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606799.html,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作者:刘翠菊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制定的主导,政府对非营利组

织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利于其自主地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遭到限制,组织发展模式在制度环境下趋同。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特性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还从三种制度趋同性机制的角度来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形式。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合法性;制度趋同性

一、概念界定

非营利组织强调组织与企业的区别,指这类组织是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非营利部门。部分学者也把“非营利组织”用作“非盈利组织”,或“非赢利组织” (曹晶,2006),三者在内涵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以采用“非营利组织”作为统一概念,使用时不与其他概念作具体区分。在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上,美国学者塞拉蒙教授的概括得到了国际学界的普遍认可。他认为非营利组织必须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的组织身份;独

立性——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附属于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的收入不用于组织成员的利润分配;自治性——组织有其独立的、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志愿性——组织的管理、运转以及很多开展都由组织成员志愿参与;公益性——组织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何卫卫,2007)。我国学者王名则进一步将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概括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以及排除特性。在此基础上,他将我国非营利组织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王名,刘培峰,2004)。

二、发展的制度环境

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最重要的是非营利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现有制度在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成立条件、税收优惠与监管、配套政策等各方面的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王向南,2014)。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国务院就在民政部设立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部门,并在1988年9月和1989年10月先后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两项法规奠定了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规范的基础,其中双重管理、非竞争性原则等制度一直保留至今,严重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梁娟,2010)。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是在严格的双重管理制度下运行的,其自身受政府制度约束性比较大,行政化倾向严重,缺乏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全新的管理体制(吕晓丹,2008)。全部同时达到登记申请要求的非营利组织的条件是很难的。另外,非营利组织在申请成立时还需找挂

最新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资料

论非营利组织改革和发展 2014春行政管理 刘征东 非营利组织自发展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政府和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合作管理,还能集约社会资金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由于自身发育不完善、自创性收入缺乏,而国家的财政补贴又有限,导致活动经费匮乏,近年来随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下降,各种存在已久的问题凸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悠久历史传统的公益事业在现代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接纳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现出雏形,这为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和社会的禁锢,加之市场化带来的人们思想和行为、心理的不利因素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使它健康成长,还需要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在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个人修养上为之付出努力。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个政策导向为非营利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成熟,政府职能逐渐被替换,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和经济领域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然而,从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到中国青基会中非希望工程事件,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基金事件,无论是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的违背基本公德的言行,还是一系列的令人费解的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孰是孰非的争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果。这些都加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英文简称为NPO,是以从事公益事业(活动)为目的不分红的组织的统称。它不是法律概念,多义、复杂,是对从事各种不同的公共目标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代称。它由私人发起,各种活动不断起伏变动着各种机构松散的集合,是公民社会的个人组织,是民主社会合作网络的关键部分。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1、组织性。 它必须是一个机构性实体,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的运行规则、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对持久的指标。 2、独立性。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分离,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不为政府所控制,自己监控自己的活动,有内部治理程序,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在这个意义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文法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毕崇明 0801070901) 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在近几年已成为世界性话题。小到社区的邻里纠纷垃圾分类,大到各种国际纷争和区域冲突,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这些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本文将在中国国情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关键词:组织非营利发展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中译,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非营利组织都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定义中国非营利组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但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在当前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较宽泛的界定标准将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相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相比较于发达国家的还很不成熟,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也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特色。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社会力量复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诸如行业协会、各种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文艺性组织以及一些比较隐蔽的“会党”或者秘密结社,如洪帮青帮等。 这一时期,为了规范民间组织的管理,1932年10月,国民党曾公布过一部名为《修正民众团体组织方案》的法规。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法规。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根据社会主义原则对民间结社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和整顿。在整个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变化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被加以取缔,包括反动帮派和封建落后的组织等。经过这次整顿,中国的社会团体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时期。据统计,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期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然而,“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断了社会团体在法制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很快反映到民间组织的发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 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 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 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统计调查方案

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为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全面反映服务业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统计调查,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方案要求,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北京市统计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服务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统计调查,特制定本方案。 二、调查范围 1.辖区内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且年收入合计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社会工作、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 2.辖区内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且年收入合计2000万元及以上的卫生行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 三、调查内容 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等。主要指标有:单位详细名称、单位所在地及区划、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期末及平均用工人数、应付职工薪酬等。 四、统计原则 辖区内调查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调查单位不得“打捆”和重复上报统计数据。

