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

小儿厌食症作为儿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城市儿童的整体发病率比农村高,1-6岁是厌食症的高发期,该疾病主要表现便是儿童对食物兴趣低,临床称为食欲不振及拒绝进食,该疾病治疗后整体预后良好,一旦病情延展,容易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及身体发育,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或则无法进入睡眠状态,儿童发生厌食症对家长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该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中医领域厌食症属于“不食”、“不嗜食”等范围,因此,中医及西医治疗厌食症均有不同看法,因此,还需明确小儿厌食症中西医病因,从而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一、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通过对厌食症儿童的长期观察,发现厌食症属于一种独立疾病,主要是食欲减退及消失,进食量少,在餐桌上人们会看到儿童,吃两口饭菜便下桌,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便思考儿童已经发生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目前并无明确的发病机制,厌食症病因合并多种因素,比如,家长在喂养小儿过程中添加辅食时机不当,或者小儿断母奶年龄过大,或小儿饮食习惯差,或受疾病、精神及药物因素影响,或微量元素缺乏,均会导致小儿偏食厌食。研究认为上述喂养不当、全身及局部疾病等都是主要因素。精神及药物因素也可导致儿童发生厌食,但引发的厌食率较低。微量元素与厌食症紧密相关,尤其儿童缺锌、铁是引发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故在儿童厌食症治疗过程中,我们往往为儿童补充钙铁锌等元素,使得儿童厌食有效改善。另根据胃动力学标准,我们认识到胃肠活动异常亦是厌食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在检查厌食症过程中,实验室指标一般没有异常表现,只有小部分儿童存在器质性病变,才有相应的检验指标改变。

二、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小儿厌食症在中医中早有记载,我们可以对古代典籍进行回顾,宋朝时期将厌食症纳入儿科独立疾病范畴,被人们称之为“乳食不下”,后世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恶食、不能食等病名。对小儿厌食症病因进行分析,中医学者认为儿童脾胃功能失调是主要诱因,在《灵枢·脉度》中便有所记载,脾胃健运情况下人们才能正常饮食。古代资料中很多资料都对厌食症病因有所记载,在《素问·奇兵论》中指出厌食症往往是“胃肠所伤”,或者受到其他疾病影响,伤及胃气,久不能食,这也体现出古人对厌食症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者对厌食症的病因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古代学术思想,认为厌食症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病位主要在脾胃。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存在婴儿期未及时添加辅食;或过食肥甘、恣意生冷;或饥饱无度,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若患他病,误用攻下、苦寒之药损伤脾阳;过用温燥之药耗伤胃阴;或夏伤暑湿,湿热困脾,均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导致厌食。胎禀不足,后天失于调养,也可致乳食难增进。小儿卒受惊吓或思念压抑或环境变更,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条达,乘脾犯胃,形成厌食。

三、小儿厌食症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①西医治疗厌食症的方法:医学研究者认为治疗小儿厌食症可以采取西医治疗方式,比如,使用多潘立酮悬浊液配合葡萄糖溶液治疗,经过两周治疗,儿童厌食症便会有明显改善,家长们会发现儿童吃东西的动力有所增加,多潘立酮是一种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能加速患儿排空胃肠,消除胃动力不足引发的消化不良问题;也有人认为针对儿童厌食症,可采取西沙必利片治疗,该药物能改善儿童食欲,西沙必利片作为多巴胺拮抗剂,在食管及胃肠中起效较快,加速胃肠道蠕动能力,进而增进小儿食欲;还有使用培菲康散剂治疗厌食症,通过调节儿童胃肠微生态系统,提升胃肠道有益菌的同时,也能加速身体营养吸收,儿童在服药一段时间后会感到饥饿,从而加大饮食摄入量,逐渐达到治愈厌食症的目的,整体效果较为理想。

②厌食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内容丰富,儿童发生厌食症的原因在于脾胃失调,故可采取运脾法治疗,运有动之意,是脾脏的基本功能。中医将儿童证型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治疗以运脾开胃、健脾益气、

滋脾养胃为主。脾失健运型患儿,结合理气及消食法治疗,运脾开胃,方剂中包含苍术、佩兰、陈皮等;脾胃气虚型患儿则是采取益气法和健脾法治疗,常见药物是党参、茯苓、苍术等;胃阴亏虚型患儿则采取滋养法治疗,滋脾养胃,常见药物是麦冬、生地、乌梅等。也有人将小儿厌食症分为五种类型,包括脾胃气虚型及肝胃不和型等,比如,脾胃气虚型患者可采取异功散加减治疗,而营卫不和型则施以桂枝汤加减治疗。经典方剂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报道较多,茯苓白术散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剂,药物成分中含有山楂、陈皮、党参、茯苓、扁豆、连翘等,该药物对厌食症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

