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可辨证分型

小儿厌食症可辨证分型

*导读:临床中发现,小儿厌食患者逐年增多,但并未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吃零食,特别是糖类食品有关。其实,纠正饮食习惯……

临床中发现,小儿厌食患者逐年增多,但并未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吃零食,特别是糖类食品有关。其实,纠正饮食习惯是一方面,小儿厌食症可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和胃津不足两种。

小儿厌食症,即指小儿对正餐食欲减低或食量减少,或进食时间长,或有择食习惯。这跟孩子的饮食习惯不良有关,不但影响正餐食欲,还会引起微元素与锌的缺乏。久而久之,会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开始拒食,形成心理障碍性疾病。

比较常见的是脾胃虚弱,主要症状是胃纳差,食后腹胀,或便溏、泄泻,面色淡黄,四肢乏力等。对这种症状的治疗和调养,可用三种便捷的熬粥来调节微生态失衡。山药芡实苡米粥,就是用山药、芡实,苡米,加入小米或大米,共熬粥温服。淮山内金粥效果也很好,即是淮山药,鸡内金,小米或大米,共熬粥加白糖服用。还有一种淮山粟米糊,是用等量粟米和淮山药炒黄,再研成细末,温火煮成糊状,加入白糖即可。这三种粥对胃纳不佳,食后腹胀,以及肠胃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另一种是胃津不足,主要症状是消瘦,进食少,大便秘结,

喜食酸物或喜饮水。最简单的方法是服番茄汁或梨粥。番茄汁就是用新鲜的西红柿,洗净挤汁服用;梨粥就是用鸭梨切成小块,然后与粳米共熬粥。还可用冰糖话梅,就是用话梅熬煮,煮熟后捞出果核与果肉,取汁加冰糖服用。

有些验方也很有效,如葡萄干、山楂、鸡内金,都具有补气健胃,消食化积的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还要养成定时进食的习惯,少吃零食,特别是甜食,饭前不宜喝水和饮料。(梁迎春)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中医认为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临床疗效好。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手段众多,注重从整体出发,调理各脏腑的功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自拟汤药、中成药、外敷法、针灸及按摩法等方面对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近况予以综述。 标签: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其病程较长,多为2个月以上[1]。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因素较多,大多数临床医家认为与脾胃失调、纳化失常有关。汤一新等[2]认为小儿厌食以脾阴不足者为多,其原因有三:食品结构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胡爱国[3]通过对300例厌食症患儿的调查,将本病病因分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多病久病,损及脾胃;环境变化,思虑伤脾;暑湿熏蒸,脾阳失展等5种。骆常义[4]总结厌食病因指出,脾胃因素是产生厌食的内在根本因素。徐世军[5]总结李秀亮教授治疗厌食的经验,指出脾胃阴虚是脾胃功能失调在本病中的根本表现。原因多为家长过分溺爱,片面追求高营养,致脾胃负担过重,高热量耗伤脾胃阴津,形成阴虚的病理。陈宣[6]在总结厌食的治法时提到虫阻脾胃亦可致厌食。熊磊[7]提出从肾论治厌食,原因为:脾与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小儿五脏皆虚,肾虚为最;厌食与缺锌互为因果,补肾即可补锌。其观点与先天不足近乎一致。杨华萃[8]总结罗笑容老中医治疗厌食的经验,提出厌食日久,必有瘀滞存在。杨丽娟等[9]总结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与不良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不良、B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疾病与药物因素、气候因素、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2中医药治疗 2.1内治法 2.1.1辨证论治根据厌食症的病机及临床表现,王丽珠[10]将小儿厌食症分为5型:脾运失健证,治以健脾助运开胃;胃阴不足证,宜养胃育阴兼以醒脾;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知识 一、概述: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一般为2月以上。可发于任何年龄,以1 ~ 6 岁为多见,个别可延及学龄期。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本病属于中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二、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有关。微量元素锌参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缺锌时酸的活性下降,因而影响食欲。中医学认为,厌食可由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多病久病、暑湿熏蒸、环境精神因素影响等多种原因引起。《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食欲,致肌瘦。”在众多病因中,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其任意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均,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然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脾胃不和,则水谷精微不得四布以滋养全身,进而出现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不荣等症。患病日久,可致患儿身体瘦弱,正气不足,易感受各种病邪,变生疳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患,严重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三、临床症状及危害: 厌食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拒食、饮食过少、便秘、间断性腹痛、盗汗、消瘦、反复感冒等。可导致腹泻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防御功能差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肠道内菌群失调。同时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厌食若长期发展,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易患各种疾病。 四、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中医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隆。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五、治疗: (一)、辨证论治: ①脾失健运型:婴幼儿多见。症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无味,或食物含蓄口中,久则泛恶欲吐。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少华,精神尚好,舌苔薄白或薄腻,指纹淡紫。治宜健脾开胃,调和气机。方用异功散加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神曲、麦芽、鸡内金、大腹皮、黄芪等。伴便秘者加厚朴、莱菔子;伴呕恶者加丁香、百合、姜半夏、砂仁。 ②脾胃气虚型: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多见。食欲不振,不主动进食,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焦三仙、鸡内金等。 ③脾胃阴虚:多见于学龄前期患儿。唇红口干,不欲进食,食少饮多,面色欠华,夜烦少寐急躁,皮肤失润,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开胃助食。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白扁豆、天花粉、桑叶、乌梅、生甘草、

