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考点 笔记

小说考点 笔记
小说考点 笔记

小说阅读知识要点(五三)

一、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角度P284

正面描写: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2、人物描写的作用P284

外貌、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的作用(抄)

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有利

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深化主题),有利于描绘

典型环境,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等。(例P264

4.马兰花三次流泪分析)

①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

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例P269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②第二人称:以人物对话的口吻叙述,可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

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

感染力。(《周总理,你在哪里》)

③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小

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

物,表达感情。(P265 三2.第四

段通过虚拟旁观者来评说“老头”

行为效果)

补充(读一读,了解):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全知式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觉的视角,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描述事件中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这种叙述形式在小说创作的长期使用中,不断得到丰富,不断走向完善,曾经产生过不少伟大之作。

相关题型

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例:(P264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

并及时到医院探望。

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

的事。

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

情谊;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例P269 3.)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

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

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

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5.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作用(抄)

主要人物的作用:表现主旨,体现作者的思考相关题型

(P265)2015年浙江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第5题

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

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互换人们关注那些

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同情、理解和尊重。

次要人物作用(抄蓝字、红字):

①对主要人物烘托/反衬/对比作用。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反复出现串起情节。

比如: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③暗示社会环境,或深化主旨、升华主题。

比如小说中的大众,《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们”。《范进中举》对次要人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漠不关心,

中举后乡邻们拿来鸡蛋、酒、米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寻找范进,悉心照顾他。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而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④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变色龙》一文中,围观者先是起哄看热闹--“还有人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当厨师把狗领走后,他们竟然一下子对着首饰匠赫留金哈哈大笑。他们不敢嘲笑警官的多变,而只敢嘲笑倒霉的人--这样既让他们非常开心,又无丝毫的危险性。这样一群小市民,虽然脸谱各异,性情有别,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荒唐无聊、奴性十足。他们既为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性格提供了典型场面,也展示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中一副真实的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在

《孔乙己》中同样对“一群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孔乙己生活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中透露出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方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乐和取笑,只有孔乙己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面上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实际上是以乐写哀,更令人悲哀,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了一层令人悲凉的意味,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⑤自身的意义和作用。(叙述人称作用)比如

小说中的“我”是第一人称,就多了见证、增加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相关题型

2016年全国卷3《玻璃》第2题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

要分析。(6分)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

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

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

“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二、故事情节

1、情节结构P285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

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

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抄)作用: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b.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富于

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c.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突出主

旨,充分表达主题。

d.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

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

件写。(例P266 《童年随之而去》

1.)

作用:(抄) a.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

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

更深刻。

b.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

人物的作用。

c.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

使行文起伏多变。

④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

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

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

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例P270

《鞋》4.“后记”作用)

⑤平叙:指平行地叙述的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

发生的事。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间。

平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

两边都交待清楚;一种是时而说甲,时而说

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

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3、小说常用的开头P287(例P273《马裤先生》2.开头马裤先生衣着言行作用;P274《血的故事》2.写“南腔北调”作用)

设疑法(悬念法、倒叙式):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a.渲染环境氛围。b.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c.烘托人物性格。d.暗示主人公的命运。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结构上:与下文···或照应,或对比,有力突出了····

4、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P288)(例P268<蓑衣>4.最后两自然段;P269《古渡头》4.渡夫的任情高歌结尾;P270 3.《数学家的爱情》结尾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

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项链》,批判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好看一会儿,辛苦一辈儿。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②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③从读者的感受上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②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小说的线索(P285)(例P264《马兰花》2.明暗双线;P266《童年随之而去》1.)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中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明一暗,构思巧妙,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背会)

6、安排情节常用手法:(P287)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开头妙处(设疑法、写景法)。

④结尾妙处。

⑤线索(双线)。

⑥伏笔照应

⑦抑扬安排。避免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加突出。

7.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有:(抄)

答案分三个层面:指向情节本身(情节的特征)、指向人物(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指向

主题(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1)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

①为下文作铺垫,提供依据的作用;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埋下伏笔;

④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

⑤线索作用。

(2)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P273《峡谷》2.三次写鹰意图。)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深化主题。

(4)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相关题型

概括小说情节(例P266《童年随之而去》4.情节发展分析心理变化;P267《蓑衣》1.小格对达子的态度变化过程)

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概括情节要对事件完整叙述,什么人什么事;还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叙述,否则答案无意义。

例:沃尔夫冈?波谢特《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上,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答题时,可按照文章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情,他们之间什么关系。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就是老夫妻俩,故事围绕半夜厨房发出的声音展开。

