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课标要求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课题和导语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包括:发现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趣味生动、情景交融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表现目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本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择了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整篇课文所选用的作品图片并不多,但每件作品内容分析更加详细、深入,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试图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欣赏、品评和思考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对意境表现的分析精神。

教材试图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的比较与分析、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的体验分析、欣赏评述,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三、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内容,通过经典作品的详实分析,更加详细、深入的体会作品的创作过程,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

通过经典名作的欣赏、品评和思考,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欣赏评述相关的美术作品,初步掌握赏析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赏析作品的能力,体验源于生活的艺术美。

第二单元

一、《春天的畅想》课标要求

1.欣赏品味感受春天,通过欣赏评析,对比表现春天的摄影和艺术作品,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感受,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大胆想象,构思春天,表现春天,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二、《春天的畅想》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在这单元中,包含了《色彩的魅力》《春天的畅想》两课学习内容,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试图改变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本单元主要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其中《色彩的魅力》结合欣赏和练习认识造型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联想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为下一课《春天的畅想》能够运用自己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对春天的畅想创作提供理论依据。《春天的畅想》通过欣赏引发学生对春天色彩的主观感受,并且结合自身感受和色彩知识完成对春天主题的色彩创作。

三、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掌握色彩的规律行并能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三单元

一、《富有活力的运动会》课标要求

为培养学生了解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初步形成视觉文化意识,依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要求设置了本主题的教学单元。鉴于运动会展示的是学生熟知而喜爱的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形象策划活动使得运动会更加富有活力。本主题的教学单元分别以“凝练的视觉形象”、“亲切的使者”、“喜悦与收获”为题设置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专题,围绕富有活力的运动会为主题,紧密结合与运动会有关的美术设计活动,分别以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和奖杯设计来展开学习活动。

标志作为视觉语言的图形符号,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的视觉语言,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视觉识别的特殊符号,而且承载着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

吉祥物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文化产物,它承载着大自然的生存中形成的趋吉辟邪的观念,是指能带来吉祥好运的人、动物或物品。运动会吉祥物是专门为运动会而设立的吉祥物,各届大型运动会中都形成了造型各异的吉祥物形象。每个吉祥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和性格,体现着友谊和公平的竞赛精神。

奖牌、奖杯作为体育竞赛中的视觉形象标志,与运动会的会标、会旗等一样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的体现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含义。代表着运动会最高荣誉的奖杯奖牌,其创意及制作要求已经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各主题中的欣赏评述,旨在通过与运动会有关的标志、吉祥物、奖杯、奖牌的作品欣赏,了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设计的主要门类及主要特点,了解艺术家的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设计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

二、《富有活力的运动会》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下册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该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内容基本属于设计教育范畴,有着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特殊性。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能够适度体现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该领域的

学习又并非针对学科专业的教育,而是以育人为主线,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时,教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以校园文化中的运动会为主题完成其教学内容,并以标志、吉祥物以及奖杯奖牌的设计为教学点加以突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又能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一定的训练。

第一课,标志是一种象征性的视觉信息传播符号,它以精炼的视觉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具有认识、象征和审美的功能。标志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它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通过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分析,深入体验学习标志设计的思路和创意,结合校园运动会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理解标志的意义、特点、构成要素及表现形式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意和方法。

第二课,吉祥物设计是活动形象识别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本单元体育活动系列设计之一,是在第一课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分析,深入体验学习吉祥物设计的思路和创意,并通过对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加深理解。结合校运会的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第三课,通过运动主题中的优秀奖牌、奖杯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奖牌、奖杯的创意设计与制作工艺,培养初步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技术意识,学习理解设计的思路和创意。结合校园运动会的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其他课程及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积极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着现代意识,与时俱进。《亲切的使者》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求。《喜悦与收获》在设计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本单元的教学围绕校园运动会的主题概念,对单元进行三课的阶段设计前提下,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关设计原理的同时,培养其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用设计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本主题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相关的形象设计,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熟悉其设计的美学形式法则;培养一定的整体形象宣传和规划设计的能力,掌握初步的设计方法。

