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认识

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认识

文人画,是一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以文字来表达思想,和通过图

像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以及结合文学和艺术表现思想情感包容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再到当代,文人画仍然保持着繁荣兴旺之势。

文人画和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文人画以其特有的传统技法来表现思想情感,情景传达,细致完美,令人痴迷。其中包括工笔画,技法十分粗犷,比如画虫,画植物: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它更多的是从抽象的角度去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而水墨画,以水墨表现出一种气韵,笔墨顿挫,平淡傲慢,素洁清高,表达出一种隐忍不语的文人情怀;还有浙派画,表现其雅俗共赏的情思,力图用一种萦绕的高洁的态度描绘出这个世界的美丽和精彩。

如今,文人画一直是国内一种漫长的传统,它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睿智的思想

和无穷的情感,让人们的精神更加的充实。同时,文人画作品把艺术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融入了人文精神和大自然的多重赋权,提升了艺术和文化的价值。它们无时不飞扬,不在让人回味无穷,生活素丰朴实。

文人画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宝贵的人文传承,其中蕴含着数不尽的

文化精髓和情意绵绵。它们让艺术和人的情怀融为一体,让艺术的领域更加动态和深刻,唤醒我们心中的细节和情感,加深我们对它细腻深入的认知,殷切期望着它可以持续长久的流传着。

对文人画的再认识

对文人画的再认识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宋以降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它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应该说是由文人士大夫倡导的一种特殊艺术创造形式。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领略到它的丰采和诱人的魅力,以至有不少学画人去学习研究。当然,亦有不少学人批评、咒骂它,认为其背离了绘画的本体。因此,今天回过头再认识一下其发展过程与个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新时期的文人画。 一、文人画溯源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清代,代表着中国画的最高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中国画”这一概念的理解。文人画根植于中国的文学与书法,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作者多为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所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恬淡和“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抒情。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北宋的苏轼最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元初钱选、赵孟顺等人使用过“士夫画”的概念,到明代,董其昌正式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并持南北宗之说。20世纪初的陈师曾则明确给出了文人画的定义:“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早在两晋时期,文人就开始参与绘事,一些画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如王度的“画乃吾自画”和宗炳的“畅神”说等可谓文人画之滥筋;宗炳、王微被认为是文人画的远祖,而唐代的王维则被视为文人画的创始人。王维的画体现了诗人兼画家的审美情趣,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两宋时期,一股以苏轼和米莆为代表的有影响的艺术思潮崛起,即将原来绘画的“明劝戒,著升沉”扩展为抒发个人主观情绪,表现作者个性的一种艺术手段,“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

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

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 以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为题,当我们谈到文人画,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艺术表达上。古代文人墨客们在创作文人画时,常常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通过墨色、线条和构图的运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画布上。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后世艺术家的喜爱和借鉴。许多现代艺术家在创作中都会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他们从中汲取灵感,借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文人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文人画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元素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后世的艺术家们通过学习和研究文人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艺术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审美观念的改变上。古代文人墨客们在绘画中追求的是一种雅致、高尚的审美境界,他们注重画作的意境和气韵,追求一种内敛而含蓄的美。这种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文人画所倡导的自由、独立的审美观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追求,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更加多元化。 文人画对后世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市场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文人画在艺术市场上的价值也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收藏文人画,使其成为艺术市场的热门品种。文人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独特性和收藏价值得到了广大收藏家和投资者的认可。这种市场认可和关注,使得文人画在现代艺术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文人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艺术表达、文化传承、审美观念和艺术市场产生了影响,也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文人画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成果,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追求,为后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文人画的艺术精神和价值,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中国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丰富的发展历程,其风格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流派。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文人画无疑是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它不仅表现了画家的学识和品位,还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文人画 文人画是指从唐末到明清时期,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为了兴趣而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他们常以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为灵感和题材,将自己的灵感情感表现于画面之上。由于此种画往往出自文人之手,因此常被称为“文人画”。 文人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也是当时儒学思想的表达。文人画作为一种审美特征,常常表现出文人的柔情和雅致,因此其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推崇,并在传统美学和艺术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 1. 启发审美意识 文人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它的出现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审美意识。首先,文人画不是旨在追求形式上的艺术表现,而是追求内涵的深度和意境的空灵,这对于当时中国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文人画家更注重画作的思想和气韵,而不是简单的山水布局和色彩效果,这启示了后来的画家不只