小儿厌食症可辨证分型

小儿厌食症可辨证分型 *导读:临床中发现,小儿厌食患者逐年增多,但并未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吃零食,特别是糖类食品有关。其实,纠正饮食习惯…… 临床中发现,小儿厌食患者逐年增多,但并未引起年轻父母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吃零食,特别是糖类食品有关。其实,纠正饮食习惯是一方面,小儿厌食症可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和胃津不足两种。 小儿厌食症,即指小儿对正餐食欲减低或食量减少,或进食时间长,或有择食习惯。这跟孩子的饮食习惯不良有关,不但影响正餐食欲,还会引起微元素与锌的缺乏。久而久之,会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开始拒食,形成心理障碍性疾病。 比较常见的是脾胃虚弱,主要症状是胃纳差,食后腹胀,或便溏、泄泻,面色淡黄,四肢乏力等。对这种症状的治疗和调养,可用三种便捷的熬粥来调节微生态失衡。山药芡实苡米粥,就是用山药、芡实,苡米,加入小米或大米,共熬粥温服。淮山内金粥效果也很好,即是淮山药,鸡内金,小米或大米,共熬粥加白糖服用。还有一种淮山粟米糊,是用等量粟米和淮山药炒黄,再研成细末,温火煮成糊状,加入白糖即可。这三种粥对胃纳不佳,食后腹胀,以及肠胃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另一种是胃津不足,主要症状是消瘦,进食少,大便秘结,

喜食酸物或喜饮水。最简单的方法是服番茄汁或梨粥。番茄汁就是用新鲜的西红柿,洗净挤汁服用;梨粥就是用鸭梨切成小块,然后与粳米共熬粥。还可用冰糖话梅,就是用话梅熬煮,煮熟后捞出果核与果肉,取汁加冰糖服用。 有些验方也很有效,如葡萄干、山楂、鸡内金,都具有补气健胃,消食化积的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还要养成定时进食的习惯,少吃零食,特别是甜食,饭前不宜喝水和饮料。(梁迎春)

