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作者:刘居红

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汉教部,新疆,喀什,844007

刊名: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21(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毕继万汉英社交称渭的差异 1997(01)

2.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6(02)

3.郭继懋常用面称及其特点 1995(02)

4.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 1996(09)

5.刘超班中华亲属辞典@中华亲属标准称渭语简表 1991

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1992

7.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 1984(02)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叶娇称谓词"阿婆"综论-台州学院学报2010,32(2)

"阿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常用社交称谓词.也是我国历代典籍中颇为活跃的常用词."阿婆"一词自六朝出现以来,词义上就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唐五代时更是达到了顶峰,词义极为丰富.出现"同名异指"的丰富词义现象,主要和词义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但也与其亲属称谓词的性质密不可分."阿婆"丰富的词义带来了语用上的模糊性,今人往往难以辨识古文中"阿婆"的具体所指.同时,古人又善于利用"阿婆"本身语义的模糊来达到实际语用的模糊效果,所以有时则不必过分追求文献中"阿婆"的具体词义.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712102662.html,/Periodical_gdhsxb-zxshkxb200808002.aspx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8c1205a2-74ea-4a1d-b6a4-9e630093e304

下载时间:2011年1月6日

常用的亲戚之间的称谓一览表

常用的亲戚之间的称谓一览表 亲属称谓是家属和亲戚之间称呼的名称,从中可以反映出其相互关系。了解亲属称谓,准确称呼亲属,是交际活动的需要,也是懂礼节的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这里仅简要介绍汉族亲属称谓的三个特点: ①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和母系; ②在称谓上标明了性别; ③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男方亲属的长幼。 家庭亲友之间在交往中彼此尊重,在称谓上经常使用敬称和谦称。敬称是用敬语称呼对方或对方的亲属,常用字有“令”、“尊”、“贤”、“仁”等;谦称是用谦语称自己或自己的亲属,常用字有“家”、“舍”、“小”、“愚”等。 现将当代常用的亲属称谓分类列表如下。 1.对父系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父亲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父亲、母亲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孙子(孙女)父亲爸爸(爹)儿子(女儿) 父亲的后妻续母(妈妈)续子(续女) 父亲的哥哥、嫂子伯父、伯母(大妈)侄儿(侄女)父亲的弟弟、弟媳叔父(叔叔)叔母(婶婶)侄儿(侄女)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姑母(姑姑、姑

妈)姑父内侄(内侄女)伯,叔父的儿子、女儿堂兄或堂弟、堂姐或堂妹堂弟堂兄或堂妹堂姐 姑母的儿子、女儿表兄或表弟表姐或表妹表弟表兄或表妹表姐 2.对母系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母亲的祖父、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外曾孙(外曾孙女母亲的父亲、母亲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外孙(外孙女) 母亲、母亲的后夫母亲(妈妈、娘)继父(爸爸)儿子女儿继子继女 母亲的兄弟、兄弟媳妇舅舅、舅母(妗子)外甥(外甥女)母亲的姐妹、姐夫、妹夫姨母(姨妈)姨姨甥(姨甥女)舅、姨的儿子、女儿表兄或表弟表姐或表妹表弟表兄或表妹表姐 3.对丈夫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丈夫的祖父、祖母祖翁(祖父、爷爷)祖姑(祖母、奶奶)孙媳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体特征比较知识讲解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体特征比较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体特征比较:口语体和书面语体虽然都是人类语言的符号和代表,但作为不同的语言交流形式,它们在诸多方面,如组成内容、表现形式、差异特征及语境依赖等具有明显的不同。当然,口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差异还不止本文中所提及的这些。 人们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达思想、实现相互沟通。特定的环境,不同的方式、场合、对象及目的,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社会交际功能的不同需求,使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变体,我们称这种不同的变体为文体(又称语体)。从文体的角度看,英语有亲密文体(familiar)、随便文体(casual)、口语文体(informal)、正式文体(formal)和庄严文体(frozen)之分[1]。口语体和书面语体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例如:口语包括日常对话、即兴发言、独白、讨论和演讲等;书面语包括一般文章,学术论文,科普读物,政治评论以及文献资料等。从私下个人交流到公开的法庭辩论及审判,不同的口语类别有不同的特征。同样,不同的书面语类别其特征也有所不同,比如私人信件和时政评论就相去甚远。 中国有句古语,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说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口语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语言学研究素材的主要来源,在现代英语中,口语和书面语有很大差别。语言学家Evans 在“The use of English”中谈道:I would only saythe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are in the modern periods,so far apart that they almost constitute two differentlanguages. (我只想说,口语和书面语到了近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如两种不同的语言了)。 一、口语体和书面语体的概念 语言是古人类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为了适应交际的迫切要求而产生的,并一开始就伴随着有声的语言。这一时期的人类交际只存在一种口头形式。伴随着新的交流工具———文字的出现,语言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也被创造出来,这就是书面语。 美国学者切弗(W.Chafe)教授认为,口语以其结构的不完整性(fragmentation) 和说话者与说话场合的紧密依存性(involvement) 为特点;而书面语的特点则为语言结构完整(integration),语言使用者不依赖于说话场合(detachment)。他还举例说,口语使用者在自然对话中多使用“and”和“but'’等词来连接简单句,或多使用单一动词结构,而很少使用复杂的并列句或从句结构。而且,在一般会话中,由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高度参与,说话者常使用直接引语和通俗口语语言。与口语相反,书面语中频繁出现的是主语、谓语、定语、状语、表语等复杂的从句结构。而著名的英国学者H.E.帕麦尔和J.G.布兰德弗在他们合著德《英语口语语法》导论中对“口头”和“书面”英语作了概述,认为“口头”和“书面”这两个术语可以有许多种解释。“口头英语”可以是指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在通常的会话或写信给亲密的朋友时,一般所用的那类英语”,而“书面英语”则“包括我们通常在书籍、评论、报纸、正式书信中或是在正式会谈中(特别是在陌生