③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厌食症的常规治疗理念,在厌食症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对症的中成药,比如,针对脾失健运引发的厌食症,选择健脾四号合剂治疗,药物中包括苍术、茯苓、车前子、黄芩、甘草等,并联合西药调节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联合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药物成分发生冲突,在口服西药1小时后,家长可以让儿童口服中药,通过药物联合作用改善儿童机体微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厌食症治疗效果。但多数儿童不愿意口服中药,他们会感到中药太过苦涩,难以下咽,因此,人们可以以中药片剂为主,这种药物下咽较为容易,也不会使儿童对服药产生恐惧感。部分儿童能够接受中医按摩及推拿、针灸治疗,此类治疗方法在中医领域属于外治法,在按摩推拿时,主要通过顺运内八卦及清补脾经等手法,改变儿童脾胃环境,并适当为患儿补充锌元素及钙元素,以此联合治疗也能见到显著效果。

总而言之,在儿童厌食症治疗过程中,应当关注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结合病因采取对应的中医及西医治疗方式针对性更强,结合患儿机体状态及胃肠环境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改变单一西医及中医治疗现状,使儿童能健康饮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辨证施治儿童厌食症有独特的疗效。因此,了解中医对厌食症的理论,学习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胃是水谷之海,主要受理”,“脾主运化”。厌食症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引起。 (1)原因: ①食滞: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饥饱,容易伤脾胃,导致“食滞”,“脾胃不和”,运输功能障碍,导致厌食症。这是最常见的原因。食物滞留时间长,滞热内生烧伤阴液,消耗正气,导致虚拟图像暴露,然后变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Ⅱ?、Ⅲ?)。 ②脾湿:多见于大儿童,夏季,夏季湿气偏盛,湿邪内侵,脾湿困,运化受阻,引起厌食。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由于早产或其他原因,儿童发育不成熟,儿童先天性活力不足,肾气不足,脾胃功能弱,运输无权,厌食。 ④脾胃虚弱:因重病或久病,正气不足,伤脾胃,脾失健运,引起厌食。 (2)辨证施治: ①宿食停滞、脾胃不和:主要证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吐食、酸味。大便不消化,乳汁有奶瓣或大便秘结。腹胀或腹痛,易怒易哭,夜眠不实。苔藓淡黄腻,脉滑有力。 消食导滞,健脾健胃。

