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治理文献综述

农村基层治理文献综述

农村基层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决策活动,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将对农村基层治理进行综述,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

农村基层治理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基层治理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自治机制的建立:农村基层自治机制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通过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和居民代表会成为农村居民的代表,参与决策和管理事务,促进农村民主管理的发展。

2.农村组织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组织的建设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村级组织、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治理的机会。

3.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基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由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人员素质和管理经验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这使得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推动农村发展。

2.农村基层治理的权责不清:由于农村基层治理的权责不清,决策和管理的效果不佳。一些村干部滥用职权、权力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农村基层治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了解和参与有限。这导致决策和管理的效果不理想,农村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

三、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1.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2.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权责,提高治理的规范性和效果。加大对农村基层治

理的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

3.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农村基层治理的信息平台,提供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渠道。同时,加强对农村居民的信息教育,提高信息素养。

四、结论

农村基层治理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农村基层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措施,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

农村基层治理文献综述

农村基层治理文献综述 农村基层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决策活动,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将对农村基层治理进行综述,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 农村基层治理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基层治理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自治机制的建立:农村基层自治机制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核心,通过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和居民代表会成为农村居民的代表,参与决策和管理事务,促进农村民主管理的发展。 2.农村组织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组织的建设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村级组织、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治理的机会。 3.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基层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由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人员素质和管理经验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不足。这使得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推动农村发展。 2.农村基层治理的权责不清:由于农村基层治理的权责不清,决策和管理的效果不佳。一些村干部滥用职权、权力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农村基层治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了解和参与有限。这导致决策和管理的效果不理想,农村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保护。 三、农村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1.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2.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权责,提高治理的规范性和效果。加大对农村基层治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文献综述研究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文献综述研究 摘要:数字化乡村建设正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全面变革,成为当今研究的 重要课题。对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文献进行全面综述,旨在总结该研究领域的最 新进展并揭示研究的空白和亮点,指出数字赋能对优化农村治理结构、增强农民 参与度和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主要实践路径和模式,总结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问题,进一步指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研究的亮点和挑战。在信息化 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赋能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策略。希望通过数字赋能乡 村治理的文献综述研究,可以助力乡村治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实现 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智慧农村; Absrtact: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s promoting the overall reform of rural societ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rural governance under digital empowerment,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is research field and reveal the gaps and highlights of the research, and points out that digital empower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ptimize the rural governance structure, enhance farmers'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combs the main practical paths and models, summarize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finds out the existing research proble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empower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rural governance.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rural governance with digital empowerment, it can help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变迁的文献综述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变迁的文献综述 导论:处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时代,国家与社会作为两个既相联又相异的部分,能够在合理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良性互动,既是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的核心标志。 关键词: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政社关系 一、核心概念 1、层社会治理 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将治理明确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Drechesler认为治理是一个中立的概念。, 它关注特定政治个体的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并同时强调国家(层次一)、市场(层次二)和社会(层次三)三方的互动。 Kooiman认为对于第一层次的治理是一种日常的问题导向型的治理,第二层次的治理关注制度的维护,是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层面讨论治理问题,第三层次的治理即治理的治理,治理的规范化研究,同时也包括如何评价治理的问题。也有学者提出第三层次的治理实质上就是探讨元治理的问题。 笔者认为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指各种力量发挥作用使得基层社会达到一种良好秩序的局面。一般有两类主要的力量影响着基层社会秩序面貌,即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与乡村社会本身所具有的维持性力量. 2、政府职能 高启杰认为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权组织,其根本职能就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 盛清才认为乡镇政府的职能即是指乡镇政府管理和服务乡镇社会的职责和功能,主要包括领导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监督职能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重点是转变其社会管理职能,目标是打造服务型乡镇政府。 沈承诚、金太军认为基层政府的职能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上。首先,乡镇政府的政治职能是民主和法治;其次,经济职能是为农民进入和适应

