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第十一章

11.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计算

11.1 知识结构

1. 传热系数k (平壁,圆桶壁,肋壁); 2. 热绝缘临界直径;

3. 肋壁传热(肋化系数β,肋效率ηf ,肋面总效率ηo ); 4. 平均温压Δt m ;

5. 换热器计算(设计、校核)(平均温压法、ε-NTU 法); 6. 污垢热阻,传热过程分热阻的威尔逊图解法; 7. 换热器的型式与特点; 8. 传热的强化与削弱。

11.2 重点内容剖析

11.2.1 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 一. 传热计算公式与传热系数

传热量计算公式: ()

k f f f f f f R t t kA

t t t t kA 2

121211-=-=

-=Φ (11-1) 式中:

k(传热系数)——传热强弱的度量参数,数值上等于单位传热温差作用下的热流密度。

R k ——传热过程总热阻。 1. 平壁传热热阻和传热系数

A h A A h R k 211

1+

+=

λδ (11-2) 211111h h A

R k k ++==λ (11-3)

2. 圆筒壁传热热阻和传热系数

l

d h d d l l d h A h d d l A h R o o i o i i o o i o i i k ππλππλ1

ln 2111

ln 211+

+=

+

+= (11-4)

传热系数:

(1)以外表面积为基准(l d A o o π=)

o

i o o i o i o

k h d d d d d h A R k 1ln 211

1++==

λ (11-5)

(2)以内表面积为基准(l d A i i π=)

o

i o i o i i o

k d d h d d d h A R k 1ln 211

1+

+=

=

λ (11-6) 热绝缘临界直径:

由圆筒壁传热热阻公式可见,对于圆管外保温,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加,导热热阻增加,而外层换热热阻减小,总热阻的极值点外径为临界直径。

令:

01

1212

=⋅-=∂∂o o o o k d l h d l d R ππλ o

cr o o h d d h λ

λ20121=

⇒=-⇒ (11-7) 由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小,临界直径一般很小,对于热力工程保温一般

无须考虑。

进一步分析可知,总热阻对外径的二阶导数大于零,所以临界直径处总热阻达到最小值,此时散热损失最大。 3. 通过肋壁的传热

单侧肋化的传热过程,热量传递由三个串联环节组成,各过程热流量相等。 ()

wi fi i i t t A h -=Φ (11-8a)

()wo wi i t t A -=

Φδ

λ

(11-8b) ()()()()

()o

fo wo o o f fo wo o f

fo wo o fo wo o t t A h A A t t h t t A h t t A h ηηη-=+-=-+-=Φ2121 (11-8c)

式中:Ai ——未肋化面面积

A o =A 1+A 2——肋化面总面积,其中A 2为肋片表面积。 ηf ——肋效率

ηo ——肋面总效率 传热热阻:o

o o i i i k A h A A h R ηλδ1

1+

+=

(11-8) 传热系数:

(1)以A i 为基准

o o i o

o o i

i i k h h A h A h A R k βηλδηλδ111

111++=+

+==

(11-9)

式中:β——肋化系数,其值为加肋后的总表面积与未加肋时的表面积之比。

(2)以A o 为基准

o

o i o

k h h A R k ηλδβ1

11

1

+⎪

⎪⎭⎫

⎝⎛+==

(11-10)

二. 传热面肋化目的:

1. 强化传热(一般肋化热阻较大一侧)

↓⇒⇒>>⎭

⎬⎫>>⇒>><⇒

2. 降低壁面温度(低温侧)

()()

fo wo o i o t t A h -=Φ↓

βη (11-11)

三. 污垢系数——单位面积的污垢热阻

o

f f k k R 1

1-=

m 2·K /W (11-12) 式中:k f ——传热面结垢后的传热系数

k o ——传热面干净无垢时的传热系数

11.2.2 换热器的分类及平均传热温差 一、换热器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 (1) 间壁式——冷热流体由固体壁隔开,不互相混合; (2) 混合式——冷热流体相互混合(直接接触),如浴池、冷却塔等; (3) 回热式(蓄热式)——冷热流体交替地与固体壁接触,使固体壁周期地

吸热和放热从而将热流体的热量传给流体。如炼钢热风炉,燃气机空气预热器。

2.按结构分(间壁式)

(1)壳管式(结构坚固,制造方便)

(2)套管式(k 值较小,常用于高压流体。如冰箱回热器) (3)肋管式(如汽车水箱,冷凝器,蒸发器)

(4)板式——以板作为间壁(结构紧凑,流动阻力大,密封要求高,可实现

多股流体间的热交换,常用于食品、化工行业) (5)热管式(重力式、吸液芯式、分离式) 3.按流动形式分

顺流——壁面两侧冷热流体流向相同 逆流——壁面两侧冷热流体流向相反 复杂流——交叉流、混合流 二、平均传热温差(m t kA ∆=Φ)

在非相变换热过程中,流体温度随换热过程而不断变化,所以换热器中各点的传热温差也不断变化,进行传热量计算必须了解换热器的平均传热温差。 假设:(1)稳态(流量、温度、热流不随时间变化);

(2)k 在整个传热面上不变; (3)换热器与环境绝热。 1.顺流传热平均温差

传热微元段分析(下标1代表热流体,下标2代表冷流体):

2

22111dt c q dt c q tdA

k d m m =-=∆=Φ (11-13)

21t t t -=∆ (11-14) ()⎪

⎪⎭⎫ ⎝⎛+Φ-=-=∆221

12

111c q c q d dt dt t d m m (11-15)

令:2

2111

1c q c q m m +

=μ (11-16) ()tdA k d t d ∆-=Φ-=∆μμ (11-17) ()⎰⎰-=∆∆∆'∆x

x A t t kdA t t d 0μ (11-18)

x kA x

e t t μ-='

∆∆ (11-19) ()

1100--'∆='∆=∆=∆--⎰⎰kA A x kA A x m e kA

t dA e A t dA t A t x μμμ (11-20) 又:()kA A t t e t t kdA t t d μμ-''∆'∆='∆'

'∆⇒-=∆∆⎰⎰0 (11-21) t t t t t t t t t t m '

∆''∆'

∆-''∆=⎪⎭⎫

⎝⎛-'∆''∆'∆''∆'∆=∆ln

1ln (11-22) t t '∆''∆分别代表换热器两端的传热温差。

2.逆流传热平均温差 同理可导出: 右

左右

左t t t t t m ∆∆∆-∆=

∆ln (11-23)

3.复杂流平均传热温差

m t t ∆=∆ψ (11-24) 式中:Δt m ——逆流条件下对数平均温压;

ψ——温差修正系数(表示接近逆流的程度) ψ=f(P,R )的求取方法:查参考文献[1]图9-15~9-18

式中:22

11

2122t t t t R t t t t P '-''''-'=

'-''-''= (上标t '代表进口温度,t ''代表出口温度)

当R 值超出图示范围时,PR →P ,1/R →R 。

在相同进出口温度条件下,平均传热温差的排序为:逆流最大,顺流最小,复杂流介于两者之间。当一侧发生相变时,平均传热温差公式变形为:

2

12

122

ln

t t t t t t t m ''-'-'-''=

∆ (11-25) 11.2.3 换热器的热计算

一、计算基本方程与目的

1.基本方程:()()m m m t kA t t c q t t c q ∆='-''=''-'=Φ222211

11 (11-26) 2.设计计算 已知流体参数→求(换热器型式)传热面积;

3.校核计算:已知:换热器(型式、传热面积),流体进口参数。求:传热量,出口参数。 二、计算方法 1.平均温压法 (1)设计计算流程

(2)校核计算流程(缺点:d ψ/dP 大→查图误差大,影响计算精度)

2.效能——传热单元数法(ε——NTU ) (1) 原理: 定义:换热器效能()21

max

t t t t '-'''-'=

ε (11-27)

(实际最大温升与最大可能温升之比)

冷热流体换热量相同,大温升对应于小热容:

()()()()21

min max min t t c q t t c q m m '-'⋅⋅=''-'=Φ⇒ε (11-28) 对顺流式换热可导得(参见参考文献[1]P334~335):

()()[]B

B NTU ++--=

11exp 1ε (11-29)

对逆流式换热可导得:

