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大师》 纪录片

【大师】《大师》 纪录片
【大师】《大师》 纪录片

【大师】《大师》纪录片

任凭岁月如何雨打风吹,任凭记忆如何铺张浪费,大师就像我们的灵魂一样永远在心中预订了一个位置,当我们用双手打开这个位置,马修斯、斯蒂法诺、贝斯特、克鲁伊夫、贝肯鲍尔、普拉蒂尼、巴斯滕、巴乔、罗纳尔多、齐达内、小罗纳尔多、卡纳瓦罗……这些名字足够令任何一个人眩晕,而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证――欧洲金球奖得主。

斯坦利?马修斯(1956年)Stanley Matthews

1956年,《法国足球》杂志将第一届金球奖授予了41岁的马修斯,这一年斯蒂法诺带领皇马赢得欧洲冠军杯,但为了纪念马修斯的整个运动生涯,英国人首获这一殊荣。当回忆起这件往事时,马修斯显得很淡然:“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多广告,一个老先生特地从巴黎来到布莱克本,将金球奖给了我,而我只记得这些。”

迪?斯蒂法诺(1957年&1959年)Di Stefano

1956-59年,斯蒂法诺连续四次成为西甲射手王,不仅如此,1957年的欧冠决赛,他为皇马首开记录,而两年后的欧冠决赛,他同样攻破了对手的大门。

雷蒙德?科帕(1958年)Raymond Kopa

1958年是属于科帕的,身为法国队的一员,他在世界杯上贡献3球,帮助法国队获得季军。在俱乐部,他为皇马拿到联赛冠军和冠军杯冠军立下战功。无论是在法国队还是皇马,方丹、斯蒂法诺和普斯卡什的伟大也掩盖不了科帕的光芒。

路易斯?苏亚雷斯(1960年)LuisSuarez

1960年的冠军杯半决赛,皇马以总比分6比2淘汰巴塞罗那,可在这一年的金球奖评选中,巴塞罗那队长苏亚雷斯却击败了皇马射手普斯卡什,也许是苏亚雷斯在巴塞罗那的突出作用征服了金球奖的评委。

西沃里(1961年)Sivori

作为笫一个来自意甲的金球先生,在效力尤文的8年中获得3个意甲联赛和3个意大利杯冠军,其中1961年拿到最后一个意甲锦标,于是他被写进金球奖的历史。

马索普斯特(1962年)Masopust

第一个产自东欧的金球得主,而1962年,正是约瑟夫?马索普斯特率领捷克斯洛伐克杀进世界杯决赛,并在决赛进球,因此当年的金球奖评选中,他力压尤西比奥和德国人施内林格。

列夫?雅辛(1963年)Lev Yashin

到目前为止,雅辛依旧是惟一一位染指金球奖的门将,那是1963年,里维拉、格里夫斯、丹尼斯?劳和尤西比奥纷纷成为他的手下败将。其实1963年的前几个月,雅辛并没有什么亮点,转折点出现在10月23日,由于英格兰足总诞辰100周年,英格兰与世界代表队进行一场纪念赛,雅辛正是世界代表队的门将,格里夫斯和博比?查尔顿对他都无可奈何。当年的11月10日,前苏联同意大利在罗马争夺1964年欧洲杯的入场券,又是雅辛阻挡了马佐拉和里维拉的进攻,里维拉在赛后留下一句话:“雅辛让人恐惧”。

丹尼斯?劳(1964年)Denis Law

丹尼斯?劳的球风并不绅士,不过《法国足球》的评委们无法忽视这样一份成绩单:1964年,丹尼斯?劳在联赛和杯赛中共进46球,1963-64赛季有5场比赛上演帽子戏法。颁奖仪式上有记者对他的球风提出质疑,劳的回答是:“要是在球场上有人给你一脚,你怎么办?”

尤西比奥(1965年)Eusebio

1965年,国际米兰在欧冠决赛上战胜了本菲卡,但在金球奖的竞争中尤西比奥却战胜了法切蒂和苏亚雷斯。同年,凭借“黑豹”金子般的进球,葡萄牙淘汰捷克斯洛伐克获得1966年世界杯门票。

博比?查尔顿(1966年)Bobby Charlton

世界杯决赛被英格兰打败后,贝肯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英格兰之所以能够打败我们,只因为多了一个博比?查尔顿。”听到这么权威的评语,金球奖不给他能行吗?

弗洛里安?阿尔贝特(1967年)Fiorian Albert

1967年,普斯卡什宣布退役,这一年他的同胞阿尔贝特荣膺金球奖,原因是阿尔贝特带领费伦茨城队获得匈牙利联赛冠军。

乔治?贝斯特(1968年)George Best

1968年,贝斯特到达职业生涯的最巅峰,他在对本菲卡的冠军杯决赛中攻进决定性入球,使曼联成为第一支夺取欧洲冠军杯的英格兰球队。

吉亚尼?里维拉(1969年)Gianni Rivers

没有了里维拉的组织,就没有了普拉蒂在决赛的帽子戏法,AC米兰也不会拥有历史上第二座欧冠奖杯。金球奖官方给里维拉的评价是:“一位优雅的、有艺术想像力和有创造性的中场大师!”