乡村治理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普遍推行以来,乡村治理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人民公社治理体制迅速瓦解,代之以“乡政村治”新的治理结构。乡村社会的历史变革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也使之再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域”。然而,乡村治理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宽泛的课题,以往的研究,正在进行的研究浩如烟海,要进行总结本是一件难事,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归集,以利于集中一些主题,以便于学术研究的开拓和创新,本着这一思路,我们试图对近期的乡村治理研究,尤其是村治研究中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问题做一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村落场域内的多中心秩序——基于村治精英的研究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的渗入和与之相伴的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使农村社会日渐与外面的世界勾连起来,日益脱离传统的桎梏(贺雪峰,2003)。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流动机会,从而催发和激活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发生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社会内部开始分化和重组,村庄治理结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体制外精英也迅速成长起来,并且其本身也呈现出多元的结构,出现了包括宗族精英、宗教精英、宗派势力、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等不同类型的体制外精英(陈涛、王习明,2002)。由于体制外精英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以及较为广泛的人际网络,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对村级治理事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村治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非体制精英的积极作用(当然,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其负面影响)。 按照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划分不同的角色,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划分法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之区别。两分法是把乡村治理主体分为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或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两大类。仝志辉、贺雪峰、金太军等人认为体制内精英指的是有在国家权力序列之内或得到国家基层政权认可的乡村精英,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组干部;体制外精英是各种以乡绅和宗族家族势力为主导,国家权力序列之外的精英,主要包括宗族精英、宗教精英、宗派势力、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等(陈涛、王习明,2002)。吴毅(2002)等人则喜欢将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称为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他认为作为治理精英的村组干部人数虽少,但无疑是村政运作的核心,也是村庄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非治理精英则包括乡村政治社会中的普通党员和“大社员”等人。但即使在这些学者之间,他们在使用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或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等概念的过程中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相互包容、混合的。如仝志辉、贺雪峰(2002)两位学者又引入“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的三层分析工具来理解当前村庄权力运行的状况特别是村级权力的合法性状况。同样持三分法的还有俞可平、徐秀丽等(2004),他们将乡村治理的主体分为普通村民、农村精英(即俗称的乡贤、乡绅、能人)和村干部。引介这些乡村治理主体的划分法意欲说明,不同治理主体对乡村社会的发展都在产生着影响,只是这种作用的强弱不同而已,将其中的任何一方忽视或边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 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逐渐高涨,党 和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了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人 居环境治理领域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我国对人居环境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起 步晚,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治理理论研究之 上的。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从内涵、模式、法治、主体、评价指标体系等五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评价体系 一、关于人居环境概念内涵的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起源于道萨迪亚斯(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我国学者吴良镛 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发,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念。李裕瑞、曹丽哲、王艳鹏等(2022)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通过设施建设、环境修复、景观营造、规划管控、组织管理等方式,着力解决道路不通畅、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内生制度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质量的活动,并将“整治”与“改善”和“建设”做了区分,认为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是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和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建设、整改与治理活动。 刘燕舞(2022)从生活治理的视角,将农村人居环境界定为农民生活空间、生活 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人 居环境的有效治理。李裕瑞、张轩畅、陈秧分等(2020)将人居环境拆分为硬环 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分别探讨了两者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需要“软硬兼施”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二、关于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文献综述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文献综述 摘要村民自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 败的关键环节。从农村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村民自治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逐渐完善的过程。然而,目前我国村民自治进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我 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村民自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 措施,进而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问题改善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摆到了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来,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至今人 们对于村民自治的认识并不统一,观点上还有分歧,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 支持,有的反对,有的乐观,有的悲观。因此,研究村民自治目前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村民自治的历史背景 所谓村民自治,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但本质内却大致相同。刘彩虹在《村 民自治: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伟大创造》中指出所谓村民自治,就是在国家政治 生活的最基层,村一级建立村民委员会,实行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 服务为特征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从1979年,中国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到1987年全国人 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正式颁 布实施。中国村民自治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缺乏广度和深度,并在实施中出现 了一系列问题。 二、目前村民自治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村一级干部对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缺乏了解,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邵立民认为,很多干部只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农村的政治体制改革,对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认识不清,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主张建立“乡公所”,另一 个则认为村民自治就是“分治”。胡宗山也提出,在部分地区,民主选举或受到宗族 势力的干扰,或受到基层政府行政意图的干涉,或受到贿选、不正当拉票的冲击,影 响了民主选举的合法进行。 第二,村委会和村党支部配合不好,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一些村委 会主任不能正确理解村民自治的内涵,缺乏主动接受党支部领导的自觉性。另一 方面从乡党委到村党支部包揽一切,片面强调党领导一切。这样就明显的产生了 一种权利来源冲突,即自下而上的自治权和自上而下的领导(控制)权的冲突。 胡宗山更明确的指出乡村关系没有理顺,村委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乡镇政府及部门 的办事机构,村两委内部矛盾也很突出,争权夺利,内耗不断,村委会的行政化、 官僚化倾向严重,工作浮在表面。 第三,广大农村缺乏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使得村民自治缺乏有素质的领导层。陈晓莉在《村民自治中的乡村政治人》一文中提出了乡村政治人的概念,乡村政 治人的政治素质即政治认知水平、政治知识、政治技巧是乡村群众的榜样,他们 直接影响着乡村非政治人群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参与行为。可见低素质的干部制约 了基层民主政治水平的提高。 第四,村民自治中,制度程序规定过于粗略,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规 章制度不完备、不细化、不配套、不落实,因而难以约束和规范干部群众行为及 村级组织的具体工作,也难以构建良好的村民自治机制。宿一兵更具体的提出村