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分析

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分析 【摘要】厌食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指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属于进食障碍。多发于女性和儿童,发生厌食症后患儿可表现为心理和行为障碍,伴有抑郁心境、情 绪不稳定,甚至存在生理障碍,表现为畏寒、胃胀、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可导致眩晕、 晕厥、疲乏无力。中医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见针对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传统医学上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就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 得效果展开分析。 【关键词】加味益胃汤;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辨证分型 全身性疾病、药物影响、缺乏微量元素、气候影响、喂养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小儿出现厌 食症。小儿厌食症又称为消化功能紊乱,多出现在3-6岁之间,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 不振、腹泻、便秘等情况,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消化内科综合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 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因该方法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治疗时间长,依从性较低,因此 效果欠佳[1]。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利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厌食症逐渐取得了广泛关注。本 文就小儿厌食症中医病症、病因进行分析,探讨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1 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 传统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多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多病久病,损伤脾胃等因素引起。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虚赢》中提到“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广要》也提出,“脾不和 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这也显然说明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事实上,小儿的脏腑本身比较娇嫩,形气不足,脾常不足,因此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常 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儿食欲减退[2]。 首先,因很多家长缺乏合理、科学的喂养知识,小儿喜欢进食肥甘油腻的食物,家长认为只 要孩子爱吃能吃就是最好的,最终导致小儿严重偏食,胃肠受损、脾失健运产生厌食的情况。其次,因小儿多病或久病,并损脾气、耗伤胃阴,导致脾运维纳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厌食。 同时,因小儿先天身体虚弱再加上缺乏合理、科学和充足的后天喂养,患儿往往脾胃虚怯, 食欲不佳[3]。当然,不宜的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肝运失调、气机不畅、横逆范胃的 关键。 2 小儿厌食症中医辨证分型 小儿厌食症主要以厌食为主要临床特征,脾胃不和、脾阴不足及脾胃气虚均会引起厌食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厌食”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 脾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阴虚型三类[4]。脾胃不和者多表现为不思食,或食之无味拒 进饮食,身体偏瘦,而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滑有力。胃阴不 足者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不润,大便于结,舌苔光剥,舌红少津,脉细。脾胃阴 虚者面色萎黄,精神差,疲倦,厌食,拒食,大便夹不消化食物残渣,便质烂,汗多,舌苔 薄净或薄白,脉无力。 3 加味益胃汤方解 针对脾胃阴虚型患者可给予加味益胃汤治疗,方药组成沙参、麦冬、玉竹、川贝母各10g, 生地、石斛、元参各15g,芦根、蜂蜜各30g以水煎煮,1剂/d,分早晚温度,连续治疗8周。针对胃痛患者可加减10g槐仁或15g丹参。方药中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等症状治疗。麦 冬具有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5]玉竹味甘微苦,性平微温,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筋脉挛痛、养阴润燥的效果,《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提到“治秋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 【导读】一些妈友说宝宝有一段时间总是不喜欢吃东西,甚至抗拒吃东西,其实这就是小儿厌食症。儿童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而营养的汲取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但是小儿厌食症阻碍了人体的汲取营养。小儿厌食症是什么?我们一起看看。 小儿厌食症是什么?小儿厌食症指的是孩童长时间出现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多发于3岁到6岁的孩童身上。一般来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症状有很多,包括呕吐、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便秘、腹痛腹泻和便血等症状。小儿厌食症多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和多种慢性疾病等都会导致小儿厌食。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小儿厌食症是什么? 1、大多数的厌食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零食过多、餐前饮用大量饮料、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如边听故事、边看电视边吃饭)等等不良的习惯,可以扰乱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患儿食欲减退。 2、家长长期强迫进食的恶果。这些家长他们常常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体重增长不快,进食量过小等,强迫小儿进食。大大影响了小儿的情绪,产生了“进食等于受罪”的错觉,并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性拒食,最终发展成厌食。 3、多种急、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厌食。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心功能不全以及消化道淤血,以及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4、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导致小儿厌食。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维生素A或维生素D服用过量导致中毒,也会引起小儿厌食。 5、缺锌也可导致厌食。若厌食的小儿找不到其它可以解释的原因时,可做血锌或发锌的浓度测定。 为了避免小儿患厌食症,家长需要让小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餐前不吃零食,专心用餐,不偏食不挑食;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强迫小儿进食,以免小儿对进食产生恐惧,导致厌食。 小儿厌食症的症状 儿童成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吸收,营养吸收主要依靠食物供给。但是却又一些幼年儿童出现长时间的食欲不振、少食抗食的等现象,这就是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影响着孩子营养的吸收,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才能尽早采取措施治疗小儿厌食症。下面我们看一下小儿厌食症的症状。小儿厌食症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小儿食欲减退抗拒进食,除此之外,厌食症患儿还会出现频繁呕吐、便秘、腹胀、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小儿厌食症其实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只是一种症状。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小儿厌食症会有一系列症状表现,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小儿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如下: 积滞不化:患儿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 脾胃气虚:患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 胃阴不足:患儿口发干,宁愿多喝饮料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 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症状表现也不一: 1、由于乳食喂养不当引起的厌食症,患儿常吐奶,口中有酸味,脘腹胀满,大便酸臭,舌质红、苔白腻。患儿常呕吐酸腐食物残渣,按压腹部可感到剧痛,大便腥臭,舌苔白腻,指

