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现在修辞里比喻、排比、婉曲等修辞手法;追求“气、韵、神”的审

美特征,体现在修辞里的夸张和拈连;体现“意象”的审美特征。

2.汉语词语修辞中的文化因素

第一,词语构成要素中的文化背景。如汉语中有关“胡”的词语“胡来、胡诌、胡闹、胡话、胡作非为”,跟“胡”这个词出现的

背景有很大关系,胡是北方匈奴自称,引申为“乱”。又如“风骚”一词义为“诗文创作及其风韵”,发展为“诗文华美俏丽”进而演

变为“放荡的妇女”。词语“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来源于重阳节九月九日遍插菊花,过了九日,就成了“明日黄花”。第二,词语引申义的文化背景。如“红”原是中国古代高官官服的

颜色“红紫色”,引申为“顺利、成功、受欢迎”,现代汉语中有“走红、红起来了、红得发紫”等都跟这一文化背景有关。又如把

战争术语用于组织生产、科研、建设,还有“左”和“右”,“右”原指地位高,“无出其右”,当时的社会尚右而卑左,所以才有词

语“左迁”“想左了”;古时的礼制为客尊坐左边,引申为“以左为尊”,所以体现在语序上“右贤左戚”,现代汉语“左邻右舍”和“男左女右”。第三,词语比喻义中的文化元素。如“吹牛”。第四,词语的典故义中的文化因素。如“杏林”指医学界,源于三国

东吴名医董奉,而“杏坛”指教育界,源于孔子。

1.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现状

对外汉语修辞研究是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起步相对于对外汉语领域内的其他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8月,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举行了第一届对外汉语修辞国际学术研

讨会。2004年10月,在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举行了第二届对外汉语

修辞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在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

学院举行了第三届对外汉语修辞国际学术研讨会。陈汝东(1999)认为,对外汉语修辞教学是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外国人学习汉语修辞以

及运用汉语同中国人进行修辞交际的修辞学。

现阶段,修辞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汉语修辞是汉文化和汉语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汉民族的民族心理、价值

审美等方面,具有较为复杂的内涵,不单单是掌握了汉语的语音、

词汇、语法就能完全掌握的,它还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

知识。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修辞也贯穿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际上,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特别是成年的学习者,往往会感觉到修辞内容对他们来说是一大障碍。因为在学习汉语修

辞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会不自觉地运用本族文化

和本族观念来理解汉语修辞内容,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让学生出现

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和运用上的偏误。从教材资料的角度看,修辞作

为汉语本体研究的一部分,自然是讲授现代汉

语的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教授现代汉语的对外汉语的相关教材中修辞却被忽视,很难发现专门讲授

汉语修辞的章节。国内开设对外汉语课程的院校中,开设专门的修

辞课程的也是寥寥无几,这和目前各种教学大纲对学生修辞知识的

要求不相匹配,无法满足学生提高汉语修辞能力的迫切要求。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汉语学习者获得用汉语交际的能力,语句通顺,语义明确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修辞学中消极修辞的

具体要求,是积极修辞的基础。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逐步深入,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修辞教学任务。如在中级阶段培养学

生熟练使用常用句式和表达手段,加强的近义词和同义词在语义和

用法上的辨别训练,到高级阶段更多地注意从汉民族文化的背景理

解汉语修辞的独特表达方式,使学生掌握的修辞知识能够切实为提

高其汉语表达能力服务。其次,要强调文化性,把修辞教学和汉民

族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

背景的留学生,因此要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和认识

特点的差异,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的特点。不如

在讲解到中国的饮食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出一类专门和“吃”有关

系的惯用语,如“糊口、混饭、饭碗、吃老本、吃得开、吃豆腐、

吃小灶、吃香、吃亏、吃醋”等等。之一总结生动有趣,学生记忆

起来也增加了很多乐趣。第三,感性认识和能力训练有机统一。在

教学中,教师应该加深学生对汉语修辞的感性认识,出了要生动讲

解课文中的修辞格、近义词的选择;变式句的价值等等,还要到现实

生活中去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充实授课内容。最后,要分阶段引进

修辞教学。在初级阶段,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汉语修辞意识上,这

对于留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对修辞教学内容的

处理,不能抽象地讲解理论,而要通过感性的方法,巧妙地设置生

动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并通过语境掌握语言的

使用特点。而在中高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语言实践经验,也开始对修辞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这时应该逐渐系统地培养学生

