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记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新笔记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新笔记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新笔记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新笔记小说是针对小说文体的写作特征所进行归类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它借鉴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回归到本民族形式之中。新笔记小说作家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都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吸收,他们对传统文化都非常热爱。因此,他们创作的新笔记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了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新笔记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即传统生命意识,传统“圆形”思维,传统“有无相生”观念,传统意象、意境。

关键词:生命意识“圆形思维方式”“有无相生”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6)12-0393-01

新时期以来,随着作家主体的解放,个人话语的确立,文学逐渐向本体回归,走向“美文”,在小说界出现了一批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却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和东方美学趣味,还包含一定新的文体实验的意向,影响很大,时人称之为“新笔记小说”。它先由汪曾祺、孙犁等老作家发韧,并随之影响一批中青年,如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

自觉追求响应,成果丰厚,形成整体效应。新笔记小说作家群体非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新笔记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新笔记小说与传统生命意识

从新笔记小说作家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笔记小说作家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他们重视作品的质量,追求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并极力避免使自己的作品被时代的浪花所淹没。

孙犁早期创作非常重视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抒情风格,在四十年代以《荷花淀》蜚声文坛。五十年代,受到环境和历史的影响,孙犁创作出一些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的史诗性作品。进城以后,孙犁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得他的作品形成了以纪事为主、注重理性的厚重风格。从孙犁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作家时刻保持着一颗对艺术恒久魅力的探索之心,最后,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大多数新笔记小说作家在创作小说作品时都经历了与

孙犁同样的艺术探索的历程,刚开始是向西方借鉴小说创作的艺术经验,接着受到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最后回归到本民族的传统形式中,最终找到了与自身气质相符的小说创作形式,创造出一批非常优秀的新笔记小说作品。

新笔记小说作家对艺术的探索正是重视作品质量和作

品生命力的表?F,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和中国传统生命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新笔记小说作家受到传统生命意识的影响,他们大多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濡染,因此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子。而古代文人士大夫大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即他们都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因此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意图通过人为的努力来增加生命的内涵,提高生命的质量。强烈的生命意识一方面使得他们特别注重营造心灵的一方净土,注重生活的情趣,如追求琴棋书画的雅趣。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古代文人追求生命不朽主要是通过立言来实现的,立言也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以此来与短暂的生命相抗衡,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等,这些文人都希望能通过立言即著书、写文来使自己“名垂千古”。

新笔记小说作家承袭了这种传统生命意识,希望通过立言以追求生命的不朽。但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地使自己名留青史,他们发现了这样一种文学现象:有些小说虽然能受到当时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但是并不长久,数年之后便会失去读者,无人问津。因此,他们都对艺术探索有着无限的热情,希望使自己的作品散发恒久的艺术魅力,能够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喜爱。

新笔记小说作家对艺术不懈地探索正是强烈的生命意

识的体现,他们对艺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二、新笔记小说与传统“有无相生”观念

在新笔记小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笔记小说作家受

到“有无相生”观念的影响来进行创作,例如林斤澜的小说《“夜半歌声”的歌者》,这篇小说主要讲的是三十年代著名歌唱家盛家伦的故事,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将人物的人格品味和精神气质巧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在写人物时运用了“聚焦于无”的艺术视角。作者没有着意写人,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人格世界。其精神人格附着于“江水滔滔,山风拂拂”的风景之中,使人物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林斤澜将刻画人物的笔墨聚焦于飘逸的环境,这种飘逸的环境表面上是对人物刻画的暂停,实际上还是在写人物的精神人格,是作者营造的艺术空白。这就是从“无”中把握“有”,林斤澜在这里就很好地把握了“有”、“无”的关系,在“聚焦于无”的视角下,创造艺术空白,使读者获得艺术想象,表达出了“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汪曾祺的作品也多通过着意于环境、风俗、气氛的描绘来刻画人物,表面上写的是环境、风俗、气氛,但实际用意却是在写人。如汪曾祺的《晚饭花》对晚饭花开的情景“非

常热闹,但又很凄清”的描写,实际则是在写主人公王玉英如晚饭花般美丽的青春以及其相反的凄凉的命运。

“有无相生”的观念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而存在。老子首先提出了“有无相生”这一重要的哲理概念,接着一些古代的文学家、评论家在文学领域也相继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文学观点。司空图说“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在“有无相生”观念的影响下,新笔记小说作家总是力图表现有限物象背后的无限深意,重视营造作品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他们非常喜爱传统的文学、艺术,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同时,他们领悟到创造艺术空白的重要性,如在作画时,古代画家都不强调把画布填满,而是要留下足够的空白,使观者在看作品时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新笔记小说作家在“有无相生”的观念影响下,往往使用“聚焦于无”的艺术视角,重视创造小说中的艺术空白。三、新笔记小说与传统意象、意境

