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

南(全文)

中国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部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略高于欧美国家,约为4.09/100万。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

目前,XXX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因此,XXX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对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了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通常位于前纵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学分类,它被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其发病率为1.3~3.2/100万。在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上报

2016年肿瘤数据登记处为682个,质量控制后共纳入487个

肿瘤登记处,覆盖人口3.8亿。筛选胸腺恶性肿瘤(国际疾病

分类ICD10编码为C37)的新发病例为1562例,发病率约为4.09/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2.73/100万,高于欧美国家。根据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北美的胸腺肿瘤发病率为2.14/100万,胸腺肿瘤在亚裔人中的发病率(3.74/100万)高于高加索族裔(1.89/100万)。2016年中国胸腺上皮肿瘤死亡710例,死亡率1.86/100万,

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1.20/100万,2000年始

至今发病率呈波动性增高趋势。

胸腺肿瘤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胸腺肿瘤的起病隐匿,当肿瘤体积较小时,患者常无体感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患者首发表现为纵隔局部压迫症状,如胸闷、气短、头面部肿胀感等。约1/3的胸腺瘤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

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为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在AB型、B1

型和B2型胸腺瘤中最为常见,多与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有关。其他常见伴发疾病包括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5%)和低γ球蛋白血症(5%)。

二、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胸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早期胸腺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对于大多数胸腺癌,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对于手术不可行的患者,放疗和化疗是可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的方式包括胸骨前开胸和腔镜手术。胸骨前开胸手术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但腔镜手术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手术切除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以监测复发和转移。

三、预后

胸腺肿瘤属于惰性肿瘤,即使疾病进展后,部分胸腺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仍较长,5年生存率接近90%。因此,建议针对胸腺肿瘤开展较长时间的随访(如10年),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复发状况。但是,胸腺癌常伴有远处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5%。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初步诊断胸腺瘤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评估。临床诊断需要综合分析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如果患者出现了

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伴有前纵隔肿块,需要考虑胸腺瘤的可能性。胸腺癌患者常常会出现非特异性的局部刺激或压迫症状,如肿瘤侵及肺和支气管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肿瘤压迫交感神经时,可能会引起Horner综合征;肿

瘤压迫喉返神经时,可能会导致声音嘶哑;当上腔静脉受压时,可能会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胸腺肿瘤的诊断需要与前纵隔其他类型肿瘤和非恶性胸腺病变相鉴别。胸腺上皮肿瘤是前纵隔肿物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前纵隔肿物的35%;其次为淋巴瘤(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

或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25%;生殖细胞肿

瘤(畸胎瘤或精原细胞瘤或非精原细胞瘤)约占20%。淋巴瘤患

者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乳酸脱氢酶升高;畸胎瘤影像学上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呈脂肪和囊性改变。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瘤体较大,精原细胞瘤常伴有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非精原细胞瘤则常伴有甲胎蛋白

升高。转移癌最常见的为肺癌转移。区分胸腺恶性肿瘤与生理性胸腺增生存在一定难度。应激、损伤、化疗、放疗、抗激素治疗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能导致胸腺反应性增生。胸腺淋巴增

生最常见于重症肌无力患者,但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病或血管疾病等患者。

在病理上,胸腺肿瘤被归类为上皮肿瘤,以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结合为特征。胸腺癌具有恶性细胞特征,而胸腺瘤在细胞学角度一般被认为是偏良性病变。胸腺癌是一种少见的上皮来源恶性肿瘤,较胸腺瘤更具侵袭性。胸腺癌占胸腺肿瘤发病率的15%左右,胸腺癌患者的发病率和生存时间均明显低于胸腺瘤患者。胸腺癌最常见的细胞组织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淋巴上皮癌和未分化癌。

2015年,XXX将胸腺上皮肿瘤分为6个亚型,分别为A 型、AB型、B1型、B2型、B3型和C型。这些亚型的分型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根据肿瘤组织不同亚型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将组织学分型简化为低危组、高危组和胸腺癌组三个亚型。不同分组之间的治疗和预后存在一定差异。组织病理分型和手术根治性切除是关系到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胸腺肿瘤的影像学评估标准检查是对胸部纵隔和胸膜进行从肺尖到肋膈隐窝的增强CT扫描。CT在前纵隔肿物诊断方面与MRI相当或更优,但囊性病变除外。胸腺瘤表现为前上

纵隔边界清楚、有包膜、密度均匀的肿物。然而,如果肿物出现出血、坏死或囊肿形成,则胸腺瘤在影像上的表现可以是多样的。胸腺癌常会出现局部浸润,也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胸腺癌影像学上表现为大块边界不清、易引起渗出的前纵隔肿物,常伴有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

胸腺瘤的影像学特征包括低衰减、对称和脂肪模式,保持胸腺的双锥体形状。然而,很难通过CT评估胸腺肿物是否存在侵袭性。但是,侵袭性肿物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血管损伤和周围肺组织分界不清。如果CT诊断不明确,可以采用MRI 评估肿瘤对周围脂肪的浸润情况。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不常规推荐用于胸腺肿瘤的评估。尽管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的摄取值可能偏高,但胸腺增生也可表现为高代谢活性。对于进展期、晚期肿瘤可以选择PET-CT扫描用于评估远处转移情况。

胸腺上皮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Masaoka-Koga分期系统是目前常用的分期系统,而TNM分期系统也被建议用于胸腺肿瘤的分期。胸腺肿瘤的预后与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密切相关,因此Masaoka-Koga分期仍然是制定治疗策略

的主要依据之一。胸腺上皮肿瘤的不同亚型和分期详见表1和表2.

胸腺上皮肿瘤的治疗主要基于手术可切除性和完整性。在XXX分期治疗方案尚未完善的情况下,Masaoka-Koga分期通

常被用于指导临床治疗。XXX分期和Masaoka-Koga分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结合二者综合考虑制定治疗策略。胸腺瘤的TNM分期应该采用AJCC第八版,详见表3.病理分期需

要经过镜下确认。

对于Masaoka-KogaⅠ期的胸腺瘤,手术治疗是首选。对

于完全切除的Ⅰ期胸腺瘤,不建议进行术后辅助治疗。对于未完全切除的病灶,推荐进行术后放疗(50~54 Gy)。如果术

后病灶仍然明显残留,放疗剂量应该参照根治性放疗。

2.对于Masaoka-KogaⅡA期的胸腺瘤,手术治疗是首选。对于R0切除的患者,国际指南推荐术后辅助放疗,但是这个

建议仍然存在争议。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通常认为A型和

B1型胸腺瘤的术后辅助放疗指征较弱,而B2型和B3型的指

征较强。建议术后辅助放疗剂量为45~50 Gy。对于R1切除

的患者,推荐进行术后放疗,剂量建议为54~60 Gy。

3.对于Masaoka-KogaⅡB期的胸腺瘤,手术治疗也是首选。对于R0切除的患者,国际指南推荐术后辅助放疗,但是这个

建议仍然存在争议。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通常认为A型和

B1型胸腺瘤的术后复发风险较低,而B2型和B3型的风险较高。建议术后辅助放疗剂量为45~50 Gy。对于R1切除的患者,推荐进行术后放疗,剂量建议为54~60 Gy。