处方: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物:藿香、陈皮、焦三仙、萝卜子、砂仁、茯苓。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便干:改焦四仙。便秘:加熟军。 ②脾湿困,运化失调:主证:多见于大一点。最近患了夏湿感冒,面色发黄,身体困倦乏力,口腻无味,不渴或大便松弛。苔白腻布,脉络缓慢。 治疗:健脾燥湿,调中和胃。 处方:三仁汤加减。常用药物:杏仁、生薏米、白蔻、陈皮、滑石、茯苓、焦三仙、砂仁、藿香。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主要证据:婴儿早产,出生后哭声弱,呼吸低,皮肤柔软无力,面色黄白,舌头浅,苔藓薄白,脉搏弱。治疗方法:健脾益气,调节胃。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砂仁、炒谷麦芽。 ④积滞时间长,阴液消耗:主证: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口渴,脸颊发红,手脚发热,烦躁易哭,夜眠不实,盗汗。舌红少苔或剥脱(地图舌),脉细滑。 治则: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常用药物:生地、元参、花粉、石斛、陈皮、砂仁、茯苓、鸡内金。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 ⑤肝热脾虚:主证:消瘦纳差,性急易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小儿厌食症中医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种证型,具体辨证内容介绍如下: 1.脾运失健 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 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于。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余君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苍术、藿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助运;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湿热;腹胀便于加枳实、厚朴理气通导;。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症。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医学|教育网,佐以陈皮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燥湿助运;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理气助运;大便稀溏加煨姜、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病因 小儿厌食症作为儿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城市儿童的整体发病率比农村高,1-6岁是厌食症的高发期,该疾病主要表现便是儿童对食物兴趣低,临床称为食欲不振及拒绝进食,该疾病治疗后整体预后良好,一旦病情延展,容易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及身体发育,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或则无法进入睡眠状态,儿童发生厌食症对家长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该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中医领域厌食症属于“不食”、“不嗜食”等范围,因此,中医及西医治疗厌食症均有不同看法,因此,还需明确小儿厌食症中西医病因,从而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一、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通过对厌食症儿童的长期观察,发现厌食症属于一种独立疾病,主要是食欲减退及消失,进食量少,在餐桌上人们会看到儿童,吃两口饭菜便下桌,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便思考儿童已经发生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目前并无明确的发病机制,厌食症病因合并多种因素,比如,家长在喂养小儿过程中添加辅食时机不当,或者小儿断母奶年龄过大,或小儿饮食习惯差,或受疾病、精神及药物因素影响,或微量元素缺乏,均会导致小儿偏食厌食。研究认为上述喂养不当、全身及局部疾病等都是主要因素。精神及药物因素也可导致儿童发生厌食,但引发的厌食率较低。微量元素与厌食症紧密相关,尤其儿童缺锌、铁是引发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故在儿童厌食症治疗过程中,我们往往为儿童补充钙铁锌等元素,使得儿童厌食有效改善。另根据胃动力学标准,我们认识到胃肠活动异常亦是厌食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在检查厌食症过程中,实验室指标一般没有异常表现,只有小部分儿童存在器质性病变,才有相应的检验指标改变。 二、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中医认为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临床疗效好。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手段众多,注重从整体出发,调理各脏腑的功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自拟汤药、中成药、外敷法、针灸及按摩法等方面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近况予以综述。 标签: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其病程较长,多为2个月以上[1]。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因素较多,大多数临床医家认为与脾胃失调、纳化失常有关。汤一新等[2]认为小儿厌食以脾阴不足者为多,其原因有三:食品结构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胡爱国[3]通过对300例厌食症患儿的调查,将本病病因分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病久病,损及脾胃;环境变化,思虑伤脾;暑湿熏蒸,脾阳失展等5种。骆常义[4]总结厌食病因指出,脾胃因素是产生厌食的内在根本因素。徐世军[5]总结李秀亮教授治疗厌食的经验,指出脾胃阴虚是脾胃功能失调在本病中的根本表现。原因多为家长过分溺爱,片面追求高营养,致脾胃负担过重,高热量耗伤脾胃阴津,形成阴虚的病理。陈宣[6]在总结厌食的治法时提到虫阻脾胃亦可致厌食。熊磊[7]提出从肾论治厌食,原因为:脾与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小儿五脏皆虚,肾虚为最;厌食与缺锌互为因果,补肾即可补锌。其观点与先天不足近乎一致。杨华萃[8]总结罗笑容老中医治疗厌食的经验,提出厌食日久,必有瘀滞存在。杨丽娟等[9]总结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与不良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不良、B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疾病与药物因素、气候因素、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2中医药治疗 2.1内治法 2.1.1辨证论治根据厌食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王丽珠[10]将小儿厌食症分为5型:脾运失健证,治以健脾助运开胃;胃阴不足证,宜养胃育阴兼以醒脾;

儿科脾胃疾病治疗

儿科脾胃系统疾病的中医内治和外治法总结 小儿常见脾胃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小儿厌食 【病因病机】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脾胃调和,则口能知无味。各种原因致脾胃不和,运化失职,则会厌食。 【诊断】 1.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2.可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状。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3.排除其他引起食欲不振的疾病。 二、疳症 【病因病机】 1.喂养不当,常因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2.疾病影响,小儿长期患病,致脾胃虚弱,津液不足,气血俱虚,久而成疳。3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 【诊断】(一)诊断要点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 3.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史。 4.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血清总蛋白低于45g/L。 (二)鉴别诊断 1.厌食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 2.五迟五软五硬发育迟缓,行为、动作、智力低于同龄小儿为特征。可有不思乳食,食而不化等症状。

