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细胞技术

固定化细胞技术
固定化细胞技术

固定化细胞技术

2010-04-26 09:45:07| 分类:电泳资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啸月天狼《固定化细胞技术》

更多相关资料请查看https://www.360docs.net/doc/329160034.html,

层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于植物各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工作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如中药丹参的化学成分在30年代仅从中分离到3种脂溶性色素,分别称为丹参酮Ⅰ、Ⅱ、Ⅲ。但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丹参酮Ⅰ为纯品外,Ⅱ、Ⅲ、均为混合结晶。此后通过各种层析方法,迄今已发现15种单体(其中有4种为我国首次发现)。目前新的层析技术不断发展,随着层析理论和电子学、光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层析技术已日趋完善。

一.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析过程是基于样品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之差(分配层析),组分对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吸附层析),和寓子交换,分子的大小(排阻层析)而分离。通常又将一般的以流动相为气体的称为气相层析,流动相为液体的称为液相层析。

一、吸附层析法(AdsorptionChromatography)(一)吸附剂、溶剂与被分离物性质的关系:液一固吸附层析是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很多中等分子量的样品(分子量小于1,000的低挥发性样品)的分离,尤其是脂溶性成分一一般不适用于高分子量样品如蛋白质、多糖或离子型亲水住化合物等的分离。吸附层析的分离效果,决定于吸附剂、溶剂和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这三个因素。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硅酸镁、聚酰胺、硅藻土等。

(1)硅胶:层析用硅胶为一多孔性物质,分子中具有硅氧烷的交链结构,同时在颗粒表面又有很多硅醇基。硅胶吸附作用的强弱与硅醇基的含量多少有关。硅醇基能够通过氢键的形成而吸附水分,因此硅胶的吸附力随吸着的水分增加而降低。若吸水量超过17%,吸附力极弱不能用作为吸附剂,但可作为分配层析中的支持剂。对硅胶的活化,当硅胶加热至100~110℃时,硅胶表面因氢键所吸附的水分即能被除去。当温度升高至500℃时,硅胶表面的硅醇基也能脱水缩台转变为硅氧烷键,从而丧失了因氢键吸附水分的活往,就不再有吸附剂的性质,虽用水处理亦不能恢复其吸附活性。所以硅胶的活化不宜在较高温度进行(一般在170cC以上即有少量结合水失去)。

硅胶是一种酸性吸附剂,适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层析。同时硅胶又是一种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其表面上的硅醇基能释放弱酸性的氢离子,当遇到较强的碱注化台物,则可因离子交换反应而吸附碱性化合物。

(2)氧化铝:氧化铝可能带有碱性(因其中可混有碳酸钠等成分),对于分离一些碱性中草药成分,如生物碱类的分离颇为理想。但是碱性氧化铝不宜用于醛、酮、醋、内酯等类型的化合物分离。因为有时碱性氧化铝可与上述成分发生次级反应,如异构化、氧化、消除反应等。除去氧化铝中绚碱性杂质可用水洗至中性,称为中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仍属于碱性吸附剂的范畴,本适用于酸性成分的分离。用稀硝酸或稀盐酸处理氧化铝,不仅可中和氧化铝中含有的碱性杂质,并可使氧化铝颗粒表面带有NO3一或CI一的阴离子,从而具有离于交换剂的性质,适合于酸性成分的层析,这种氧化铝称为酸性氧化铝。供层析用的氧化铝,用于拄层析的,其粒度要求在100~160目之间。粒度大子100目,分离效果差:小于160目,溶浓流速大慢,易使谱带扩散。样品与氧化铝的用量比,一般在1:20~50之间层析柱的内径与柱长比例在1:10-20之向。在用溶剂冲洗柱时,流速不宜过快,洗脱液的流速一般以每半~1小时内流出液体的毫升数与所用吸附剂的重量(克)相等为合适。