第四单元

一、《校园艺术节》课程标准

本主题教学单元分别以“广而告之”“盛情邀约”“独特的装扮”为题设置了3个教学专题,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尝试完成与校园艺术节各类活动有关的作品设计,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第一课《广而告之》和第二课《独特的装扮》是“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第一课,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海报设计,了解招贴的功能特点、设计制作规律,感受招贴创意无限的独特魅力。本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运用不同材料,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创造能力。同时通过校园宣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三个教学活动,分阶段的使学生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面具展示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教材注重人文性的体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影响力。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本课融欣赏、设计和探索、表现于一体,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利用多种媒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平面、立体、半立体的制作。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校园艺术节》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主要通过校园艺术节这个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表现素材和技法展示创意,尝试完成与校园艺术节各种活动有关招贴画、请柬、面具制作作品设计,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在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中,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设计中领悟美术与我们生活紧密的联系。

本单元第一课《广而告之》主要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海报,了解招贴广告的功能特点和设计制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创作活动感受招贴创意无限的独特魅力。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搜集与了解。搜集生活中的招贴资料,了解它们独特的创意和功能的结合的广告效应。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招贴的街景作为导入,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熟悉的生活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招贴的距离。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受。紧接着的图片展示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类型,有益于学生的观察分析,体会各类招贴的一个共性特征:简洁、醒目、创意独特、寓意深刻。通过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有了对广告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活动二:体验与实践。结合“校园艺术节”主题,可采用拼贴、手绘、电脑绘制等手段,设计制作一幅有创意的招贴。教材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了招贴构成的要素:图形、文字与色彩。并将设计师设计构思的过程和广告设计的方法展现在眼前,便于学生学习、借鉴,并了解设计的基本规律,对设计的各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此阶段,教师在引导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尽可能悬着画面构成有特色的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分析、探究、自己寻找招贴版面设计的规律,并结合自己的主题和创意图形,合理安排主标题及说明文字的内容、字体大小和位置,确定作品主色调,是校园海报作品更具吸引力。

第二课《盛情邀请》是一堂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美术运用能力及立体造型能力的“综合·探索”课。请柬是我国传统的礼仪文书,也是国际通用的社交联络方式,在社会实际中被广泛应用。学生制作请柬既能表达作者的热情和诚意,也能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利用折、镂空、插接等基本技法,进行平面的、立体的、半立体的制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本课设置了两个活动,1、了解与学习:搜集多种形式的请柬,了解请柬设计的表现形式,学习请柬设计的常用方法。此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体验与实践:为校园艺术节演出设计制作一枚有特色的请柬。此活动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课《独特的装扮》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精美独特的面具装扮自己,并参与校园艺术节的表演与展示活动,从而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面具展示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活动一:观察与分析中,观察演出活动中的面具,分析探讨面具设计制作的方法。此阶段教师可通过实物面具和面具表演图片及学生语言描述曾经见过的面具等多种形式,从特定形象、剧情需要和娱乐活动三种面具形式组织学生欣赏交流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面具的造型、选材和色彩装饰特点等知识,感受面具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方面的常用手法,进而分析和探讨面具的设计制作方法,表达个性与创意。活动二:实践与展示,教材紧紧围绕“特色”、“适当”、“匹配”三个关键词展开活动设置。在设计面具制作材料和方法上给了很大的广度和灵活度,制作形式可以是平面或立体的面具,也可以是民俗或现代的面具。教师在引领学生对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时,要尽可能的具有操作性,材料要简便易找,方法要简单有效。要尽可能的具有愉悦性。活动三:探究。教材从面具起源与演变、分布与种类的角度重点对我国民俗面具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面具做了文字和图片赏析,还用摄影图片的形式对藏戏和社火表演场景予以呈现,并对以上各类面具共同的特征予以概括说明。随后又以非洲、日本等面具为代表对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面具作品做了图片拓展介绍,力求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面具艺术折射出的世界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此阶段以探究面具文化为主导,可通过欣赏了解、交流介绍、总结拓展等不同形式,加深学生对不同面具产生的不同美感和表现出的不同风俗与审美取向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民俗面具人文内涵的认同和对不同国家、地域、民族面具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学生了解招贴广告的功能特点和设计制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创作活动感受招贴创意无限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难点:独特的图形创意和设计三要素的合理安排与运用。