亲属间的称谓和称呼方法一览

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一.有关亲属关系的基本知识 (1) 1.什么是亲人、什么是亲属和亲戚 (1) 2.什么是称谓,什么是称呼 (2) 3.什么是血亲,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2) ? 4.什么是堂亲 (2) ? 5.什么是姻亲 (2) ? 6.什么是表亲,什么是姑表,什么是姨表 (3) ?二.亲属间的称谓方法 (3) ? 1.堂亲间的称谓方法 (3) ? 2.表亲间的称谓方法 (4) ?三.亲属间的称呼方法 (5) ? 1.对父母的亲属的称呼方法 (5) ? 2.夫妻间怎样称呼对方的亲属 (5) 3.对表亲的称呼方法 (6) 4.最重要的几条称呼方法小结 (7) 5.亲属间的称呼方法一览 (7) 四.答网上有关亲属间称呼的17问 (10) ?快过春节了,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着对亲属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的讨论。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文章,颇有收获。但是,我发现有的文章只介绍了常见的一些称谓和称呼,更多的文章只是讨论特定的亲戚怎样称呼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称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因此,我想把这种称谓和称呼根据规律把它们表格化,通用化。我觉得还挺实用,因此,把它发表出来,供参考。我估计可能有错,所以,真诚欢迎网友们提出修改意见,以臻完善。 我这篇文章是用北方人的称呼方法写的。对南方人不一定适合。但是,感谢秦始皇,他搞了个“书同文”,所以,称谓方法在全国是相同的,因为不论你在祖国的南方或北方,对“外祖父”、“姨母”、“舅父”这些称谓的理解是一致的。知道了称谓,称呼方法也就解决了。只是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方法罢了。比如:在我的老家(冀东)把伯父称为老爹;在东北称为大(da4)爷;在陕西称为大(da2);在广东则称为大伯。又如,对外祖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称“姥爷”,但是,在陕西称“舅爷”;在广东则称“阿公”。 另外,在现代家庭中,子女没有那么多,所以,没有那么多样的亲属可称呼。不少人肯定不能静心琢磨这些事。但是,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需要,欢迎在评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准考证号:300208200051 指导教师:陈颖作者:何园园 摘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而亲属称谓词则是指称谓人际亲疏、尊卑、长幼关系的词语。本文主要是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洛阳方言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及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概括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使其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引言 (一)有关称谓词语 随着方言称谓词研究的不断增多,其名称也各不统一。《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是以“称呼”解释“称谓”。如:《后汉书·郎顗传》:“改易名号,随事称谓。”唐刘知几《史通·称谓》:“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而本文主要介绍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夫、姑父等)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在现代汉语中,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只有恰当的称谓语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 亲属称谓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类词,也是能深刻反映人们思想、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一类词.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是汉民族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其间富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因此,研究洛阳地区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洛阳地区社会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考察亲属称谓的变化能够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的变迁。由于亲属称谓词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起来的,其中叠置着不同历史时代的成分,所以在语音方面、语义方面都会有所放映,对不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时,这种语音、语义的差异都有所突显,对于揭示方言语音、语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洛阳方言简介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位于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美丽的洛河水悠悠地从城中穿过。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方言为典型的中原官话。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处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科举制度创建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五大都城遗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驾六震惊世界,“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源自洛阳,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豫、晋、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

