候都是妨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的。我们的建设还在开始,我们更应当为积累每一元的建设资金并且加以最有效的使用而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227-228页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切国家机关、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合作社,都应该厉行节约,使人力、物力、财力都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规模的扩大,我们在物资供应、资金来源和技术力量等方面,还会遇到很多的因难,而厉行节约,合理地使用物力、财力和人力,正是克服这些困难的一项重要办法。

周恩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若干主要问题》(1956年9月16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325页

我们正处在创立社会主义家业的时期,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党中央一向要求我们全党的同志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且多次领导全党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运动。这些运动,虽然每一次都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遗憾的是,铺张门面、讲究排场、随便挥霍老百姓的金钱的严重现象,仍然时有发现。我们必须动员全党来抵制这种不良的倾向。

朱德:《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9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页

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同志们提出,厂长、校长可以住棚子,我看这个法子好,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 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5页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要解放所有劳动者,而后自己才能获得解放。共产党员如果待遇太高了,就不利于团结群众,在政治上就会陷于被动,对解放群众、解放自己都没有好处。如果我们的待遇比人民低一些,政治上就很主动,就便于团结教育人民,便于解放全体劳动者,也便于解放自己。现在应该多提倡艰苦朴素,少宣传生活如何美好,要多为人民生活着想。这样说可能有人思想要波动,但是只要多宣传,大家就会想通的。

刘少奇:《对今后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几点建议》(1956年12月4日),《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反对浪费,同批判其他缺点错误一样,好比洗脸。人不是每天都要洗脸吗?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工人、农民、手工业者,总之,我们六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在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中间,现在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这是很不好的。我们在增产节约运动中要求精简机关,下放干部,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就是克服这种危险倾向的一个方法。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我们必须进行一个节约运动,认真提倡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脱离群众的现象。应当停止购置家具和车辆,减少办公杂支,除特定场合外,严谨请客送礼,纠正开会方面和文娱活动中的浪费。

陈云:《关于增产节约的问题》(1957年3月9日),《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为什么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几个数目字,就说明不是轻易可以建设得好的。六万万人口的国家,这样多的人口的国家,而我们现在可耕地只有十六万万亩。拿我去过的南亚的一些国家来比,只有东巴基斯

坦那个地方人口密,耕地比较少,跟我们几乎相等。除那个地方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我们耕地少的,都比我们耕地多,有的多了一半,有的多了几倍。我国人口跟可耕地面积比,平均每人不到三亩。城市人口不算,三亩多一点,要是五口人一家,一家就是一公烦,而人家总是一公顷半或者二公顷,乃至于十几公顷。至于欧洲国家的人均耕地那就更多了!据调查,我们除去可耕地,可开垦的土地数目还不到可耕地数。当然,这是现在已经调查出来的,还有很多没有调查好的,可能要比这多。但是,一个短时期内,不管第二个五年计划,还是第三个五年计划,我们大量开垦的希望不大,可能性不大。因为要投资,又要移民,由公家去迁移很大数目的人民,不仅是投资、交通有困难,就是生活习惯也有困难,而原有耕地集中的地方增加的可能性更小。这样一个农业的基础,来供养我们现有的人口,来建设工业,就有困难。我们要争取十五年的时间,就是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如果不艰苦奋斗,那不是轻易可成的。

周恩来:《艰苦奋斗,建设国家》(1957年3月19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347页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得到幸福。说到幸福,不仅要看到眼前,还要看到长远,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前辈革命的人,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的就是后代的幸福。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多少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现在也应该想一想,怎样为我们的后代谋幸福,为我们民族谋长远的幸福。回想过去,我们是从艰苦奋斗、流血牺牲中过来的。我们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近百年,而且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几千年间,劳动人民不断斗争,形成了一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传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光大。现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我们应该利用这种环境,在工作中、劳动中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周恩来:《谈谈青年的学习和生活》(1957年3月2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437页

要看到,尽管我们的成绩很大,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快,在工业建设方面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建设了不少企业,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穷

的国家,落后的国家。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这就是说,需要有勤俭建国的本领。因为你穷嘛!如果在贫穷的基础上不懂得勤俭建国,这个国是建不好的。……从过去几年的建设来看,证明我们的知识很少,还没学会勤俭建国的本领。

邓小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1957年4月8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263页

我们再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一是应该面对国家的现实。我们的国家很穷,很困难,任何时候不要忽略这个问题。我们要提倡增产节约,反对贪大贪新。……二是应该面对群众的需要。我们的建设工作应该面对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众观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题,甚至有些不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

邓小平1957年4月8日在西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年谱(1904-1 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5页

请同志们摸一下农民用粮的底。要提倡勤俭持家,节约粮食,以便有积累。国家有积累,合作社有积累,家庭有积累,有了这三种积累,我们就富裕起来了。不然,统统吃光了,有什么富裕呀?