盖德?穆勒(1970年)Gerd Mueller

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单单依靠1970年世界杯独进10球的资本,金球一出,谁与争锋呢?若不是与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两大巨星同处一个时代,盖德?穆勒绝不会只拿到一次金球奖。

约翰?克鲁伊夫(1971年&1973年&1974年)Johan Gruyff

1971-73年,阿贾克斯处于全盛时期,连续三次问鼎冠军杯,所以身为球队领袖的克鲁伊夫成为1971年和1973年的欧洲足球先生在情理之中。让人大跌眼镜的是,1974年的金球怎么能不给贝肯鲍尔呢?要知道,1974年的世界杯冠军是德国队,1974年的冠军杯冠军是拜仁,怪不得贝肯鲍尔发出如此感慨:“还叫我怎么做”。

弗朗茨?贝肯鲍尔(1972年&1976年)Franz Beckenbauer

1972年,贝肯鲍尔作为队长举起了欧洲杯。尽管1974年不敌克鲁伊夫,但“足球皇帝”还是在1976年击退另一名荷兰人伦森布林克,再次赢得金球,除了欧洲杯亚军,贝肯鲍尔在这一年还帮助拜仁拿到欧冠的奖杯。

奥列格?布洛欣(1975年)Oleg Blokhin

只有一个人在1971-76年对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进行了“双杀”,这个人便是乌克兰

传奇球员奥列格?布洛欣。1975年的金球奖评选前三名分别是:布洛欣、贝肯鲍尔、克鲁伊夫,而布洛欣在1975年最大的收成是优胜者杯和超级杯冠军,其中同匈牙利费伦克瓦罗什的优胜者杯决赛完成锁定胜局的进球,与拜仁两回台的超级杯对决中包办球队的3个进球。

阿兰?西蒙森(1977年)Allan Simonsen

他没有劳德鲁普兄弟的名气大,但却被称为“丹麦足球的先驱者”,1977年的金球奖是一个缩影。在上世纪70年代,拥有西蒙森的门兴格拉德巴赫是惟一能和拜仁分庭抗礼的德国球队,1977年完成联赛三连冠,并杀进冠军杯决赛,虽然最终败在利物浦的脚下,但瑕不掩瑜,西蒙森的进球一度为门兴扳平了比分。

凯文?基冈(1978年&1979年)Kevin Keegan

汉堡俱乐部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是从基冈加盟算起的,1978年在基冈加盟一年后这支球队就拥有了首个德甲冠军,而基冈也成为1978年金球奖得主。1979年,基冈成功卫冕,比第二名鲁梅尼格高出62分之多。

卡尔?鲁梅尼格(1980年&1981年)Karl Rummenigge

继盖德?穆勒之后,鲁梅尼格是德国又一门重炮,1980年他以26球成为德甲射手王,并为德国队获得欧洲杯桂冠。1981年,鲁梅尼格再次荣膺德甲金靴,拜仁也伴随着他的进球获得了德甲冠军,以及闯进冠军杯决赛,金球也成为他的战利品。

保罗?罗西(1982年)Paolo Rossi

世界杯年,要想成为金球奖得主,最大的捷径是赢得世界冠军的同时成为射手王,罗西无疑做到了。回顾意大利的夺冠历程,罗西的功劳显然是无法回避的,对巴西的帽子戏法,对波兰队半决赛进2球,对德国队决赛进1球,仅仅看这6个进球的分量,他就无愧于金球奖。

米歇尔?普拉蒂尼(1983年&1984年&1985年)Michel Platini

人这辈子不可能天天中彩票,也不可能天天喝凉水塞牙,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对于普拉蒂尼而言,这些规律统统被抛在九霄云外。1982年世界杯后,普拉蒂尼转会到尤文,1983年拥有意大利杯冠军,1984年赢得意甲、优胜者杯和欧洲超级杯冠军,1985年将冠军杯和丰田杯揽入怀中,同时1983-85年他连续三次荣膺意甲金靴,1984年为法国夺得欧洲杯冠军。

伊戈尔?别拉诺夫(1986年)lgor Belanov

如果当时金球奖的评选标准像现在这样对全世界开放,那么1986年的当选者必然是马拉多纳,当然也不能说别拉诺夫走了狗屎运,毕竟他帮助基辅迪纳摩获得当年的优胜者杯冠军,并且在1986年世界杯上同比利时的交锋中完成帽子戏法。

路德?古力特(1987年)Ruud Gullit

1987年,古力特以850万美元的天价转会到AC米兰,在登陆亚平宁半岛之前,他刚刚打进自己在荷兰甲级联赛里的第100球,并率队举起联赛冠军奖杯。1987年12月9日,古力特捧起欧洲金球,在他的眼中,最强的5个金球奖得主是克鲁伊夫、巴斯滕、里维拉、齐达内和罗纳尔多。

范?巴斯腾(1988年&1989年&1992年)

