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

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〇一一年四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学生

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总学时41,其中理论32~3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1.教材

杨茂有,王德山.《解剖生理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9年

2.主要参考书

(1)李国彰.生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2)姚泰.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3)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4)施雪筠.生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5)朱大年.生理学习题集.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

(6)施雪筠.生理学习题集.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年

四、课程考核

该课程是考试课,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评估考核方式。期末成绩为结构分:

平时考核: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给出的成绩,包括课堂教学互动的参与程度、出缺席情况、作业、提问、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等,占课程总评分的30%。

期终考核: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课程总评分的70%。在70%的闭卷考试中各种题型的比例是:客观题为65~70%,主观题为30~35%。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和排出、内分泌、生殖、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等十二部分。通过课堂理论讲授、自学

及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达到各章所提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负反馈。

熟悉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正反馈。

了解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四、生殖

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二、机体功能的控制方式

【教学方法和时数】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2学时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

熟悉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滑行学说;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了解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膜的基本功能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一、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二、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二、骨骼肌细胞收缩原理

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教学方法和时数】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5学时

第二章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

内环境与稳态;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浆渗透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ABO血型系统。

熟悉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及破坏;抗凝和纤溶;Rh血型系统。

了解

血量;血液的基本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体液

二、内环境与稳态

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四、血液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抗凝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血型和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二、ABO血型系统

三、Rh血型系统

四、输血原则

【教学方法和时数】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2学时实验教学 1学时

第三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掌握

工作心肌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的泵血过程与泵血功能的评价;影响心泵血功能的因素;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其调节;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冠脉循环的特点及调节。

了解

正常心音的特点及成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动脉脉搏;肺循环;脑循环。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三、心电图

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二、心脏泵血过程及其机制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的评价

四、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

六、心音

第三节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三、动脉血压与脉搏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七、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

第四节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

第五节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教学方法和时数】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8学时实验教学 1学时

第四章呼吸

【目的要求】

掌握

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胸膜腔内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容积与肺容量;肺泡通气量;呼吸气体的交换原理和交换过程;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呼吸运动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熟悉

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道口径的调节;肺通气的阻力;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了解

氧解离曲线;防御性呼吸反射。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四、肺通气量

第二节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氧的运输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教学方法和时数】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3学时实验教学 4学时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掌握

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吸收的主要部位。

熟悉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的运动及其控制;小肠的运动;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了解

概述;大肠的运动和排便;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第二节口腔的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

二、咀嚼和吞咽

第三节胃内消化

一、胃液的分泌

二、胃的运动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分泌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三、小肠液的分泌

四、小肠的运动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液的分泌和作用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吸收的部位

二、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六节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及其特点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方法和时数】

自学法

第六章体温

【目的要求】

掌握

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中枢。

熟悉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人体正常体温及体温生理变动;体温调节机制。

了解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温和体热平衡

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变动

二、体热平衡

第二节体温调节

一、自主性体温调节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和时数】

自学法

第七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的要求】

掌握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Na+、C1-、水、葡萄糖的重吸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抗利尿激素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调节;醛固酮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调节。

熟悉

肾脏的血液供应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排尿反射。

了解

肾脏的微细结构、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形成与维持。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肾脏的微细结构与血液循环

一、肾脏的微细结构

二、肾脏血液循环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滤过功能及其通透性

二、有效滤过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六节排尿活动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二、排尿反射

【教学方法和时数】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5学时实验教学 3学时

第八章内分泌

【目的要求】

掌握

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和分泌的调节;性激素的作用。

熟悉

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激素的传递方式和作用机理;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和作用;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的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月经周期。

了解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睾丸的内分泌功能;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激素的分类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

二、腺垂体激素

三、神经垂体激素

第三节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三、甲状腺激素功能的调节

第四节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激素

二、降钙素

三、1,25-2羟维生素D3

第五节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第六节胰岛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第七节性腺

一、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三、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

四、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教学方法和时数】

自学法

第九章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骨骼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其分布;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内脏痛和牵涉痛;肌牵张反射;小脑对躯体运动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熟悉