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大吃、大喝,统统吃光、喝光,算不算一种志气呢?这不算什么志气。要勤俭持家,作长远打算。什么红白喜事,讨媳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可以不必。应当在这些地方节省,不要浪费。这是改革旧习惯。

毛泽东:《关于农业问题》(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我国人民向来是勤劳节俭的,“食求果腹,衣求蔽体”的传统,一直保持了几千年。在过去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所领导的军队以及广大干部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生活俭朴,与群众同甘共苦,成为每个革命者所追求的美德。正因为如此,我党以及我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能够在敌人重重包围和进攻的严重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终于战胜了敌人。

朱德:《勤俭持家》(1957年12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 983年版,第367-368页

在旧社会生活过的劳苦群众和经过斗争锻炼的革命干部,对于艰苦奋斗和勤俭持家的号召,是容易接受的。因为他们在旧时代受过艰难困苦,拿今天的生活同过去的生活相比较,他们就知道今天的生活是大大地改善了。广大的青年群众也都懂得,祖国的美好将来和人民幸福的生活,只能靠艰苦的劳动来创造,他们生气勃勃地为新社会的建设而努力劳动。但是,对于一些青年,特别是对于一些受了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青年说来,他们既不知道过去的艰苦,也就比不出今天的幸福。他们甚至说:“你们是生活在旧时代,应该受苦;我们是生活在新社会,应该享福。”于是有些人就斤斤计较工资待遇的高低专门考虑个人的狭隘的利益;而对于我们国家还在刚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及生活的改善只能随着生产的发展来逐步提高等重大的事情,反而置诸脑后了。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希望我们青年一代,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并以模范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去。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也应该加强勤俭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需要。

朱德:《勤俭持家》(1957年12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 983年版,第368-369页

我们应该在全国人民中造成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日常生活、一切婚丧嫁娶和人情往来,都要力求简朴和节约,同时提倡积粮防荒、积钱备用,提倡互助互济,发扬我国劳动人民的“乡邻相帮”的美德。这些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都有重大的意义。

朱德:《勤俭持家》(1957年12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 983年版,第370页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还要作长期的艰苦努力。但是只要我们全国六亿人民和一亿多个家庭都觉悟和团结起来,勤俭建国、勤俭持家,那末,我们建设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目前仍然是比较落后和比较贫穷的中国,一定能变为先进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中国!

朱德:《勤俭持家》(1957年12月17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 983年版,第370页

学会过日子。包括农村、城市,要留有余地,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增产节约。

毛泽东:《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1959年6月29日、7月2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

朱德:《由俭入奢易》(1960年10月30日),《朱德诗词集》(新编本)(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一定要联起来,只提一个不够。有了强盛的国,家才会富起来。首先是勤俭建国,其次是家要管好。现在搞十年计划,这个口号十年不变,坚持到底,因为我们国家的物质基础就是这么个状况。这就是妇联的特殊工

作。当然男同志也要勤俭持家,但宣传以妇联为主,你们向男同志宣传,大姐向大哥宣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是长期要做的工作。

邓小平:《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1961年12月27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4页

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都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以艰苦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干部,处处讲究生活上的享受,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在不少的干部中间,那种摆排场,闹阔气,假公济私,明目张胆地挥霍人民财产的特殊化作风,在最近一个时期内有了滋长。这种旧官僚的恶习,在我们的队伍里是完全不能允许的。凡是犯了这种错误的人,都应该彻底改正,严重的还应该受到应得的处分。只有打掉了这些官气,彻底纠正了这些恶劣作风,党同群众的联系才能够进一步加强。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2年6月27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9-460页