巴斯滕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个三获金球的球员。1988年的得奖是实质名归的,因为那是欧洲杯年,除了帮助荷兰队拿到至今惟一一个大赛冠军,他本人也成为最佳射手,其中同前苏联的零度角进球已经成为传世之作。1989年,巴斯滕在欧冠决赛中梅开二度,帮助米兰时隔20年后重回欧洲之巅,而同前两次相比,1992年的当选多少有些质疑,同瑞典IFK哥德堡队的比赛中独进四球体现了他的射手本色。

洛塔尔?马特乌斯(1990年)Lothar Matthaeus

古时候母以子贵,世界杯年就是球员以世界杯贵了,1990年世界杯,马特乌斯身为队长带领德国队站在世界之巅,他本人也有卓越的表现,尤其是同前南斯拉夫那记长途奔袭后的远射最为精彩。

帕潘(1991年)Papin

帕潘是马赛王朝的代表人物,1991年马赛继续称雄法甲,并和贝尔格莱德红星在决赛中会师,而帕潘也达到个人的最高峰,不仅是在俱乐部风光无限,他还帮助法国队以全胜战绩进军1992年欧洲杯。

罗伯特?巴乔(1993年)Roberto Baggio

1992-93赛季,巴乔意气风发,在27场联赛中打入21球,在联盟杯中贡献6球,是尤文赢得联盟杯桂冠的第一功臣。这一年,巴乔包揽了世界足球先生和欧洲金球奖这两大荣誉。

斯托伊奇科夫(1994年)Stoitchkov

1994年美国的夏天,保加利亚成为最大的黑马,一路杀进四强,而斯托伊奇科夫也以6个进球荣膺金球先生。

维阿(1995年)Weah

维阿是历史上第一个来自欧洲之外的金球奖得主。有命运的巧合,也有维阿的不懈努力,他在这一年帮助圣日耳曼队夺得法甲联赛冠军,并进入到冠军杯的半决赛。

萨默尔(1998年)Sammer

在1996这个欧洲杯年上,德国队最终依靠一个金球获得冠军,但金球奖并没有给比埃霍夫,而是颁给了德国队的核心萨默尔。作为“自由人”,萨默尔踢满了全部比赛,阅读比赛的能力高人一等。

罗纳尔多(1997年和2002年)Ronaldo

1997年,罗纳尔多是以国米球员的身份拿到金球奖,但谁都知道之前在巴塞罗那的成功才是他畅通无阻的资本,1997年5月14日,当时还是巴塞罗那球员的罗纳尔多在决赛中打进惟一进球,使得巴塞罗那赢得优胜者杯冠军。2002年的当选是众望所归,没有人敢于轻视一个在世界杯上独进8球的冠军射手。

齐达内(1998年)Zidane

即使1998年的齐达内在其它地方一无是处,就看他在决赛上那两个价值连城的头球,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奖项非他莫属。

里瓦尔多(1999年)Rivaldo

上帝没有给他帅气的面容,却赋予他美妙的足球天赋,1999这一年他跟随巴塞罗那拿到西甲冠军,又陪同巴西队获得美洲杯冠军。集美貌和三冠王于一身的贝克汉姆也拿里瓦尔多没有办法。

菲戈(2000年)Figo

2000年,菲戈做了两件大事:使自己成为世界上身价最贵的球员,然后将葡萄牙队带到欧洲杯四强,在那一年金球奖的评选上,连拥有欧洲杯冠军的齐达内都要仰望他。

欧文(2001年)Owen

欧洲联盟杯、欧洲超级杯、英格兰足总杯、英格兰联赛杯、英格兰慈善盾杯,欧文在2001年一口气得到5个杯赛冠军。因此成为1979年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英国球员。

内德维德(2003年)Nedved

内德维德的职业生涯有些悲剧色彩,2003年他费尽全力护送尤文进入到欧冠的决赛,自己却因为吃到黄牌停赛,还好金球奖评选时看的是他在尤文和捷克国家队过去一年的表现。

舍甫琴科(2004年)Shevchenko

2004年对于舍甫琴科是甜蜜的,他拥有了第一个意甲联赛冠军,同时以24个进球再次当选意甲射手王,因此德科和罗纳尔迪尼奥均不是他的对手。

罗纳尔迪尼奥(2005年)Ronaldinho

2005年的小罗纳尔多在俱乐部和国家队两不耽误,西甲冠军奖杯和联合会杯冠军纷纷揣在他的兜里,一举迈进大师的行列。

卡纳瓦罗(2006年)Cannavaro

他是意大利的队长,他的防守固若金汤,他的第100场国家队比赛也是世界杯的决赛,120分钟过后,他成为了胜利者,他也成为了世界足球和欧洲金球双料先生。

感谢您的阅读!