4.对于Masaoka-KogaⅢ~ⅣA期的胸腺瘤,对于可切除

的患者,推荐直接手术治疗。尽管缺乏高级别证据,大部分资料支持术后辅助放疗(45~50Gy)。对于初始评估无法切除

的患者,应先行新辅助化疗(优选蒽环为基础的方案)、新辅助放疗(40~50Gy)或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新辅助治疗后

肿瘤转化为可切除病灶,可选择手术治疗。如果术前未行新辅助放疗,则建议术后进行辅助放疗(45~50 Gy)。如果病灶为

不完全(R1~R2)切除,则应进行局部残留区域加量放疗。

如果经诱导治疗后仍不可切除或R2切除,则建议进行根治性

放疗(60 Gy)或选择同步放化疗。对于病灶不可切除者,也

可初始选择同步放化疗(铂类和依托泊苷,60 Gy)。

5.对于Masaoka-KogaⅣB期的胸腺瘤,化疗为主要的综合治疗方法。如果经过化疗后,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可以考虑手术或放疗。如果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可接受根治性放疗,建议进行同步放化疗。如果化疗后有局部残留病灶或者局部症状较重,可以进行姑息放疗以缓解症状。

综合治疗原则:

1.对于Masaoka-KogaⅠ期的胸腺瘤,手术治疗是首选。对于R0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辅助放疗(45~50 Gy);对于R1切除的患者,推荐进行术后放疗(50~54 Gy)。

2.对于Masaoka-KogaⅡ期的胸腺瘤,手术治疗是首选。对于R0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辅助放疗(45~50 Gy);对于R1切除的患者,推荐进行术后放疗(50~54 Gy),并可以考虑术后辅助化疗。

3.对于Masaoka-KogaⅢ~ⅣA期胸腺瘤(癌)患者,如果病灶可切除,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并术后进行辅助放疗(45~50Gy)和局部区域加量,可以考虑术后辅助化疗。如果初始评估无法切除病灶,应先进行新辅助化疗(优选蒽环为

基础的方案)、新辅助放疗(40~50Gy)或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过治疗后肿瘤转化为可切除病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如果术前未进行新辅助放疗,术后应进行辅助放疗(45~

50Gy)。对于R1~R2切除者,可以考虑给予局部残留区域

加量放疗,并且可以考虑术后辅助化疗(R0或R1切除)。如果病灶经过诱导治疗后仍然不可切除或为R2切除者,可以给予根治性放疗(60 Gy)或选择同步放化疗。对于病灶不可切除的患者,也可以初始选择同步放化疗(铂类和依托泊苷,60 Gy)。

4.对于Masaoka-KogaⅣB期胸腺瘤(癌)患者,标准化疗是首选治疗。如果化疗后仍有局部残留病灶,或者局部症状较重,可以考虑进行姑息放疗来缓解症状。

三、胸腺上皮肿瘤的治疗应该由由胸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医师组成的多学科诊疗团队综合制定最佳治疗计划。

一)外科治疗方面,对于可手术切除的Masaoka-Koga分期Ⅰ~ⅢA期胸腺瘤(癌),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外科标准

手术推荐胸腺完全切除,包括切除胸腺肿瘤、残存胸腺和胸腺周围脂肪。全部或部分经胸骨正中切口为胸腺完全切除的首选入路。对于瘤体偏向一侧较多且边界清楚、未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可选择胸前外侧切口入路。对于Masaoka-Koga分期Ⅰ~Ⅱ期且不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癌)患者,胸腺次全切除术(保留部分胸腺和胸腺旁脂肪组织)是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术前应由具备胸腺肿瘤手术经验的胸外科医师进行评估。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胸腺瘤(癌),可以通过穿刺活检或开放式活检明确病理类型,但在活检时应避免经胸膜入路。

在为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拟行手术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症状评估和体格检查,并进行药物治疗。对于完整的胸腺瘤(癌)切除,需要切除全部肿瘤及其受累的邻近组织,包括心包、膈神经、胸膜、肺甚至大血管。但是,需要避免双侧膈神经切除,以避免术后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在胸腺完整切除时,还需要检查胸膜表面是否有转移灶,如果可行,建议一并切除胸膜转移灶。手术标记应放置在近肿瘤切缘、术后残留病灶或与肿瘤粘连未切除的正常组织区域,以便术后行精准放疗定位。由于缺乏长期生存数据,不常规推荐微创手术,而只建议微创手术作为临床Ⅰ期及部分Ⅱ期胸腺瘤(癌)患者的可选择术式。

在手术过程中,保留膈神经不会影响术后生存,但会增加胸腺瘤(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尤其对于合并重度重症肌无力的胸腺肿瘤患者,术前需要对保留膈神经的手术方式与胸腺完全切除进行衡量。此外,冰冻病理切片假阴性率较高,不推荐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取代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来评估胸腺肿瘤术后切缘的情况。

ITMIG建议对所有类型的胸腺肿瘤进行区域淋巴结切除,并推荐常规清扫前纵隔淋巴结和颈前区淋巴结。对于

Masaoka-Koga分期Ⅲ~Ⅳ期的胸腺瘤(癌),根据肿瘤所在

具体部位,鼓励对其他胸腔内淋巴结(如气管旁、主动脉旁及隆突下)进行系统淋巴结采样。

对于胸腺上皮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手术指征主要为病情进展迅速、药物治疗不理想的患者。手术指征包括:(1)年轻,病程短,肌无力严重,药物治疗不易控制;(2)对药物耐受,调整治疗方案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此外,放射治疗也是一种治疗选择。

放疗治疗计划需要由有相关治疗经验的放疗科医师制定。明确的放疗指征包括无法手术切除的胸腺瘤(癌)(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后疾病进展)和不完全手术切除后的胸腺瘤(癌),应行根治性放疗。对于局部晚期胸腺瘤(癌),术后应进行辅助治疗。对于晚期胸腺瘤(癌)化疗后,也可以考虑姑息手术治疗。放疗科医师需要与外科医师沟通术中发现,以协助确定目标靶区范围,并与病理科医师沟通病灶组织学形态、侵袭程度(如包膜外浸润程度)和手术切缘病理情况。

放疗的靶区和剂量需要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确定,而剂量和分割方案则取决于放疗适应证和术后肿瘤切除的完整性。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病灶,放疗剂量应为60~70Gy;对于术后

肿瘤切缘阴性的病人,放疗剂量应为45~50Gy;对于显微镜

下术后切缘阳性的病人,放疗剂量应为54Gy;对于肉眼术后

切缘阳性的病人,放疗剂量应为60~70Gy,与不可切除病灶

的放射剂量相同。术后辅助放疗剂量一般为40~50Gy,常规

放疗分割计划为每次1.8~2.0Gy,持续4~6周。针对胸腺瘤

不会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不建议扩大野选择性淋巴结照射。

对于转移性胸腺瘤,可根据姑息治疗目标值的高低,选择姑息剂量(例如,8Gy,分1次完成;20Gy,分5次完成;