2012年江西高考卷《报复》:

2.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解题思路:可以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考虑情节的作用。

①与题目的关系:开篇点题,扣住题目。②与人物的关

系:借写什么来塑造相应的人物形象。③与环境的关系: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抒情基调。④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如背景、缘由、悬念、伏笔、首尾呼应等。

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

尖刻辛辣。④为下文作铺垫。此时的盛气凌人与下文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011 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3.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淳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他性格的复杂性。

②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

③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

④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的三个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情节安排特点(例P269《古渡头》3.如何叙述渡夫故事、好处。)

例:《霸王别姬》

4.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①情节曲折吸引人。小说是围绕“霸王别姬”这

道菜展开的,首先是吕强介绍这道菜;接着是点这道菜;然后菜很久没上,催促服务员上菜;

到8号服务小姐谎称缺料;最后点明真相,小姐没报菜。情节可谓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②巧设伏笔,处处照应。如8号小姐初次见到郑

张时的面目表情,暗示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结局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小说在

“怎么还不上”的一次次催促后,8号服务小姐才道出“菜没有上报”的真相!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文章结尾用一个省略句结束,令读者回味无穷。

例:《5·3》P292《理解》第2题

5.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有多方面的特点,请

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①开篇设置悬念。“我”知道“我”和詹尼特从来没有花过175元这样一笔钱,玛递尔百货公司却给我们寄来了一份这样的账单,吸引读者阅读下去一探究竟。

②结尾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解开读者对“我”为什么会收到账单的疑惑,原来妻子花钱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我”,既升华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主题,又使故事留下不尽的余味。

③以“我”的情感发展为线索,先写“我”对妻子的猜疑、气愤、报复,再写“我”发现妻子的爱心,最后写“我”决定以爱心回报妻子,使小说脉络清晰。

④伏笔暗示,前后呼应。前文妻子平静地说:“这件事我想暂时先不要管它好吗?”这么大一笔钱,她竟然无动于衷,为后文她用这笔钱为“我”买东西作了暗示。前文写妻子羡慕、欣赏貂皮围巾,为后文写“我”要为她买貂皮围巾埋下伏笔。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⑤使情节起伏有波澜。使人物的性格在对话中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生动性和可读性。

例:《5·3》P294《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第4题6.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

行探究。(8分)

示例一: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穿全文。(2分)

①“魔方”引出了“我”与“老太太”的对话,进而引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回忆,故事情节随之自然展开,最后,“我”为了安慰老太太而花了一个晚上拼好魔方,给她惊喜。(2分)

②在老太太的叙述中,魔方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相始终。(2分)可以说,“魔方”是链接“我”“老太太”和“儿子”三者的纽带,整个故事围绕魔方展开,情节发展更为自然也更

为紧凑集中。(2分)

示例二: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一明一暗,构思巧妙。(2分)

①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来展开,“我”在火车上偶遇老太太,从起初觉得她很古怪,不关心她,到听完她的讲述后想方设法为她拼好魔方的六面,表现了“我”对老太太由不理解到敬重、同情、关怀的情感变化过程。(2分)

②暗线围绕“儿子”展开,老太太断断续续的讲述,为“我”和读者呈现出另一个故事:“儿子”从小爱玩魔方;三十多岁时疯狂地迷上了登山,并为此与媳妇离了婚;登过很多山,每到一处都给母亲寄明信片;后来不顾母亲的反对去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在峰顶拼好魔方;下山途中遭遇雪崩去世。塑造了一个坚定执着、不断挑战生命极限的登山爱好者形象。(2分)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2分)

示例三: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2分)

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2分)

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2分)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2分)

小说线索及作用

7.《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好处: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三、环境描写P285

1、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作用:a.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b.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c.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e.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物关系等的描写。

作用: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例如:《药》中第一部分中刑场上围观杀人场面的描写,第三部分众茶客对“药”的议论,认为革命者的鲜血被吃是好事,这些人构成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的愚昧落后。又如点油灯、士兵制服上的大白圆圈,上坟摆菜饭,化纸钱等,都渲染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3.环境描写作用(抄):(总结答题思路)一定要注意环境描写出现在小说中的位置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前后照应,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相关题型

P272《峡谷》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失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是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例如,2011 年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题:

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①开头景物描写描绘了寒流袭来前的寒冷、冷清的景象,渲染气候的寒冷气氛,为下文海龙深夜下海捕鱼艰苦异常的情节作铺垫。