()()[]()()[]

B NTU B B NTU ------=

1exp 11exp 1ε (11-30)

上述两式皆为无量纲方程:()B NTU f ,=ε

式中:()min

c q kA

NTU m =

(11-31)

——传热单元数,表征换热能力大小(一般情况下,k ↑→运行费用上升,A ↑→初投资上升)。

()()m a x m i n c q c q B m m =

——两种流体水当量比 (11-32)

当有一侧发生相变时,()0max =⇒∞→B c q m

()N T U --=e x p 1ε (11-33) 当两侧水当量相等时,B=1 顺流:()[]NTU 2exp 12

1

--=

ε (11-34) 逆流:(不定型→分子分母同时对B 求导) NTU

NTU

+=

1ε (11-35)

查参考文献[1]图9-22~9-27计算时要注意参变量的定义和适用的换热器形式。

(2)设计计算(与平均温压法相比,由于不计及ψ的大小,不能反映流动形式与逆流之间的差距)

(2)校核计算

三、设计注意事项

1.传热量 m t kA ∆=Φ↑ (传热面积适当放大(安全系数))

2.结构:(1)合理的压降(阻力)⎩

⎨⎧→∆→→→⇒↑

↑↓

↓↑↑↑

运行费用初投资P A k h u (2)足够的强度(安全)(压力容器(设计许可、生产许可、试压、检漏))

(3)先进的工艺(制造、维修、除垢、热变形、防堵、防腐) (4)低廉的成本

11.2.4 传热强化与削弱 一、目的

1.强化:使换热器结构紧凑,重量轻 → 材料↓、空间↓

2.削弱: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热污染;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局部超温。 二、方法

分析热阻构成——威尔逊图解法(参见参考文献[1]P346~348) 1.强化

(1)增大传热温差

① 提高热源温度——控制燃烧条件、换热位置(高温区)。 ② 降低冷源温度——寻求低温热源(如深井水),增加流量以降低温升。 ③ 流程 —— 尽量接近逆流 (2)减小传热总热阻

① 降低导热热阻——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厚度,减少污垢(流程设计、清洗、吹灰)

② 降低对流换热热阻

——提高流速,采用短管,以减薄边界层;

——螺旋管、波纹管、螺纹管、扰流子、机械振动、超声波以破坏边界层; ——肋化,以扩展传热面, 应注意防腐、防堵; ——热管,巧妙利用相变换热,减少当量热阻;(常称热管为热超导元件,根据工作温度分为中温、高温、低温,其型式有重力式、吸液芯式、分离式等) ——对于相变换热(表面改性处理,及时排除疏水、抽除不凝气体)。 ③ 降低辐射换热热阻——增加表面黑度和辐射角系数 2.削弱传热

① 选择导热系数低的材料进行保温,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低于0.1W/mK ,工业设备保温后的外壳温度应低于50℃。

② 降低辐射传热的主要方法是采用遮热板和减小材料的表面黑度(如:铝箔)。 ③ 增加保温层厚度(初投资增加,运行费用降低),保冷时要注意外壁的防露。 ④ 对于周期性运行设备,要尽量减小其热容。

11.3 概念汇总

1. 热绝缘临界直径:d cr =2λ/h

2. 肋面总效率:2

121A A A A f o ++=

ηη

3. 肋化系数:加肋后的总表面积与未加肋时的表面积之比,记为β。

4. 肋化目的:(1)强化传热;(2)降低壁温(低温侧)。

5. 污垢系数:单位面积的污垢热阻o

f f k k R 1

1-= 6. 传热平均温差:r

l r

l m t t t t t ∆∆∆-∆=

∆ln 7. 相同进出口温度条件下:Δt m 逆>Δt m 复杂>Δt m 顺

8. 换热器效能:流体实际最大温升与最大可能温升之比,是传热单元数和

水当量比的函数。()()B NTU f t t t t ,21max

='

-'

''-'=

ε

9. 传热单元数:表征换热能力大小的参数()min

c q kA

NTU m =

10. 水当量比:两种流体的热容比 ()()max

min c q c q B m m =

11. 强化传热的主要思路是增大传热温差、减小总热阻。

12. 对周期性生产设备,要减少其蓄热损失,应设法降低热容。

11.4 思考题分析

11-1 所谓双侧强化管是指管内侧与管外侧均为强化换热表面的管子。设一双侧强化管用内径为d i 外径为d o 的光管加工而成,试给出其总传热系数的表达式,并说明管内、外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面积。

答:由传热量公式: ()o

o o o i o i i i i l d h d d d h t

ηβππληβπ12/ln 1+

+∆=

Φ

得:以光管内表面为基准的传热系数: ()o

o o o i

i o i i i i d h d d d d h k ηβληβ++=

2/ln 11

管内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面积为:πd i βi 管外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面积为:πd o βo

11-2 在圆管外敷设保温层与在圆管外侧设置肋片从热阻分析的角度有什么异

同?在什么情况下加保温层反而会强化其传热而加肋片反而会削弱其传热? 答:在圆管外敷设保温层和设置肋片都使表面换热热阻降低而导热热阻增加,而一般情况下保温使导热热阻增加较多,使换热热阻降低较少,使总热阻增加,起到削弱传热的效果,设置肋片使导热热阻增加较少,而换热热阻降低较多,使总热阻下降,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但当外径小于临界直径时,增加保温层厚度反而会强化传热。理论上只有当肋化系数与肋面总效率的乘积小于1时,肋化才会削弱传热。

11-3 传热壁面为平壁时重新讨论上题中提出的问题。

答:传热壁面为平壁时,保温总是起削弱传热的作用,加肋是否起强化传热的作用还是取决于肋化系数与肋面总效率的乘积是否大于1。 11-4 对于

221122112211,,c q c q c q c q c q c q m m m m m m =<>三种情形,

画出顺流与逆

流时冷、热流体温度沿流动方向的变化曲线,注意曲线的凹向与c

q m 相对大小的关系。

答:定性绘制曲线时可使用如下简便方法:不管是冷流体还是热流体,也不管是逆流还是顺流,传热温差大的一端曲线斜率(绝对值)大。因为传热系数不变,相同面积下,温差大→传热量大→温度变化大。

流体进出口温差与热容成反比(热容大的流体温度变化斜率相对小)。

温度曲线形状的理论分析如下: (1)顺流换热时:

()()01

12

1>+=

c q c q m m μ

()012

12

>'∆=-x

kA m x

ke c q t k dA t d μμ 热流体温度变化为凹形曲线

()022

22<'

∆-=-x kA m x

ke c q t k dA t d μμ 冷流体温度变化为凸形曲线

(2)逆流换热时

()()2

111c q c q m m -

=

μ ()x kA m x ke c q t k dA t d μμ-'

∆=1

2

12

()x kA m x

ke c q t k dA t d μμ-'

∆=22

22

当02211<⇒>μc q c q m m ,两线皆为凸形曲线 当02211>⇒<μc q c q m m ,两线皆为凹形曲线 当

02211=⇒=μc q c q m m ,两线为平行直线

11-5 进行换热器热设计时所依据的基本方程是哪些?有人认为传热单元数法不

需要用到传热方程式,你同意吗?

答:换热器设计所依据的基本方程有:

()()m m m t kA t t c q t t c q ∆='-''=''-'=Φ222211

11

传热单元数法将传热方程隐含在传热单元数和效能之中。

11-6 在传热单元数法中有否用到推导对数平均温差时所做的基本假设,试以顺

流换热器效能的计算式推导过程为例予以说明。

答:传热单元数法中也用到了推导平均温差时的基本假设,说明略。(参见参考文献[1]P334—335)

11-7 什么叫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什么叫校核计算?