三、便秘 【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大肠,脾虚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虚秘;胃热致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而成实秘;肝气郁滞,腑气不通而成气秘;肾司二便,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使大肠失与温煦而传送无力,成肾虚便秘。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两次。 2.大便粪质干燥、坚硬、排除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有腹胀、腹痛、口臭、纳差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肠扭转和肠套叠:为急腹症,为机械性肠道梗阻所致。表现为腹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 四、泄泻 【病因病机】感受风寒、暑湿致泻;内伤饮食损伤脾胃致泄泻;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脾胃虚弱而泻。 【诊断】(一)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证。 2.有乳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3.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 4.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 (二)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或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脓细胞均多;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五、呕吐 【病因病机】外邪、饮食、痰饮、气郁或气虚阳虚、阴虚等都可使胃失和降,胃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知识 一、概述: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一般为2月以上。可发于任何年龄,以1 ~ 6 岁为多见,个别可延及学龄期。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本病属于中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二、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有关。微量元素锌参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缺锌时酸的活性下降,因而影响食欲。中医学认为,厌食可由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多病久病、暑湿熏蒸、环境精神因素影响等多种原因引起。《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食欲,致肌瘦。”在众多病因中,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其任意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均,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然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脾胃不和,则水谷精微不得四布以滋养全身,进而出现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不荣等症。患病日久,可致患儿身体瘦弱,正气不足,易感受各种病邪,变生疳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患,严重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三、临床症状及危害: 厌食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拒食、饮食过少、便秘、间断性腹痛、盗汗、消瘦、反复感冒等。可导致腹泻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防御功能差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肠道内菌群失调。同时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厌食若长期发展,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易患各种疾病。 四、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中医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隆。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五、治疗: (一)、辨证论治: ①脾失健运型:婴幼儿多见。症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无味,或食物含蓄口中,久则泛恶欲吐。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少华,精神尚好,舌苔薄白或薄腻,指纹淡紫。治宜健脾开胃,调和气机。方用异功散加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神曲、麦芽、鸡内金、大腹皮、黄芪等。伴便秘者加厚朴、莱菔子;伴呕恶者加丁香、百合、姜半夏、砂仁。 ②脾胃气虚型: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多见。食欲不振,不主动进食,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焦三仙、鸡内金等。 ③脾胃阴虚:多见于学龄前期患儿。唇红口干,不欲进食,食少饮多,面色欠华,夜烦少寐急躁,皮肤失润,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开胃助食。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白扁豆、天花粉、桑叶、乌梅、生甘草、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 李在玲(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隋静(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 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 小儿厌食症(anorexia)是指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以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1-6岁小儿多见,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发病原因 1.全身性疾病的影响: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厌食的表现,其中消化道疾病尤为明显,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肠炎、长期便秘等都可引起厌食。其中胃肠动力不足(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厌食目前受到重视[1]。 2.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也可导致厌食。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维生素A或维生素D中毒也表现有厌食。一些抗癌药物更容易引起厌食。

3.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内分泌素不足:微量元素锌缺乏常表现有厌食,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 4.食物过敏:有部份儿童对某些食物过敏,表现为进食后胃肠不适、烦躁胸闷、甚至有的儿童见到相似食物颜色、形状、味道相近的非过敏性食物也会拒食。 5.喂养不当:这是当前最突出的原因,城市尤为明显。原因是家庭经济改善、市场儿童食品供应增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乱吃零食,过食冷饮,乱给“营养食品”,一些高蛋白、高糖食品(如巧克力等),反使食欲下降。正常儿童每隔3~4小时胃内容物要排空、血糖要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如果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不会有食欲。 6.气候影响:如夏天炎热的气候也是引起厌食的原因。 7.运动量不足:运动不足时,小儿机体消耗减少,代谢减弱,胃肠消化功能得不到强化,从而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8.睡眠不足:小儿睡眠不足除影响生长发育外,还影响机体免疫力和体力的恢复,从而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 9.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仅指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一类厌食。发病因素与临床表现如下: (1)急性精神刺激:如小儿受到强烈惊吓之后,精神萎靡、活动受抑制,食欲降低。这种厌食,往往时间不会太长,恐吓心理过去食欲也就会恢复。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 【导读】一些妈友说宝宝有一段时间总是不喜欢吃东西,甚至抗拒吃东西,其实这就是小儿厌食症。儿童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而营养的汲取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但是小儿厌食症阻碍了人体的汲取营养。小儿厌食症是什么?我们一起看看。 小儿厌食症是什么?小儿厌食症指的是孩童长时间出现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多发于3岁到6岁的孩童身上。一般来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症状有很多,包括呕吐、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便秘、腹痛腹泻和便血等症状。小儿厌食症多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和多种慢性疾病等都会导致小儿厌食。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小儿厌食症是什么? 1、大多数的厌食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零食过多、餐前饮用大量饮料、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如边听故事、边看电视边吃饭)等等不良的习惯,可以扰乱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患儿食欲减退。 2、家长长期强迫进食的恶果。这些家长他们常常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体重增长不快,进食量过小等,强迫小儿进食。大大影响了小儿的情绪,产生了“进食等于受罪”的错觉,并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性拒食,最终发展成厌食。 3、多种急、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厌食。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心功能不全以及消化道淤血,以及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4、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导致小儿厌食。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维生素A或维生素D服用过量导致中毒,也会引起小儿厌食。 5、缺锌也可导致厌食。若厌食的小儿找不到其它可以解释的原因时,可做血锌或发锌的浓度测定。 为了避免小儿患厌食症,家长需要让小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餐前不吃零食,专心用餐,不偏食不挑食;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强迫小儿进食,以免小儿对进食产生恐惧,导致厌食。 小儿厌食症的症状 儿童成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吸收,营养吸收主要依靠食物供给。但是却又一些幼年儿童出现长时间的食欲不振、少食抗食的等现象,这就是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影响着孩子营养的吸收,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才能尽早采取措施治疗小儿厌食症。下面我们看一下小儿厌食症的症状。小儿厌食症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小儿食欲减退抗拒进食,除此之外,厌食症患儿还会出现频繁呕吐、便秘、腹胀、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小儿厌食症其实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只是一种症状。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小儿厌食症会有一系列症状表现,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小儿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如下: 积滞不化:患儿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 脾胃气虚:患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 胃阴不足:患儿口发干,宁愿多喝饮料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 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症状表现也不一: 1、由于乳食喂养不当引起的厌食症,患儿常吐奶,口中有酸味,脘腹胀满,大便酸臭,舌质红、苔白腻。患儿常呕吐酸腐食物残渣,按压腹部可感到剧痛,大便腥臭,舌苔白腻,指