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论治

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论治 【摘要】将小儿厌食症分为湿食里滞、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营卫不和、肝胃不和5型辨证施治,并加用针刺四缝穴,疗效显著。并附案例说明论证。 【关键词】厌食症;小儿;辨证论治;四缝穴 1 湿食里滞型症见:厌恶进食、脘腹胀满、口臭、汗多、烦躁不宁、大便臭秽或干结便秘,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沉带滑,或指纹紫红。针刺四缝穴粘液多而稠。多由喂养不妥,饮食内伤,水谷无从化生精微,致使湿食积滞于内,以致脾失健运,胃难纳谷。治拟消导化滞,运脾燥湿。方选董氏开胃散加减:胡黄连、五谷虫、川厚朴、青皮、陈皮、茯苓、莱菔子、连翘、枳壳、炙鸡内金、谷芽、麦芽等。暑湿困阻那么加藿香、佩兰、六一散、砂仁;假设腹满微硬、大便秘结者,那么加槟榔、木香、枳实、小青皮等。案例1 史某,男,10岁,2003年6月28日初诊。厌食1年余,恶心口臭,进食量少(150 g/d),挑食偏食,面黄少华,形体偏瘦,轻度鸡胸,肋骨外翻,两便尚调,舌质红苔黄腻,两脉濡带小滑。针刺四缝穴4指有粘液。证属湿食里滞,脾失健运。先拟芳香化湿、消滞健脾之法:藿香10 g、川厚朴6 g、胡黄连3 g、炒五谷虫10 g、炒神曲10 g、炙鸡内金9 g、炒枳壳6 g、姜竹茹9 g、炒莱菔子10 g、连翘10 g、生谷芽15 g、生麦芽15 g,7剂。7月5日二诊:药后胃和,呕恶未作,纳谷渐增(250 g/d),舌

红苔微腻,脉细软。针刺四缝穴仅1指有粘液。湿食渐化,脾运尚弱,上方去竹茹,加佛手6 g,7剂。7月12日三诊:胃开纳馨,眠安便调,舌苔根部微腻,两脉细和。针刺四缝穴无液。食欲已振,脾气尚虚,予藿香10 g、太子参9 g、白术10 g、茯苓10 g、砂仁3 g、白豆蔻3 g、白扁豆10 g、炙鸡内金9 g、炒枳壳6 g、木香6 g、炒莱菔子10 g、连翘10 g,7剂,益气健脾助运以善其后。按:患儿厌食已久,恶心苔腻,针四缝穴液体粘稠,已显湿食里滞,日久化热,阻于脾胃,纳运失司,形体消瘦,将成疳证。急选胡黄连、五谷虫、神曲、鸡内金、莱菔子、连翘清热消食化滞;藿香、川厚朴芳香化湿。湿热食滞俱化,那么脾运复健,胃能纳谷也。经统计该型患儿约占就医厌食儿的80 %左右。大体方乃从董廷瑶教授治疳三验方之甲方衍化而成,针对湿食里滞型患儿有显著疗效。 2 脾胃气虚型症见:不思进食、面色少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食少便多或大便夹不消化物,舌淡胖嫩、苔薄白润、脉濡细软,或指纹淡红,未过风关,山根常现青筋。素体脾胃气虚,运化无权,不能及时腐熟水谷。治拟益气健脾、助运醒胃,但又不可壅补。患儿运化力薄弱,过补那么更呆胃,宜补运兼施。异功散加味: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砂仁、神曲、山楂、鸡内金、谷芽等。夏令兼感暑热加藿香、佩兰、黄连;腹痛泄泻加煨木香、炒扁豆、炮姜;苔腻便烂加苍术、炒薏苡仁等。案例2 黄某,女,10岁, 2003年5月24日初诊。厌食已9年,食欲不振,进食缓慢(100 g/d)。形体羸瘦偏