30Gy,分10次完成)至根治性剂量(60~70Gy,常规分割),以实现更持久的局部控制。对于体积有限的转移灶,建议采用高度适形放疗技术,情况允许可行立体定向放疗。

在放疗的肿瘤靶区中,应包括所有肉眼可见肿瘤范围,并将术中放置的放疗标记包括在术后辅助放疗的靶区中。术后辅助放疗的临床靶区应包括整个瘤床、部分切除者包括切除瘤床和残留胸腺、手术夹标记和所有潜在的残留病灶部位,并参考患者术前影像资料、手术记录所见来定义临床靶区。计划靶区应基于临床靶区本身、照射中患者呼吸及器官的运动以及由于日常摆位、治疗中靶位置和靶体积的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

推荐基于CT的放疗计划。根据肿瘤位置,常见的前上纵

隔肿物可考虑头颈肩网罩固定,双手置于体侧。如果病变头脚跨度广,可采用手臂上抬置于额部的治疗体位,并用体膜固定。鼓励对靶区运动进行模拟,靶区运动应依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放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放疗应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以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如心脏、肺、食管和脊髓。调强放疗(IMRT)可以进一步优化放

疗剂量的分布并减少正常组织的辐射剂量。研究显示,与IMRT相比,质子放疗(PBT)可以改善放疗剂量分布,从而

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如肺、心脏、食管。此外,PBT在局

部控制和不良反应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可考虑使用PBT。

对于内科治疗,化疗适用于ⅣB期的不可手术切除和不可

放疗的转移性胸腺瘤。对于Ⅲ期或Ⅳ期术后完全切除的胸腺瘤和胸腺癌,不推荐单纯的术后辅助内科化疗,因为此时术后单纯化疗无证据提示生存获益。对于R1切除的Ⅱ~Ⅳ期胸腺癌

患者,术后可考虑辅助化疗,尤其是术前未经诱导治疗的患者。对于局部晚期(Ⅲ~ⅣA期)胸腺瘤(癌),如果根据影像学评估无法手术完全切除,应先进行诱导化疗,继而根据病灶转归情况决定后续手术或放疗。胸腺瘤诱导化疗方案尚未统一,但现有证据推荐顺铂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包括CAP方案(环

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和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对

于胸腺癌患者,诱导治疗也可选择依托泊苷和铂类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通常,2~4个周期诱导化疗后重新进行手术评估,若病灶可完全切除,推荐进行手术治疗。

晚期或转移性(ⅣB期)胸腺瘤(癌)的治疗方案应该以铂类为基础进行联合化疗。化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肿瘤相关症状,缩小肿瘤的体积。然而,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数据证明化疗是否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由于缺乏标准化疗方案,胸腺瘤(癌)的治疗方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往的研究表明,含蒽环类药物及多药联合方案相较含依托泊苷方案改善了患者的肿瘤缓解率。因此,CAP方案可以作为胸腺瘤的一线

化疗方案。其他一线治疗方案包括CAP方案联合泼尼松、顺

铂+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顺铂和依托泊

苷+异环磷酰胺+顺铂。对于胸腺癌的一线化疗,紫杉醇+卡铂

是首选方案。对于胸腺瘤(癌)的二线化疗方案,可以选择依托泊苷单药、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吉西他滨±卡培他滨、异

环磷酰胺、奥曲肽±泼尼松、单药培美曲塞、单药紫杉醇等。

胸腺上皮肿瘤的一线、二线全身治疗方案详见表4.胸腺上皮肿瘤常用的一线联合化疗方案见表5.胸腺瘤的二线全身治疗方案包括依托泊苷、依维莫司、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吉西他滨±

卡培他滨、异环磷酰胺、奥曲肽(包括长效奥曲肽)±强的松(需进行核医学扫描,以评估奥曲肽高摄取疾病)、培美曲塞、紫杉醇。对于胸腺癌的二线全身治疗方案,可以选择依维莫司、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吉西他滨±卡培他滨、仑伐替尼、奥曲

肽±强的松(需进行核医学扫描,以评估奥曲肽高摄取疾病)、紫杉醇、帕博利珠单抗、培美曲塞、舒尼替尼、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

胸腺瘤(癌)目前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循证医学证据也有限,因此其疗效预测标志物及预后尚不明确。但是,一项针对化疗后复发的胸腺瘤(癌)的Ⅱ期临床研究表明,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经过舒尼替尼治疗的16例胸腺瘤患者中,1例出现部分缓解,12例疾

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客观有效率为6%,疾病控制率为8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5个月,1年生存率为86%。对于23例胸腺癌患者,6例出现部分缓解,15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客观有效率为26%,疾病控制率为9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2个月,

中位总生存时间数据未达到,1年生存率为78%。需要注意的是,舒尼替尼治疗相关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淋巴细胞减少、疲劳和口腔黏膜炎。

另一项针对既往含铂化疗失败的50例胸腺瘤(癌)的Ⅱ

期临床研究表明,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44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1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

解,38例疾病稳定,疾病控制率为8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

间为10.1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5.7个月。需要注意的是,依维莫司治疗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胃炎、乏力、黏膜炎和肺炎。值得一提的是,胸腺瘤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6.6个月,而胸腺癌患者仅为5.6个月。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被证明对胸腺肿瘤,尤其是胸腺瘤,具有治疗作用。在25例胸腺瘤患者中,接受XXX他治

疗后,有2例病情得到部分缓解(PR),17例病情稳定(SD),5例病情进展(PD),1例无法评估疗效。总缓解率为8%,疾病控制率为79%,中位PFS为11.4个月,中位OS

尚未达到(中位OS>29.2个月),1年生存率为77%,2年生存率为66%。而在16例胸腺癌患者中,有8例病情稳定(SD),8例病情进展(PD),总缓解率为0%,疾病控制率

为50%,中位PFS为2.7个月,中位OS为12.4个月,1年生

存率为55%,2年生存率为0%。XXX他治疗胸腺瘤(癌)的

主要不良反应包括QT间期延长、注射部位疼痛、淋巴细胞减

少等。

多项研究表明,胸腺肿瘤上皮细胞中存在较高水平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胸腺瘤中PD-L1表达可达

23%~68%。这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L1单抗可能是治疗胸腺瘤的有效方法。一项Ⅰ期临床研究使用PD-L1单抗Avelumab治疗晚期胸腺瘤,结果显示,在7例复发性晚期胸腺瘤患者中,4例病情得到部分缓解(其中2例确认PR,2例为未经确认的PR),2例病情稳定(SD),1例病情进展(PD),总缓解率为57.1%,缓解持续时间为4~17周。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免疫系统不良反应,其中1~2级不良反应较为常见,2~4级不良反应较少见。