是局限于传统的图像及装饰,而去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意境。 2. 引入新意识 文人画在中国画中的出现也引入了新的思想意识和艺术风格。由于文人画追求灵气、雅致、自在和意境,因此在中国画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如山水、花鸟、人物、肖像等等,使得中国画进一步多元化和升华。在后来的发展中,文人画不仅在审美理念上给中国画带来了影响,同时还在技法、绘画风格、意境等方面也有所推动和创新。 3. 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家们自以为是一些有独特画风的艺术家,因此常常在画作中加入自己的形式美和风格美。于是,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文人画被逐渐地看作是一种艺术风格的表现,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它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逐渐重视和兴趣的绘画形式。同时,文人画也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传统的演变,不断地融入了更加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使得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画中不可替代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论 总的来说,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技法、艺术思想、还在艺术创造的多样化和风格创新上。文人画不但在中国画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

论文人画的历史发展及意义

论文人画的历史发展及意义 【摘要】“文人画”作为国画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绘画史及艺术史上获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在界定“文人画”概念及特征基础上,回顾了“文人画”的历史发展,并指出了其对现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审美意义。 【关键词】文人画历史发展审美意义 一、“文人画”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的界定 “文人画”为国画的一种,其独特之处在于创作主体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以又称之为“士夫画”。其创始者是有南宗之祖之称的唐代诗人及画家王维。“文人画”在历史上又称“士夫画”和“文人之画”,区别于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的绘画,不仅带有文人的清高,还带有士大夫“庙堂之高”的色彩。 2.“文人画”的特征 (1)高文化素养的创作主体 “文人画”的创作主体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文人,更确切地说,多位身负官职或者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士大夫”或“御用文人”。这些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且博学多才,兼通“六艺”,其创作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特色和民间画坊迥然异趣。同时,这些人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艺术追求,不同于“宫廷画师”的“匠人”角色,因而与二者区别开来。 (2)高格调的创作题材 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这个观点充分肯定了文人画相对综合的艺术内涵。在这群“文人”的创作主体那里,艺术题材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尽管与其它国画形式一样,文人画也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但这些题材多用来借以彰显文人高格调或大抱负,往往被寄予“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文人清高,对民族压迫、对腐朽政治的愤慨之情。 (3)高意境的艺术追求 与民间画家和宫廷画家的“工匠”气质不同,文人画重意境而轻技巧。以意驭气,以写意抒心胸,追求“此地无声胜有声”、形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甚至力图

对西学东渐时代文人画形式美的再认识

对西学东渐时代文人画形式美的再认识 对于西学东渐时代的文人画形式美的再认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的文人画开始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风格。 西学东渐时代的文人画在形式上更加注重写实性。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和人物造型技巧对中国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学习西方的绘画技法,使得作品更加写实,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具体。同时,西方的色彩运用也给予了文人画以新的启发,使得画面更加鲜明明亮。 西学东渐时代的文人画注重表达情感和主题。传统的文人画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表达,而西方的艺术则更加注重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反映。文人画家们开始尝试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他们通过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和色彩来传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 西学东渐时代的文人画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实验。西方艺术的到来使得文人画家们开始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他们借鉴了西方的素描、油画和构图方法,将其融入到传统的文人画中。这种融合使得文人画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西学东渐时代的文人画也开始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传统的文人

画更多地表达了文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文人画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这种转变使得文人画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西学东渐时代的文人画形式美的再认识使得中国的文人画在形式上更加写实、多样化,并且注重表达情感和主题。这种转变使得文人画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视野。同时,文人画家们也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关切。西学东渐时代的文人画形式美的再认识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也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人画艺术特色