最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辩证论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研究、基础研究等方法,将小儿厌食症分为食滞内阻、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虫积伤脾6型。治疗上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及注射、推拿疗法、中草药专方专治,西医采用合理喂养与心理引导、西药对症治疗等方法。小儿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厌食症/中医药疗法;医学,中国传统;病因;病机;儿童 厌食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而言。长期厌食会导致患者的体质量减少或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各种急性感染时常伴有短期厌食;长期厌食者多伴有面色萎黄,体质量不增或下降,肢体消瘦,常有器质或精神方面的障碍。 一、中医对厌食症的认识 1 病因探索 1.1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景岳全书》谓:“小儿之疾,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1]。《育婴家传育婴秘诀》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2]。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饥饱无度,或家长缺乏科学喂养常识,片面强调补充高营养、高热量的滋补类食品,使饮食结构不合理,损伤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或因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调理不当,过食肥甘、生冷或难消化的零食、水果,均可伤及脾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司,升降失调,乳食停滞,乃生此病。即《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幼幼集成·伤食证治》也说:“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疾者”。说明乳食壅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不和,终致厌食。总之,饮食因素是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 1.2 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皆属不足,但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万密斋在《育婴家传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将此总结为“脾常不足,肾常虚”。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脾之运化,赖肺之宣发敷布,精微方能濡养全身;肺之主气,赖脾之运化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小儿“脾常不足”,则肺气亦弱。若患泄泻、肺炎或其他传染病后,体虚,正气亏之,伤及脾胃,或病后失于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可致长期厌食。 1.3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先天不足的婴儿,古称“胎怯”或“胎弱”,多见消瘦、胃肠薄弱,出生后,往往不欲吮乳。后天如失于调养,每易造成脾胃虚弱,不思乳食,难以喂养。诚如《小儿药证直诀·胎怯》所言“生下面色无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无血气,时时哽气多哕,目无精彩”。 1.4 情绪变化,精神因素小儿“肝常有余”,娇生惯养之小儿,所欲不遂,动辄哭闹要挟,久则性情乖张,易养成易怒易暴的恶习。且独生子女性多娇态,稍违其意则哭闹不止,或自生闷气,致肝失疏泄,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厌食;或因生活环境改变,情志不畅,思虑伤脾,脾虚不适而致厌食。万密斋认为:“盖儿初生,性多执拗……,易使怒伤肝气生病”,均说明“怒伤肝”。因此,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上,饮食指导和情绪疏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 作者:刘书琼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1期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医药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23-01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多因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过食肥甘、生冷杂物,喂养不当或久病后中气未复所致。小儿厌食症直接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该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3岁;病程平均2个月。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86年拟定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拟定。主要症状:厌食、甚则拒食,面色萎黄,消瘦,身热盗汗,躁动不安,大便干燥或泄泻臭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滑数或细数。临床分为心脾积热、脾虚湿泛、虚火上浮、心火上炎4型。 2、辨证论治 2.1心脾积热型纳食不香,食少饮多,面色萎黄,口唇干裂,舌头吐弄露于唇外,大便千,小便短黄。舌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治以清心泻火,养阴和胃,方选加味泻黄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药用栀子、葛根、石斛、粳米、荷叶、丹皮、当归、白芍、柴胡、薄荷、钩藤、蝉蜕。