的修辞能力,完善学生的修辞格知识,同时知道学生有意识地将修

辞运用于写作,能用汉语进行流畅、自如的书面表达,增加表达方

式的多样性和语言的感染力。

3.修辞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文化是影响与制约言语修辞,特别是涉外修辞的重要因素。要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在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因素,特别是修辞文化因素。

词语的文化义在不同民族中会千差万别,讲话、写文章必须仔细顾及这些细

微差别,否则交际双方不会称心如意,融洽无间。正如韩礼德所说:“对于语言学家来说,语言之间的共性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

应该是它们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如:“莲

花(lotus,lotusflower),汉语中有:“和睦相怜,多子”等文化义,“莲”与“连、联、怜”谐音,还可用来象征“恋爱、婚配、结婚、联姻”等喜事。西方送一支莲花,要么表示人与人之间有误会,要

么表示断绝往来。可见差异很大,要特别注意,不小心会造成严重

隔阂。在交际中还要注意得体地选择交际双发习用的词语、句式和

表达方式。“交际文化”既是修辞的出发点,也是修辞正确与否、

效果好坏的重要根据之一。如果修辞选择时忽视文化背景,可使交

际这遭遇“无从落笔”或“难以启齿”的尴尬场面。如汉语里用

“快活得像活神仙”来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英语里同样存在,但是英语里是“快乐得像蟋蟀”,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这里就需

注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修辞现象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以不致

造成理解障碍。

交际文化从功能的角度将文化置身于语言教学之中,带动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范围的理论研究,而修辞文化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也深受其影响。有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就是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将文化教学渗透、融化在语言教学之中。这与我们谈到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一致的。

本文主要阐述了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汉文化,而修辞文化作为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汉文化中的修辞文化、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现状、修辞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修辞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文中详细说明了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和汉语词语修辞中的文化因素,从而看出修辞文化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又从实际出发,探讨了现阶段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现状及修辞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每月一家 2007.091 文学教育 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共同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同样包括这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关于汉语语言教学,目前已经有许多系统而优秀的成果,随着汉语和汉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随之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地理》、《中国文学》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相应的文化课。这些文化知识对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了这种文化课上系统的文化教学,我们认为,文化教学还有很多是应该而且可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的。 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和文化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因为汉语的词汇里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这里要谈的就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文化的界定。季羡林先生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包括表层的 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礼仪等,深层的精神文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即文化的精神内核。 以上两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层次的。表层的物质文化教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应侧重于表层物质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教学则难度较大,因为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到了中高级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就文化教学的阶段性而言。(这种划分只是就总体原则侧重点而言,实际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授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体现。)不管表层物质文化还是深层精神文化,可以说都离不开词汇的教学。这是因为语言中的词汇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因此,从词汇中可以反应很多文化要素,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来传授文化知识。下面结合实例分阶段讨论一下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衔接。 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 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遇到“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精神内容的教学,比物质文化的教学困难得多,除了讲授词汇和成语的表面意义之外,还要介绍较深层次的引申意义。比如不同文化对同一动物不同的隐含意义,大家所熟知的“狗”在东西方文化中就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样在介绍到相关词或熟语时就要介绍相关的隐含义;同样的例子还有对“鼠”的不同态度,中国文化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贼眉鼠眼”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衔接 石 瑛 硕士论坛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铸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z}。这也影到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草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的说法,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C.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族民族文化传承之根本:汉语 汉语作为中国第一大语言,近几年更是受国外友人的追捧,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也跟着推向了世界发展的前端,成了除英语外的热门必备语言之一。汉语博大精深,那么,你想知道汉语文化的根源吗?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汉族文 化吧! 汉语(Hànyǔ)又称中文,是中国汉民族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全境、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掸邦、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通用少数民族语言。 汉语属汉藏语系,为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书面古代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目前全球有六分之一人口使用汉语作为母语。汉语口语有官话、粤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闽语等七种主要汉语方言。 分布地区