新笔记小说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意象的描绘,新笔记小说作家经常运用意象叙事来增添作品的意蕴。

如孙犁的小说《罗汉松》,罗汉松是富有文化意味的形象,它代表着高洁、坚强、不畏严寒等优良品质,往往用来比喻人格高尚,富有操守的人。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与罗汉松形成截然对比的人物老张。老张是一个没有坚定操守的人。

老张爱好文学,但态度上却不太严肃,在革命年代也吃不了苦,常常不避嫌疑,居住在地主、富农家里。进城以后经常赴宴,很会看风使舵。在文中罗汉松和老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营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极大的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意蕴。

其他如孙犁的《鸡缸》中的鸡缸的意象象征着人事的沉浮,李庆西的《钥匙》、《锁》中的钥匙、锁的意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等心态世相,象征着复杂的人际关系。

运用意象叙事比直接写人物会给人留下更深刻的映像,在意象的烘托或反衬中可以使读者获得更多的艺术感受,从而使小说具有更丰富的意蕴。

杨义认为:“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

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的剖析,才能?N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李陀也指出:“意象的营造是几千年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积

淀在中国人心理深处的一种普遍的审美意识。”

新笔记小说作家往往用充满诗性的笔墨描绘环境,让读者感受到如诗般的意境。如汪曾祺的《故乡人?钓鱼的医生》中对王淡人钓鱼、喝酒、吃鱼的动作的描绘都非常具有情致,最后描写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王淡人的鱼竿上,为画面添加了生意和情趣,使得整个画面具有诗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最早是诗歌中的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包含了诗人的情意和神思的物象,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是一

些批评家评论作品优劣的评判标准。慢慢地,意象和意境也被一些叙事作品所学习和借鉴,在叙事作品中对意象叙事和意境的追求,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高了作品的品味,使作品具有无穷韵味。新笔记小说作家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很喜欢古典文学,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意象叙事和意境的营造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新笔记小说作家学习古代传统中意象和意境的手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来,使新笔记小说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钟本康选评:《新笔记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曰凯编:《新笔记小说选》,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文存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关于西游记的读书笔记8篇

关于西游记的读书笔记8篇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西游记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西游记的读书笔记1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也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在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在我看来,唐僧是一个心地善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但盲目慈悲、是非不分、固执迂腐的,而孙悟空则是敢于斗争、有勇有谋、积极乐观,但争强好胜、心高气傲的。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建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

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关于西游记的读书笔记2 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讲的是唐朝时期,有一个和尚,和他的三个徒弟一起去西天取经的艰难险阻。 他的三个徒弟有: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和大家一样,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火眼金睛,乐于助人。每次都是孙悟空把唐僧从险境中就,救出来。其次就是猪八戒了。他鼓着个大肚皮。成天好吃懒做。背着个大耙子,还天天号称自己以前是天蓬元帅。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能讨人喜欢,让人记住,是很不容易。沙僧老实厚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个鲜明的特点,每个特点都被作者表现的活灵活现。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

1. 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唐宋社会变革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城市面貌变化亦是唐宋变革的重要论题。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发展的关键时期。笔记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本身的发展和演变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唐宋社会变化的丰富历史社会信息。【第1节】笔记小说的渊源流变 “小说”之名出现的很早。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开篇指出:“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史学大家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小说虽列入十家却不入流,被认为不足征信。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史通·内篇·杂述》中认为“偏记小说,自成一家”。他所指的“偏记”,很多是以笔记形式撰述的。这种以小说入史的观念突破了街谈巷议的局限,包括了四部书史部和子部的相当一部分,以及经部的几种。刘知幾对杂史的界定实际上包括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笔记小说的基本范围。因此,唐代人开始把子部的小说和史部的杂传合并,就是从《史通》开始的。这是小说观的一大发展。 综上可知,包括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在内的杂事、异闻、琐语,古人均归入小说类。宋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小说与说话等合流,小说逐渐演绎成虚拟人物、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体裁演进,成为一种文体而非题材。 笔记由于只是对一种文体的概括,不属于目录学中任何一类,古人对它的定义范围在虚实之间。虚者,是将与辞赋对称的散文统称为笔记;实者,是泛指一切杂记见闻。南宋以来,凡杂记见闻者常以笔记为名,也有异其名为笔谈、笔录、随笔。汉人的“街谈巷说”,刘知幾的“偏记小说”,实际就是后人所谓的笔记。 综观中古时期小说的演变,一是向纯文学发展的趋势,文人小说不再局限于简单记述异闻琐记,而是加入了文学创作;二是“入史”倾向,随着小说历史积累的丰厚,人们开始重视小说中蕴涵的史料价值,用其证史、考史、辨误;三是小说本身的“史化”倾向,述史、考史类小说向笔记体演化,使笔记与小说正式分流。唐宋时期笔记脱离小说,形成相对独立的体裁,题材趋向专题化、百科化。 笔记小说的演变及其分流,一是本身发展的历程所致,二是社会变迁促进了