2.2脾虚湿泛型面色少华,形体偏瘦,食不知味,伴嗳气冷恶,脘腹胀满,大便不畅。苔多白腻或微黄;脉细缓。治以健脾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药用藿香、厚朴、姜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草蔻仁、柴胡、炒枳壳、醋香附、川芎、甘草、钩藤、蝉蜕。 2.3虚火上浮型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或啼哭切齿,骨软瘦弱,头发黄干稀疏,舌边尖红苔黄,脉沉细数,方用大补阴丸加味,药用:焦柏、知母、生地、龟板、柴胡、黄芩、法夏、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沙参、麦冬、五味子、钩藤、蜱蜕。 2.4心火上炎型 颜面红赤,躁扰心烦,睡眠惊恐,时时咬舌,小便短赤,舌尖红脉细数,方用清心莲子饮合小柴胡汤加减,药用竹叶、莲子心、柴胡、茯苓、法夏、钩藤、蝉蜕、车前子、仙鹤草、生鸡内金、槟榔、蒲公英。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恢复到正常水平:好转,食欲好转,食量有所增加,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在继续治疗过程中;无效:食欲未见改善,食量也未增加。 3.2治疗结果治愈4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4、典型病例 殷某,男,6岁,于2009年8月10日初诊,其母述平素喜食辛辣香燥之品,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时时咬人,大便干,小便短赤,并伴见厌食、消瘦、潮热、盗汗、咽红干痛,舌尖红无苔,脉细数。中医诊断:厌食症。辨证分型:阴虚肝热证,治则:养阴生津,清肝和胃。处方:沙参10g,石斛10g,乌梅10g,川黄连3g,木香10g,柴胡10g,黄芩6g,姜半夏 10g,槟榔10g,炒莱菔子10g,蒲公英10g,钩藤10g,蝉蜕5g,甘草10g,炒鸡内金10g。煎服3剂。2诊: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改善,厌食、潮热盗汗、大便干、小便短赤症状减轻,患者经治疗全身情况好转,脾运失健之象明显,故投以和脾助运之剂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g,法夏10g,姜厚朴10g,云茯苓10g,车前子10g,仙鹤草10g,草寇仁10g,槟榔10g,炒莱菔子10g,炒鸡内金10g,焦山楂10g,钩藤10g,蝉蜕8g,白头翁10g,6剂,水煎,每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体会 小儿厌食症目前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近20年来尤为突出,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由过去的五谷杂粮,面食、蔬菜为主,而变成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鸡、鸭、鱼、肉、虾、煎炸、烤炙为主,加之年轻父母对喂养小儿经验不足,不能够使小儿胃肠功能循序渐进的转化,久而久之造成肠胃功能的损伤,形成厌食症。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揭示中医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选用、食疗等方面的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厌食症取得更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临床中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喂养不当、先天不足、他病伤脾、情志失调等等。而通过临床中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小儿厌食症的主要原因是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最常见的就是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及高营养的滋补食物,添加辅食不当,零食水果饮料等杂食乱投等等。中医学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运者运其水谷,化者化其精微,脾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则得以敷布全身,濡养脏腑,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发育未完善,运化功能不健全,一旦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则容易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久而久之发生厌食症。 厌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患儿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并伴面色萎黄少华,形体偏瘦,但患儿精神尚好,活动如常;询问家长有明显的喂养不当情况,并排除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病史,此病一般病程较长,多在2个月以上,才可诊断为厌食症。 临床治则治法的确立:目前由于厌食症的病因多为饮食不节、喂养失当所伤,造成的病症主要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健为多,故治以运脾开胃为主,兼有他症者,随证治之。 基本方药:苍术,陈皮,厚朴,藿香,鸡内金,焦山楂;本方以苍术为主药燥湿运脾,张隐庵《本草崇原》曰凡欲运脾,则用苍术,苍术味微苦,气芳香性温燥,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而脾性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喜疏而恶郁,苍术正合脾性,用之使脾气舒展自如,运化机能恢复健旺,用为主药;陈皮、厚朴、藿香理气醒脾,和中助运;脾运失健则有积滞存在,故用鸡内金,焦山楂消食导滞。 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两种类型:①脾运失健伴脾气亏虚:临床表现为长期厌食,没有食欲,伴面色少华,毛发不泽,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大便不调,每每食后作泻,乏力易汗,容易感冒,舌淡苔薄,脉缓无力。故在主方的基础上加用补益脾气之药,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等;②脾运失健伴胃阴不足:临床表现为长期厌食,伴口干多饮,大便干结,小便黄,手足心热,夜卧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多由于素体胃阴不足,过食煎炸食物伤阴,胃失濡润,不能受纳和腐熟水谷,在主方基础之上,加用滋养胃阴的药物,如沙参、麦冬、玉竹、白芍、石斛等。 食治与药治相结合:由于小儿厌食症很大部分是由于饮食不当所引起,故饮食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调节饮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基础上的用药治疗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故在临床治疗时要时时告知家属,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纠正偏食;不吃零食,不过食冷饮、肥腻、黏腻食物,更不要乱服滋补之品;鼓励小儿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小儿拒食时,不必持续劝诱,更不可强迫进食,引起小儿反感,可待其饥饿引起食欲再吃;平素可增加食物品种和花样,从色香味各方面引起小儿的食欲;中医有胃以喜为补的理论,生活中可先从小儿喜欢的食品入手,诱导开胃,待小儿食欲增加后,再慢慢增加其他的食品,最后达到改善小儿食欲,饮食全面平衡的正常状态。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5岁,纳呆厌食4年,家属述自1岁断奶后,由于喂养失调而致患儿长期纳呆无食欲,1天3餐正常饮食无兴趣,只是平素吃些膨化食品,观其精神可,活动正常,唯体形偏瘦,面色萎黄无华,自汗容易感冒,大便偏稀不成形,舌淡红苔白,脉缓无力,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引言: 小儿厌食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厌食、口味偏好等症状。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儿童患上厌食症,给他们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严重影响。而在治 疗厌食症的过程中,中医保健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治疗,可以有效 改善脾胃功能,调整体质,促进食欲,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将结合临 床案例,观察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 的参考。 一、中医对于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中医认为,脾胃是生化之源,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代谢。当脾胃功能失调、 脾胃虚弱时,容易导致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中医认为小儿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厌食症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增进食欲。中医保 健疗法主要通过药膳调理、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结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来改善脾 胃功能,促进食欲增进,从而治疗小儿厌食症。 1. 病例介绍 患者王女士,女,3岁,因“厌食”于某医院就诊。患儿平素体质瘦弱,食欲不振, 口味偏好,出现厌食症状。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 2. 治疗过程及观察 患儿经过详细的中医辨证分型,确诊为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医生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特点,采用中药调理联合中医药膳调理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配合适量的针灸、 按摩等中医保健疗法,全面调理脾胃功能,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调配了符合她口味的 中药药膳。 初次治疗后,患儿出现了一定的改善,开始逐渐接受了中药药膳,并且食欲明显增加,开始尝试各种新的食物。之后的治疗中,医生不断调整中药药膳的配方,继续加强中医保 健疗法的治疗,逐渐调理她的脾胃功能。经过约3个月的治疗,患儿的食欲明显好转,体 重逐渐增加,精神状态良好,基本康复。 经过3个月的中医保健疗法治疗,患儿的厌食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食欲恢复正常, 体重明显增加,精神状态良好。患儿的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有明显提 升。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 育和身体健康。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 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 考。 1. 研究背景 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 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 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 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 状。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 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儿入组后,根 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 量等。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 改善。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对小儿厌食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通过调理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中医药可以有效改善小儿的食欲和体重增长情况,同时改善患儿的情绪状