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探究

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探究 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探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网格化管理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探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基层治理工作,提高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效率,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一章引论 1.1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3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网格化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2.1网格化管理的概念 2.2网格化管理特点分析 2.3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第三章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3.1提高基层治理组织能力 3.2优化资源配置 3.3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3.4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章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4.1组织架构不够合理

4.2信息化建设滞后 4.3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4.4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第五章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实证研究 5.1研究设计 5.2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结论 6.1研究成果总结 6.2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农村基层治理;社区服务 第一章引论 1.1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社会治理越来越复杂,负责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农村社区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国逐渐引入了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将农村地域划分成网格,将社区工作人员分配到各个网格中,实现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各个网格成为社区工作的最小管理单元,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收集、整理和分析区域内的各种信息,为农村基层治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和实施保障。因此,网格化管理在农村基层治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

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 一、引言 乡村治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乡村地区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乡村的可 持续发展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如何有效地进行乡村治理研究,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 和改善农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二、文献综述 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深度 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通过深入了解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和执行 的具体过程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观点和诉求,为深入理解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居民满意度、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方法 1. 深度访谈:选择相关乡村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利益主体进 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治理的认识、看法和建议,从而获取深入的理论方面的信 息。 2. 焦点小组讨论:组织乡村居民、政府官员和相关机构代表等进行焦点小组讨论, 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挖掘他们的意见、需求和期望,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治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成功经验和问 题症结,为其他地区的农村治理提供借鉴和经验总结。 (二)定量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选择乡村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 乡村治理的满意度、期望和意见,从而为政策调整和改进提供实际数据支持。 2.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资源利用情况和政策执 行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模型,量化评估乡村治理的绩效和影响。 四、研究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乡村治理课题,明确研究目的和 研究问题。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文献综述 社会治理是适应社会转型、优化社会结构、转变政府执政理念、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这一问题,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丰厚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脉络;2.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3.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4.社会治理的方法、机制和路径。 首先,对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和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介绍的学者包括邵光学、刘娟和戚学祥、钟红等。戚学祥和钟红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背景,“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关系的变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呈现出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共治、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的变迁历程”。(戚学祥、钟红,2014)通过比较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清晰的展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叠,政府乎垄断所有的社会资源,并通过计划包办所有的会事业,以此巩固新生政权……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协调个人、群体、社会间的资源分配关系,以最大的物质保障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戚学祥、钟红,2014),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社会矛盾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有的依靠政治控制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难以奏效,“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巨大冲击,经济与社会体制双重转型带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的社会变迁释放了社会活力,但也使得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单一地靠运用政治教化和经济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好社会问题”(戚学祥、钟红,2014)。邵光学和刘娟通过对中央历年相关政策文件的梳理和研究,从时间的维度清晰的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演进。“从1998年《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

