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上册)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天使音阶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

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

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 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 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 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 Z---20000H 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 防止噪声的产生或消声或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或吸声或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或隔声或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5)排队看齐;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小孔成像特点: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8.判断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

10.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

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曲面镜:凹面镜、球面镜、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遥感。

10.紫外线的应用:

(1)杀菌;

(2)防伪;

(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11.紫外线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

远视镜(老花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凸透镜上,其折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凹透镜:

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

4.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凹透镜上,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虚焦点上。

5.主轴: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6.光心: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7.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实焦点,简称焦点。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8.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9.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5.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1) 一倍焦距是成实物与虚像、倒正、物像异同侧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实像(倒立,物像同侧);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虚像(正立、物像异侧);

(2) 二倍焦距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

(3)实像都是倒立的(物、像同侧),虚像都是正立的(物、像异侧);

(没有缩小的虚像,也没有等大的虚像)

(4)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2.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4.近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

5.远视眼矫正:佩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成像原理(虚像):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2.望远镜成像原理: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道理就像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3.视角:

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近时,视角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大;离眼睛远时,视角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5.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6.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总结:一放平,二调零,三转螺母成平衡,一边低向另一边转,针指中线才算完。左物右码镊子夹,游码最后调平衡,砝码游码加起来,物体质量测出来。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1g/cm3,1g/cm3单位大,1g/cm3=1.0×103 kg/m3。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 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 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 01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 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 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 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 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 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mm=10-3m 1d m=0.1m 1um =10-6m 1cm=10-2m 1nm=10-9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长度的工具; 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注意: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A、根据需要选取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会选) B、测量时的方法: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 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会放)。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认读刻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读)。 D、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会记)。 4、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 cm。 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 cm。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图1)(图2)(图3) 5、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的直径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6、时间的测量: ①: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上册)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s/t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 (m) 、千米 (k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微米 ( μ m)、纳 米 (n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 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 要注明测量 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 是秒 (s) 、小时 (h) 、分 (min)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 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 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 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 间” 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 动。 计算公式: v=S/t 其中: s——路程——米 (m) ; t ——时间——秒 (s) ;v——速度——米 / 秒 (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 为m/s 或 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1 号为 km/h 或 km· h , 1m/s=3.6 km/h。 v=S/t ,变形可得:s=vt , t =S/v。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 ,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 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 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⑶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106μm ;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⑷计算公式: 变形 ( v=s/t ) 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v s = t s v = v t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章节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 米,课桌 的高度约0.75 米。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 米=103米;1 分米=0.1米=10-1米; 1 厘米=0.01米=10-2米; 1 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 1 微米=10-6米。 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有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 尺。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 度线、量程、分度值;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 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 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 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答案:可先用小绳测 出楼的高度,再用刻度尺测出小绳的长度)(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 离?(答案: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 出曲线长度)(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 上曲线的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 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采用更精密的仪器。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误差,是能够避免的。 7.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小时(h);1min=60s;1h=60min 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 物体)叫参照物。 3.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机械运动》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1m/s=3.6km/h。v=S/t,变形可得: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计算公式:v=S/t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2章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绘 参照物:描绘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绘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拟快慢方法:时间一样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一样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绘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顿,该现象说明振动停顿发声也停顿。振动的物体叫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间隔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原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拟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缺乏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间隔、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消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那么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新整理】 描述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6、加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做加速度,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7、运动图象 为了更好地描述机械运动,我们可以用运动图象来表示,运动图象可以是位置-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 8、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竖直向下运动的运动。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会不断增加,加速度恒定,大小为重力加速度g≈9.8m/s²。 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公式为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速度的

国际单位是米每秒,常用单位是千米每小时,1米每秒等于3.6千米每小时。 平均速度是指变速运动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所用时间与这段路程之比。求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测量工具可以使用刻度尺、停表或其他计时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是所有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振动停止后,声音并不会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软木除外)。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因此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进行交流。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速是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每秒。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每秒。 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的现象。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20XX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 点总结 学习八年级物理知识要学习思考,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们喜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2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1/ 8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2/ 8