答:已知流体及换热参数设计一个新的换热器的过程叫做设计计算,对已有的换热器,根据流体参数计算其换热量和流体出口参数的过程叫做校核计算。 11-8 在进行换热器的校核计算时,无论采用平均温差法还是采用传热单元数法

都需要假设一种介质的出口温度,为什么此时使用传热单元数法较为方便? 答:用传热单元数法计算过程中,出口温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是通过定性温度来体现的,远没有对平均温差的影响大,所以该法用于较核计算时容易得到收敛的计算结果。

11-9 试用简明的语言说明强化单相强制对流换热、核态沸腾及膜状凝结的基本

思想。

答:无相变强制对流换热的强化思路是努力减薄边界层,强化流体的扰动与混合,核态沸腾换热的强化关键在于增加汽化核心数,膜状凝结换热强化措施是使液膜减薄和顺利排出凝结液。

11.5 典型习题分析

11-1在一气-气套管式换热器中,中心圆管的内外表面都设置了肋片,试用下表所列符号导出管内流体与环形夹层中流体之间总传热系数的表达式。基管的导热

oo

to o i o oi ti i fo

fi o

fo o ro o i o i fi i ri i l A h r r A h t t A h A h r r A h A h t

ηπληηπλη1

ln 2111

ln 211+

+-=

++

++∆=

Φ (1)

式中:内侧肋面总效率:ti

i

fi ri oi A A A ηη+=

外侧肋面总效率:to

o

fo ro oo A A A ηη+=

对外侧总面积而言的传热系数:

)(0fo fi t l t t kA -=Φ (2) 比较(1)(2)两式得:

oo

o i o to oi ti i t h r r A A h A k ηπλη1

ln 21

0+

+=

11-2一卧式冷凝器采用外经为25mm 、壁厚1.5mm 的黄铜管做成换热表面。已知管外冷凝侧平均表面传热系数h 0=5700 W/m 2·K ,管内水侧平均表面传热系数h I =4300 W/m 2·K 。试计算下列两种情况下冷凝器按管子外表面积计算的总传热系数:

(1) 管子内外表面均是洁净的;

(2) 管内为海水,流速大于1m/s ,结水垢,平均温度小于50℃,蒸汽侧有油。

解: 1/h 0=1/5700=1.7543×10-4 (m 2

·K/W)

()

W K m d d h i i /10643.222

25430011240⋅⨯=⋅=⋅- 由参考文献[1]表9-1查得:

海水污垢系数:R fi =0.0001 (m 2·K/W)

蒸汽含油污垢系数:R f0=0.0002 (m 2·K/W) 黄铜的导热系数:λ=109 (W/m ·K)

(1) 管子内外表面均是洁净时的传热系数:

()

K m W d d h d d d h k i

i i ⋅=⨯+⨯+⨯=

⋅++=

--24

40

0000/9.220010643.222

25

ln 1092025.0107543.11

1ln 211

λ

(2) 管子内外表面结污后的传热系数:

()

K

m W d d R R k k i

fi f w ⋅=⨯

++=

++=

20000/1.130222

25

0001.00002.09.2200/11

1

1

11-3已知t C t C t C t C 1122300210100200'"'"

,,,,=︒=︒=︒=︒试计算下列流动布置时的对数平均温差: (1) 逆流布置;

(2) 一次交叉, 两种流体均不混合; (3) 1-2型壳管式,热流体在壳侧; (4) 2-4型壳管式,热流体在壳侧; (5) 顺流布置。 解:

(1) 110100210

2"1=-=-=t t t l ℃ 100200300"2 1=-=-=t t t r ℃

9.104100110

ln 100

110ln

=-=-=

∆r

l r l m t t t t t ℃ (2)

P t t t t R t t t t =--=--==--=--=2212

1122

20010030010005300210

20010009"'

''

'""'..

由参考文献[1]图9-17查得: ψ=0.92 ∆t m =104.9×0.92=96.5 ℃

(3) 由参考文献[1]图9-15查得:ψ=0.85 ∆t m =104.9×0.85=89.2 ℃

(4) 由参考文献[1]图9-16查得:ψ=0.97 ∆t m =104.9×0.97=101.8 ℃

(5) 200100300

2 1=-=-=t t t l ℃

10200210"

2"1=-=-=t t t r ℃

4.6310200

ln 10

200ln

=-=-=

∆r

l r l m t t t t t ℃ 分析与思考:换热面的不同布置形式,所得平均传热温压不同,本题计算结果的

相对大小反映了不同换热器结构传热能力的差别。

10-4 有一台1-2型壳管式换热器用来冷却11号润滑油。冷却水在管内流动,

20 2='t ℃,50"

2=t ℃,流量为3kg/s ;热油的进出口温度为:100 1='t ℃,60"

1=t ℃,K m W k ⋅=2/350

。试计算:(1 )油的流量;(2)所传递的热量;(3)所需的传热面积。

解:

(1) 查得润滑油及水的比热分别为:c 1=2148 J/kg ℃;c 2=4174 J/kg·K 则: )/(37.4)

60100(2148)

2050(41743112221s kg t c t c q q m m =-⨯-⨯⨯=∆∆=

(2) )(66.375)2050(41743222kW t c q m =-⨯⨯=∆=Φ

(3) 402060

2"1=-=-=t t t l ℃ 5050100"2 1=-=-=t t t r ℃

8.445040

ln 50

40ln

=-=-=

∆r

l r l m t t t t t ℃ P t t t t R t t t t PR R =--=--==--=--==⨯===2212

1122502010020037510060502013331333037505111333075

"'

'''""'.....//.. 由参考文献[1]图9-15查得: ψ=0.9 ∆t m =44.8×0.9=40.32 ℃

)(62.2632

.403501066.37523

m t k A m =⨯⨯=∆Φ=

10-5 一个壳侧为一程的壳管式换热器用来冷凝7335Pa 的饱和水蒸汽,要求每小时内凝结18kg 蒸汽。进入换热器的冷却水的温度为25℃,离开时为35℃。设传热系数k=1800W/(m 2.K),所需的传热面积是多少?

解:由水的饱和压力查得:ts=39.87℃,r=2407.3 kJ/kg 。

W r q m 5

.120363600/103.2407183=⨯⨯=⋅=Φ

87.142587.392

=-='-=t t t s l ℃ 87.43587.39"

2=-=-=t t t s r ℃

96.887.487

.14ln 87.487.14ln

=-=-=∆r

l r l m t t t t t ℃

)(74.096

.818005.120362m t k A m =⨯=∆Φ=

10-6 压力为1.5×105Pa 的饱和水蒸汽在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壳侧凝结。经过处理的循环水在外径为20mm 、厚为1mm 的黄铜管内流过,流速为1.4m/s ,其温度由进口出处的56℃升高到出口处的94℃。黄铜管成叉排布置,在每一竖直排上平均布置9根。冷却水在管内的流动为两个流程,管内已积水垢。试确定所需的管长、管子数及冷却水量。Φ=1.2×107W 。 解:

(1) 平均传热温差

由冷凝压力查得饱和蒸汽温度为111.32℃,则:

∆t m =

---=9456

11132561113294

3272ln

... (℃)

(2) 管外凝结换热系数

设管外壁温度t w =105℃,则tm=(111.32+105)/2=108.2 ℃ 查得凝结水物性参数:

)/(685.0)

/(3.9523K m W m kg l l ⋅==λρ

)

/(2235)

/(102.2636kg kJ r s m kg =⋅⨯=-η

对于水平管外凝结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4

/16

3

234

/1329)10532.111(02.0102.263685.03.9521022358.9729.0)(729.0⎥⎦

⎢⎣⎡⨯-⨯⨯⨯⨯⨯⨯=⎥

⎤⎢⎣⎡⋅-=-n t t d gr h w s l l

l o ηλρ

=8809 (W/m 2·K)

(3) 管内换热系数

t f =(56+94)/2=75 ℃ 查得水物性参数:

38.2Pr );/(1039.0);/(671.02

6=⨯=︒=-s m C m W νλ 对于管内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

)

/(855238.21039.0018.04.1018.0671.0023.0Pr Re 023.024.08

.064

.08.0K m W d h f i ⋅=⨯⎪

⎝⎛⨯⨯⨯=⋅⋅=-λ

(4) 热阻

查参考文献[1]表9-1:蒸汽侧污垢热阻:r 0=0.0001;

水侧污垢热阻: r i =0.0002

管壁热阻:(黄铜 λ=131 W/m ·K)

d d d 221620022131002

0018

810λln .ln ..=⨯=⨯-

(5) 传热系数

⎪⎪⎭

⎫ ⎝⎛++++=

i i r h d d d d d r h k 1ln 21

1

1212200λ

()