中国小说发展史课件资料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一、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二、小说的起源神话诸子史传:(1)源头(2)影响:①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三、古代小说发展史概述 (一)先秦——古代小说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其特点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 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地位略有提升 (1)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3)汉代小说有: ①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小说考点 笔记

小说阅读知识要点(五三) 一、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角度P284 正面描写: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2、人物描写的作用P284 外貌、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的作用(抄) 有利于情节的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心理),有利 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深化主题),有利于描绘 典型环境,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等。(例P264 4.马兰花三次流泪分析) ①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

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例P269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 ②第二人称:以人物对话的口吻叙述,可拉近 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 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 感染力。(《周总理,你在哪里》) ③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小 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 物,表达感情。(P265 三2.第四 段通过虚拟旁观者来评说“老头” 行为效果) 补充(读一读,了解):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全知式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觉的视角,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描述事件中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这种叙述形式在小说创作的长期使用中,不断得到丰富,不断走向完善,曾经产生过不少伟大之作。

读书笔记感悟300字

读书笔记感悟300字 【篇一:读书笔记大全300字】 小屁孩日记读书笔记(一) 《小屁孩日记》可是一套令人看了会忍不住捧腹大笑的书,这套书我都已经看了n遍了,可还是觉得百看不厌。 主人公格雷是个机灵、自恋、胆小又懒散、又爱出风头的男孩,他特别的搞笑,他在老妈的要求下写日记,可其实他是幻想着自己成名后可以用笔记本来应付采访他的记者;他喜欢玩电子游戏机,爸爸要让他多出去活动,把他赶出家,结果他跑到朋友家里去继续打游戏,然后在回家的路上用人家的喷水器弄湿衣服,装成除了一身大汗的样子;他特意在分班的时候装成不会念书,好让自己被分进基础班------这么有鬼点子的格雷在家却经常被自己的哥哥罗德里克耍得团团转,对被爸妈保护着的弟弟曼尼也总是无可奈何。 我觉得格雷的童年生活真是太丰富多彩了,每个故事都妙趣横生,用这种又有漫画图又有文字的日记把自己的童年记录下来多好啊,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一学。 丑小鸭读书笔记(二) 丑小鸭因为自己长得丑陋,成了全体鸡鸭的嘲笑对象,连它自己的兄弟姊妹和妈妈都欺侮它,于是它就逃走了,从此开始了孤独的流浪生活。它遇到了很多的危险,经受了很多挫折,但它并不屈服,而是努力地锻炼自己,最终它发现自己能够飞翔,成为一只美丽的天鹅。看完这篇童话,我明白了逆境能够使人成长,只要像丑小鸭一样,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努力提升自我,那么一定能够成功。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一生必然会经历很多挫折,遭受许多 困难,如果对自己失去信心,放弃努力,那么只能永远是个失败者;只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坚强、勇敢。 我原本做事总喜欢半途而废,遇到困难就退缩,在学习上也是如此。看完《丑小鸭》之后,我决定学习它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在学 习上遇到问题勤于发问,努力攀爬知识的高峰。 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会当成磨砺心志,只要努力拼搏,坚强自信, 总有一天我会像丑小鸭一样,蜕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蓝天上 翱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三) 说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想必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吧!书 里讲了一位坚强,勇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我领悟到:一个人的毅力对 他的一生是有很大影响的。就说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吧。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然而他凭什么使自己继续活下去呢?是。毅力 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老天也使他有了三次生命。自从认识水兵朱赫 来以来,他的心被共|产|党吸引住了。经过几番波折,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在战争中他也 受了不少伤。最严重的一次就是被弹片击中头部,死里逃生。痊愈后,保尔没有忘记党,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战斗队伍,开始了新的 生活。他十几岁就立足杀场,英勇杀敌,热爱祖国。在战场上,他 被砍了好几刀都大难不死为什么?仍然是毅力。。年轻的他后来疾 病缠身,但他仍不停地忘我工作。有休假疗伤的机会他也不愿意放 弃工作。毅力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啊! 茶馆读书笔记(四) 人民艺术家老舍笔下的《茶馆》真不愧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小说笔记