纪录片大师导演作品总汇

xx xxxx 《小山回家》录像,58分钟,彩色,1995年 《小武》剧情片,107分钟,彩色,1997年 《站台》剧情片,154分钟,彩色,2000年 《任逍遥》剧情片,113分钟,彩色,2002年《世界》剧情片,120分钟,彩色,2004年 !《东》纪录片,70分钟,彩色,2006年 《三峡好人》剧情片,108分钟,彩色,2006年!《无用》纪录片,81分钟,彩色,2007年 《二十四城记》剧情片,152分钟,彩色,2008年!《海上传奇》纪录片,138分钟,彩色,2010年xx 《喇嘛藏戏团》(1991年) 《拉萨雪居民》(1992年) 《天主在xx》(1992年) !《彼岸》(1995年完成) 《静止的河》(1998年完成) !《幸福时光》 (2002)

2004年与段锦川、康建宁组建“年年三畅”工作室,专事纪录片的拍摄工作,目前正在拍摄的纪录片作品有《土地》、《京剧》等。 xxxx 《xx谜》 (1985); 《黄河流长》 (1986); 《窑洞?人》 (1987); 《闯江湖》(1988,与xx合作); !《沙与海》(1989,50分钟,与高国栋合作,获得第二十八届亚广联纪录片大奖);《石头上的印记》 (1991); 《雪域》 (1992); 《xx》 (1993); 《天籁》 (1994); 《生活》(1995,合导); !《阴阳》(1995--1997,180分钟)

《公安分局》 (1998); 《当兵》 (2000); !《听xx先生讲过去的事情》 (2002) xx 《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 《起程,将远行》(1995年) 《导演》(1996年) !《舟舟的世界》(1997年) !《xx》(1999年) !《xx》 (2004) xx 《青稞》(1986年) 《xx面具供养》(1988年) 《青朴--苦修者的圣地》(1992年合导)《广场》(1994年合导) 《八廓xx16号》(1997年) 《天边》(1997年)

【奥斯卡获奖电影和电影人(二)】第81届最佳纪录片

第81届最佳纪录片 最佳纪录片 《走钢索的人》Man on Wire, A Wall to Wall in association with Red Box Films Production, James Marsh and Simon Chinn 最佳真人短片 《玩具岛》Spielzeugland/Toyland A Mephisto Film Production, Jochen Alexander Freydank 剧情简介 一个关于谎言和罪过的故事。一个德国小男孩以为他的犹太裔邻居们就要去玩具岛了,他收拾行李偷偷溜出家想要根他们一同前往,熟不知道梦想中的玩具岛确是比地狱还要让人毛骨悚然的集中营…… 最佳动画短片 《回忆积木屋》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 A Robot Communications Production, Kunio Kato 《回忆积木屋》是2009年最佳动画短片,是有由日本加藤久仁生所导演的。曾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剧情介绍 《回忆积木屋》 《回忆积木屋》 《旅人日记》导演加藤久仁生新作,全片散发着浓浓的法式情调,造型和画面气氛的营造让人惊艳。 老旧画册的暖黄色调里,合影相框挂满了墙壁。老人在摇椅上独自抽着烟斗,房间里飘满落寞空气。他打开地窖的小铁门,拿起钓竿垂下淹没城市的深蓝水面。 海潮,鸥鸣,吉他,竖笛,近藤研二的配乐在这一开篇里晕染出哀伤氛围。 平凡一天傍晚,老人对着电视独食独酌,如同许许多多孤单的傍晚。清早起床,水面又漫涨过小屋。老人习以为常,添砖加瓦,垒高他的积木。这工作他已重复过十数次。积木已然垒的那么高,和他一起搭积木的人却早已不在。 搬运家当,伴随数年的烟斗沉入水底。老伙计始终顺心顺手,老人舍不得,买了潜水服回到旧房间找寻,却无意中打开了回忆之门。 拾起烟斗的一瞬间里,过往如触电般开启。 那瞬间像冰雪消融,像花苞绽放,像幼雏破壳。一扇一扇的铁门被打开,一层一层的旧房屋被探访,一盒一盒安眠着的回忆,被重见了天日。 沉入越来越深的冰冷海底,倒叙般迎接他的是越来越真切的温暖回忆,让他不停下潜,欲罢不能。

纪录片大师 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是国际纪录片里的泰山北斗 1 不要去处理抽象概括的题材。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部片子。 2 不要背离包括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 3 不要忽视剧本,也不要在拍摄时碰运气,若脚本准备周全,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因此当你开拍时,即开始准备下一步。 4 不要忘记当你拍片时,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是一整组镜头及一整部片子的一部分,即便最美的镜头。如果不是放在合适的地方,甚至比最不美但有价值的镜头号更糟糕。 5 不相信凭旁白就可以讲故事,结合画面及声音才能完成此事。旁白使人不舒服,不必要的旁白更加令人不适。 6 不要发明不必要的拍摄角度,不当的角度只会干扰及破坏情感。 7 不要滥用快节奏的剪接方式,如果节奏越来越快,想像个最华丽的慢板曲。 8 不要过度使用音乐,如果你这么做,观众会拒绝去听它。 9 不要使用太过量的同步声音,暗示性地运用这些声音是最好的,补充性的声音才能组成最好的生意声音。 10 不要用太多光线效果,或把它们弄得太复杂,叠化和淡入淡出就是影片的标点符号,它们是你的逗点和句号。 11 不要拍太多特写,等到高潮时在使用,在一部结构均衡的影片中,特写出现极其自然,但出现次数太多会失掉它们的重要性。 12 处理人的因素及人类的关系时,不要适疑,在天地中,人类与其