K

m W ⋅=⎪⎭

⎝⎛++⨯++=

-26/17430002.08552118201080001.0880911

由传热方程:q 1=k ∆t m =1743×32.72=57030 (W/m 2·K)

由凝结换热:q 2=h 0∆t=8809×(111.32-105)=55673 (W/m 2·K) q 1与q 2仅相差 2% ,上述计算有效。 (6) 传热面积

()27210

72.321743/102.1)/(m t k A m =⨯⨯=∆Φ=

(7) 冷却水量:水的比热:c p =4191 J/kg ·K

()

()()s kg t t c q p m /35.7556944191102.17

2

"

22

=-⨯='-Φ=

(8) 流动截面:水的密度:ρ=974.8 kg/m 3

2211052.54

.18.97435.75-⨯=⨯=⋅=

u q A m ρ 单程管数:2179.216018.01416.31052.5442

2

21≈=⨯⨯⨯=⋅=

-d A n π (根) 两个流程共需管子434根。 管子长度:7.702

.01416.3434210

2=⨯⨯=⋅=

d n A l π (m)

10-7在一台逆流式水-水换热器中, 5.87 1='t ℃,32 2='t ℃,1m q =9000kg/h ,

2m q =13500kg/h ,k=1740W/m 2·K ,A=3.75m 2。试确定热水的出口温度。

解: 设冷、热水平均温度分别为40和75℃,则可查得:

C p1=4191 (J/kg ·K); C p2=4174 (J/kg ·K)

()()623

.03600

/4191900075

.31740)(6694

.04174

135004191

9000min 2

1=⨯⨯==

=⨯⨯=

=

c q kA NTU c q c q B m m m

由ε-NTU 法,逆流换热器的效能为:

()[]{}()[]{}

409

.06694.0111exp 11exp 1)

6694.01(623.0)

6694.01(623.0=--=

------=----e e

B NTU B B NTU ε

又:

2

1"

1 1t t t t --=ε ()

8.64)325.87(409.05.87 2 1 1"1=--=-⋅-=⇒t t t t ε ℃

平均温度验算:

15.762

8.645.872"

1 11=+=+=t t t m ℃

()20.158.645.876694

.0)()(22

1

12=-=∆⇒=∆∆t c q c q t t m m ℃ 60.392/2.15322

2

22=+=∆+=t t t m ℃

冷热流体平均温度与原设定相差很小,计算结果有效。 答:热水出口温度为64.8℃。

11-8欲采用套管式换热器使热水与冷水进行热交换,并给出t ’1=200℃,q m1=0.0144kg/s ,t ’2=35℃, q m2=0.0233kg/s 。取总传热系数k=980W/(m 2.K),A=0.25m 2,试确定采用顺流与逆流两种布置时换热器所交换的热量、冷却水出口温度及换热器的效能。 解:

(1) 顺流换热:设冷热水出口时平均温度分别为65℃和150℃ 查表得:热水 Cp 1=4313 J/(kg ·K) 冷水 Cp 2=4183 J/(kg ·K)

水当量比:637.04183

0233.04313

0144.0)()(21=⨯⨯==c q c q B m m

945.343130144.025

.0980)(min =⨯⨯==c q kA NTU m

[][]610

.0637

.01)637.01(945.3exp 11)1(exp 1=++⨯--=++--=

B

B NTU ε

又:'

2'11

1t t t t -''-'=ε 4.99)35200(610.0200)(2111

=-⨯-='-'-'=''⇒t t t t ε ℃ 平均温度验算:

7.14924.99200211

1=+=''+'=

t t t m ℃ ()()99354.99200637.02112

=+-⨯='+''-'=''t t t B t ℃ 67299352222=+=''+'=t t t m ℃

与假设值相符合,所以计算有效。

111t c q m ∆=Φ=0.0144×4313×(200-99.4)=6248 W (2) 逆流换热:设冷热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80℃和125℃ 查表得:Cp 1=4258J/(kg ·K) Cp 2=4195J/(kg ·K)

水当量比:628.04195

0233.04258

0144.0)()(21=⨯⨯==c q c q B m m

99.342580144.025

.0980)(min =⨯⨯==c q kA NTU m

[][]9.0)628.01(99.3exp 628.01)628.01(99.3exp 1=-⨯-⨯--⨯--=ε 又:5.51)35200(9.0200)(211

"

121

"11=--='-'-'=⇒'-'-'=t t t t t t t t εε ℃ 平均温度验算:8.1252

5.512002"

1'11=+=+=t t t m

3.93)5.51200(628.0)()(22

1

12=-⨯=∆⇒==∆∆t B c q c q t t m m ℃ t 2m =t 2+Δt 2/2=35+93. 3/2=81.7℃ 与假设相差不大,计算有效。 3.128353.93222

=+='+∆=''t t t ℃ 222t c q m ∆=Φ=0.0233×4195×93. 3=9119 W

分析与思考:计算结果表明,逆流布置比顺流布置的换热能力要大得多。

11-9 一蒸汽管道的保温层外包了油毛毡, 表面温度为330K ,外径为0.22m 。该管道水平地穿过室温为22℃的房间,在房内长度为6m 。试计算蒸汽管道在该房间内的总散热量。

解:定性温度 t m =

-+=33027322

2

395. ℃ 查得空气物性值: 699

.0Pr );/(1096.16);

/(0276.02

6

=⨯=⋅=-s m K m W νλ

()()

()7

7726

323

10836.2699.010057.4Pr 10057.41096.1622.02953305.392731

8.9⨯=⨯⨯=⋅⨯=⨯⨯-⨯+⨯=∆=-m Gr td g Gr να 由参考文献[1]表5-12查得:c=0.48 ; n=0.25

()()

03.3510

836.248.0Pr 25

.07

=⨯=⋅=n

m Gr c Nu

()

K m

W Nu d

h ⋅=⨯=

⋅=

2

/39.403.3522

.00276

.0λ

自然对流散热量:

()W t hA c 8

.63735622.01416.339.4=⨯⨯⨯⨯=∆=Φ

辐射换热量:

()

(

)

()

W t t A r 937

295330622.01416.31067.593.04

48

4

2

410=-⨯⨯⨯⨯⨯⨯=-=Φ-εσ

式中:查参考文献[1]表7-2得 ε=0.93 总散热量: Φ=Φc +Φr =637.8+937=1574.8 (W) 分析与思考:本题中管道表面温度约60℃,不符合国标《合理用热导则》的要求。在此表面温度下的辐射散热量已超过自热对流换热的散热量。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复习资料

热工复习资料 绪论 热工学分为两部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 二者区别: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能量(特别是热能)的性质及其与机械梦或其他形式能之间相互转换规律;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 第一章复习重点 1.边界(界面):热力系与外界的分界面特性:固定、活动、真实、虚构 2.几种热力系统(1)闭口热力系统—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热力系统。 (2)开口热力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热力系统。 (3)绝热热力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热力系统。 (4)孤立热力系统—与外界无任何联系的热力系统。 (5简单可压缩系统—与外界只有热量和机械功交换的可压缩系统 3.状态参数分类:(1)与质量无关不可相加的参数,称为强度参数如压力、温度、密度(2)与质量成正比可以相加的参数,广延参数。如容积,内能、熵 4.热工学中常用状态参数有六个:压力、比容、温度、内能、焓、熵 基本状态参数:压力 p(此处的压力是指绝对压力非表压力或真空度)、温度 T、比容 v 5.绝对压力、环境压力和相对压力之间的关系,可写出如下3个关系式,从中整理出所求量。 当P>Pb时为表压力:P=Pg+Pb;当P 0 系统放热时为负 Q < 0 对外做工W》0 外界对热力系做工W《0 第二章复习重点 1.内能是状态量,只与系统的初终态有关,U : 广延参数 [ kJ ] u : 比参数 [kJ/kg]

传热学名词解释——章熙民(第六版)