小说阅读笔记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二、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三、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四、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人物类题注意: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五、作用类题: 所有作用类题都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考虑,再结合答小说题的关键词: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主旨、阅读效果、设置悬念、表达技巧、线索作用、铺垫与伏笔、照应等。 传记阅读作用分析(妙处、好处)类问题。 内容上:基本含义;所用手法;情感与主主旨;丰富文章内容等。 结构上:不同位置作用不同。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线索也在考虑范围之内。(答小说的作用类题可以借鉴传记答法) 六、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七、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

高三笔记整理之小说

高三整理笔记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一、客观题 步骤:1、标注选项敏感点,标注核心词语 2、回归原文找对应 3、排除判断定答案(知识性错误优先排除,再考虑是否赏析不当) 形象类 二、人物性格概括 步骤:1、性格特点 2、事例分析。(从人物言行、心理、事件的情节、社会环境、他人或作者的评价去分析) 三、人物形象概括 方法:1、根据小说情节,了解人物的遭遇;2、根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或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根据小说介绍的人物身份、地位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4、根据作者及他人的评价、态度,明确对人物的褒贬倾向。 步骤:1、概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性格特点;2、结合文本事例加以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概括题分两种类型: 1、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答题模式:某某是一个(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分点作答。常用答题模式是:某某的性格特点:(1)-(2)-(3)分点作答,结合文本作答。 四、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主要人物的作用就是揭示主题。思考和答题的角度:1、反映的(讽刺或褒扬)社会现实或现象,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影响。2、寄托作者的情感或愿望。 五、次要人物的作用 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反衬)作用;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揭示主题 4、有些次要人物(主要是群体人物)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是个次要人物,也是一个特殊人物。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所以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2. 笔记小说的文献价值