汉语方言分布 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如马来西亚等)。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历史沿革 上古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汤志祥 0.0.导言 0.10.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 而且 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同时出现了巨大变革。那场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发了意识形态和语言生活从量到质的跳跃性变化。 0.20.2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 表达 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 0.30.3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 点。 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1[1])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2[2],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⑴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1.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1) ——外延和规模 1.1 1.1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打 从有 文字(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凡语”、“通语”(两汉)——“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史记》(西汉)——“诗”、“变文”(唐)——“词”、“话本”(宋)——“杂剧”(金元)——到“小说”、“戏曲”,(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 1[1]十大方言:指在传统划分的北方、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言外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 2[2]本文的粤语词语主要指通行于穗港澳三地的词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通行于香港地区。下文称之为“粤港词语”。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内容摘要】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家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灿烂的汉文化促生并影响应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语修辞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我们叫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辞影响 修辞是语言各要素的综介运用,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多种语言手段、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汉语的修辞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这切都根植于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许多修辞现象是山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背景中加以阐释,才能获得恰当的认识与理解。种种修辞技巧的产生与运用都传递与表露着汉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调。 一、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任何修辞现象都包含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等等因素。修辞手段用以表达修辞内容,修辞效果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构成修辞现象的整体.这个整体之中的三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凝聚、积淀着民族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观念心态、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修辞现象是产生于人类交际活动之中的言语现象,当然不会不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修碎活动的每一环节、修辞现象的每一成素都无不显笼着社会文化的痕迹。 修辞内容即包装在言语成品中的思想内容,它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对象是第一位的,没有客观对象,就没有修辞内容,也就没有修辞现象.但是,修辞内容并非客观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述 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历 史还不到两百年[1],但是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 言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直也是饱受争议的对象。语言教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已经成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探讨话题,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相关,很少有人去质疑它的地位(限于年代久远,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以20 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文献为主)。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文化的渗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迫进行对比,对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的争论也未曾间断。到21世纪,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形成 了定论――将文化作为教学因素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因此,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关系 的研究中主要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纯语言教学为主,忽视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且提出语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的教学不能离开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此,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升文化

教学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纯语言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 或者称“文化语言教学”。另一种则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本来 就是语言的教学,文化只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因素。主张减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确保语言教学的首要地位。 21世纪期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依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这期间,由于孔子学院的开办,使得文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期的研究主要以“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导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为主。总体上看,21世纪在有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研究中重心已经开始偏移,具体表现为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争议探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初探阶段 在众多的研究之中,金路(1993)可以作为语言教学地位发生变化的正式开端。文章明确提出了语言教学以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教学为主,语言教学是一种纯语言的教学,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2]。并且认为这种传统的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即注重语言本身而轻视语言行为。于是,开始提倡将语言与文化综合起来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修辞与言语艺术》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言语交际试题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说明:正确说法在括号中打√,错误说法在括号中打×,不需要说明原因。 1.坚持不断创新,就是说每一次言语交际行为都必须使用新鲜的表达方式。( ) 2.反复不等于重复,后者是指用词重复多余,表达罗嗦。( ) 3.交际类型中的商务谈判、法庭论辩,既是口头型,又属于正式型。( ) 4.言语的时代风格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 5.在交际中恰当使用敬辞和谦辞,是运用礼貌原则的具体体现。( ) 二、综合分析题(共40分) 6.词语锤炼分析题(12分) 请从词语锤炼的目的角度,分析下面的句子中原文和改文词语使用的不同表达效果。(提示,词语锤炼的目的是“准确明白、简洁有力、稳妥和谐、形象鲜明、新鲜生动”) ①原文:雄赳赳,气昂昂,走过鸭绿江i改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②原文:一条长江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改文: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7.按照要求变换下列句式(12分) ①我爱祖国的山山岭岭、江河海洋、绿叶鲜花!(变为松句) ②为什么你不说话?为什么你不表态?为什么你不发表意见?(变为肯定句、陈述句)8.分析下面几个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16分) ①真心祝愿你:一年四季季季平平安安,一年12月月月健健康康,一年52周周周精精彩彩,一年365天天天快快乐乐。 ②今年新春贺礼以四千万为限:千万要开心,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和谐,千万要漂亮! 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9.下面一段对话,是记者为采访一位农村劳模而设计的,请从角色原则角度分析其不足,并请你重新设计对话。 记者:老大爷,我想采访你一下,可以吗?大爷:欢迎光临指导! 记者:我想请你谈谈对新农村的看法。 大爷:我没有什么文化,说话措辞不当还请海涵!记者:你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 大爷: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热土!记者:大爷,你每天都做什么呢? 大爷:我一直从事田间劳动,每天睡半夜起五更地劳作。记者:大爷你真是辛苦啊! 大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不觉辛苦只觉甜。 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0.当代言语交际具有媒介手段多样性的特点,请你举例说明。11.什么是会话含义?请分析下面的对话有什么样的会话含义。甲:李明和王群两个为人怎么样? 乙:王群对人倒是相当诚恳、实在的。 12.言语交际的协调原则包括哪些内容?请你从适应言语环境这一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淡泼认识。 试卷代号:128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言语交际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1月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综合分析题(共40分) 6.词语锤炼分析题(每小题各6分,共12分) ①把“走过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突出了志愿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比原文更加准确生动。 ②把“一条长江”改为“一条大河”,这样所指范围更加宽泛,激发全国人民的共鸣,句子的意境就变得更加开阔了。