名词解释 这些名词解释都是学长自己从传热学课本中总结的,课本上有的基本上都在这里。 绪论: 1.传热学:传热学是研究温差作用下热量传递过程和传递速率的科学。 2.热传递:自然界和生产过程中,在温差的作用下,热量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物理现象。 3.导热(热传导):是指物体各部分五项队位移或不同物体直接接触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固液气中均可发生,但是在引力场的作用下,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4.热流密度q:单位时间内,通过物体单位横截面积上的热量——W/㎡。 5.热导率(导热系数):单位厚度的物体具有单位温度差时,在它单位面积上每单位时间的导热量——W/(m*K)。 6.导热热阻:温度差的情形下,导热过程中,物体抵抗传热的能力——K/W。 7.对流(热对流):在流体内部,仅依靠流体的宏观运动传递热量的现象称为热对流。 8.对流传热:工程上,流体在与它温度不同的壁面上流动时,两者间产生的热量交换,传热学中将这一过程称为“对流传热”过程。

9.表明面传热系数h:单位面积上,流体与壁面之间在单位温差下及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热量——W/(㎡*K)。 10.对流传热热阻:温度差的情形下,对流过程中,物体抵抗传热的能力——K/W。 11.辐射(热辐射):依靠物体表面对外发射可见和不可见的射线(电磁波,或者说光子)传递热量。 12.辐射力E:物体表面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对外辐射的热量成为辐射力。 13.辐射传热:物体间靠热辐射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辐射传热。 14.传热过程:工程中所遇到的冷热两种流体隔着固体壁面的传热,即热量从壁一侧的高温流体通过壁传给另一侧低温流体的过程,称为传热过程。 15.传热系数K:单位时间、单位壁面积上,冷热流体间温差为1K时所传递的热量——W/(㎡*K)。 16.单位面积传热热阻:温度差的情形下,传热过程中,单位面积物体抵抗传热的能力——K/W。 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 1.温度场:温度场是指某一时刻物体的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一般来说,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2.等温面:同一时刻,温度场中所有温度相同的点连接所构成的面叫做等温面。 3.等温线:不同的等温面与同一平面相交,在此平面上构成的一簇曲

工程热力学复习2 传热学8 -11章

第二篇 传热学 第八章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8-1 热传导 在物体内部或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之间,由于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大平壁的一维稳态导热 特点:1.平壁两表面维持均匀恒定不变温度;2.平壁温度只沿垂直于壁面的方向发生变化;3.平壁温度不随时间改变; 4.热量只沿着垂直于壁面的方 向传递。 【热流量】:单位时间导过的热 量,W δλ21w w t t A -=Φ λ: 材料的【热导率(导热系 数)】:表明材料的导热能力,W/(m·K)。 【热流密度】 q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δλ21w w t t A q -=Φ=

λ λδλR t t A t t t t A w w w w w w 212 12 1-=-=-=Φ λδλA R =称为平壁的【导热热阻】,表示物体对导热的阻力,单位为K/W 。 8-2 热对流 热对流: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使不同温度的流体 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对流换热】:流体与相互接触的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现象,是导热和热对流两种基本传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牛顿冷却公式】: Φ = Ah (t w – t f ) q = h (t w – t f ) h 称为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习惯称为 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 2?K)。 【对流换热热阻:】 h f w f w f w R t t Ah t t t t Ah -=-=-=Φ1)( Ah R h 1=称为对流换热热阻,单位为 W/K 。 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h 的大小反映对流换热的强弱,与以下因素有关: (1)流体的物性(热导率、粘度、密度、比热

传热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3 宇宙飞船的外遮光罩是凸出于飞船船体之外的一个光学窗口,其表面的温度状态直接影响到飞船的光学遥感器。船体表面各部分的表明温度与遮光罩的表面温度不同。试分析,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与遮光罩表面发生热交换的对象可能有哪些?换热方式是什么? 解:遮光罩与船体的导热 遮光罩与宇宙空间的辐射换热 1-4 热电偶常用来测量气流温度。用热电偶来测量管道中高温气流的温度,管壁温度小于气流温度,分析热电偶节点的换热方式。 解:结点与气流间进行对流换热 与管壁辐射换热 与电偶臂导热 1-6 一砖墙表面积为12m 2,厚度为260mm ,平均导热系数为 1.5 W/(m ·K)。设面向室内的表面温度为25℃,而外表面温度为-5℃,确定此砖墙向外散失的热量。 1-9 在一次测量空气横向流过单根圆管对的对流换热试验中,得到下列数据:管壁平均温度69℃,空气温度20℃,管子外径14mm ,加热段长80mm ,输入加热段的功率为8.5W 。如果全部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空气,此时的对流换热表面积传热系数为? 1-17 有一台气体冷却器,气侧表面传热系数95 W/(m 2·K),壁面厚2.5mm ,导热系数46.5 W/(m ·K),水侧表面传热系数5800 W/(m 2·K)。设传热壁可看作平壁,计算各个环节单位面积的热阻及从气到水的总传热系数。为了强化这一传热过程,应从哪个环节着手。 1-24 对于穿过平壁的传热过程,分析下列情形下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向:(1)0→λδ;(2)∞→1h ;(3) ∞→2h 第二章 2-1 用平底锅烧水,与水相接触的锅底温度为111℃,热流密度为42400W/m 2。使用一段时间后,锅底结了一层平均厚度为3mm 的水垢。假设此时与水相接触的水垢的表面温度及热流密度分别等于原来的值,计算水垢与金属锅底接触面的温度。水垢的导热系数取为 1 W/(m ·K)。 解: δλt q ∆= 2 .2381103424001113 12=⨯⨯+=⋅+=-λδ q t t ℃ 2-2 一冷藏室的墙由钢皮、矿渣棉及石棉板三层叠合构成,各层的厚 度依次为0.794mm 、152mm 及9.5mm ,导热系数分别为45 W/(m ·K)、0.07 W/(m ·K)及0.1 W/(m ·K)。冷藏室的有效换热面积为37.2m 2,

传热学11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质 交 换 第一节 质交换及其基本定律 一、浓度与扩散通量 1. 浓度 质量浓度:容积V m 3中组分i 的质量,kg 。kg /m 3 V m i i = ρ (11-1) 摩尔浓度: mol/m 3或kmol/m 3。 V n c i i = (11-2) 理想混合气体 T R p M T R p i i i i i m *= =ρ (11-3) T R p c i i m = (11-4) 式中,R m 为摩尔气体常数,R m =8.314 J/(mol ?K);R i 为气体常数,J/(mol ?K);*i M 为组分i 的摩尔质量,kg/mol 。 在“工程热力学”中讲混合气体性质时提及的质量成分g i 、摩尔成分x i 与质量浓度ρi 、摩尔浓度c i 的换算关系是 ρ ρ i i i m m g ==;c c n n x i i i == 式中m —— 混合物的总质量,kg ; n —— 混合物的总摩尔数,mol ; ρ —— 混合物的密度,kg/m 3; c —— 混合物的总摩尔浓度,mol/m 3。 二、扩散通量 图11-1 组分A 、B 的相互扩散

图11-2 等摩尔逆向扩散 随着取用的浓度单位不同,扩散通量可表示为质扩散通量M [kg/(m 2?s)]和摩尔扩散通量N [kmol/(m 2?s)]等。 二、斐克定律 扩散基本定律——斐克(A.E.Fick )定律,其表达式为: y D M ??-=A AB A ρ kg/( m 2?s) (11-5) y c D N ??-=A AB A kmol/( m 2?s) (11-6) 传递通量= - 扩散率?传递的推动力 式中负号表示传递的方向与传递特征量增加的方向相反。 对于理想混合气体斐克定律还可以表达为 y p T R D M ??-=A A AB A (11-7) y p T R D N ??-=A m AB A (11-8) V c N N A A A +=' V c y p T R D N A A m AB A +??-=' (11-9) V c y p T R D N B B m BA B +??-=' (11-10) B A N N '-=' p =p A + p B = 常数 y p y p ??-=??B A (11-11) D AB = D BA = D (11-12)