文人画艺术特色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

文人画的名词解释

文人画的名词解释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风格,是文人雅士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为基础创作的艺术形式。它通常体现了文人士大夫阶级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以及他们的人生哲学和情感表达。 文人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宋代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宋代,文人画得到了官府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学士、官员和文人雅士都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文人通过学习和实践绘画技法,以及与其他文人的交流学习,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观。 文人画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人的表现和情感表达。在文人画中,艺术家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通过画面表达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或意境的诠释。文人画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主张直观表现而不是形式上的完美或写实。 文人画还注重诗意和意境的表达。以“诗画合一”为理念,文人画试图通过画面来表现诗意的情感和抽象的意境。文人画的画家通常擅长文学,他们利用绘画表达文化内涵,创造出独特的、含义深远的画作。这些画作常常带有哲理性的意味,展示了文人们对生命、人性和宇宙的理解和思考。 此外,文人画也以墨色的运用和构图的独特性为特点。文人画采用了写意的绘画风格,通过不同程度的淡墨、破墨、干笔等技法来营造画面的空灵和意境。墨卷褪去了细节,而专注于表现气韵和文人情怀。画家通常以孤灯、深院、飘窗为画中之物,

以此构建了一种深远的境界。 最后,文人画还注重自然的表现和观察。文人画家常常通过亲近自然和观察事物来获取灵感,他们将自然与人性、生命联系起来,通过绘画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生命和人性的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它强调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注重墨色和构图的独特性。通过绘画,文人画家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同时也传递了他们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文人画通过其独特的韵味和意义,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论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中的审美倾向

论中国传统文人书画中的审美倾向 一、文人画的起源 苏东坡评王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画于文人眼中,不过是做学者的余事,偶一挥毫,则发诸心臆。倪云林所谓“写胸中逸气耳”。传统之文人画,就是文人余事。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他的诗清新恬淡,意境空灵萧散。他以水墨画著称于世,开一代先风。以诗意入画境,以画境写诗意,被后世评为文人画的始祖。明代董其昌把画史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李思训为宗,南宗以王维为祖。这就把宫体画与文人画从理论上分了开来。继王维而后的五代画家董源,继承了王维的风格,写江南真山水,神韵天成,为时代之巨匠。其弟子僧巨然,妙得天真,用墨秀润,丛林叠嶂,气韵氤氲,与师齐名。另有荆浩与关仝,则写北方山水,雄奇险绝,料峭幽远。并为四大家,世称“荆、关、董、巨”。可以说山水画到此,方是体用完备,六法俱善了。其影响之大,足以千秋而论。 宋代是文人画兴盛的时期。当时之文豪学士如苏轼、米芾、文同等,莫不是书画兼工,并称一代之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些大家皆推崇王维,或以诗意入画,或以画境入诗。由于他们都是学者文豪,都注重于画的意趣,并且是大书家,这就更加重视笔墨情趣,东坡所谓“天真烂漫是吾师”是也。米襄阳画宗董、巨,直述王维,别开一派天地,多以点写山水。其画烟云飘渺,深邃苍润,微风带雨,婉如扑面。世所谓“米点”。其子友仁,并称“二米”。董其昌言“米家山谓之士夫画。”所谓士夫画就是文人画。文人,每以文事著称,或以画名于世,皆是余兴。其人博学,画便多雅趣。有如此之大家,文人画便昌盛了。 二、文人书画的审美视角 1.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大多为不羁之士。由于仕途的不得意,难展胸中抱负,由此而放迹山野,寄情于笔墨,销胸中块垒。以画著称于世者,大都是饱学之士。画中难以尽意处,往往以诗言之。诗情画意,这是文人画最显著的特点。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在当时就以诗画并称。笔墨多简淡,清绝人寰。写平江疏林,如读王维诗,别有一种空灵的意境。到了明代,就更加注重诗、书、画的合一。如董其昌,是书画齐名的大家。所以以书入画,是文人画的又一特点。董其昌言“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作画要有书卷气,要有书法味。 传统文人画,多以笔墨为主,设色偏于淡雅,重视笔墨的意趣。云林画多用侧锋,用墨极淡,往往只是略施赭色;黄公望也好作浅绛,用笔用墨也很讲究,干湿燥润,极尽灵变,即使远树杂林,也是摇拽生姿,变化万端。到了八大山人,笔墨更加简洁,了了数笔中,充满了无穷意趣。石涛“但出但入,凭翻笔底。”更是姿意纵横,淋漓快意。其笔墨技巧之圆熟放达,少有人比。 2.传统文人画的禅意 禅是悟,是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里面有禅意。所以谓之空灵。苏东坡言: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语如坐佛悟禅。以不似似之,这是悟道后的禅机。于是,白石老人就在似与不似