②文章最后一段尾句的景物描写,照应开头,暗示故事的结局,同时隐含了对海龙一家战胜困境的美好祝愿。

四、小说的主题

1、主题是小说的中心思想,是灵魂。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

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这就是第七天小说带给我们的部分感受。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篇一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错案……杨飞的这些经历在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人或事,还有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读者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活着》是八十年代父辈们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杨飞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面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买房结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沙发坐的贵宾区穿的都是工艺极致的蚕丝寿衣,每个都在两万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叶紫檀,每个都在六万元以上,刻

着富丽堂皇的图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区,却会有人因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寿衣比别人贵了50块而唉声叹气。当然,还有没有寿衣没有骨灰盒没有净身没有化妆的人…… 第七天小说读书笔记篇二 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 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1. 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唐宋社会变革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城市面貌变化亦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论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本身的发展和演变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唐宋社会变化的丰富历史社会信息。【第1节】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小说”之名出现的很早。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开篇指出:“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史学大家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小说虽列入十家却不入流,被认为不足征信。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史通·内篇·杂述》中认为“偏记小说,自成一家”。他所指的“偏记”,很多是以笔记形式撰述的。这种以小说入史的观念突破了街谈巷议的局限,包括了四部书史部和子部的相当一部分,以及经部的几种。刘知幾对杂史的界定实际上包括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笔记小说的基本范围。因此,唐代人开始把子部的小说和史部的杂传合并,就是从《史通》开始的。这是小说观的一大发展。 综上可知,包括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在内的杂事、异闻、琐语,古人均归入小说类。宋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小说与说话等合流,小说逐渐演绎成虚拟人物、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体裁演进,成为一种文体而非题材。 笔记由于只是对一种文体的概括,不属于目录学中任何一类,古人对它的定义范围在虚实之间。虚者,是将与辞赋对称的散文统称为笔记;实者,是泛指一切杂记见闻。南宋以来,凡杂记见闻者常以笔记为名,也有异其名为笔谈、笔录、随笔。汉人的“街谈巷说”,刘知幾的“偏记小说”,实际就是后人所谓的笔记。 综观中古时期小说的演变,一是向纯文学发展的趋势,文人小说不再局限于简单记述异闻琐记,而是加入了文学创作;二是“入史”倾向,随着小说历史积累的丰厚,人们开始重视小说中蕴涵的史料价值,用其证史、考史、辨误;三是小说本身的“史化”倾向,述史、考史类小说向笔记体演化,使笔记与小说正式分流。唐宋时期笔记脱离小说,形成相对独立的体裁,题材趋向专题化、百科化。 笔记小说的演变及其分流,一是本身发展的历程所致,二是社会变迁促进了

小说《人生》的读书笔记

小说《人生》的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说《人生》的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小说《人生》的读书笔记1 《人生》已经读完好长时间了,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深。 《人生》是短篇小说,特别具有吸引力,书中只写了高加林一年内的事业与感情的巨变,但却让人感慨,虽是小说,却又绝的在是太现实了!是啊,人,拥有的时候就好象拥有了一切,什么都朝着自己奋斗的方向发展,自己觉得自己好象很伟大,但当失去的时候却又会失去一切,就在突然之间,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残酷就残酷在这里: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得到,而是得到后再失去!高先生正是这样,他的教师做不成了,呆在家里好象失去了一切,可是,突然之间,他又拥有了一切,事业,爱情,前途,该有的他都有了!可还是在突然之间,他又失去了一切,什么都没留下,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而时间只有一年! 这部小说中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是生活把我们赶上了这条尘土飞扬的道路〉还有其中的一段话简直是写绝了!〈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读后感必须在刚读完时写,记得刚读完时感悟特别深,还跟宿舍读过的一兄弟讨论了好久,可好多东西现在已经写不出来了,不过上面提到的这一点感悟实在是太深刻了,实在是没法忘掉!

小说《人生》的读书笔记2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

小说考点 笔记

小说阅读知识要点(五三) 一、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角度P284 正面描写: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2、人物描写的作用P284 外貌、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的作用(抄) 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有利 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深化主题),有利于描绘 典型环境,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等。(例P264 4.马兰花三次流泪分析) ①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

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例P269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②第二人称:以人物对话的口吻叙述,可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 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 感染力。(《周总理,你在哪里》) ③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小 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 物,表达感情。(P265 三2.第四 段通过虚拟旁观者来评说“老头” 行为效果) 补充(读一读,了解):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全知式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觉的视角,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描述事件中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这种叙述形式在小说创作的长期使用中,不断得到丰富,不断走向完善,曾经产生过不少伟大之作。

