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1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的实质杜君理论学刊 2007/01

2 建设更加和谐的党张炳照科学社会主义 2006/06

3 在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践行先进性本刊评论员瞭望 2006/27

4 执政党永追先进瞭望 2006/26

5 邓小平对党的领导集体的深邃思考及其现实意义孙德海社会主义研究 2005/06

6 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同盟会建立100周年张磊江海学刊 2005/06

7 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张志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5/02

8 论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陈红桂求实 2004/07

9 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特色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尤俊意政治与法律 2004/02

10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尹毅求实 2003/S1

11 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杜厚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5

12 关于正确解决农村“两委”矛盾的几点思考冯毓奎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13 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现实必然性周叶中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14 从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对党的历史方位科学判断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陈泽水

求实 2003/08

15 “三个坚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曾成贵江汉论坛 2003/11

16 执政党建设的新发展曹长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06

17 政治理论的新境界刘晓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18 列宁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及其意义王悦琴人文杂志 2002/04

19 从德国看欧洲政党政治制度的危机与改革前景张世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2/02

20 永葆科学理论的青春李红锋瞭望 2001/37

21 建国50年来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翁春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这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这项制度的政治格局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和执政党,其他的八个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过程中,在诸多重大问题上要通过民主协商、亲密合作、科学决策、互相监督等来运行,以达到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目的。胡锦涛同志最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我认为,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本身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加强并改善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的过程,就是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合作共事当然是双向的,但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核心的地位,因此,加强并改善双方的合作共事,这应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的题中之义。

——尤俊意《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特色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

共事》,《政治与法律》,2004年02期

中国共产党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党依法执政不仅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有利于党适应执政地位,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且构成了党的建设的新路向与党发展进步的新坐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明确强调党要依法执政,从而为新时期党改革与完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指明了正确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怎样才能在我们党长期以来就一直强调的党与法关系问题上取得说得过去的进展?怎样才能较快地!较好地取得这样的进展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党的十六大所强调的依法执政"事实上,只要党在依法执政方面没有跃上新的台阶,没有开创新的局面,就难免会损害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而一旦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党的发展与进步就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相反,如果党在处理党与法的关系不断取得突破,就可不断增强党的威望,增强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从而使人民增加对党的信任!拥护与支持,并进而使党的发展进步获得持久的动力与可靠的保证"概而言之,党在依法执政上跃上新台阶是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构成党进步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周叶中邓联繁《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现实必然

性》,《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1期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他指出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根据自己地位和任务的变化,认识加强自身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具体从求实精神!民主集中制和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论述了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问题"重温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对于深刻领会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带领全国人民胜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重温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深感这些理论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对未来我党的建设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光辉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只有严格按照马列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自觉地加强党自身的建设,才能使党成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胜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王悦琴《列宁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及其意义》,《人文杂

志》,2002年04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晚年即将退出中央领导核心的前后,曾从关系党!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的高度,对为什么要建立党的领导集体!怎样建立党的领导集体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作出了大量而深刻的论述,并把其视为自己对全党最后的政治交代"这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关系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在晚年对党的领导集体的思想认识,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智慧,不仅反映了他作为彻底唯物主义者的宽广胸怀,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关系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重温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孙德海《邓小平对党的领导集体的深邃思考及其现实意

义》,《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建设并不断实现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从弱变强!成为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并赢得中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戴和支持!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想实现长期执政!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党的全面建设!持续不断地实现党在新的执政条件下的先进性。党内民主制度和人民民主制度这种互动机制包括的内容还有很多" 这种机制的驱动也应该首先从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实现突破" 而这种互动机制的逐渐形成也应当循序渐进" 并且应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

——张志明《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共中央党

校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传统执政方式日渐显示出合法性危机"要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突破传统执政思维的窠臼,对党的执政方式进行现代化创新"发展党内民主既是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和体现,也是推进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和关键"发展党内民主不仅要进行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与体制和机制三者结合起来,并且注重其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陈红桂《论党内民主与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求实》,

2004年07期

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总体是和谐的,但仍存在不和谐因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榜样力量只有建设一个思想统一、队伍和谐、作风优良、制度健全、执政有方、文化丰润的高度和谐的党,才能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凝聚党心民心!成就宏伟大业"

——建设更加和谐的党张炳照科学社会主义 2006年06期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实现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是党对自身在新世纪所处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反映"它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历史经验证明:是否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发展阶段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党所处历史方位,对于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肩负起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党科学判断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全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华民族之福,是中国人民之福,是中国共产党之福"共产党人一定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事关党成败存亡的大事,也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兴衰成败的大事。