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显示,抗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含铂化疗失败后的胸腺瘤患者中,ORR为28.6%,DCR为100%,中位PFS为6.1个月,中位随访14.9个月,而对于胸腺癌患者,ORR为19.2%,DCR为73.1%,中位PFS为6.1个月,中位OS为14.5个月。其中,PD-L1高表达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需要关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尤其是存在自身免疫综合征的患者。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其他的疗效预测标志物。

在随访方面,术后3~4个月需要进行胸部CT检查作为基线检查。对于Masaoka-KogaⅠ期胸腺瘤(癌)R0切除后的

患者,前2年每6~12月需要进行1次胸部增强CT检查,随后每年进行1次检查。对于Masaoka-KogaⅡ~Ⅳ期胸腺瘤(癌)R0切除后的患者,也需要经过规范的术后治疗,并在前2年每6个月进行1次胸部增强CT检查,随后每年进行1次检查。对于R1切除或R2切除后的胸腺瘤(癌)患者,同样需要经过规范的术后治疗,并在前2年每6个月进行1次胸部增强CT检查,随后每年进行1次检查。

5.对于患有潜在可切除的胸腺瘤(癌)的患者,如果病灶处于局部晚期、孤立转移灶或同侧胸膜转移,治疗后需要进行规范的术后治疗,并在前两年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胸部增强CT 检查,随后每年进行一次检查。

6.对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晚期胸腺瘤(癌),需要根据所选治疗方式进行规范的随访。在随访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临床诊疗指南(肿瘤科分册)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肺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1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肺癌诊疗水平,改善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高危职业接触史(如接触石棉)以及肺癌家族史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 (1)刺激性干咳。 (2)痰中带血或血痰。 (3)胸痛。 (4)发热。 (5)气促。 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癌肿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癌肿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癌肿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当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当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10)血行转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现转移器官的相应症状。 (三)体格检查。 1.多数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

非侵袭性胸腺瘤

非侵袭性胸腺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非侵袭性胸腺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非侵袭性胸腺瘤(ICD-10:+M8580/0)。 行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经体检CT或者X线检查发现有前上纵膈占位性病变。 3.鉴别诊断:生殖细胞肿瘤、淋巴瘤、胸骨后甲状腺肿、侵袭性胸腺瘤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手术治疗: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的非侵袭性胸腺瘤。

(四)标准住院日≤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M8580/0非侵袭性胸腺瘤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试验; (2)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血型; (3)X线胸片、胸部增强CT、心电图、肺功能。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葡萄糖测定、超声心动图、CTPA、心肌核素扫描、Holter、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细胞免疫功能检查、相关肿瘤标志物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

卫生部临床路径(附表单)

目录 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 社区获得性肺炎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3 支气管扩张 1.4 支气管哮喘 1.5 自发性气胸 1.6 肺血栓栓塞症 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2.1胆总管结石 2.2胃十二指肠溃疡 2.3反流性食管炎用 2.4大肠息肉 2.5轻症急性胰腺炎 2.6肝硬化腹水 2.7无胆管炎或胆囊炎的胆管结石 2.8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9肝脓肿 2.10胃恶性肿瘤 2.11慢性胆囊炎 2.12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 2.1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 2.14脾破裂 2.15上消化道出血 2.16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2.17胃溃疡合并出血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出血 3.3吉兰巴雷综合症 3.4多发性硬化 3.5癫痫 3.6重症肌无力 3.7脑挫裂伤 3.8脑梗死 3.9病毒性脑炎 3.10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4.8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 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5.2.1初治APL 5.2.2 完全缓解的APL 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6.1终末期肾脏病 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 6.3急性肾损伤 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 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 7.1 1型糖尿病 7.2 2型糖尿病 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7.4库欣综合征 7.5 Graves病 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8.1急性乳腺炎 8.2直肠息肉 8.3门静脉高压症 8.4腹股沟疝 8.5下肢静脉曲张 8.6血栓性外痔 8.7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8.8结节性甲状腺肿 8.9乳腺癌 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9.1颅前窝底脑膜瘤 9.2颅后窝脑膜瘤 9.3垂体腺瘤 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9.5三叉神经痛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 【摘要】胸腺肿瘤是胸部肿瘤相对罕见的一种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学分类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约为4.09/100万,略高于欧美国家。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是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目前,中国胸腺上皮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胸腺肿瘤是相对罕见的一类肿瘤,通常位于前纵隔,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病理学分类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其发病率为1.3~3.2/100万。2019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上报2016年肿瘤数据登记处为682个,质量控制后共纳入487个肿瘤登记处,覆盖人口3.8亿,年报显示,筛选胸腺恶性肿瘤(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C37)的新发病例为1 562例,发病率约为4.09/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2.73/100万,高于欧美国家。基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北美的胸腺肿瘤发病率为2.14/100万,胸腺肿瘤在亚裔人中的发病率(3.74/100万)高于高加

索族裔(1.89/100万)。2016年中国胸腺上皮肿瘤死亡710例,死亡率1.86/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1.20/100万,2000年始至今发病率呈波动性增高趋势。根据现有文献报道,很多既往为良性的早期胸腺肿瘤,术后亦有复发转移可能,因此,恶性或良性胸腺瘤的相关术语已不再适宜,目前所有胸腺肿瘤均已被视作恶性肿瘤。2015年3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了WHO胸腺上皮肿瘤分类,分类的制定基于国际胸腺肿瘤协作组(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ITMIG)于2011年12月组织的多学科研讨会上对胸腺肿瘤达成的共识。胸腺肿瘤属于惰性肿瘤,即使疾病进展后,部分胸腺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仍较长,5年生存率接近90%。因此,建议针对胸腺肿瘤开展较长时间的随访(如10年),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和复发状况。而胸腺癌常伴有远处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5%。 一、诊断 (一)诊断的基本原则 1. 临床表现:胸腺肿瘤起病隐匿,当肿瘤体积较小时,患者常无体感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患者首发表现为纵隔局部压迫症状,如胸闷、气短、头面部肿胀感等。1/3的胸腺瘤患者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为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在AB型、B1型和B2型胸腺瘤中最为常见,多与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有关。其他常见伴发疾病包括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5%)和低γ球蛋白血症(5%)。

