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技术研究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技术研究于天忠;张建国;叶双江;黄博;周元龙;支印民

【摘要】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原油黏度大,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采,蒸汽波及半径小,周期产油量低,日产油水平低,产量递减快,井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通过开展超稠油水平井热采技术研究,对水平井部署方式、吞吐注采参数及提高采收率的SAGD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证,明确了水平井开采技术能够缓解油田开发层间、层内和平面上的三大矛盾,是一项非常有潜力、有优势的新技术。水平井吞吐及SAGD技术的应用,使该区块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开发,油藏开发效果较用直井开发有较大改善。水平井技术已成为提高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手段。%Du 84 block is a super-heavy oil reservoir in the Shu 1 area, Liaohe Oilfield. When developed by the cyclic steam stimulation in vertical well patterns, the smaller drainage radius, lower oil production per period, lower oil rate per day, higher production decline rate and the inefficient displacement of the interwell remaining oil problems have been encountered.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thermal recovery technology for horizontal well of super-heave oil reservoir, the deployment way of the horizontal wells, steam stimulation parameters and enhancing oil recovery with SAGD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orizontal wel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s a potential and advantageous new technology to relie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interlayer, endostratic and plane. Horizontal well steam stimulation and SAGD technology have more effectiveness than the vertical well, so the use of horizontal well is coming to b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

【年(卷),期】2011(023)006

【总页数】6页(P114-119)

【关键词】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部署方式;注采参数优化;辽河油田

【作者】于天忠;张建国;叶双江;黄博;周元龙;支印民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5

0 引言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探明含油面积6.2 km2,石油地质储量 3 661×104t,埋深550~1 150 m,属中深层超稠油油藏[1]。储层物性具中—高孔、高—特高渗特征。油层平面上连片分布,产状以中厚—厚层、块状为主。原始地层温度为38℃,原始地层压力为7.4 MPa。油品性质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原油密度高(20℃原油密度为1.001 g/cm3)、原油黏度高(50℃时原油黏度为16.8×104mPa·s)、原油凝固点高(平均在25 ℃ 以上)、含蜡量低(平均在2%左右),属超稠油油藏。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效果表明,以水平井开

采超稠油具有明显的优势:水平井可以大井段钻开油层,大幅度增加重力泄油面积,能在较低的油藏渗流速度下达到较高的油井产量,利于高速开发;水平段生产压差较小,可以有效防止底水锥进,并减缓地层出砂;水平井生产井段长,泄油面积大,适于超稠油开发[2-6]。针对杜84块超稠油油藏笔者开展了水平井部署方式优

化研究、优化注采参数研究及吞吐后开展SAGD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并已经在

现场进行实施,取得显著效果。

1 超稠油水平井部署方式研究

超稠油水平井的合理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油藏纵向、层间矛盾,弱化层内矛盾,缓解流体矛盾。根据杜84块油藏条件,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笔者对超稠油油藏吞吐水平井部署进行优化研究,以指导该块水平井的部署与实施。

1.1 油层厚度确定

油层厚度是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此次研究对不同单层厚度下水平井的蒸汽吞吐生产动态进行了模拟,模拟的厚度分别为3 m,5 m,10 m,15 m,20 m,30 m 和40 m。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厚度的增加,吞吐周期数增加,生产时间延长,累积油汽比增高,累积产油量也逐渐增大(图1),但厚度大于

20 m后增幅明显减缓。由简单的经济评估可知,当油层厚度大于4 m时,吞吐生产才有效益,而油层厚度大于20 m之后,依靠吞吐开采采收率降低,不利于油藏的充分动用,需要依靠其他手段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图1 不同油层厚度累积产油量变化曲线Fig.1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under different reservoir thickness

1.2 方向优选

从油藏地质因素的角度考虑,水平段方向最好垂直于砂体延伸方向、最大水平渗透率方向、垂直裂缝带延伸方向及边水侵入方向。考虑到杜84块地应力方向主要是北西—南东向,水平井部署应该垂直于地层主应力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优,

即平行于构造线方向。此次研究模拟了2种水平井加密部署方位:北东—南西向,距直井35 m;东—西向,距直井25 m。水平井段长度为350 m时,模拟结果表明北东—南西向布井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北东—南西向布井单

井控制面积大,供油范围广;另一方面是该方向剩余油较多。因此,推荐加密水平井的方位为北东—南西向。

1.3 井距确定

在水平井段长度相同的条件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杜84块水平井合理井距进行了研究,包括50 m,70 m,100 m,150 m 等 4 种井距方案,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井距条件下水平井开发指标预测Table 1 Predicted development index of horizontalwell under different well spacing井距/m 生产时间/d 水

/104t 油汽比采收率/%50 1 716 6.370 8 2.369 7 3.383 5 0.397 23.4 70 2 078 6.370 8 2.962 1 4.229 4 0.465 20.9 100 2 165 6.370 8 3.096 2 4.325 6 0.486 15.3 150 2 203 6.370 8 3.115 6 4.458 9 0.489 10.2累积注汽/104t累积产油

/104t累积产

从采收率指标看,50 m井距采收率最高,为23.4%;70 m井距采收率次之,为20.9%;100 m和150 m井距采收率较低,分别为15.3%和10.2%。从产油量指标看,随井距增加产油量增加,当井距大于70 m时产油量增幅减小。从加热半径看,水平井蒸汽吞吐阶段最大加热半径与直井相近,为30 m左右。综合上述3项指标,确定杜84块水平井蒸汽吞吐的合理井距为70 m。

1.4 水平井段长度优选

水平井段的长度决定了其与油层的接触面积,水平井段越长,油井与油层的接触面积越大。在给定注汽速度350 t/d、井底蒸汽干度50%、注汽温度300℃、注汽

强度15 t/m的条件下,模拟了水平井段长度分别为 200 m,250 m,300 m,350 m,400 m,450 m,500 m时的开采效果。模拟结果表明,水平井段长度

对累积产油量影响很大。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平井段长度的增加,累积产油

量逐渐升高,当水平井段超过400 m后,累积产油量增加幅度明显减小,而净产

油量反而降低。这是因为,水平井段越长,需要注入的蒸汽量就越大,由于井筒的热损失使有效加热油层的热量降低,造成单位蒸汽量获得的采油量(油汽比)也降低,而要获得相同的采油量就需要以更多的蒸汽量来换取。因此,根据模拟研究结果,从水平井产量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建议水平井段长度在300~400 m为宜。

图2 水平井段长度对吞吐效果的影响Fig.2 Effect of horizontal well length on cyclic steam stimulation

1.5 水平井段在油层中的位置

在一个较厚的连续油层中,水平井在油层中处于什么位置对蒸汽吞吐生产较为有利,需要进行模拟研究。以目前该块油层厚度为9.2 m为基础,模拟了以下3种位置:①水平井在油层的上部,距离顶部2 m;②水平井在油层的中部;③水平井在油