小说笔记

小说阅读笔记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二、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三、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人物类题注意: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五、作用类题: 所有作用类题都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考虑,再结合答小说题的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主旨、阅读效果、设置悬念、表达技巧、线索作用、铺垫与伏笔、照应等。 传记阅读作用分析(妙处、好处)类问题。 内容上:基本含义;所用手法;情感与主主旨;丰富文章内容等。 结构上:不同位置作用不同。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线索也在考虑范围之内。(答小说的作用类题可以借鉴传记答法) 六、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七、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

小说读书笔记怎么写

小说读书笔记怎么写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小说读书笔记怎么写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小说读书笔记怎么写 1、摘录式读书笔记 摘录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着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点亮小桔灯》作者金波,是金波爷爷80岁的时候写给小读者的。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例如:摘抄《蓝喜鹊》中,“秋风像一把梳子,一夜工夫,满树的叶子都被梳掉了,那些书显得瘦了许多”。 2、提纲式读书笔记和简缩式。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

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当然,孩子们在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后,这个写法就会变得很简单。因为无论是那种写法的根本都在于,已经熟练了解原文,并能够提炼重点内容。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这种写法伴随着孩子成长,不仅在小学,甚至在有几年的高考命题中,也选用了这样的方式和写法。 4、仿写式读书笔记 这种读书笔记,是难度较高的一种,对于中低段的小学生来说,不建议过早涉入。但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好句子,可以适当的仿写。 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了调高阅读效率,为写作打好基础。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朋友们通过写阅读笔记的方式,积累大量的有效阅读量,今后,你们一定能成为“下笔如有神”的大作家。

高三笔记整理之小说

高三整理笔记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一、客观题 步骤:1、标注选项敏感点,标注核心词语 2、回归原文找对应 3、排除判断定答案(知识性错误优先排除,再考虑是否赏析不当) 形象类 二、人物性格概括 步骤:1、性格特点 2、事例分析。(从人物言行、心理、事件的情节、社会环境、他人或作者的评价去分析) 三、人物形象概括 方法:1、根据小说情节,了解人物的遭遇;2、根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或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根据小说介绍的人物身份、地位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4、根据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明确对人物的褒贬倾向。 步骤:1、概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特点;2、结合文本事例加以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概括题分两种类型: 1、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答题模式:某某是一个(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分点作答。常用答题模式是:某某的性格特点:(1)-(2)-(3)分点作答,结合文本作答。 四、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主要人物的作用就是揭示主题。思考和答题的角度:1、反映的(讽刺或褒扬)社会现实或现象,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影响。2、寄托作者的情感或愿望。 五、次要人物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反衬)作用;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揭示主题 4、有些次要人物(主要是群体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是个次要人物,也是一个特殊人物。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所以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2. 笔记小说的文献价值

【第2节】笔记小说的文献价值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撰《史通》,以“小说入史”,反映了当时人对小说史料价值的判定。晚唐五代人高彦林为《阙史》作序云:“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说、小录、稗史、野史、杂录、杂纪者,多矣。贞元、大历已前,捃拾无遗事,大中、咸通而下,或有可以为夸尚者,资谈笑者,垂训诫者,惜乎不书于方册,辄从而记之,其雅登于太史氏者,不复载录。”所谓唐宋而后,作者弥繁。宋以后,私人著述多为笔记形式,后人汇编的笔记小说类丛书只择要大观而无法广记无余。 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贞元是唐德宗年号,大历是唐代宗年号,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咸通是唐懿宗年号,分别指明唐初、唐中后期和唐晚期的时代,小说笔记的特点及变化。 宋人认识到笔记小说的价值,故汇编前朝历代笔记小说而成五百卷本《太平广记》(李昉等),成为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玉海》等齐名的大型类书。明人胡应麟把小说分成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志怪类和传奇类与今天意义上的小说有渊源关系,杂录类、丛谈类和辨订类应属于笔记范畴,箴规类虽然要旨在做人的规范,从广义上讲也可归入笔记类。清人将笔记与小说合而编辑,有《笔记小说大观》、《唐人小说》、《宋人小说》等。 正因古代小说和笔记在体例、题材上常有重叠或交叉,很多笔记类的著述被列入小说类,但小说类又未能涵盖全部笔记。大量笔记类著述亦散见于史部和子部的各子目中。仅以书名举例,《隋书·经籍志》史部中:杂史类如裴矩《隋开业平陈记》;霸史类如段国《吐谷浑记》、旧事篇类如宇文恺《东宫典记》;仪注篇类如周迁《古今舆服杂事》;杂传类如干宝《搜神记》;地理类如释昙宗《京师寺塔记》;子部中:杂家类如沈约《袖中记》、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中:杂传类如侯君素《旌异记》;地理类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历代故事类如王方庆《公卿故事》。《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中:杂史类如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唐国史补》;故事类如裴矩《邺都故事》;职官类如韦述《御史台记》;杂传记类如张鷟《朝野佥载》、封演《封氏闻见记》;仪注类韦叔夏《五礼要记》;地理类韦述《两京新记》;子部中:杂家类如王方庆《续世说新书》;农家类如李邕《金谷园记》;兵书类如李德裕《西南备边录》;