现在艰苦奋斗的作风有所削弱,特殊化的风气有所发展。有些地方盖别墅,盖高标准住房,搞跳舞场。中央是不是也有呢?中央也有特殊化。省委学中央,地委就学省委,县委就学地委,公社就学县委,这样学起来,那还得了呀!现在我们改变过来好不好?从中央改起,各省委、地委、县委、公社,一律把这个风气改变过来。

刘少奇:《加强基层领导,改进工作作风》(1962年7月18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9-460页

图享受,怕艰苦;好伸手,走后门;一人做“官”,全家享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请客送礼,置装添私;苦乐不均,内外不一。这是特殊化的官僚主义。

我们的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421页

物质生活方面,我么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周恩来:《过好“五关”》(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7页

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长期方针,要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持家,国家才能兴旺。不要以为这是“小气”,这是国家兴旺之气。全党、全国、全民族提倡这个风气,一年就可以节约几十亿元。一种风气,一种民族风格,会流传几百年。

刘少奇1963年10月23日在听取薄一波汇报工业情况时的谈话,《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96页

每个机关、学校、工厂都要节约。不号召大家节衣缩食,国家就建设不起来。一个机关、一个工厂、一个人节约,看起来钱不多,但是成千上万个工厂、机关、学校都节约起来,书目就很大了。

刘少奇:《增加文教经费,普及文化教育》(1965年8月8日),《刘少奇论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我国八亿人口,我们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这一点出发。一人浪费一点不得了,一人节约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朱德1973年8月10日在视察四〇〇三厂时的谈话,《朱德年谱》(新编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1页

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搞建设,一定要在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基础上进行。提倡勤俭建国方针,更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不仅在经济上积累资金建设了自己的国家,而且在政治思想上对群众的影响也是好的。

邓小平1974年11月13日同民主也门总统委员会主席鲁巴伊会谈时的谈话,《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6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探索“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背景。其主要的一个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化”探索,既不是他随心所欲创造的,也不是他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此间的曲折与坎坷、错误与成功,既都有鲜明的毛泽东特色,但也都有客观的时空原因。 一、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这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在60 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由结盟而破裂,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和困难。中国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苏联宝贵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中国取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和苏联结盟的分裂,使中国面临两大阵营的国际压力。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既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实践经验,也给其造成了极大的时空局限和本体局限。 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激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引发了争论。随着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中苏大论战。 1、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苏论战的根本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虽然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多种错误并推进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其未从根本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它也仅仅是揭开了盖子而未有最终的圆满。但伴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过程的持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在对“以苏为戒”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确到日益绝对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步入歧途。回过头来看,中苏两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及帅哥靓女评委团,大家下午好!(鞠躬)咱们伟大的祖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苦社会走到了现代富强与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必然经历了许多奋斗与革命!我们小组讨论的题目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接下来请大家一起与我分享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一.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我们小组先讨论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即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2、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相反,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第二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1.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分“两步走”的原因,主要分以下三点: (1)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需要有新民主主义作为工作准备: A、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B、政治保证。 C、国际因素。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315868659.html,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作者:陈晋 来源:《湘潮》2019年第06期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新中国。在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主 要历史任务是搞建设,因而从1949年到1976年,又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的目标,是搞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赶上世界的现代化潮流。 但是,怎样搞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化。怎样才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全新的时代要求,全新的时代课题。由于没有经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摸索着尽最大努力去问、去学、去试、去做。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称之为探索。 探索从学习开始 新中国的探索,是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呢? 新中国的治国理政,始终把独立、自主、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有挥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一个国家的利益,还包括尊严。如果失去了尊严,这个国家的其他利益都可能被强大的敌视者按自己的愿望作最大限度地索取。这些,便成为新中国在探索建设道路的起点上一种基础性的情结。 那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1960年5月27日,英国皇家元帅蒙哥马利在上海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着重询问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的看法。毛泽东在回答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说:“现在的局势,我看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第三种:冷战共处。我们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继续冷战,另一个是把冷战转为和平共处。所以你做转化工作,我们欢迎。”蒙哥马利说:“西方世界的领袖是美国,现在西方国家怕被这个领袖领到战争中去。我们必须把这样一种情况改过来,即西方集团的领袖跟东方集团两个最大的国家根本谈不拢。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受到怀疑。”毛泽东说:“只要美国的领导不削弱,就不可能改变局势。” “冷战共处”这个看法很独到,属于毛泽东对新中国面临的世界格局和走势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如何处理中苏和中美关系,始终摆在新中国国际战略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过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前一革命阶段中没有完成的各项社会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从去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展开起来。大约再有三年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从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中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去年夏季以前在农业方面存在的许多困难情况现在已经基本上改变了,许多曾经被认为办不到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办了。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的基础上,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发展指出一个远景,作为全国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也都必须迅速赶上,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节约的观念,在我们现在要加紧建设的当中,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要使我们的干部和人民都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节约一点,就是对于国家建设增加一分,对于国防力量增强一分;浪费一点,就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害。要用这个观念经常地教育我们的干部和人民,因为这是很容易疏忽的。国家大了,稍微不留神,就要浪费一批人力,或者物力,或者财力,对我们建设就不利。 周恩来:《节约和改善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我们的领导同志要积极地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凡是妨碍这方面的,要尽量改正。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离开得久了,就满脸灰尘,就忘记了艰苦朴素,这一点,我们的高级干部要时常敲警钟,要互相警惕。 周恩来:《节约和改善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一种错误的想法是认为“建设经验不够,工作经验不够,浪费一点不可避免”。我们的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够是确实的,浪费也难免完全避免。但是,如果主管工作的本人有了这种想法,那末浪费就一定不可避免。没有经验的人是可能浪费的,但也可能少浪费或者不浪费,问题在于他对待浪费采取什么态度。只要谨慎从事,有意识地避免浪费,浪费是可以减少的。我们对于浪费的态度,首先不能采取原谅宽容的态度,必须采取批评教育、纠正以至制裁的态度。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631页任何一项小的浪费,如果不加纠正,推算到全国,一年、五年、十年、二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不能实现的。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认为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法斗争聚结力量,到一定时候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浅谈