层的下部,距离底部2 m。

模拟结果表明(图3),水平段所处的位置对蒸汽吞吐生产动态有较大的影响。水平井在油层下部时,由于蒸汽的超覆和原油的重力作用,增加了蒸汽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此外,加热后可流动的原油在平面压差及垂向重力的双重作用下泄流到井筒,动用的油层厚度相应增加,从而提高了产油量和原油采收率。

图3 不同水平井垂向位置产油变化曲线Fig.3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at different vertical position of horizontal well

2 水平井吞吐注采参数优化

超稠油水平井吞吐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油藏条件、水平井部署设计,还取决于注采参数的合理性。

2.1 周期注汽量优化

对一个特定的油藏,在已有的油藏地质特征和原油物性条件下,周期注汽量直接影响蒸汽吞吐开采的效果。图4是水平井第一周期的注汽强度(单位油层厚度的注

汽量)优选结果。从产油指标看,随着注汽强度增加,平均日产油量增加;当注汽强度大于15 t/m时,增幅变缓;当注汽强度为20 t/m时,平均日产油量达到最大,即24 t/d;当注汽强度再增加,平均日产油量则开始下降。从油汽比指标看,注汽强度为10 t/m时,油汽比最大,为0.45;当注汽强度再增加,油汽比则开始下降。通过对油汽比、平均日产油量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水平井蒸汽吞吐第一周期的注汽强度最佳值为15~20 t/m,即第一周期的注汽量为5 250~7 000 t。

图4 不同注汽强度下开发指标变化规律Fig.4 Development index under different steam injection intensity

2.2 注汽速度

模拟了注汽速度分别为200 t/d,250 t/d,300 t/d,350 t/d,400 t/d条件下的吞吐效果。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注汽速度的增加,采油量和油汽比均增大。因此,建议在不超过油层破裂压力及油层吸汽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注汽速度,确保较高干度的蒸汽进入油层,提高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针对该区块水平井的吞吐现状及现场实施情况,推荐注汽速度为350~400 t/d。

表2 注汽速度对水平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steam injection velocity oncyclic steam stimulation注汽速度/(t·d-1)生产时间/d周期产油

/t周期产水/t平均日产油/(t·d-1)油汽比250 130 2 220 1 125 17.1 0.423 300 130 2 420 1 050 18.6 0.461 350 130 2 630 1 000 20.2 0.501 400 130 2 850 980 21.9 0.523 450 130 3 060 950 22.3 0.547 500 130 3 200 930 23.6 0.553

2.3 注汽干度优化

不同干度的蒸汽所携带的热焓不同,干度越高,热焓越大。在井口蒸汽性质一定的

条件下,注入蒸汽的干度越高,井底蒸汽干度就越高,进入油层的热量也越多,吞吐效果越好(图5)。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蒸汽干度增加,蒸汽吞吐采油量、油汽比也逐渐增大。当蒸汽干度为50%时,周期产油量的增幅最大,油汽比也有较大提高;而蒸汽干度大于50%后,周期产油量的增幅明显减缓。因此,水平井入口端蒸汽干度应大于50%,并且在工艺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提高蒸汽干度,以改善吞吐开发效果。

图5 不同蒸汽干度条件下开发指标变化规律Fig.5 Development index under different steam quality

3 水平井吞吐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虽然通过加密水平井进行蒸汽吞吐能够改善开采效果,但蒸汽吞吐由于依靠地层的弹性能量开采稠油,属于一次降压生产,因此原油采收率不会太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需要研究蒸汽吞吐后的接替技术。

通过调研,结合研究区油藏条件,确立将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作为水平井开发超稠油的一种接替方式。SAGD是开发超稠油的一项前沿技术[7-9],其理论首先是由Butler博士于1978年提出的,其机理是在注汽井中连续注入高干度蒸汽,注入的蒸汽向上超覆在地层中形成蒸汽腔,蒸汽腔向上及侧面移动,与油层中的原油发生热交换,加热后的原油和蒸汽冷凝水靠重力作用泄流到下面的生产井中产出。SAGD主要有2种生产方式:①双水平井方式,即在靠近油藏的底部钻一对上下平行的水平井,上面的水平井注汽,下面的水平井采油;②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方式[10],即在油藏底部钻一口水平井,在其上方钻一口或几口垂直井,垂直井注汽,水平井采油。目前,SAGD技术已先后在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家进行了先导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根据SAGD适用性筛选标准和成功的SAGD开发经验,认为杜84块超稠油油藏油层厚度大于20 m的区域水平井经过吞吐降压开采后,非常适合开展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

3.1 布井方式优化

直井与水平井SAGD布井方式有2种(图6、图7):一种是水平井位于直井的

正下方(正对);另一种是水平井位于直井的侧下方(侧向)。

图6 直井与水平井组合示意图Fig.6 Sketch map showing vertical well and horizontal well arrangement

图7 垂直正对与侧向蒸汽腔变化图Fig.7 Steam chamber variation for perpendicular and sideway well arrangement

水平井位于直井侧下方可扩大井间蒸汽腔波及体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侧下方布井方式与正下方布井方式相比,可提高采收率4.9%~5.2%,因此SAGD阶段的布井方式优化为水平井位于直井的侧下方。

3.2 直井与水平井井距的确定

SAGD阶段的井距主要是指注采井之间的横向距离和垂向距离[11]。根据优选

的水平井位于直井侧下方的布井方式,在试验区现有的直井正方形井网、70 m井距基础上,可转换成注采井距为25 m,35 m,50 m,70 m(图8)。

图8 直井与水平井井网配置示意图Fig.8 Sketch map showing well pattern of vertical well and horizontal well

模拟结果表明:一是50 m井距之内可以形成热连通,但所需时间有所增加,结合观察井测温情况,直井吞吐8~10轮,吞吐半径只有20~30 m,70 m井距难以形成有效热连通;二是随着直井与水平井横向水平距离的增加,油汽比下降,采收率逐渐降低。结合现有井网综合分析,采用直井与水平井的横向水平距离为35 m。

3.3 直井射孔井段底界与水平段垂向距离的优选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直井射孔井段底界与水平段垂向距离,分别模拟了5 m,10 m,15 m,20 m,25 m共5种井距,结果显示随着垂向距离的增加,生产时间、采收率、油汽比随之下降。当垂直距离为5 m时SAGD阶段的采收率最高,达到

了36.1%;当垂直距离为15 m时采收率为34.5%;当垂直距离为25 m时采收

率为32.8%(表3)。由此可以看出直井与水平井的垂向距离越小越好,国外一般采用3~5 m。考虑到使钻井及汽液界面易控制的因素,确定直井射孔底界与水平段的垂直距离为5~8 m。

表3 直井与水平井垂向距离生产指标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productiom targets under different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vertical well and horizontal well垂向距离/m 104t 油汽比采收率/%5 4 380 64.55 22.47 0.35 36.1 10 4 128 65.89 21.81 0.33 35.1 15 3 877 67.03 21.45 0.32 34.5 20 3 524 67.52 20.93 0.31 33.6 25 3 112 65.77 20.39 0.31 32.8生产时间/d累积注汽

