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笔记第十章战略性计划

专升本《管理学》笔记第十章战略性计划

第十章战略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具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略性计划的主要内容:1:远景陈述和使命陈述 2:战略定位 3:战略选择 4: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第一节远景和使命陈述

两个主要内容:1:核心意识形态 2:远大的愿景

一: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和本质的原则,它是一般的指导性原则。目光远大的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理性的或外在的理由,它们不随趋势和时尚的变化而变化

二:核心目标: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不是具体的目标或公司战略。有效的核心目标反映了为公司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BHAG目标

四:生动逼真的描述

第二节战略环境分析

战略制定的原则: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满足顾客

一:外部一般环境

1:政治环境: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2:社会环境:居民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3:经济环境:宏观环境,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国民收入等微观环境,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等。

4:技术环境:a: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b: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c: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d:专利及保护情况

5:自然环境: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

二:行业环境

1:行业竞争结构 2:行业内战略群分析

(一)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行业内现有对手研究

a:竞争对手基本情况研究 b:主要竞争对手研究 c: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研究

2:入侵者研究

影响行业进入的障碍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资本需求、在位优势、政府投资

3:替代品生产商研究

a:判断哪些产品是替代品 b:判断哪些替代品可能对企业经营构成威胁

4: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研究

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二)行业内战略群分析

1:行业战略群(战略集团)属于次行业

战略群:某一行业内在某些战略特征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公司集合

行业战略群在竞争利润率方面的差异是由于“移动壁垒“的存在,与“进入壁垒”抵抗产业外的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移动壁垒”阻止了产业内企业从一种战略群向另一战略群移动

“移动壁垒”的高低决定行业内战略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四个因素:a:战略群间的市场相互依赖程度 b:战略群所建立的产品差异性

c:行业内战略群的数目及其相对规模 d:各战略群间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

2:企业盈利率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取决于行业结构状况及企业所处的战略群状况

a:行业特征 b:企业所处的战略群分布图 c:企业在战略群中的地位3:在战略群分析时,可以绘制行业内战略群分布图

三:竞争对手

1:竞争对手研究的第一步——识别竞争对手

A:可以克服进入壁垒,进入本行业的企业。

B:进入本行业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的企业

C:其战略实施而会自然地进入本行业的企业

D:那些通过向后向前一体化进入本行业的买方或贷方

2:竞争对手分析的目的——是识别在行业竞争可能成功的战略的性质,竞争对手对各不同战略可能做出的反映以及竞争对手对行业变迁及其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可能作出的反应。

A:“未来目标”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的远景和使命陈述

B:“假设”研究主要是考察竞争对手在本行业中经营的历史,在其他行业经营的历史,对本行业经营传统的认识

C“现行战略”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现行的基本战略姿态,各职能战略及发展战略

D:“能力”研究主要考察竞争对手强弱之所在

四:企业自身

关于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比较可以借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

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分为两类: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图课本p313页)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与销售、顾客服务辅助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五:顾客(目标市场)

(一)总体市场分析

市场的主要特征可用a:市场容量b:市场交易便利程度两个指标描述市场容量:决定企业发展的可能边界。市场容量要界定地域和需求性质市场交易便利程度(市场交易成本)反映市场交易的可实现程度。市场交易的便利程度主要取决于市场基础建设,法规建设,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建设状况等。

市场总体分析不仅要注意分析经济、基础建设等硬件,更要注意分析政治、法律、社会等软件。

(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将一个具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市场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a:调查阶段 b:分析阶段 c:细分结果描述阶段

2:典型的消费品市场细分变量有四类

a:地理因素 b:人口统计因素 c:心理特征因素 d:行为因素

3:典型的工业品市场细分变量有四类

a:地理因素 b:生产运作变量 c:采购方式因素 d:状态因素(三)目标市场确定

企业必须评价各细分市场并选择企业所服务的目标市场

1:评价细分市场的主要目标:a:细分市场规模及其成长状况 b:细分市场结构的吸引力 c:企业的目标和资源状况

2:细分市场特征:可测量性、丰富性、可接近性、可实现性

(四)产品定位:是企业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确定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包装、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等等