如何评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历史,特别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怎样评价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历史的主题或主线是什么,学术界观点并不一致,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七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是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几年。虽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启动的,但在此之前,农村已经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作为后来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在某些方面确实已启动了社会主义改造。那么,某些方面的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是否表明整个中国社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是说,这时的社会性质是否已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阶段?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样的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0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新民主主义之路,即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毛泽东在1940年初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作过具体的论述,提出中国革命胜利之后,要建立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国体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并对人民的范畴作了具体的解释。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主张:一是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二是“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农村的富农经济,也是容许其存在的。”“在这个阶段上,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专题训练(六)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训练(六)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原设计者是 A.田汉 B.聂耳 C.张澜 D.曾联松 答案:D 2.与1950年中国面临的边境形势无关的是 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B.美军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C.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美军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答案:C 3.解放后,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 B.没收私人资本 C.赎买民族资本 D.由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 答案:A 4.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原则是 A.稳步前进 B.自愿互利 C.积极发展 D.逐步推进 答案:B 5.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产量增长最快的是 A.粮 B.棉 C.煤 D.钢 答案:D 6.国家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5年 D.1956年 答案:D 7.“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这是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名言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李四光 答案:A 8.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 A.赎买政策 B.没收归国有 C.公私合营 D.建立生产合作社 答案:A(资本主义工商业指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业,该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是革命的对象,而且在经济恢复时的过渡时期作出过重要贡献,故不能等同于官僚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所以B项不成立,而C、D两项与题意不符)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出自下列哪一时期 A.“大跃进”时期 B.“文革”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信研089班甄诚 s2*******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中国人劳心尽力探索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发达的问题和发展中存在着的各种障碍,一直是60年来探索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的道路归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提出这一命题的中共中央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答案,其次要从这条道路形成的实践过程寻找答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循着这个定义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就会看到促成这一道路形成的,不仅有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而且有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在新中国迄今为止的60年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刚好大体各占30年。因此,要准确地理解“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而且要从实践上弄清楚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深刻理解这条道路。反之,只有正确理解这条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前30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现实可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切的起点并不是1949年前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而是1949年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并不是旧中国留下的那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而是新中国经过近30年艰苦奋斗而建立起来的宏伟基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统治的根基,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使中国从此结束了蒙受屈辱、战乱频仍、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如果没有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并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发展化肥、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曲折完整版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段全面建设、曲折发展、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是一段在曲折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的艰难过程。在这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道路上,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遭遇过严重的曲折,这些挫折为我们提供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对这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认识 正文: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纳入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历史,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肩负起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高举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崭新的探索和实践的历程。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进一步向前推进。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完成了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飞跃。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我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宣告结束,开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建国初期,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新中国基础还不牢固。在这种形势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了国民经济,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在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相继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场涉及几亿人的大规模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主义变革中,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的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还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后中共八大召开,它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准确的认清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为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中共中央1957年在党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在运动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对这种进攻进行反击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受到长期压制和打击。此外,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还造成了党对国内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这一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期的严重后果。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全面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由于党和人民认真的执行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反对经济工作中的冒进倾向,1957年的经济建设得以扎扎实实地进行。这一年虽然发生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幸而没在广大工人、农民中开展反右派斗争,所以是局部性的错误。1957年的经济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这不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而且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短时间改变中国面貌的斗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经济建设的自信心。 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开来。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挫伤,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物价上涨,物资供应紧张,严重的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步伐。毛泽东和中央的一些领导在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以后,逐步察觉到在农村工作和经济工作中的错误。于是,党中央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和步骤来纠正实际工作中“左”的错误。这表明党中央、毛泽东是认真对待自己的错误的,但是由于党对当时工作中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题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 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背”框架】 【“背”时空】