大三·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一)修养深厚 在纵观从“文人画”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文人画”从发展到至今,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文人出身,闲余时间较多的官吏,他能长期专心作画,如东晋的顾恺之,北宋的李公麟,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陈洪绶等。第二类:文人出身,并做文职官吏,用部分时间和精力作画。主要是为了抒情遗兴,追求自我表现,并把诗文书法直接与绘画结合,可以称他们为典型的文人画家。如北宋的文同苏轼米芾南宋的米友仁,杨无咎等。第三类:文人出身,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他们成为隐士或以画为生的专心于书画的艺术家。如五代的荆浩北宋的李成元朝的元四家明朝的沈周唐寅陈淳徐渭等。第四类:文人出身,自晚明到20世纪初的几百年中,有大量在朝或在野的文人画家。缺乏创造精神,轻视职业画家的绘画及其流派,得到皇室贵族认可欣赏并之合作,扩大了文人画的消极影响。如清初四王等。第五类:来自民间或出身贫苦的画工,在一定条件下,长期受到文人的熏陶,也具有文学书法的修养,如明朝的仇英清末的任伯年等。 综上所述,文人画的主体都是文人,都是修养深厚之人,凡是有成就的画家,都是注重艺术修养的,这在许多画论当中也有论及,体现在以下方面: 如首重“人品”的修养。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如“读万卷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文艺理论等,以提高文化和理论水平。如“行万里路”即要求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开阔胸襟,积累创作素材。如“目饱前代奇迹”,继承一切优秀艺术传统,借古开今。这些论述,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修养深厚能够代表文人的人文素养,也是文人画的基本特征之一,同时这里说的“文气”又指“书卷气”也是文人画的基本审美品格的一种体现。 (二)言之有物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从不同的角度改变了中国画的传统形式,使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越发活跃和全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首先,文人画打破了“文人画与工笔画”的界限,强调了自由性和个性化。以前的中国画,尤其是工笔画,注重细节表现,追求画面精细的技法得当,所以画面会显得通常相对比较死板、僵硬。相反,文人画则更注重画家的自由表现和个人趣味。画家可以自由地挥洒笔墨,生动地表现自己的心情和灵感,甚至能够盲笔挥洒。这样的画面佛性强,更有灵性,而且更能表达画家的感情和思想。 其次,文人画在审美和技艺方面的要求往往更高。作为重要的文化财政和鉴赏品,文人画是中国画中比较高端的一种。它要求画家不仅要在技艺上有着高的造诣,更要在审美上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审美要求让中国画不再是简单的技艺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积累的过程。 第三,文人画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文人的独特性和纯朴性,文人画的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文人画中也融入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元素,比如中国文化中的道、儒和佛。由此建立起了一种将儒释道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样的价值体系,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和整个文化面貌的变迁。

最后,文人画对中国画在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的推动也不可忽视。中国在不断地朝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文人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迅速崛起。文人画通过自由灵光的表现手法,更好的吸引了国际观众,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突破口。正因为如此,中国画得以不断地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传统遗产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继续不懈地前进。 总之,文人画在中国画的历史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使得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更加活跃和全面。通过全新的审美观念,技艺上的要求和身份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融合,更好地保护了中国画的传统,使其在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价值。