/104t累积产油/

4 水平井实施效果

4.1 水平井吞吐效果

根据研究结果,自2003年开始水平井在该区块逐步推广规模实施,随着水平井数增加,水平井产量逐年升高,截至2010年年底该块共完钻120口水平井的蒸汽

吞吐开采,阶段平均吞吐4.9轮,年产油量达到了37×104t,占区块日产量的近42%。

由于水平井生产井段长,与油层接触面积大,在生产初期利于油层温场的快速、均衡建立,相对于直井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其周期采油量在3 000~5 000 t,为直

井的2~2.5倍,周期平均日产能力在25~30 t,特别是在低轮次阶段高峰期日产油可达百吨以上并能保持较长的生产时间,而同期直井日产能力不到水平井的一半。

4.2 直井与水平井SAGD生产效果

2006年在杜84块兴隆台油层开辟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试验区,目前有5个SAGD井组在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实施调整,杜84块兴Ⅵ试验区5个井组现已进入泄油为主、驱替为辅的阶段,日产油量由采用SAGD之前的90 t提高到目前的

185 t,是采用SAGD前的2.1倍,并且产油效果逐渐变好,达到方案设计指标。杜84块兴Ⅵ井组SAGD试验区生产效果好于同类型油田。加拿大Tangleflags油田也采取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方式开发,同阶段平均单井日产液155 t,日产油31.1 t,油汽比为0.20;而杜84块兴Ⅵ井组SAGD井平均单井日产液252 t,日产油37 t,油汽比为0.21,生产指标好于Tangleflags油田。先导试验取得了

成功,并总结出一套SAGD动态调控方法,对SAGD工业化推广意义重大。

5 结论及认识

(1)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一系列与杜84块超稠油油藏水平井部署方

式相关的技术指标,包括:油层厚度合理范围应控制在250~400 m;水平井的

合理方位应为北东—南西向;水平井蒸汽吞吐的合理井距为70 m;水平井长度在300~400 m为宜。

(2)通过对水平井注采参数进行优化,杜84块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第一

周期的注汽强度最佳值为15~20 t/m,注汽速度为350~400 t/d,注汽干度应

大于50%。

(3)推荐SAGD阶段的布井方式为水平井位于直井的侧下方,直井与水平井合理井距为35 m,直井射孔底界与水平段的垂直距离在5~8 m为宜。

参考文献:

[1]于兰兄,张庆龙,冯昕,等.断层在辽河曙一区超稠油油藏形成中的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29(6):21-24.

[2]牛嘉玉,刘尚奇,门存贵,等.稠油资源地质与开发利用[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2:233-236.

[3]程静波.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4):119-123.

[4]才业,樊佐春.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岩性油气

藏,2011,23(4):129-132.

[5]张迎春,赵春明,刘歆,等.水平分支井技术在渤海稠油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1,23(1):118-122.

[6]刑二涛,张云锋.水平井开发技术在贝中区N1段应用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增刊):93-95.

[7]Yang Liqiang,Zhou Dasheng,Sun Yuhuan.SAGD as follow-up cyclic steam stimulation in a medium deep and extra heavy-oil reservoir

[R].SPE104406,2006.

[8]李雅芹.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动态调控技术研究[J].中外能源,2009,14(10):47-49.

[9]王飞宇.提高热采水平井动用程度的方法与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0,22(增刊):100-103.

[10]赵庆辉,刘其成,于涛,等.蒸汽辅助重力泄油蒸汽腔发育特征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8,30(4):123-126.

[11]杨立强,陈月明,王宏远,等.超稠油直井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物

理和数值模拟[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31(4):64-69.

SAGD

SAGD SAGD是国际开发超稠油的一项前沿技术。其理论最初是基于注水采盐原理,即注入淡水将盐层中固体盐溶解,浓度大的盐溶液由于其密度大而向下流动,而密度相对较小的水溶液浮在上面,通过持续向盐层上部注水,将盐层下部连续的高浓度盐溶液采出。将这一原理应用于注蒸汽热采过程中,就产生了重力泄油的概念。SAGD就是蒸汽驱开采方式,即向地下连续注入蒸汽加热油层,将原油驱至周围生产井中,然后采出。 目前,利用SAGD技术开发超稠油的方式,已成为国际上超稠油开发的一项成熟技术。依靠这种开采方式,2004年加拿大年开采原油700万吨以上,最终采收率超过50%,最高达70%以上。而实际上,中国石油对SAGD技术并不陌生。早在1996年,辽河油田就应用此项技术打出我国第一对水平井———曙一区杜84-平1-1井、平1-2井。 在集团公司诸多先导技术项目中,辽河油田超稠油开采的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成为集团高管层最关注的项目。陈耕总经理曾多次听取SAGD 现场试验汇报。 辽河油田超稠油油藏埋深大、原油粘度高、油藏压力高,在50摄氏度下,超稠油粘度高达20万毫帕秒,远远高于国外1万至2万的数值。在当今世界现有稠油开采技术中,作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10个重大开发试验项目之一;作为转换稠油开发方式的接替技术,SAGD能否承担起辽河油田超稠油开发重任? 我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辽河油田应给中国石油人一个惊喜。 从2005年2月到今年3月,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馆陶试验区正式转入SAGD生产,累计生产375天,产油5.1253万吨,井组日产220吨,生产参数指标达到方案设计标准,试验取得初步效果。有关专家称,如果辽河超稠油转换开发方式得以实现,可使辽河油田增加可采储量1亿吨,延长油田开发期8年以上。