胸腺瘤

胸腺瘤【基本外科讨论版】 胸腺 流行病学及病因胸腺瘤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是常见的前纵隔肿瘤,约占纵隔肿瘤的l 5%一20%。胸腺瘤生长缓慢,临床表现复杂位置多变组织成分繁多且无统一的组织学分类,预后因素存在争议。年龄7-67岁,平均38.9岁。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胸腺瘤多见于30一50岁,平均发病年龄44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资料来源 :医学教育网。多数作者认为性别和年龄对预后无明显影响。Lee等认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预后差,我们的研究中60岁以上ll例,其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5%36.36%18.18%,而60岁以内58例分别为92.54%74.56%51.17%。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约95%胸腺瘤发生在前纵隔,少数病例肿瘤位于颈部肺门及肺实质内。本组病例中88.4%位于前纵隔,肿瘤生长部位对手术处理和预后无明显影响。3例合并MG 患者的肥大胸腺内有2个胸腺瘤,其中2例的胸腺瘤均为良性,1例为良性恶性各1枚,这提示胸腺瘤可以多中心起源,可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发现后纵隔胸腺瘤一例[18] 病理 实际上理想的肿瘤分类应具备能反映肿瘤的组织学形态、组织发生与临床相关性!以及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几方面。胸腺瘤Masaoka病理分期: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临床病理分期。I期:肉眼下包膜完整,显微镜下包膜无侵犯; II期:肉眼下肿瘤侵犯周围脂肪或纵隔胸膜,或镜下包膜受侵犯; III期:肉眼下肿瘤侵犯邻近器官; IV期:胸膜心包播散,淋巴或远处转移。( a肿瘤胸腔内种植转移,b肿瘤淋巴或血源远处转移) I期为良性,II、III、IV期为恶性,I期5年生存率100%,II十III十IV期为78%。也有作者认为I期II期预后无明显差别。I期25例,II期l 2例,III期28例,IV期4例 [注:统计病例总数为69例,下同] ogawa明,在I期患者中肿瘤周围有粘连患者复发率高于无粘连者,所以我们提倡I期肿瘤较大和粘连者术后应行放疗。国内研究也表明在无明显外侵病例中,客观衡量术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较困难,而将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组归于II期[2],将肿瘤与周围组织致密粘连组外侵不明显者也归入II期按Rosai/Levine(R/L)标准:1978年Rosai/Levine提出的分类,依据细胞学特征和包膜完整性来区分良恶性,包膜完整无浸润为良性,包膜受到侵犯者为恶性。恶性胸腺瘤又分为1型和2型,1型无细胞异形性改变,2型即胸腺癌,细胞有明显异形性改变,这种分类得到广泛认可。良性胸腺瘤25例;恶性胸腺瘤l型37例,2型(胸腺癌)7例。胸腺瘤浸润转移或种植的不同分为1、包膜内:肿瘤完全局限于包膜内。2、微小浸润:肿瘤位于包膜内,但有灶性浸润性转移至纵隔脂肪;微小浸润通常是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而临床上无法判断3、广泛浸润:胸腺瘤浸润邻近组织。 4、种植:如种植于心包,胸膜。 Lattes/Bernatz(L/B)组织学分类:20世纪80年代,将胸腺瘤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多数研究认为此分类对判断胸腺瘤良恶性及预后意义不大。淋巴细胞型24例,上皮细胞型26例,混合型l 6例,梭形细胞型3例。皮质髓质胸腺瘤分类:1985年Marino和Kirchner等根据胸腺瘤上皮细胞

胸腺瘤分型?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4

胸腺瘤分型?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4 胸腺瘤分型 胸腺肿瘤是指发生在胸腺上皮细胞上的良性或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胸腺瘤包括胸腺上皮瘤和胸腺间质瘤。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对胸腺瘤的分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 1. 胸腺上皮瘤 胸腺上皮瘤是最常见的胸腺瘤类型,占所有胸腺肿瘤的80-90%。胸腺上皮瘤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提腺瘤(Thymoma) 提腺瘤是胸腺上皮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胸腺瘤的50-60%。提腺瘤可以根据WHO的分类分为A、AB、B1、B2、B3和C六个亚型。亚型之间主要依据瘤细胞形态和增殖指数的差异进行分类。 - A型提腺瘤:细胞形态规整,增殖指数低,预后良好。 - AB型提腺瘤:细胞形态和AB亚型相似,增殖指数中等,预后尚好。 - B1型提腺瘤:细胞形态与正常胸腺相似,增殖指数较高,预后尚好。 - B2型提腺瘤:细胞形态多样,有少许异形细胞,增殖指数适中,预后较好。 - B3型提腺瘤:细胞形态多样,有明显的异形细胞,增殖指数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 C型提腺瘤:细胞形态异常,增殖指数极高,预后差。 (2) 胸腺癌(Thymic carcinoma) 胸腺癌是一种相对稀少但恶性程度较高的胸腺瘤,占所有胸腺瘤的10-20%。胸腺癌可以根据瘤细胞形态分为不同亚型。 - 角化癌:瘤细胞具有角化细胞特征。 - 未分化癌:瘤细胞基本无法分化,具有强烈的恶性特征。 - 腺癌:瘤细胞形成腺管结构。 - 黏液腺癌:瘤细胞形成黏液性分泌物。 2. 胸腺间质瘤 胸腺间质瘤较为罕见,占所有胸腺肿瘤的10-20%。胸腺间质 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亚型: (1) 胸腺淋巴瘤(Thymic lymphoma) 胸腺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腺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类型和免疫表型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弥漫大细胞型淋巴瘤、结节性硬化型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 (2)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Thymic neuroendocrine tumor)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指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类型和组织学特点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和类癌等。 总结起来,胸腺瘤可以分为胸腺上皮瘤和胸腺间质瘤两大类。胸腺上皮瘤主要包括提腺瘤和胸腺癌,而胸腺间质瘤则包括胸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中国特色肺癌诊疗指南值得关注的四大特点五个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解读“中国特色肺癌诊疗指南值得关注的四大特点五个关键词 特点一:结合中国国情 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的最大特点。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肺癌相关诊疗指南, 但这些指南大多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指南为参考,主 要基于国际上最新的研究结果和证据。但实际上,中国肺癌的发病年龄、 高危因素、诊断技术、治疗药物等与国外相比均有一定差异。比如,美国 肺癌的高发人群是55岁以上的吸烟人群,而我国人群肺癌的发病率从45 岁开始就呈显著上升趋势,不吸烟女性肺腺癌的发病率也显著高于国外, 如果照搬国外的筛查标准,仅对55岁以上的吸烟者进行筛查,将会漏诊 一大批肺癌患者,尤其是不吸烟的女性患者。此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诊疗指南的制定必须考虑药物和治疗措施的可及性,以及不同地区在 治疗选择上存在的差异。 特点二:增加关注度高的肺癌筛查和诊断的内容 与多数指南將重点放在“治疗”上不同,专家组在制定《中华医学会 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时,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及最新研究进展,对目前人们关注度高的肺癌筛查予以专门章节介绍。为方便理解和查询, 指南中还附有肺癌筛查管理和结节管理流程图。同时,该指南还对其他指 南较少涉及的肺癌诊断予以专门章节介绍。 特点三:对临床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针对多原发肺癌的治疗,指南推荐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优先处理主病灶,兼顾次要病灶,在不影响患者生存及符合无瘤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切除

