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教学的案例分析

高中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教学的案例分析
高中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教学的案例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高中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教学的案例分析

系别:理学系

学生姓名:李莹

学号:12583143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年级:2012级

完成日期:2016年4月14日

指导老师:刘明苏帆

高中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教学的案例分析

摘要:数学被许多高中生认为是一门特别难的学科,学起来难度较大,最富有挑战的内容当属函数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方程的计算、公式的数量、图像的分析都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本文就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从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案例出发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和运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作为两个基本初等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是高考数学试卷中考查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定义域、值域等的重要载体;它也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理解函数之间的关系,并正确绘制相关函数的图像,通过把数据和图像联系到一起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艰巨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案例分析,三角函数,指数函数

Trigonometric and Exponential Functions

Teaching Case Analysis in High School

Abstract: Many high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is considered a particularly difficult subject, difficult to learn content, undoubtedly the most challenging function, the contents of which involved very extensive, calculated equations, formulas, images are analyzed for students is a challenge. In this paper, teaching cases trigonometric and exponential functions to carry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case starting trigonometric and exponential functions are analyzed, can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and use. Exponential and logarithmic functions as two basic elementary function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high school math, college entrance test in mathematics papers monotonic function, parity, domain, range and other important carrier, it has also been a ho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ne of the issues. So for teacher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able student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 and draw the correct image correlation function, through the data and images linked together resolved capacity issues, but also very difficult task of teaching.

Keywords: case analysis, trigonometric, exponential functions

目录

1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

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

2研究的现状 (2)

2.1国内研究现状 (3)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2.3 研究现状综述 (4)

3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4)

3.1 理论依据 (4)

3.2 概念界定 (5)

4 案例分析 (5)

4.1 案例1——三角函数的教学案例 (5)

4.2 案例2——指数函数的案例分析 (8)

4.3 教学案例分析 (10)

5 结论、教学建议与展望 (13)

5.1 结论 (13)

5.2 教学建议 (13)

5.3 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学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如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思维

深层次上的参与,是提高学生良好知识的结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关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式创造性思维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教学内容,以分析教学案例方式来探索高中数学在函数这个方面教与学的实施过程。

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的、传统的内容,所以学好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可以为以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必要的知识储备。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内容,尤其是它们的图像、性质、公式以及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为背景的函数知识,一直都是每年高考的考查重点和难点。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学生在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学习中,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公式之间的联系比较多,而且变形方式也比较复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从而构建出教师们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再结合数学中的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通过运用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知识解

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1.2.1研究的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从初中的数学思维直接跳跃到高中的数学学习思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是很成熟还达不到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所以就导致了教师在这抽象知识方面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高中数学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教学案例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不但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方法和学习知识上提供很好的帮助,解决在教学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相比于让学生学会一个新的函数的本身的知识,让学生学会研究方法更重要。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所有的新知识都是陌生的,在学生的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使他们逐渐建立框架结构。在数学中任何新知识的形成都展示出它的思想与方法,教师授课注重让学生领悟新知识中的思想,运用其中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1.2.2研究的目的

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们,他们仍然保留着许多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他们的能力发展正处在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的阶段,并且更加注重形象思维。但是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为基础,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的严重性,教学中必须要控制要求的拔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指数函数有关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函数应用问题。

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篇文章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对高中数学中指对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教学方法、做题方法及思考方式等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从而为高中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方式方法。

1.3.1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经验总结的方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从国内外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教学的研究现状入手,本文主要是分析教师在指对函数和三角函数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及比较,从而从中发现函数规律,并且在认知结构主义上和构建主义理论上,寻找、研究并讨论出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本篇论文就是将实践和理论相联系,希望可以为以后的高中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这方面的便利。

1.3.2研究的内容

本文选取“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教学内容,以分析教学案例的方式来探索高中数学函数教与学的实施过程。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从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案例出发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和运用。

2 研究的现状

各国学者在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教学上的研究可谓是成绩斐然,在研究方式和研究角度也良莠不齐,有从心理学角度上进行探究的;有从教育学角度进行钻研的;有就关于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剖析的;也有就对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的。从论文选题来看,有指对函数和三角函数在学习上的困难原因以及其解决办法;有总结学生在解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问题时经常出现的差错及其原因分析;也有针对这两个函数在高考时的出题方向等等。

2.1国内研究现状暨南大学教授刘华在对三角函数的教学内容上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了知识的容量和课时的数量不能相对应。在分析学生解三角函数的问题时发现有知识性、心理性、策略性三种错误类型。他通过研究发现学习的困难主要有态度、心理、方法、知识、技能、策略等几方面表现出来,学习困难有策略与方法、习惯与技能、课程与习题这三个因素产生。并且还研究出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困难产生不仅有主观因素,同时也有客观因素。

郴州市第一中学的朱作炜教师就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有效、分层、变式教学的理念下,思考并研究了相当有价值的一些教学经验。例如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如何利用口诀、图像、图形来巧妙地有效的记住公式;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三角函数图像基本变换的重点难点;如何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且重新找回信心;如何在实践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等等。他也同时发现了学生掌握不好不仅仅是学生一方面的问题,教师也有责任,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石家庄二中的刘丽花教师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通过单位圆来定义三角函数时,学生认为长度就是坐标值;发现学生对三角函数线的理解不到位;发现学生不能本质的认识三角函数;发现教师之间对于坐标比定法和单位圆定义法的观点不一致。她将以高二学生及其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三角函数的定义为中心,研究课改后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态度和教学设计、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

2.2国外研究现状

Delice从三角知识教学和评价这一方面着手,研究和反思土耳其和英国这两个国家通过使用不同的教具,来对比发现学生的成绩:再恒等变形方面土耳其的学生掌握得非常好,在解决三角应用题的地方,英国学生理解的更透彻。原因是土耳其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时采用的是三角函数表,而英国是采用的计算器。造成这种不一样的原因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还与其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