【第2节】笔记小说的文献价值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幾撰《史通》,以“小说入史”,反映了当时人对小说史料价值的判定。晚唐五代人高彦林为《阙史》作序云:“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说、小录、稗史、野史、杂录、杂纪者,多矣。贞元、大历已前,捃拾无遗事,大中、咸通而下,或有可以为夸尚者,资谈笑者,垂训诫者,惜乎不书于方册,辄从而记之,其雅登于太史氏者,不复载录。”所谓唐宋而后,作者弥繁。宋以后,私人著述多为笔记形式,后人汇编的笔记小说类丛书只择要大观而无法广记无余。 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贞元是唐德宗年号,大历是唐代宗年号,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咸通是唐懿宗年号,分别指明唐初、唐中后期和唐晚期的时代,小说笔记的特点及变化。 宋人认识到笔记小说的价值,故汇编前朝历代笔记小说而成五百卷本《太平广记》(李昉等),成为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玉海》等齐名的大型类书。明人胡应麟把小说分成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志怪类和传奇类与今天意义上的小说有渊源关系,杂录类、丛谈类和辨订类应属于笔记范畴,箴规类虽然要旨在做人的规范,从广义上讲也可归入笔记类。清人将笔记与小说合而编辑,有《笔记小说大观》、《唐人小说》、《宋人小说》等。 正因古代小说和笔记在体例、题材上常有重叠或交叉,很多笔记类的著述被列入小说类,但小说类又未能涵盖全部笔记。大量笔记类著述亦散见于史部和子部的各子目中。仅以书名举例,《隋书·经籍志》史部中:杂史类如裴矩《隋开业平陈记》;霸史类如段国《吐谷浑记》、旧事篇类如宇文恺《东宫典记》;仪注篇类如周迁《古今舆服杂事》;杂传类如干宝《搜神记》;地理类如释昙宗《京师寺塔记》;子部中:杂家类如沈约《袖中记》、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中:杂传类如侯君素《旌异记》;地理类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历代故事类如王方庆《公卿故事》。《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中:杂史类如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唐国史补》;故事类如裴矩《邺都故事》;职官类如韦述《御史台记》;杂传记类如张鷟《朝野佥载》、封演《封氏闻见记》;仪注类韦叔夏《五礼要记》;地理类韦述《两京新记》;子部中:杂家类如王方庆《续世说新书》;农家类如李邕《金谷园记》;兵书类如李德裕《西南备边录》;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吴承恩 【作者简介】吴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在81岁左右时去世。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作品解读】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西游记》文字以白话文为主,间有赞赋诗词,多用夸张、比喻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适合高声说出或者唱出,平话、弹词、戏曲脚本痕迹很重,仿佛说书人或者戏台就在你面前,这样的语言极大发挥了音调韵律对人心理的作用,增强了感染力,其缺点则是说书人口吻太重,在生活中不容易用得上。白话文诙谐有趣,间或有狡黠、奸猾之处,颇有西域语趣;大量赞赋诗词,大量华丽绮靡辞藻铺陈堆砌,描绘出华丽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风光、妖魔洞府;刻画出形象毕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让读者满眼珠光宝气、玉宇琼枝、如梦如幻、恍如仙境。这些“仙境”在佛教来说并非仅仅是幻象,确实是佛教统治理念下应有的风景,印度确实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王公、贵族阶层,千百年来都能过上比较安康、富足的生活。佛教适合城邦制,往往能“饶益”一方土地!《西游记》更加市侩化。《西游记》大量降妖伏魔历险情节设计,与佛教重视“力”、“无畏”有关。 《西游记》的文体实际上是一种佛经体,其构思、体裁、情节、表现方法均来自佛经故事,佛经故事大量使用幻想、夸张的构思方式;使用神变、分身、幻化(化人、化物、化境)、魔法、异变(地动、地裂、大火等)、离魂、梦游、入冥(地狱)、升天、游历它界(龙宫、大海等)等等情节,更多用比喻修辞方法。《大涅槃经》里提出八种:“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接着对它们举例作了解释。《大智度论》又指出“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这即是所谓“假喻”和“实喻”。特别常用的还有所谓“博喻”,即并列多种比喻。这些在具体作品里触目皆是,就不胜列举了。 神魔小说《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昏暗,虚弱,不言而喻。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

镜花缘读后感_镜花缘读书心得五篇

镜花缘读后感_镜花缘读书心得五篇 《镜花缘》是由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所创作的百回长篇小说,作者以神幻诙谐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幅绚丽斑斓的天伦彩图,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关于《镜花缘》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镜花缘》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篇一:镜花缘读后感 话说武则天称帝,轰动了整个中国浩荡历史。 《镜花缘》的故事就源于此。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武则天称帝后,勒令百花违背自然规律,严冬开放,结果触犯天帝,百花仙子被贬下界变成一百个才女,和她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则写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了一百人,名次和泣红亭天书上载得分毫不差,这些才女及第后,拜见宗师,连日饮宴,赋诗游戏等的欢愉。 在这本书中,作者极力表现作为女子的才能和特点,阐释“男女平等”的先进观念。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妇女扬眉吐气成为了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 书中一大亮点就是对“女儿国”的描写。虽不算开创性的,但却很有戏剧性,里面许多夸张的描写、和现实的对比,都尖锐深刻地指出了社会矛盾所在。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观念贯穿了整个社会,妇女的工作生活处处受到压迫和限制,作者将自己开明的思想和鲜明的观点寄寓在这些女子的行踪上,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也呼吁人们放弃旧思想,走入新时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虽然人们的观念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封

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像男尊女卑的现象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我想,读罢这本书,是否能对我们有一些启发? 篇二:镜花缘读后感 第三部份从后五十回开始,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回国应试,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百人,一如泣红亭石碑名序。才女们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人人论学说艺,尽欢而散。这部分文字以才学为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缺乏艺术价值。这一百个才女都是个性模糊的,百人一面。作者塑造她们一为称许女子才华,一则为逞自己的才学,游戏笔墨以自娱。鲁迅说其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这一评价颇为恰当。其实这种倾向在黑齿国多九公和才女的谈话中就可见此端倪。 小说最后写唐功臣后代举义兵勤王反周,攻克酒色财气四关,斩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于城下,天下复归李唐,中宗继位。攻克四关的文字写的很有想象力,将抽象的说教形象化为具体的情节和形象,读来颇有趣味。 最后,关于这本书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我认为其中不乏矛盾之处。女儿国的情节和对一百个才女的刻画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女性才华和能力的肯定与赞扬。唐小山寻父那段文字中有个有趣的情节:惧内的强盗被山寨夫人设计暴露出了想纳妾的想法,结果被夫人痛斥、暴打。夫人更是提出强盗日后若要纳妾必得先让自己纳男宠。作者借此对道德体系中的双重标准做出了尖锐的嘲讽。可是,全文处处又维护班昭《女诫》的教条;对三寸金莲多有赞美;唐小山等几位才女被强盗抓去后,想到的是自刎还是投井;最后多位才女随夫殉节。总体来说,作者的思想还是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 篇三:镜花缘读后感