(3)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3/ 8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含答案) 为了方便同学们掌握基本概念,王老师把所有知识点都总结下来了,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同学也可以参考(章节顺序稍有不同)。本文用于同学们记忆概念,也可用于同学自测时家长核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符号( 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符号(dm)、(厘米)符号(cm)、(毫米)符号(mm)、(微米)符号(μm)、(纳米)符号(nm)。换算关系为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1μm=(10-6)m,1nm=(10-9)m。 2、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测量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4、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其他单位还有(分)符号(min)和(小时)符号(h)。换算关系为1h=(3600)s,1min=(60)s。 5、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减小)。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2 运动的描述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在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3 运动的快慢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字母(v)表示。速度公式(v=s/t)。速度基本单位(米/秒)符号(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符号(km/h)。换算关系为1m/s=(3.6)km/h。 3、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某人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v1v2/(v1+v2))。 5、某人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2)。 1.4 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测量(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通常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真空(不能传声)。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要区别出回声,至少要离障碍物(17)m。 4、在比较小的房间里听不出回声,是因为人与障碍物太(近),(回声)与(原声)混在了一起,所以听不出。 5、两同学分别站在一根长铁轨的两端,一人敲击铁轨一端一下,另一人会听到(两)个声音,第一个声音是(从铁轨中传来的),第二个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2.2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2021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1k m=1000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光年也是长度的单位。〔2〕测长度的根本工具是刻度尺,其它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使用方法:“0〞刻线与被测物体的左端线对齐,且尺面要沿着被测物体放置,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有刻度的一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屡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m,一本书的厚度为10mm,一张纸的厚度为100um。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其中,精确值是18.4cm ,估量值是0.01cm ,单位是厘米。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cm。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2.00cm。 〔图1〕〔图2〕〔图3〕 6、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其中国际制单位是秒。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1h= 60 min= 3600 s;1min= 60 s;30min= 0.5 h 〔2〕、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停、三恢复零。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秒,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 8、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能排除,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排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多测几次求平均值、选用周密的测量工具、改良测量方法。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小数点位数与原测量值的小数点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1km=103m 1m=10dm 1m=100cm 1m=103mm 1mm=103µm 1µm=103nm 1m=106µm 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 (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2)如果刻度尺折断、损坏或零刻度线磨损了,应选取刻度线清晰的一段,从某一整刻度开始测量。(3)度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4)在测量时,读数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误差与错误 减小误差的三种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若有错误的测量数据,应先将错误数据去掉,再将剩余的数据取平均值,结果位数 应和测得的数据位数相同)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4.停表的读数方法 大针代表秒,小针代表分钟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 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经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快。(2)路程相同时,比较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的快。 2.速度公式:v=S/t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1m/s=3.6km/h 2.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3.V平均=S总/t总

4.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停表刻度尺小木块 2.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 3.斜面为什么要保持很小的坡度:便于测量时间,减小误差 4.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通过相同路程的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较慢,气体中最慢。 5.15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6.回声。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0.1s时,人耳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为17m时) 7.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1)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每秒内 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 (3)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 2.响度:声音的强弱。(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 (2)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3)利用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可以增大响度 3.音色。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4.波的疏密决定音调,波的高低决定振幅,波的形状决定音色 5.力量的大小改变振幅,从而影响响度; 弦乐器的琴弦长短,粗细,松紧决定音调(琴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的空气柱长度决定音调(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 5.盛水的瓶子,水越多,敲击声音调越低,吹瓶口时,音调越高。 6.次声波传播距离远,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强烈。 第三节声的利用 1.声可以传递信息(蝙蝠的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声呐,B超) 大自然的一些活动会产生次声波,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 2.声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物体,去除人体内的结石)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 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 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 (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 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 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 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 —米(m);t——时间——秒(s);v——速度 ——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 =3.6km/h。v =S/t,变形可得:s =vt,t =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停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 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5、真空不能传声; 6、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说明物体一定在振动,但物体在振动则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7、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8、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离在17米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 /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符号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弱。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三、声音的利用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这两种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3、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可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呐系统) 4、传递信息(人的交谈,医生查病时的听疹,B 超,敲铁轨听声音辨故障等等) 5、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超声清洗碎石,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推荐】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及配套习题,含解析(复习资料)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2) 1.1长度和时间测量 (2) 1.2运动的描述 (9) 1.3运动的快慢 (11) 1.4测量平均速度 (14) 第二章声现象 (16)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6) 2.2声音的特性 (21) 2.3声音的利用 (26) 2.4噪声危害和控制 (28)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 3.1温度 (31) 3.2熔化与凝固 (34) 3.3汽化和液化 (36) 3.4升华和凝华 (39) 第四章光现象 (42) 4.1光的直线传播 (42) 4.2光的反射 (44) 4.3平面镜成像 (47) 4.4光的折射 (50) 4.5光的色散 (52)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54) 5.1透镜 (54) 5.2生活中的透镜 (57)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59) 5.4眼睛和眼镜 (62)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66) 6.1质量 (68) 6.2密度 (70)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72) 6.4密度与社会生活 (77)

第一章机械运动 1.1长度和时间测量 知识点归纳 1.长度:长度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 (1)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千米(km)、米(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相邻之间都是千进位(103),1km=103m,1m=103mm=106μm=109nm;米(m)、分米(dm)、厘米(cm)相邻之间都是十进位,1m=10dm=100cm。 (2)长度测量 1)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等。用于精密测量的,还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正确使用刻度尺 a.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是指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