248-257辽河油田稠油热采井钻完井技术

辽河油田稠油热采井钻完井技术 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 摘要:稠油热采井钻完井是稠油开采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钻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低压钻井问题。而热采井中最大的问题是完井中的套管先期损坏问题,通过对套管损坏井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热采井套管设计技术、套管选择技术和降低套管热应力技术、提高固井质量技术、油井开采防砂技术等稠油热采井延长寿命的系列完井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稠油藏的顺利开发。 关键词:稠油井热采、套管损坏、热采井完井、热采井套管选择、套管设计、防砂、降低热应力。 1.辽河油田稠油开发概述 辽河油田是一个以稠油为主的油田,稠油的总产量占油田原油总产量的70%,稠油开采以热力采油为主,因此辽河油田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稠油发展史。 到目前为止辽河油田共探明稠油油藏面积200.5km2,共探明地质储量10.2237×108t,动用探明油藏面积128.4 km2,动用地质储量7.6208×108t,共生产稠油1.0371×108t。 辽河油田探明稠油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辽河油田稠油油藏具有以下特点: 探明地质储量102237×104t中的油藏深度情况如下: 动用地质储量7.6208×108t中的油藏深度情况如下: 辽河油田探明地质储量中的油品性质如下所示: 辽河油田于1978年发现了高升稠油藏,这是辽河油田发现稠油油油田的开始,以后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进展又发现了大量的稠油油藏。辽河油田于1982年首次在高升油田进行了稠油热采实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辽河油田从此走上了稠油热采的快车道,稠油开发得到了高速发展。由于稠油油田进行热力开采的特殊性也为辽河油田的稠生产带来了全新的技术观念和技术进步。 2.稠油油藏钻井技术 稠油油田的钻井工艺与普通井的钻井并没有多少特殊性,但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稠油地下压力下降很快,这为钻井的正常进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决稠油井的钻井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1热采稠油井井身结构设计 开始进行稠油开采实验时采用的是普通稀油油井身结构设计。即表层套管加油层套管固井完成油井。结果发现注蒸汽时套管带着井口上长,有的甚至达到了近两米高,现场工人操作非常困难。随着油井的生产,井口的采油树又逐步下降回到原来的高度。随着油井的生产发现热采油井大量出砂,套管大量先期损坏。研究后决定应用如下井身结构标准: a.表层套管339.7mm,再用244.5mm钻头钻穿目的层至完钻井深下入177.8mm套管固井完成。 固井水泥浆返到井口。 b.表层套管339.7mm,再用244.5mm钻头钻达目的层以上3-5m完钻后下入177.8mm套管固井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 摘要:针对辽河油田曙一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多年的室内研究与实验、联合攻关 和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SAGD注汽、举升和动态监测等一系列工艺技术,为保证辽河油田持续 稳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SAGD;注汽;举升;监测 1 曙一区杜84块基本情况 1.1 油藏概况 曙一区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带中段,东邻曙二、三区,西部为欢喜岭油田齐108块,南部为齐家潜山油田,北靠西部突起,为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油藏埋深530m-1100m。主要有杜84块和杜229块两个SAGD开发区块,总探明含油面积8.7km2,已动用3.5 km2;总探明地质储量7708×104t,已动用3561×104t。 该块主要具有以下地质特征: 1) 断块整装,构造形态简单; 2) 受沉积环境影响,各层组油层发育差异大; 3) 储层胶结松散、物性好,为中-高孔、高渗-特高渗储层。; 4) 边、底、顶水活跃,油水关系复杂; 5) 油层埋深浅,原始地温低; 6) 原油性质差,属超稠油。 地面脱气原油20℃时密度一般大于1.0g/cm3,50℃时粘度一般在16~23×104mPa?s,地层温度为38~45℃,原始地层条件下不能流动。 表1-1 曙一区超稠油油藏基本参数 1.2 开发现状 目前,辽河油田杜84块超稠油SAGD已开发26个井组,其中先导试验区8个井组,扩大18个井组。其中,直井与水平井组合22个井组,双水平井组合4个井组。26个井组SAGD阶段累积注汽505.42万吨,累积产液478.91万吨,累积产油100.76万吨,累计油汽比0.199,累计采注比0.948。截止到2010年6月17日,SAGD开发日注汽5850吨,日产液8242吨,日产油1510吨,含水81.7%,瞬时油汽比0.26,瞬时采注比1.41。年注汽119.7万吨,年产液141.8万吨,年产油26.5万吨,年油汽比0.22,年采注比1.18(见图1-1)。

复杂油藏出水防治对策研究

复杂油藏出水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采油工程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对问题的防治显得万为重要。曙一区超稠油位于辽河断陷西斜坡的中段,构造形态为东北走向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沉积特征包含水下扇重力流沉积、湖盆边缘浅水扇三角洲沉积两种类型。总体上从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物性变差,与杜84主力区块对比,互层状超稠油油藏油层厚度变薄、储层物性变差。该文在对辽河油田曙一区兴隆台油层出水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超稠油曙一区出水防治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 (2015)03(a)-0092-01 1 概况 曙一区超稠油3/5储量为互层状油藏,自2003年以来,其开发方式多采用蒸汽吞吐来实现,目前已到达开发中期的稳产阶段。然而,影响油藏整体开发水平的首要因素在于出水井多。油井出水后除造成单井不能正常生产外,还易造成局部采空区域水淹,这对油藏的后续开发极为不利。以兴隆台超稠油出水井为例,其多以单井点出水为主,平面分布没

有规律性。它几乎涵盖了曙一区所有区块,出水严重的区域主要包括杜84块兴隆台油层中部和东西边部、杜813兴隆台油层中部和南部、杜80块兴隆台油层南部和杜84-杜212断块区的曙1-27-454井区、杜212井区局部区域。此外,兴隆台超稠油出水井多以单井点出水为主,平面分布没有规律性,由于本区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分布有边、顶、底水和夹层水,按照出水水源的不同,曙一区超稠油油井出水可分为顶水下窜、底水上窜、边水入侵、解释油层出水(夹层水)等类型。 2 油井出水的防治对策 2.1 出水井的预防 2.1.1 套管先期保护技术 油井套坏是导致油井出水的直接原因,要减少套坏的发生及降低套坏对生产的影响,应充分采用预应力完井技术、高抗挤毁强度套管技术、热力补偿器技术等。 (1)预应力完井技术。在套管下入井眼后给套管一个初始应力,使注蒸汽过程中套管产生的过大热应力被抵消,这就是预应力完井技术的基本原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技术在辽河油田开始实施,两凝水泥提拉预应力及空心地锚提拉预应力等技术也得到了成功应用。在实践中,一次地锚预应力完井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多的。 (2)热力补偿器技术。热力补偿器是能对套管在热应

中国的油田革命----辽河油田二次开发纪实

中国的油田革命--中国石油辽河油田二次开发纪实 辽河油田二次开发的探索,从狭义上看,为这个进入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获得新生奠定了基础。从广义上看,为缓解中国石油供应紧张形势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以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为主力,一场静悄悄的油田革命正在中国展开。 这场油田革命的背景是中国紧张的石油供应形势:国内新的勘探发现越来越难(所以南堡油田大发现才让总理激动得难以入眠);国际上,自然条件好的油田要么被跨国公司掌握,要么被产油国的国家公司牢牢控制。由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石油的刚性需求,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能源安全风险越来越大。据了解,在中国石油的计划中,今后每年产量增加不过100万吨,仅相当于现在国内产量的1%。 这种形势,不仅对中国石油行业带来严重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据《国企》杂志了解,中国石油应对挑战的一个重大战略就是二次开发--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意识到,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油田革命。 我们需要对二次开发做一个通俗的解释:一座油田假设探明储量是1万吨,通过各种手段能采出2000吨,那么采收率就是20%,如果采收率不能增加,那么2000吨采完后这座油田的使命就结束了。而如果通过各种技术变革,把采收率提高到50%,那么这座油田就还可以再开采3000吨,这相当于又发现了1.5个同样规模的油田。当然,后产出的3000吨还必须是经济有效的。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孙崇仁告诉记者,老油田二次开发的意义在于,从宏观上讲,二次开发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符合科学发展观;从中观上讲,二次开发保证企业原油持续稳产,事关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从微观上讲,二次开发体现了企业常抓不懈的科技创新,通过这个"第一生产力"获得效益。 目前,中国石油旗下有一批老油田都在奋力探索二次开发的路子。辽河油田是其中的佼佼者。 惊人的储量革命 辽河油田位于辽宁盘锦,坐落在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中。这里空气清新湿润、水鸟翔集,但是地下的油藏情况却不那么乐观--辽河油田号称地质大观园,被形象的形容为"一只破碎的盘子再被人踢上一脚",地下构造分散复杂,而且多数都是开采难度极大的稠油、超稠油油田。更有甚者,作为已经开发40多年的老油田,按照传统的方法,辽河油田的产量必然会迅速递减,开发寿命也已经很有限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辽河油田通过二次开发,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实现了惊人的储量革命。如果按照同样的思路在中国石油推广,那么为国家创造的财富将是天文数字。来看一个关于二次开发的具体案例:

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探讨

稠油油藏开发技术探讨 【摘要】近年来,石油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稠油油藏是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其开发已经成为石油开采提高油气储量的重要手段。稠油开采技术、如何提高采收率已经成为国际上重大的石油科学攻关课题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稠油的定义与分类,概括总结稠油油藏的特征及分布概况,对稠油油藏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主要探讨了稠油油藏开发技术,对稠油油藏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稠油;稠油油藏;开发技术 前言 我国的稠油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重油沥青资源分布广泛,已探明的重质油田已达70多个,油藏储量相当丰富。因此,我国的稠油开采具有很大潜力,但是由于稠油具有流动性差,有机成分复杂,其开采和利用方面存在很多技术难题。常规的开采技术无法适用于稠油的开采,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处理才能对稠油加以利用,如砂冷采法、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技术。稠油的开采可以缓解原油产量逐渐减小、石油能源危机的现状,石油开采将进入重质原油时代。 1、稠油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1.1稠油的定义与基本分类 稠油,是高粘度重质原油的简称,指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相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根据1982年联合国训练研究署(UNITAR)在委内瑞拉召开的第二届国际重油及沥青学术会议,天然存在于孔隙介质中的原油或类似原油的物质可分为两大类:重质原油和沥青砂油。原油的第一指标是粘度,第二指标是原油的相对密度。一般重油的粘度在100和10000之间,超过这个上限一般就是沥青。 1.2稠油的特点和地质特征 一般而言,稠油油藏大都埋藏不深、且因属于重质油其密度较大因而粘度较大、胶结疏松并且样品易散。稠油中的轻质油成分很少,沥青胶质成分偏多,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组成成分导致其粘度较大的,而且粘度随着沥青胶质含量的增多而增加。特别的,温度变化对稠油粘度的变化影响较大,并且稠油粘度随温度的升高呈抛物线降低的变化趋势。我国稠油油藏具有胶质含量较高而沥青含量较少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我国稠油油藏的粘度高而相对密度较低。除此之外,我国稠油的含硫量、含蜡量、金属含量以及烃类的组成成分都相对较低。而且,由于我国大多数稠油油藏属于次生油藏,一般会造成石蜡大量脱落,凝固点也相对较低。下表为我国石油行业稠油分类的试行标准。

辽河油田直平组合SAGD效果分析

辽河油田直平组合SAGD效果分析 摘要:辽河油田开展了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水平井开采薄层稠油、复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等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均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效果。其中蒸汽驱、SAGD技术已在中深层I类稠油油藏实现了工业化应用。杜84块兴VI组部署了49个井组,均为直井与水平井组合,含油面积1.79km2,控制储量1250×104t,已转入19个井组,实施储量达533×104t,进行相应开发效果评价研究,为后续井组实施及调控奠定基础。 关键词:SAGD;直平组合;隔夹层;开发效果 1、SAGD开发效果分析 (1)大部分井组处于驱泄复合阶段 从兴VI组19个井组产液温度、动液面、日产与注入压力综合判断,兴VI组8井组处于泄油阶段,6井组处于驱泄复合阶段,5井组处于驱替阶段。 (2)SAGD阶段日产油差异较大 依据每百米日产油的大小将兴VI组已转的19个井组分为三类,一类井组每百米日产油在10~20t/d,共有6个井组;二类井组每百米日产油在7~10t/d,共有5个井组;三类井组每百米日产油小于7t/d,共有8个井组。 从生产特点上看,一、二类井组产量均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均处于稳定泄油阶段,一类井组高峰日产油高于二类井组,而三类井组产量

一直处于低产状态。从平面分布上看,一类井组主要分布在兴VI组油层 的西部SAGD先导试验区附近,三类井主要分布在东部。 (3)后转入SAGD井组产量较稳定,但无高峰产量,油汽比高于先导 试验区 从兴VI组油层先导试验区与一期实施井组日产油和含水变化曲线表明,一期SAGD井组日产油较稳定,初期高于先导试验,说明见效的比较快,目前与先导试验基本相当,油汽比明显高于先导试验区。 2、蒸汽腔扩展规律分析 (1)从目前蒸汽腔的发育情况来看,经过驱泄复合生产后,先导试 验区蒸汽腔已经发育至油层顶部,随着注汽井点增加及蒸汽连续注入,汽 腔逐渐扩展并连片分布。 (2)隔夹层的存在阻碍了蒸汽腔的纵向扩展 蒸汽腔发育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没有隔夹层发育的区域, 蒸汽腔初期形成即为“箱状”,并向上均匀扩展;二是在驱泄复合开采初 期隔层方和下方分别发育一个蒸汽腔,蒸汽超覆比较严重,上部的蒸汽腔 在纵向上扩展较快,首先扩展到油层顶部,然后沿油层顶部向下扩展,蒸 汽腔呈“倒锅底”型;而下部SAGD生产的蒸汽腔同样在纵向上扩展的快,受底部水平井的拖曳作用,蒸汽腔呈“锅底”型。由于隔层没有完全封隔 住油层,下部的蒸汽腔绕过隔层继续向上扩展,随着驱泄复合的进程,蒸 汽腔不断的扩大,隔层上、下两个蒸汽腔在隔层未遮挡处连通为一个蒸汽腔。 3、影响因素分析 (1)连续油层厚度影响了高峰产油和稳产期

浅析稠油热采水平井有效完井方式

浅析稠油热采水平井有效完井方式 陈捷 【摘要】针对浅层块状底水特超稠油、薄层边底水及深层边水特稠油等不同类型稠油油藏特点,重点从水平井完井结构、完井成本、防砂效果、满足产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类型稠油热采水平井完井方式,并对其在辽河油田现场适应性做了对比、分析和评价. 【期刊名称】《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年(卷),期】2013(029)004 【总页数】4页(P54-57) 【关键词】稠油热采;水平井;产能;完井方式 【作者】陈捷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多种经营处,辽宁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截至2012年9月底,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累计完钻水平井1170口,累积建成产能411×104t,投产1129口,开井755口,日产油7210t,占辽河油田总产量的23.2%,水平井开采技术已成为辽河油田开发建设和增储上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稠油油藏开展了新区高效开发、老区井间挖潜、SAGD方式转换以及二次开发工作,为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3]。 由于辽河油田稠油油藏埋藏较浅,上覆岩石的压实作用弱,油砂松散,采用水平井