最新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读书笔记-精品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读书笔记范文一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范文二 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沙皇俄国,在反动势力猖獗横行,社会上一片消沉死寂的恐怖气氛下,过去那些自诩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急于去“适应”现实,拼命宣扬“规规矩矩”的生活,而民粹派也已抛弃了过去的革命传统,他们实际上是妥协了。至于广大的小市民,更是软弱消极、猥琐鄙陋,满足于“和平恬静”、“奉公守法”的庸俗生活。当时社会上见风使舵、迎合现实、背叛变节之风盛行,这种痼疾是反动的社会条件的产物。 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变色龙》里,通过奥楚洛夫这个典型人物,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丑恶的行为。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他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犬,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作为一个沙皇政权的走狗,他具有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等特点。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同时还具有趋炎附势、对弱者耀武扬威、欺下媚上、随风转舵等特点。因此他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变色龙”。不过,这个形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类沙皇警犬这一特定的范围。在当时,这一形象塑造,无疑也揭露和批判了在反动政治条件下迎合现实、转向变节的妥协派和投降派。

论《今世说·林西仲少嗜学》篇的不可信

论《今世说·林西仲少嗜学》篇的不可信 发表时间:2015-11-18T15:16:46.7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1期供稿作者:刘文斌 [导读]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楚辞研究中,林云铭的《楚辞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林云铭生平的考证也日渐清晰。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6000 摘要:在林云铭及《楚辞灯》研究中,涉及到对林云铭生平事迹的考证。许多著述在论述林云铭的幼年生活时,都会援引王晫《今世说》中的材料。然而核之于林云铭《挹奎楼选稿》中的相关记述,我认为《今世说》中关于林云铭的相关记录值得怀疑。 关键词:林云铭《今世说》不可信 在楚辞研究中,林云铭的《楚辞灯》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林云铭生平的考证也日渐清晰。许多著述在论述林云铭的幼年生活时,都会援引王晫《今世说》中的材料。《今世说》中记录的与林云铭有关的材料共有两则,《林西仲少嗜学》和《林西仲出理徽州》。其《林西仲少嗜学》篇曰: 林西仲少嗜学,每探索精思,竟日不食。暑月,家僮具汤请浴,率和衣入盆,衣尽湿始觉。里人皆呼为书痴。而事实上,这段材料的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来,后世不断出现一些仿效之作,以致形成中国小说中的“世说”体一派,王晫的《今世说》也是其中的一部。虽然王晫说自己所记的是“自己四十年来睹记所记”,但《今世说》仍然是一部笔记体小说,并且被收入了《笔记小说大观》里。被当作小说来对待,其所记述的内容自然会有一些不合于事实的地方。 其次,根据这段文字的记载,林云铭俨然一副富家公子的样子。家僮,即家童,是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史记·吕不韦列传》曰:“不韦,家僮万人。”《汉书·张安世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缔,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唐时方干《山中言事》诗:“山鸟踏枝红果落,家童引钓白鱼惊。”清王士稹《池北偶记·谈异二·赵广戴禄》:“戴禄者……先生家僮,亦精六书之学,与子愿书,可以乱真。”根据《今世说》的记载,林云铭在年轻读书时,家里尚能豢养家僮,条件自然能过得去。然核之于林云铭的《先孺人韩妣状》,便能发现此段文字存在着诸多疑点。文曰:“(韩孺人)明天启乙丑,当前妣陈孺人见背之后,归先府君,举不孝云镶、云铭二人。时府君方贫落。孺人欣然执鬻,有时乏绝,不肯向人告贷升斗。日拮据,女红以佐饘粥,夜分犹搰搰不眠,所御粗布襦裙,濣濯补缀……与府君处道山之麓十有八年……”云铭之母卒于顺治己丑年,即1649年,而至去世时已居于道山之麓达十八年之久,则云铭随父迁居道山时当在1632年。云铭母于天启乙丑(1625)年嫁入林家,三年后生云铭。迁居道山小斋时云铭方四岁,尚不能读书,《今世说》所记云铭读书“竟日不食”而且能够“探索精思”之事当在林氏家道中落之后。林氏兄弟有六人,云铭父亲林兆熊又不善经营,家境日渐贫落,一家人艰难度日。而林家中兴当在顺治戊戌年(1658),云铭出任徽州推官以后,此时林云铭已经三十岁了,自然不能以“少”称之。在林氏少时读书之时,林家自然无力豢养家僮了。 再次,王晫著《今世说》的原则是“宁褒勿贬”。他说:“毁人,人亦毁之;危人,人亦危之;害人损人,人亦害之损之;然则毁人适所以自毁也,危人适所以自危也,害人损人适所以自害自损也。故欲自誉者必先誉人,誉自安者必先安人,欲自利自益者必先利人益人。”很明显,王晫在著述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在里头,慷慨热情的赞颂称扬是带着具体功利的目的的,那就是追求热情的回报。