病灶,并尽可能保留肺功能(如亚肺叶切除)。寡转移是指单个器官的孤 立转移病灶(主要指3个以下病灶),分为同时性寡转移和异时性寡转移。肺部手术前存在孤立性脏器(脑、肾上腺或骨)转移者,应根据肺部病变 分期原则进行治疗。肺部手术后出现孤立性脏器(脑、肾上腺或骨)转移者,应根据孤立性脏器转移灶进行治疗,使患者生存获益最大化。 特点四:根据国情对肺癌的治疗方法进行适当更新 近年来,肺癌的治疗药物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化疗药物以外, 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以及用于三线治疗的我国自主研发的多靶 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为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指南结合国情,对早期肺癌、局部晚期肺癌、晚期肺癌的治疗方法进行了适当更新。 关键词一:危险因素 ·吸烟吸烟和许多癌症发生有密切关系,尤以肺癌为甚。吸烟与鳞状 细胞癌和小细胞癌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肺癌发生的高峰期往往滞后于吸 烟高峰期,开始吸烟年龄越小、每日吸烟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引起肺 癌的相对危险度越大。被动吸烟也会增加肺癌的发生风险。 ·环境污染、工业废气、粉尘、汽车尾气以及室内污染,都是导致肺 癌发生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以及石棉、氡、砷及其化 合物等高致癌物质者,更易罹患肺癌。 ·肺癌家族史及既往肿瘤病史这类人群往往可能携带异常基因突变。 有证据表明,有一级亲属被诊断肺鳞状细胞癌的人患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45岁及以上人群在我国,45岁以下人群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45 岁及以上人群肺癌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

胸腺瘤诊断治疗指南

胸腺瘤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大约95%的胸腺瘤发生在前纵隔,少数发生在纵隔以外的部位如颈部、 肺门和肺实质内。在纵隔内,胸腺瘤还可发生在前纵隔的心膈角处,甚至有报 道如息肉一样的气管内胸腺瘤。 所有胸腺瘤均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但仅有4%的胸腺瘤是由单一的胸腺 上皮细胞组成,绝大多数胸腺瘤是胸腺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组成的。胸腺 82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 瘤分以下四种类型:①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组织中,淋巴细胞成分超过66%; ②上皮细胞型:胸腺瘤组织中,上皮细胞成分超过66%;③淋巴、上皮细胞 混合型:胸腺瘤组织中,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所占的比例相

同;④梭形细胞 型:为上皮细胞型的一个亚型。 胸腺瘤的各种组织类型中,淋巴细胞型约占22%,上皮细胞型约占27%。 淋巴、上皮细胞混合型约占50%,梭形细胞型所占比例最少。 1985年,Marino等根据显微镜下肿瘤胸腺上皮细胞的形态,将胸腺瘤分 为三种组织学类型:①皮质型:由中等到较大的上皮细胞组成,核呈圆形或卵 圆形,染色质细而分散,核仁位于中央。胞浆不清楚。肿瘤内有许多不成熟的 淋巴细胞。②髓质型:由小到中等的上皮细胞组成,核的形状不规则,多呈梭 形,没有核仁。肿瘤内淋巴细胞数量较少,且都是成熟的T 细胞。③混合型: 由皮质型和髓质型两种成分组成。该分类方法公布后,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

为临床所接受。 肉眼看,胸腺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大小不一。肿瘤质地软,颜色为 深褐色或灰红色。肿瘤可有分叶,其间有明显的灰白色纤维组织间隔。除了 整个胸腺组织已被胸腺瘤组织所取代外,绝大多数胸腺瘤与正常胸腺组织相 接壤。 胸腺瘤中,可经常见到各种退行性变,如出血、钙化和囊性变等。 胸腺瘤的大体形态特征中,最重要的是肿瘤的包膜是否完整以及肿瘤是否 侵及邻近的正常器官。所有胸腺瘤中,良性胸腺瘤即包膜完整的非浸润型胸腺 瘤所占的比例大约是40%~70%。偶尔,这些包膜完整的非浸润型胸腺瘤, 显微镜下却发现肿瘤细胞已经浸润到包膜或包膜外,这类胸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对于提高胸腺上皮肿瘤的诊疗水平,规范化临床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综述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过程和内容。 胸腺上皮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胸腺癌和胸腺类癌。由于病因不明、症状多样、易被误诊和难以手术切除等特点,临床诊疗领域对该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案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规范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国胸外科学会胸腺疾病学组于2024年制定了《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 指南的制定过程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制定组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验丰富的胸外科专家和肿瘤学专家组成。制定组首先进行了系统性的文献检索和筛选,收集了大量的胸腺上皮肿瘤相关的研究文章和临床试验资料。然后,在组内进行了多次专家会议,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和专家经验,共同讨论和制定了诊疗指南的内容。 指南主要包括胸腺上皮肿瘤的分类、诊断、分期、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内容。在分类上,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将胸腺上皮肿瘤分为良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三种类型。在诊断上,指南提出了详细的诊断流程和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胸腺上皮肿瘤,指南给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和原则。对于手术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也可以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复发。指南还对术后随访和复发的管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总之,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旨在改善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该指南的出台对于规范临床操作、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胸腺上皮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指南的实施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和遵循,同时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专业经验进行个体化治疗。

胸腺法新又被纳入这一指南,填补了国内CRF的空白!

胸腺法新又被纳入这一指南,填补了国内CRF的空白! 什么是CRF? CRF是由癌症或癌症治疗引起的一种痛苦的、持续的倦怠或体力不支,与近期运动量不符,且不能通过休息缓解。临床表现为持续2周以上出现倦怠,常伴有认知障碍及情绪低落等,且妨碍日常生活[16]。 癌症和疲劳有关? 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发现,癌症与疲乏关系密切,癌症相关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癌症患者最为常见的伴随症状。癌症相关性疲乏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工作、社会关系、情绪、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可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中断,甚至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 CRF发生率如何? 2020年全球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约457万人,死亡病例约300万人。癌症相关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是癌症患者最为常见的伴随症状,且持续时间长。癌症诊断时CRF发生率达40%;积极治疗期间CRF发生率为62%~85%,中重度占比为30%~60%;长期随访癌症患者中重度CRF发生率约30%,可见CRF并非只发生于癌症晚期,而是会出现在癌症患者的整个患病周期。 《2021CRF诊疗指南》填补国内空白 然而,目前中国尚无相关的指南可用于指导CRF的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专家对CRF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诊疗指南(2021年版)》(以下简称“《2021 CRF 诊疗指南》”),为CRF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将填补我国在CRF规范治疗指导意见上的空白,有助于临床医师对CRF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 胸腺法新可改善CRF患者临床结局 《2021 CRF 诊疗指南》在“CRF的对因治疗”章节的首段即提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 2021要点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1要点 前言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诊疗产品的可及性、吸收精准医学新进展,制定中国常见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基本任务之一。近年来,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出现新的趋向,即基于诊疗资源的可及性,这尤其适合发展中或地区差异性显著的国家和地区。CSCO指南主要基于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和CSCO专家意见,确定推荐等级,便于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使用。 甲状腺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内分泌恶性肿瘤,近三十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呈现持续快速上涨的态势,2020年全球新发甲状腺癌病例数约为58万例,发病率在所有癌症中列第11位,预计2030年前后甲状腺癌将成为发病率位列第四的常见癌症。其中,构成比高达95%的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滤泡癌(FTC)和嗜酸细胞癌(HCC),其临床处置涉及超声医学、病理学、外科学、核医学、内分泌学、肿瘤学、放射治疗学、介入医学和检验医学等众多学科,具有鲜明的多学科诊疗特点。 1 实验室诊断及生化疗效评价 DTC相关实验室诊断指标主要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