相应的战略选择方式:抢先定位策略、领导定位策略、依附定位策略、空隙定位策略、重新定位策略

第三节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的实质是企业选择恰当的战略,从而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和满足顾客

一:基本战略姿态

基本战略姿态选择的基本原则:总成本领先战略;特色优势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二: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外成长和扩张的战略

一项能力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

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而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

2: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

3:延展性: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

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扩张的战略选择如图课本p325

《管理学》笔记第十章战略性计划

专升本《管理学》笔记第十章战略性计划 第十章战略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具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略性计划的主要内容:1:远景陈述和使命陈述 2:战略定位 3:战略选择 4: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第一节远景和使命陈述 两个主要内容:1:核心意识形态 2:远大的愿景 一: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和本质的原则,它是一般的指导性原则。目光远大的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理性的或外在的理由,它们不随趋势和时尚的变化而变化 二:核心目标: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不是具体的目标或公司战略。有效的核心目标反映了为公司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BHAG目标 四:生动逼真的描述 第二节战略环境分析 战略制定的原则:扬长避短、趋利弊害、满足顾客 一:外部一般环境 1:政治环境: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2:社会环境:居民的教育水平、文化水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3:经济环境:宏观环境,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国民收入等微观环境,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等。 4:技术环境:a: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b: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c: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d:专利及保护情况 5:自然环境: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 二:行业环境

1:行业竞争结构 2:行业内战略群分析 (一)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行业内现有对手研究 a:竞争对手基本情况研究 b:主要竞争对手研究 c: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研究 2:入侵者研究 影响行业进入的障碍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资本需求、在位优势、政府投资 3:替代品生产商研究 a:判断哪些产品是替代品 b:判断哪些替代品可能对企业经营构成威胁 4: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研究 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二)行业内战略群分析 1:行业战略群(战略集团)属于次行业 战略群:某一行业内在某些战略特征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公司集合 行业战略群在竞争利润率方面的差异是由于“移动壁垒“的存在,与“进入壁垒”抵抗产业外的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移动壁垒”阻止了产业内企业从一种战略群向另一战略群移动 “移动壁垒”的高低决定行业内战略群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四个因素:a:战略群间的市场相互依赖程度 b:战略群所建立的产品差异性 c:行业内战略群的数目及其相对规模 d:各战略群间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 2:企业盈利率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取决于行业结构状况及企业所处的战略群状况 a:行业特征 b:企业所处的战略群分布图 c:企业在战略群中的地位3:在战略群分析时,可以绘制行业内战略群分布图 三:竞争对手 1:竞争对手研究的第一步——识别竞争对手 A:可以克服进入壁垒,进入本行业的企业。

孔茨《管理学》核心笔记

管理学----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着主要考点 1.管理各职能及相互关系 2.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3.泰勒主要思想 4.法约尔的14项 5.管理学派图案及主要思想 6. 7-S管理法,随机制宜学派 7.环境的影响社会责任,赞成还是反对8.计划定义,投入原则 9.计划是展望未来,控制是回顾过去 10.目标管理,目标原则 11.未来是不可知的,所以制定目标无意义 12.计划跟不上未来,所以制定计划无意义 13.什么是策略,道斯矩阵 14.决策的合理性或满意性 15.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16.制定决策是管理人员的首要工作 17.限定因素原则 18.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9.管理幅度 20.决定管理幅度的因素

21.矩阵组织,SBU,职能职权 22.直线与参谋 23.影响分权的因素 24.怎样进行有效的组织,组织文化 25.了解各激励理论 26.了解各领导理论 27.试述委员会,中山大学03年 28.如何改善信息沟通 29.计划与控制 30.控制的过程及灵活性 31.关键点控制 32.前馈控制与反馈 第一章,管理学:科学\理论和实践 一,名词解 1. 管理: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有 关定义: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进行一系列活动,合理配备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它们的具体定义及相互关系. 二,简答\论述 1.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五星级.厦大98年真题