(3)活性炭:是使用较多的一种非极性吸附剂。一般需要先用稀盐酸洗涤,其次用乙醇洗,再以水洗净,于80℃干燥后即可供层析用。层析用的活性炭,最好选用颗粒活注炭,

若为活性炭细粉,则需加入适量硅藻土作为助滤剂一并装柱,以免流速太慢。活性炭主要且于分离水溶性成分,如氨基酸、糖类及某些甙。活性炭的有为吸附作用,在水溶液中最强,在有机溶剂中则较低弱。故水的洗脱能力最弱,而有机溶剂则较强。例如以醇-水进行洗脱时,则随乙醇浓度的递增而洗脱力增加。活性炭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脂肪族化合物,对大分子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小分子化合物。利用这些吸附性的差别,可将水溶性芳香族物质与脂肪族物质分开,单糖与多糖分开,氨基酸与多肽分开。

2.溶剂:层析过程中溶剂的选择,对组分分离关系极大。在柱层析时所用的溶剂(单一剂或混合溶剂)习惯上称洗脱剂,用于薄层或纸层析时常称展开剂。洗脱剂的选择,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层析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洗脱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则须选用极性溶剂为洗脱剂。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洗脱剂的极性亦须相应降低。在柱层操作时,被分离样品在加样时可采用于法,亦可选一适宜的溶剂将样品溶解后加入。溶解样品的溶剂应选择极性较小的,以便被分离的成分可以被吸附。然后渐增大溶剂的极性。这种极性的增大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称为“梯度洗脱”,使吸附在层析柱上的各个成分逐个被洗脱。如果极性增大过诀(梯度太大),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分离。溶剂的洗脱能力,有时可以用溶剂的介电常数(ε)来表示。介电常数高,洗脱能力就大。以上的洗脱顺序仅适用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对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则正好与上述顺序相反,在水或亲水住溶剂中所形成的吸附作用,较在脂溶性溶剂中为强。

3.被分离物质的性质:被分离的物质与吸附剂,洗脱剂共同构成吸附层析中的三个要素,彼此紧密相连。在指定的吸附剂与洗脱剂的条件下,各个成分的分离情况,直接与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关。对极性吸附剂而言,成分的极性大,吸附住强。当然,中草药成分的整体分子观是重要的,例如极性基团的数目愈多,被吸附的住能就会更大些,在同系物中碳原子数目少些,被吸附也会强些。总之,只要两个成分在结构上存在差别,就有可能分离,关键在于条件的选择。要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吸附剂的吸附强度,与溶剂的性质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来考虑。首先要考虑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如被分离物质极性很小为不含氧的萜烯,或虽含氧但非极性基团,则需选用吸附性较强的吸附剂,并用弱极性溶剂如石油醚或苯进行洗脱。但多数中药成分的极性较大,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能较弱的吸附剂(一般Ⅲ~Ⅳ级)。采用的洗脱剂极性应由小到大按某一梯度递增,或可应用薄层层析以判断被分离物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离情况。此外,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还与选择的溶剂梯度有很大关系。现以实例说明吸附层析中吸附剂、洗脱剂与样品极性之间的关系。如有多组分的混合物,象植物油脂系由烷烃、烯烃、舀醇酯类、甘油三酸醋和脂肪酸等组份。当以硅胶为吸附剂时,使油脂被吸附后选用一系列混合溶剂进行洗脱,油脂中各单一成分即可按其极性大小的不同依次被洗脱。又如对于C-27甾体皂甙元类成分,能因其分字中羟基数目的多少而获得分离:将混合皂甙元溶于含有5%氯仿的苯中,加于氧化铝的吸附柱上,采用以下的溶剂进行梯度洗脱。如改用吸附性较弱的硅酸镁以替代氧化铝,由于硅酸镁的吸附性较弱,洗脱剂的极牲需相应降低,亦即采用苯或含5%氯仿的苯,即可将一元羟基皂甙元从吸附剂上洗脱下来。这一例子说明,同样的中草药成分在不同的吸附剂中层析时,需用不同的溶剂才能达到相同的分离效果,从而说明吸附剂、溶剂和欲分离成分三者的相互关系。