它动物甚至机器都是一样美的。 13 你要说的故事不要模模糊糊,一个真实的题材必须以清楚及简单的方式说出来,但清楚与简单并不一定要把故事戏剧化。 14 不要放弃实验的机会,纪录片的名声完全由实验中取得,没有试验,纪录片便失去它的价值,没有实验,纪录片便不存在。

【大师】《大师》 纪录片

【大师】《大师》纪录片 任凭岁月如何雨打风吹,任凭记忆如何铺张浪费,大师就像我们的灵魂一样永远在心中预订了一个位置,当我们用双手打开这个位置,马修斯、斯蒂法诺、贝斯特、克鲁伊夫、贝肯鲍尔、普拉蒂尼、巴斯滕、巴乔、罗纳尔多、齐达内、小罗纳尔多、卡纳瓦罗……这些名字足够令任何一个人眩晕,而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证――欧洲金球奖得主。 斯坦利?马修斯(1956年)Stanley Matthews 1956年,《法国足球》杂志将第一届金球奖授予了41岁的马修斯,这一年斯蒂法诺带领皇马赢得欧洲冠军杯,但为了纪念马修斯的整个运动生涯,英国人首获这一殊荣。当回忆起这件往事时,马修斯显得很淡然:“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多广告,一个老先生特地从巴黎来到布莱克本,将金球奖给了我,而我只记得这些。” 迪?斯蒂法诺(1957年&1959年)Di Stefano 1956-59年,斯蒂法诺连续四次成为西甲射手王,不仅如此,1957年的欧冠决赛,他为皇马首开记录,而两年后的欧冠决赛,他同样攻破了对手的大门。

雷蒙德?科帕(1958年)Raymond Kopa 1958年是属于科帕的,身为法国队的一员,他在世界杯上贡献3球,帮助法国队获得季军。在俱乐部,他为皇马拿到联赛冠军和冠军杯冠军立下战功。无论是在法国队还是皇马,方丹、斯蒂法诺和普斯卡什的伟大也掩盖不了科帕的光芒。 路易斯?苏亚雷斯(1960年)LuisSuarez 1960年的冠军杯半决赛,皇马以总比分6比2淘汰巴塞罗那,可在这一年的金球奖评选中,巴塞罗那队长苏亚雷斯却击败了皇马射手普斯卡什,也许是苏亚雷斯在巴塞罗那的突出作用征服了金球奖的评委。 西沃里(1961年)Sivori 作为笫一个来自意甲的金球先生,在效力尤文的8年中获得3个意甲联赛和3个意大利杯冠军,其中1961年拿到最后一个意甲锦标,于是他被写进金球奖的历史。 马索普斯特(1962年)Masopust 第一个产自东欧的金球得主,而1962年,正是约瑟夫?马索普斯特率领捷克斯洛伐克杀进世界杯决赛,并在决赛进球,因此当年的金球奖评选中,他力压尤西比奥和德国人施内林格。

揭示意想不到的真实论纪录片大师埃罗尔_莫里斯的电影风格

摘要 本文论述了当今纪录电影大师埃罗尔?莫里斯作品的独特电影风格及对纪 录电影美学的卓越贡献。莫里斯在反叛直接电影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 恐怖采访”的形式,无线索叙述的方式,选取非同寻常的拍摄对象探究他们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及周围世界。他的作品在华丽的艺术派头背后渗透着悲观而复杂的主题及些许后现代艺术的尴尬。关键词 纪录片恐怖采访无线索叙事悲观而复杂的主题交叉授粉 揭示意想不到的真实 论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的电影风格 孙红云 大师研究 埃罗尔?莫里斯(ErrolMorris,1948—) 是20 世纪70年代之后纪录电影革新中旗帜最鲜明的一位导演,他从投入纪录片事业一开始就自觉地与直接电影决裂,他探索和拓展了纪录片的表达空间,丰富了新纪录的表达手段。他认为“70年代,纪录片陷入泥淖之中。依我看,有几分是真理电影(实指直接电影) ① 的罪过。”②莫里斯以他的作品毋庸置疑地确立 了新的纪录片的美学品质。 在新纪录的创作上,埃罗尔?莫里斯不仅在发现和寻找拍摄对象上具有天才的直觉和非凡的能力,更在具体拍摄手法和制作理念上“异端斜说”层出不穷。莫里斯挑战着“纪录片”这个真实的假定,他认为纪录片可以是主观的,并且身体力行拍摄反映内心主观世界的纪录片。在纪录片的名义下,莫里斯狂热的大脑试图以第一人称探索人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理解自己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他执着地把镜头聚焦在那些看似古怪、离奇、有趣的现实人物身上,借他们可笑、荒谬、半悲剧的故事分析和讽刺复杂怪异的美国文化及资本主义社会。 一为直接电影鸣起警钟 以打破电影传统为乐趣的埃罗尔?莫里斯是从反叛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直接电影开始他的电影事业的。“真理电影(实指直接电影)的主张惹恼了我。这些主张对我而言,很清楚是错误的。自身明显的错误。风格不是真实。你选择了一定的风格,并不意味着你就莫名其妙地解决了‘笛卡尔之谜’, 也不意味着你不再需要进行任何思考。你只是 87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看心得最新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看心得最新 《大国工匠》观看心得范文一看了多集大国工匠,工匠们的工匠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虽然工匠仅仅是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但工匠精神有着更深深远的意义,他能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气质,是否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坚定不移。 这种工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鲁班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庄子说的庖丁解牛也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今日这些大国工匠们更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工匠精神更显重要,实质就是对技术、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 据有关统计,截止xx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就是工匠精神,并注重这种精神的代代相传。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应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是否应看看自我,还坚持多少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观看心得范文二 《大国工匠》选取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起眼,但他们在平凡的