文人画以诗入画特点的认识

文人画以诗入画特点的认识 一、题诗并注画:文人画的作品通常会配以诗句,有时甚至在画作上 直接题诗,或者在旁边加以注解。这种做法既展现了文人画家的才情和文 学造诣,也使画作更加富有意境和情调。通过诗与画的结合,文人画作品 无形中增添了一种抒发情感、表达情绪的可能性。 二、以晦涩的笔墨表现主题:文人画的题材多以山水、花鸟等为主, 但画家往往以晦涩的笔墨表达主题,给人以留白和联想的空间。这种笔墨 的特点体现了画家内心世界的表达,与他们内敛、含蓄的性格形成了共鸣,同时也使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三、旨在达到心灵交融的境地:文人画家常常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境界 的深化,他们试图通过画作的表现来达到和观者灵魂交汇的效果,希望通 过一幅作品触动观者的内心世界。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构图、情感的投入 和灵动的笔墨,力求画面和观者之间达到一种契合和共振的境地。 四、淡雅的色彩表达情感:文人画往往采用淡雅的色彩,以表达画家 追求的一种超脱凡俗、恬淡平和的情感。这种色彩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富 有情趣和哲理,也更能引发观者的共鸣。通过淡雅的色彩表达,文人画家 在画作中展现出了他们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求。 五、注重笔墨技法的独特表现:文人画家注重笔墨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借助墨、笔、水的交融和运用,以及线条、笔法的运用,使画面更具有变 化和韵律感。这种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诗歌的意象和韵律相呼应,使 得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文人画以诗入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和绘画 的艺术元素,以诗句、晦涩的笔墨、心灵交融和淡雅的色彩等特点,展现

出文人画家内心世界的追求和追寻。这种表现形式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愉悦,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艺术感染力。文人画以诗入画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了文人画家的风格,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

中国画、画家画、文人画三者的区别与差异

中国画、画家画、文人画三者的区别与差异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几乎从一开始就与参与了绘画创作,比如从晋唐至两宋的顾恺之、王维、张璪、荆浩、李成、王诜、苏轼等大画家,都有大名士的身份,他们与作为普通画家的吴道子、崔白、郭熙、李唐等,一同创造了唐宋绘画史上的经典。在此之外,文人士大夫对中国绘画史的推动,也可谓居功至伟,比如中国画史上的大宗——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就属于文人阶层审美的集中体现,而倡导文学与绘画联姻的画外意,更是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画的发展…… 然而,除了宋元时期苏轼、米芾的墨戏图真正体现了后世典型的文人画趣味外,上述唐宋时代有着文人身份的这些画家,其实与西方一般的知识分子画家颇为相似,使用着与普通画家画相同的表现技法。换言之,他们作画与当时普通画家的画并无本质区别,至多是在对景致的表现上更喜荒寒的境界,追求自由、野逸与疏放的心境。 事实上,自晋唐至两宋近千年时间里的中国画,是以画家之画为绝对主力的,虽然有大批文人参与其间,但他们只是与普通画家一起,共同建构并丰富了画家画的语言与内涵。然而到了宋元以后,情况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这就是文人画的正式登台亮相。此时不但在画面意境,而且在图式、技巧上,文人画都形成了一目了然的独特表现系统。 文人画图式产生的关键,在于元代大画家赵孟頫再度提倡、并身体力行地以书法用笔作画。这令唐宋以来的写实绘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实处转松”(清人王原祁语),使书法化的用笔从单纯的山石林木造型中凸显出来,与真情实景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催生了追求笔情墨趣的抽象化审美,一举确立了全新的文人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的图式,开启了文人画七百余年的全新时代。而至明末,当朝副总理级的大名士、大山水画家董其昌提出了著名的南北宗论,明确推崇笔精墨妙、追求超逸气息的艺术主张,褒南宗(文人画和画家画的一部分)而抑北宗(画家画的一部分),一举确立了文人画领袖画坛的地位。

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表意性”

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表意性” [关键词]文人画表意意境 文人画的出现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审美发展的角度看,人们经历了对社会、自然的认识过程之后,当画家感受的丰富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便会出现对情致美、个性美、形式美的认识、欣赏和表达,因此文人画具有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是画家主观意向的表达,具有很强的表意性。 在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文人画家,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山水画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水墨表现形式及技巧。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代表性文人画家“元四家”,他们的画托物言志以表达士大夫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不求形似重神似地表达心中意气。“这一时期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 (了庐《文人画史新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清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诸多的文人画家,最有影响力的便是“四僧”。朱耷和石涛在他们的书画中寄托和表达国破家亡的内心痛楚,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朱耷简括、凝练、夸张的笔法以及石涛主张观察自然,找到自己的章法和风格,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文人画重意,倪瓒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为了满足画面效果,留于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在文人画中,情感美、现实美、理想美、形式美交相辉映,使中国绘画的言情表现达到了更高的奇妙境界” (张永、张书珩《中国文人画绘画艺术》,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文人画