神经递质的概念及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中枢抑制;屈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脊休克;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了解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运动单位和γ环路;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正常脑电图基本波型及其意义。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睡眠的时相;学习与记忆;语言中枢与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

一、神经元

二、神经突触和突触间信息传递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第二节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

二、反射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三、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四、中枢抑制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二、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

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六节脑的高级功能

一、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

二、觉醒与睡眠

三、学习与记忆

四、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与一侧优势

【教学方法和时数】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7学时

第十章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

掌握

眼折光功能的调节;眼的屈光不正及矫正;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及其功能;中耳的功能;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熟悉

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眼的折光系统及成像原理;视敏度和视野;暗适应和明适应;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前庭器官的功能。

了解

感受器和感觉器,眼震颤。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视器

一、眼的折光功能

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三、几种生理性视觉现象

第三节听器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第四节前庭器

一、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

二、前庭反应与眼震颤

【教学方法和时数】

自学法

实验课部分

总论

一、绪言

(一)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

(二)实验课的要求

(三)整理实验结果

(四)书写实验报告

(五)生理学实验室规则

二、生理学常用刺激器材及使用方法

(一)刺激器

(二)刺激电极

(三)锌铜弓

三、生理学常用记录器材及使用方法

(一)血压换能器、呼吸换能器

(二)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记录系统

(三)支台

(四)肌动器

(五)检压计

四、生理学实验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

五、生理学实验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

(一)常用盐溶液

(二)常用动物麻醉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三)常用抗凝剂的配制

六、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常用动物的捕捉方法

(二)常用的动物麻醉方法

(三)常用动物的固定方法

(四)常用手术的基本操作

各论

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实验二肌肉的单收缩、复合收缩和强直收缩实验三神经干动作电位测定

实验四 ABO血型鉴定▲

实验五心音听诊

实验六人体动脉血压测定

实验七人体表心电图描记

实验八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

实验九蟾蜍舌的微循环观察

实验十人体肺容量和肺通气量的测定

实验十一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

实验十二胸膜腔内负压的观察▲

实验十三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实验十四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十五破坏小脑动物的观察

实验十六综合试验

实验十七电脑模拟▲

(说明▲系指目前做的实验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 家规划教材)经典珍藏版

方剂学歌诀打印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经典 珍藏版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麻黄汤歌诀:麻黄汤有杏桂草,发汗平喘主解表,风寒表实用此方,寒热无汗喘咳疗。 桂枝汤歌诀:桂枝白芍草枣姜,调和营卫解肌良,风寒表虚寒热见,汗出脉缓用此方。 九味羌活汤歌诀:九味羌活白芷防,辛苍川芎草二黄,发汗祛湿清里热,药备六经止痛强。 小青龙汤歌诀:小青龙汤麻桂草,干姜辛味半芍药,解表散寒化水饮,表寒内饮康复早。 香苏散歌诀:香苏散有陈皮草,苏叶香附君臣药,外感风寒气郁证,解气解表效果好。 止咳散歌诀:止咳百部紫菀梗,白陈荆草姜汤送,宣利肺气疏风邪,久咳不止此方奉。 辛凉解表:银翘散歌诀:银翘散用荆豉薄,牛竹甘桔芦根合,辛凉透表解热毒,温病表闭疗效可。 桑菊饮歌诀: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芦根草薄荷,疏风清热宣肺气,辛凉轻剂偏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剂名即是所用药物,教材无方剂歌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柴葛解肌汤歌诀:柴葛解肌芍桔草,膏芩羌芷加姜枣,解肌清热是功效,三阳合病此方扫。 升麻葛根汤歌诀:升麻葛根四味药,还有赤芍和甘草,解肌透疹是功用,麻疹初起方代表。 扶正解表:败毒散歌诀:败毒二活二胡芎,枳苓参草姜薄梗,益气解表代表方,散寒祛湿又止痛。 参苏饮歌诀:参苏陈半葛木香,前苓梗壳草枣姜,益气解表散风寒,理气化痰止咳强。 麻黄细辛附子汤歌诀:用药如方剂名。功用:助阳解表。 加减葳蕤汤歌诀:加减葳蕤有白薇,姜豉草枣桔薄随,滋阴解表治风热,阴虚外感此方会。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大承气汤歌诀:大承气汤峻猛方,枳实厚朴硝大黄,伤寒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通下康。 大黄牡丹汤歌诀:大黄牡丹硝桃冬,泻热破瘀治肠痈,金匮要略书中