Kendal和Stacey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观察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情况。这与Keith 研究的问题一样,都是一种用定义法一种采用单位圆定义的方法。他们的出了同样的结论:采用单位圆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相关知识时有更大的帮助。

Amir-Moez设想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上可以利用向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公式

和概念,但他从来没有实践过。

Rajan在研究时发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在三角函数这方

面产生错误的原因并且也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对概念的形成。

2.3 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对国内与国外的这两种函数现状的了解和分析,不难发现:人们在研究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上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做题技巧方面,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同时也看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国内外都主张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目前最好的一种方式了,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能对所有学生都用这一种方法。

3 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本文是通过认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新课标下的教与学作为理论依据的,同时新课标下的教与学也是围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互动、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来分析的。

3.1理论依据本文是通过认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新课标下的教与学作为理论依据的。通过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主义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函数知识,教师通过新课标下的教与学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师生互动,这样才能共同成长。

3.1.1认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学生因为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就学习过简单的三角函数,在认知结构主义的理论下,通过同化、顺应、平衡这三个过程就可以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从三角函数的定义慢慢进入到三角函数图像的发展;从直角三角形定义三角函数上升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从周角延伸到正角、负角。

3.1.2 新课标下的教与学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经验数学化。要求教师在再课堂上强化学生的经验、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体验生活。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新课标下的教学应该摆脱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学习,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来构建知识体系。

2)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互动

教师在课堂中讲课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下,教师已经不是课堂的“当家人”,

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只是帮助引导学生。教师应该先备好课,在课堂上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爱上学习主动学习,达到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合作。

3)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就是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统一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想法。

3.2概念界定

本文的概念界定是从教学和教学策略简要地说明了一下,本文的核心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教学策略是重中之重。

3.2.1 教学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教学也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加法运算”。教学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学校服务于社会,它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在学校的教学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体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运动知识,为学生以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3.2.2 教学策略

1970~1980年期间,随着教学模式和设计的不断深入,有一个概念开始产生——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许多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讨论,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1)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

2)将教学策略分为教学指导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

4 案例分析

在高中教材中,分类、代入、讨论、化归、数形结合思想一直贯穿指数函数,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这些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在这部分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上所运用的方法。

4.1案例1——三角函数的教学案例

案例1中通过代入法、思维变换法和数形结合法全面的分析了三角函数的案例。下面就来具体的看看:

1)代入法

设()()sin f x A x ω?=+()00A ω?π>>≤,,最高点M

的坐标为(2,点P 在曲线上,P 点由点M 运动到相邻的最低点N 时,在点()60Q ,处越过x 轴,

(1)求,,A ω?的值;(2)确定()g x 表达式使其图像与()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8x =对称。 解答:(1)

由题意,得A =4264=-=T ,得16T =,所以8

πω=, 又由题意可知最高点M 的横坐标是2,且44=T ,20-=x .又有ω?-=0x ,得4π?=。 (2)设点(),A x y 是()g x 图像上的任意一点,则点A 关于直线8x =对称的对称点

()','B x y 应在()f x 的图像上,由82x x y y '+?=???'

=?得16x x y y '=-??'=?代入()f x 可得()??? ??--=48

sin 2ππx x g 。 分析:在初中二次函数中代入法就经常被用到,代入法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老师可以在讲解三角函数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代入法来解决三角函数中不太困难的题目。这不仅让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提高了信心,而且还将很大的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三角函数的实践与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解析几何中的相关知识点来渗入代入法的解题思想,非常巧妙地使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初中二次函数在学习方法上与高中三角函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必然降低了学生们在学习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难度。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举一反三的运用这个方法去更好的引导学生们去自主地解题,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和教学效果。

2)思维变换法

直线2y =和函数???? ?

???????∈=25,2sin 2ππx y 的图像围成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求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图 4.1.1(4.1思维变化法例题图)

解答:如图 4.1.1,当??

????∈25,2ππx 时,2sin y x =的图像是对称的,利用割补法求面积即可。依据三角函数 y=2sinx 及其图像的对称性,其面积为ππ422=?=S 。

分析:数学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有人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有人说物理的基础是数学,这其实就是人们对于数学的实质性的一种概括和最好评价。在数学的王国里,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甚至是大学乃至更高的学堂,无一不显示出数学的灵活巧妙、变化多端的特点。数学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把数学的真正魅力展现出来,让学生的大大脑像数学的思维一样灵活,大家可以在下面得例题中就能通过在高中三角函数的实际解题过程中充分看出数学的灵活的运用。

数学知识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就上面例2这道题在整个题目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包含了图形对称、图形面积、定义域图像位移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道题的数学知识跨度很大,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也很强。所以,在解这类题时,就要求具学生们具有很强的综合数学知识、综合能力等。

3)数形结合法

方程x x sin 2sin =在区间()π2,0内的解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解答: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在区间()π2,0内x y 2sin =和x y sin =的图像,观察交点的个数就可以得到解的个数。由图4.1.2可知,在区间()π2,0内x y 2sin =和x y sin =有3个交点,所以方程x x sin 2sin =在区间()π2,0内有3个解。故选C 。

图 4.1.2(4.1数形结合法例题图)

分析: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的数学解题过程中“数形结合法”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它的出现还是它的灵活运用都和整个数学的教学效果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所有的高中数学教师们都共同面对的一个教学问题,也是目前许多高中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是运用数形结合法的方法。