1. 英语口语与书面语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文法组织、句子结构、用字和动词等四方面. 口语与书面语在文法组织上是不同的.口语可不必跟随文法(grammar),只要听讲双方达到有效的沟通就可以,因听者有疑问,可即时向讲者发问,而讲者可从听者的身体语讠和神态,知道对方的反应.书面语则不同,因读者在远方或不知名,故文法和句子组织要求严格,以免误传讯息. 英语口语的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 是简短和可以较为松散,而书面语则可长可短,句子组织和结构可繁可简,但必定是严紧的.英文商业书信的句子偏向精简,而法律、新闻等文章则较长而复杂,因长句能有效地表达更多内容和资讯.实际上,我们很多时是随心或不加思索地说话,是不会如书写般可再三修改.用简短的句子说英文口语. 下列是英文口语最常用的十个动词. bring, come, do, get, give, go, make, put, run, take 这十个动词是多义词,试查看看,每个动词的解释占去字典起码两个篇幅.多看英语电影的对白,便发觉以上的动词,在对话中出现次数频密,故多用简单的英语词汇. 此外,英文口语常用片语动词(phrasal verbs).片语动词是由动词(verb)加介语(preposition) 或动词(verb)加副词质词(adverbial particle) 组合而成.最常见的是由英语中最简单的动词组成, 例如:bring, come, do, get, give, go, make, put, run, take, turn, throw, tear, stand, send, help等. Put(verb) + up with (preposition/adverbial particle) 忍受 give in 投降 show off 炫耀 英语口语常以片语动词代替与其同义的单个动词.例如: put up with(口语) , tolerate (书面语) 忍受 give in (口语) , surrender(书面语)投降 piling up (口语), accumulate(书面语) 累积 come in (口语), enter (书面语) 进来 blow up (口语), explode (书面语)爆炸 我们叫人进来只会说come in,而绝不会说enter. 2 一、引言 英语书面语是指书写时所用的英语,它要求规范、正式甚至注重文法,普遍用于书信、文件、档案、书籍文献等.口语,顾名思义,就是人在交流时用到的言语,它要求说话人语言条理、连贯,能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恰当的运用重音、节奏、语调,对语法要求不高,尽可能用精悍、短小的句子表达.下面从礼节;语法、标点法及句子结构;沟通交流三方面将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比较.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比较 (一)礼节方面 首先,书面语要比口语更正式,书面语更注重文采.但是如果将书面语中那些很多文采的词语或显示语言艺术性的句子用到日常交流中来则会显得说话人笨拙或是故意要与人拉开距离.例如,我们日常见面时打招呼都会用“Hello!”“How are you?”即是陌生人首次见面也只说“How do you do?”但如果你很正式的问一句“How are you recently?”则会显得僵硬、呆板.通常状况下,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就像写作时那样规范正式,人们通常认为他待人冷漠甚至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二)语法、标点法及句子结构方面 在书面语中,作者除了要表达清楚意思之外,更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每一个句子的语法.如果一个人在一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 {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章和例表内汇编} 导语: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在中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中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遵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目录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 【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 【三】、古代传统父母血统血缘延续顺序: 【四】、父系血统:《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五】、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六】、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七】、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八】、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序列表: 【九】、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十】、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 【十一】、中国近代《婚姻法》维系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三代: 【十二】、中国古今亲属称谓和对夫妻及岳父的杂谈论述: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 中国传统延续:《凡是血脉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都是直系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直系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家族谱谍记载就称为五服内直系亲戚。》上五代即称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自身为五代(上五世即从本位起自称“儿子”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五代即称谓:父亲、儿子、孙子、重孙、曾孙为五代(下五世指从本位起自称“父亲”下及儿子、孙子、重孙、曾孙) 。同姓氏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先血脉的分支血亲,传统称为同祖、同宗、同族的血脉传承,称呼为同祖先同血缘同血脉的远亲。【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陕西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白白”,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大”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陕西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公”;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陕西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陕西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亲属称谓词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称,是用于当面招呼的的亲属称谓词。另一类是背称,不用于当面招呼,常用在书信中或正式场合及向别人介绍时的亲属称谓词。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陕西方言在面称中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常强调他称,如:称呼老人一般前加儿孙辈的名字,如“某某他爷爷”或“某某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自己孩子的大娘则称之为“他大爷”“他大娘”或“某某他大爷”“某某他大娘”。对晚辈的