——陈泽水,刘章烈《从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对党的历史

方位科学判断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求实》,

2003年08期

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坚持执政为民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来。本文认为,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不竭的活力;先进性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只有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使党始终居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先锋队地位;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只有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完成党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三个坚持”这一根本要求,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改进党的作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科学回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与国家的发展同时考虑。因此,“三个代表”不仅是建党学说,而且是立党兴邦的伟大纲领!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此,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深刻理解上述“三个坚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把握其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促进人们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曾成贵《“三个坚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根本要求》,《江汉论坛》,2003年11期

由于国际形势、国内情况和自身状况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变化,所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新的党章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在党的指导思想、性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建设总目标这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历史任务作出了新的概括;既深刻地阐明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又进一步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任务,创造性地把“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统一起来,在阐明党的本质属性的同时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世纪,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

党的问题,全面系统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曹长盛《执政党建设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

究》, 2002年06期

党的十六大的一系列文件,体现出党在政治理论发展上的新境界"现代政治就是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革命事业和执政兴国的领导核心,就在于它有正确的理论,并能使其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反映了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创新"党在政治理论上的新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进入21世纪后第一次最重要的大会"大会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任务"大会通过的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等一系列文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理论发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刘晓《政治理论的新境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建立和巩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国50年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思想和理论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体现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执政党建设的论述中,集中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第一,在党的领导问题上,提出党是全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在党的建设目标上,坚持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确立党的建设的正确目标。第三,在党的指导思想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四,在党的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五,在党的政治路线上,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把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六,在组织路线上,强调党的组织路线要为政治路线服务,提出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后继有人、长治久安的关键。第七,在党的群众路线上,提出群众路线是党实现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执政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八,在从严治党上,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第九,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永远不能丢。第十,在同外国政党的关系上,提出要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政党的关系。

——翁春霖《建国50年来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三、领导农村建设的核心

农村两委矛盾冲突,表面上是财产权的归属管理问题,但实质上是还权于民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实现领导核心,即村委会的民选权利和宪法规定执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关系问题"解决两委矛盾的思路应该是两委合一的一肩挑,实现政党和一"农村基层组织权力冲突的正确解决,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解决党政开提供范例。

实行民主自治,尤其是村委会直选,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同时对党在农村中开展工作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提出了挑战"随着村委会直选工作在我国农村全面铺开,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村委会和村支部的关系,即两委关系成为当前农村中非常突出并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影响村民自治工作健康发展,而且还直接动摇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冯毓奎《关于正确解决农村“两委”矛盾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1期

四、与其他政党的比较

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目的来看,从国民党的纲领和领导核心集团的阶级属性来看,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仍旧是资产阶级政党"从孙中山实行联俄容共政策的实质来看,孙中山仍然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一、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第一,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目的来看,它是为了使国民党成为一个有力量的政党和用这个党的力量改造国家"也就是说,孙中山的目的是把国民党改造成为一个强大力量的政治实体,而不是让国民党变成国共两党的联盟。第二,从国民党的纲领来看,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前后,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中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二、关于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的认识其一,作为一位坚持革命立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欢迎并同情十月革命,赞赏五四运动中的群众力量。其二,孙中山从不顾与苏俄公开结盟(1922年4月)到公开联俄(孙文越飞宣言),确是帝国主义压迫下的一个进步,进而到遗嘱中联合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应当说,这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上一个巨大飞跃,在当时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度"。其三,孙中山的联俄,是以我为主的平等联合,是有条件的,即:他认为苏俄不能他,是真诚援助他;他认为新经济政策符合他的民生主义;苏俄必须履行两次对华宣言中放弃沙俄在中国特权的诺言;他学习苏俄,是学它的组织坚强和革命方法,学习它以党治国,并一再申明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不适合于中国"。其四,在容共问题上,孙中山的态度也非常明确:联俄必须容共,否则得不到苏俄的谅解;以我为主,同意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帮助他改组垂死的国民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必须遵从国民党的纲领,服从他的领导,即与我党一致动作,否则当绝之;孙中山认为吸收共产党人,是对他们导之以正,吸收他们,加以训练,使踏上正当的途径;为此它根本不是与共产党平等合作,而是采用吸收进来,为我所用的容共政策。