小说读后感范文要写

小说读后感范文要写 引导语:大家想知道小说读后感范文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了几篇范文,大家可以来这里借鉴与参考。 小说读后感范文要怎么写 小说读后感范文【一】 我在书城看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我在那里看了一两个钟,觉得这本书简直能让人一下子就会让你受益匪浅。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放在船边。 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找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

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男子汉。 小说读后感范文【二】 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 (./wenxue/)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有一个细节的描述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Mr.Gardiner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

最新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读书笔记-精品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读书笔记范文一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范文二 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沙皇俄国,在反动势力猖獗横行,社会上一片消沉死寂的恐怖气氛下,过去那些自诩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急于去“适应”现实,拼命宣扬“规规矩矩”的生活,而民粹派也已抛弃了过去的革命传统,他们实际上是妥协了。至于广大的小市民,更是软弱消极、猥琐鄙陋,满足于“和平恬静”、“奉公守法”的庸俗生活。当时社会上见风使舵、迎合现实、背叛变节之风盛行,这种痼疾是反动的社会条件的产物。 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变色龙》里,通过奥楚洛夫这个典型人物,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丑恶的行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他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犬,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作为一个沙皇政权的走狗,他具有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等特点。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同时还具有趋炎附势、对弱者耀武扬威、欺下媚上、随风转舵等特点。因此他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变色龙”。不过,这个形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类沙皇警犬这一特定的范围。在当时,这一形象塑造,无疑也揭露和批判了在反动政治条件下迎合现实、转向变节的妥协派和投降派。