儿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 (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 (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 (二)证候诊断 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食积证 治法:健脾消食。

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症属于中医所说的脾胃病(也就是消化系统病)。 常常表现为宝宝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爱吃饭。一到吃饭时父母发愁,想方设法追着喂、逗着喂、骗着喂也吃不了几口饭。在幼儿园虽然比在家好一些,但也是总剩饭。 有的孩子是因为慢性疾病引起厌食,比如贫血、佝偻病、肝炎等慢性病,可能造成长时间厌食,这时应该检查清楚,把慢性病治疗好了以后,食欲才可以得到改善。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够完善,尤其"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还很薄弱。 造成宝宝厌食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父母缺少正确的育儿知识,喂养不当形成的。 有些家长(尤其老人)经常用零食哄孩子,宝宝一哭给块糖、宝宝一闹给块饼干,时间长了孩子就不能按时按顿的吃饭了。现在家庭条件好了,父母怕宝宝缺营养、希望宝宝长得快,从小就是鱼、肉、蛋为主要饮食,甚至给孩子吃补药。这些都可以造成孩子偏食、排食,营养不均衡,甚至厌食。 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症状较轻者 厌食时间不长,病情也不重,孩子的面色、生长速度都没受到影响,用一些中成药调理脾胃就可以见效。 如小儿胃宝、儿康宁、脾可欣、健儿消食片、化积口服液、王氏保