文人画最全面的解释

文人画 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需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最初的概念是封建士医生的戏笔之作,以此来区别于宫庭画师和民间画匠。广义地讲,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医生所作之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庭画院画家之画;狭义地讲,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多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意韵,重视画中意境的构造等等。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不合。当前的绘画研究界对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观点: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以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发轫于宋而大成于元,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第二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以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人画或士医生画。第三种观点: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以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转变,这就是出现了较之唐朝以来流行的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而且很快在士医生文人中流行开来。这种画风出现以前,绘画一技主要由专业画工掌握,因此较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多数对之持看不起的态度;而这种新兴画风出现以后,最初掌握这种新画风的人则多数是一些著名文士,后来的文人们也就竞起仿效,反而无不以能绘画为文人的风雅。因此,后人称这种由文人鼓吹、提倡并身体力行的画风为文人画.文人画出现以后,对它有不同的称号。宋人康与之所谓“隐士之画”,刘学箕所谓“画士”之画,苏轼所谓“士人画”等。从其作为与传统的“画工之画”相对应的概念来看,都是指文人画。

文人画 山水画 花鸟画 风俗画 工笔画 写意画 特点及区别

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工笔画写意画特点及区别 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山水画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设色又可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国画技法包括工笔和写意两种。 工笔是用熟宣(宣纸的一种,画上去后不会晕开)来画,非常精细和费时,上色时需要一层一层地过渡,对轮廓的勾勒也很讲究。 写意使用生宣(同为宣纸,画上去会有晕染开的效果)来画,讲究传神和生动,不常使用勾轮廓的方式,绘画方法灵活。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方严论画文人画,不是纵横使气、信笔涂鸦

方严论画文人画,不是纵横使气、信笔涂鸦这是千竹书院第104期· 2019年第15期专辑 谈宋元文人画 整理:余惟杰 一

何谓文人画,这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谈论文人画?简单点说,正是因为今天的人们对于文人画的认知与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文人画”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文人画,即文人士夫阶层的画,或者进一步说,是反映文人士夫的文化趣味的画;有人认为文人画意味着诗书画印四全;还有的认为文人画便是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不具备造型能力的——业余的中国画。这些观点,或就主体之性质论,或就内容题材论,或从技法与形式论,角度不一,说法各异,往往让人莫衷一是。又因为这种种含混的认识,文人画在很多人心中,就成了一种文人士夫恃着身份与地位,纵横使气,信笔涂鸦的笔墨游戏。以至于恶笔烂墨,丑陋狂怪的画作,常托名文人画,以期得到艺术的荫蔽。因此,我们有必要回归画史,重新理解文人画。二“文人画”的理论,最早由苏轼提出来,苏轼当时的提法是“士人画”,元代赵孟頫承接苏轼的观念,继续发展了文人画,文人画在元代走向兴盛。到了明代,董其昌再次提出了“文人画”的观念,后世一般将这些都统称为“文人画”。从宋元人的“士人画”到明清人的“文人画”,这背后有一定的延续性,但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不可忽视。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如何理解宋元文人画。谈论文人画,都会追溯到宋人苏轼。苏轼对于文人画理论有开创之功,也是我们谈论文人画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之一。苏轼的“士人画”观念,是在与“画工画”的比较中提出的,他所言的“士人画”与“画工画”,都有其特定含义。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我们都听说过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在古代,相马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马可以用于军事等诸多方面,关系到国力的强盛。据说九方皋相马,是连马的颜色是黑是白,性别是公是母都不能区分,但他能略其玄黄,而取其俊逸,略过这些表象,直接认出千里马。苏轼用“阅天下马”来比喻“观士人画”,意在指出“士人画”的观察角度与理解方式。普通画工观察对象,往往“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观察到的只是对象的外在特征,如颜色、性别、造型等等。“士人画”,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