第五单元

一、《平面设计的盛宴》课标要求

美术七年级下册《平面设计的盛宴》,从视觉传达设计这个话题展开而组织教学内容。视觉传达设计借由现代科技媒体,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丰富的视觉意象,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实用与艺术的丰富感受。这是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艺术,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途径。本课将美术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个非常实用而又深刻的位置,同时也体现了美术的本质特征。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要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设计作品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了解作品的形式语言,比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的美术活动,平面设计作品在表达设计意图的过程中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与环境,在欣赏与评述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本单元选择标志、包装、书籍、广告等作品,唤起大家关注身边的视觉形象,同时请学生辨认和了解生活中能见到设计作品。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图像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等二维空间(平面)的设计,以及展示设计、影像设计等三维和四维空间的设计。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门别类选择代表性的作品,强调学生的认识和选择,了解设计作品的实用功能和与生活的作用。在引导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形式语言的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强调学生了解优秀的设计可以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并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享受。设计中合理运用资源,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设计追求的完美境界。同时提示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作品,了解其设计理念和与生活的联系。

二、《平面设计的盛宴》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从视觉传达设计借由现代科技媒体,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为话题展开教材内容,通过欣赏学习,了解不同类别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及其作用,增强我们的生活审美能力。教材安排了经典的平面设计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利用视觉符号并通过视觉媒介进行信息表现和传达的设计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图像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等二维空间(平面)的设计,以及展示设计、影像设计等三维和四维空间的设计。教材强调平面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平面设计作品,认识平面设计通常所包含的范围和基础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并且能从平面设计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和要求、色彩要求等几个方面评价作品,能够着重体会并且表述作品中的创意。通过对设计作品的比较与分析、欣赏与评述,初步了解平面设计作品的门类,了解各种设计的艺术语言,掌握对设计作品思路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的审美习惯和美学素养。通过教学给学生打开一扇与生活对接的窗口,引领学生的艺术思维,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设计作品

的关注,给学生一种设计思路,以此展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材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了解平面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美化自己的生活与环境,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观赏与描述,要求学生选择几件标志设计作品,说说它们的创意表现。活动二是分析与研究,“你认识视觉传达作品在当代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吗?请选择一项加以分析说明。”教材试图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别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及其作用,增强生活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平面设计作品认识平面设计所包含的知识领域和形象特点,了解其范围和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平面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翔实的分析和讨论,更加详细、深入的体会平面设计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

在欣赏和探讨的过程中探索平面设计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了解设计的基本要求,比如色彩的运用、构图的艺术法则、图形的把握等真实,并且能尝试动手实践,临摹或创作都可以,加深对平面设计的了解,并且能识别了评价平面设计作品。

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美术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美术教材分析 在课改深入发展的阶段,重新认识美术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如何结合实际使用教材;如何通过对教材的有效合理地利用,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引导教师认识教材、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美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对本教材的编写意图与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特点分析 (一)教材突出了情意性 教材强调了学生情感、直觉的参与,并与学生的兴趣直接发生联系。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教材在内容设置上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提出了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教学内容及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本教材强调了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

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评价标准体系对态度的形成。本教材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老师的教学。在美术学习评价方式中,要求评价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自我反思,素养提高,个性发展,态度进步,合作精神等作完善、肯定的评价,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4、教材能与生活紧密相连,它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第三单元“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有“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标志、招贴画”等建议,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比例、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成就标准 学生能够:

初中美术_第四课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设计标志,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是在学习了色彩基础知识和构图方法以后进行的以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为主的授课内容。同时为下一单元“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动手制作能力较强。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以分散,好动,爱发表见解,表现欲强。所以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标志及标志设计的基本常识,提高设计意识,树立设计理念,为学校或班级设计一款标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以设计标志的形式参与学校活动,加深对集体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加深民族自豪感和集体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 了解标志及标志设计的基本常识,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完成简单的标志设计。 教学难点:标志设计过程中独特的创意和恰当的表现。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演示用具,教科书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标志作品及学校的图片资料,设计标志用的工具材料,如:铅笔、尺规、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通过图片导入。 师:欣赏08申奥标志,从申奥标志中发现哪些寓意? 生:舞动的人 生:像人在打太极 生:中国结 生:五个颜色,代表五个大洲。 师:我们申奥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师:对。我们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奥运会。 课前预习,完成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填空 师:首先我们了解标志的概念是什么?(板书:标志设计概念)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学校的中的标志有哪些? 生:学校中停着的汽车标志、桌子上矿泉水的标志、学校的校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标志,小组间讨论一下这两个标志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全册教案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第一课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本课为“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类代表性美术作品的介绍和解析,力求使学生认识到优秀的美术作品需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来塑造视觉艺术形象,它们大都以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内在的深层意蕴和理念。美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创造的视觉形象,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还会蕴涵某种情感和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聊表达内在深层次意蕴。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创作是某种理念和情感的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聊表达内在深层次意蕴,学会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这个作品的理念表达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欣赏这些美术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美术作品的意蕴 第二课弘扬真善美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艺术的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美术具有审美、实用、教育、认识和传播交流等社会功能。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真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的永恒主题,为此,美术作品应当坚持倡导和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功能。 过程与方法:知道美术作品在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增强弘扬真善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说要表达的意思,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时数: 1课时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

《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并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按课标的有关要求,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力,在造型和色彩表现方面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能够通过色彩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讲授,让学生了解掌握色彩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色调给人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重难点 了解色彩基础知识,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四、教学准备 色彩丰富的图片、色相环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粉画工具(颜料、画笔、调色盘或盒、水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映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和几张黑白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一下。明白色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师:观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师: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 师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大千世界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本课我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

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板书) 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色彩的基本常识。 二、新课 (一)色彩的基础知识 1、三原色:红黄蓝(理论上绘画中用其他颜色无法混合出的颜色,但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能混合出其他颜色。) 2、三间色:绿橙紫(由两种原色相混而成。) 3、复色。 (二)色彩和心理 1、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在多媒体上播放白、绿、红、橙、棕、黄,让学生说一下看到这些颜色你能联想到哪些事物。 2、色彩的感觉 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对色彩感情认识的 不同。但一般来说,色彩感情联想是有共性的。 (1)冷暖 播放红色图片和蓝色让学生感受色彩带给我们的冷暖感受。 色彩的冷暖与色相的关系 暖色:红、橙、黄等色调; 冷色:蓝、青、蓝紫等色调; 绿和紫中性色 眼睛对于色彩冷暖感的判断,主要依赖于联想,色彩冷暖感的形成与生活经验和心理联想有联系。太阳、炉火、火炬、烧红的铁块反射红橙光。大海、蓝天、远山、雪地等环境反射蓝色光最多的地方冷。 暖色系中冷暖也是相对的; 冷色系中冷暖也是相对的。 (2)兴奋与沉静 暖色有光明、流动、膨胀、刺激的意象,即暖色使人兴奋,但容易使人感到疲惫和烦躁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美术》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课 班级: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造型表现课,主要是对构成单元内容的一个开始,使学生初步认识以线造型,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手绘线条图像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造型方法,它要求以简介明了的图形,告诉每位观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本课以大量的手绘线条图像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手绘线条图像应用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功能、用途及简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活动———欣赏———学习———动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手绘线条图像艺术活动的乐趣;体会表现对象的美;形成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学习;了解手绘线条图像表达艺术的实用价值或社会价值。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和发展观察力、想想力和创造力。 由于学生绘画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难点是学生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特征,大胆、果断、有个性的表达。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

