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2020-12-12

【关键字】语文、情况、方法、条件、问题、继续、合作、保持、提出、规律、特点、位置、稳定、理想、要素、需要、环境、途径、方式、特色、作用、办法、标准、速度、分析、形成、保护、保证、取决于、加强、改进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光年也是长度的单位。(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另外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使用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的左端线对齐,且尺面要沿着被测物体放置,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有刻度的一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um。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其中,准确值是18.4cm ,估计值是0.01cm ,单位是厘米。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cm。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2.00cm。

(图1)(图2)(图3)

6、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其中国际制单位是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1h= 60 min= 3600 s;1min= 60 s;30min= 0.5 h (2)、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停、三恢复零。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秒,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

8、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能消除,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测几次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小数点位数与原测量值的小数点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3、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

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4、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

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二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2)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2)公式:v=s/t。

(3)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国际单位:米每秒(m/s),交通中的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1m/s=_3.6km/h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_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为15米.

(5)单位换算:10m/s=36km/h 54km/h=_15m/s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是

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

6、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公式是V=S/t,公式中V的大小是不变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变速运

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反应了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变形公式有:路程S= V t,时间t= S/V

第4节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S/t

2、实验器材:刻度尺、钟表、小车、斜面

3、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钟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在用公式v=s/t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

的平均速度。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第二章声的世界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通常

听到的声是靠空气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的大小跟温度有关,还跟介质的种类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声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钢管

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水、空气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

或回声。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得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17 米才能产生回声。利用回声测距离:s= vt/2.,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了声呐。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响度、音色

①音调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响度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③音色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用音色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HZ)。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HZ~ 20000 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音调,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

高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音色辨别的。

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起,产生的音调

由高到低为丁甲乙丙;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丙乙甲丁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2、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例子很多: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群;

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洗碗、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能量的例子。

第4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为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计量噪声的强弱。0 dB 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50 分贝。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的产生)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2)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过

程中减弱,如:植树造林、修隔声墙。(3)在人耳处减弱如用手指堵

住耳朵。

5、右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温度计

1、温度: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摄氏温度(t):温度计上的符号0C表示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0C 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0C。“-4.70C”

读作负4.7摄氏度或读作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2)、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待温度计

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如图

4中乙正确

..

..、甲和丙错误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0C,每10格是10C,分度值为0.1 0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

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来读数,第二次使用时要用力向下甩。

5、温度计读数: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 -16℃;右温度计的示数为 9℃。

图6

图6、体温计

图4

图4

第2节熔化和凝固图5

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处于何种状态由

温度决定。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熔化过程要吸热;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

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3、探究实验的7个步奏: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4、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

5、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6、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7、辨认熔化、凝固图像:

(1)甲是晶体熔化图像,乙是非晶体熔化图像,丙是晶体凝固图像,丁是非晶体凝固图像(2)丙图中,EF段物质

处于液态状

态,FG段处于固夜共

存态,GH段处于固

态,,甲图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BC 段。

(3)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海波有可能处于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状态。

8、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

温度不会太低。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熔化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第3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吸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

发和沸腾。

2、(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

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

保持不变。

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

里面的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一般不同

右图沸点为99℃。

(3)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加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3、蒸发:(1)是在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2)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

(3)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的快慢。

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它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5、液化:物质从

压缩体积。

第4节

1、物质从固态直接

物质从气态直接

2、

例子。

体沸腾;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

3

干了是升华;北方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凝华;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升华;冬天树枝上出现“雾松”是凝华。早上瓦上的霜是凝华;白炽灯灯丝变细是升华;舞台上的雾景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雾。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水。(2)雾、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蒸发(汽化);夏天早晨自来水管外在“冒汗”是液化;游泳上岸后觉得冷是因为蒸发吸热致冷。烧红的铁放进水里“哧”的一声见一股“白烟”上升,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先汽化、后液化。装冰琪淋的杯底附着一层水珠是液化现象。

(3)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蒸发吸热;吃冰棒凉快是因为熔化吸热。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