①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管理作为科学是指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管理作为艺术是指管理的实践.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问题也不同,因而解决 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艺术.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要谋划 一种有用的,即能达到预期结果的解决方法,而艺术就是达到某种具体的预期结果的决窍. ②管理作为科学与艺术,两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艺术总以科学为基础,科学与艺术相互补充.如果不具备一定管理知识,管理会陷入盲目,经验主义或碰 运气.有了系统知识,对于管理问题就有可能找到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 ③管理作为科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因为管理学研究的现象特别复 杂多变.没有一种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办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管理问题, 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但并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因此,有效的管理总是随机制宜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 2. 管理各职能的关系,五星级,03,04年都考了 ①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它们分别回答了一个组织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怎么做得更好和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活动,它们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②在时间上,它们通常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然而这种前后工作逻辑 也不是绝对的,这些职能往往相互融合,同时进行. ③没有计划,也就没有控制;没有控制也就无法积累制定计划的经验.人们往往在进行控制工作的同时,又需要编订新的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补.同时没有组织构架,便于工作无法实施领导,而在领导过程中,又可能反过来对组织进行 调整.

管理学-第十章

管理学: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分类:经管格式:doc日期:2009年03月06日 备注:本文章/文件仅为课件“管理学”(或其中一个章节)的简单文本/文件预览版,可能不包括课件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相关素材,本文章/文件与课件详细内容可能有较大差异,部分音视频、flash等多媒体文件可能因客户端没有安装相关插件而无法预览,建议用户下载完整版课件。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名词解释 1.组织变革 2.组织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 1.对企业而言,组织变革是( )。 A.应该尽量避免,因为会造成组织震荡 B.可以避免的,只要高层管理者认为没有变革的必要性 C.无法避免,因为组织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D.引起混乱的根源 2.根据组织变革的不同侧重,可以将组织变革的类型划分为( )。 A.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 B.以组织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主导的变革和以技术为重点的变革 C.主动性变革和被动性变革 D.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3.下列哪项不是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 )。 A.资源变化的影响 B.快速决策的要求 C.竞争观念的改变 D.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4.如果组织决定进行业务收缩,剥离非关联业务,这属于( )。 A.结构性变革 B.流程主导性变革 C.战略性变革 D.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5.组织发展侧重于对人的变革,其原因是( )。 A.使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因而提高销售量 B.使组织结构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因而提高组织的灵活性 C.使组织成员能适应产出的变化,因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D.组织如若不能改变人的观念和态度,组织变革就无从谈起 6.下列关于组织冲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组织冲突是组织中的一种病态,是组织管理失败或组织崩溃的前兆 B.常见的组织冲突源于组织目标的不相容、资源的相对稀缺、层级结构关系的差异以及信息沟通上的失真等 C.竞争是导致团体内部或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 D.组织冲突在变革中是不可避免的 7.管理哲学属于组织文化结构中的( )。 A.潜层次的精神层 B.表层的制度系统 C.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 D.以上都不对

《管理学》计划与计划工作知识点以及考点详解含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名词解释 1.长期计划★:一般是指五年以上的计划。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 方针,规定了组织内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发展的蓝图。 2.短期计划★:一般指一年以内的期间的计划。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内各个部门在 目前到未来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种活动应该达到何种要求,因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活动提供了依据。 3.战略性计划(14年已考):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在较长的时期内(通常为5年以 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4.战术性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具体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组织的 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5.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它指出 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6.例行活动: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如订货、材料的出入库等。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 常反复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应用于例行活动的决策成为程序化决策,与此对应的计划是程序性计划。 7.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情况,如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规模的扩大、工资制度的调整 等。处理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或程序,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者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为复杂,再或因为其十分重要需用个别方法加以处理。 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成为非程序化决策,对应的计划是非程序性计划。 简答 1)、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决策和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说它们相互区别,是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0章 战略性计划

