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新常态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新常态

当前,中国经济走入新常态。新常态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传统的稳态增长向新的稳态增长迈进的转换时期,本质上是在全面改革与全面结构优化过程中,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和重构新的增长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中长期战略中,明确发展的方向,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系统改革,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发展空间,使我国在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中有源源不断的续航新动力。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特征突出。进一步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主动适应新变化,深刻认识新趋势,通过深化全方位改革开放,抓住新机遇,调整区域结构,充分挖掘区域潜力,使区域空间结构调整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为长期、持久的源泉。

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新起点:从碎片化布局到整体性规划

(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京津冀协同发展。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需要用“一盘棋”的思路来考虑。当前,京津冀三省市亟待“各就各位”,找到差异化的定位,融入协同发展,寻求合作共赢。必须把区域发展定位纳入京津冀经济协作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更有力地彰显区域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区域要素资源,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从7方面着手: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

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建设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是比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习近平考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在2014年4月25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天后,李克强考察重庆时,再次提出要用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11个省市区,整个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接近40%,人口占到48%以上,是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在长江经济带,上海、浙江、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能成为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动力源;而安徽、湖北、湖南北部、重庆、四川等省份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打造长江经济带,将有助于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奠基之作。长江经济带位处国土中心,横贯东西、联接南北、通江达海,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客观上不仅具有缩小东西差距的物质基础,还具有一肩挑两头的区域特征,是推动全国经济东西联动和全面振兴的最佳“战略扁担区”。

(三)建设“一带一路”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增长、贸易和投资格局正在酝酿深刻调整,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发展最快,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须主动树立规则意识,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投资、贸易等规则的制定,从国际核心政策的旁观者变成制定者,成为真正负责任、能参与全球公共品的提供和治理规则的制定、塑造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全球性大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优

势互补、共同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一带一路”成为中国中长期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将促使我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一带一路”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了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有助于推进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的推进,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为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带一路”建设,将引领中国与沿线各国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在目前全球增长乏力、基础设施短缺、互联互通能力分布严重不均衡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应当

在“自愿、互助、合作”的原则下,全力推动世界经济弥补上述各类短板。中国将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以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带动沿线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能源合作、金融合作,促进贸易与投资,助推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快转型升级;同时,沿线国家可弥补中国对资源的依赖,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共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