浅谈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

浅谈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 发表时间:2012-07-12T10:18:25.62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田雨[导读] 相较于书面语,口语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也更为频繁地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田雨(大连科技学院外语系英语教研室,辽宁大连 116000)摘要:相较于书面语,口语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也更为频繁地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研究表明,口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 30%,听力45%,而写作则仅占9%。这些数据表明和书面语相比,口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作为英语教师,如果我们能分析各种形式的口语,如计划性和和无计划性演讲的语言,讲故事和对话时所用到的语言,并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这将是非常有趣和有用的。 关键词:口语;书面语;正式;语法 口语和书面语的比较: (1)礼节方面 首先,书面语要比口语更正式,书面语更注重文采。但是如果将书面语中那些很多文采的词语或显示语言艺术性的句子用到日常交流中来则会显得说话人笨拙或是故意要与人拉开距离。例如,我们日常见面时打招呼都会用“Hello!““How are you?“即是陌生人首次见面也只说“How do you do?“但如果你很正式的问一句“How are you recently?“则会显得僵硬、呆板。通常状况下,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就像写作时那样规范正式,人们通常认为他待人冷漠甚至骄傲自大,不可一世。(2)语法、标点法及句子结构方面 在书面语中,作者除了要表达清楚意思之外,更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每一个句子的语法。如果一个人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错误的语法,就等于这篇文章彻底失败.口语与书面语在文法组织上是不同的。口语可不必跟随文法(grammar),只要听讲双方达到有效的沟通就可以,因听者有疑问,可即时向讲者发问,而讲者可从听者的身体语言和神态,知道对方的反应。书面语则不同,因读者在远方或不知名,故文法和句子组织要求严格,以免误传讯息。英语口语的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是简短和可以较为松散,而书面语则可长可短,句子组织和结构可繁可简,但必定是严紧的。英文商业书信的句子偏向精简,而法律、新闻等文章则较长而复杂,因长句能有效地表达更多内容和资讯。(3)下面是几个口语和书面语差别的例子 下面是内科医生马修·杜蒙在美国一个大城市中劳动人民常去的一家酒馆里听到的一段对话: Don:Cancer is from too many cigarettes. John:John Wayne smoked five packs a day and they took a piece of his lung out. Don:I just take a couple of drags from each butt. Tom:I heard a guy who got cirrhosis of the liver and he never took a drink in his life. Jack:Yeah, but most of it“s from too much booze and no food. Don:You get holes in your liver. (唐:癌是吸烟过多引起的)。 约翰:约翰·韦恩一天抽五包烟,他们动手术把他的肺切掉了一块。唐:每个烟头我只抽几口。 汤姆:听说有个人得了肝硬化,可他一辈子没喝过酒。杰克:也许是,不过,大多数肝硬化都是因为玩命地喝,而吃得少。唐:那样喝,肝上不全是洞了!) 上面引的是几个失业工人的闲谈,他们经常到酒馆去打发时间,在这段话中,他们随便聊聊抽烟和喝酒对人们健康的影口向。先从癌症谈起,转到肝硬化。只有两句话同前一个说话的人的话题有直接联系:约翰提到约翰·韦恩那句话,杰克那句简短的评论。就是这两句话也省略了一些与前一句话有关的词,然而,这个对话的内容不难理解。语法学家会说工heard a guy who got——不合话法规范,应为这工heard about a guy who got——有些人会不喜欢 booze(烈性酒),drags(吸口烟)及butt(烟头)这类俚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一般是事前有构思,后者或多或少是自发的。写作时有时间思考、推敲、斟酌词语、讲究修辞,使文章更有文采,更有感染力或说服力。作者有时间修饰、润色,必要时可以改写或全部重写。然而,在说话时,人们的话和思想是在谈话过程中出现的。事先没有构思,也未经推敲,在表达一个思想或说一个句子中间往往有犹豫不决、改变主意、省略或重复词语或句子的现象,一般多用简单、常说、容易想到的词语。通常想不到要“润色“就脱口而出了。书面语和口语各有特点:前者是有准备、有计划的,后者则是无准备、无计划的,因此,书面英语结构严谨,时而有来源于拉丁语的大词,而且往往用修辞手段使文章更生动。口头英语有时条理不清,句子结构松散;有时“不合语法“,常用不完全句和省略句,有不少口语词和俚语词。 以上所说书面语的特征主要是指正式的、标准的书面语的特征。书面英语和其他语言的书面语(包括汉语)一样,文体不止一种。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征或标准。官方文件或法律文件(如合同)的语言与烹饪书中告诉人如何做蛋糕的语言大不相同。哲学论文的语言措辞讲究,同一篇评论体育锦标赛双方实力的新闻稿不同。在语气上,一封推荐信与好友之间的叙家常的信大不一样。因此,注意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是很重要的。