论《今世说·林西仲少嗜学》篇的不可信

论《今世说·林西仲少嗜学》篇的不可信 发表时间:2015-11-18T15:16:46.7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作者:刘文斌 [导读]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楚辞研究中,林云铭的《楚辞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林云铭生平的考证也日渐清晰。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6000 摘要:在林云铭及《楚辞灯》研究中,涉及到对林云铭生平事迹的考证。许多著述在论述林云铭的幼年生活时,都会援引王晫《今世说》中的材料。然而核之于林云铭《挹奎楼选稿》中的相关记述,我认为《今世说》中关于林云铭的相关记录值得怀疑。 关键词:林云铭《今世说》不可信 在楚辞研究中,林云铭的《楚辞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林云铭生平的考证也日渐清晰。许多著述在论述林云铭的幼年生活时,都会援引王晫《今世说》中的材料。《今世说》中记录的与林云铭有关的材料共有两则,《林西仲少嗜学》和《林西仲出理徽州》。其《林西仲少嗜学》篇曰: 林西仲少嗜学,每探索精思,竟日不食。暑月,家僮具汤请浴,率和衣入盆,衣尽湿始觉。里人皆呼为书痴。而事实上,这段材料的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来,后世不断出现一些仿效之作,以致形成中国小说中的“世说”体一派,王晫的《今世说》也是其中的一部。虽然王晫说自己所记的是“自己四十年来睹记所记”,但《今世说》仍然是一部笔记体小说,并且被收入了《笔记小说大观》里。被当作小说来对待,其所记述的内容自然会有一些不合于事实的地方。 其次,根据这段文字的记载,林云铭俨然一副富家公子的样子。家僮,即家童,是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史记·吕不韦列传》曰:“不韦,家僮万人。”《汉书·张安世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缔,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唐时方干《山中言事》诗:“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清王士稹《池北偶记·谈异二·赵广戴禄》:“戴禄者……先生家僮,亦精六书之学,与子愿书,可以乱真。”根据《今世说》的记载,林云铭在年轻读书时,家里尚能豢养家僮,条件自然能过得去。然核之于林云铭的《先孺人韩妣状》,便能发现此段文字存在着诸多疑点。文曰:“(韩孺人)明天启乙丑,当前妣陈孺人见背之后,归先府君,举不孝云镶、云铭二人。时府君方贫落。孺人欣然执鬻,有时乏绝,不肯向人告贷升斗。日拮据,女红以佐饘粥,夜分犹搰搰不眠,所御粗布襦裙,濣濯补缀……与府君处道山之麓十有八年……”云铭之母卒于顺治己丑年,即1649年,而至去世时已居于道山之麓达十八年之久,则云铭随父迁居道山时当在1632年。云铭母于天启乙丑(1625)年嫁入林家,三年后生云铭。迁居道山小斋时云铭方四岁,尚不能读书,《今世说》所记云铭读书“竟日不食”而且能够“探索精思”之事当在林氏家道中落之后。林氏兄弟有六人,云铭父亲林兆熊又不善经营,家境日渐贫落,一家人艰难度日。而林家中兴当在顺治戊戌年(1658),云铭出任徽州推官以后,此时林云铭已经三十岁了,自然不能以“少”称之。在林氏少时读书之时,林家自然无力豢养家僮了。 再次,王晫著《今世说》的原则是“宁褒勿贬”。他说:“毁人,人亦毁之;危人,人亦危之;害人损人,人亦害之损之;然则毁人适所以自毁也,危人适所以自危也,害人损人适所以自害自损也。故欲自誉者必先誉人,誉自安者必先安人,欲自利自益者必先利人益人。”很明显,王晫在著述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在里头,慷慨热情的赞颂称扬是带着具体功利的目的的,那就是追求热情的回报。有了这样的私心在里头,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记录,本来就带有粉饰美化的特征,自然会有许多夸张不实的东西。这使得《今世说》中许多记录的真实性本来就为人们所怀疑。 《今世说》中记录的关于林云铭的另一则材料,即《林西仲出理徽州》: 林西仲出理徽州时,有府吏专宠稔恶。林廉得其迹,逮至欲杖毙之。吏呼曰:“小人罪固当死,但以不能改过迁善,赍恨泉下耳。”遂释之。后吏以善称於时。及林去,泣于道左曰:“非公之严,我竟以恶为生;非公之宽,我竟以为恶死。”闻者咸异其言。林氏在徽州推官任上专司刑律。这里的府吏犯的是足以“杖毙”的“死罪”,而仅以一句话就得以开释,前后反差太大,这也与一向愤世嫉俗,以“激扬大典”、依律办事为宗旨,坚决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林云铭相去太远。所以我认为本则记载的可信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今世说》中的这两则材料并不可靠,《林西仲少嗜学》篇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证明林云铭在少年时代曾经刻苦攻书罢了,并不能把它当作可以证明林云铭少年时代生活的直接证据。 参考文献 [1]王晫《今世说·前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3。 [2]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十一,清康熙三十五年陈一夔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作者简介 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

92 一、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明清小说研究,数十年来出现了失衡现象。通俗小说,特别是七大名著的研究受到学术界专家的普遍重视,而文言小说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小说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言小说的研究略呈上升趋势,其中笔记小说也日益受到学者时贤的重视。以往学者时贤多重视笔记小说的史料性价值和学术性价值,而对它的文学性价值重视不够。目前笔记小说的研究,除了一些笔记小说作品的汇编、专题论文外,还有小说史的著述,如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苗壮的《笔记小说史》等。本文试从才女形象(本文所举例证中的女性除特别说明外,一般都是指“才女”)这一文学现象切入,来探究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形象产生的土壤,并研究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其艺术塑造。 “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或“清代笔记小说集成”,都存在着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的现象。笔记小说作品中有一大批单纯记述典章制度、风物习俗、医药技术的著作及阐释经史、考据文字、天文历算等的著作,这些非小说因素掺杂在内,对笔记小说和笔记文学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障碍。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这一现象是由于对小说观念的理解不一造成的。笔者的研究范围是时贤所指称的笔记小说中既是笔记,又是小说,二者兼而有之的部分,为了与笔记小说相区别,本文将之称为“笔记体小说”,是指用笔记形式写作的小说作品。 清代是笔记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与终结阶段,所以作品繁多,题材多样。其中妇女题材的作品又占相当大的比重,本文试从才女形象这一角度来研究清代笔记体小说。历来学者从才女形象这一视角研究清代笔记小说的比较少,其原因是才女的被忽视。由于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和宋明理学“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女性的才能被压抑,才女不得彰显。也就是说,她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许她们做,女性并不是生来就无才,而是没有显露才能的机会。到了清代,由于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一些文人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女诗人、女秀才、女博士、女英雄等。小说作者开始对“才女”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观照,肯定她们的才华。才女形象在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研究者特别关注。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再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中的佳人之“才”,只是“能诗擅文,诗便成了男女主人思慕、追求的契机和表达倾慕之情的方式。”[1]才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她们不仅仅是爱情婚姻的主角,有的甚至参加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去,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将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清代笔记体小说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才女形象?此问题可以从清代特殊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现实生活中的才女,以及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处境及其女性观等三方面对才女形象塑造的影响来论述。第二,小说中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如何?主要从婚恋中的认同与抗争、乱世中才与智的凸显、才女的理想与独立人格等三方面来论述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这些才女在妇女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与经济、政治独立的道路上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对后世作家塑造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形象提供一定的思维模式,对妇女的出路进行可贵的探索。第三,这些才女形象又是如何引人注目的?这涉及到才女形象的艺术塑造问题。从矛盾冲突、对比等的角度来研究才女形象,使之更鲜明。作为时间艺术的笔记体小说,笔者也试着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研究才女形象的艺术塑造。无论是从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还是从艺术塑造来研究,本文都将论及到它们的局限性。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文/杨景霞 笔记小说因内容杂糅、形式不一很少受到学界的重视。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既是笔记、又是小说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笔记体小说”。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大量才女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才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的魅力。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的才女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唤醒普通大众妇女的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学审美