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Tg是DTC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TgAb可干扰Tg的测定从而影响Tg的结果解读,因此必须与Tg同时检测。TSH检测是DTC患者术后随访处置的重要血清学指标,应根据不同疾病复发风险和TSH 抑制风险制定不同的TSH目标范围。 2 病理诊断 病理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前或复发性肿瘤/淋巴结超声引导下FNA (UG-FNA)、粗针穿刺、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和术后常规病理,以及分子病理检查。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在甲状腺癌术前评估、复发风险分层、指导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影像诊断和影像学疗效评价 超声、CT、MRI、131扫描、18F-FDG PET等影像学技术对DTC的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疗效评价、随访监测等具有重要作用。在不同疾病阶段宜合理选择;对于初治患者,超声是最常用的影像诊断手段,CT、MRI等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对于持续/复发/转移患者,多种影像学手段相互结合则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病情。 3.1 影像诊断

最新: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第一部分)

最新: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第一部分)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各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中国的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肺癌排名第1位,占18.06%,而肺癌死亡人数占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3.9%,同样排名第1位。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晚期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在20%左右。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防治措施、提高肺癌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为各级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建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结合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整合近年来肺癌诊治新进展,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肺癌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导性建议。本指南根据循证医学级别进行了分类推荐(表1)。 一、肺癌的筛查

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诊早治,并最终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X线摄影相比,采用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欧美多家权威医学组织的肺癌筛查指南均推荐在高危人群中采用LDCT进行肺癌筛查。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已开展或拟开展LDCT肺癌筛查,但国内对肺癌LDCT筛查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肺癌发病危险因素更为复杂,除吸烟外,在二手烟、环境油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女性非吸烟人群发生肺癌的比例远高于西方人群,因此,在肺癌筛查的具体实践中必须考虑到东西方差异。基于我国的肺癌筛查实践和既往的国内外筛查指南,本指南制定了如下参考意见。 (一)筛查人群的选择 1.年龄段(2A类推荐证据) 本指南推荐在≥45岁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2015年全国肿瘤统计数据显示,肺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推荐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5岁。 2.肺癌的危险因素(2A类推荐证据) 肺癌筛查的获益随着肺癌发病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目前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本指南对于高危人群的选择充分考虑了除年

最新:中国县域肺癌临床诊疗路径2023(完整版)

最新:中国县域肺癌临床诊疗路径2023(完整版) 摘要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规范肺癌诊疗是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然而,目前县域医院普遍面临先进诊疗技术不可及的问题。因此,在制定质控标准和临床诊疗规范时,必须结合县域医院的实际情况,拟定具体的推荐措施。药物治疗方案的推荐还需要考虑适应证获批情况以及是否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确保药物的可及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国内外现有指南和县域医院的临床工作特点,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组织专家编撰了《中国县域肺癌临床诊疗路径(2023版)》。路径详细阐述了肺癌的影像和分期诊断、病理学诊断、分子分型,以及基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制定了不同的管理与诊治流程。同时,路径根据县域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将临床场景的诊治推荐分为基本策略和可选策略进行阐述。路径中基本策略是县域医院必须达到的最低诊疗标准,而可选策略则为医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便县域医师参考使用。所有的诊疗方案推荐都严格参照了现有的指南和共识,确保了科学性。 【关键词】肺肿瘤; 县域; 临床诊疗路径; 基本策略; 可选策略

肺癌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据估计,2020年将新增220万例肺癌病例和180万例肺癌相关死亡病例。当前,肺癌依然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不论城市还是农村,肺癌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从地域分布情况看,农村肺癌新发患者占全国肺癌患者总数的39.3%,农村肺癌死亡患者数占全国每年肺癌死亡患者总数的39.7%,但基层医疗机构对肺癌的诊治能力仍亟待提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必须实现“病有所防、病有所医”,促使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卫生服务和较高水平的健康保障。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卫生事业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落实分级诊疗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县级医院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中起核心作用。《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县级(含县级市)医院达17 555所。对于肺癌这类重大疾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全身骨扫描、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等相关先进诊疗技术在县域医院的可及性普遍存在困难,在制定质控标准以及临床诊疗规范时,应当兼顾到县域医院相关的实际特点来拟定具体的推荐措施。对于药物治疗措施的推荐,也必须兼顾适应证获批情况以及是否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保证可及性。

中国国家处方集与国家基本药物

中国国家处方集与国家基本药物 《中国国家处方集》与国家基本药物管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孙淑娟2022年.6.16 Contents 《中国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 《中国国家处方集》Why When How What Signification3 《中国国家处方集》《国家处方集》:是按照各国的国家药物政 策、国家标准治疗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编写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用于指导医生遵照国家规定,对患者合理、 安全、有效地进行药物治疗的专业文件,也是 医院进行医疗管理、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实施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文件。4 《中国国家处方集》-why? 我国临床不合理用药状况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临床用药中,医务人员出现过错或低级错误不对症(坦洛新用于降压) 超适应证(二甲双胍用于减肥) 错用药(I级切口应用三代头孢) 超剂量和疗程(围术期预防用药6天) 用法错误(大观霉素静脉注射) 禁忌证下用药(脂肪乳用于胰腺炎者)等患者发生

ADR后,救治不当或抢救不及时而致患者出现严重后果的。这种过错与ADR有着本质的不同。5 《中国国家处方集》-why? 2022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按照卫生部《抗菌药 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全国118所三甲医院围术期预防用药进行调研,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现象:★3557例手术中,预防用药平均总天数:1类切口7.4天;2类切口7.6天;3类切口10.5天。★1类切口预防性用药集中在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β内酰酶抑制剂、二代头孢菌素、硝基咪唑类等;选择1代头孢菌素的病例仅为15.9%。★56.6%手术选择联合用药,抗生素+甲硝唑(多为无指征联合,仅涉及口腔、下消化道、阴道术+抗厌氧菌药甲硝唑)。★17.4%病例在术前用药,平均用药1.7~2.4天。★仅30.4%病例在术前2h内开始用药。崔德健,黎占良.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2022年,10(3):194.6 《中国国家处方集》-why? 目前,药物性损害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2022年美国有10万例住院患者因ADR死亡,在住院者死因排第4位,心血管病、肿瘤、脑卒中之后; 挪威年均因ADR死亡约占住院患者死亡人数的11.5%; 法国年均因ADR 死亡约占住院患者死亡人数的13.0%; 英国年均因ADR死亡约占住院患者死亡人数的16.0%。7