传热学第十一章

11.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计算 11.1 知识结构 1. 传热系数k (平壁,圆桶壁,肋壁); 2. 热绝缘临界直径; 3. 肋壁传热(肋化系数β,肋效率ηf ,肋面总效率ηo ); 4. 平均温压Δt m ; 5. 换热器计算(设计、校核)(平均温压法、ε-NTU 法); 6. 污垢热阻,传热过程分热阻的威尔逊图解法; 7. 换热器的型式与特点; 8. 传热的强化与削弱。 11.2 重点内容剖析 11.2.1 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 一. 传热计算公式与传热系数 传热量计算公式: () k f f f f f f R t t kA t t t t kA 2 121211-=-= -=Φ (11-1) 式中: k(传热系数)——传热强弱的度量参数,数值上等于单位传热温差作用下的热流密度。 R k ——传热过程总热阻。 1. 平壁传热热阻和传热系数 A h A A h R k 211 1+ += λδ (11-2) 211111h h A R k k ++==λ (11-3) 2. 圆筒壁传热热阻和传热系数 l d h d d l l d h A h d d l A h R o o i o i i o o i o i i k ππλππλ1 ln 2111 ln 211+ += + += (11-4) 传热系数: (1)以外表面积为基准(l d A o o π=) o i o o i o i o k h d d d d d h A R k 1ln 211 1++== λ (11-5)

(2)以内表面积为基准(l d A i i π=) o i o i o i i o k d d h d d d h A R k 1ln 211 1+ += = λ (11-6) 热绝缘临界直径: 由圆筒壁传热热阻公式可见,对于圆管外保温,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加,导热热阻增加,而外层换热热阻减小,总热阻的极值点外径为临界直径。 令: 01 1212 =?-=??o o o o k d l h d l d R ππλ o cr o o h d d h λ λ20121= ?=-? (11-7) 由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小,临界直径一般很小,对于热力工程保温一般 无须考虑。 进一步分析可知,总热阻对外径的二阶导数大于零,所以临界直径处总热阻达到最小值,此时散热损失最大。 3. 通过肋壁的传热 单侧肋化的传热过程,热量传递由三个串联环节组成,各过程热流量相等。 () wi fi i i t t A h -=Φ (11-8a) ()wo wi i t t A -= Φδ λ (11-8b) ()()()() ()o fo wo o o f fo wo o f fo wo o fo wo o t t A h A A t t h t t A h t t A h ηηη-=+-=-+-=Φ2121 (11-8c) 式中:Ai ——未肋化面面积 A o =A 1+A 2——肋化面总面积,其中A 2为肋片表面积。 ηf ——肋效率 ηo ——肋面总效率 传热热阻:o o o i i i k A h A A h R ηλδ1 1+ += (11-8) 传热系数: (1)以A i 为基准 o o i o o o i i i k h h A h A h A R k βηλδηλδ111 111++=+ +== (11-9) 式中:β——肋化系数,其值为加肋后的总表面积与未加肋时的表面积之比。 (2)以A o 为基准

传热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 1. 按20℃时,铜、碳钢(1.5%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答:铜>铝>黄铜>碳钢; 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最大值为0.12W/(m?K) 膨胀珍珠岩散料:25℃ 60-300Kg/m3 0.021-0.062 W/(m?K)矿渣棉: 30℃ 207 Kg/m3 0.058 W/(m?K) 软泡沫塑料: 30℃ 41-162 Kg/m3 0.043-0.056 W/(m?K) 2. 推导导热微分方程式的已知前提条件是什么?答:导热物体为各向同性材料。 3.(1) mkx t/2000 , q=-2×105(w/m2 ). (2) mkx t/2000 , q=2×105(w/m2 ). 4. (1),00 xq3109 xqw/m2 (2) 5108.1 q w/m3 5. 已知物体的热物性参数是λ、ρ和c,无内热源,试推导圆柱坐标系的导热微分方程式。答:2222211[()]ttttarrrrrz 6. 已知物体的热物性参数是λ、ρ和c,无内热源,试推 导球坐标系的导热微分方程式。 答:2222222111[()(sin)]sinsintttt arrrrrr 7. 一半径为R的实心球,初始温度均匀并等于t0,突然 将其放入一温度恒定并等于tf的液体槽内冷却。已知球的热物性参数是λ、ρ和c,球壁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为h,试写出描写球体冷却过程的完整数学描述。 答: 220 1[()],0,00,0,0,,() frRrR ttrrRcrrrrRtttrRhttr 8. 从宇宙飞船伸出一根细长散热棒,以辐射换热将热量散发到外部空间去,已知棒的发射率(黑度)为ε,导热系数为λ,棒的长度为l,横截面面积为f,截面周长为U,棒根部温度为T0。外部空间是绝对零度的黑体,试写出描写棒温度分布的导热微分方程式和相应的边界条件。 答:0)273(422 fU tbxt x=0 , t+273=T0 41)273(, tx t xbx 第二章稳态导热 1. 为什么多层平壁中温度分布曲线不是一条连续的直线而是一条折线? 答:因为不同材料的平壁导热系数不同。 2. 导热系数为常数的无内热源的平壁稳态导热过程,若平壁两侧都给定第二类边界条件,问

传热学知识点

传热学主要知识点 1.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对流(热对流)和热辐射。 2.导热的特点。 a 必须有温差; b 物体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 d 在引力场下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3.对流(热对流)(Convection)的概念。 流体中(气体或液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发生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4对流换热的特点。 当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它与单纯的对流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a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b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差 c 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 5.牛顿冷却公式的基本表达式及其中各物理量的定义。 h 是对流换热系数单位 w/(m 2 k) q ''是热流密度(导热速率),单位(W/m 2) φ是导热量W 6. 热辐射的特点。 a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0 K ,就会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 b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伴随能量形式的转变; d 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e 辐射能与温度和波长均有关; f 发射辐射取决于温度的4次方。 7.导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系数之间的区别。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大小,是一种物性参数,与材料种类和温度关。 表面传热系数: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1度时、每单位壁面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影响h 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状大小等传热系数: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不是物性参数,与过程有关。 (w) )(∞-=''t t h q w 2 /)(m w t t Ah A q w ∞-=''=φ

传热几传质学答案

第八章 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 2.当铸件在砂型中冷却凝固时,由于铸件收缩导致铸件表面与砂型间产生气隙,气隙中的空气是停滞的,试问通过气隙有哪几种基本的热量传递方式? 答:热传导、辐射。 注:无对流换热 3.在你所了解的导热现象中,试列举一维、多维温度场实例。 答:工程上许多的导热现象,可以归结为温度仅沿一个方向变化,而且与时间无关的一维稳态导热现象。 例,大平板、长圆筒和球壁。此外还有半无限大物体,如铸造时砂型的受热升温(砂型外侧未被升温波及) 多维温度场:有限长度的圆柱体、平行六面体等,如钢锭加热,焊接厚平板时热源传热过程。 4.假设在两小时内,通过152mm ×152mm ×13mm (厚度)实验板传导的热量为 837J ,实验板两个平面的温度分别为19℃和26℃,求实验板热导率。 解:由傅里叶定律可知两小时内通过面积为152×152mm 2的平面的热量为 873=-3600210 1326191015210152333???-? ????---λ 得 C m W 03/1034.9*?=-λ 第九章 导 热 1. 对正在凝固的铸件来说,其凝固成固体部分的两侧分别为砂型(无气隙)及固液分界面,试列出两侧的边界条件。 解:有砂型的一侧热流密度为 常数,故为第二类边界条件, 即τ>0时),,,(n t z y x q T =??λ 固液界面处的边界温度为常数, 故为第一类边界条件,即 τ>0时Τw =f(τ) 注:实际铸件凝固时有气隙形成,边界条件复杂,常采用第 三类边界条件 3. 用一平底锅烧开水,锅底已有厚度为3mm 的水垢,其热导 率λ为1W/(m · ℃)。已知与水相接触的水垢层表面温度为111 ℃。通过锅底的热流密度q 为42400W/m 2,试求金属锅底的最高温度。 解:热量从金属锅底通过水垢向水传导的过程可看成单层壁导热,由公式(9-11)知 =?T -=-121t t t 111℃, 得 1t =238.2℃ 4. 有一厚度为20mm 的平面墙,其热导率λ为1.3W/(m·℃)。为使墙的每平方米热损失不超过1500W ,在外侧表面覆盖了一层λ为0.1 W/(m·℃)的隔热材料,已知复合壁两侧表面温 度分布750 ℃和55 ℃,试确定隔热层的厚度。 解:由多层壁平板导热热流密度计算公式(9-14)知每平方米墙的热损失为 得mm 8.442≥δ