如果在解这道题时是直接运用三角函数方程的解法是非常费时费力的。所以,在解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很少会用三角函数方程可以直接求解,而且这很容易在解答的过程当中出现错误。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是这样的,但凡在解题的过程中一个步骤出现差错,那么接下来的整个解题过程都必定会出现错误,因此将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在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就必须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非常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通俗的来讲,高考数学考试本来就只有120分钟,学生在做选择题事没必要把大把的时间耗在研究解题步骤上面,只要能很快地找出正确答案就可以了。因此,在高考数学考试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数形结合法是高考数学考试中能拿的到高分的制胜法宝。所以无论是从缩短解题时间的角度还是保证答案准确性的角度都具有十分有利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们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高中数学中来解题的思维习惯。

4.2 案例2——指数函数的案例分析

案例2中通过分类讨论法、化归法、数形结合法全面的分析了指数函数的案例。下面就来具体的看看:

1)分类讨论法

例1:比较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值的大小。

① 2.51.5, 3.21.5; ②-1.20.5,-1.50.5

解答:①由 1.51a =>,则x y 5.1=在R 上是增函数

因为2.5 3.2<

所以 2.5 3.21.5 1.5<

② 0.51a =<,则x y 5.0=在R 上是减函数

因为 1.2 1.5->-

所以 1.2 1.50.50.5--<

例2:比较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值的大小。

①4.3log 2,8.3log 2

③ 8.1log 5.0,1.2log 5.0

解答:①由21a =>,则X log 2=y 在R 上是增函数

3.4 3.8<因为

22log 3.4log 3.8<所以

②由0.51a =<,则x y 5.0=在R 上是减函数

1.8

2.1<因为

0.50.5log 1.8log 2.1>所以

分析:在解决一些相对复杂的题目时,就需要把整体分成许多个部分逐个解决,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方法。这个方法在初等函数中非常实用,由于指数函数的底数在“1a >或01a <<”时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就大大不同了。所以在比较两个对数或幂值大小情况下就需要用这种方法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就可以发现其实实质就是将1a >或01a <<进行分类,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大小。这两个例题看起来很容易,但其中的这种解题方法可以很好的使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类,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2)化归法

例1:解下列方程

① x x -+?=12382564

;②0826212=-?--+x x 解答:①由x x -+?=12382564得到x x 3114622-+=

64113x x +=-因为

79

x =所以 ②由0826212=-?--+x x 得到082324=-?-?x x

3282x ==因为

3x =所以

以上两道题就是通过化归思想求解的,将指数方程化成代数方程。

例2:求32log 9log 38?的值。

解答:原式=3

103lg 2lg 52lg 33lg 23lg 32lg 8lg 9lg =?=? 这道题则是需要通过公式的运算,将不同底的对数转化成同底的。

分析: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未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方式转化为比较好解决的问题。在指数函数中,利用性质与图像或者进行函数之间的相互转化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容易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数形结合法

已知函数b a y x +=的图像如图4.2.1所示,求,a b 的取值范围。

图4.2.1(4.2数形结合法例题图)

解答:由指数函数()1x y a a =>的图像指数函数复合函数b a y x +=的图像就可以知道1a >,再由函数b a y x +=的图像与y 轴的交点就知道10b +<,所以1b <-。因而a 的取值范围是()1,+∞,b 的取值范围是(),1-∞-。

分析:同一个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一个是“形”。“形”可以使“数”的关系具有直观性和实际背景,所以就更具有启发性。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就是将数字与图像相结合,数字是抽象的,图形是形象的,所以将两者结合,将抽象与形象相互转化,将复杂变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

4.3 教学案例分析

4.3.1 指数函数的案例

指数函数是高中引进的重要的初等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前面的函数性质学习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以及初步应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初等函数的认识的系统性,加深对函数的思想方法的理解,在

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但只要让学生体验对数函数来源于实践,通过教师课件的演示,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感受()log 0a 1a y x a =>≠且和x y a = ()0a 1a >≠且中,a 取不同的值时反映出不同的函数图像,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归纳出图像的共同特征、函数图像的规律,进而探究学习指对函数的性质。 注:

① 指数函数应用实例

()2

122a 2a a a --±=±+ 11112222a b a b a b ????-=+- ???????

112112333333a b a b a a b b ????+=+-+ ???????

若M x =+

1x , 则21x 222-=+M x

。 若 M =x 1-x , 则21x 222+=+M x

。 ② 对数函数应用实例 ()

y log 0a 1a x a =>≠且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log log a a M n M =

log log log c a c b b a

= 1log log a b b a =

log log log a b a b c c ?=

log a N a N =

log log n m a a m b b n

= ③ 同底的指数函数)1,0(≠>=a a a y x 与对数函数log a y x =()01a a >≠且互为反函数,其图像关于直线x y =对称。

4.3.2 三角函数的案例分析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有这样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孤立的看待数学中的各个分支,实际上数学中的各个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高考的数学题目也是综合性的,如果从解析几何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三角函数的本质,这一点是必然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三角函数都是由其解析几何的,但是我们并不能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1) 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

这样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时可以先以正弦函数为例,透彻的讲解后,让学生自己来研究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触三角函数,更快的理解三角函数,更直接的学习三角函数,从而更快的解题。

2)三角函数的特殊角函数值

教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也同样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教师只需要认真详细的讲解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包括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剩下的就有学生自己总结、自己计算、自己寻找方法。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三角函数这方面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忆特殊函数值更加牢固,有益于做题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3)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222c b a =+

2.如下表4.