入空气中示数为先下降后上升;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不降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中的长度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正确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在使用时,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正确记录测量值时,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能避免,但能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特殊方法测量有累积法、尺法和代替法等。 2.时间的测量: 1小时等于60分钟。时间的测量是机械运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3.运动描述: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是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不一定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和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运动。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匀速直线动中,速度等于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 速度公式为v=S/t,其中S为经过的路程,t为所用时间。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为直线的机械运动。速度的国际单位为m/s,常用单位为km/h,1m/s等于3.6km/h。

(完整版)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 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 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 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以下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的描述 1.位置的描述:用参照物和位置矢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时间的描述:使用时钟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间。 3.速度的描述: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来描述物体的速度。 4.加速度的描述:用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来描述物体的加速度。 5.速度-时间图象: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6.加速度-时间图象:用加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来描述物体的加速情况。 二、力和运动 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或者方向有所改变的原因。 2.力的计算: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3.力的合成与分解:将力分解为几个力的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4.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5.摩擦力的计算:计算摩擦力时一般采用标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最大值。 6.弹力:物体因受到弹簧形变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力。 7.斜面上的力:斜面上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力。 8.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重力。 9.等效重力:在垂直向下和垂直向上的力的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用等效重力来替代这两个力的合力。 三、机械功和机械能 第1页/共3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作用引起物体速度、形状或位置改变时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乘以物体的位移。 3.功率:功率是功对时间的比值。 4.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的位能和动能之和,它是物体进行做功的能力。 5.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6.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受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四、静电和电流 1.电与电荷: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静电仪的原理:静电仪通过将金属雷达接触到地球,使其与地球保持相同的电势差, 使金属球的电荷不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3.电流的定义: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量。 4.电路的组成:电源、导体、电阻、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等。 5.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的大小之间成正比,电流与电阻的大小之间成反比。 6.电阻的计算:电阻等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 7.串联电路:电流在电路中只有一条路径,电流强度相等,总电压等于各个电压之和。 8.并联电路:电流在电路中有多条路径,电流强度不相等,总电流等于各个电流之和。 9.电功率:电功率是电路中产生热量的速率。 五、声的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音的特性:音高、响度、音色和音速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最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单位换算:1km=103 m,1m=106 um=109 nm ①进率: km 103m 103 mm 103 um 103 nm m 10 dm 10 cm 10 mm 即 ②数不变、记进率、化单位 a.大单位→小单位,乘以进率; b.小单位→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 c.规范使用科学计数法; d.单位使用字母符号书写。 【典例1】25km=nm 25um=m 由km→nm,下了四级台阶,进率为1012 所以25km=25×1012 nm=2.5×1013 nm 由um→m,上了两级台阶,进率为10-6 所以25um=25×10-6 m=2.5×10-5 m 二、长度测量

2.常用工具:直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3.刻度尺的使用: ①使用前→三看: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分度值。 ②使用时→三会: 会放: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累积法(以多测少):多用于测量细微物体的直径或厚度。 公式为N L L 总 (N 为数量) 例如:测一张纸的厚度或细金属丝的直径等。 ②化曲为直法:用于测量曲线的长度。用无弹性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用刻度尺测出棉线长度即可。 例如:测蚊香的长度,树干的周长。 ③滚轮法:先测出某圆的周长,让圆在待测曲线上滚动,记下圈数,用周长乘以圈数即可,多用于测较长曲线的长度。 例如:测操场的周长。 【注意】 ② 测量时不可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但因零刻度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对齐物体时,千万不要忘记最后读数时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 ②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 三、时间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秒(s ) 2.其他常用单位:小时(h )、分钟(min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机械运动》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一位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 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 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 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 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2.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 1 分米=0.1米=10-1米; 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 米; 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4. 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 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 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 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替代法。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更精密的仪器。 7.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 ),小时(h );1min=60s;1h=60min 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3.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第三,四节:运动的快慢及平均速度的测量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2. 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t s =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01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 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二、运动的描述 三、运动的快慢 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六、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交谈,医生查病时的听疹,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 =0.m=10-6m 1nm=0.m=10-9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