有了这样的私心在里头,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记录,本来就带有粉饰美化的特征,自然会有许多夸张不实的东西。这使得《今世说》中许多记录的真实性本来就为人们所怀疑。 《今世说》中记录的关于林云铭的另一则材料,即《林西仲出理徽州》: 林西仲出理徽州时,有府吏专宠稔恶。林廉得其迹,逮至欲杖毙之。吏呼曰:“小人罪固当死,但以不能改过迁善,赍恨泉下耳。”遂释之。后吏以善称於时。及林去,泣于道左曰:“非公之严,我竟以恶为生;非公之宽,我竟以为恶死。”闻者咸异其言。林氏在徽州推官任上专司刑律。这里的府吏犯的是足以“杖毙”的“死罪”,而仅以一句话就得以开释,前后反差太大,这也与一向愤世嫉俗,以“激扬大典”、依律办事为宗旨,坚决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林云铭相去太远。所以我认为本则记载的可信性也是值得怀疑的。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今世说》中的这两则材料并不可靠,《林西仲少嗜学》篇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证明林云铭在少年时代曾经刻苦攻书罢了,并不能把它当作可以证明林云铭少年时代生活的直接证据。 参考文献 [1]王晫《今世说·前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页3。 [2]林云铭《挹奎楼选稿》卷十一,清康熙三十五年陈一夔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作者简介 刘文斌,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上海古籍出版 《中国小说史略》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它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启先河之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分体文学通史。本书在资料上搜罗丰富,采辑审慎,分析了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言简意赅,是二十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据相关资料,《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篇,是鲁迅先生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可以看作《中国小说史略》的提要。 在此书序言中作者提到中国的小说自来无史。有的,那么一定也是先在外国人所作的中国文学史中看到的,然后才在中国人所作书中看到,外国人所作的中国文学史最早有1901年英国出版的翟理斯的,1902年莱比锡出版的德国葛鲁贝的,而中国人最早却是1904年出版的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同一年还有黄摩西撰同名的书,明显都在外国人之后。然而数量都不及全书的十分之一,因此小说史仍然不详细。我想,这也许便是鲁迅先生作这本书的最大原因吧! 而鲁迅先生的这本《中国小说史略》成书过程极其艰辛,其书在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对从事小说史的中外研究者而言,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文学史梳理方式对后代文学研究和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书中对俗文学各种文体的关注更是“五四”运动兴起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和特色所在。 从目录看来,整本书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从史家对于小说的著录及论述,到神话与传说,到六朝、唐、宋元明清,最后便是清末的谴责小说。 第二篇讲的是神话与传说,其中提到“街谈巷语”来自于民间,本来就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出来的,探究它的根本,还是在于神话与传说。接着又说到神话不特别是宗教的萌芽,但确实是文章的渊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筒狄吞燕卵而生商,刘媪得蛟龙而孕季、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全部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神话与传说在第二篇中一一被提到。文中一带而过的鲁迅先生在注解中都有详细解释,而讲得稍稍精细点的更是令我入了迷,欲罢不能。唯一觉得可惜的地方便是中国的神话仅存零星,文中有提到两个原因:一是华土之民重实际而黜玄想,不能搜集古传以成大作;二是孔子提倡实用为教,不信鬼神,后神话便没有发扬光大,实为可惜。而我觉得,虽然神话与传说不一定都是真的,但他们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神话与传说作为代代相传的故事,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充满生机。 一提到明之神魔小说,大家首先想起的一定是《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根据鲁迅先生所述内容我们大致可以认为神魔小说的作品风格是想象力丰富,多言怪力乱神,更深的是影射世情之意,而恰恰“神魔小说”这一概念就是鲁迅先生首次提出的。明代后期荒诞离奇的神魔小说十分离奇,因为历来三教之争都未解决,所以其思想内容也相当混杂,既有世俗欲念乃至某种反传统精神在幻想形态中的表现,也包含着许多夸饰宗教、宣扬因果报应的成分。所以我觉得每个时代出现的新的小说题材及内容都是应运而生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社会性质中,它们出现得理所当然,这时你再去体味这些小说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我还深深记得明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