《中药学》课程标准-张世文

《中药学》课程(项目)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B类)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四)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五)所属系部:药学系 (六)编制教研室:社区教研室 (七)编制者:张世文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中药的基础知识理论和453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药理作用。学生能对临床常用中药进行基本的处方分析,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药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掌握一类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和现代药理作用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熟悉二类中药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了解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能力。 2.具有对常见中药进行简单的处方分析能力。 3.教材中增设了指导自学内容,通过指导自学,以培养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和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毕业后,通过自学及时获取自我所需的知识能力,以适应今后岗位的需要。 (三)素质目标: 1.明确职业定位,热爱中药专业。 2.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职业道德。 四、参考学时 72学时,理论48学时,实践24学时 五、课程学分 4学分

方剂学五版教材方歌汇总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香薷散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止嗽散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苑荆芥百步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 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宣泄能清神, 定喘除热效力彰。 越婢汤 越婢麻黄草石膏, 枣姜发汗水通调, 风水恶风身悉肿, 脉浮不渴汗时朝。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 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 石膏大枣与生姜。 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 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发不透, 解肌透疹此为良。 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 气虚外感最相宜。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煨姜大枣入, 阳虚外感服之安。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 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位共, 滋阴发汗功可慰。 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 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 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 便鞭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 便秘口渴急煎尝。 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 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 功专温下妙非常。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 脐腹绞结痛非常。 五仁丸 五仁柏仁杏仁桃, 松仁陈皮郁李饶, 炼蜜为丸米饮下, 润肠通便此方效。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 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 寓通于补法堪宗。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 大黄枳朴杏仁芍, 胃热津枯便难解, 润肠通便功效高。 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 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 攻补兼施效力强。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参地冬, 硝黄加入五药供, 热结阴亏大便秘, 增水行舟肠腑通。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碧玉须, 陈夏茯苓枳竹茹, 热重寒轻痰挟湿, 胸痞呕恶总能除。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 疏肝理脾奏效奇。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药学是以现代化学、生命科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药物的一门学科。药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和发现新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研制新型制剂和技术;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合理使用药物;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等。药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包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药事管理学)等主干学科。 药学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一方面,药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药品与人民生命健康休戚相关,随着药品使用规模的增长、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对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疾病治疗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日渐严重,药学服务愈来愈受到重视。体现在药学教育领域,逐步实现以“药品为本”向以“患者为本”的重心转移。 在我国,受国家药品战略安全、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用药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药学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人才,尤其是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1007 药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药学(100701)、药物制剂(100702)、临床药学(100703TK)、药事管理(100704T)、药物分析(100705T)、药物化学(100706T)、海洋药学(100707T)等专业。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药学类专业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3.2 各专业培养目标 3.2.1 药学专业 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合成和评价、药物制剂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 课程号(代码):50506225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42 学分:2.5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上篇中医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绪论 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阴阳五行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气血津液 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 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 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 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脏腑经络 4.1五脏 4.1.1心的生理功能 4.1.2肺的生理功能 4.1.3脾的生理功能 4.1.4肝的生理功能 4.1.5肾的生理功能 4.2六腑 4.2.1胆的生理功能 4.2.2胃的生理功能 4.2.3小肠的生理功能 4.2.4大肠的生理功能 4.2.5膀胱的生理功能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前言 【开设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 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明确中药学、中药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教学内容】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教学方式】