3.1,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 ∠为直角,则A ∠的锐角三角形函数为(A ∠可换成B ∠):

表4.3.1

5 结论、教学建议与展望

5.1结论

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知识涉及非常广,而且需要掌握的公式也很多。一些学生虽然在学习中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但事实上还不能很灵活的运用知识或者解一些相对较难的问题。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解题时从全局分析问题,也就是在学生已经完全学会和掌握了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概念,已经比较熟悉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以及理解三角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图形和方程的基础之上利用函数和式子的特征来进行解题,通过学习这些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来进行观察以达到增强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5.2教学建议

5.2.1 对教学内容的建议

作为数学老师来说,就要从“教”的角度去观察数学去挖掘数学,不仅要能做到“做”和会“理解”,还应该能够教会学生“做”和“理解”,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对教学概念的建议应从关系、逻辑、辨证等多方面去展开。就逻辑这个角度看,对数函数主要是从形式特征、真数的范围、以及底数的限制这三个方面考虑,就关系这个角度看,指数函数与三角函数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定义域、值域还有图像都有一定的关联。

5.2.2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建议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有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放手学生但别放任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意思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楚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并能提供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放任”则只看重结论,不重视过程。让学生随意猜想。

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内容:对指函数和三角函数图像特征与性质,并向学生指明了运用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学生就能游刃有余地开展自主研究,积极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获得知识。

2)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有小组合作的时间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提供出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时间。一方面,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小组合作也同样能收集集体的智慧,

使独立思考的结论更具体、全面。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有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关注相对掌握不太好的学生,让他们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鼓励他们,让所有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5.3展望

通过整篇文章就可以体会出指对函数和三角函数在平时计算、测验、高考所占题数之多、分数之大了,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上面的教学和引导,而且还为未来研究数学知识提供了很多的便捷。经过这么多年有经验的教师和学者的研究,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学生考试时需要学习和了解的,教师在这上面下的功夫应该更加多。通过分析,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中就有函数,函数就在数学中,也可以体会到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在学生学习数学中所占的比重之大。所以在这方面还需要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沟通,从而发现规律或者更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的更加透彻,也为未来的数学教育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 崔丽霞.基于工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三角函数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 刘华.高中生三角函数学习的主要困难及原因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 胡慧敏.关于高一学生三角函数概念学习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 刘丽花.三角函数概念教学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 Kendal,M.&Staley,and K.Trionometry. comparing ratio and unit circle methods [J],2007,08

[6] Amir-Moez, R.Teaching trigonometry through vectors. Mathematics Magazine 2008 [J],32(l):19-23.

[7] Delice,A.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rigonometr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Turkish Republic,PhD thesis,University of Leeds[J].2003.(09):16-32.

[8]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上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 涂荣豹.《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1999,(08).

[10] 严加明.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实例研究[D].江苏徐州..2005.

[11] 黄新华.浅谈指数、对数函数教学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M].教研论坛,2009-5.

[12] 韩茂安.关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的教学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2004.

致谢

本论文是在刘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完成的。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他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我,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在本次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帮助,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此过程中其他老师和同学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使得论文能及时完成。此外,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论文、期刊、资料等文献,以及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使我的论文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后备资源,在这里表示感谢。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及案例分析范例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及案例分析范例 发表时间:作者:点击次 教学案例分析格式 、课题地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地. 、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地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地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教学设想:包括对作业地说明、案例教学地注意事项、案例教学地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地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地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地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地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地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地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地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地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附:案例分析范例--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案例 背景介绍 本节教材是实施新地课程改革后初一地一堂课.这节内容与老教材地内容基本一致.选用这节课地原因是因为过去我曾选用这节课作为教学公开课,取得了相当地成功,当时地授课方式为普通地启发式教学.本堂课是由我所上地一堂平常课,所采用地上课方式是组讨论式.希望通过这节课同过去地课进行比较.考虑到本堂课地情况,未安排学生进行预习. 情景描述 像往常一样,经过精心地准备,我走进了教室:“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做一些简单地数据统计,要求完成以下内容: 分组统计:()班上男女生人数; ()全年级人数; ()同学们用地数学课本地厚度; ()中国人口数量; ()圆周率. 要求每个小组迅速地分工、合作完成上述内容,并进行简单地记录.”

话音刚落,同学们迅速地进行工作,不一会儿就结束了.我注意到有个别同学把自己放在旁观者地位置.“完成了?哪组先说?”立刻有学生站了起来:“我们班上男生有人,女生人;全年级人数约有人;同学们用地数学课本地厚度为厘米;中国人口数量约为亿;圆周率约为.”“大家认为他说得是否正确?”“我认为他说得基本正确,但全年级有人,圆周率在之间.”……每组均发表了各自地结论,各组结论基本相同. “大家说得都很好.有需要提出地问题吗?”“那为什么会有不同呢?”“问题提得很好,谁来解答?”“我想,可能是计算地问题,或是测量地问题.” “非常好,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些精确地、与事实完全相符地数,我们称之为准确数;但在某些情况下得到一些与事实不完全相符但比较接近实际地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谁能说出上述数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为什么?” “我们班上男生有人,女生人是准确数;全年级人数约有人是近似数;全年级有人是准确数;同学们用地数学课本地厚度为厘米是近似数;中国人口数量约为亿是近似数;圆周率约为是近似数.” “很好.谁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地近似数和准确数地例子?” “教室有张桌子,张椅子,扇窗户,这些是准确数.” “我地身高是米,今年岁,这些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多人,这是近似数.” “我们学校有多人,与实际相差太远,这不是近似数.” “初一()班约有人,教室大概有盏灯为近似数?” “大家都发表了自己地看法,很好.主要地问题是:怎样才算作近似数?” 我给出了近似数地意义:我们说与实际有偏差但比较接近实际地数,我们称之为近似数.即用四舍五入地方法得到地数称之为近似数.比方说,我们年级有人.我们可以说:我们年级约有人;也可以说:我们年级约有人. “那我所说地我们学校有多人,是不是近似数?”…… 同学们产生了一些争论,其中也提到了常见地说法如:实足年龄岁,虚岁岁等. 我发表了自己地观点:无论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它首先是一个具体地数.诸如多、不到等,均不能称之为近似数.像初一()班约有人,教室大概有盏灯,混淆了数学中近似数与生活中近似数地概念.也就是说数学中所说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中地一些习惯说法是不相同地,请大家注意. 同学们地表情似乎有些怀疑.我没有停下来. “用四舍五入地方法得到地数,就有近似程度问题.比方说: π=… π取整数,则π≈,精确到个位 π取一位小数,则π≈,精确到十分位 π取两位小数则π≈,精确到百分位 …… 问题:和地近似程度一样吗?为什么?” “一样,因为后面地可以省略.” “不一样,因为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如四舍五入为四舍五入为.”“谁知道什么样地数四舍五入为,什么样地数四舍五入为吗?” “应该是到四舍五入为到四舍五入为.” 同学们地掌声响起来了. “很好,用‘<’号连接为≤<≤<.这说明它们地精确度是不一样地.地精确度更高.” 下面我又介绍有效数字地概念: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地数字起,到末位数