赤丹、一捻金等。可以选出适合宝宝病情的1-2种,耐心地服药2-3周。同时纠正孩子吃零食、排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脾胃功能是能够慢慢恢复好的。 温馨提示——至于选用哪种中成药好,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判断一下,因为这些药的组成不同,必须对症下药。 症状较重者 倘若宝宝长时间厌食,面色不好,身高体重不达标,生长发育已经受到影响。而且总感冒,免疫功能下降,就必须认真的采取中草药调补脾胃。一般服药1~3个月才能见效。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禁忌 一般不能过用滋补药,如人参、熟地、龟板……这些药容易腻胃伤脾反而加重厌食。 另外也不能用很多苦寒攻下的药,如大黄、黄连、槟榔……这类药也能损伤脾胃功能。 最好是用一些药性平和、药味甘平,养胃运脾助运的中药为宜。 在用中药调理脾胃的同时应检查宝宝是否缺少微量元素 例如缺锌也可以造成孩子厌食、味觉敏感度下降、免疫功能减弱、生长发育缓慢等现象。 可以根据化验结果补充一些锌制剂或含锌的食品,中药也可以帮助锌的吸收利用,二者相辅相成。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体会 小儿厌食症目前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近20年来尤为突出,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由过去的五谷杂粮,面食、蔬菜为主,而变成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鸡、鸭、鱼、肉、虾、煎炸、烤炙为主,加之年轻父母对喂养小儿经验不足,不能够使小儿胃肠功能循序渐进的转化,久而久之造成肠胃功能的损伤,形成厌食症。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揭示中医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选用、食疗等方面的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厌食症取得更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临床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喂养不当、先天不足、他病伤脾、情志失调等等。而通过临床中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小儿厌食症的主要原因是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最常见的就是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及高营养的滋补食物,添加辅食不当,零食水果饮料等杂食乱投等等。中医学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运者运其水谷,化者化其精微,脾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则得以敷布全身,濡养脏腑,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发育未完善,运化功能不健全,一旦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则容易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久而久之发生厌食症。 厌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患儿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并伴面色萎黄少华,形体偏瘦,但患儿精神尚好,活动如常;询问家长有明显的喂养不当情况,并排除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病史,此病一般病程较长,多在2个月以上,才可诊断为厌食症。 临床治则治法的确立:目前由于厌食症的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喂养失当所伤,造成的病症主要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健为多,故治以运脾开胃为主,兼有他症者,随证治之。 基本方药:苍术,陈皮,厚朴,藿香,鸡内金,焦山楂;本方以苍术为主药燥湿运脾,张隐庵《本草崇原》曰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苍术味微苦,气芳香性温燥,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而脾性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喜疏而恶郁,苍术正合脾性,用之使脾气舒展自如,运化机能恢复健旺,用为主药;陈皮、厚朴、藿香理气醒脾,和中助运;脾运失健则有积滞存在,故用鸡内金,焦山楂消食导滞。 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①脾运失健伴脾气亏虚:临床表现为长期厌食,没有食欲,伴面色少华,毛发不泽,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大便不调,每每食后作泻,乏力易汗,容易感冒,舌淡苔薄,脉缓无力。故在主方的基础上加用补益脾气之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等;②脾运失健伴胃阴不足:临床表现为长期厌食,伴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小便黄,手足心热,夜卧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多由于素体胃阴不足,过食煎炸食物伤阴,胃失濡润,不能受纳和腐熟水谷,在主方基础之上,加用滋养胃阴的药物,如沙参、麦冬、玉竹、白芍、石斛等。 食治与药治相结合:由于小儿厌食症很大部分是由于饮食不当所引起,故饮食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调节饮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的用药治疗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故在临床治疗时要时时告知家属,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纠正偏食;不吃零食,不过食冷饮、肥腻、黏腻食物,更不要乱服滋补之品;鼓励小儿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小儿拒食时,不必持续劝诱,更不可强迫进食,引起小儿反感,可待其饥饿引起食欲再吃;平素可增加食物品种和花样,从色香味各方面引起小儿的食欲;中医有胃以喜为补的理论,生活中可先从小儿喜欢的食品入手,诱导开胃,待小儿食欲增加后,再慢慢增加其他的食品,最后达到改善小儿食欲,饮食全面平衡的正常状态。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5岁,纳呆厌食4年,家属述自1岁断奶后,由于喂养失调而致患儿长期纳呆无食欲,1天3餐正常饮食无兴趣,只是平素吃些膨化食品,观其精神可,活动正常,唯体形偏瘦,面色萎黄无华,自汗容易感冒,大便偏稀不成形,舌淡红苔白,脉缓无力,

小儿厌食症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小儿厌食症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小儿厌食症是指孩子(主要是3~6岁)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食量明显减少,甚至拒食的症状。厌食时间过长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身体衰弱、抵抗力下降,这样就更容易发生其他疾病,造成不良后果。爸爸妈妈别心急,要改变孩子厌食的症状,还先得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才能事半功倍哦! 常见病因—— 1.饮食习惯不合理 不少家长给孩子吃饭往往不定时,做饭晚了,怕孩子饿,就塞点零食给孩子,巧克力、奶糖、饼干……孩子爱什么就给什么,殊不知,饭前给孩子吃这些零食,恰恰扰乱了孩子消化吸收固有的规律,或是这些食物含蛋白质、糖分太多,影响了孩子正常一日三餐的食欲。 等到了饭桌边,孩子不想吃饭了,家长又采用哄骗、打骂等方法强迫孩子进食,更增加了孩子的厌恶情绪,日复一日,孩子就形成了条件反**拒食,并从而发展成为厌食。 2.环境因素 别小看环境,它的改变也可能影响孩子的食欲。孩子刚刚进入托儿所,陌生环境会使他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影响食欲。另外,孩子疲劳、体重不足或上学功课过重、情绪紧张、天气过热、湿度过高等均可影响神经调节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 3.疾病与*物 胃肠道疾病如腹泻、便秘等都是厌食的常见原因。全身*疾病如小儿结核病及其他慢*感染也常伴有厌食症状。微量元素缺乏、某些内分泌疾病、贫血、寄生虫病也可引起厌食。此外,许多*物如磺**、水杨*制剂、红霉素、氨茶碱、免疫抑制剂、过量的维生素Ad等均可引起食欲减退,长期服用含糖多的*物,或为了断奶长期给小儿服用苦味*也会引起食欲减退。 4.其他: 生活不规律、睡眠不充足、过度疲劳、身体不适等,也是引起厌