开发时,水平井完井方式适应与否直接影响到一口井的产量和寿命,理想的完井应 使油流能最有效地流到地面,同时使建井成本和操作费用降到最低[4-6]。针对稠 油油藏地质开发特点及稠油热采水平井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从水平井完井结构、完井成本、防砂效果、满足产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价,提出了适合不同类型稠油热采的水平井完井方式。 1 稠油热采水平井有效完井方式 1.1 浅层块状底水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完井 曙一区构造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曙一区杜84块位于杜84-杜813断块区的北部,其中馆陶、兴隆台油层为目前开发的主力油层,整体构造形态为一向南东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2~4°。馆陶油层为一特殊的边顶底水油藏,兴隆台油层为边底水油藏,2套储层均为高孔-高渗型储层,属于超稠油油藏(表1)。 表1 杜84块油藏主要地质参数? 1.1.1 完井结构分析 杜84块馆陶油层与兴隆台油层胶结疏松,属于高孔、高渗、低泥质含量储层,砂岩粒径大,细粉砂含量少,油井出砂。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完井结构由常规TBS筛 管完井逐步发展为激光割缝筛管完井,割缝缝宽为0.25~0.4mm,采用的是244.5mm+177.8mm的完井管柱(图1)。 1.1.2 完井成本分析 一般情况下,应在满足水平井完井技术条件下,选择完井费用较低的完井方式,实现水平井高效开发。由表2可知,300m井段水平井采用割缝筛管完井,单井可 节约196.6万元,平均每米节约6600元。虽然前期投入较套管完井成本高,但是套管完井后期射孔费用远高于筛管完井。因此,对于特超稠油水平井而言采用筛管

辽河油田杜84块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

辽河油田杜84块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 孙振彪 【摘要】辽河油田杜84块超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中后期,伴随水平井实施规模不断 扩大,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水平段动用不均一直是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认为水平段储层非均质性强、水平段蒸汽超覆、周边直井采出程度差异和注汽管柱工艺存在弊端是造成水平段动用不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采取直平井组合吞吐、注化学药 剂辅助回采和完善注汽管柱工艺技术,达到调整水平段动用不均、提高动用程度、 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 【年(卷),期】2012(026)003 【总页数】3页(P76-78) 【关键词】辽河油田;杜84块;水平井技术;注汽工艺 【作者】孙振彪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5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曙上台阶中段,含油面积6.2 km2,地质储量8 273×104 t,纵向上发育3套层系,即馆陶油层组、兴隆台油层兴I-Ⅳ组和兴Ⅵ组,其中兴隆台油层组油藏埋深660~810 m,油层有效厚度20~80 m;平均孔隙度27.6%,平均渗透率1.92×10-3μm2;20℃

地面脱气原油密度大于1.0g/cm3,50℃时原油粘度为(7.2~16.8)×104 mPa·s;凝固点平均在25℃以上;原始地层温度为38~45℃,属中厚层状边底水超稠油油藏。随着蒸汽吞吐开发进入中后期,产量维持难度逐步加大,水平井开发为维持稳产日显重要。特种油开发公司自2003年开始规模实施水平井以来,截止2011年底共投产吞吐水平井159口,占总井数的13.4%,年产油近40×104 t,占总产量的31.1%,产量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但是随着水平井规模实施的深入,水平井水平段动用不均的矛盾日趋突出。监测资料显示,水平井水平段动用不均的井约占80%,动用较差的水平井段约占总井段的1/2至2/3,水平段动用不均 严重影响了水平井的生产效果。因此,为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充分发挥水平井优势,亟待解决水平段动用不均问题。 2.1 水平段周边直井采出程度差异大 对于直井间加密部署的水平井,由于临近直井吞吐轮次参差不齐,注汽量多少不一,采出程度不同,蒸汽腔发育不均衡,直井温度场环境对水平段对应部位影响差异大,水平井水平段均匀动用程度受到影响。另外各直井与水平井间连通状况差异大,注汽时互相干扰或频繁汽窜,水平井注汽过程中蒸汽沿固有通道窜流,蒸汽波及体积小,造成产能损失,使水平段温度场、压力场、含油饱度场和剩余油分布均无规律,从而影响开发效果。以杜84-兴H65井为例。测试该井投产前基础温度,发现脚跟井段平均温度为105℃,该井段位置所对应的4口一线直井平均吞吐高达16轮,采出程度达到32%,蒸汽腔发育较大,波及体积大,因此对对应的水平井水平段 部位温度影响大;而该水平井脚尖井段部位基础温度仅为40℃,该井段对应的4 口一线直井平均仅吞吐了6轮,平均采出程度仅为18%,因此对对应的水平井水 平段部位温度影响小。 2.2 水平段储层非均质性强 曙一区超稠油油藏具有近物源、快速沉积、结构胶结疏松的沉积特点,储层成岩性

辽河油田稠油开发技术特色

辽河油田稠油开发特色技术 辽河油田位于美丽的渤海之滨、素有“湿地之都”之称的辽宁盘锦。这里有秀丽似火的红海滩,珍贵轻快的丹顶鹤,苇浪连天的大苇田,玲珑剔透的盘锦大米,自然环境独特,四季清晰,风景如画。作为一个油田的孩子,从小在父辈的耳闻目睹之下,对石油有着深厚的感情,始终幻想着将来有一天也能像父辈们一样,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所以惊惶的学习之余,对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学问进展了一些学习和相识。 1955年,辽河盆地起先进展地质普查,1964年钻成第一口探井,1966年钻探的辽6井获工业油气流,1967年3月大庆派来一支队伍进展勘探开发,称“大庆六七三厂”,正式拉开了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的大幕。今年是辽河油田开发建立45周年,辽河油田45年的历史,是一部石油勘探开发史,也是一部石油科技的进步史。经过45年的勘探开发历程,辽河油田慢慢形成了具有辽河特色的勘探开发技术。 辽河盆地是一个开发对象特殊困难的复式油气区,堪称地质大观园。其地质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可为“五多一深”,即含油层系多、断块断裂多、储层类型多、油藏类型多、油品类型多、油层埋藏深。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共发育14套含油层系;仅盆地陆上就发育2-4级断层300余条,四级断块450多个;储层岩性较多,碎屑岩、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均有出现;稀油、高凝油、平凡稠油、特稠油及超稠油具有发育。 辽河油田1986年原油产量到达千万吨,截至2014年底已经在千万吨以上稳产29年。辽河油田是国内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探明稠油地质储量与稠油年产量所占比重较大。全国22.9亿吨的稠油探明储量,辽河油田占了10.86亿吨,占到了47.5%。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辽河断馅西部凹陷西斜坡、东部陡坡带和中心隆起南部倾末带。 稠油是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国外称之为“重油〔heavy oil〕”。我国稠油沥青质含量低,胶质含量高,粘度偏高,相对密度较低。依据我国稠油的特征,将稠油分为三类。在稠油分类时,以原油粘度为第一指标,相对密度作为帮助指标。