【“背”难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难点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举行,初步建立了政协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制度建设奠定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初具中国特色。 难点2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3)1955年参加了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难点3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949—1956年)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难点1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项目背景或原因内容结果 中共八大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 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 本建立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 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 务,确定了经济建设 的方针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由于 “左”的错误,八大的路线并未 坚持下去 八字方针1959—1961年三年严 重的经济困难;为纠正 “左”的错误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 方针 1962年起,经济开始恢复和 发展;1965年经济调整基本 完成 全面整顿“文革”期间,工农业生 产遭受严重挫折,出现 国民经济的劫难 1975年,邓小平主持 工作,对国民经济进 行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出现“文革”中经济发展最好 的局面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形 势判断错误,希望高速 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 出“鼓足干劲,力争上 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 “大跃进”运动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急于求 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 主观努力的作用 片面大办工业,大办 农业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 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破坏了环境 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和“大跃进”运动的影 响 提倡“一大二公”(规 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刮起了“一平二调三 收款”的“共产风” 浪费了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 重失调,农民积极性受伤害,造 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 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

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命制人:马光贤审核人:高三历史组编号18 时间: 【单元概览】: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1、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主要包括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其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2、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今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单元结构】: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课前预习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一)背景条件: 1、建国之初的工业概况: 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教材小字) 2、环境需要;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之中,迫切需要加强工业化建设。 3、政治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4、物质基础:1952年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方针政策: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___ ___ __ ,制定。 6、经验借鉴: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农轻重关系。(二)实施“一五”计划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一化三改造)详见小字 3、“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成果:“一五”计划的意义(结合p92地图) 1、(工业部门)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 以及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 2、(工业布局)我国地区也新建了、、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标志性事件 1.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 2.镇压反革命运动1952 3.抗美援朝运动1951-1953 4.三反五反运动1953 5.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 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的实质杜君理论学刊 2007/01 2 建设更加和谐的党张炳照科学社会主义 2006/06 3 在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践行先进性本刊评论员瞭望 2006/27 4 执政党永追先进瞭望 2006/26 5 邓小平对党的领导集体的深邃思考及其现实意义孙德海社会主义研究 2005/06 6 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张磊江海学刊 2005/06 7 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张志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5/02 8 论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陈红桂求实 2004/07 9 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特色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尤俊意政治与法律 2004/02 10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尹毅求实 2003/S1 11 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杜厚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5 12 关于正确解决农村“两委”矛盾的几点思考冯毓奎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13 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现实必然性周叶中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14 从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对党的历史方位科学判断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陈泽水 求实 2003/08 15 “三个坚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曾成贵江汉论坛 2003/11 16 执政党建设的新发展曹长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06 17 政治理论的新境界刘晓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18 列宁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及其意义王悦琴人文杂志 2002/04 19 从德国看欧洲政党政治制度的危机与改革前景张世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02 20 永葆科学理论的青春李红锋瞭望 2001/37 21 建国50年来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翁春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的研究观点摘录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 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 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 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 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 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 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 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 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 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 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 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 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 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 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 历史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