第十章战略性计划 一、教学要点 1、战略性计划的主要步骤。 2、远景和使命陈述的主要内容。 3、环境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4、外部一般环境的主要内容。 5、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的基本内容。 6、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主要因素。 7、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 8、影响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 9、影响行业内移动障碍的主要因素。 10、竞争对手分析的基本框架。 11、波特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内容。 12、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 13、典型的消费品市场细分变量。 14、典型的工业品市场细分变量。 15、如何选择目标市场? 16、广告定位的基本策略。 17、各种类型战略的概念,及其选择的基本原则。 18、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9、关键名词:战略性计划、远景陈述、使命陈述、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BHAGs、天、地、彼、己、顾客、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目标市场、PEST模型、五力模型、行业现有竞争对手、入侵者、供应商、买方、替代品、进入障碍、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转移成本、在位优势、战略群、移动障碍、价值链、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产品定位、广告定位、总成本领先战略、特色优势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联盟、虚拟运作、出售核心产品、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核心能力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远景和使命陈述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主要部分。 3、核心意识形态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构成。 4、市场细分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阶段。 5、_________是组织持久和本质的原则。 6、韦尔奇提出,公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用概括性的,明确的语言确定_________。 7、企业竞争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 8、行业环境研究主要包括行业竞争结构研究和行业内_________研究。 9、波特认为,行业的竞争状况以及最终利润状况取决于五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构,这五种力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0、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11、根据帕拉哈拉得和哈梅尔的理论,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项检验。 12、根据价值链分析法,每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 13、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 开篇: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管理有许多特殊领域,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行业与部门管理等等,而管理学研究探讨则是这些领域的共性内容。 管理的含义: (1)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者与管理对象: (1)我们可以将组织中的管理者分为三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不同层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不同。 (2)高层管理者,主要任务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把握发展方向;中层管理者,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高管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或对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参谋(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中的职能部门);基层管理者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 (3)管理对象主要指: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1)技术技能:从事一定的业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2)人际技能:与组织内外部人员打交道的能力,或称为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整体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抽象、概括、描述的能力。 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实践性: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人们通过各种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入分析、总结、升华而得到的,反过来它又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活动。(2)管理的发展性: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运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信息高速传递的实现,促使企业组织的扁平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出项了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的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增强市场竞争力,由供求关系而形成企业供应链结构。 (3)管理的二重性: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某些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可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使用,如库存管理、成本控制、财务管理等等。此外某些管理内容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意志,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下有极大差异,如:管理理念、激烈方式、组织文化、企业价

史上最全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1) 一、管理及其具体含义 (1) 二、管理的职能 (1) 三、管理角色(09简述) (1) 四、管理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06名词解释) (2) 五、管理者工作的变化 (3) 六、组织的特征(06简述) (3) 七、职责和职权 (4) 八、管理和领导的联系与区别 (4) 第二章管理理论 (4) 一、管理理论 (4) 二、科学管理理论 (5)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5) 四、定量方法理论 (6) 五、组织行为理论 (6) 六、系统论 (6) 七、权变理论 (6) 八、管理理论当前的问题 (7) 第三章组织文化环境 (7) 一、管理万能论,管理象征论 (7) 二、组织文化及如何评价一个组织的文化(08简述) (7) 三、组织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8)