五、调查频率、报送时间 调查频率为月报。调查单位报送时间为月后20日前,区级统计机构月后22日前完成数据审核、验收和查询,市级统计机构月后24日前完成数据审核、验收和查询(1月免报)。 六、上报要求 采取联网直报方式上报数据。调查单位按统计部门的统一要求,通过联网直报平台按时填报基层表、审核和上报数据、接受数据查询。各级统计机构负责对调查单位网上直报数据进行审核、验收和查询。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重和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及新一轮的政府行 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发生变更;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以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管 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 ,它成为公共管理中一个不 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 ,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忽视非营利 部门的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 ,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非营利组织,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在我国统称为“社团”。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将社会组织归纳为第一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第二部门(提供私人产品的企业)和第三部门(相对独立于第一、第二部门的社会领域,即非营利组织)。 由此可见 ,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缺乏一致性 ,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指 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机构 ,只是对这些机构所涵盖的范围不同而已。我们一般认为 ,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 ,承担政府与私企“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事务的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社会团体、 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自治性社区组织都符合这些条件。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社会。国家掌握了社会中的绝大数资源的 控制和配置权,政府长期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突出表现在政府化和调整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和定位。在这种新的环境下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 还很不发达,不仅先天不足,而且缺乏动力,尚处于一个艰难的创业时期。我国非营 利组织的发展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外在环境:政府、社会支持不够(二)内部因素: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四、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因此,我们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案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并设计可行的方案。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讲课教案

中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背景资料 非营利组织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福利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公共服务质量,集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有重要意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的发展空间和可用资源很有限,而且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难以得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地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广泛的非营利组织参与,而不是像我国这样以事业单位为单一的提供机制。通过比较,反映出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因此当前应该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弱质”主要表现在:无论在组织规模、活动能力,还是作为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的主要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同时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社会支持、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等,相对来说还不健全。外在环境的政府、社会支持不够;内部因素的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细化来看,当前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 根据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7%的非营利组织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资金短缺问题居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之首,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1)慈善捐款吸纳能力弱。有些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作为志愿性组织 ,其主要经费来源是成员会费和社会捐赠。不过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上出现,国外的情况也并不太乐观。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和其所得的捐助相差甚远。美国私人捐助不到资源总量的1/5 ,瑞典非营利组织2/3经费来源于政府,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资助有限,而且其支持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这是一个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在一些调查资料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处于严重资金不足状况,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于名存实亡“休眠状态”。也有一些

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状况

国内非营利组织的状况 一、信息披露的含义 1非营利组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组织目标,它通过吸收政府资助、整合社会捐助来达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 2其组织机构中不具有像营利企业中所有者性,组织自身利益与组织成员及捐赠者利益相关程度较低; 3财务管理中,其所占有的财产不能够在其组织中进行分配; 4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没有赚取利润的压力,其披露的信息由自己掌握,并且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宗旨及使命,管理层不必担心自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被收购或者兼并,必然存在追逐私利的可能;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灯是最有效的警察。——《他人的金钱》路易斯●布兰戴斯(Louis.D.Brandeis)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 审计长所说:“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国家体育总局因在2000年—2006年间擅自挪用2787万元彩票公益金投资股票而被审计署查处。 自然科学基金会会计贪污挪用公款2亿元被判死缓 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达1400多万元被判无期。 根据广东、山西等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当地2009年“小金库”治理的通报,教育系统的“小金库”事件占相当比例,成为小金库重灾区。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10年无法言说的痛。 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 河南宋基金投资房地产失败,巨额亏损。 一.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是制度需求下的制度供给 非营利组织审计是政府的需求,捐赠者的需求,受益者的需求,非营利组织自身的需求。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亟待加强 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要接受税务机关的审查,受州检察长的监督,招标政府部门,也会对其监督,最重要的还会受到事务所的审计,帮助公众评价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和工作绩效。以前我国基金会的财务报表实施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目前山西、四川、广西等省市正在积极探索将公立医院、高等院校等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围。 二、几个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状况 1.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信息披露方式: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来披露信息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606799.html,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环境研究 作者:刘翠菊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制定的主导,政府对非营利组 织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利于其自主地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遭到限制,组织发展模式在制度环境下趋同。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分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特性及其对组织运行的影响,还从三种制度趋同性机制的角度来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形式。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合法性;制度趋同性 一、概念界定 非营利组织强调组织与企业的区别,指这类组织是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非营利部门。部分学者也把“非营利组织”用作“非盈利组织”,或“非赢利组织” (曹晶,2006),三者在内涵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本文以采用“非营利组织”作为统一概念,使用时不与其他概念作具体区分。在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上,美国学者塞拉蒙教授的概括得到了国际学界的普遍认可。他认为非营利组织必须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有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合法的组织身份;独 立性——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附属于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的收入不用于组织成员的利润分配;自治性——组织有其独立的、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志愿性——组织的管理、运转以及很多开展都由组织成员志愿参与;公益性——组织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何卫卫,2007)。我国学者王名则进一步将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概括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组织性、公益性以及排除特性。在此基础上,他将我国非营利组织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党政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王名,刘培峰,2004)。 二、发展的制度环境 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最重要的是非营利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现有制度在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成立条件、税收优惠与监管、配套政策等各方面的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能力建设(王向南,2014)。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国务院就在民政部设立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部门,并在1988年9月和1989年10月先后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两项法规奠定了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规范的基础,其中双重管理、非竞争性原则等制度一直保留至今,严重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梁娟,2010)。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是在严格的双重管理制度下运行的,其自身受政府制度约束性比较大,行政化倾向严重,缺乏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全新的管理体制(吕晓丹,2008)。全部同时达到登记申请要求的非营利组织的条件是很难的。另外,非营利组织在申请成立时还需找挂