祭幛的书写方法及称谓大全

祭幛的书写方法及称谓大全 在盛家湾及周边地区,当家中有人去世后,都会在新年春节的大年初二,按当地习俗举行祭典活动,也称作故去者的“新香”。本家族人及亲朋好友一般也都会在年前带上猪肉和香、蜡、纸、草之类的祭品前去走访,曰“吊香”。大年三十的年饭过后,主人便请来文化人到家中写“祭文纸”,规范地表述应该是写祭幛,或挽幛。无论客人拿来的祭品中是否有绸布料之类,都得一律用整张白纸按竖式写上祭幛语,折叠成条状后,整齐地悬挂于堂屋东首墙壁的绳索上,供前来祭拜的人瞻仰。祭幛(祭文纸)的写法及其称谓历来比较复杂,晦涩难懂。尽管如此,族人对此十分看重。本文对盛家湾先辈传承下来的“祭文纸”的习惯性写法及称谓,综合整理如下,供族人参考。 祭幛的一般写法:

(1)起头部分。在祭幛用的纸的右上边,也就是面向祭幛右手上端一边,顶纸头写逝者称谓、姓名和述词,例如“岳母××孺人仙逝”“沉痛哀悼大哥×××逝世”“贤婿 ×××逝世”“岳父×××老孺人仙逝”。传统祭幛起头的写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关系还有些特殊的要求,如对男性长辈死者姓名要写成:×(姓)公××(名字)。在姓名前头还可写颂扬词:“大德望”等。如逝者姓张,名宏民,这样男性长辈祭幛起头可写成“大德望张公宏民老大人千古”。对女性长辈死者姓名要写成:×(丈夫姓)母×(死者本人姓)氏××(名字)。在姓名前头还可以写上颂扬词:“大淑德”等。如逝者姓王名青芳,其丈夫姓李,这样女性长辈祭幛起头可写成“大淑德李母王氏青芳老孺人仙逝”。另外,逝者的姓也可以不写,如男性可写成“××(名字)公老大人千古”;女性可写成“×(丈夫姓)母××老孺人仙逝”。 (2)祭幛语部分。也就是正文部分,字体一定要大于起头、落款文字,居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

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浅析 发表时间:2013-05-29T11:14:27.5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4月总第82期供稿作者:◆李春霞[导读] 亲属称谓语是相对于社会称谓语而言的,顾名思义,也就是用于具有亲属关系的称谓。 ◆李春霞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476000 摘要:本文以汉语亲属称谓泛化为分析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社会上的亲属称谓泛化主要表现为用亲属称谓来代替类亲属称谓、官衔职业称谓、社会通用称谓。并从社会、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关键词:汉语亲属称谓称谓语泛化 人与人之间为了交际的需要,或者为了表示身份地位的区别而要使用合适的称谓,这些称谓就够成了某个国家或文化所独有的称谓系统。我们国家有一个讲究称谓的传统,因此所造就的称谓也是名目繁多,如尊称、爱称、谦称、昵称等。但最基本的就是两类,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1]。亲属称谓语是相对于社会称谓语而言的,顾名思义,也就是用于具有亲属关系的称谓;而社会称谓语则适用于非亲属之间的称呼。可是在当今社会却出现一种常见的称谓现象,那就是用亲属称谓语来称谓非亲属对象。因此本文试图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入手来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表现 所谓称谓语的泛化就是称谓语的对象和以往相比所指的对象扩大了。具体而言,亲属称谓的泛化有这样几个表现: 1.用亲属称谓代替类亲属称谓 这种现象其实是我国历来的一个传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古人为了表示他们这种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就用亲属称谓来称呼不具有这种关系的对象,并且这种传统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称谓习惯。比如用“大伯”、“大娘”“爷爷”、“奶奶”、“姐姐”等来称谓依据亲属关系而划分的不具有亲属关系的熟人或邻居等。 2.用亲属称谓代替官衔职业称谓 我国历来“官本位”思想就比较严重,这种思想反映在称谓系统里面就是在职业领域用官衔来称呼对方或者用带有尊称意味的通用称呼称谓对方。在行政领域如“某省长”、“某局长”、“某科长”,如果是副职“副”字一律省略;在教师行业如“某教授”、“某博士”、“某老师”等;在企业则是经理、厂长之类。 3.用亲属称谓语来代替通用称谓语 所谓通用称谓语指的是一般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称谓语。常见的主要是我们生活中碰到的“先生”、“小姐”、“同志”等。“从南京到北京,同志是官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复活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先生”和“小姐”在当今社会上也没有大行其道,“哥”和“姐”反而蔚然成风。 二、亲属称谓泛化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一方面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又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重视血缘关系、重视亲族观念的宗法社会,这种传统社会观念形成代代相传,深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言语。表现在称谓上就是习惯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和我们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可同时又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比如“同志”这个五六十年代通用称谓,除了它的概念意义外,它本身还有浓烈的政治色彩,有革命庄重的味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使用这个通用称谓的时候总是觉得政治味道太浓,与时代格格不入。而社会的变化又把“先生”、“太太”冲入历史的洪流,在这种情况下亲属称谓就填补了通用称谓的空白。 2.称谓缺位因素 时代在发展,我国的社会称谓系统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一个是由于受传统的把亲属称谓当做通用称谓的影响,然而随着和世界的接轨,这种习惯正受着巨大的冲击。在公开正式的场合用亲属称谓显然不得体。虽然说在合资企业和外资公司,较多使用“小姐”和“先生”这两个男女通用称谓,但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通用称谓的主流。再加上“小姐”一词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它只能用来称谓未婚女性,再一个是它的词义在发展中已经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人们在没有合适称谓的情况下只好用亲属称谓来代替,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3.心理因素 词语的选择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心理因素。“喜新厌旧”可以说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在新词和旧词之间人们总是喜欢用新鲜的词语。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用富有新鲜感、能合乎时代潮流的称谓语,从而满足求新、求雅、求异的语言心理[2]。比如“姐”这个词,它不像“小妹”只能在一定区域称呼年轻女子;也不像“女士”过于庄重、严肃;也不像“老师”有时有职业限制,且男女通用,太中性化;也不像“小姐”常令人产生歧义,有时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姐”的出现,让大家在称呼女性朋友时多了一种活泼、别致的选择。因此,“姐”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语言使用上通常会有这么一种现象,当很多人使用某一词语时,其他人由于“从众心理”也会不自觉地跟着使用,“姐”能最终成为一种比较通用的称谓,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功不可没。 总之,亲属称谓语泛化,是社会传统和发展双重影响下的结果。社会传统影响我们选择称谓的原则和习惯,但社会的发展以及说活人心理因素又影响着我们对词语的选择;另外称谓系统的不完善也影响人们在称谓上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8)。 [2]王苹汉语修辞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93)。