重力流湖底扇沉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重力流湖底扇沉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刘雨欣 【摘要】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Ⅵ组油藏是重力流湖底扇沉积,也是辽河油区 投产较早的超稠油油藏,经历了常规试采、蒸汽吞吐试采、试验部署和全面开发阶 段四个阶段.2008年开始,在兴VI组部署了49个SAGD井组,分两期实施.截止2013年底,一期的19个井组已全部转入SAGD生产,但生产效果不理想,其中很大 一部分原因是重力流湖底扇沉积体内隔夹层较发育,影响了蒸汽腔的扩展,造成SAGD阶段产量较低,含水高、油汽比低.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低.因此,需要开展兴 VI组重力流湖底扇沉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本次通过开展等时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和隔夹层分布特征研究,为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7(000)029 【总页数】2页(P97-98) 【作者】刘雨欣 【作者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杜84块完钻井目前所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为:中上元古界、古近系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沙一+二段,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平原组地层。其中沙三段为本次研究目的层,其特征简述如下: 沙三段地层厚度120~650m,分三个亚段,其中沙三上亚段为本次研究目的层,

地层厚度为120~290m,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和块状砂砾岩。该段上部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之一,即兴Ⅵ组油层。沙三段化石主要为中国华北介、单刺华北介、惠东华北介,光滑渤海藻、粒面渤海藻等。 辽河盆地是沿郯-庐深大断裂带形成的中-新生代大陆裂谷型断陷盆地(进入上第三系后盆地以坳陷为主),由一系列北东-南西向深断裂所控制。盆地最初形成于晚 中生代,新生代早第三纪是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时期,经历了张裂、深陷、收敛、扩张和退缩五个时期。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沉积体系。 兴Ⅵ组沉积时期辽河盆地受区域拉张作用,断裂活动加剧,盆地大幅度急剧下沉,水体空前扩大,形成广泛超覆沉积。此时西部凹陷的深大断裂继续活动,并控制着凹陷的沉降中心。由于断裂南端活动相对强烈,使凹陷呈现为北窄南宽的箕状凹陷。该时期凹陷表现为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度,水体加深,曙一区地处湖盆边缘,靠近杜32同生断层,因此形成一套半深水、深水环境的湖底扇沉积体系。 岩石相类型主要为泥质砂砾岩、砂质砾岩、砾岩,夹有含砾砂质泥岩、含砾砂岩等多种类型。其特点为单层厚度大,一般在20m以上。常常呈不同单层叠加组合成巨厚块状。自然电位曲线为箱形叠加状。 发育于主水道边部及前缘部位。岩石相以正韵律组合叠加为主,水平层理和少量变形层理发育,单层厚度一般在10m以上。自然电位曲线形态为箱形或箱形叠加状。岩石相类型较为复杂,砂、砾、泥混杂堆积,厚度一般小于10m。端部薄层砂以中、细粒砂为主,可见交错层理。自然电位曲线形态以箱形、钟形叠加或箱形与齿状互层、刺状组合为主。 由粉砂质泥岩、泥岩等岩石相组成,发育水平纹层层理。自然电位曲线平直。 兴Ⅵ组储层为重力流湖底扇沉积,物源有两个方向,分别为西北和东北方向。该区主要发育4种微相类型:辫状水道微相、水道边滩及前缘斜坡微相、水道间及端 部薄层砂微相、水道间洼地及湖盆微相:

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试采技术研究

第23卷第4期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Vol. 23No. 42009年8月 JOURNAL OF SHENGLI OIL FIELD STAFF UNIVERSITY Aug. 2009 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试采技术研究 刘冬青1,邹 斌2,王善堂2 (1.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00;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摘 要:针对胜利油田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的油藏特点和试采难度,通过开展储层渗透率保持技术,提 高储层渗透率、防止压开底水的压裂防砂技术,热复合化学方法提高试采效果技术,超临界压力注汽配套工艺 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突破试采工艺技术瓶颈,解决了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的试采难题。 关键词:深层;中低渗;超稠油;防膨;压裂防砂;超临界中图分类号: TE353+.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83(2009)04-0018-03 一、引言 胜利油区未动用稠油储量主要以中深层特超稠油油藏

及中低渗特超稠油油藏为主,其中原油粘度超过10×104mPa ·s 的特超稠油储量5108×104t ,占未动用稠油储量的38%,主要分布在坨826、单113、郑411、草西南、郑370及罗 家-垦西等区块, 郑370块具有强-极强水敏感性,平均渗透率只有23.6×10-3μm 2,罗家-垦西地区沙四段平均孔隙度只有17.9%,平均渗透率只有199.5×10-3μm 2。常规试油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场要求,室内通过保持(提高)储层渗透率、热复合化学方法及超临界压力注汽配套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胜利油田深层中低渗超稠油油藏的试采动用。 二、室内研究 图1XFP 的静态防膨效果 1. 储层渗透率保持技术研究 胜利油田稠油油藏多数为砂岩储层,储层中的粘土矿物与外来流体发生水敏是造成储层渗透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室内合成了可用于中低渗储层的聚季铵盐类有机阳离子聚合物,并通过复配制得耐高温长效防膨剂XFP ,通过静态实验和岩心流动实验对其防膨效果进行了评价。 (1)静态实验 室内使用钙蒙脱土进行防膨静态实验。静态防膨率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F--防膨率; 图2XFP (300℃处理72h )的耐水洗效果V 0--煤油中钙蒙脱土的体积, ml ;(2)岩心流动实验

曙1—27—454块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曙1—27—454块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曙1-27-454块是典型的超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高周期蒸汽吞吐后,油井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周期产量低,油汽比低,单位操作成本高。同时蒸汽吞吐扩展波及范围有限且不均,井间及层间剩余油丰度较高。因此有必要开展开发效果评价研究,找出油藏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区块下步综合调整奠定基础。 标签: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评价影响因素 1区块概况 曙1-27-454块兴隆台油层属薄互层Ⅲ类超稠油储层,沉积相带多为前缘砂、河口坝等。油藏厚度较薄,储层物性较差。吞吐开发近10年,累积产油72.0×104t,采出程度仅3.2%,累积油汽比0.32,平均采油速度0.55%,属于典型的低产低速区块,直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相对较差。井区北部大部分区域油层厚度较薄,低于直井部署界限,目前基本处于未动用状态。油井井况差,区块开井率低,不正常井恢复难度大,油井汽窜频繁,开发效果较差。 2开发效果評价 2.1吞吐初期油井具有自喷能力,自喷期短,产油量低 曙1-27-454块兴隆台油层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80820~217500mPa·s,原油对温度极为敏感,当温度达到80℃时,原油粘度下降到2550mPa·s。大部分油井在吞吐初期具有自喷能力。自喷天数呈抛物线型变化,在3-5周期达到高值,5周期后逐渐减少。自喷能力在吞吐3个周期后逐渐减弱。 2.2不同生产层位开采效果不同 该区采用直井正方形井网100m井距一套开发层系进行蒸汽吞吐开发。主要发育兴Ⅱ-Ⅳ组油层,大部分油井为合采井。生产动态资料统计表明,合采井与单采兴Ⅱ组的油井生产效果相近,说明兴Ⅱ组为主要产油层。 2.3不同开发区域开发效果不同 曙1-27-454南部开发效果好于北部。南部比北部油井平均多吞吐1.2周期,平均单井累积注汽多3499t,平均单井累积产油多2405t,平均单井油汽比高0.1,平均单井回采水率高14.8%。 2.4生产动态变化符合超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规律 油井周期生产时间短,且随周期增加生产时间逐渐延长。周期产油和油汽比