(二)簿层层析:薄层层析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层析方法。一般将柱层析用的吸附剂撒布到平面如玻璃片上,形成一薄层进行层析时一即称薄层层析。其原理与柱层析基本相似。1.薄层层析的特点:薄层层析在应用与操作方面的特点与柱层析的比较。2.吸附剂的选择:薄层层析用的吸附剂与其选择原则和柱层析相同。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要求吸附剂(支持剂)的粒度更细,一般应小于250目,并要求粒度均匀。用于薄层层析

的吸附剂或预制薄层一般活度不宜过高,以Ⅱ~Ⅲ级为宜。而展开距离则随薄层的粒度粗细而定,薄层粒度越细,展开距离相应缩短,一般不超过10厘米,否则可引起色谱扩散影响分离效果3.展开剂的选择:薄层层析,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Ⅱ或Ⅲ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中草药化学成分在脂溶性成分中,大致可按其极性不同而分为无极性、弱极性、中极性与强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利用溶剂的极性大小,对展开剂的极性予以调整。4?特殊薄层:针对某些性质特殊的化合物的分离与检出,有时需采用一些特殊薄层。

①荧光薄层:有些化合物本身无色,在紫外灯下也不显荧光,又无适当的显色剂时,则可在吸附剂中加入荧光物质制成荧光薄层进行层析。展层后置于紫外光下照射,薄层板本身显荧光,而样品斑点处不显荧光,即可检出样品的层析位置。常用的荧光物质多为无机物。其一是在254nm紫外光激发下显出荧光的,如锰激洁的硅酸锌。另一种为在36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出荧光的,如银激化的硫化锌硫化镐。②络合薄层:常用的有硝酸银薄层,用来分离碳原子数相等而其中C一C双键数目不等的一系列化合物,如不饱和醇、酸等。其主要机理是由于C一C键能与硝酸银形成络合物,而饱和的C一C键则不与硝酸银络合。因此在硝酸银薄层上,化台物可由于饱和程度不同而获得分离。层析时饱和化合物由于吸附最弱而Rf最高,含一个双键的较含两个双键的Rf值高,含一个三键的较含一个双键的Rf 值高。此外,在一个双键化台物中,顺式的与硝酸银络合较反式的易于进行。因此,还可用来分离顺反异构体。③酸碱薄层和PH缓冲薄层:为了改变吸附剂原来的酸碱性,可在铺制薄层时采用稀酸或稀碱以代替水调制薄层。例如硅胶带微酸性,有时对碱性物质如生物碱的分离不好,如不能展层或拖尾,则可在铺薄层时,用稀碱溶液0.1~0.5NNa0H溶液制成碱性硅胶薄层。例如猪屎豆碱在以硅胶为吸附剂时,以氯仿-丙酮一甲醇(8:2:1)为展开剂Rf<0.1,采用碱性硅胶薄层用上述相同展开剂,Rf值增至0.4左右。说明猪屎豆碱为--碱性生物碱。