——杜君《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和联俄容共政策的实质》,

《理论学刊》, 2007年01期

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分崩离析,是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翻的结果。孙中山领导的党,主要就是指1905年夏建立的同盟会"同盟会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中具有重大的地位和作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和方案在当时无疑是比较先进的!科学的民主主义政纲;组织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原则,摒除了会党的宗法观念和习气;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量加盟为骨干,他们胜任政治指导者的角色;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核心,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制定了革命方略,包括了纲领!方针和相关政策;基本上统一了全国的主要革命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性和分散性"同盟会进行了革命的宣传鼓动,批判了保皇谬论,

坚持了反清武装斗争,促成了伟大的辛亥革命"当然,同盟会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芜杂涣散,也给革命运动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

——张磊张苹《中国同盟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纪念

同盟会建立100周年》,《江海学刊》,2005年06期

近年来西欧政党政治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话题"据统计,在最近15年内仅在德国政治学界至少已经发表了1384篇论文讨论德国政党制度危机"尽管这是一个被人们讨论很久的问题,但是今天的情况与历史上任何时刻都很不相同"目前的德国政党并不缺乏活动资金和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手段施加影响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在的资金空前雄厚,宣传手段空前强大有力"问题是政党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几乎陷于近于面临生存危机的严重混乱状态"90年代是社会上厌恶政党情绪广泛传播的十年,围绕党内民主的讨论把这些政党组织上的弱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2000年基督教民主联盟的献金丑闻使德国政党的公众形象进一步恶化,使关于政党危机的辩论再度激化。

——张世鹏《从德国看欧洲政党政治制度的危机与改革前

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2期

(历史学院陈鑫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2012年第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2期) Total No .312 收稿日期:2012—08—13 作者简介:刘黎(198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治,反腐败与廉政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刘 黎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系统地阐释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权力的配置与制约以及国家和公民社会关系等理论内容, 这是一种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学说。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创新。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不断深入理解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中,从基本政治制度、法治国家以及国家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学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本质;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116—02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第一个历史文献应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它和《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一系列著作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 义国家学说。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了这门学说是通过分析总结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披露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虚假性,指出国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矛盾在政治上的反映,都将经历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灭亡的历程。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按照历史顺序叙述马 克思国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他认为马克思国家学说应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首先,在欧洲1848年革命 前夜,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所在。第二个发展时 期是1848年革命之后,马克思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 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结论。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尚未提出用何种方式方法完成这一使命。第三个时期是1871年巴黎公社出现以后。通过巴黎公社马克思找到了完成这一使命的方法。他认为 :“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关。”并借 此提出了一种新型政权组织形式,即议行合一,兼管 立法和行政的无产阶级专政。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和内涵 马克思提出国家的本质应该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 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 。充分理解“国家”和“社会”间的关系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 关于国家本质论述的关键。这二者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他认为国家的本质应该是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社会关系性质这两大基本属性决定的。例如,阶级社会中的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虽然他们在表象上是具有普遍性的,但实质上却是由其统治阶级所操纵的统治工具。国家代表的仅仅是部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利益,并不是全体公民社会的普遍利益诉求。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提出了一个超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的新民主概念。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三大理论创新:首先是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的深层剖析。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载体,这种理论实现了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其次是对国家职能的合理划分,马克思提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 6 11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必修二(人教版)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教案Word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含义、地位、内容和优势。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一旦实行多党制将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比较,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鉴别能力,提升对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又体验不足,理解政党制度有难度。加之,他们通过媒体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一知半解,观其现象,进行对比,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这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重点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回顾视频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三个问题: 1、有哪些党派和个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些党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最后一个问题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能够正确地回答出来。如果学生心存疑问,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讲授】一、我国的民主党派 问题1:有哪些党派和个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导入我国民主党派的概况及其性质。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教材,了解我国民主党派的概况及其性质。 一、我国的民主党派 1、概况