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

第一节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区别及其特点 一、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都叫口语。说话、谈话、讲话、对话、喊话、发言、聊天、耳语、私语等,统称为口语,或曰口头语、口头语体;凡用书写工具(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作用于可以承载文字介质的思想信息叫书面语,或称书面语体。我们通常挂在嘴边上的“语文”两个字怎么理解? “语”即口语,“文”即书面语;“说话”即口头语,“写文章”(写作)即书面语。“声不能 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清」陈澧:《东塾读书记》)那么,什么是文字呢? 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一、文字的作用在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二、通过书面语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三、促进思维的发展。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 1、为什么口头语和书面语存在差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致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2、为什么书面语不同于口语? 日常说话,听音就行了,但谈话时,稍微深奥一点的,就常常听不明白了,要问“什么?哪两个字,噢!”,很多人不明白口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口语有语言环境,有上下文,看见提着篮子的就知道人家在说菜。而不是说别的。 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如语言积淀、语言素质、语言环境、语言机制等。它还需要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如观察力、辨析力、捕捉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等。被狭义理解的语言功力,只不过是表层语言的操作技术,并非切实的语言功力。但语言是为表达而存在的,总要进入“由己达人”的程序,各种能力必定凝结、落实、体现在语言(包括副语言)上。 世界上思维精细而语言粗疏的人很多,只有思维精细而语言精到的人才有条件进入语言传播。而思维的活跃,往往造成其多向性、复杂性、模糊性、个体性等问题,只有语言功力才能使其走上选优性、简约性、明晰性、畅达性的传播之路。 那种认为思维有什么语言必然显露什么,因而只管思维的新颖独特而不论语言表达得是否准确,把语言需要的表达自觉降为语言本体的表述自在,是对语言功能的弱化,对语言功力的漠视。 思维的满足同语言的萎缩制造了崇尚口语的幻觉,其目的在于把接受主体的的注意力引向某种修辞方法,把接收主体的听觉局限于隐喻解读,用貌似高深的句式转换、出奇制胜的词语拼合,力图解构遣词造句的常规,颠覆深入浅出的质朴,从而使口语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一定的语言功力,便不致于在有声语言中以固定语势、加快语速去有意凸现思维的态势,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走向反面:掩盖了思想的光芒,稀释了感情的浓度,堵塞了美感的通道,屏蔽了个性的魅力。有时竟怀疑:语言主体的作用究竟是为了口头的表达,还是为了

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学生姓名 刘少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王宝利 2012年 5月 22日 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0108401S039 编 号 ZW2012HYS039