四、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05判断分析) (9) 五、管理与组织环境的关系 (9) 六、利益相关者及其如何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05名词解释,06 论述) (10) 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1) 一、社会义务和社会响应(05名词解释) (11) 二、社会责任的两种观点,为什么出现关于社会责任的争论(08 论述) (11) 三、管理的绿色化及组织走向绿色化的主要方式(07简答) (12) 四、共享价值观的作用及其建立共享价值观的建议(05,09简述) (13) 五、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3) 第六章制定决策 (14) 一、决策假设的前提,结合实际论述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决策观点 (08简述) (14) 二、决策制定的过程(05简述、判断分析) (15) 三、决策风格(06简述) (15) 四、如何制定合理的决策(05论述,09简述) (16) 第七章计划的基础 (17) 一、计划(05分析判断,名词解释,08案例分析) (17) 二、区别传统的目标设立与目标管理(07简答) (19) 第八章战略管理 (20)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十章思考题

第十章组织设计 第一题:管理幅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如何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和合理的管理层次? 答:组织的最高主管因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需委托一定数量的人分担其管理工作,委托的结果是减少了他必须直接从事的业务工作量,但于此同时,也增加了他协调受托人之间关系的工作量.因此,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为管理幅度. 有效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取决于企业组织所处的状态和他们的影响因素。 第二题:组织的基本结构形态有哪两种类型?这两种结构形态各有何特点? 答: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的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形态、锥形结构形态. 扁平结构:指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优点: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可以使高层尽快的发现信息所反应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信息失真可能性也小。同时较大的管理幅度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缺点:a: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b:主管得到的信息太多,众多的信息可能淹没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 锥形结构:指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型的金字塔形态 优点与局限性正好和扁平结构相反.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 2)工作内容和性质A: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B:下属工作的相似性C:计划的完善程度D:非管理事务的多少 3)工作条件A:助手的配备情况B: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C:工作地点的相近性4)工作环境. 第三题:组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依据哪些基本原则? 答: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使目标活动的每项内容都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部门,即事事有人做,而非人人有事做。 设计时,逻辑性的要求首先考虑工作的特点和需要,要求因事设职,因职用人,而非相反.同时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因素 组织设计的原则: (一)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1:组织设计往往不是全新的 2:组织中的各岗位的工作最终是要靠人完成的 3:任何组织首先是人的集合,而不是事和物的集合 (二)权责对等的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 (三)命令统一的原则。 第四题:为什么说部门化是横向分工的结果?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管理学——计划》

《计划》 计划的内容 一、计划的定义 计划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现实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计划管理工作。管理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其二是指以规划、预算等为主体的具体的计划形式。它们是实施计划管理职能的书面文件。其实,计划工作和计划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计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形成计划不仅是计划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计划执行的指南。 二、计划的作用和地位 (1)计划在管理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①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 ②为组织的未来预测变化,减少冲击; ③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 ④有利于进行控制; ⑤可以尽量避免仓促决策可能造成的损失; ⑥有助于在短期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减少迟滞和等待,使各项工作能够均衡平稳地进行。(2)由于计划的内容如此重要、作用如此明显,所以它在管理体系中具有独特而极其重要的地位: ①计划工作具有首要性; ②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 ③计划是有效地进行其他管理活动的必要工具。 三、计划的分类 (1)按计划的期限分类: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2)按计划的范围的广度分类:战略计划和作业(营运/操作)计划。 (3)按计划的明确性分类:指导性计划和具体计划。 (4)按制定计划的层次分类: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计划。 (5)按组织的职能分类:生产计划、营销计划和财务计划 (6)按使用频率分类:一次性计划、持续性计划。 1.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计划不在于看清企业目前是什么样子,而在于看 清企业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战略计划的内容包括愿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略 选择、制定一系列战术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战略性计划的显著特点是长期性与整体性。长期性是指战略计划涉及未来较长时期; 整体性是指战略性计划是基于整体而制定的,强调组织整体的协调。 2.营运计划:具体规定如何实现全局目标的细节的计划。 3.具体计划:是清晰定义的和没有任何解释余地的计划,它具体地陈述了目标,不存在模糊 性,不存在理解上的歧义;常运用于平稳地组织当中,为组织的运行提供明确的可衡量目 标和具体的可操作方案。