我国民主党派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他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在此要提醒学生注意民主党派的组织成员,从中发现民主党派主要是由社会各界精英所组成的,体会到民主党派是个宝贵的“人才库”,为后面学习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打下知识基础。 【讲授】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问题2: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关系? 播放视频:《建国大业》片段——协商国歌、 展示图片: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 设计意图:通过协商国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说明民主党派与中共十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师生活动: 通过对视频和图片内容的分析,得出结论: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1、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点拨:民主党派“参加但不执政,参与但不决定”。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的关系,不能认为民主党派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历史回眸: 新中国成立前夕,民主党派纷纷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1948年5月,致公党在宣言中提出:“无疑,我们得承认中共是领导者和召集人。” 1949年1月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55名代表联合发表意见,表示“愿意在中共领导下”,为推进革命,建设新中国而尽力。 1949年3月,民盟中央致函毛泽东表示“愿以至诚接受贵党之领导”。 设计意图:通过建国前夕,各民主党派纷纷表态接受和拥护中共的领导这一历史事件,说明民主党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师生活动:分析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思想上是独立的,不能笼统地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严密的表述应该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先设疑: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再点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完整版)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是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政党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代表着一定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是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和镇压工人反抗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使他们具有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前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但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世界观根本转变的基础上,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与第二国际各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1921年,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就出现了新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性质首先是由工人阶级本身的先进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伟大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他们最有社会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大公无私,是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其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被压迫阶级,是被剥夺了任何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最后,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工人阶级最初的斗争是分散的,他们的联合局限于特定的行业,斗争方向也往往是破坏机器、争取经济利益等比较初级的形式;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 反贪污斗争和反浪费斗争的开展和深入,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贪污和浪费现象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在此次精兵简政的工作中,在展开全国规模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在进行反对贪污和反对浪费的斗争中,同时展开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凡在其所属机关、部队、团体、学校或企业中发生了严重的贪污现象或浪费现象,而事前毫无觉察、事后又不厉行惩治者,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虽然没有亲手参加贪污行为或浪费行为,亦应以失职论处,决不宽恕。 毛泽东:《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195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09页 我们要防止奢侈、铺张,不然将会脱离人民的爱好。美是要有条件的,人民的生活要一天天提高。如果你不按照这个规律,就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1952年11月14日),《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只有大家管财政,大家热心财政,事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基本观点及其与资本主义 国家理论的根本区别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国家理论开始萌芽的时期。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发展是随着思想历程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逐渐形成清晰轮廓,并不断成熟进步到形成完整体系。马克思曾鲜明地提出国家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政治实体,一种和衷共济的共同体,一种宪法组织。那么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他与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又有何区别呢,这里谈谈个人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观点 (一)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工具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 (二)在特殊历史阶段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立论。在分析现代国家(尤其是法国、德国)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根据阶级冲突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说明了现代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和中立的仲裁作用,揭示了国家权力是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复杂矛盾的结果,而国家机器、国家机关和国家制度体系是国家权

力斗争的中介和政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只要阶级统治还没有形成,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就保持着它的独立性。目前的国家的独立性只有在这样的国家里才存在,在那里等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为阶级,比较先进的国家中已经被消灭了的等级还构成一种不定型的混合体而继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在那里任何一部分居民也不可能对其他部分的居民进行统治。 (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基础上提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学说。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四)在共产主义人类解放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无产阶级民主专政国家理论和国家消亡论。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及帅哥靓女评委团,大家下午好!(鞠躬)咱们伟大的祖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苦社会走到了现代富强与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间必然经历了许多奋斗与革命!我们小组讨论的题目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接下来请大家一起与我分享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一.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我们小组先讨论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背景: 即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2、接着我们又讨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它不是一般地要消灭资本主义,相反,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第二大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1.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然后我们小组又讨论了分“两步走”的原因,主要分以下三点: (1)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需要有新民主主义作为工作准备: A、物质基础与经济条件。 B、政治保证。 C、国际因素。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328349.html, 1949-1976:怎样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 作者:陈晋 来源:《湘潮》2019年第06期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新中国。在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主 要历史任务是搞建设,因而从1949年到1976年,又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的目标,是搞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赶上世界的现代化潮流。 但是,怎样搞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化。怎样才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全新的时代要求,全新的时代课题。由于没有经验,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摸索着尽最大努力去问、去学、去试、去做。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称之为探索。 探索从学习开始 新中国的探索,是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呢? 新中国的治国理政,始终把独立、自主、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并且有挥之不去的“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一个国家的利益,还包括尊严。如果失去了尊严,这个国家的其他利益都可能被强大的敌视者按自己的愿望作最大限度地索取。这些,便成为新中国在探索建设道路的起点上一种基础性的情结。 那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1960年5月27日,英国皇家元帅蒙哥马利在上海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着重询问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局势的看法。毛泽东在回答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说:“现在的局势,我看不是热战破裂,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第三种:冷战共处。我们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是继续冷战,另一个是把冷战转为和平共处。所以你做转化工作,我们欢迎。”蒙哥马利说:“西方世界的领袖是美国,现在西方国家怕被这个领袖领到战争中去。我们必须把这样一种情况改过来,即西方集团的领袖跟东方集团两个最大的国家根本谈不拢。由于这个原因,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受到怀疑。”毛泽东说:“只要美国的领导不削弱,就不可能改变局势。” “冷战共处”这个看法很独到,属于毛泽东对新中国面临的世界格局和走势的重大判断。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如何处理中苏和中美关系,始终摆在新中国国际战略的突出位置。