《三体》小说读后感读书笔记

小说《三体》读后感 首先说一下《三体》真的是非常赞的小说。 整个故事大气辉宏,天体物理知识与曲折的情节完美结合,看完让人大呼过瘾。 当一个世界用光年来表达距离,用亿年来表达时间的时候,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一切一切,在宇宙的进程中,都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东西。 当然,除去那些超赞的情节,我更欣赏小说里面对人性的讨论。 当叶文洁向未知的三体世界发送信息,让他们来取代地球文明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对人类或者说是对人性的绝望,我没有经历过文革也想象不了文革,但是从叶文洁身上,还是可以看到这场浩劫给人性的重创——多次失望到最终绝望。想到我的一个朋友也跟我说过,单纯并不难,难的是你经历了许多事情,却还能保持单纯。 文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疯狂面前,理智是软弱无力的。”关于这个,我想了一下。我自己本身是一个喜欢理性的人,尽管理智在疯狂面前是多么的无力,但是,如果能在一个疯狂的环境保持理智,更是不易。 罗辑,一个被选中为面壁者的普通人。在巨大的压力下,运用自己的智慧,震慑住了三体人,保护地球免受侵占。之后又作为地球的执剑人保护了地球几十年,被奉为神灵。可是最后,他又被控诉多年前他的一次暴露一个星系位置的试验可能毁灭了一个文明。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人的善变,当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可能会客客气气的,当你不再有作用了,便形同陌路。另外,这里罗辑被控诉毁灭了一个文明。那么,我们是否有权利去毁灭一个文明,甚至只是剥夺生命?我想到了之前微博上@能靠点儿谱吗的一个讨论“按下一个按钮,地球上的某个和你不相关的会死去,然后你会得到许多许多的钱。问题是,你会按下吗?”,也想到前几天泛读课老师问的,(二战期间)你(一个德国少年)会不会去射杀一个俄国的俘虏(他是你的敌人)。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我还是不会去剥夺别人的生命,非要给出理由的话,第一是换位思考我也不希望成为被夺去生命的人,第二就是小说中也有提到的人可能跟其他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有爱。 上面我说的关于人有爱的这一点,在另一个主角程心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她的两次抉择“不暴露三体文明的位置、让星环城投降”,就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当然,她的选择,一次让人类面临被三体文明侵占的危险,另一次让人类失去造光速飞船,避免灭掉打击的机会。看起来出于人性的选择却导致了悲剧的结果,是不是她的选择错了呢?我想不是的,微博上@奶牛denny说过“做你所坚信的事,有可能很多年很多年,都不会有人来认可你,赞赏你。更不会被几百人、几千人在公共场合赞许。 人生没有任何决定是错误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另外一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总有一天,有人会很诚心地告诉你,你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我觉得,我们要审慎地做出决定,然后,就去坚持它。 再看小说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句子“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包括我自己都会犯这种错误,有时候总会习惯地自以为是。现在我看来,谦虚而不失自信,是一种好的姿态。 三部小说非常的长,有些东西看完就忘了,一些当时的感想也没留下来。还是非常推荐《三体》这三部小说的。

2021小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2021小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2021小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 1.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2.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4.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5.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6.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7.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8.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9.我想,这种照片现在是大约未必还有人收藏着了,尺寸太小,刀伤缩小到几乎等于无,如果不加说明,看见的人一定以为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完整版)