食不可忽视的原因哦。 试试这样开发孩子的食欲—— 1.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 孩子进食从小就要定时定量,若是每日3餐,每两餐间的间隔以4~5小时为宜;若每日4餐,每两餐间的间隔以3~4小时为宜。尽量让孩子自己进食,这样能提高他们进食的兴趣。 2.控制零食 要控制孩子的零食及饮料的摄入,必要时,可给小孩吃少量的新鲜果品、*奶或果汁。 3.适当体育锻炼 让孩子多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可以消耗能量,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 4.环境要适宜 吃饭应有稳定而安静的场所和轻松愉快的气氛,愉快的情绪可兴奋大脑皮层的进食中枢,提高食欲。也可在饭前给孩子吃点山楂等**水果,以刺激胃液分泌。 5.捏捏小儿脊 “捏脊”是古代中医的养生保健方法,用于小儿厌食更是效果显著。 (1)先在孩子背部轻揉几下,使其肌肉放松。 (2)用右手拇指沿督脉自大椎穴滑向长强穴,2~3遍。 (3)自下而上,用拇指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要做到随捏、随提、随放、随向前推进。一般捏3~5遍,即结束。 隔天1次,5次为1疗程。 注:督脉位于人体的中轴线,在背后中脊;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长强穴位于*后上3~5厘米处。 6.香囊疗法 通过*物对经络、穴位进行刺激,能达到健脾开胃,和胃消积的作用。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1-6岁的儿童,可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该病可有多种因素引起,中、西医对其病因各有见解。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将详细分析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希望能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指以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至厌恶进食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1]。该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智力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2]。本文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病因分析 1.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中医学认为,脾胃健运才能知饥欲食[3]。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位为脾,其主要病因为脾失健运,胃纳失常。小儿的脏腑娇嫩,脾脏功能尚不健全。喂养不当、情志失调、先天不足、他病伤脾等都会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造成食欲减退

[4]。古代文献中对其病因也有诸多论述[5]:如《灵枢?脉度》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察之官,化物出亦”;《素问?痹论》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五藏别论著》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幼幼集成》中记载“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现代中医研究对其病因也有新突破:周黎黎[6]认为,饮食不当、过用滋补、他脏虚弱、外感六淫、疾病影响和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脾胃阴虚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1.2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喂养方式、自然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影响、疾病感染有关[7]。①喂养方式:出生后4-6个月是婴儿的味觉敏感期,6-7个月是其食物质地敏感期,如果此期间不给婴儿添加各种味道、质地的辅食,其在1岁后往往拒绝新食物。断奶过晚,会使婴幼儿过分依恋母乳而拒绝饮食。摄入食物若过于油腻味重也会使幼儿出现厌食症状[8]。②自然因素:夏季时由于天气炎热且湿度大,会影响孩子的消化液分泌而导致其食欲减退。③精神及社会因素:家长在吃饭时批评责骂儿童,会使其产生焦虑情绪,进食减少,而且家长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④疾病及药物影响:肠道感染、结核、长期便秘、发热等疾病均会使儿童的食欲下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其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造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摘要】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辩证论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研究、根底研究等方法,将小儿厌食症分为食滞内阻、脾失健运、胃阳缺乏、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虫积伤脾6型。治疗上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 敷及注射、推拿疗法、中草药专方专治,西医采用合理喂养与心理引导、西药对症治 疗等方法。小儿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 的以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厌食症/中医药疗法;医学,中国传统;病因;病机;儿童 厌食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病症而言。长期厌食会导致患 者的体质量减少或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是儿童常见的病症。各种急性感染时常伴有短 期厌食;长期厌食者多伴有面色萎黄,体质量不增或下降,肢体消瘦,常有器质或精 神方面的障碍。 一、中医对厌食症的认识 1病因探索 1.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景岳全书?谓:“小儿之疾,非外感风寒,那么内伤饮食〞[1]。?育婴家传育婴秘诀?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2]。由于小儿乳食 不知自节,饥饱无度,或家长缺乏科学喂养常识,片面强调补充高营养、高热量的滋 补类食品,使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或因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调理不当,过食肥甘、生冷或难消化的零食、水果,均可伤及脾胃。胃主受纳,为水 谷之海,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假设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乳食停滞,乃生此玻即?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也说:“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疾者〞。说明乳食壅积, 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不和,终致厌食。总之,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 1.2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皆属缺乏,但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万密斋在?育婴家传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将此总结为“脾常缺乏,肾常虚〞。肺与脾为子母