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经典题型+方法归纳(超级经典好用)

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经典题型+方法归纳(超级经典好用)

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定义法 当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可直接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值. 例1 如图1,在△ABC 中,∠C =90°,AB =13,BC =5,则sin A 的值是( ) (A )513 (B )1213 (C )512 (D )13 5 对应训练: 1.在Rt △ABC 中,∠ C =90°,若BC =1,AB 5,则tan A 的值为 ( ) A . 5 B 25 C .1 2 D .2 二、参数(方程思想)法 锐角三角函数值实质是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值,所以解题中有时需将三角函数转化为线 段比,通过设定一个参数,并用含该参数的代数式表示出直角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结合相关条件解决问题. 例2 在△ABC 中,∠C =90°,如果tan A =5 12,那么sin B 的值是 . 对应训练: 1.在△ABC 中,∠C =90°,sin A=5 3,那么tan A 的值等于( ). A .35 B . 45 C . 34 D . 43 2.已知△ ABC 中, ο 90=∠C ,3cosB=2, AC=5 2 ,则 AB= . 3.已知Rt △ABC 中,,12,4 3 tan ,90==?=∠BC A C 求AC 、AB 和cos B .

4.已知:如图,⊙O 的半径OA =16cm ,OC ⊥AB 于C 点,?=∠4 3sin AOC 求:AB 及OC 的长. 三、等角代换法 当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不能直接求解或锐角不在直角三角形中时,可将此角通过等 角转换到能够求出三角函数值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两锐角相等,则三角函数值也相等” 来解决. 例3 在Rt △ABC 中,∠BCA =90°,CD 是AB 边上的中线,BC =5,CD =4,则cos ∠ACD 的值为 . 对应训练 1.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AD 是O ⊙的直径, 若O ⊙的半径为32,2AC =,则sin B 的值是( )A .2 3

指数函数的说课稿

指数函数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内容为“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它是在学习指数概念和幂函数的基础上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指数函数的 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 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尤 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 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所以指数函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股市的涨跌、服饰的打折和化学中对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 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与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作用本节内容 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 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职业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初中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上册第三章又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其通性并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作了更深入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能

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能力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②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③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能力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如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3)教学关键: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汇总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德惠市实验小学侯晓丽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认识角》《三角形的面积》《统计》三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

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初三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与典型例题

锐角三角函数: 知识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一、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在Rt △ABC 中,∠C=900, ∠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则∠A 的正弦可表示为:sinA= , ∠A 的余弦可表示为cosA= ∠A 的正切:tanA= ,它们弦称为∠A 的锐角三角函数 【特别提醒:1、sinA 、∠cosA 、tanA 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是两条线段的比,没有,这些比值只与 有关,与直角三角形的 无关 2、取值范围 】 例1.如图所示,在Rt △ABC 中,∠C =90°. 第1题图 ①斜边)(sin = A =______, 斜边)(sin = B =______; ②斜边 ) (cos =A =______, 斜边 ) (cos =B =______; ③的邻边A A ∠= ) (tan =______, ) (tan 的对边 B B ∠= =______. 例2. 锐角三角函数求值: 在Rt △ABC 中,∠C =90°,若a =9,b =12,则c =______, sin A =______,cos A =______,tan A =______, sin B =______,cos B =______,tan B =______. 例3.已知:如图,Rt △TNM 中,∠TMN =90°,MR ⊥TN 于R 点,TN =4,MN =3. 求:sin ∠TMR 、cos ∠TMR 、tan ∠TMR . 典型例题: 类型一:直角三角形求值