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了工匠精神的体现。这些工匠能够说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欢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我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我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我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当没有最好,仅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终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

大师读后感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 冯树梅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时常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安排全体老师观看纪录片《大师》。纪录片《大师》在荧屏上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马相伯、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华罗庚等百位大师的厚重人生,感人至深。他们生在列强入侵、民族兴亡的年代,经历大动荡、大灾难、大变化、大转型,他们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拯救的伟大使命中。 这些大师中有的始终以“教书育人,启发民智”为宗旨,淡泊名利,不随俗沉浮。如: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明确“不为升官发财立阶梯”,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正如蔡元培所描述的,身处“黑暗主义时代”,却选择直面人生,点燃生命的光芒,照射尘世所及的地方。这就是一位位民族先贤所共有的大胸怀、大智慧和大爱。马相伯为启迪民智,育人立人,医治愚昧、落后、腐败等社会痼疾,认定教育乃立国立人之根本,倾其所有,捐出三千亩土地办学校。陶行知同文盲、贫瘠战斗一辈子,到最落后的乡村去办平民教育,一座晓庄师范,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黄炎培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直至今天,其教育思想仍充满生机活力。 这些大师们又是真正的大学问家。他们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融会贯通,身体力行。他们有兼容中西的学养,是继往开来的学者,在特定的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文明传承。 竺可桢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现代气象学家,他倡导“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在抗战烽火中带领浙江大学成为“东方剑桥”,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打下了可贵基石。童第周是我国克隆事业的开创者,一双灵巧的手创造生命奇迹。他说“科学家不自己动手就是科学政客”,至今仍振聋发聩。 他们还真正沉得下心来,研究学问,创造艺术。徐悲鸿到法国学美术,一心浸润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到卢浮宫和各大展馆临摹名画。因为穷困,早晨进去,一直到展馆关门,连饭也不吃,一天下来,直饿得人昏厥过去,并因此落下了胃痉挛的终生毛病。回国后,为扶掖后人,他把自己的画卖掉,当作助学金送学生出国深造。最后,更是将自己一生所留存的作品全部捐给了国家。这种学习的“饥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看心得最新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看心得最新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以下是整理观看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大国工匠》观看心得范文一 看了多集大国工匠,工匠们的工匠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虽然工匠仅仅是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但工匠精神有着更深深远的意义,他能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气质,是否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坚定不移。 这种工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鲁班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庄子说的庖丁解牛也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今日这些大国工匠们更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工匠精神更显重要,实质就是对技术、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 据有关统计,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就是工匠精神,并注重这种精神的代代相传。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应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是

否应看看自我,还坚持多少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观看心得范文二 《大国工匠》选取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起眼,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了工匠精神的体现。这些工匠能够说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欢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我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 爱国是大师们事业的成功的一大法宝 SA10003022 李新飞 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看过之后,进一步认识了民国时期近现代中国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历程。例如华罗庚,蔡元培,丰子恺,刘雪庵,常书鸿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科学和艺术事业而奉献终生。 生活在民国时期他们,是历史给予他们天然的苦难环境。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与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批的爱国者努力学习,想通过科技和教育来发展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紧紧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他们通过忘我的学习,成为科学领域,教育领域,艺术领域的大师。当祖国有难时,他们毅然的放弃外国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为祖国各领域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认为如果不是有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大师们是很难面对当时的各种及其困难的条件的。如果没有艰苦的时代环境,很可能他们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看到的成就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罗庚,蔡元培,和常书鸿这么几位大师。 首先让我们说说华罗庚的人生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 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 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数学方面是极具有天赋的,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爱国的热忱使得他拥有了挑战并战胜任何困难的基础、动力和信心。从而成为数学领域里的一颗奇葩,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再讲讲蔡元培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片中这样描述蔡元培:他来自封建王朝,却成为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独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他理想的追随者为新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大学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 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那一夜,许鹿希哭了。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2002年,美国解密了41份绝密文件,文件清楚地表明美国政府曾多次企图对中国发动核突袭。朝鲜战争期间,装有原子弹的导弹一度运至日本冲绳岛。美国人扬言要将核武器当做普通炸弹来用。国际舆论称,自广岛、长崎被毁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新中国一样临近核威胁。居里夫人的女婿,一生为和平而战的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通过自己的中国学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 王淑贞 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 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 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 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 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 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 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 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 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采访】袁耀萼——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文史系09中文2班屠茹茹学号0901*******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直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不过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