方剂学五版

方剂学五版教材方歌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九味羌 活汤 九味羌活 用防风, 细辛苍芷 与川芎, 黄芩生地 同甘草, 分经论治 宜变通。 香薷 散 三物香薷 豆朴先, 散寒化湿 功效兼, 若益银翘 豆易花, 新加香薷 祛暑煎。 小青 龙汤 小青龙汤 最有功, 风寒束表 饮停胸, 辛夏甘草 和五味, 姜桂麻黄 芍药同。 止嗽 散 止嗽散内 用桔梗, 紫苑荆芥 百步陈, 白前甘草 共为末, 姜汤调服 止嗽频。 银翘 散 银翘散主 上焦疴, 竹叶荆牛 豉薄荷, 甘桔芦根 凉解法, 清疏风热 煮无过。 桑菊 饮 桑菊饮中 桔杏翘, 芦根甘草 薄荷饶, 清疏肺卫 轻宣剂, 风温咳嗽

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神,定喘除热效力彰。 越婢汤 越婢麻黄草石膏,枣姜发汗水通调,风水恶风身悉肿,脉浮不渴汗时朝。 柴葛解 肌汤 陶氏柴葛 解肌汤, 邪在三阳 热势张, 芩芍桔甘 羌活芷, 石膏大枣 与生姜。 升麻葛 根汤 阎氏升麻 葛根汤, 芍药甘草 合成方, 麻疹初期 发不透, 解肌透疹 此为良。 败毒 散 人参败毒 茯苓草, 枳桔柴前 羌独芎, 薄荷少许 姜三片, 时行感冒 有奇功。 参苏 饮 参苏饮内 用陈皮, 枳壳前胡 半夏齐, 干葛木香 甘桔茯, 气虚外感 最相宜。 再造 散 再造散用 参芪甘, 桂附羌防 芎芍参, 细辛煨姜 大枣入, 阳虚外感 服之安。 加减葳 蕤汤 加减葳蕤 用白薇, 豆豉生姜 桔梗随, 草枣薄荷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办法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办法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2016级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技术方向) [专业代码]590202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大专 [就业面向]中药制药及相关企业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及经营管理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1.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涉及的典型工作岗位共计7个,对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如下: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掌握中药制药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理论,从事中成药和饮片的生产、检验、销售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人才培养规格 学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应获得147学分方能毕业,其中:职业素养课程36学分,专业课程80学分,综合实践课程31学分。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必须考取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审核的必备条件。 (1)素质结构 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发展祖国医药事业而奋斗,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行为规范:具有符合规范的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热爱企业,热爱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学习,求实创新。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自尊、自爱、自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信为人,团结合作,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 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主要药事管理法规。 (2)知识结构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有关中医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全面掌握中药炮制、中药提取、中药制剂工艺、质量分析及设备保养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了解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过程。了解医药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中药商品学》课程标准

《中药商品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5278B 建议课时数:72学时 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中医药学概论、药物化学技术等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中药商品学》是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用药观念,具备从事中药商品的生产、商贸、检验、临床应用和规格等级标准的制定等能力。它要以中医药学概论、药物化学技术的学习为基础,掌握中药商品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物购销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中药商品的基础知识、经营管理、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包装与贮藏、贸易、鉴定、资源、采收与加工、炮制、市场流通的常用中药材鉴别、中成药鉴别等14个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是以保证中药在流通领域中商品质量为线索来设计的。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典型中药的质量管理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72学时,顶岗实习2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药品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包装与贮藏、贸易、鉴定;各类常用中药商品的来源、品质特征、质量要求;常用中成药鉴别等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物购销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中药学教研室 中药学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使用) 学分数: 4."5周学时:5课程性质: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A类选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等基本理论;掌握或了解约350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了解药材采集及炮制知识;为学习方剂学及其他学科打下基础。 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以讲授药性理论为重点,并简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产地、采集、炮制、配伍、用药禁忌、用量用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则收载药物538种左右,按中药功效的不同分为二十一大类,课堂讲授约350种,其余药物供学生参考。 教学方式: 教学的具体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引入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或以个别章节进行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自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

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采集与药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含义,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和适时采集中药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含义、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中药的配伍阐明中药配伍应用的目的、原则和药物“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着重介绍证候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介绍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各论共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为二十一章介绍。 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适用范围、分类、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然后依次介绍每味药物的药性、功效、应用,其中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 教学用书: 高学敏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教学参考书: 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中华临床中药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开课学期: 春季。中药学教学时数分配 顺序910 11 12