传热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九章 4.一工厂中采用0.1MPa 的饱和水蒸气在—金属竖直薄壁上凝结,对置于壁面另一侧的物体进行加热处理。已知竖壁与蒸汽接触的表面的平均壁温为70 ℃,壁高1.2m ,宽300 mm 。在此条件下,一被加热物体的平均温度可以在半小时内升高30℃,试确定这一物体的平均热容量(不考虑散热损失)。 解:本题应注意热平衡过程,水蒸气的凝结放热量应等于被加热物体的吸热量。 P=0.1Mpa=105Pa,t s =100℃,r=2257.1kJ/kg, t m = 21( t s + t w )= 2 1 (100+70) ℃=85℃。 查教材附录5,水的物性为:ρ=958.4kg/m 3;λ=0.683 W /(m 2·℃);µ=282.5×10-6N·s/m 2 假设流态为层流: 4 1 3 2)(13.1⎥ ⎦ ⎤ ⎢⎣⎡-=w s t t l r g h μλρ 41 6 3 3 2 )70100(2.1105.282102257683.081.94.95813.1⎥⎦ ⎤⎢⎣⎡-⨯⨯⨯⨯⨯⨯⨯=- W /(m 2 ·℃) =5677 W /(m 2·℃) 3 6102257105.2822 .13056774)(4Re ⨯⨯⨯⨯⨯⨯=-= -r t t hl w s c μ=1282<1800 流态为层流,假设层流正确 Φ=ωl t t h w s )(- =5677×(100−70)×1.2×0.3W=61312W 凝结换热量=物体吸热量 Φ∆τ=mc p ∆t 61068.330 60 3061312⨯=⨯⨯=∆Φ∆= t mc p τJ/℃ 16.当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做大容器饱和沸腾时,欲使表面传热系数增加10倍,沸腾温 差应增加几倍?如果同一液体在圆管内充分发展段做单相湍流换热,为使表面传热系数增加10倍,流速应增加多少倍?维持流体流动所消耗的功将增加多少倍?设物性为常数。 解 ①由米洛耶夫公式: { 5 .033.22 25.033.211122.0122.0p t h p t h ∆=∆= 10)(33.21 212=∆∆=t t h h 所以 69.21033.211 2 ==∆∆t t 即当h 增大10倍时,沸腾温差是原来的2.69倍。 ②如为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由D-B 公式可知8 .0m u h ∝,即

(完整版)传热学知识点

(完整版)传热学知识点 传热学主要知识点 1.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对流(热对流)和热辐射。 2. 导热的特点。 a 必须有温差; b 物体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 d 在引力场下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3. 对流(热对流)(Convection)的概念。 流体中(气体或液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发生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4 对流换热的特点。 当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它与单纯的对流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a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b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差 c 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 5. 牛顿冷却公式的基本表达式及其中各物理量的定义。 q ' = h (t w - t ∞ ) (w) = q 'A = Ah (t w - t ∞ ) w / m 2 h 是对流换热系数单位 w/(m 2 k) q ' 是热流密度(导热速率),单位(W/m 2) 是导热量 W 6. 热辐射的特点。 a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 0 K ,就会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 b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伴随能量形式的转变; d 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e 辐射能与温度和波长均有关; f 发射辐射取决于温度的 4 次方。 7. 导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系数之间的区别。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 能力的大小,是一种物性参数,与材料种类和温度关。 表面传热系数: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1 度时、每单位壁面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影响h 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状大小等传热系数: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不是物性参数,与过程有关。 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 1 傅立叶定律的基本表达式及其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傅立叶定律(导热基本定律): q ' = -k ?dT q ' = -k ?T = -k (i ?T + j ?T + k ?T ) x ?dx ?x ?y ?z q ' = -k ?T n ?n T(x,y,z)为标量温度场 圆筒壁表面的导热速率 q r = -kA dT dr = -k (2rL ) dT dr 垂直导过等温面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处的温度梯度,方向与温度梯度相反。 (1) 空隙中充有空气,空气导热系数小,因此保温性好; (2) 空隙太大,会形成自然对流换热,辐射的影响也会增强,因此并非空隙越大越好。 (3) 由于水分的渗入,替代了相当一部分空气,而且更主要的是水分将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迁移而传递热量。因此,湿材料的导热系数比干材料和水都要大。所以,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特别是冷、热设备的保温层,都应采取防潮措施。 导热微分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傅里叶定律 + 热力学第一定律

传热学8-10章总结问答题及答案

第八章 热辐射基本定律和辐射特性 一、名词解释 黑体:指能吸收投入到其表面上的所有热辐射能量的物体。其吸收比1=α 灰体:在热辐射分析中,把光谱吸收比与波长无关的物体称为灰体 漫射体:辐射能按空间分布满足兰贝特定律的物体 投入辐射:单位时间内投入到单位表面积上的总辐射能 吸收比:投入辐射中被吸收能量的百分比。 穿透比:投入辐射中穿透过物体能量的百分比。 反射比:投入辐射中被反射能量的百分比。 发射率: 物体的辐射力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力之比,为ε 辐射力:单位辐射面积向半球空间辐射出去的各种波长能量的总和,E ,单位是2 /m W 。 光谱辐射力:单位辐射面积向半球空间辐射出去的包括波长λ在内的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能λE 定向辐射强度:单位可见辐射面积向半球空间θ方向的单位立体角中辐射出去的各种波长能量的总和。 二、解答题和分析题 1、四次方定律、普朗克定律、兰贝特定律及维恩位移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分别描述了什么内容? 答案: 看书362页公式8-16下面有详细的总结。 2、影响实际物体吸收比和发射率的因素各有哪些? 答:实际物体的吸收比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吸收物体本身的情况。系指物质的种类、物体的温度以及表面状况。 2)投入辐射的特性。 实际物体表面的发射率取决于物质的种类、表面温度和表面状况。只与发射辐射的物体本身有关,而不涉及外界条件 第九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一、名词解释 角系数:表面1发出的辐射能中落到表面2的百分数称为表面1对表面2 的角系数,记为2,1X 。 有效辐射:是指单位时间内离开表面单位面积的总辐射能。 二、解答题和分析题 1、简述角系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工程热力学习题 第十一章 辐射换热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第十一章辐射换热习题 1.何谓黑体,灰体?引入黑体,灰体的概念对热辐射理论及辐射换热计算有何意义? 2.何谓发射率(黑度),吸收比?写出其定义式。 3.何谓辐射力,辐射强度,有效辐射? 4.何谓光谱辐射力?写出它与辐射力之间的关系式。 5.何谓漫发射表面?漫发射表面的辐射力与辐射强度有何关系? 6.简述普朗特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的主要内容。 7.请写出斯沁藩-玻耳兹曼定律的表达式。 8.简述基尔霍夫定律的主要内容,写出表达式,说明其适用条件。 9.有人说:“颜色愈黑的物体发射率愈大”。正确吗?为什么? 10.太阳能集热器表面一般涂黑色,以加强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否可以将暖气片表面涂成黑色来增加其辐射散热量? 11.何谓角系数?角系数是物理量还是几何量? 12.何谓角系数的相对性,完整性和可加性?试用表达式加以说明。 13.绘出3个灰体表面组成的封闭空腔的辐射换热网络,并说明什么是表面辐射热阻,空间辐射热阻? 14.简述遮热板的原理。 15.何谓大气“温室效应” ?为什么减少CCh的排放就可以降低温室效应? 16.发射率分别为0.3和0.5的两个大平行平板,其温度分别维持在800 °C和370C,在它们之间放置一个两面发射率均为0.05的辐射遮热板。试计算: (1)没有辐射遮热板时,单位面积的辐射换热量是多少? (2)有辐射遮热板时,单位面积的辐射换热量是多少? (3)辐射遮热板的温度。 习题课 有效辐射的计算 17.两块平行放置的平板表面发射率均为0.6,其板间距远小于板的宽度和高度,且两表面温度分别为圮427 °C, t2=27 °C。 试计算:(1)板1的自身辐射;(2)对板1的投入辐射;