1.已知Rt △ABC 中,,12,43 tan ,90==?=∠BC A C 求AC 、AB 和cos B . 2.已知:如图,⊙O 的半径OA =16cm ,OC ⊥AB 于C 点,?= ∠4 3sin AOC 求:AB 及OC 的长. 3.已知:⊙O 中,OC ⊥AB 于C 点,AB =16cm ,?=∠5 3 sin AOC (1)求⊙O 的半径OA 的长及弦心距OC ; (2)求cos ∠AOC 及tan ∠AOC . 4. 已知A ∠是锐角,17 8 sin =A ,求A cos ,A tan 的值 对应训练: (西城北)3.在Rt △ABC 中,∠ C =90°,若BC =1,AB =5,则tan A 的值为 A . 55 B .255 C .12 D .2 (房山)5.在△ABC 中,∠C =90°,sin A=5 3 ,那么tan A 的值等于( ). A .35 B . 45 C . 34 D . 43 类型二. 利用角度转化求值: 1.已知:如图,Rt △ABC 中,∠C =90°.D 是AC 边上一点,DE ⊥AB 于E 点. DE ∶AE =1∶2. 求:sin B 、cos B 、tan B .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四章4.2《指数函数 》教 案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的内容蕴涵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推广的思想(指数幂运算律的推广)、类比的思想、逼近的思想(有理数指数幂逼近无理数指数幂)、数形结合的思想(用指数函数的图像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等,同时,编写时充分关注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尽量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2.采用具体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 3.使学生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数学与现实其他学科的联系;感受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指数函数的性质. 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通过本节课导学案的使用和预习,初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像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带着问题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对任意实数x,3x的值存在吗?(-3)x的值存在吗?1x的值存在吗? 2.y=3x是函数吗?若是,这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3.(备选引例) (1)思考1:用清水漂洗含1个质量单位污垢的衣服,若每次能洗去残留污垢的,则漂洗x次后,衣服上的残留污垢y与x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2)(合作讨论)人口问题是全球性问题,由于全球人口迅猛增加,已引起全世界关注.世界人口2000年大约是60亿,而且以每年1.3%的增长率增长,按照这种增长速度,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多亿,大有“人口爆炸”的趋势.为此,全球范围内敲起了人口警钟,并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呼吁各国要控制人口增长. ○1按照上述材料中的1.3%的增长率,从2000年起,x年后我国的人口将达到2000年的多少倍? ○2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将达到多少? ○3你认为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上一节中GDP问题中时间x与GDP值y的对应关系y=1.073x(x∈N*,x≤20)能否构成函数? (4)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成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的残留量是原来的84%,那么以时间x年为自变量,残留量y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提出问题:上面的几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研探新知 1.指数函数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当我走进教室时,耳旁立刻响起了熟悉又响亮的“Good morning”。但是根据我平常的经验,这股热情在这个班里最多只能维持二十分钟。不等新授内容结束,教室里马上变得死气沉沉。本课教学的内容是六个英语单词:lion、lock、milk、mouse、night、nest。在教读之前,我把画有这些单词的挂图贴到黑板上,以便于学生理解。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刚掌握这些词语的发音,就习惯性地保持沉默了。更恼人的是,教室一角竟出现了一阵骚动,问了才知道这几个同学在为一道“脑筋急转弯”争得面红耳赤。不积极发言就算了,还要闹事啊!我打算叫这几个“肇事者”起来读单词,顺便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但是,当我的眼睛落在黑板上的教学挂图时,我有了另外的主意。“好吧,老师也准备了一个英语的脑筋急转弯,看谁猜得对,Ok?”效果果然不错,听我这么一说,闹哄哄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的小朋友都表现出十分的兴趣。“从前啊,有一只贪吃的小mouse,有一天竟然闯进milk厂里,它喝了好多好多的milk,结果人们发现mouse死了,你们猜,mouse 是怎么死的?” “Mouse掉进milk 里淹死拉。” “mouse被milk厂里的人打死了。” “我知道,mouse肯定是喝了太多的milk 撑死了。” “……” 我狡猾地一笑:“No ,因为这桶milk早就过了保质期,mouse喝了拉肚子拉死了啊!” “哈哈…”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看到学生的激情已被点燃,而且经过这么一问,mouse 和milk 也能很自然地从他们口中说出来,我又生一计,“刚才这个脑筋急转弯是老师根据黑板上的一幅挂图编的,但其实每一幅英语挂图都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信你们编编看,肯定比老师编得还好。”于是,我让他们分小组编故事,并写下来,然后派代表上台讲给大家听。顿时,教室里成了一锅煮沸的粥,所有学生都好像被点燃了智慧之火,兴高采烈地各抒己见,有的抢着说故事,有的忙着作记录,有的为了一个情节争得面红耳赤……还没有到汇报成果的时候,很多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把他们的作品跟我分享。更让我惊喜的是,那几个英语课上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也纷纷加入了编故事的队伍。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最棒的,教室里马上变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有被lock在笼子里可怜的lion大王,有住在潮湿的nest里还在漆黑的night饿死的 birds ,还有不怕lion的权威,

人教中考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锐角三角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图1是一种折叠式晾衣架.晾衣时,该晾衣架左右晾衣臂张开后示意图如图2所示,两支脚OC=OD=10分米,展开角∠COD=60°,晾衣臂OA=OB=10分米,晾衣臂支架HG =FE=6分米,且HO=FO=4分米.当∠AOC=90°时,点A离地面的距离AM为_______分米;当OB从水平状态旋转到OB′(在CO延长线上)时,点E绕点F随之旋转至OB′上的点E′处,则B′E′﹣BE为_________分米. 【答案】553 【解析】 【分析】 如图,作OP⊥CD于P,OQ⊥AM于Q,FK⊥OB于K,FJ⊥OC于J.解直角三角形求出MQ,AQ即可求出AM,再分别求出BE,B′E′即可. 【详解】 解:如图,作OP⊥CD于P,OQ⊥AM于Q,FK⊥OB于K,FJ⊥OC于J. ∵AM⊥CD, ∴∠QMP=∠MPO=∠OQM=90°, ∴四边形OQMP是矩形, ∴QM=OP, ∵OC=OD=10,∠COD=60°, ∴△COD是等边三角形, ∵OP⊥CD, ∠COD=30°, ∴∠COP=1 2 ∴QM=OP=OC?cos30°=3 ∵∠AOC=∠QOP=90°, ∴∠AOQ=∠COP=30°, ∴AQ=1 OA=5(分米), 2 ∴AM=AQ+MQ=5+3 ∵OB∥CD, ∴∠BOD=∠ODC=60°