中医药教材第6版方剂学方歌(背诵版)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宜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五仁柏仁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此方效。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中医学本科教育规范(标准)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 (暂行) 2012年12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4) 二、知识目标 (5) 三、临床能力目标 (6) 第二部分:办学标准 (7) 一、宗旨和目标 (7) 二、教育计划 (9) 三、学生成绩评定 (13) 四、学生 (16) 五、教师 (17) 六、教育资源 (19) 七、教育评价 (23) 八、科学研究 (24) 九、管理和行政 (25) 十、改革与发展 (26) —1 —

前言 中医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高等教育抢抓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规模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与突出特色、注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改革对中医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促进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教指委”)受教育部委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于2007年开始制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本着边试点认证、边修订完善的原则,先后对9所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医学专业进行试点认证,并在广泛征求相关高校意见的基础上,历时5年,完成了《标准》制订工作。 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1 —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全国高等中医药学院规划教材第九版方剂学歌诀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 方 剂 学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喘,姜汤调服不必煎。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8.麻杏甘石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第三节:扶正解表剂 12.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3.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宜。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4.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苜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剂 18.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72学时学分: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中医药概论》是药品营销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熟悉常用中药和方剂,能辨识中药材、中药饮片,了解中药的加工、炮制方法。能综合运用中医、中药、炮制、方剂理论指导中药的应用和研究,为中药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改变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理念,将本课程建设成“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与后续专业技能课程衔接得当。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镇、辨证、防治原则、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及应用、方剂学基础知识等学习项目,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究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病例分析、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医院见习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时为72学时,顶岗实习1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更好的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等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学会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能运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2017年版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中药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90首左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60首左右,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对本专业学生不做要求。 (二)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方剂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和使用方剂。 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4.各章规定的方剂数,主讲教师可在5-10%内自行调整,但一级方剂原则上不宜变动。规定的学时数,主讲教师可在总学时范围内适当调整。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十二五版方剂学教材方剂歌诀汇编

十二五版方剂学教材方剂歌诀 1解表剂2泻下剂3和解剂4清热剂5祛暑剂6温里剂7表里双解剂8补益剂9固涩剂10安神剂11开窍剂12理气剂13理血剂14治风剂15治燥剂16祛湿剂17祛痰剂18消散化积剂19驱虫剂20涌吐剂 1 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1.2辛凉解表 1.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兼烦满,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4.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2.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芎芍桂附与羌防,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病可痊。 3.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法优良,少阴脉沉反发热,寒邪外解不伤阳。 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2 泻下剂 2.1寒下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 1.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2.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2.3润下 1.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2.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 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〇一一年四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学生 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二、课程学时分配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及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领悟前贤配伍组方之要旨,培养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是联系中医基础及临床的桥梁及纽带。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及前后课程的联系。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及配伍法则,培养分析、运用方剂以及据证组方求“变”的能力,为临证时熟练运用方剂,提升辨证、立法、处方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剂学的学习,首先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其次要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及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2.知识目标: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

解方剂及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掌握)方剂100首,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熟悉)方剂50首,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了解)方剂50首,了解其主要组成、功用及主治病证。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能正确分析和应用成方,具有初步的使用处方治疗疾病的能力;会背诵一、二级方剂的方歌;会使用三级方剂。 2)方法能力:有熟练运用以方测证法、以证析方法等分析、应用成方和独立处方治病的能力,以适应临床专业课用方需要,适应继续学习和立业创业的需要。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方剂及治法的关系;全面掌握一级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培养临床用方、组方的能力;难点是方剂组方原则和方剂药物配伍意义分析,重点章节是总论第二章方剂及治法、第六章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各论的第一~四章(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第六章(温里剂)、第八章(补益剂)、第十二~十四章(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和第十六~十七章(祛湿剂、祛痰剂)。难点章节是总论第六章,各论第一~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十四章和第十六~十七章,具体章节内容同上。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方剂学》教学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穿插学生自主课堂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案例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案例穿插法、取象比类法、PBL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中医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声象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