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

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短板。本文拟对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是谁来种地?二是怎样种好地?三是如何富起来?以期有所裨益。 为此,《关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说明》提到“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广大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小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统防统治、统耕统种、统收统销,完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举措。然而目前还存在“双向失衡”的状况:即政府强势介入市场过程,企业相对弱势无法自主生产,农户兼具小生产与小市场双重角色导致其经济利益严重受损,或沦落为“数字农民”、被剥夺了生产积极性;另外,因为缺乏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指导,当前很难做到精准测土配方,使得资源投入分散且效率低下,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不高、劳动力利用效率偏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而引发粮食减产和病虫害频发等农业生产风险隐患增多。可见,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尽快走出上述困局。 “谁来种地”,是基层最为关心的首要问题。长久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仍属于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农民个体和家族之间分工细致且极不均匀,这就意味着同一块田地常常只有一名甚至几名

农民在经营。这些情况在城郊结合部和农村交界处更为普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融合逐渐深入,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特殊群体(留守老人儿童)与乡村越来越远,许多地区都已开始面临人少地多,或者人多地少的现象。而要避免出现“空心村”的状况,需从两方面努力。第一,城市将吸纳剩余劳动力回流乡村,缓解原来农村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的状况;第二,加速制度创新,将原先散落的村集体土地整合划归,形成规模化经营,这便需依靠乡村治理的变革。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既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据报道,国内每100亩玉米生产能够带动约70名农民就业。

数字化乡村协同建设文献综述

数字化乡村协同建设文献综述 天津市乡村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建设数字乡村成为目前我国打造高质量农业农村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天津市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普及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应用,切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数字乡村成为了天津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现阶段,天津市各涉农区根据自身基础设施、地缘经济、生产水平、社会保障等实际情况,结合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特色数字乡村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从2016年至2021年底,农民年收入从人均18482元上升至27955元,农业总产值从395.57亿元增至509.2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49.9万吨。然而,受城市“虹吸”效应、疫情、耕地面积等因素影响,天津乡村数字化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亟需寻求发展新模式以突破发展瓶颈。 鉴于此,本文通过深入调研天津市当前乡村数字化建设现状,提出依托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各项农业指标数据,以数字乡村管理可视化、服务数字化、决策科学化为目标,统筹推动天津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整合汇聚和辅助决策,在现有天津市“三农”大数据平台基础上,打造全市统一的农业农村数字中台这一新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为天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效能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天津市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1.乡村社会数字化建设现状截至2021年底,天津市3821个行政村街通光纤比例已达100%,全面覆盖4G网络,建成2500余个5G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机制 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的面源污染 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

理的污染物对水源,土壤,空气以及农产造成的污染。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污染。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08)认为,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1]江丽丽(2011)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观念倾向于偏施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首先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其次是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大气、农产品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有机化学药品会残留并积累在农产品中,导致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等。[2]王炜(2012)认为,塑料地膜技术在农村农副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而且使用量很大,回收不净,会造成“白色污染”,回收的大部分塑料地膜和农田秸秆大部分焚烧的方式处理,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3] 二是农村生活得污染。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08)认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使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染物因基础设施和管理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问题。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或倾倒进河湖或沟渠,致使蚊蝇滋生,臭气弥漫。[1]张雪绸(2004)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特点由分散趋向集中,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现起来。不少村镇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的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使农村污染较城市更加严重。[4] 1.2农村的点源污染。 主要指城镇企业和乡村集约化养殖场因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力带来的污染。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土地整治文献综述 摘要: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从土地整治模式、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相关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现在的研究进展,继而提出了土地整治的研究展望。关键词:土地整治、研究综述、研究展望 literature review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has become the gripper and platform that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y, from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mod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planning,and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technolog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adjustment literature reviews literature prospect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储备[1-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需求刚性上升与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新形势下,土地整治不仅是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举措,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适时开展土地整治现状研究,关注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进展,不断拓展土地整治的内涵外延,使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 土地整治是借助一系列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土地整理、开发及复垦的统称,具体内容包括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土地整治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逐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 1.1 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国外开展土地整治实践的历史比较悠久,相关的模式研究也比较成熟,主要