总目录 论文正文 (6) 一、临潼方言血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7) (一)以血亲亲属中父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7) (二)以血亲亲属中母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1) (三)血亲亲属称谓分析 (14) 二、临潼方言姻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15) (一)以姻亲亲属中妻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5) (二)以姻亲亲属中夫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6) (三)姻亲亲属称谓分析 (17) 三、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典型性语言特征 (17) (一)语音方面 (18) 1.有同形词异读别称现象 (18) 2.存在连续变调现象 (18) 3.儿化音现象 (18) (二)词汇方面 (19) 1.对古语的保留现象 (19) 2.受外来词汇的影响 (19) 3.基本无重叠别义的现象 (19) 4.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 (20) (三)词汇的演变发展 (20) 1.从简原则 (20) 2.从亲原则 (20) 3.规范原则 (21) 4.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21) 附录 1.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5) 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27) 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8)

4.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29) 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 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记录 (32)

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

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 本文考察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分析其用法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揭示其特殊性和地方特色,概述长沙方言亲属称谓的一些特点。 标签: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老派新派面称背称 本文从多个角度考察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所说的长沙方言指长沙市区方言。文中对亲属称谓的描述区分两个方面:其一,面称与背称。面称指听话人和被称呼人是同一个人,而背称是听话人和被称呼人非同一个人。其二,老派和新派。老派长沙方言为一部分老年长沙人所使用,新派长沙方言为目前绝大多数长沙青少年所使用。 一、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 (一)父系 1.曾祖父 面称:老爹爹lau tia? ·tia;姥姥lau ·lau。背称:同面称。 长沙方言里,祖辈以上的称呼,都是在其称谓前加“老”字。如曾祖父称为“老爹爹”,再上一辈为“老老爹爹”,依此类推。同样,曾祖母以及辈分再长的也都是依次在称谓前加“老”字(如“老老娭毑”等),下文不再作具体说明。有关“姥姥”的称谓,详见“曾祖母”的分析说明部分。 2.曾祖母 面称:姥姥lau ·lau;老娭毑lau ?ai? ·tsie。背称:同面称。 长沙方言里,对于曾祖母的两种称谓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互换。在长沙,四世同堂的现象已经很少,因此曾祖一辈不再分性别,统称“姥姥”,必要时才分性别,但这并非主流。 3.祖父 面称:爹爹tia? ·tia(老派和大部分新派);爷爷ie ·ie(少量新派)。背称:同面称。 普通话称呼祖父为“爷爷”,长沙话则多称为“爹爹”。普通话“爷爷”也可作社交称谓,称呼与自己的爷爷年纪相仿的男子;长沙方言中的“爹爹”也是这样。部分新派因自幼受普通话影响较大,也有称祖父为“爷爷”的,该部分新派群体人数呈上升趋势。类似地,也有称祖母为“奶奶”的,下面一一列举。