5.应用:薄层层析法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主要应用于化学成分的预试、化学成分的鉴定及探索柱层分离的条件。用薄层层析法进行中草药化学成分预试,可依据各类成分性质及熟知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由于在薄层上展层后,可将一些杂质分离,选择性高,可使预试结果更为可靠。以薄层层析法进中草药化学成分鉴定,最好要有标准样品进行共薄层层析。如用数种溶剂展层后,标准品和鉴定品的Rf值、斑点形状颜色都完全相同,则可作初步结论是同一化合物。但一般需进行化学反应或红外光谱等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加以核对。用薄层层析法探索柱层分离条件,是实验室的常规方法。在进行柱层分离时,首先考虑选用何种吸附剂与洗脱剂。在洗脱过程中各个成分将按何种顺序被洗脱,每一洗脱液中是否为单一成分或混合体,均可由薄层的分离得到判断与检验。通过薄层的预分离,还可以了解多组分样品的组成与相对含量。如在薄层上摸索到比较满意的分离条件,即可将此条件用于干柱层析。但亦可以将薄层分离条件经适当改变,转至一般往层所采用洗脱的方式进行制备柱分离。利用薄层的预分离寻找柱层的洗脱条件时,假定在薄层上所测得的Rf值一样品在柱层中的比移率(R)。这是由于在薄层展开时,薄层固定相中所含的溶剂经过不断的蒸发,而使薄层上各点位置所含的溶剂量是不等的,靠近起始线的含量高于薄层的前沿部分。但若严格控制层析操作条件,则可得到接近真实的Rf值。用薄层进行某一组分的分离,其Rf值范围,一般情形下为0.85>Rf>0.05。此外,薄层层析法亦应用于中草药品种、药材及其制剂真伪的检查、质量控制和资源调查,对控制化学反应的进程,反应副产品产物的检查,中间体分析,化学药品及制剂杂质的检查,临床和生化检验以及毒物分析等,都是有效的手段。

固定化细胞技术

名称: 固定化细胞技术

主题词或关键词: 生命科学细胞技术

内容

所谓固定化细胞技术,就是将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生物细胞,例如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等,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固定,作为固体生物催化剂而加以利用的一门技术。固定化细胞与固定化酶技术一起组成了现代的固定化生物催化剂技术。

早在19世纪初叶,人们就利用微生物细胞在固体表面吸附的倾向而采用滴滤法来生产醋酸,后来,又有人将类似方法来进行污水处理。现代的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在固定化酶技术的推动下而发展起来的。1973年,日本首次在工业上成功地利用固定化微生物细胞连续生产L天冬氨酸,接着,固定化细胞技术受到广泛重视,并很快从固定化休止细胞发展到固定化增殖细胞。至今,在生产菌种方面已很少有未被涉足过的研究领域了。

固定化细胞的应用范围极广,目前已遍及工业、医学、制药、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多种领域。在工业方面,如利用产葡萄糖异构酶的固定化细胞生产果葡糖浆;将糖化酶与含α淀粉酶的细菌、霉菌或酵母细胞一起共固定,可以直接将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利用涨澡酸钙或卡拉胶包埋酵母菌,通过批式或连续发酵方式生产啤酒;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生产酒精或葡萄酒;此外,还可利用固定化细胞大量生产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生化药物和甾体激素等发酵产品。在医学方面,如将固定化的胰岛细胞制成微囊,能治疗糖尿病;用固定化细胞制成的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医疗诊断。在化学分析方面,可制成各种固定化细胞传感器,除上述医疗诊断外,还可测定醋酸、乙醇、谷氨酸、氨和BOD等。此外,固定化细胞在环境保护、产能和生化研究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实验一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实验一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一、实验原理与目的 原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者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将酶分子或细胞相互结合,或将其结合到载体上)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 常用的包埋载体有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和聚丙烯酰胺等。本实验选用海藻酸钠作为载体包埋酵母菌细胞。 目的:了解细胞固定化的原理;掌握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操作。 二、仪器与用具 仪器:50ml烧杯、200ml烧杯、玻璃棒、量筒、酒精灯、石棉网、针筒、三角瓶、水浴锅、恒温箱。 化学材料:活化酵母菌(酵母悬液)、蒸馏水、无水CaCl2、海藻酸钠、葡萄糖。 三、试剂配制 1、0.05mol/L的CaCl2溶液150ml; 2、海藻酸钠溶液:每0.7g海藻酸钠加入10ml水加热溶液成糊状; 3、10%葡萄糖溶液150ml。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干酵母活化:1g干酵母+10ml蒸馏水→50ml烧杯→搅拌均匀→放置1h,使之活化。 2、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已经活化的酵母细胞,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3、固定化酵母细胞:用20ml注射器吸取海藻酸钠与酵母细胞混合液,在恒定的高度(建议距液面12~15cm处,过低凝胶珠形状不规则,过高液体容易飞溅),缓慢将混合液滴加到CaCl2中,观察液滴在CaCl2溶液中形成凝胶珠的情形。将凝胶珠在CaCl2溶液中浸泡30min左右。