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由于闭关锁国此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1860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常备军总共有几十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有5600多人。但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却相差悬殊。在英法联军先进的莱福步枪面前曾格林沁的3万蒙古骑兵再也没能重现昔日的雄风被敌军彻底击溃。英勇的士兵前赴后继地往枪口、炮口上冲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片中一位英国将领看到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不禁感慨到“天哪真不敢想象要是他们有了枪和大炮的话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在这场战役中清军参战将士全部阵亡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观《大师》纪录片有感之陶行知 在看一系列大师纪录片前,我在心里默默问自己: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呢?他(她)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精神呢?我要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东西? 带着这些思考及问题,我认真欣赏了陶行知、蔡元培等等大师的影片,下面我想谈谈自己自己观看《陶行知》后的一些感想。 陶先生也被荣称为陶夫子,以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的学子、中华儿女。他出生在一个国家愚昧落后,饱受苦难的年代,带着求知的梦想他踏上了和平自由的国外求学之路,学成后他满怀信心毅然回到他深深牵挂的祖国,然而一切令他心酸心痛,国民生活困苦,精神世界更是贫乏无知……怀着改造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服务牺牲的满腔热血,他带着妻儿老小去了荒凉贫瘠的晓庄,踏上了自己一生的办学之路。他深知革新教育是改变中国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经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扩大民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民的认识水平。从而走上真正的、现代的、民主的道路。晓庄学院在难以想象的艰难条件下逐渐发展壮大,陶先生也继续充满信心的向着“让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识字”目标前行。 然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地投向中国,国内战火纷飞,陶先生又不顾一切地奔走在世界各地,为中国的和平自由呼喊奔走着……终于,中国迎来了抗战的胜利,看到了民主自由的曙光。但是此时的中国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放和和平,到处都笼罩着军阀统治的

阴影,陶先生的教育实践受到重重阻难,甚至连生命都没有保障,但是,他不畏惧一切黑势力,仍然努力地去创办新式学校,挖掘没有机会求学的穷苦孩子,为了孩子,他化身多重身份:老师、父母、甚至乞讨者……他对劳苦大众的孩子爱满天下!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小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照顾象征着祖国未来,国家希望的学校这个大家,他深爱每一个孩子,直到耗尽自己最后一丝精力…… 他爱天下所有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的精神仍然感动着今天的每一个人,他对祖国无私奉献,求知博学的历史责任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学习践行的,也告诫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实自我,成为有用之才,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陶先生无疑是世世代代永存的大师,也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佩的老师!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努力去践行他对青年的几点要求,争取拥有“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纪录片创作与赏析

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教案 1、关于纪录片定义的调查 日本东京放送(NHK)科教栏目的创始人、纪录片资深导演YASUMA (安间总介先生)在1996年曾经搞过一个关于电视纪录片定义的调查,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a、欧洲、北美、以及日本这些不同区域90%左右的被访者认为他们所在的国家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统一定义。 b、问及这些纪录片人自己有没有关于电视纪录片的定义的时候,结果100%的人都认为自己心中有一个纪录片的定义。 2002年,我又与安间总介先生对中国的50位有5年以上纪录片创作经历、并有作品在国际或国内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人做了一个联合调查,其结果较大不同: a、中国的纪录片人认为国内没有纪录片统一定义的比例与别的国家大致相同,达90%以上; b、中国纪录片人自己心中有纪录片定义的比例却远不如别的国家那么高,还不到30%。这些调查说明了很重要的两点:世界各地对于纪录片都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中国的纪录片人不太张扬自己的个性、创造的意识总体上也不如国外的纪录片人。 其实纪录片是非常需要创造性的,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形式,加上纪录片所关注内容的无限丰富性,都在证明纪录片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虽然很难给纪录片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并不等于说纪录片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恰恰相反,纪录片拥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品性。事实上纪录片比任何其他的影视样式都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定义。下面就来列举分析一些不同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 2、关于纪录片的不同表述 在西方的影视论著中,很少对纪录片作明确的正面定义,往往用"非虚构" non-fiction 这样笼统的界定进行观照。在法国更有人把所有非虚构的影视作品通称作纪录片。 a、1991年法国《电影词典》称: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记录电影。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文献"的品质,无论是起来源还是其目的都指向了"文献",可见其对于纪录片历史感和真实性的追求。 b、《朗文英语词典》:纪录片--通过艺术提供事实;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

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 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 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的故事也