提高兴Ⅰ组双水平井SAGD循环预热效率研究

提高兴Ⅰ组双水平井SAGD循环预热效率研究 李巍;刘永建 【摘要】SAGD循环预热阶段效率是影响SAGD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效果决定着注汽井与生产井之间的热联通效果以及蒸汽腔的初始发育状态。针对辽河油田杜84块兴Ⅰ组双水平SAGD试验区中的井组在循环预热阶段普遍存在的热连通差以及水平段动用不均衡等问题,分析循环预热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循环预热管管柱结构进行优化处理,确定了环空压力操作参数,并对辽河油田兴 I 组试验区的两组双水平井进行优化后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操作参数为注汽速度80~100 t/d、井底蒸汽干度>75%、操作压力4.5~6.0 MPa、有效循环预热时间为120~140 d的条件下,优化预热管柱后的双水平井组整体预热周期缩短,热连通长度和连通均匀度明显增加,提高了循环预热效率。%In SAGD cyclic preheating phase, efficiency is one of key factors to impact SAGD development, which determines heat unicom effects between steamed and production wells and decides initi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vapor chamber. Aiming at bad heat unicom effects and imbalanced usage of horizontal segment of cyclic preheating phase in dual horizontal SAGD test area of Xing-Ⅰformation of block Du-84 in Liaohe oilfield, and based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yclic preheating system, string configuration of cy⁃clic preheating pipe was optimized processed and annular pressure operating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in addition, the effect comparison of two dual horizontal wells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when steam injection rate is between 80 and 100 t/d, bottom hole steam quality is more than 75 %, operating pressure is between 4.5 and 6.0 MPa, and

二氧化碳和氮气及烟道气吞吐采油物理模拟实验——以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为例

二氧化碳和氮气及烟道气吞吐采油物理模拟实验——以辽河 油田曙一区杜84块为例 付美龙;熊帆;张凤山;高远文;郑观辉;田华;于兰春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10(017)001 【摘要】针对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主力含油区块在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吞吐周期高、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二氧化碳和氮气在 杜84块超稠油中的溶解性及其对原油粘度的影响;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模拟了在注 蒸汽辅助的条件下,单纯注CO2、单纯注N2及模拟烟道气等多种吞吐方式的采油 规律及增产机理;研究了CO2与N2的注入次序、注入量、注入比例及注入压力与放喷压力等参数对吞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杜84块超稠油主力含油区块开采 过程中, CO2 和 N2 的注入次序为先注 N2 后注 CO2, CO2 与 N2 的体积比为2 ∶ 1,注入压力为15MPa,生产时放喷压力以地层压力7.35MPa为最佳. 【总页数】4页(P68-70,73) 【作者】付美龙;熊帆;张凤山;高远文;郑观辉;田华;于兰春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 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42 【相关文献】 1.基准面旋回与冲积扇隔夹层分布的关系———以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SAGD 开发区馆陶组储层为例 [J], 李晨;樊太亮;高志前;吴俊;钱小会;樊华;傅巍; 2.基准面旋回与冲积扇隔夹层分布的关系——以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储层为例 [J], 李晨;樊太亮;高志前;吴俊;钱小会;樊华;傅巍 3.超稠油蒸汽吞吐生产特点及措施对策——以辽河油田曙一区为例 [J], 马占河 4.高升油田氮气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采油技术 [J], 姚明活 5.杜84块CO_2、N_2和烟道气吞吐采油数模研究 [J], 付美龙;熊帆;张凤山;高远文;郑观辉;田华;于兰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84馆陶西SAGD开发认识及动态调控-文档资料

杜84馆陶西SAGD开发认识及动态调控 按照SAGD总体开发规划,杜84馆陶西6个直井和水平井SAGD井组已于2009年1月开始,陆续转入SAGD开发。经过动态调控,对SAGD开发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同时开发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开发方案为基础,以动态监测为手段,以生产动态变化分析为主线,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调整,提高开发效果,全面实现方案设计指标。 1 概况 曙一区杜84块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开发目的层为上第三系馆陶组绕阳河油层。油藏构造为一北西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平均有效厚度136m,单层厚度106m,属巨厚块状超稠油油藏。含油面积1.4km2,地质储量1835×104t。杜84馆陶西共覆盖含油面积0.83km2,地质储量1091×104t。2000年投入开发,2009年转入SAGD开发至今。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注汽能力不足问题: 杜84馆陶西SAGD设计注汽井22口(其中直井19口,水平井3口),目前正注汽井13口,设计日注汽量1960t/d,上半年实际注汽量1607t/d,平均日欠注353t/d。特别是7月11-17日因注汽炉子故障,日注汽量只能达到913 t/d,日欠注1047 t/d。

2.2 能量外溢问题 (1)水平井间能量外溢;馆平K58井组自2010年3月21日正式转SAGD以后,馆平K58-1开发效果逐步改善,到5月上旬日产液达到180 t/d,日产油30 t/d,但由于临井馆平57-1井受效,本井开发效果变差。b 直井间能量外溢;杜84馆陶西自2009年转入SAGD开发以来,直井一直靠汽窜生产。目前因汽窜严重,高含水或抽活关井15口。不仅影响直井正常生产,而且还影响水平井的开发效果。 2.3 泵及杆的问题 杜84馆陶西SAGD共有水平井15口,仅2010年1-9月就检泵、杆共17井次,影响产量2574吨,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2.4 监测问题 2010年上半年共有3口井(馆H51、馆H53CH、馆H55)出现过监测不准的问题,给分析和调控带来不便。如:馆H53CH井目前1100米处温度监测不准,泵下压力监测不准。致使无法分析30K151井注汽对该井是否见效。 2.5 认识不清的问题: 从温度监测曲线上看出,馆H52井1240米及泵下温度上升较快,5月9日-6月5日30K151井停注,温度没有变化,6月5日-7月5日310151井停注,该处温度仍然没有变化。 3 动态调控主要做法及效果分析 针对SAGD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对油层进行分析研究

SAGD技术开采稠油

SAGD技术开采稠油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011级程金金 摘要: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以蒸汽作为热源,依靠凝析液的重力作用开采稠油,采收率可达60-80%,在国外特别是在加拿大已获得了商业化应用。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资源丰富,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超过104 ⨯,基本没有流动能力,开采难度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mpa. s 10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技术获得成功并进行了规模化开采,但蒸汽吞吐开采后期如何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超稠油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发研究 Abstract: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SAGD) uses steam as the hear source and rely on the action of gravity of condensed liquid to recovery heavy oi1,by which the recovery can reach up to 60-80%.The technique has been commercially applied overseas,especially in Canada. The super heavy oi1 resource is very abundant in Block Shu l of Liaohe Oilfield with the crude viscosity under formation conditions over 104 ⨯,which is basically immobile and hard to develop. Since the 10 mpa. s end of 1990s,steam huff and puff for super heavy oil recovery in Block Shul of Liaohe Oilfield has been successful and has been commercialized. However,how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at the later stage during steam huff and puff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Keywords: the super heavy reservoirs,steam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