4、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用5ml移液器吸取蒸馏水冲洗固定好的凝胶珠2~3次,然后加入装有150ml10%葡萄糖溶液的三角瓶中,置于25℃发酵24h,观察结果。 实验开始时,凝胶球是沉在烧杯底部,24h后,凝胶球浮在溶液悬浮在上层,而且可以观察到凝胶球并不断产生气泡,说明固定化的酵母细胞正在利用溶液中的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结果凝胶球内包含的二氧化碳气泡使凝胶球悬浮于溶液上层。 五、结果观察:打开瓶盖,闻气味,观察葡萄糖液中的变化。 六、思考题 1、酵母细胞活化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凝胶珠需要在CaCl2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 3、观察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析可能导致酵母细胞包埋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

细胞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应用 早在 1 9世纪初叶,人们发现某些微生物细胞具有一种吸附在固体物质表面的天然倾向和特殊功能,并以这种方式被束缚和固定起来。从20世纪印年代开始,国际上固定化酶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到70年代,作为发酵源的微生物菌体本身的固定化,即固定化微生物,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固定化技术是将酶或细胞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固定在不溶性或水溶性的膜状、颗粒状、管状的载体上,一般能明显地提高酶对热和酸碱度的稳定性。固定化技术在连续反应过程中不会流失,可用简单的方法回收再生,可使生产连续化,具有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简化环保措施等诸多优点,使其在生产中被迅速推广。 固定化细胞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固定化细胞研究的成果很快地运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其应用范围远远超出食品加工、轻化工业和制药工业,现已扩展到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 一、生产果葡萄糖浆利用微生物的a一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再用葡萄糖异构酶将葡萄糖转变为较蔗糖更甜的果糖。经提纯、浓缩,即可制得替代蔗糖的新糖源,即含葡萄糖、果糖的果葡糖浆。 1966年日本在工业规模上利用微生物菌体生产果葡糖 浆,首次获得成功,并正式投人生产。1969年又采用菌 体热固法制成的固定化细胞,实现了生产的连续化,产量 达11万t,1978年产量达到100万t以上。其制得的固 定化异构酶微生物生物反应器半衰期289 d1131。 二、柑桔类果汁的脱苦柠檬苦素类脱苦酶,其最适PH值都偏向碱性,而影响其在柑桔加工中的使用,但可以将产生这些酶的细菌细胞固定化,以用于柑桔果汁的脱苦。球形节杆菌含有柠檬苦素D一环水解酶和柠檬酸A一环内醋脱氢酶,可将柠檬苦素转化成17一脱氢柠檬酸A一环内醋;球形节杆菌n含有柠檬苦素醇脱氢酶,可将柠檬苦素转化成柠檬苦素醇.2001年,张惟广等研究了用于柑桔汁脱苦的固定化醋酸杆菌细胞的特性,研究表明,固定化细胞脱苦最佳供氧为:摇床转速160r./min,最适声为4.5,最适温度为25℃;而游离细胞脱苦的相应条件分别为160 r/min,州为5.5,最适温度为25℃。低浓度NaCl对固定化细胞和游离细胞的脱苦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固定化细胞在柠碱浓度达到30 mg/纯后,柠碱降解速度趋于饱和,而游离细胞的柠碱浓度则为35mg/kg,固定化细胞的热稳定性比游离细胞好。 三、酱油生产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生产酱油,生产周期缩短。酱油风味改善,速酿优质酱油。Iwasaki等人比较研究了海藻凝胶、圆柱陶瓷和陶瓷颗粒等3种固定化细胞体系在分批发酵过程中的性能。发现3种固定化细胞的产酸能力大致相同,分别为5.2, 5 .3和 4.8k g/衬·d,高于游离细胞的0.5一1.0 kg/衬"d。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酱油生产工艺,将细胞截留在一个搅拌罐反应器与超滤装置相结合的膜生化反应器中〔161。结果表明,通过膜装置连续移出发酵,产品风味良好,生产效率提高。在酱油的制作过程中,结合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产生多种重要的风味物质,赋予大豆酱油独特的风味。北京金狮酿造六厂选用聚乙烯醇作