(2020年更新)电大汉语言本科《汉语修辞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单项选择题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汉语修辞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 单项选择题题库 1.i 在下列音节()中要换成 y B. iong 2.边疆”和“边境”的区别是() A. 范围大小不同 3.()表示动作的量 C. 动量词 4.()不能用“不”修饰 B. 名词 5.不、没”都是() A. 否定副词 6.成词语素和非成词语素是从() C. 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 7.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请问,这个演讲结尾的方法用的是()A. 抒情式 8.从1998年起,每年()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D. 9 9.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本”属于() D. 指事字 10.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林”属于() B. 会意字 11.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骑”属于() D. 形声字 12.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山”属于() B. 象形字 13.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问”属于() D. 形声字 14.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信”属于()

B. 会意字 15.从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来看,下面音节没有拼合错误的是() C. 心 xin 16.地震”一词的构词方式是() C. 陈述式 17.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中的“包袱”,是用它的() C. 比喻义 18.辅音n的发音情况是() D. 舌尖中、浊、鼻音 19.辅音zh的发音情况是() B.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20.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属于边音的是() D. l 21.根据语义的上下文语境,在“打游击”中“打”的意思是() A. 从事 22.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是指() D. 从小篆到隶书 23.关于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对人称别人的晚辈和年长的平辈时用“用“小”“拙”“鄙’”,如小女、拙荆。24.汉代以后,形声字已占汉字的()以上 C. 80% 25.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B. 拉丁 26.汉语中许多表示动植物的词,还能表示特定的文化含义,如() B. 松树、鸳鸯 27.合成词是()构成的。 D. 两个以上语素 28.很、挺、十分”是() C. 程度副词 29.红领巾”本义是红色的领巾,派生义指少先队,这种派生方式是() C. 借代引申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桓彩娇 摘要:修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汉族传统文化心理促生并影响着修辞活动,修辞活动与文化心理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本文着眼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对修辞的影响,探讨汉民族的对称平衡心理、和谐圆满心理、直观的形象思维和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对修辞的影响。 关键词:汉文化心理修辞格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修辞学,我国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是孕育修辞学的土壤,修辞是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而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语言表达。儒家思想根植于我们几千年的思想中,时至今日,汉民族文化依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修辞手段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生成与发展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汉民族的思维注重辩证统一,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具象的直观的,我们的观念是“以和为贵”,追求“天人合一”;要求均衡、协调;崇尚含蓄美,先秦《孟子》说:“言近而旨远,善言也。”就是对含蓄的赞美。 一、对称平衡心理对对偶、对比等修辞格的影响 在《朱子语录》中有“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在《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汉民族的的思维方式大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这符合我们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表达时追求对称、均衡,对偶修辞格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传诵,这符合我们的文化需求。对偶修辞格是汉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对偶用其特有的汉民族文化浇筑而成,对比修辞格也是在汉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融入了汉民族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和审美意识。

汉族的发展和文化#精选

简单梳理汉族的发展和文化 班级:10政治(本)姓名:元通学号:20100304041091 如果问:“你是一个什么民族”?你可能说你是汉族,但对于汉族,你又了解什么?又知道一些什么呢?汉族在我们大家庭中是占大多数的,有多少人知道汉族的形成和汉文化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梳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汉族的形成: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正是因为炎黄集团与汉族有族源关系,汉族世代尊黄帝为鼻祖,称之为“人文初祖”;至今位在陕西中部的黄陵县,传说为黄帝之墓的黄帝陵,在数万株千年古柏的簇拥中耸立在桥山上,成为汉族起源的象征。 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从部落到民族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夏、商、周、楚、越等族