通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作业本:第44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人教版(含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明确8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口8个中西部省区,重点就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等情况开展民主监督。这项工作表明( ) ①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②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责 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④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意见建议496件。这说明( ) ①各民主党派代表全体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 ③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 ④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引导广大成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使新时代多党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这表明( ) ①政治领导和政治认同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③政党协商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有效形式 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参政党提高参政本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针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民革中央建议降低人民陪审员门槛,推行和扩大人民陪审团制度试点,将更贴近人民生活、与人民衣食住行相关的案件交由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审理。民革中央积极建言献策有助于( ) A.强化民主监督,确保审判公正、公开 B.发挥协商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C.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拓宽民主党派执政渠道 D.赋予人民审判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5.近期,某县举行了2018年县委书记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专题协商活动。委员们围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动改革创新工作”为主题开展调研,全面排摸情况,外出学习取经,积极寻求对策'在专题协商活动上踊跃发言,为全面推动改革创新工作献计献策。材料告诉我们( ) ①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政协协商是实现党科学执政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包括:①国家的含义、②国家的构成要素、③国家性质、④国家制度、⑤国体与政体的关系、⑥国家职能、⑦国家的管理形式(即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 1、国家的含义 (1)国家的产生: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本质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根本属性)。 (4)国家的属性:主权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 阶级性:国家的根本属性,这主要是在研究“国家与革命”关系时所强调的。 社会性:主要是在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所注重的。 主权性:是在“国际交往”中被看重的属性。 2、国家的构成要素: (1)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生命与灵魂。国家主权有两个特征,表现为: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和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2)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3)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国家的性质 (1)国家性质的含义: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3)国家的历史类型:根据国家性质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互相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同时两者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过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前一革命阶段中没有完成的各项社会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从去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展开起来。大约再有三年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从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中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过去有些人怕社会主义这一关难过,现在看来,这一关也还是容易过的。 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去年夏季以前在农业方面存在的许多困难情况现在已经基本上改变了,许多曾经被认为办不到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办了。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或者超额完成。《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的基础上,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发展指出一个远景,作为全国农民和农业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也都必须迅速赶上,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要论述 节约的观念,在我们现在要加紧建设的当中,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要使我们的干部和人民都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节约一点,就是对于国家建设增加一分,对于国防力量增强一分;浪费一点,就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害。要用这个观念经常地教育我们的干部和人民,因为这是很容易疏忽的。国家大了,稍微不留神,就要浪费一批人力,或者物力,或者财力,对我们建设就不利。 周恩来:《节约和改善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我们的领导同志要积极地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凡是妨碍这方面的,要尽量改正。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来,离开得久了,就满脸灰尘,就忘记了艰苦朴素,这一点,我们的高级干部要时常敲警钟,要互相警惕。 周恩来:《节约和改善生活》(1955年2月3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一种错误的想法是认为“建设经验不够,工作经验不够,浪费一点不可避免”。我们的建设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够是确实的,浪费也难免完全避免。但是,如果主管工作的本人有了这种想法,那末浪费就一定不可避免。没有经验的人是可能浪费的,但也可能少浪费或者不浪费,问题在于他对待浪费采取什么态度。只要谨慎从事,有意识地避免浪费,浪费是可以减少的。我们对于浪费的态度,首先不能采取原谅宽容的态度,必须采取批评教育、纠正以至制裁的态度。 陈云:《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3月21日),《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631页任何一项小的浪费,如果不加纠正,推算到全国,一年、五年、十年、二十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比较不同国家学说谈马克思主义国家 学说的科学性 摘要:国家的产生是各个政治学派必须面临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政治学史上,有许多研究国家的学派,在对国家的产生有不同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起源是这些理论当中最具有进步性和科学性的学说,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提出了国家具有阶级性,并且认为阶级性是国家最根本的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其他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本文比较不同的国家学说,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国家起源阶级性科学性 国家的产生一向是政治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各个政治学派和政治学家一直争论的话题。在人类历史上,有以下几种国家学说, 一、社会共同体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城邦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行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1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为了追求一种善而建立有益于人类的社会团体,这里所说的城邦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国家。在亚氏看来,自然创造了男女,组成了家庭,为了适应更为广大的生活需要,家庭自然地组成了村落,若干的村落组合而成城邦,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城邦的长成处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早期的各级社会社团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一切的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地产物。所以,亚氏得出了一个结论,也就是城邦处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2 二、神权国家说 这个观点主要在中世纪,中世纪西欧神权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承认是人的理性的产物,但人的理性来源于上帝的理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国家是上帝的产物。3在确立上帝的权威的基础上,阿奎那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自顾自己的利益。为了把人们团结在一起,维护共同的幸福,就需要共同的治理原则,也就是国家这种机构。这样,阿奎那就把国家说成是“那些服从同样法律并受单一政府的指导以求生活充盈的人”组成的社会。因此,他把国家的母的解释为“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在阿奎那的思想中,他认为教权高于世俗的权力,上帝才是这一切的创造者。这一思想成为神权思想的主流。 三、契约论说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3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7页 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不能实现的。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认为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法斗争聚结力量,到一定时候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何雨松 机械设计及理论 2011203053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决性。 关键字: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 1科学社会主义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座位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其中,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但空想社会主义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