细胞破碎方法综述

细胞破碎方法综述 细胞破碎技术是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是分离纯化细胞内合成的非分泌型生化物质(产品)的基础。结合重组DNA 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上的重大进展,以前认为很难获得的蛋白质现在可以大规模生产。 关键词:细胞破碎;细胞壁;细胞膜;细胞破碎方法 1前言 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在现代生物技术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决定着产品的纯度和安全性,也决定着产品的收率与成本。许多生物产物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不能分泌到胞外,而保留在细胞内。破碎细胞的目的就是使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破碎,释放其中的目标产物。 自20世纪80年代初重组DNA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来,生物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生物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许多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产品应运而生,如具有显著医疗作用的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白细胞介素一2等,它们的基因分别在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或酵母细胞)内克隆表达成为基因工程产物,从而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很多基因工程产物都是胞内物质 (如上述药物经克隆表达后都属胞内物质),分离提取这类产物时,必须将细胞破壁,使产物得以释放,才能进一步提取。因此细胞破碎是提取胞内产物的关键性步骤,破碎技术的研究更加引起基因工程专家和生化工程学者的关注。 2细胞破碎技术 2.1高压匀浆破碎法(homogenization) 高压匀浆器是常用的设备,它由可产生高压的正向排代泵(positive displacenemt pump)和排出阀(discharge valve)组成,排出阀具有狭窄的小孔,其大小可以调节。细胞浆液通过止逆阀进入泵体内,在高压下迫使其在排出阀的小孔中高速冲出,并射向撞击环上,由于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使细胞受到高的液相剪切力而破碎。在操作方式上,可以采用单次通过匀浆器或多次循环通过等方式,也可连续操作。为了控制温度的升高,可在进口处用干冰调节温度,使出口温度调节在20℃左右。在工业规模的细胞破碎中,对于酵母等难破碎的及浓度高或处于生长静止期的细胞,常采用多次循环的操作方法。 2.2振荡珠击破碎法 (Skaking Bead) 将等体积的小量组织样品与高密度的ZircoBeads放入可密封的2ml螺旋盖微量管中,再加入缓冲液与稳定成份到1.5ml的体积, 用6500RPM振汤机高速上下振动8秒,休息8秒,再振动8秒即可.此方法是目前最快且一次可处理最多样品的方法. 一台机器最多可以在一天处理2400支样品.对小量且多样的人很方便. 2.3高速搅拌珠研磨破碎法(fine grinding) 研磨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将细胞悬浮液与玻璃小珠、石英砂或氧化铝等研磨剂一起快速搅拌,使细胞获得破碎。在工业规模的破碎中,常采用高速珠磨机。 2.4超声波破碎法(ultrasonication)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固定化技术的常用方法 2、理解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过程 3、知道固定化酶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固定化细胞技术 2、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固定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领会研究的科学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1、课题重点: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2、课题难点: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应用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酶通常对强酸、强碱、高温和有机溶剂等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提高了生产成本,也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动手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体会固定化酶的作用。如果你是工程技术人员,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固定化酶技术。即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如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固定化酶是指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具体来说,是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变成不易随水流失即运动受到限制,而又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制剂。 1.2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 (1)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2)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可以被反复利用。 2、固定化酶的应用实例――生产高果糖浆 (1)高果糖浆的生产原理 (2)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将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在颗粒状载体上,装入反应柱中。 (3)高果糖浆的生产操作(识图4-5反应柱): 从反应柱上端注入葡萄糖溶液,从下端流出果糖溶液,一个反应柱可连续使用半年。 (4)高果糖浆是果糖含量为42%左右的糖浆。作为蔗糖的替代品,高果糖浆不会像蔗糖那样诱发肥胖、糖尿病、龋齿和心血管病,对人的健康有利。 (5)生产高果糖浆需要葡萄糖异构酶;其作用是将葡萄糖转化为果糖;这种酶稳定性好,可持续发挥作用。 3、固定化技术的方法(识图4-6固定方法): 细胞中含有一系列酶,在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代谢产生所需要的代谢产物。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的技术。 将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有。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而在生产实际中很多产物的形成都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才能进行,所以操作比较麻烦。 可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