《管理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管理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管理学 (第8版) 笔记和课后题详解 笔记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 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组织中如何高效地 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的学科。 - 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要扮演计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控 制者的角色。 - 组织的特点:组织是指一群人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进行协调和 合作的活动。 - 管理的层次:管理的层次包括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 管理的技能:管理者应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 管理的环境:管理者要面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发展 - 经验理论:经验理论是基于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观察所形成的理论。 - 传统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管理学派、行政管理学派和人机关系学派。 - 现代管理学派:包括系统管理学派、行为学派和量化管理学派。 -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强调系统观念、人本观念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课后题详解 第一章题 1. 请定义管理学,并解释管理者的角色。 - 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组织中如何高效地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的学科。

- 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要扮演计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控制者的角色。 2. 请列举组织的特点。 -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进行协调和合作的活动。 - 组织的特点包括目标导向、人员协作、规模大小、分工合作等。 3. 请解释管理的层次。 - 管理的层次包括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 高层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整体战略和目标,中层管理负责具体部门的规划和协调,基层管理则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和执行。 第二章题 1. 请解释经验理论。 - 经验理论是基于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和观察所形成的理论。

《管理学》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管理学》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组织变革的动因有哪些? 答:推动组织变革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两个部分。 (1)外部环境因素: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诸如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等,都会引起组织内部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②科技进步的影响。知识经济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对组织的固有运行机制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③资源变化的影响。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组织必须要能克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要及时根据资源的变化而顺势变革组织。④竞争观念的改变。基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方式也将会多种多样,组织若要想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就必须在竞争观念上顺势调整,争得主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内部环境因素: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组织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一致,组织一旦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机构,新的组织职能必须得以充分的保障和体现。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组织决策对信息的依赖性增强,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通过变革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组织长期一贯运行极可能会出现某些低效率现象,其原因既可能是由于机构重叠、权责不明,也有可能是人浮于事、目标分歧。组织只有及时变革才能进一步制止组织效率的下降。④快速决策的要求。决策的形成如果过于缓慢,组织常常会因决策的滞后或执行中的偏差而坐失良机。为了提高决策效率,组织必须通过变革对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以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完整和迅速。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组织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发展矛盾,为了达到新的战略目标,组织必须在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做出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管理学重点笔记

一、管理和管理学 管理的定义: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工作:确立目标、制订行动方案。——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组织工作:组织设计、人员配备、权力配置。——着重于合理的分工与明确的协作关系的建立;领导工作:指导、协调、激励。——致力于积极性的调动和方向的把握;控制工作:检查和监督。——着力于纠偏 管理是一个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管理者的职责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集合。 组织功能: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实现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或难以有效实现的目标。 操作者: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的人。任务是做好组织所分派的具体的操作性事务。 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其主要职责是指挥下属工作。管理者是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开展工作并对此负责的人。根据地位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管理者的职权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下,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个组织中,只所以需要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组织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和资源的不足。 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品质、能力、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讲信誉,言行一致。公私分明、公正待人。具有奉献精神,能融入群体。虚心好学不满足于现状。能够清楚地进行计划;能够进行合理地分工和授权;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好的工作业绩。能够不断创新完善。懂政治、法律,精经济、管理,了解人文、社科和所在行业科技 三、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是人们对于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总和,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 经验管理思想认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的素质。 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形成了经验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定量管理思想、权变管理思想等流派 要搞好管理,就要深刻领会各种管理思想的精华,借鉴他人的思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独特的管理思想与方法。 21世纪,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根据新的规则来面对;新的规则的形成有赖于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学习和创新是应对21世纪环境变化的关键。在21世纪,经营客户化、组织学习化、管理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 四、管理与环境 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