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绘图现场表演,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里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手绘线条图像表达是功能用途很强的线条表达,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画出出色的图像是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手绘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象征为主要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穿插学生都熟悉的手绘图像,增加直观性。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是全方位地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从情景导入,设置一个外国游客到想上厕所却找不到,而且语言不通,别人也听不懂他的意思,这个时候如果你听懂了而且知道厕所在那里你会怎么解决? 2、讲授新课 ①猜画比赛 在每组中选两名学生,轮流上前表演。(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名学生看提示进行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另一名学生猜画内容,以正确数为多者胜利。 猜画内容:a文具盒 b电视c录音机d手机 ②手绘线条图像除了在刚才的场合运用之外,它还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的约束,具有极为广泛的实用性。 如:有用来描述特征的示意图(出示图例让学生欣赏);有用来说明地理位置的路线图(欣赏图例);有用来补充语文沟通障碍的交流图(欣赏图例);有用来做教学示范之用的教学板画图(欣赏各类教学课所用的图例);有用来搜集和记录各类资料的地质地貌图、军事侦察图(欣赏图例);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盛情邀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 盛情邀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邀约为主题,通过设计别具一格的邀请卡或请柬,培养学生设计、绘画的能力,并学习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设计思路,以及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设计。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设计思路和基本要素,同 时强调字体、插图、版面排列等在设计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设计,培养学生感受美、 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体验学习 美术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设计思路,基本要素和应用 技巧。 2.教学难点:在设计制作中强调个性的体现和完美的创意。 四、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范作品及多种邀请卡或请柬的范图等。 学生:收集各种有特色的请柬或贺卡;绘制用具及创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2.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特色请柬的贺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并组织学生欣赏老师自制的电脑多媒体作品——请柬,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3.提问:“这些请柬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5.新课学习(20分钟) (1)人物头饰基本结构学习:教师示范制作一个具有邀约主题的头饰,学生观摩并尝试模仿制作。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头饰的组成、特点进行分析和掌握,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技巧。 (2)小组合作练习:小组内分工合作制作人物头饰,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制作中出现的技巧问题及时指导与纠正。此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及动手能力。 (3)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设计的意图和特点。然后进行自评与互评活动,教师总结评价结果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培养自信心。 (4)课堂延伸: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我们可以怎样在设计中运用这些元素?除了头饰还可以制作哪些邀约物品?”等,学生思考后回答。此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和开阔视野。 6.动手设计制作(25分钟) 根据课本内容要求进行实践练习,利用所给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出一张特色邀请卡或请柬。此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帮助他们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7.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运用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对展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改进意见。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制作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经验与同学们分享。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独特的装扮——人物头饰设计制作

第二单元第2课春天的畅想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

《春天的畅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的第2课授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作为第四学段的认知,要有意图地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等造型元素及形式原理进行创作,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春天展开,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着重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前期所学习的色彩知识,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与不同,并通过欣赏作品引发学生对春天色彩的主观感受,运用点、线、面、色彩、构成等绘画知识完成对春天主题的创作。 教材首先展示了春天的各种图片,从赞美春天出发,带领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通过欣赏绘画作品,品鉴大师的创作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分析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如何表现春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美术素养。教材中画家创作的桃花谷与真实情景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悟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色彩表现主观情感的方法,因此在进行此课教学时,对于春天色彩的感知、主题的确定会进入较快,但对于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会有难度,需要进一步培养。 依据本课内容,计划安排2课时来完成,本课作为第1课时以“知

春——觅春——赏春——绘春”为主线展开教学,先从音乐的角度切入,让学生感知春天,尝试初步用线表现春天,然后通过观看视频带领学生寻找春天,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分析优秀美术作品,并借助微课进行风景淡彩写生技法的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运用色彩以小品画的形式进行春天主题的创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不同美术形式的作品,让学生学习掌握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法;通过赞美春天、寻找春天、畅想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之处及不同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方式,教会学生运用点线面知识及相关色彩知识大胆进行春天主题的色彩创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赏析春天的美术作品,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带领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展开丰富想象,并运用学习过的色彩知识、表现技法,表达自己对春天的主观感受。教学的难点是运用具象的手法进行生动的表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课件、耳机、水粉画颜料、笔、关于春天的音乐、微视频、教学演示用、微课。 学具:用于创作的颜色、画纸。 2、微课、微视频简析:

七年级美术《色彩的魅力》说课稿

七年级美术《色彩的魅力》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色彩的魅力》。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色彩的魅力》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面的课程,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学情分析如下: 本课是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表现能力,但是平时缺少观察和注意,对色彩的认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针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我注重启发学生对色彩的美的感受。对本节课的作业做简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做分层次的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与自信的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对比色、同类色等基本色彩知识,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的象征以及色彩的情感特征;并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自由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意识,进而抒发个性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运用色彩美化生活的美好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 初中美术学科教学对于当代初中生的美学意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加强学生情操的陶冶,培养学生端正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店铺给你分享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在美术世界中遨游》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美术世界中遨游》(出示板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定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一个统领下文的铺垫作用。 2、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逻辑思维仍需要很多感性经验来支持;想像力中的现实性不断发展;情绪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加强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纬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以材料的不同来区分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使学生掌握对美术作品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欣赏,教师正确引导,对中西作品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的基础上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正确掌握美术作品的分类,学会用新型的美术材料来体现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打破时空,不拘一格的在美术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4、根据我对教材分析和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欣赏图片,让学生对各种美术作品的造型方式、表达方式和形式美感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进行对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比较。 难点: 具体分析、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理解美术作品所用材料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教学,用幻灯片放映不同种类的美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然后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接着放映各种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作比较,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法: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思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片,在欣赏过程中,积极思考,及时提问,领悟到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并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从课前准备—激趣导课—探究欣赏—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大量的各种不同材质的美术图片,让学生欣赏,讨论。

七年级美术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解析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本册教材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更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堂教学评价,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的文化习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本册教材地位、作用 本册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与目标具体化的载体,是美术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学习美术的资源,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将教材的知识与技法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丰富经验,学会学习,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本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材编排的特点: (一)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 (二)编排体例:是由课题—教学提示—图片与范画的欣赏—教学内容的设置—学习建议—思考与讨论—学生作业等组成。 (三)内容结构:本教材在内容结构编排上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知识门类划分课业的形式,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不同年级之间的教材却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册教材互相之间联系紧密。 (四)教材对比 四、教材编排的目的和意图 (一)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美术_盛情邀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盛情邀约 ——请柬设计 教材分析 《盛情邀约》请柬设计制作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中的第二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艺术节请柬,了解请柬的功能特点和设计制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搜集请柬、探究请柬和大量的请柬图片欣赏为主线,把请柬的意义、内容、书写格式、制作方法等活动,一一渗透其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请柬设计的特点和分类及其构成要素,并能将掌握的请柬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2.过程与方法:根据“校园艺术节”的主题活动学习用各种形式设计制作请柬,体会请柬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尝试设计制作一张别出心裁的请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活动中的礼仪,培养他们的礼仪意识,增强学生与亲朋好友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一枚创意的请柬。 教学难点:培养设计制作请柬的创意和新颖构思的理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请柬作品若干、往届学生请柬作业、以及制作请柬的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学具:自己寻找的图片、实物;制作材料,如彩笔、铅笔、画笔、彩色纸、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举办校园艺术节让你来邀请你的朋友来参加,那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邀请他们呢? 生:打电话、发短信、QQ留言、当面去和他说、给他发请柬....... 师:是的,这些方式都可以,那其中哪种方式更大方、正规一些呢? 生:给他们发去请柬。 师:一枚制作精美的请柬既能使受邀请者感受到热情与诚意,又能准确传达活动的信息。本课我们就来亲手设计制作请柬,把我们的盛情传递出去。 二、欣赏探究 1、知识讲授,让学生分享收集的请柬知识 师:谈谈你对请柬的认识,请柬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请柬的知识,并大声的朗读出来) 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请柬和请柬知识。 2、根据请柬在生活中的用途可以分为一下几类:结婚请柬,生日请柬,节日请柬,商务请柬 3、从表现形式上看,又分为一下两种形式? 生:平面单面式、立体折叠式 (教师展示平面单面式、立体折叠式的请柬供学生观看) 4、同学们看到这个请柬是立体折叠式,里面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回答 师:是的,重要的信息在里面也就是书写格式。 标题:邀请或请柬两字要写在封面显要处 称谓:开头顶格写 正文:时间、地点、活动内容 敬语,落款。 5、师:知道了封面和里面的内容,想要设计一枚精美的请柬,我们还有了解请柬有哪些表现方法。 生:最简单的折叠、有镂空、穿插、绘画、手工剪贴、有异形等等表现方法(教师演示几种折叠方法和穿插方法) 6、我们进入欣赏探究活动,接下来小组间相互讨论,师:大家看这是有关校