小儿厌食病因的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病因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近10 年相关文献的回顾,探讨小儿厌食症病因的研究进展,从而对本病症的 病因进行深入了解,为预防小儿厌食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进行合理喂养,促进儿童健康 成长。 【关键词】小儿厌食;病因;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脾胃病,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进食量减少为特征,是儿 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厌食发病率约12~34%[1],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一般预后良好,迁延日久气血生化乏源,往往导致体重减轻,出现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下降等。 1 中医对厌食的认识 古代医籍对厌食的专门记载不多,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恶食”、“伤食”、“纳呆”等范畴。 《诸病源候论》记载:“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能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皆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泻,不能饮食。所 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也。”《杂病广要》曰:“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 胃不和则不思且不化。”《小儿药证直诀•胃气不和》曰:“面晄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婴童百问•第七问》:“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病 位主要在脾胃,多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是主要病机。 王伯岳(《中医儿科学》)认为厌食是由于乳食不节、痰湿滋生、感染诸虫及脾胃虚弱引起,且常常发生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或疾病后。胡天成[2]认为厌食分为虚证和实证,虚证由小儿 素体脾胃虚弱,喂养失宜或病后脾胃元气未复所致;实证为过食生冷瓜果损伤脾阳或外感湿邪,内舍于脾,脾为湿困,郁而化热,湿热滞留中焦,导致脾胃功能失调。马生莲[3]认为, 过食生冷肥厚之品,而损伤脾胃,是主要原因。汤一新[4]指出当代小儿厌食多脾阴不足,其 原因是现代食物结构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小儿阳多阴少的生理特点。李秀亮[5]认为,高能量食品消化后释放出的大量热量,会耗伤脾胃阴津,引起阴虚挟湿 之证。仝伟[6]认为,小儿情绪抑郁,导致肝郁横逆犯胃,而脾胃虚弱。骆常义[7]认为首先小 儿体禀脾胃虚弱,脾胃因素是产生厌食的内在根本重要因素。其次食物因素中,一是喂养不当,过食肥甘厚味;二是调理不当,零食、水果、饮料等杂食乱投,损伤脾胃。三是小儿乳 食不知自节,饥饱无度。再次环境因素,父母溺爱导致孩子任性、耍娇,餐时不进,饭后乱食,干扰了脾胃的正常规律。有的家长对孩子打骂或强行吃,因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拒食。因 为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可引起脾胃功能紊乱而产生厌食。 2 现代医学对厌食病因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1995 年版《实用儿科学》指出厌食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中枢神经系 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病因方面,大多数医家认为 小儿厌食症除了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喂养、心理因素外,与微量元素锌缺乏、胃肠疾病、Hp感染等也有密切关系。 张丽萍等[7]对420 例厌食症患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儿厌食相关因素中单因素有家 长强迫进食、微量元素缺乏、添加辅食延迟及单纯乳汁喂养、缺乏户外活动,多因素回归分 析显示:家长强迫进食为主要因素。陈捷等[8]对422 例厌食症患儿进行分析,夏秋季节天气 炎热为厌食症的高发期,年龄与小儿厌食有明显相关,血清锌元素缺乏、过分依赖牛奶导致 营养失衡会促成厌食;生活方式单调而缺乏户外活动也是重要因素。秦维娜等[9]及江卓成[10]的研究均提示:

厌食症的诊断及治疗

概述 厌食是指较长时期食欲减退或消失的症状。多见于1~6 岁小儿。常见的病因有不良饮食习惯,感染,胃肠道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疾病,以及营养障碍,包括近年较为增多的维生素A、D 中毒等。长期厌食可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 厌食在小儿时期很常见,主要的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 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 因此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 厌食是儿科经常遇到的主诉。要弄清是否确系厌食。有的家长过分要求小儿进食,有时小儿食量变化较大或偏食,可误认为厌食。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详询小儿家庭和学校环境,有无影响进食习惯的因素。 病因 ① 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② 消化道变态反应及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也可导致厌食。 ③ 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 ④锌缺乏和缺乏某些内分泌时,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④ 其他如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以及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淤血。 ⑥近年来较多增加的维生素A和/或维生素D中毒等。出现月经失调或暂停。对身材和体重过份重视,已成为对自己评价的标准。对肥胖极端恐惧,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减轻体重。减肥成为一种习惯,就算体重已是过轻,但仍然把减肥挂在口边。短期间内体重急遽减轻,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的75%至85%以下。 (1)饮食习惯不良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平素给孩子吃较多的零食;夏天摄入冷饮、饮料过多以及吃饭不定时;父母过分注意孩子的饮食情况或常常以强迫手段要求孩子进食等不良因素,均可影响孩子正常食欲。部分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