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成华夏民族的阶段,最后形成于汉代漫长而复杂的三个历史阶段。 1.夏、商、周、楚、越诸族的相继崛起,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2.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 3.汉族在“大一统”中形成。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转化;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潮流的席卷之下,杂居得愈久,民族心理沟通得愈深,汉族先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快,汉族这个由许多民族混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族。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 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2]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言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个基点,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以及先主后从的伦理观念。 (二)反映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谈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摘要]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渗透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技能专业术语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中国文化与汉语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深层次渗透于汉语言中,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所以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否则要学好汉语是不可能的。 一、树立文化习得意识,运用文化语言观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工具主义语言观在语言教学和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使人们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制约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其结果是:使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而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使他们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而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文化语言观”是从文化的角度学习语言,不是把语言视为独立于文化系统之外的语符系统,而是把语言系统视为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构成文化大系统其他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强调,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注意考虑语言以外的行为和各种环境,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二、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文化里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和记载。如其中一种是《易经·系辞》上有关八卦产生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者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在“仰天”“俯地”以及观察天地之间万物后,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论 广 告 语 言 中 的 修 辞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8511 姓名:赵瑞 学号:99088706

论广告语言中的修辞 摘要: 广告语修辞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广告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强烈的功利性,它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艺术。修辞是一种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广告修辞将这一意图直接指向商品本身。广告修辞的过程是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既有解读广告中受众对广告话语的认知也有构建广告的广告人对受众的劝说。广告作为一种功利性的传播活动必然追求效果,希望消费者购买。广告修辞不但使消费者更形象地感知产品的特性,还在消费者对品牌认同、消费引导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修辞手法,广告,广告效应 一、当前的信息时代,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广告真正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除了其色彩、画面、音乐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广告语,它是广告的灵魂所在。作为广告的重要载体——广告语,在传达广告的内容时,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修辞,来宣传商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修辞是语言的艺术化,它是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文字语句积极地进行调整和修饰,以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鲜明、生动而有力,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法。

在现代广告中,运用修辞对广告语进行创意,一方面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商品的特点,实现广告的信息功能;另一方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给受众以启示和联想,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缩短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激起受众强烈的购买欲望,产生预期的广告效应。 二、广告语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技法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点,通过打比方来使某一事物更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契合了广告语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完美信息的特性,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秦牧说:“精致的比喻就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出奇特的变化。”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可以将抽象的事物进行形象的表现,可以把陌生的概念变成熟悉的事物,可以将平淡表现为生动。所以,比喻也是广告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可以使广告语生动、鲜明形象,引发受众的想象,帮助受众更加具体地认识产品的特征 例如: (1)雪馥儿童护肤系列,纯净、柔和、全心呵护,恰似妈妈的温柔。(雪馥儿童护肤广告) 对孩子的呵护莫过于妈妈的温柔了,因此用“妈妈的温柔”来比喻儿童护肤系列,奇特地、艺术地说明了它对孩子皮肤的全心呵护和它带给孩子的舒心与快乐。这则广告紧紧抓住了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护之

汉语熟语与汉民族文化意识

摘要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构成要素。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语言不仅是一种纯形式的符号系统,它还是文化代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同时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包含着大量约定俗成的熟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看,熟语反映了纷繁的事态人心,表达了精辟的处世哲理,折射出缤纷的人文世界,汇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我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字:语言熟语分类文化影响意义