在Rt△OFK中,KO=OF?cos60°=2(分米),FK=OF?sin60°=23(分米), 在Rt△PKE中,EK=22 -=26(分米), EF FK ∴BE=10?2?26=(8?26)(分米), 在Rt△OFJ中,OJ=OF?cos60°=2(分米),FJ=23(分米), 在Rt△FJE′中,E′J=22 -(2)=26, 63 ∴B′E′=10?(26?2)=12?26, ∴B′E′?BE=4. 故答案为:5+53,4. 【点睛】 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在△ABC中,AB=BC,点O是AC的中点,点P是AC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点A,O,C重合).过点A,点C作直线BP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和点F,连接OE,OF.(1)如图1,请直接写出线段OE与OF的数量关系; (2)如图2,当∠ABC=90°时,请判断线段OE与OF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CF﹣AE|=2,EF=23,当△POF为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线段OP的长. 【答案】(1)OF =OE;(2)OF⊥EK,OF=OE,理由见解析;(3)OP62 23 . 【解析】 【分析】(1)如图1中,延长EO交CF于K,证明△AOE≌△COK,从而可得OE=OK,再

指数函数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与数学教材教法研究 - 1 - “指数函数”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①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② 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③ 知道指数函数ax y =与对数函数x y a log =互为反函数。(a > 0, a ≠1) 二、教材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数函数是函数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它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1.概念分析 对数函数:函数()0,1,0,log >≠>=x a a x y a 叫做对数函数 (1).概念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指数函数的性质和简单的对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对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同时也为今后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概念的存在性 教材根据函数的定义,对 ()1,0,log ≠>=a a y x a 这个式子确定了正实数集上的一个函数关系,又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表达形式,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说明了对数函数的存在性。 (3).概念的类与概念的定义 对数函数是可定义概念。定义方法是“属+种差” (4).概念的理解补充说明 1.10≠>a a 且。由前面学习的对数定义可知对数必须满足且,那么在对数 函数中这个条件仍必须满足。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1. 小学案例分析 我班有一位男生,他是家中的小皇帝,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在家中他对父母的态度很差,常因小事与父母赌气,甚至责骂自己的母亲。在学校他自由散漫,总拖欠作业,有时还因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班主任该如何引导教育?为什么? 从该案例可见这位男生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不良行为,最大的原因是他的父母亲过于溺爱,从小没有对他进行必要的教育,现在已经五年级了,一些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已经初步形成,要引导教育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纠正的时间也可能要长些。 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不能单纯以惩罚、批评、向家长告状等方式教育他,这样会引发他对老师产生对立,不利于教育。 我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多渠道、综合、持之以恒地对该生进行教育。 一、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一致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教育学生,必须和家长沟通,让他意识到自己教育出现问题的的严重性,要教育好学生,必须与学校配合,只有学校单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和该生交朋友,了解他内心的需要,随机进行教育。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必定有他的需要。他有交友的需要,有同伴认同的需要等。案例中的学生物质上的需要已得到充分的满足,但精神上的需要却很缺乏。因此,我必须与他交谈,了解他的需要。利用这一点来打动他,刺激他,引导他。 三、逐步树立他在班级的威信,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教育他引导他。该生 在班里常因小事与同伴大打出手,他在班里一定很不受欢迎,必定常受到大家的冷落,恶性循环。因此,我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在班里适时表扬,解除他与同学们

的隔阂,让他们彼此互相欣赏。再利用榜样作用对他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 四、孩子总是喜欢得到老师的肯定的,尤其是这类孩子,更喜欢朋友间或同伴间的肯定。因此,教师要以朋友的姿态明确告诉他,他的行为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错的,让他能意识到对于错,对是非有正确的判断。 五、对于这类学生,他有反复性,因此,教育是长期的,需要长抓不懈。这就需有教师采用严格的爱”的方式,即既要关爱他,但又必需严格要求他遵守纪律,严格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慢慢地改变他。 2.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及分析 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都很快地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李老师问问题,然后李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我和李老师商量好让他当数学课代表的呀!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道歉。 他却气乎乎地走了,以后几天都不怎么理我。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同学,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

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经典题型+方法归纳(超级经典好用)

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定义法 当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可直接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值. 例1 如图1,在△ABC 中,∠C =90°,AB =13,BC =5,则sin A 的值是( ) (A ) 513 (B )1213 (C )512 (D )13 5 对应训练: 1.在Rt △ABC 中,∠ C =90°,若BC =1,AB tan A 的值为( ) A B C .1 2 D .2 二、参数(方程思想)法 锐角三角函数值实质是直角三角形两边的比值,所以解题中有时需将三角函数转化为线 段比,通过设定一个参数,并用含该参数的代数式表示出直角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结合相关条件解决问题. 例2 在△ABC 中,∠C =90°,如果tan A = 5 12 ,那么sin B 的值是 . 对应训练: 1.在△ABC 中,∠C =90°,sin A= 5 3 ,那么tan A 的值等于( ). A .35 B . 45 C . 34 D . 43 2.已知△ABC 中, 90=∠C ,3cosB=2, AC=52 ,则AB= . 3.已知Rt △ABC 中,,12,4 3tan ,90==?=∠BC A C 求AC 、AB 和cos B . 4.已知:如图,⊙O 的半径OA =16cm ,OC ⊥AB 于C 点,?=∠4 3sin AOC 求:AB 及OC 的长.