细胞培养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姓名: 郑峰 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专业: 食品科学 班级: 13级研究生 学号: 1340020279 成绩: 指导教师: 武运教授 2014年2 月20 日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动物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可生产多种生物制品,为提高细胞活力和细胞生长密度,采用有多种添加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选择既有利于细胞生长又可提高培养细胞密度的微载体和条件温和、易操作、气体交换速度快的生物反应器,在线监控细胞生存环境和生理活动,减少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抑制因素,从而给细胞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另外通过向细胞中导入抗凋亡基因,可减缓细胞凋亡的发生,提高细胞活性和蛋白产量,本文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动物细胞;培养环境;DNA;微载体 Research advance in large-scale culture of animal cells at the level of Molecule and Single Cell Abstract:Many biological products were manufactured by means of large -scale culture of animal cells. To increase cell-specific productivity and cell density, serum-free media supplemented with several nutriments were used for cell culture, and micro carriers were chosen in favor of cell growth and high cell density. Bioreactors with simple manipulation, good qualification and aeration were adopted. More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cell growth could be given through on-line supervising the environment for cell growth and restraint factors in cell culturing. Furthermore, the anti -apoptosis genes using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can increase cell vi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Porous micro carriers was emphasized in large -scale culture of animal cells. Key words:animal cell; culture environment; DNA; micro carrier 组织培养技术是19世纪末由胚胎学技术衍生而来。近一个世纪以来,从能维持组织存活到生长出新细胞,从少数组织到各种组织细胞的培养,从精细的实验室培养技术到大规模的生产工艺,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生物制品生产以及基因工程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目前,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培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细胞培养环境的优化、生物反应器的改良、改变细胞特性、提高产品的产出率与保证其质量上。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使细胞的培养条件达到最优化,尽可能消除或减轻环境对细胞的

动物细胞培养及无血清培养研究进展

动物细胞培养及无血清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细胞培养是生物学中一项重要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已渗透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临床检验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中最常用的技术手段,而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其中发展较快的无血清培养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为未来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作一些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动物细胞;细胞培养;无血清培养基 1 引言 组织培养技术创建于18世纪末,之后于1907 年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在试管中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宣告成功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从机体获取细胞,模拟体内生存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实验技术。这种技术为细胞学、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生命科学迅速发展,各种在分子水平的实验如核移植、细胞杂交、DNA 介导的基因转移等,都是借助细胞培养技术而得以实现的。然而各领域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发展并不平衡,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使用范围有限,还未出现适合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培养体系。因此本文对细胞培养及大规模培养、无血清培养做一些总结。 2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方式包括原代和传代培养。培养方式有贴壁、悬浮以及固定化培养等方式。 2.1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概念 细胞培养指的是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并为其提供一个无菌、具有适当温度及酸碱度的环境,给予充分营养,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从体内取出的细胞进行的首次培养式细胞培养最初的阶段,也称为原代培养。原代培养式细胞培养当中重要的必经环节。原代培养细胞生长到一定时候后,由于受群体环境影响,需要转移到另一个容器,这种培养称为传代培养。传代后的动物细胞与原代培物形状一致的话,则表示传代成功,这些细胞称为细胞系或细胞株。 2.2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内容