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精确记录丈量值:丈量成效由数字和单位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 1以减小误差 6、特殊办法丈量(1)积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替代法 时间的测量 1h=60min 1min=60s 运动描述 1、机械活动物体位置的变革叫机械活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_初中物理知识考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_初中物理知识考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_初中物理知识考点 八年级有什么物理知识点的呢?初中物理是很有趣的,我们要打好物理基础,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元电荷:e=1.6×10—19C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电流表;(2)量程;(3)分度值(4)电流表的使 用规则。 九、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②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重要笔记 1、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 米,课桌 的高度约0.75 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 米=103米;1 分米=0.1米=10-1米; 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 尺。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 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 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 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 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答案:可先用小绳测 出楼的高度,再用刻度尺测出小绳的长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 离?(答案: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 出曲线长度)(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 上曲线的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 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更精密的仪器。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误差,是能够避免的。 7.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小时(h);1min=60s;1h=60min 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 物体)叫参照物。 3.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 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 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 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 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 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 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新整理】 描述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6、加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做加速度,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7、运动图象 为了更好地描述机械运动,我们可以用运动图象来表示,运动图象可以是位置-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 8、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竖直向下运动的运动。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不断增加,加速度恒定,大小为重力加速度g≈9.8m/s²。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公式为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速度的

国际单位是米每秒,常用单位是千米每小时,1米每秒等于3.6千米每小时。 平均速度是指变速运动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所用时间与这段路程之比。求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测量工具可以使用刻度尺、停表或其他计时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是所有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振动停止后,声音并不会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软木除外)。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因此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进行交流。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速是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每秒。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每秒。 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的现象。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文档

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梳理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 (m) ,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微米〔 um〕纳米〔 nm〕 1km=1000m=10 3 m1dm=0.1m=10 -1 m1cm=0.01m=10 -2 m 1mm=0.001m=10 -3 m1μm=0.000001m=10 -6 m 1nm=0.000000001m=10-9 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 定放正重合,不能够歪 斜。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 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 读数时,视野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没心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够防范,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防范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根本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别的,采纳精美仪器,改良 测量方法也能够减小误差 6、特别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取代法 时间的测量 1h=60min 1min=60s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地址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所有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有关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其实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可是选哪个物体 为参照物,我们就假设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采纳,但采纳的参照物不同样,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样。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地址不变,那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所有知识点全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丈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余单位有:千米(km)、分米 (dm)、厘米 (cm)、毫米 (mm)、微米 (μm)、纳米 (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丈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 丈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重要贴被测物体,地点要放正,不得倾斜,零刻度线应付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 读数时视野要垂直于尺面,而且对正观察点,不可以仰望或许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分 (min)。 换算关系: 1h=60min 1min=60s。 4.丈量值和真切值之间的差别叫做偏差,我们不可以除去偏差,但应尽 量减小偏差。 偏差的产生与丈量仪器、丈量方法、丈量的人相关。 减少偏差方法:多次丈量求均匀值、采用精美丈量工具、改良丈量方

法。 偏差与错偏差别:偏差不是错误,错误不应发生能够防止,偏差永久 存在不可以防止。 二、运动的描绘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地点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依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参照物(不可以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状况时,往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一样的参照物来察看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一样。同一个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行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行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行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 或 km·h-1,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与时间得测量 1、长度得测量: (1)长度测量得常用得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3)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指甲宽 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 75dm。 (4)刻度尺得使用方法: 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得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得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与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 与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得特殊方法: ①一张纸得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②测地图上两点间得距离,圆得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 ④测硬币、球、园柱得直径圆锥得高等常用辅助法 2.时间得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 (2)单位:国际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得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得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得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 错误就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得使用规则与粗心造成得,就是能够避免得。 二、运动得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得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就是宇宙中最普遍得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得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得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得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 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得物体) 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得位置就是否变化。 (3)不能选取所研究得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就是静止得。 (4)选择得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得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不同。 同一个物体就是运动还就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得参照物,这就就是运动与静止得相对性。 三、运动得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得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⑵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得路程。 定义:①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