笔记小说大观目录 第1册 西京杂记晋·葛洪 大唐新语唐·刘肃 云溪友议唐·范摅 因话录唐·赵璘 宣室志唐·张读 杜阳杂编唐·苏鹗 东观奏记唐·裴廷裕 玉泉子唐·佚名 意林唐·马总 广卓异记宋·乐史 异闻总录宋·佚名 第2册 洛阳搢绅旧闻记宋·张齐贤 玉壶清话宋·释文莹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西溪丛语宋·姚宽 甲申杂记宋·王巩 随手杂录宋·王巩 夷坚志宋·洪迈 清波杂志宋·周煇 第3、4、5册 太平广记宋·李昉 第6册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 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懒真子宋·马永卿 南烬纪闻宋·黄冀之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过庭录宋·范公偁 容斋随笔宋·洪迈 第7册 东坡志林宋·苏轼 龙川别志宋·苏辙 墨客挥犀宋·彭乘 睽车志宋·郭彖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 厚德录宋·李元纲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朝野类要宋·赵昇 涉史随笔宋·葛洪 五总志宋·吴炯 芦浦笔记宋·刘昌诗 梦粱录宋·吴自牧 岭外代答宋·周去非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 第8册 儒林公议宋·田况 江隣几杂志宋·江休复 归田录宋·欧阳修 冷斋夜话宋·释惠洪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 蒙斋笔谈宋·叶梦得 侯鲭录宋·赵令畤 曲洧旧闻宋·朱弁 窃愤录宋·辛弃疾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 桯史宋·岳珂 愧郯录宋·岳珂 第9册 经筵玉音问答宋·胡铨 入蜀记宋·陆游 野客丛书宋·王楙 吴船录宋·范成大 武林旧事宋·周密 志雅堂杂抄宋·周密 吹剑录宋·俞文豹 松窗百说宋·李季可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徐竞庆元党禁宋·樵叟 中吴纪闻宋·龚明之 搜采异闻录宋·永亨 随隐漫录宋·陈世崇 第10册 九国志宋·路振 画墁集宋·张舜民 宜州家乘宋·黄庭坚 临汉隐居诗话宋·魏泰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中国笔记体小说简介

中国笔记体小说简介 【文化积累】 中国笔记体小说简介 中国古代笔记体小说是汉族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轶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代表作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宋代以后的笔记体小说还是以表现智慧为主。但已不是魏晋那种基于名理思辨的智慧,而是走向日常生活的掌故意味鲜明的智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并能对读者的情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臻于儒雅。笔记小说的特点是基于耳闻目睹的现实性、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灵活性。 【针对训练】 溺尸握粟 有郎官覆舟于卫河,一姬①溺焉。求得其尸,两掌各握粟一匊,咸②以为怪。河干一叟曰:“是不足怪也。凡沉于水者,上视暗而下视明③,惊惶瞀乱,必反从明处求出,手皆 掊④土。故检验溺人,以十指甲有泥无泥别⑤生投死弃⑥也。此先有运粟之舟沉于水底,粟尚未腐,故掊之盈手耳。”此论可谓入微,惟上暗下明之故,则不能言其所以然。然则上暗下明,固水之本性矣。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姬:婢女。②咸:都。③上视暗而下视明:往上看黑暗,往下看明亮。④掊:抓。⑤别:辨别。⑥生投死弃:生投,指生前投入水中,这里指自己投水自杀。死弃,死后被弃尸水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是不足怪也值得 (2)故检验溺人所以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这儿原先沉了一艘运粮船,米还没有完全腐烂,所以死者就攥了两把米。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常识?请用原文回答。 凡沉于水者,上视暗而下视明,惊惶瞀乱,必反从明处求出,手皆掊土。 【译文】有一艘载郎中家眷的船在卫河上倾覆,他的一位婢女溺水而死。把她的尸体打捞上来,发现她的两只手各攥着一把米,人们都感到很奇怪。河岸上的一位老人说:“这可一点儿也不奇怪。凡是沉到水里的人,往上看黑暗,往下看明亮。惊恐慌乱之中,只想从往亮的地方逃生,溺水者都攥着两把泥。所以,检验淹死的人,就看十个指甲里有没有污泥来分别是自己投水还是死后弃尸水中。这儿原先沉了一艘运粮船,米还没有完全腐烂,所以死者就攥了两把米。”这一分析可以说细致入微。只是上暗下明这一说法,还不能分析出个所以然来。那么,上面黑暗,下面明亮,原是水的本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