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

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120例,口服山麦健脾口服液治疗;观察组150例,口服王氏保赤丸治疗。观察2组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儿症状、食欲和食量的变化。结果:2组患儿治疗后的症状、食欲和食量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王氏保赤丸能改善小儿厌食症的症状以及患儿的食欲和食量,适于临床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clinical efficacy of Wang’s Baochi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orexia with spleen-stomach dampness-heat. Methods:Two hundred and seventy cases of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120 cases,orally taking Shanmai Jianpi oral liquid)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150 cases,orally taking Wang’s Baochi pill). The efficacy and the changes in symptoms,appetite and capacity for eating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symptoms,appetite and capacity for eating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improve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Wang’s Baochi pill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children anorexia and the appetite and capacity for eating and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anorexia in children;Wang’s Baochi pill;Shanmai Jianpi oral liquid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以脾胃湿热型为多。长期厌食会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贫血、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和发育。对小儿厌食症,临床多通过补充微量元素来治疗,但效果不佳。笔者分别采用王氏保赤丸和山麦健脾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湿热型),观察、比较它们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全部病例27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0例,男71例,女79例;年龄3岁的20例;病程1年的11例。对照组120例,男56例,女64例;年龄3岁的16例;病程1年的25例。全部270例患儿的主要症状均为纳呆,拒食、不食或少食蔬菜,消瘦,腹胀和便秘等,多数患儿易患外感和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症状、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辨证分型 脾胃湿热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表现[1]为:不思进食、厌恶进食甚至拒食;口渴不欲饮;肢体倦怠;口臭;时有恶心,甚或呕吐;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

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九章 中医儿科五官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积滞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疾病,以脘腹胀满、嗳气酸腐、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临床特征。西医学的小儿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述症状者,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一、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 积滞为小儿常见病。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病,为伤乳,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乳凝块;幼儿发病者,为伤食,多有较明显饮食不节病史,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食物残渣,且多有酸腐味。证候以辨虚实为主,病程较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脘腹胀满喜按,神疲形痩,多属虚中夹实证;纯属虚证则少见。 临床治疗,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积轻而脾虚甚者,则补中兼消。 第二节厌食 厌食,是指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所致的疾病,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临床特征。西医学的厌食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一、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 厌食的辨证重在区别以脾的运化功能改变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不足之为主。脾失健运证除厌食外,其他症状不多,无明显虚象;脾胃气虚证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等气虚征象;脾胃阴虚证伴口舌干燥、食少饮多等阴虚征象。若因症状不多而辨证困难时,可重点从舌象分析证候。 临床治疗,采用运脾、健脾、养胃之法,分别论治。对于小儿,需注意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消导不宜过峻,燥湿不宜过寒,补益不宜呆滞,养阴不宜滋腻,以免损脾碍胃,影响纳运。

健儿消食口服液含有黄芪,能益卫固表,含有黄芩、麦冬,有一定的清热作用,可用于兼有手足心热、自汗者。复方消食茶含有薏苡仁、小槐花等,偏于健脾利湿,可用于兼有便溏者。 第三节鼻渊 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疾病有上述表现者,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一、证候类型与治则治法 鼻渊的辨证主要辨新久、分虚实。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以实证多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可见肺经风热证、胆腑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等。邪盛迁延,伤及正气,可致实中夹虚,易患感冒,反复发作。久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多因邪毒久蕴,凝聚鼻窍,伤及肺脾而致,可见肺气虚寒和脾气虚弱。 新病治疗以通窍、清热、祛湿为主,辨别病位所在,重在调和肺、脾胃、肝胆等脏腑。久病慢性改变,又应注意益气或温补。