俄罗斯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

俄罗斯:世界级电影艺术大师——亚历山大·索库洛夫 亚历山大·索库洛夫是当代俄罗斯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继承人。虽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抹杀了一些索库洛夫的个性,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对长镜头的偏好,演员的自然表演,以及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和精神领域的关注。 索库洛夫1951年生于西伯利亚的乡村,毕业于高尔基大学历史系。19岁时就开始担任助理电视导演,直到1975年,他一直在为高尔基电视台执导电视节目。后来他前往莫斯科,进入国立电影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初露峥嵘,引起了塔可夫斯基的注意。在大师的推荐下,他进入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工作。但他早期的大部分作品在制片厂内部都遭到了消极评价,改革前几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这使他一度转向纪录片创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才进入了国际观众的视野。先是于1978年完成的故事片处女作《孤独人类之声》在卢卡诺影展上获奖,此后他的作品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索库洛夫的影片在苏联时期曾引起极端对立的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新电影语言是现代作者电影的又一个高峰,有人则指责他矫揉造作而又生硬地重复西方先锋派的电影道路。但他在欧美国家是评论界的宠儿。自上世纪80年代末电影制作环境相对宽松以来,他表现得十分活跃。1989年,他将《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改编成《拯救与保护》,其作品的典型主题和特征都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宗教思想,灵与肉的剧烈斗争,对死亡的迷恋,以及细致的心理物理学。同年推出的《日蚀的日子》则以对人类苦痛尖锐凄凉的刻画令人心惊。两部影片都具有极端诗意的影像和对人类苦难的执著探索。 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在他接下来的三部曲《第二次循环/第二圈》《石头》《沉寂岁月》中更为明显。1996年的《母亲与儿子》是他迄今最受好评的影片。通过滤光镜和广角镜的使用,索库洛夫把他在影像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对一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其子在她弥留的日子里的生活的描绘,成为导演对生死以及精神问题的象征性思索。

100年里的100位纪录片大师

100年里的100位纪录片:大师 《大师》节目,是上海纪实频道的一档节目。它展示了从现在往前推100年里的100位在各个领域开风气之先的前辈,他们在中国的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 谢希德(下集) 谢希德(上集) 盖叫天(下集) 盖叫天(上集) 倪征日奥下集 倪征日奥上集 梁从诫 赵丹(下集) 张大千(下集) 张大千(上集) 林风眠(下集) 林风眠(上集) 闻一多上集 闻一多中集 闻一多下集 张伯苓 钱钟书

陈寅恪下集 陈寅恪上集 贺绿汀(下集)贺绿汀(中集) 贺绿汀(上集) 王淑贞(上集) 王淑贞(下集) 沈从文(下集) 沈从文(上集) 陈鹤琴 梅贻琦 傅雷 马一浮(下集) 马一浮(上集) 冯友兰(上集) 冯友兰(下集) 谢希德下集 谢希德上集 华罗庚上集 老舍(四) 老舍(三) 老舍(二) 老舍(一)齐白石上集播放:3102次

齐白石上集播放:1410次 齐白石上集播放:1500次 吴湖帆上集播放:2630次 吴湖帆下集播放:2298次 齐白石下集播放:2806次 吴贻芳播放:1862次 童第周播放:2087次 叶企孙播放:1848次 谭其骧(下)播放:1798次 谭其骧(上)播放:3084次 马寅初(下)播放:3886次 马寅初(上)播放:5755次 竺可桢(下)播放:2829次 竺可桢(上)播放:3567次 邓稼先(下)播放:2488次 邓稼先(上)播放:2848次 颜福庆(下)播放:2199次 颜福庆(上)播放:2911次 王淑贞(下)王淑贞(上)播放:3138次吴昌硕(下)播放:5471次 吴昌硕(上)播放:5406次 郁达夫(下)播放:2387次

(完整版)介绍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介绍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

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 SA10204903 陈琦马相伯、蔡元培、陶行知、张元济、陈望道、张伯苓、陈寅恪、华罗庚、竺可桢、黄炎培……纪录片《大师》在荧屏上讲述着中国近代百位大师的厚重人生,感人至深。 他们生在列强入侵、民族兴亡的年代,经历大动荡、大灾难、大变化、大转型,同时也是先行者为家国天下忧思力行的百年。他们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拯救的伟大使命中。正如蔡元培所描述的,身处“黑暗主义时代”,却选择直面人生,点燃生命的光芒,照射尘世所及的地方。这就是一位位民族先贤所共有的大胸怀、大智慧和大爱。 他们始终以“教书育人,启发民智”为宗旨,淡泊名利,不随俗沉浮。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明确“不为升官发财立阶梯”,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马相伯为启迪民智,育人立人,医治愚昧、落后、腐败等社会痼疾,认定教育乃立国立人之根本,倾其所有,捐出三千亩土地办学校。陶行知同文盲、贫瘠战斗一辈子,到最落后的乡村去办平民教育,一座晓庄师范,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黄炎培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直至今天,其教育思想仍充满生机活力。 这些大师们又是真正的大学问家。他们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融会贯通,身体力行。他们有兼容中西的学养,是继往开来的学者,在特定的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文明传承。 竺可桢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现代气象学家,他倡导“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在抗战烽火中带领浙江大学成为“东方剑桥”,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打下了可贵基石。童第周是我国克隆事业的开创者,一双灵巧的手创造生命奇迹。他说“科学家不自己动手就是科学政客”,至今仍振聋发聩。 他们还真正沉得下心来,研究学问,创造艺术。徐悲鸿到法国学美术,一心浸润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到卢浮宫和各大展馆临摹名画。因为穷困,早晨进去,一直到展馆关门,连饭也不吃,一天下来,直饿得人昏厥过去,并因此落下了胃痉挛的终生毛病。回国后,为扶掖后人,他把自己的画卖掉,当作助学金送学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