92 一、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明清小说研究,数十年来出现了失衡现象。通俗小说,特别是七大名著的研究受到学术界专家的普遍重视,而文言小说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小说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言小说的研究略呈上升趋势,其中笔记小说也日益受到学者时贤的重视。以往学者时贤多重视笔记小说的史料性价值和学术性价值,而对它的文学性价值重视不够。目前笔记小说的研究,除了一些笔记小说作品的汇编、专题论文外,还有小说史的著述,如刘叶秋的《历代笔记概述》、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苗壮的《笔记小说史》等。本文试从才女形象(本文所举例证中的女性除特别说明外,一般都是指“才女”)这一文学现象切入,来探究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形象产生的土壤,并研究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其艺术塑造。 “清代笔记小说丛刊”或“清代笔记小说集成”,都存在着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的现象。笔记小说作品中有一大批单纯记述典章制度、风物习俗、医药技术的著作及阐释经史、考据文字、天文历算等的著作,这些非小说因素掺杂在内,对笔记小说和笔记文学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障碍。用笔记小说指称笔记文学这一现象是由于对小说观念的理解不一造成的。笔者的研究范围是时贤所指称的笔记小说中既是笔记,又是小说,二者兼而有之的部分,为了与笔记小说相区别,本文将之称为“笔记体小说”,是指用笔记形式写作的小说作品。 清代是笔记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与终结阶段,所以作品繁多,题材多样。其中妇女题材的作品又占相当大的比重,本文试从才女形象这一角度来研究清代笔记体小说。历来学者从才女形象这一视角研究清代笔记小说的比较少,其原因是才女的被忽视。由于受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和宋明理学“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女性的才能被压抑,才女不得彰显。也就是说,她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许她们做,女性并不是生来就无才,而是没有显露才能的机会。到了清代,由于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一些文人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女诗人、女秀才、女博士、女英雄等。小说作者开始对“才女”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观照,肯定她们的才华。才女形象在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研究者特别关注。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再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戏曲中的佳人之“才”,只是“能诗擅文,诗便成了男女主人思慕、追求的契机和表达倾慕之情的方式。”[1]才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她们不仅仅是爱情婚姻的主角,有的甚至参加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去,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将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清代笔记体小说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才女形象?此问题可以从清代特殊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现实生活中的才女,以及创作主体——作家的心态、处境及其女性观等三方面对才女形象塑造的影响来论述。第二,小说中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如何?主要从婚恋中的认同与抗争、乱世中才与智的凸显、才女的理想与独立人格等三方面来论述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这些才女在妇女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与经济、政治独立的道路上所体现的重要价值,对后世作家塑造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形象提供一定的思维模式,对妇女的出路进行可贵的探索。第三,这些才女形象又是如何引人注目的?这涉及到才女形象的艺术塑造问题。从矛盾冲突、对比等的角度来研究才女形象,使之更鲜明。作为时间艺术的笔记体小说,笔者也试着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研究才女形象的艺术塑造。无论是从才女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还是从艺术塑造来研究,本文都将论及到它们的局限性。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文/杨景霞 笔记小说因内容杂糅、形式不一很少受到学界的重视。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既是笔记、又是小说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笔记体小说”。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大量才女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才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的魅力。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的才女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唤醒普通大众妇女的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学审美

2021小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2021小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2021小说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 1.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2.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4.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5.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6.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7.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 8.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9.我想,这种照片现在是大约未必还有人收藏着了,尺寸太小,刀伤缩小到几乎等于无,如果不加说明,看见的人一定以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