第8题图 A D E C B F 三、等角代换法 当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不能直接求解或锐角不在直角三角形中时,可将此角通过等 角转换到能够求出三角函数值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两锐角相等,则三角函数值也相等” 来解决. 例3 在Rt △ABC 中,∠BCA =90°,CD 是AB 边上的中线,BC =5,CD =4,则c o s ∠ACD 的值为 . 对应训练 1.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AD 是O ⊙的直径,若O ⊙的半径为 3 2 ,2AC =,则s in B 的值是( )A .23 B .32 C .34 D .4 3 2. 如图4,沿AE 折叠矩形纸片ABCD ,使点D 落在BC 边的点F 处.已知8AB =,10BC =, AB=8,则tan EFC ∠的值为 ( )A.34 B.43 C.35 D.45 3. 如图6,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90C ∠=?,6AC =,D 为AC 上一点,若 1tan 5 DBA ∠ = ,则AD 的长为( ) A .2 C .1 D .4. 如图,直径为10的⊙A 经过点(05)C ,和点(00)O ,,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D ,B 是y 轴右侧 圆弧上一点,则cos ∠OBC 的值为( )A . 12 B .2 C .35 D .45 5.如图,角α的顶点为O ,它的一边在x 轴的正半轴上,另一边OA 上有一点P (3,4),则 sin α= . 6.(庆阳中考)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10cm ,DE ⊥AB ,3sin 5 A =,则这个菱形的面积= cm 2 . 7. 如图6,在Rt △ABC 中,∠C =90°,AC =8,∠A AD = 3 3 16求 ∠B 的度数及边BC 、AB 的长. D A B C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47 等比数列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应用,难点是应用.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本知识,并熟练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能力. 3. 感受等比数列丰富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1.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数列.下图是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2,4,8,… 2.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通过电子函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函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20,202,203,…

(3)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例如,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和分别是(计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表47-1 时间年初本金(元)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10000 10000× 第2年10000×10000× 第3年10000×10000× 第4年10000×10000× 第5年10000×1000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下面的数列: 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10000×101984,10000×101985. 问题:回忆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这些数列应作如何研究 二、建立模型 结合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问题] 1. q可以为0吗有没有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 2. 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把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换成了“比”,同样,你能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如果能得出,试用以上例子加以检验. 对于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n-1)d,即a1与(n-1)个d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为an等于a1与(n-1)个q的乘积,即an=a1qn-1.上面的几个例子都满足通项公式. 3. 你如何论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课题与案例分析报告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普洱市景东县安定镇中学教师:王彩虹 七年级上册Unit7第一课时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词汇主要是服饰类的,课型属于听说课。所以在课前先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唱一首英语歌曲,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进课堂,期间还有pair work,group work,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互相对话。这样的活动要进行两次,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前一单元初步学习完有关食物的英语知识之后,本单元进一步地学习有关服饰的知识。而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所传授的知识点应该浅显易懂,不应该太难。本课时围绕着几个关于服饰的词汇和两个询问价钱的句型展开。首先为词汇教学,在学习词汇之后,句型的教授也应该把握重点,本课时的主要句型是How much is…? It’s … dollars. How much are …? They are …dollars. 词汇的重点是要区分单复数,还有dollar的用法。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 New words:T-shirt,sweater,bag,hat,skirt,socks,shorts,pants,shoes. (2) Questions and answers:How much is/are…?It’s/They

are…dollars. (二)能力训练要求 (1)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2) 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学会重点词汇的发音,单复数形式的掌握。 (2) 学会询问价钱的英语句型及其回答。 难点: (1) 表示大小,颜色的形容词同时出现在名词前时,该如何摆放。 (2) 听力2a前,如何充分铺垫,以便于学生跟上录音速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 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六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初一的学生对有关服装的知识有些了解,所以接受起来应该不难。但是词汇的发音以及概念,却需要老师的及时指导。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的持续时间

锐角三角函数专项复习经典例题

1、平面内,如图17,在□ABCD 中,10AB =,15AD =,4tan 3A =.点P 为AD 边上任意一点,连接PB ,将PB 绕点P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Q . (1)当10DPQ ∠=?时,求APB ∠的大小; (2)当tan :tan 3:2ABP A ∠=时,求点Q 与点B 间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3)若点Q 恰好落在□ABCD 的边所在的直线上,直接写出PB 旋转到PQ 所扫过的面积(结果保留π). 2、如图所示,我国两艘海监船A ,B 在南海海域巡航,某一时刻,两船同时收到指令,立即前往救援遇险抛锚的渔船C ,此时,B 船在A 船的正南方向5海里处,A 船测得渔船C 在其南偏东45°方向,B 船测得渔船C 在其南偏东53°方向,已知A 船的航速为30海里/小时,B 船的航速为25海里/小时,问C 船至少要等待多长时间才能得到救援?(参考数据:sin53°≈,cos53°≈,tan53°≈,≈1.41) 3、如图,港口B 位于港口A 的南偏东37°方向,灯塔C 恰好在AB 的中点处,一艘海轮位于港口A 的正南方向,港口B 的正西方向的D 处,它沿正北方向航行5km 到达E 处,测得灯塔C 在北偏东45°方向上,这时,E 处距离港口A 有多远?(参考数据:sin37°≈0.60,cos37°≈0.80,tan37°≈0.75) B A P C D Q 备用图17 A B C D P Q

4、如图,两座建筑物的水平距离BC=30m,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α为30°,测得C点的俯角β为60°,求这两座建筑物的高度. 5、一数学兴趣小组来到某公园,准备测量一座塔的高度.如图,在A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α,在B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β,又测量出A、B两点的距离为s米,则塔高为米. 6、如图,某小区①号楼与?号楼隔河相望,李明家住在①号楼,他很想知道?号楼的高度,于是他做了一些测量,他先在B点测得C点的仰角为60°,然后到42米高的楼顶A处,测得C点的仰角为30°,请你帮助李明计算?号楼的高度CD. 7、某学校教学楼(甲楼)的顶部E和大门A之间挂了一些彩旗.小颖测得大门A距甲楼的距离AB是31cm,在A处测得甲楼顶部E处的仰角是31°. (1)求甲楼的高度及彩旗的长度;(精确到0.01m) (2)若小颖在甲楼楼底C处测得学校后面医院楼(乙楼)楼顶G处的仰角为40°,爬到甲楼楼顶F处测得乙楼楼顶G处的仰角为19°,求乙楼的高度及甲乙两楼之间的距离.(精确到0.01m) (cos31°≈0.86,tan31°≈0.60,cos19°≈0.95,tan19°≈0.34,cos40°≈0.77,tan40°≈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