《管理学》复习提纲

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所谓“合理”,是从管理 者的角度来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 建立组织的原因。 4.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7.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8.甘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创造的“甘特图”,现在被常用来编制进度计划。 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计件奖励工作制“,即对于超额完成定额的工人,除了支付给他日工资,超额部分以计件方式发给他奖金;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工人,工厂只支付他日工资。 这种工资制可使工人感到收入有保证,劳动积极性因而提高。 9.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底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10.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工人是社会人,而不 是经纪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第二章 1.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馆 2.功利观的特点: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功利主义也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 3.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 4.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决策的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 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阶段: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只有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5.惯性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 人期望的一般感觉。 阶段: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6.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与法律 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 阶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在自身价值观和权利的选择上,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是违背法律的 7.结构变量受到正式的规章制度、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的影响 第三章 1.国际化经营的概念: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 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专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2.国际化经营的方式:国际贸易;特许;劳务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3.国际化经营的阶段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分为出口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直接投资

管理学课程描述

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代启蒙阶段。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管理学,尤其是企业管理学,逐步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得到恢复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是全国各高校中较早开设企业管理学课程和专业的高校之一。周三多、蒋俊、邹一峰、蔡一等一批教师积极探索普及和推广企业管理学教育之路。他们编写了《工业企业管理原理》、《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等一套管理学教材,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阶段:1990年代迅速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陈传明在《工业经济管理丛刊》(现改名为《中国工业经济》)和《南京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管理的本质在于维持与创新的组合;1995年在《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文“管理发展新趋势”,根据世界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总结1980年代的教学实践、参考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陈传明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笔写作了《管理原理》。在此基础上,协助周三多老师组织编写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该教材于1997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现已第四版,累计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同时,协助周三多老师组织编写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管理学》,该教材即将第二版,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百部精品教材,累计发行超过40万册。这两本教材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阶段:1997年以后的“巩固、提高、品牌化”阶段。1997年以后,“管理学”列为南京大学文科首席教授课程课。早期周三多老师主持,陈传明协助。2000年后,主要由陈传明老师主持,杨忠、鲁明泓、贾良定、龙静老师协助开展教学工作。“巩固、提高、品牌化”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学”是企业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按照“口径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要求,建立了金字塔型的课程结构,培养未来的企业管理人才。塔底是“管理学”,塔身是“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塔尖是“战略管理”。在“管理学”课程中,团队成员分别讲授管理理论、战略管理、决策和计划、组织理论和组织设计、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全球化管理和管理控制、管理创新。 第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1999年以来,以陈传明教授为带头人组建了“管理学”教学团队,并采用电子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已经从最早的老师单向讲课,变为授课、录像、案例分析、同学讨论、个人和小组的报告、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抓住“导、读、写、议”四个环节、辅之“案例讨论、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现在该课程在商学院本科生内实行双语教学。 第三,教研结合,培养队伍。围绕企业管理的诸多问题,团队成员积极合作,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同时,这几年积极培养年轻教师,如鲁明泓老师在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便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一年多的学术访问,贾良定老师在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便去北京大学进行两年的博士后研究,龙静老师在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便去日本名古屋大学进行近两年的博士后研究。通过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两位年轻老师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而且在教学上长进很大。 第四,教材建设品牌化。目前“管理学”教学团队正在与复旦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对原先的“管理学”教材进行改版修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已经完成了第四次改版修订,并配套出版了《管理学:教与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管理学》正在完成第二次改版修订,也配套出版教学配套用书。这两本书在国内影响很大,累计发行量超过150万册。教学团队与两出版社密切合作,形成了纸质的教材、教学要求、教

《管理学》第十章重难点笔记

《管理学》第十章重难点笔记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1.组织变革的动因 (1)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中的岗位、机构(岗位的组合)以及结构(机构间的权力配置)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 (2)组织变革的动因 ①外部环境因素:a.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b.科技进步的影响;c.环境资源的影响;d.竞争观念的改变。 ②内部环境因素:a.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b.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c.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d.快速决策的要求;e.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2.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1)组织变革的类型 ①组织变革划分的标准及类型 a.按照变革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分为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 b.按照工作对象的不同,分为以组织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以技术为重点的变革; c.按照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状况不同,分为主动性变革和被动性变革; ②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 a.战略性变革。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 b.结构性变革。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为柔性灵活、易于合作。 c.流程主导性变革。指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这种变革会使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用户服务、质量、成本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的改变。 d.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指组织必须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使他们能够在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与组织保持一致。 (2)组织变革的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管理学课程考研笔记(学霸整理笔记)