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1.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这一伟大学说后来成为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2 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做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一、对我国政党制度理解: (1)我国政党制度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也不应叫多党制,它是我国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而不能把民主党派称作是在野党或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在组织上,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各自独立的,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在法律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是平等的,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我国政党制度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此,人民政协非国家机关,行使的职能当然也不是国家职能。

二、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多党制中的多党联合执政的不同点: 在我国的多党合作中,执政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国家政权,全面负责组织政府,并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提出重大决策;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提出政府人选名单等等,同民主党派协商,再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决策等。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参加国家政权和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民主党派成员被选举为人大代表,在人大、政府等担当领导职务,直接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他们不是通过名额分配代表民主党派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不能把民主党派参政视为执政。在多党制国家中,联合获得选举多数的几个政党都是执政党,各自代表本政党利益,因而,执政的各党,政见不一,政策也难以统一,使内阁更迭频繁。可见,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多党制中的多党联合执政是根本不同的。 三、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区别于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1)共产党在我国各政党中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既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主要是靠正确的政治主张和自身的模范行动来实现的。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

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课程论文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宫学林 学号:1032011003035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邹雯娟 徐州师范大学 2011年12 月10 日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55年的执政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同时党的执政能力也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由此本文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角度,论述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并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政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党执政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渗透到党和国家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党执政的思想来源,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55年来的执政经验,首要一条就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也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彰显党的执政能力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国家逐渐走向强盛,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都取决于我们在国家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党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并解决了实际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 第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我党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体现了我党在执政的关键时期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粉碎“四人帮”以后,刚走出“十年浩劫”的全国人民看到了曙光,但这时华国锋同志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就意味着中国将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道路。在这一复杂形势下,邓小平同志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旗帜鲜明地坚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思想理论界逐步提出研究历史、判断路线是非和理论是非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最终诞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着名文章,从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给予根本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在当时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得到真正的贯彻,使我党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促进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这直接的体现出了我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及其发展摘要: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国家的起源、演变、本质和职能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对国家的相关问题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关键词:国家职能分权制衡权力回归一、国家的起源关于国家的来源和性质,人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一种历史必然。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生产技术非常落后,人们只有通过集体劳动才能产生出必要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与这种经济生活方式相适应,从而产生了原始公有制随着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者除了能生产出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外还出现了劳动剩余,从而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们之间开始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原来的氏族首领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定期的族长选举也逐步为世袭所代替,社会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从而“整个氏族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因此,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二、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也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经典作家上述论断清楚地表明,国家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国家最深层次的本质。所谓国家的阶级性,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中,国家总是由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所掌握,是对被剥削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掌握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手中。这两类国家的阶级内容不同,但无论是剥削阶级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国家是不存在的。社会性是国家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国家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国家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马克思指出,“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方面:即包括执行一切由社会的属性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不是直接解决“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阶级斗争,而是解决“由一切社会的属性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如组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从事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等。这些活动虽然客观上对被统治阶级和广大劳动民也有利,但归根结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