2023广东医学继续教育-胸肺部肿瘤病理诊断新进展学习班答案

1.1下列选项中,关于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的叙述错误的是B 1.2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以()为标尺记录不同亚型B 1.3关于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 1.4下列选项中,关于近端型细支气管腺瘤的描述正确的是()D 1.5下列选项中,关于原位间皮瘤的描述正确的是()D 1.6胸部SMARCA4缺失的未分化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个月C 2.1以下哪项不属于胸腺上皮肿瘤()B 2.2第五版删除了第四版中的胸腺瘤是()B 2.3区分AB型胸腺瘤和A型胸腺瘤需要哪项免疫染色指标协助确定肿瘤中未成熟T细胞的数量()A 2.4胸腺瘤的独特组织学与以下哪些特征无关()D 2.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2.6惰性胸腺瘤为主的热点突变基因是()B 3.1下列哪一个是RET融合阳性的NSCLC靶向药物()C 3.2ALK最常见的融合蛋白是()B 3.3RET融合在()中发生率最高A 3.4是肺癌患者优先用于分子检测的样本类型B 3.5肺小细胞肺癌分子检测的适宜人群包括()D 3.6MET在NSCLC中最常见的变异类型是()C 4.1肺肿瘤常发生驱动基因的异常,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D 4.2以下有关肺黏液性肿瘤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有()C 4.3关于浸润性黏液腺癌说法不正确的是()D 4.4细支气管腺瘤最典型的特点是()A 4.5患者胸片显示大叶性肺炎,穿刺病理见少量分化良好的黏液细胞,最可能的诊断是()C 4.6以下属于高级别腺癌的组织学生长方式有()B 5.1肿瘤免疫逃逸有哪些机制()D 5.2对于伴随诊断和免疫诊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5.3Fc效应中,哪一种效应引起irAE增加()C 5.4哪种标本进行PD-L1检测,阳性的可能性比较大()D 5.5关于免疫治疗的靶细胞,以下正确的是()A 5.6PD-L检测判断标准中,不用百分率表达的是()B 6.1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成分()B 6.2浸润性腺癌的诊断标准不包括()E 6.3原位腺癌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A 6.4变异型腺癌不包括()D 6.5浸润性腺癌常见组织学类型不包括()D 6.6肿瘤侵犯脏层胸膜是()E 7.1可表现出咳嗽、咳痰、咯血、喘鸣、胸闷、上腔静脉综合征、胸腔和心包积液、Pancoast综合征等C 7.2肺癌筛查的年龄段为()D 7.3获取肺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技术不包括()D 7.4建议肺癌筛查的间隔时间为()B 7.5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共()部分B 7.6肺癌的危险因素不包括()B

【肿瘤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一、脑转移并颅高压 脑是恶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的重要器官之一。脑转移的出现可以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也常与原发灶同时出现,但最多的是在发现原发肿瘤之后出现,约占脑转移的81%左右。脑转移的形式可以是单个转移灶,更多的是多发转移灶。尤其是磁共振技术的进步,发现脑多发转移灶占全部脑转移的65%-75%。 ⑴.临床表现:由于大脑功能的复杂性和部分功能的代偿性,早期出现转移时多不能被发现。少数病人因出现癫痫样发作,易被发现。多数病人出现的症状与肿瘤占位在大脑不同的功能区域所表现出各不相一的症状或体征。当占位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可以有某个肢体运动障碍,由于大脑功能有很强的代偿性,一开始不表现出明显的运动障碍,仅有肢体的间歇软弱或无力,随病情进展症状逐渐突显。当占位在感觉区域,可以有身体某个部位的异常感觉,时有时无到感觉症状的明显加重(可以是各种感觉异常)。当占位在额叶,出现精神或情感的异常。头痛不是转移的早期表现,约50%的病人出现头痛。当肿块逐渐增大,压迫神经或周围的脑组织,出现脑组织的水肿引起头痛。脑转移肿瘤的诊断,病史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CT和MRI影象学诊断是最可靠的依据。 ⑵.治疗:出现脑转移多属于晚期病人。治疗原则应是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对单个脑转移灶尽可能用保守的治疗方法,避免手术。首选是精确放疗(俗称Y刀或X刀)或适形调强放疗。对无条件做此类治疗的患者,次选手术。对出现多发脑转移灶的病人应选择普通常规放疗,即所谓的全颅放疗。无论手术还是放疗,都应配合药物化疗。化疗的药物选择是以脂溶性的化疗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为主。

2022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全文)

2022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肝癌部分(全文)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2020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905 677例,中国约占45.3%。在我国肝癌列第5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肝癌,亦指“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等多个不同病理类型。目前,国内外的规范指南均是针对“肝细胞癌”,同样本指南中的肝癌亦是指“肝细胞癌”。我国肝癌患者多以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为背景,就诊时大多数为中晚期(70%),表现为肝内肿瘤负荷大,合并门脉癌栓概率大,肝功能较差等,就诊时就失去根治性治疗手术切除机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肝癌人群具有较大差异。现有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日本肝癌诊疗等分期和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兼顾我国肝癌的疾病背景,诊疗资源的地区差异,肿瘤治疗的社会价值等方面,且难以实现个体化决策。由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倡导,中国抗癌协会组织全国肿瘤医学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编写《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的背景下,经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业内专家,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为蓝本,按照“防-筛-诊-治-康”的结构完成了本指南的编写,内容涉及肝癌的流行病学、筛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以及外科治疗、介入治疗、系统性药物治疗、放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多学科整合治疗手段,兼顾全程康复管理。全文贯彻“整合医学理念”,

以“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为指导思想,注意收纳中国的临床研究成果和经验,制订出适合中国人群,密切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符合中国肝癌特色的临床诊疗指南,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肝癌诊疗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1、流行病学概述 肝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分布,以东亚、东南亚、非洲南部及西部的发病率较高,南欧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东欧南部为中发区,欧美、大洋洲等的发病率则较低。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发病率高达18.2/10万人(男性27.6/10万人,女性9.0/10万人),仅次于肺癌、胃癌、乳腺癌,居第4位;死亡率约为17.2/10万人,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13%,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我国肝癌总的分布特点是沿海高于内陆;东南沿海江河海口或岛屿又高于沿海其他地区。农村肝癌死亡率略高于城市。高发地区气候具有温暖、潮湿、多雨等特点。东南沿海地区,如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为我国肝癌的高发区。 肝癌的年龄分布:一般来说,肝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高龄组发病率则趋向于稳定。中国启东和泰国孔敬肝癌年龄校正发病率相似,但肝癌发病率的年龄曲线却不同。中国启东<50岁人群肝癌发病率高于泰国孔敬,而在≥50岁组中,前者低于后者。提示两地区肝癌的危

中国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全文版)

中国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全文版) 【摘要】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中的第1位。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中华医学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经过共识会议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肺癌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推荐意见。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78.7万,死亡病例约63.1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最高,其次为中部、南部、北部、东部,西北部最低。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晚期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癌防治措施、提高肺癌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中华医学会组织呼吸内科、

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结合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肺癌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导性意见。本指南根据循证医学级别进行了分类推荐(表1)。 一、肺癌的筛查 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诊早治,并最终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X线摄影相比,采用低剂量螺旋CT(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欧美多家权威医学组织的肺癌筛查指南均推荐在高危人群中采用LDCT进行肺癌筛查。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已开展或拟开展LDCT肺癌筛查,但国内对LDCT肺癌筛查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实践不规范。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多根据国外已较成熟的方案来开展LDCT肺癌筛查工作,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