儿童厌食症的治疗与护理文献综述

儿童厌食症的治疗与护理文献综述 前言 厌食症是指儿童时期非疾病因素而出现较长时期的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见于1~6岁的儿童,发病率约为12%~34%,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末秋初多见。儿童厌食症虽然不是重病,但是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日久将会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发育迟缓,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近年来儿童厌食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对近年有关儿童厌食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进行综述。 一、儿童厌食症病因分析综述 中医认为,儿童厌食症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在脾胃,治疗多以调理脾胃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食欲是由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两个调节系统控制,其中存在葡萄糖感受器,故过食高糖物质易产生饱感。石炎等人在2008年《中外医疗》期刊上发表的“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探讨”一文中,将厌食症的病因归纳为不良饮食习惯、疾病的影响、身体缺少微量元素三个主要原因。曾章国通过对96例患儿和同期96例健康儿童对照,认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和铁、锌缺乏及铅水平升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者发现,婴儿时期饮食结构单一,未及时添加辅食,会影响到消化腺的分泌,也是儿童厌食症产生的原因。 综合各家观点分析,不良饮食习惯是儿童厌食症的最主要病因,此外,疾病因素、微量元素缺乏、心理因素也是儿童厌食症的病因。 二、儿童厌食症治疗方法综述 1、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厌食症的方法有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内治法又包括辨证施诊、经验用方、古方化裁,总的来说就是采用中药汤剂或者散剂等,让患儿口服进行治疗,常用方剂有养胃增液汤、平胃散、香砂六君汤、桂枝汤等。外治法包括推拿疗法、针灸疗法、耳压疗法、敷贴疗法、联合外治,常用方法有揉中脘与足三里、捏脊、针灸四缝穴与足三里、经皮敷贴给药、穴位敷贴与针灸结合治疗等;内外合治法是指内服药与外用药或推拿疗法等相互结合治疗,常用方法有外用穴位敷贴加口服中药治疗法。 2、西医疗法 针对胃肠动力障碍者,可以采用胃肠动力药,比如胃复安、吗丁啉混悬剂;针对微量元素缺乏者,可以根据检测结果予以治疗,缺锌者给予硫酸锌、葡

小儿推拿常见病

小儿推拿常见病总结 一、感冒 (一)概论:是一种外邪侵犯人体引起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热、流涕、喷嚏、咳嗽为主症。 (二)小儿脏腑娇嫩,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因为小儿脾气常不足,所以感冒以后多有痰症、积滞。 (三)病因病机:冷热失常、正气不足。小儿感冒以风邪为主,常夹带寒、热、湿、燥邪。 (四)分型 1.风寒感冒 ①症状:头痛、怕冷、发热无汗、流清涕、咳嗽,咽喉不红肿(鉴别重点),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②治则:驱寒解表 ③治法:推天门,推坎宫,推风池,拿风池,清肺经,推大肠,揉太阳,掐揉总筋,分推大横纹,推三关、退六腑,揉膻中,揉肺腧。 灸印堂5分钟、风池10分钟、大椎10分钟 (每日一次,有条件的二次,5天一个疗程。叮嘱家长避免小朋友受凉,如果长期易感冒,可以来进行保健调理) 2.风热感冒 ①症状:头痛、发热重、怕风、有汗(少汗)、流浊涕、咳嗽,咽喉红肿痛,咽干口渴,舌质红、舌苔薄黄,指纹浮紫。 ②治则:发汗解表 ③治法:推天门,推坎宫,推风池,拿风池,清肺经,推大肠,揉太阳,掐揉总筋,分推大横纹,推三关、退六腑,揉膻中,揉肺腧。 灸曲池、合谷、少商(泄法一侧5分钟) (每日一次,有条件的二次,5天一个疗程。叮嘱家长避免小朋友受热,适当降温) 3.暑邪感冒 ①症状:发热无汗,头昏、头痛,困倦、胸闷、心烦,食欲不振(少量患儿有呕吐、腹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腻,指纹色紫,滞留不消。 ②治则:清署解表 ③治法:推天门,推坎宫,推风池,拿风池,清肺经,推大肠,清天河水,掐揉总筋,分推大横纹,推三关、退六腑,揉大椎,揉三阴交,揉阴陵泉。 灸阴陵泉、足三里、肺腧(泄法一侧5分钟) (每日一次,有条件的二次,5天一个疗程。叮嘱家长避免小朋友受热,减少户外活动,适当降温) 4.时邪感冒(流感) ①症状: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怕冷、无汗或汗出仍身热,头痛、心烦、全身疼痛,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 ②治则:清热解毒 ③治法:推天门,推坎宫,推风池,拿风池,清肺经,推大肠,清天河水,掐揉总筋,分推大横纹,推三关、退六腑,清心经,清肝经,掐老龙。 (每日一次,有条件的二次,5天一个疗程。叮嘱家长注意通风透气,避免小朋友在治疗期间接触人流密集的地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