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历史意义与关键路径

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历史意义与关键路径 作者:张贯磊熊万胜 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7年第06期 摘要:治理效率是治理精细化的核心指标。提升治理效率的主要障碍在于基层治理能力难以提高。上海地区的探索以强化基层建设为主要目标,为创造高效率治理模式提供了基础。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治理成本,以更少的投入完成更多的治理目标,获得群众更大的满意,还是一个需要应对的挑战,以奉城镇的经验说明了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的可行性。要实现基层治理效率的普遍提升,就需要改变行政考核体系,将治理效率因素纳入考核机制中。与此同时,将行政考核体系从发展导向适度地转向治理导向,不仅关注基层工作的表现,也要尊重基层干部的付出。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的大国治理总体上是简约的和粗放的,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方向,意味着中国的社会治理要发生从简约治理或粗放治理向精细化治理的历史转型,这是中国治理的三千年之变。这个转型具体是什么内涵,要采取怎么样的路径,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习总书记提出过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扶贫工作要精准,但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成乡村社会治理要和城市治理采取同样的模式,或者小城镇的社会治理要和大城市治理采取同样的模式。因此,需要准确地理解习总书记的有关思想,深入辨析精细化治理与简约治理的关系,更好地谋划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景。 治理效率和治理绩效是相联系但又有差别的两个概念。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行政绩效这个词用得比较多,对于治理效率论述得比较少。严格意义上的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绩效从字面上看应该是成效和效率并重的,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相比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行政绩效更多地考虑了成效,而较少考虑成本。绩效(performance)在英文中的原意是“履行”、“执行”、“表现”、“完成”,引申为“作为”、“成就”、“成果”、“业绩”。也就是说,这个词本身也就是更多地考虑了后果,而较少考虑过程。因此,效率问题是一个不同于绩效的问题,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 目前学界大多是将精细化治理视为对以前粗放的、简约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升级以及替代。“总体性社会”中的全能型政府,对国家与社会的事务实行统一的管理,党、国家与社会实现高度的一体化,[1]国家权力统摄一切。然而随着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单向度管控的政府难以实现对经济利益自然扩张的抑制,因此需要“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合作”[2]实现对社会的精细化治理。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方式更为强调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与合作,[3]核心在于理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激发社会的活力。[4]政府必然划定自己的作用边界,实现职能的转变,成为“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5]而社会也将从原有的管控中获得独立性,进而实现自治。在精细化治理的主体讨论之外,亦有学者从治理过程和结果的角度来论述精细化治理,将它界定为依靠精密的制度设计与先进的技术手段,[6]对社会分散的利益需

农村治理协同机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5900字

农村治理协同机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59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 有关村级民主治理的文献综述 农村治理协同机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中国村级民主治理的历程、成就及困境 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模型与可操作化 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现状 村级自治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作用机理分析 农村地区民主治理协同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本文以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以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典型个案为考察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协同机制的优化问题。首先,回顾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分析村级民主治理的现状、困境及发展趋势。其次,以文献研究为基础,构建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理论模型,并对相关变量可操作化。第三,在对湖北省寿庙村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揭示协同形成条件、协同运行保障、协同运行过程与协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4.2 研究内容 文章逻辑结构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即第一章,包括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核心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二章中国村级民主治理的历程、成就及困境,第

三章研究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理论模型构建与可操作化。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即第四章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的个案分析,包括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分析、因子分析、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现状分析、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发生作用机理分析。 第四部分:结论部分。亦是本文的关键部分,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相应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4.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并收集与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村级民主治理实践及协同方面的文献与书籍,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前沿与研究动态,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清研究思路,对其进行整理,确定理论分析框架,提炼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个案访谈:采取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在村民治理创新实践方面较具典型性的沙洋县寿庙村为样本村,并且把政府相关部门、样本村的村干部、资深长者、社会精英、村民代表、村民作为个案访谈对象,对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协同状况进行深度访谈调查,目的是了解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的实施情况及协同机制运行状况,从而对协同机理进行分析。并且根据个案访谈的情况来针对性地设计问卷。 (3)问卷调查:选取在村民治理创新实践方面较具典型性的沙洋县寿庙村为样本村,在该样本村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调查问卷250 份,以系统了解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状况为调查目的。 (4)数理统计分析:为了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同时使用了Amos6.0和SPSS17.0 两种统计软件,Amos 软件则被用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检验其结果,SPSS软件被用来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其中,结构方程模型是最主要的方法。 这一方法适合于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尤其适用于存在着多个因变量或者多个中间变量的情形。并且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各个潜在变量之间、观察变量之间以及潜在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些关系在模型中都能够通过路径系数(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