非营利组织报告

非营利组织报告 (一)概念 非营利组织或非牟利机构(英语: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或团体,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学术、环保等,分别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间的落差。 (二)产生 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因市场化的选举竞争和规则的执行使政府腐败逐渐消除,社会服务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非营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三)性质及分类 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与企业一样是需要产生利益,但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是为组织倡导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而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专家认为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区分开来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因之而具有独立、公共、民间等特性。因此,今日社会中,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借由公开筹款,或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慈善团体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而非政府组织也可能同时是非营利组织。 根据美国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莱斯特*萨拉蒙教授的研究,非营利组织有六个特性: (1)组织性,即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独立法人; (2)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在组织机构上独立于政府; (3)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可以营利,但所得利润必须用于组织使命所规定的工作,而不 能在组织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中进行分配; (4)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 (5)志愿性,在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都有相当程度的志愿参与; (6)公益性,即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根据中国现行的法规和管理体制,非营利组织要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才能成为合法的民间组织,因此,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实际上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

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经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了“政府—非营利组织—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非营利组织活动涉及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倍受大家关注,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篇论文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范围入手,与非政府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问题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China has star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the formation of a "government -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the market,"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situation. Many aspect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activities of modern society, much of our atten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ill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start,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ere compare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posed the existence of non-profi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战略管理