写作中的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第二节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现代汉语作业贾宝珠 20124199 北方民族大学2012级汉语言1班口语和书面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写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如何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是写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从语言的角度讲,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都有沟通的功能,都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口语和书面语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语体风格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三、肯否褒贬差异;四、形象感知差异;五、行业规范差异;六、时代变迁差异;七、地域方言差异、八、异域语言差异;九、文化背景差异。 一、语体风格差异 诗人艾青写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与“保姆”意思相当的词语还有“奶妈”、“奶娘”、“乳母”,它们指称的是同一客体,但是,如果换为“大堰河——我的奶妈”或“奶娘”、“乳母”,语法上没有问题,理性意义也基本没变。但诗人为什么没用这些词呢?主要是因为奶妈”、“奶娘”一般用于口语语体,风格特点是通俗。而“乳母”则多用于书面语体,风格特征是更文雅,“保姆”的语体特征不明显,风格特征中性。当然,现在看来上述词语在理性意义上也存在些微的差异。现在“保姆”的外延已经大于“奶妈”、“奶娘”、“乳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家政服务员”了,而“家政服务员”则显得过于时髦,雅致。上述词语的风格差异来自于它们所习惯使用的语体,我们把词语的这种功能称为语体风格差异。 语体风格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反应造成的,如,亲切、自然、通俗、庄重、文雅等。请看这样一组词语——“爹娘”、“爸妈”、“父母”、“椿萱”,其所指都是“父母”,但它们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爹娘”一般用于口语中,风格特征是亲切,具有一定的乡土和地方气息;“爸妈”也多用于口语,也是一种亲切的称呼,但较之于“爹娘”要雅一些;而“父母”则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或者正式、严肃的场合。至于“椿萱”则是一种比喻用法,是古语词,即使在书面语中也极少运用。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不仅标示出它们各自的适用语体,也为人们的写作实践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 不仅如此,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也为相关词语的构词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经常说,“父子”、“母子”、“父女”、“母女”,而不说“爹子”、“娘子”、“爹女”、“娘女”,或者“爸子”、“妈子”、“爸女”、“妈女”,更不会用“椿萱”来代替其中的一个语素。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与汉语的构词习惯有关,一方面是与“父母”一词的语体风格有关。“父子”、“母子”、“父女”、“母女”是一种文雅的说法,多用于书面或相对正式的场合。 汉语里的大部分词语没有明显的语体风格差异,可以用于各种语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具有相对明显的风格差异,如,“老家——祖籍、籍贯”;“寻思——思考”;“搞定、摆平、搞掂——解决”;“自个儿——独自”;“机灵——聪明、聪颖、聪慧”;“好像——仿佛”;“哆嗦——颤抖、颤栗”;“吃惊——惊诧、惊异”;“折磨——摧残、蹂躏”;“好处——实惠”;“老外——外宾”;“看病——就诊”;“同学——同窗”;“小孩——孩童、儿童”;“冷不丁——突然”;“钱、钞票——款、货币”等等。前者多适用于口语,后者多适用于书面语。前者和后者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雅俗之分和文野之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适用范围。比如,口语中经常说,“你老家哪里?”正式一点的“你祖籍哪里?”,但很少说“你籍贯哪里?”我们经常填写的履历表中,看到的往往是“籍贯”,而不是“老家”或“祖籍”即可说明问题。 熟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中的“寒窗”就不能换成“苦学”,那样一来,就显得不伦不类的。 二、性别角色差异 “一头肥猪”、“一匹壮马”,其中的“肥”和“壮”只适用于动物,不适于人类。说某人很“肥”、很“壮”,那你是在骂人,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说某人很“高”,但不能说某人很“长”,“高”适用人,“长”适用于动物;“一块肥肉”不能说成“一块胖肉”但在个别固定词组、即书面语中“肥”和“胖”可以互相转换,如,“丰乳肥臀”、“环

亲属关系称呼

亲属关系称谓 亲属称谓父亲,俗称爹、爸爸,少数亦称“大”、“大大”或“叔”;母亲,俗称娘、妈。 父亲的父、母,称祖父、祖母,俗称爷爷、奶奶;自称孙子、孙女。 父亲的祖父、祖母,称曾祖父、曾祖母,俗称老爷爷、老奶奶;自称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兄、嫂、弟、弟媳,称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俗称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婶婶);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姐、姐夫、妹、妹夫,称姑母、姑父,俗称姑姑(阳谷等地叫妈妈或姑娘)、姑父;自称侄、侄女。 父亲弟兄(即叔叔、伯伯)的子女,称叔伯兄弟、叔伯姐妹,但面称多为哥、姐、弟、妹。 父亲姐妹(即姑母)的儿女,称姑表兄妹,但当面称呼时则多不带表字,而自称则呼为老表。 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俗称姥爷,姥娘;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祖父、祖母,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俗称老姥爷、老姥娘;自称曾外孙、曾外孙女。 母亲的兄、嫂、弟、弟媳,称舅舅、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母亲的姐、姐夫、妹、妹夫,称姨母、姨父,俗称大姨、大姨父、小姨、小姨父;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姐妹(即姨母)的儿女,称姨表兄妹,当面称呼时则多不带表字,而自称则呼为老表。 丈夫的父母,称公公、婆婆,主要用于向别人介绍,而直接称呼公婆时,一般与丈夫称呼相同,也有用自己儿女的口吻称公、婆为他(她)爷爷、奶奶的,自称儿媳妇。 丈夫,俗称老头子、俺那口子、孩子他(她)爹、爸,现多直呼其名。 丈夫的兄、弟,称老大伯、小叔子,当面称哥、弟;弟兄的妻子同称妯娌。 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俗称大爷、大娘,现城镇青年婚后直称爸、妈;自称女婿。 妻子,俗称家里人、老婆子、孩子他娘(妈),现多直呼其名。 妻子的兄、弟、姐、妹,俗称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见面称哥、弟、姐、妹;其姐、妹的丈夫,俗称两乔、连襟,见面时称姐夫、妹夫,或哥、弟。 儿女亲家之间,互相尊称为大哥、大嫂。 父、母再婚后,子女称其再婚另一方为继父、继母,俗称晚爹、晚娘,或后爹、后娘,一般直称爹、娘,或爸、妈,忌称后爹、后娘。 义子、义女称义父、义母为干爹、干娘,当面直称爹、娘,自称亲儿子、亲闺女。 境内有结拜干姊妹、仁兄弟的旧俗,结拜后互称对方父母大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