传热学

传热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传热的基本形式: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特点:伴随着能量的转换,不需要冷热物体直接接触,不论温度 高低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 温度场:某一时刻空间各点温度的统称 温度面:温度场中搜有温度相同的点连接所构成的面 等温线的性质:等温面或两条不同温度的等温线不会彼此相交,他们是物体中完全 闭合的曲线 热流密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 傅里叶定律确定了“热流失量”和“温度梯度”的关系 保温材料:反分度不高于350度,导热系数不大于0.12W/(m.k)材料 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受湿度影响很大! 热扩散率:表征物体被加热或冷却时,物体内各部分文图趋向均匀一至的能力! 单值性条件:几何条件,物理条件,时间条件,边界条件(第一类:已知物体边界面上的温 度,第二类:已知任何时刻边界面上的热流密度值,第三类: 已知边界面周围流体的温度和边界main与流体之间的表面传 热系数) 导热系数:反应了物体的导热能力 第二章: 第一类边界条件下:通过平壁导热:导热系数一定,则温度分布为“线性函数“ 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则为““二次曲线 通过圆筒壁的导热:对数曲线 肋片的:双曲函数曲线 有内热源的温度分布不再是无内热源的直线分布而是抛物线分布 临界热绝缘直径:热阻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肋片高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如果继续增加高度,散热量增加很少导致肋片效率降低。提高肋片效率同时减少肋片的重量。 接触热阻:由于固体表面不是理想的平整,所以在两固体接触的界面上容易出现接触点或只有部分接触而不能完全的和平整的面接触,从而给导热过程带来的额外热阻。 影响因素有:表面的粗糙度,挤压压力,间隙中介质种类。。。 第三章 非稳态导热:包括周期性的和瞬态的 集总参数法的的使用条件:必握数Bi<0.1 综合温度:工程上将室外空气辐射与太阳辐射两者对维护结构的共同作用的一个假想的温度衡量 周期性非稳态导热的特征:温度波得衰减和延迟现象 第五章 按流动的起因:分为自然对流和受迫对流 按流态分:层流对流换热和紊流对流换热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包括: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粘度 液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气体则增加 流体外掠平板:临界雷诺数为500000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传热学/ Heat Transfer 二、课程编号:0300302 三、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 四、使用教材:《传热学》(第4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必修 六、教学对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七、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 九、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十、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减少热损失的途径,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并基本掌握换热设备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热工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热实验的技能。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知识要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 重点难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章稳态热传导(6学时) 知识要点: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及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及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层、多层和复合平壁的稳态导热,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通过肋壁的稳态导热,具有变导热系数的单层平壁导热问题的处理方法,肋效率、等截面直肋和环肋的工程计算,接触热阻及形状系数。 重点难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能够依据直角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和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

传热学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情况

(5) 了解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指导思想,掌握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 理、节点温度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节点温度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及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6) 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计算公式:牛顿冷却公式,了解对流换热 的影响因素及流换热的求解方法。 (7) 掌握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边界层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求解 对流换热问题的作用与边界层微分方程,了解外掠平板层流换热分析求解方法,掌握对流换热特征数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8) 掌握相似原理的主要内容及相似原理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 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单相流体内部流动及外部流动强迫对流换热,掌握自然对流换热的特点、数学描述,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自然对流换热冋题。 (9) 了解凝结换热现象的特点,掌握膜状凝结换热的分析求解方 法,了解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主要因素,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凝结换热问题;了解沸腾换热现象的特点、沸腾换热的机理及影响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沸腾换热问题。 (10) 掌握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实际物体的辐 射特性及基尔霍夫定律。 (11) 掌握角系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黑体和灰体表面组成的封 闭空腔内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方法。 (12) 了解体辐射的特点、气体与包壳间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太 阳辐射的特点。 (13) 掌握肋壁传热的计算方法,了解传热的强化与削弱方法。 (14) 了解换热器的类型与构造,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对数平均温差 法和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15) 通过自学与调研熟悉了解有关太阳能利用、热管工作原理及 其应用、传质过程以及传热学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等几个传热学专题

传热学部分思考题

教材上的思考题 第8章??思考题? 1.试说明热传导(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它们的传热机理不同。导热是由于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介质的微观粒子行为。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其本质是微观粒子或微团的行为。辐射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使物体向外发射辐射能的现象,其本质是电磁波,不需要直接接触并涉及能量形式的转换。?联系:经常同时发生。? 2.试说明热对流与对流换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对流换热是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由热对流和导热两种传热方式共同作用导致的传热结果。 3. 从传热的角度出发,采暖散热器和冷风机应放在什么高度最合适??? 答:采暖器和冷风机主要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使周围空气变热和变冷,使人生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中,空气对流实在密度差的推动下流动,如采暖器放得太高,房间里上部空气被加热,但无法产生自然对流使下部空气也变热,这样人仍然生活在冷空气中。为使房间下部空气变热,使人感到舒适,应将采暖器放在下面,同样的道理,冷风机应放在略比人高的地方,天热时,人才能完全生活在冷空气中 4.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草地会披上一身白霜,可是气象台的天气报告却说清晨最低温度为2℃。试解释这种现象。但在阴天或有风的夜晚(其它条件不变),草地却不会披上白霜,为什么? 答:深秋草已枯萎,其热导率很小,草与地面可近似认为绝热。草接受空气的对流传热量,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天空传递热量,其热阻串联情况见右图。所以,草表面温度t gr 介于大气温度t f 和天空温度t sk 接近,t gr 较低,披上“白霜”。如有风,hc 增加,对流传热热阻R 1减小,使t gr 向t f 靠近,即t gr 升高,无霜。阴天,天空有云层,由于云层的遮热作用,使草对天空的辐射热阻R 2增加,t gr 向t f 靠近,无霜(或阴天,草直接对云层辐射,由于天空温度低可低达-40℃),而云层温度较高可达10℃左右,即t sk 在阴天较高,t gr 上升,不会结霜)。 5.在一有空调的房间内,夏天和冬天的室温均控制在20℃,但冬天得穿毛线衣,而夏天只需穿衬衫。这是为什么? 答:人体在房间里以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方式散失热量,有空调时室内t fi 不变,冬天和夏天人在室内对流散热不变。由于夏天室外温度0f t 比室内温度fi t 高,冬天0f t 比fi t 低,墙壁内温度分布不同,墙壁内表面温度wi t 在夏天和冬天不一样。显然,wi t 夏>wi t 冬 ,这样人体与墙壁间的辐射传递的热量冬天比夏天多。在室温20℃的房间内,冬天人体向外散热比夏天多而感到冷,加强保温可使人体散热量减少,如夏天只穿衬衫,冬天加毛线衣,人就不会感到冷。 第十一章(基本概念较多,就交给你了!!) 第十二章 没找到现成的。。 找到的一些其他的思考题 第八章

传热学(第二版)习题解

传热学 (第二版) 戴锅生编 习 题 解

1 1-1 解 δλφ2 1w w t t A -= 6.0) 220250(15.002 .06.63) (221=-⨯⨯π⨯= -= w w t t A φδ λw/m ·︒C 1-4 解 )(w f t t dLh -=πφ 52873)90200(8563.0=-⨯⨯⨯⨯=πw 由 )(f f P t t mC '-''=φ 52873)15(1018.43600 4003=-''⨯⨯⨯=f t 得 8.128151018.44003600528733 =+⨯⨯⨯=''f t ︒C 1-9 解 热阻网络图: t f 1 1102.0100 15001.01011121=++=++= h h r t λδm 2·︒C/w (1)0202.0100 15001.010*******=++=++=h h r t λδm 2·︒C/w ,减少81.7% (2)1012.010*******.01012=++= t r m 2 ·︒C/w ,减少8.2% (3)11002.0100 150001.01013=++=t r m 2 ·︒C/w ,减少0.2% 结论: ① 对良导热体,导热热阻在总热阻中所占比例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② 降低热阻大的那一个分热阻值,才能有效降低总热阻。 1-12 解 t f 1 设热量由内壁流向外壁,结果方程无解。重设热量由外壁流向内壁,则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热流方向与对流换热的热流方向相反,传给外壁的总热量为 )5(15480)(6008.02222--=--⨯w f w c t t t h 根据串联热路可知 )5(1548021 2--=-w w w t t t λ 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