目录 摘要 ............................................................. I 绪论 (1) 一、熟语概述 (1) (一)熟语的内涵 (1) (二)熟语的分类 (1) 二、影响汉语熟语的文化因素 (2) (一)儒家文化对熟语的影响 (2) (二)佛教对熟语的影响 (3) 三、熟语体现的汉民族文化内涵 (3) (一)“欲速则不达”与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 (3) (二)“尊老敬老”的道德传统 (3) (三)“贵和尚中”的处事之道 (4) 四、熟语存在的现实意义 (4) (一)积极的方面 (4) (二)消极的方面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绪论 熟语,是语言中词的固定组合,它既可以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它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固定下来的,包括成语、惯用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等。熟语最根本的特质在于一个“熟”字,它是在人们熟知、熟用过程中逐渐获得其与一般语句不同的个性的词汇单位。每个民族的语言里都有一些长期习用的熟语,它们具有特定的涵义,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是民族语言修辞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的熟语往往反映了一个名族的文化。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一些汉语熟语,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观念,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熟语概述 熟语是汉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它有不同于词单一的反映事物现象的作用,它具有更复杂的如判断推力等表达功能,存在词、词组、句子等多种形态,结构固定,不可替代,熟语能够“言简意丰地表述内容,生动形象地描绘语意,大大提高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能。 (一)熟语的内涵 熟语一词,是上世纪50年代末又俄语翻译引进的,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姚锡远在其《熟语学纲要》提到:“任何民族语言词汇的汪洋大海里,都积淀着一些由民族语用时的现成方便、语义上的丰厚含蕴、语效上的鲜明生动等多种需求机制的教会融合、结晶而成的,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现成习用的炼语货简句,在普通词汇学上称为熟语。”熟语定型、定义,超时空的在口头上流传,代代相继,有时比书面语都稳定。熟语扎根于群众生活语言的泥土之中,从生气虎虎的现实语言中汲取营养,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熟语,要么在语义内容上是一排真知灼见的灵光,要么在创造手法上是出人意料的机智巧妙,要么在理据来源上带着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色彩,再或者是在声韵节奏上朗朗上口,铿锵优美,有着一户寻常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为人们喜闻乐道,熟知习用。 (二)熟语的分类 人们一致认为的熟语,是语言中词的固定组合,它既可以是固定的词组,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它是在人们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固定下来的,熟语分为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 近几年来,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或出于对我国当前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或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字, 2006年在华留学生来自184个国家,总人数已超过16万。随着外国留学生规模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训练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各国来华留学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进行深层交流沟通的需求。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能力是首要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语言教学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方面,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语言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为后者提供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往的语言教学,重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忽视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忽视不同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虽然现在的“汉语热”日渐升温,但是从总体上看,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最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汉语讲汉语,重视了语言结构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却忽视了文化的教学。有的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能说比较标准的汉语,但对汉文化知之甚少,在交际中不懂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不懂交际礼节和规则,常常会使用一些不得体以致不正确的话语。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只重表层因素而忽视其他文化因素渗透和拓展的做法影响了留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面对这一事实,将汉语教学与汉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选择恰当的文化教学手段,这一点已逐步成为共识。 那么对外汉语的教学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又该如何运用呢?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日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总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

孙永兰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关键词:外来词;翻译方式;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态度 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111-04 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增强,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使得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我们的生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反映出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汉语而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外来词很少有以原封不动的本来面貌成功地进入汉语之中的,它们必须接受汉语对其进行转换工作和本土化处理,然后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汉语的大家庭中,外来语词进入汉语的过程是接受汉语的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而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一过程的产生和完成发挥着自始至终的强大的制约和调适作用。 一、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和交往的民族,很早就开始与印度、波斯、缅甸、朝鲜、日本等国家进行友好往来。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语言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由于汉语的表意特性,在对待外来词的时候,不能像其他表音文字之间互借那样方便地对应转写就可以。一般来说,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音译法 (二)中西合璧法 合璧法是引入外来词时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由此而构成的词叫做合璧词。合璧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1.音译兼意译。音译兼意译指的是那些虽然音译但所选用的字往往和那种事物的意义有些联系。这类词可分为两小类: 一类指表面上看纯音译,几个构成汉字之间似乎是不相关的,无法看出整个词的真正意义,但是词中所选的汉字中个别有提示词义的作用。如“coffee”译为“咖啡”,表面上单纯记音,但是两个构成汉字的偏旁“口”却表明该种物质是食用之物。再如“席梦思”(simmons)使人觉得睡在弹簧床上如入梦境十分舒适。 另一类是外来词整体上贴近原词读音,但词的内部也有可解性。如英文“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让人觉得这种饮料喝起来极为可口,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再如英文“Decis”译为“敌杀死”表达这种杀虫剂的神奇功效。 2.音译加意译。可分为半音译半意译和以音译为主加上表示类别的汉语语素两种方式。 (1)半音译半意译。半音译半意译是将一个外来词语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这种构词方式主要用于复合式的外来词。如英语“goldlion”译为“金利来”,“gold”意译为“金”,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是尊贵、高档次的象征,“lion”音译为“利来”,两部分合起来则为汉民族所喜爱的吉庆字眼儿。再如“miniskirt”译为“迷你裙”,“mini”是音译“迷你”,“skirt”是意译“裙”,两部分合起来可让人联想到这裙子是如何迷人的,而让众多女孩子好奇不已,从而销量大增。另外像这类词还有“icecream”(冰淇淋)、“cultureshock”(文化休克)等。 3.字母外来词,直接用外文字母和汉字组合而成的词。比如B超、X光、VCD光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