初中美术_单色版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二)导入新课 师:我在吹塑纸上作了一幅有凹凸感的画作,现在我有一问题,我想把吹塑纸上的画挪到这张白纸上,同学们帮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 生:印制的方法,描摹的方法….。 师:同学们看看我这张画用了什么方法?教师展示画作 生:印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走入魅力无穷的单色版画的世界。引出本课课题——单色版画。 (三)新授 积极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 师:对,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版画? 生1:我认为版画是做完一张底版后印刷出来的作品。 师:说得很好。版画,就是通过制版和印刷的过程来完成的,印刷的过程中可以出现许多作品。了解版画,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版画的制作工具。首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看看书中使用了哪些用具制作版画,怎样制作版画。 生:看书,小组讨论。 师:刚才看书的过程中,你都找到了哪些工具? 生1:我找到了毛笔、刻刀、木板、纸板,有滚筒、油墨。 师:(小结)制作版画的用具可以分为制版工具和印刷用具。(板书)制版用具主要包括:板材、刻针、滚筒、油画笔、对版纸、刀等。印刷工具:版画油墨、水性或中性墨、油性印墨、亚麻油及图画纸等。 师:(放课件)欣赏作品,看一看,版画的区别 生:(看课件后回答)有的版画的图案是凸出来的,有的图案是凹进去的。 师:是的,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教师课件展示版画不同类型) 师:主要可以归纳为: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不同的版材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通过书上的作品,你能不能看出来它作用的版材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小作讨论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么多漂亮的版画作品,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播放课件) 师:谁能总结一下录像中介绍了哪两种版画的制作方法? 生:一种是吹塑纸版画,另外一种是纸版画。 师:今天我们研究用吹塑纸制作版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1、画稿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用胶水贴在一底板上。 3、印刷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4、完成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幅单色版画。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多媒体出示作业注意事项,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课标要求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课题和导语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包括:发现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趣味生动、情景交融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表现目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本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择了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整篇课文所选用的作品图片并不多,但每件作品容分析更加详细、深入,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试图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欣赏、品评和思考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初中美术_第3课独特的装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3课独特的装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校园艺术节》单元中的第三个教学主题,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精美独特的面具装扮自,并参与校园艺术节的表演与展示活动,从而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面具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等相关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制作”课,课程中注重启发学生对面具进行观察、思考,探讨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加强对面具文化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了解面具的知识,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如彩色卡纸,海绵纸等材料设计制作面具,鼓励学生戴上面具去展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面具文化的学习,认识面具的起源与演变、分布与种类等知识,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展示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课题引入→观察了解→探究分析→设计制作→展评表演→拓展小结。通过欣赏法、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形式完成

面具制作并参与表演。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自主或合作制作面具的乐趣,体会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形成积极参与、勇于表现的态度。认识面具艺术对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加深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3、了解现代面具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教具与学具:多媒体、PPT课件、手工面具;卡纸、及时贴、色彩工具、剪刀、羽毛等。 教学过程: 一、小游戏导入 1、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准备上课。 2、教师展示一个卡通面具,“你们猜猜他是谁?”(小灰灰面具)“我们请一位同学戴上面具做个游戏好不好”请学生戴面具做个动作。引出课题——第3课独特的装扮。

教案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教案《面具设计与模拟制作》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 禹城市市中中学谷学红 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三的内容。面具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表现艺术之一,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折射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面具艺术造型奇异、想象丰富、用材广泛,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地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后人不断获得艺术灵感的源泉。通过本课学习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品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对面具这一艺术形式还不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使学生感受面具神秘诡异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面具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感受面具所呈现的神秘诡异之美,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2、分析面具的艺术特点,掌握面具的设计制作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制作一件面具作品,从而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面具的艺术特点,掌握面具的设计制作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制作一件面具作品。 难点:根据面具的艺术特点,设计出具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六、教具准备:卡纸、油画棒、水彩笔、彩纸、剪刀、胶棒、线绳等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前将教师亲手仿作的面具挂在黑板上,并出示课题《面具设计与模拟制作》。 师:今天的美术课非同寻常,因为黑板上挂了这么多的面具同学们告诉老师喜欢吗?(喜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走进艺术的殿堂,一睹面具的艺术魅力。 教师出示幻灯片:八张面具图片(加背景音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全集(下)】 总第1、2课时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教学设计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 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 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 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 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 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 穿插介绍作品常识。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 活动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课前 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 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 难点: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学生思考讨论: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 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 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据希腊神话描写,维纳斯出生即是成人。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的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溶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实际上,这是当时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典的唯美主义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结合,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 (三)、活动二: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