华东师范大学管理学课程考研笔记 (企业管理专业学霸整理) 管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概念题 1、管理(04真题)(如果出现很多种说法,一律以本书作者观点为准,《公共管理学》也一样,如本题,只看p11的内容,前面有九种观点仅供参考)(一级概念题) 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1)、目的: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本质:协调 3)、产生在社会组织中 4)、协调中心:人 5)、方法:多样 二、简答(论述)题 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05年真题)(关系比较题) 1)、自然属性:由人类劳动的特点决定、社会劳动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也是生产力(人+劳动=生产力)(客观) 2)、社会属性:经理阶层的出现、持股人数增加、政府干预、权益和保护(政府保护经理股票) 1、管理的必要性(p7):资源短缺要求目标分工 1)、资源短缺、合理配置利用、经济发展 2)、科技落后、有效管理、转化为生产力 3)、专业分工、协调关系、调动积极因素 4)、预期目标、共同努力、合力 5)、管理技术的进步要求、工作服务、生活质量提高 2、管理的职能:(这本书差不多就是讲这个问题,这些书都成套话,可以大胆使 用) 1)、计划:目标、所需行动 2)、组织:合作的需要能更大力更高效、分工使合适的人在合适岗位上、制度使组织有机协调运转 3)、领导:指导行为、增进理解、统一思想、激励努力 4)、控制:干扰偏离、控制、取得信息、比较计划、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5)、创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6)、五职能间的关系: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创新贯彻始终,是轴心、源动力

《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学》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学》读书笔记1 这本书延续了国外教材浅显易懂的写作风格,全书的框架简单明了,首先是绪论,介绍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学历史,后面分别以管理工作的4个基本职能来论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很多国内外管理学方面的书的结构都延续了这一体系。除去团队管理的许多原理,以自我管理来说,我们能从管理学的4个基本职能中学到什么呢? 计划: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如果你对事情、对时间的安排实现做计划,哪怕花上几分钟想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哪几件事情,那么你所要完成的事情和所要经历的时刻会变得完全没有目的,浑浑噩噩,时间过得很快,到头来发现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时间却浪费殆尽。与其浪费这大把的时间,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计划一下当下的事情呢?一天的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对时间的利用率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日后成就的差异。但是自从电脑普及之后,人们在无聊的网

络上,看着轻浮的文字,宣泄着自己的情绪,似乎电脑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份浮躁和虚度光阴。“吾日三省其身”,每天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的心灵片刻的宁静,做好计划。 组织:一个沟通好的组织肯定是一个好的组织。一个人的组织能力体现在哪里?就是他的沟通技巧,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这方面确实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领导:一个好的组织有一个好的领导才能成为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因此,领导的能力十分重要,至少要从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职业态度,人格价值观,学习精神,以此来带领,激励员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权变因素,即充分考虑到团队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外在的,内在的都要考虑。 控制:计划出来了,组织、领导也都有,事情也不一定会很顺利,因为各种促使事情达成的因子都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因此控制就非常重要。当发展出现偏差时,要做出控制和决断,既不能死板硬套计划,也不能随意变动计划,控制是一门大学问,做好控制的前提是你有一个大的目标和方向或者有一个成熟的价值观,控制只是对方向进行微调。 《管理学》读书笔记2 对于计划管理,书中首先声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计划本身属于管理的一部分,是解决管理与资源之间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重要环节。明确了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点,资源是其对象,由基点出发对对象进行有效的利用,最后达到目标与对象的相互匹配的结果。计划的指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