非营利组织发展地战略管理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PO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黄浩明 Huang Haoming China Association for NGO Cooperation, Beijing 100011, China (北京北三环中路18 号,100011) 概要:中国自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非营利组织有了长足地发展,非营利组织在解决经济、教育、文化、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维护权益和促进就业等诸多方面上,长袖善舞,起到了政府和企业力所不及地作用,在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一个交流、对话和合作地平台.而当今社会中,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从战略上考虑非营利组织地长远发展问题,如何利用机会,减少威胁,使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为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作出新地贡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in China, includ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threats etc. Based on a strategy analysis system of NPOs in China, the paper provides six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capacity building: 1.Strategy design for NPO, 2.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or NPO, 3. Strateg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for NPO, 4. Cooperation model for NPO-state interaction, NPO- business cooperation as well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NPOs, 5. How to creativ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ternal learning mechanism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6. How to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strong NPOs networks. Key words: NPOs; Strategy management; cooperation approach 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机会 1.国际化趋势明显,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地时代.国际非营利组织地逐步进入,正推动着中国非营利组织地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显.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国际多边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采取了“有给有取”地方针.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双方之间地合作协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多边组织提供地经济技术援助.1984年,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驻华代表孔雷飒先生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议,即接受国际组织援助地同时,能否能够接受国外民间组织地援助.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地支持下,1984年第一个开展国际非营利组织合作地工作小组出访了欧洲四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寻求合作渠道.时至1985年,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CICETE),成立了国际民间组织联络处.1987年,国务院正式确认交流中心为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宜地协调机构.从80年代初直至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国人对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都非常陌生.从1987年至今日,越来越多地国际非营利组织进入了中国,从刚开始从事以扶贫、技术援助地项目为主,到目前为止地合作领域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开题报告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随着社会公共事物日益复杂和繁重 ,随着新的政府治理理论的出现和新一轮的政府行政改革的进行,政府的职能定位必然发生变更 ;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 ,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主体体系的构成和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进程中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突显 ,它成为公共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非营利组织同政府、企业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三大支柱 ,因此非营利组织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有着特殊意义。正如著名学者王绍光所言“忽视非营利部门的发展将是一个战略性错误”。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强大政府和愈加繁荣的企业相比 ,非营利组织仍然显得那么无力与弱小。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和困境,因此,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当前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我国非营利组织要走出困境 ,需要非营利组织自身、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本人以当下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研究,探寻出现问题的的原因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弥补政府公共管理和市场作用的不足,推动公共治理社会化,进一步社会健康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首先介绍什么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及其类型,然后再分别简述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发展现状及其所起的积极作用,最后在根据观察所得到的非营利组织自兴起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的可行性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前景及趋势。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提纲): 一、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概述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二)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及其现状 (一)非营利组织数量大幅增加,种类多样 (二)活动领域呈现多元化格局 (三)活动方式以提供服务和宣传教育为主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在环境:政府、社会支持不够 (二)内部因素:自身各方面存在不足 四、解决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制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非营利组织: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 (三)社会: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前景及发展趋势 (一)职业化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演变 一、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源头 “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 =“非桌子家具” 联合国的官员 非营利组织肇始于16-17世纪,20世纪70年代是其勃兴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许多慈善机构脱离了教会,私人慈善逐渐发展起来 ?以政治权益和话语权为基础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非营利组织。 ?社会运动,产生了代表各种群体的行会组织 (一)源头之基督教传统 1、宗教的分类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经典论述,宗教有四种历史形态: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 原始宗教是对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生活的幻想反映,是最早产生的宗教形态,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内容,其崇拜方式主要是巫术、禁忌和献祭。 国家宗教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它是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化的结果,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幻想反映。如古代埃及宗教(消亡)、古代巴比伦宗教(消亡)、古代印度宗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古代中国宗教(商周宗教和儒教)、古代希腊罗马宗教(消亡)、古代以色列宗教(摩西教和犹太教)、古代波斯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日本宗教(神道教)等 民间宗教是作为国家宗教的异端而出现的新型宗教,一般由个人创立。除三大世界宗教外,主要有犹太教、摩尼教、耆那教、道教、锡克教等。 世界宗教是民间宗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古印度帝国孔雀王朝的(准)国教(佛教)、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阿拉伯帝国的国教(伊斯兰教),最终发展为世界宗教。 (二)源头之人道主义传统 人道主义的理解 Humanitarianism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国际君友会王爱君之《人道》 ·人道主义的崇高性与超现实性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 ·世界人道主义日 二、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业务的全球化 一些原来只在创始国开展工作的机构逐渐开始在其他国家建立项目。“如果一个人关心动物,为什么只关心生活在英国的动物?”(环境,艾滋非典,法律环境,经济危机)在一个日益融合、“全球化”的世界,致力于某项事业的机构不可避免地要寻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追求既定的使命。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2009年5月(总第101期) 大众商务Popular Business No .5,2009 (Cumulatively,NO.101)非营利组织在中国 苏静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作者简介:苏静(1985-),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能力 【摘 要】非营利组织近年在中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新的非营利组织不断涌现,慈善资源的作用目益明显,公众的参与日渐增加。非 营利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和承担社会职能方面有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文中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现状,并从其所面临的困境和五大危机着手,同时借鉴西方经验,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77-02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又被称为志愿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它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价值取向,为公众服务是其宗旨。一般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五方面的特性即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组织性指非营利组织有宗旨、章程和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民间性指非营利组织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需要政府的资助,也并不表示不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盈利,而是指非营利组织的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剩余利润的分配,不得将组织的资产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必须用于实现组织的基本使命。然而,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才刚起步以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在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身上都或多或少包含着一些与上述非营利组织基本性质相悖的一些问题。 1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改革。“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使非营利组织作为与政府机构和市场机制相平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在中国社会上出现并正以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蓬勃地发展着。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趋势:一、数量快速增加。截止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达到18万多个,其中省级社团有21404个,全国性社团组织有1848个,县以下的各类民间自治组织保守估计至少在300万个以上。二、种类日趋多样、活动领域多元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种类相对单一,主要是高度行政化的社会团体。而如今,非营利组织的种类包含了行业管理组织、慈善性机构、学术团体、社区组织、公民的自主组织、兴趣组织、非营利性咨询服务组织以及新兴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等。 其发展困境如下: (1)中国非营利组织缺乏成熟的社会运行机制。一方面,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采取了严格审批政策。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3条第2项的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民间组织,没有必要成立的,对于民间组织的成立申请不予批准。” (2)非营利组织面临较大的人力资源困境。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对成员来说相对缺乏外在的物质性激励资源。非营利组织成员的工作动力更多地取决于内在的工作价值,更多地依靠组织使命来凝聚。组织对成员的控制可能不如营利组织或政府部门来的有效。 (3)中国非营利组织较容易受外界影响与制约。对于那些所谓“自上而下”成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其主要通过政府提供财政拨款及活动资源,这些组织实际上成为了承担部分政府职能的“准政府组机构”。这与非营利组织的“非权力依附性”有相当的差距;对于那些所谓“自下而上”上成立的草根民间组织来说,其更多地接受社会或个人捐赠而发展运行,这难免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 2中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五大危机 2.1目标危机 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成立的,但有些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在公益目的的掩盖下为个人谋取私利。据《南方周末》报道,中华绿荫儿童村的负责人,赋有“中国妈妈”称号的胡曼莉,用社会各界捐赠给儿童村的善款为自己购置价值50多万元的豪宅,并花数十万元送女儿出国留学。据四川在线报道,成都某福利院原院长邓晓莉, 自1995年担任福利院院长以来,累计贪污公款7615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这些腐败行为严重偏离了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目标,也严重贬损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信誉,给非营利组织动员志愿资源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2.2志愿危机 志愿危机包括志愿者和捐款两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志愿人员数量很少,而且由于我国的志愿者多是业余的,缺少必要的培训,所以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法规和政策支持,志愿者的一些诸如安全、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很难得到保障。志愿危机的另一个表现是非营利组织活动需要的开支与其所能募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人员和捐款两方面的不足造成了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也即志愿危机。 2.3制度危机 1998年我国颁布了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9年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另外,民政部门还出台了社会团体管理规章50余个。但总的来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还不完善,立法工作滞后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立法层次不高,至今没有一部全面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条例的内容侧重于登记程序,在税收、财务管理以及志愿者的管理方面尚未有突破,。 2.4人才危机 我国非营利组织中缺乏人才,大多数官方非营利组织的主要领导都是由从现职领导职位退下来的或由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原政府官员担任,我国有近一半的非营利组织尚缺乏正式的决策机构,缺乏民主决策的机制和制度上的保障。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干部来源的行政化趋向,以及决策机制的不民主,这三方面使得非营利组织很难实现自治。 2.5信任危机 在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通过各种渠道筹款,结果企业提供的资金只占5163%,公众捐助的资金只占2118%,而一些被救助者通过媒体直接向社会求助却能得到社会的大力帮助,这说明不是我国社会不愿意为非营利组织捐款,而是因为许多组织缺乏社会公信度。社会公信度不高,给非营利组织的筹款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也很难动志愿者为组织效力。这是造成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危机的主要原因。 3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综观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下面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五大危机入手,探索解决这一困境的几条途径。 3.1改善非营利组织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中法律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必备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对非营利组织立法足够的重视。我国目前尚无非营利组织的专门立法,亟待通过立法解决非营利组织界定、进入门槛、行政管理体制和税法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3.2增加收入来源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非营利组织因为财务方面困境而阻碍了自身发展。世界上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主要为自创收入,因此我国非营利组织要积极扩大自创收入,解决目前主要依赖政府资助的困境。主要可以通过向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形成业务收入;通过资本运作,获得投资收益;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经营收入等活动来支持其非营利活动。合理控制行政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比例,确保资金获得最有效的使用。 3.3吸引高素质人才 适当分配盈利给管理者,作为一种激励,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专业人 7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