固定化技术应用-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固定化技术应用-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试题中出现固定酶能不能催化一系列反应,查找资料,没有权威 资料认为已经存在催化系列反应的酶,应该是研究方向。 选修知识的考查已经出现应用方向,也拓展到了技术的前景。也就 是说,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适当扩大知识面,结合试题进行教学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固定化酶技术可以拓展到固定化细胞。 问题:固定化技术以及发展前景如何?什么是固定化酶?什么是固 定化细胞? 01 1.固定化酶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游离酶封锁住固体材料或限制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活跃的、特有的催化作用,并可回收长时间使用的一种技术。 酶的固定化技术已经成为酶应用领域中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经固定化的酶与游离酶相比具有稳定性高、回收方便、易于控制、可反复使用、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生物工业、医学及临床诊断、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固定化酶技术的发展 以前,固定化酶技术是把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酶,用人工方法固定在载体上。

1916年Nelson和GrImn最先发现了酶的固定化现象。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同定化酶的研究工作。 1969年日本一家制药公司第一次将固定化的酰化氨基酸水解酶用于从混合氨基酸中生产L-氮基酸,开辟了固定化酶在工业生产中的新纪元。 我国的固定化酶研究开始于1970年,首先是微生物所和上海生化所的工作者开始了固定化酶的研究。 当今,固定化酶技术发展方向是无载体的酶固定化技术。 邱广亮等用磁性聚乙二醇胶体粒子作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制备出具有磁响应性的固定化糖化酶,简称磁性酶(M I E)一方面由于载体具有两亲性,M I E可稳定的分散于水相或有机相中,充分的进行酶催化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载体具有磁响应性,M I E又可借助外部磁场简单地回收,反复使用,大大提高酶的使用效率。 Puleo等将钛合金表面用丙烯酸胺等离子体处理引入氨基,然后将含碳硝化甘油接枝于钛合金表面,或者将等离子体处理的钛合金先由琥珀酸酐处理,再用含碳硝化甘油接枝,进而将溶菌酶和骨形态蛋白进行固定,实现了生物分子在生物惰性金属上的固定化。 3.现阶段固定化酶技术存在的缺点 (1)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而在生产实践中,很多产物的形成都是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才能得到的。 (2)固定化酶一般只适用于水溶性的小分子底物;大分子底物常受载体阻拦,不易接触酶,致使催化活力难以发挥。 (3)首次使用时投入成本较高。

固定化细胞技术

固定化细胞技术 2010-04-26 09:45:07| 分类:电泳资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啸月天狼《固定化细胞技术》 更多相关资料请查看https://www.360docs.net/doc/329160034.html, 层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于植物各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工作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如中药丹参的化学成分在30年代仅从中分离到3种脂溶性色素,分别称为丹参酮Ⅰ、Ⅱ、Ⅲ。但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丹参酮Ⅰ为纯品外,Ⅱ、Ⅲ、均为混合结晶。此后通过各种层析方法,迄今已发现15种单体(其中有4种为我国首次发现)。目前新的层析技术不断发展,随着层析理论和电子学、光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层析技术已日趋完善。 一.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析过程是基于样品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之间的分配系数之差(分配层析),组分对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吸附层析),和寓子交换,分子的大小(排阻层析)而分离。通常又将一般的以流动相为气体的称为气相层析,流动相为液体的称为液相层析。 一、吸附层析法(AdsorptionChromatography)(一)吸附剂、溶剂与被分离物性质的关系:液一固吸附层析是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很多中等分子量的样品(分子量小于1,000的低挥发性样品)的分离,尤其是脂溶性成分一一般不适用于高分子量样品如蛋白质、多糖或离子型亲水住化合物等的分离。吸附层析的分离效果,决定于吸附剂、溶剂和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这三个因素。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硅酸镁、聚酰胺、硅藻土等。 (1)硅胶:层析用硅胶为一多孔性物质,分子中具有硅氧烷的交链结构,同时在颗粒表面又有很多硅醇基。硅胶吸附作用的强弱与硅醇基的含量多少有关。硅醇基能够通过氢键的形成而吸附水分,因此硅胶的吸附力随吸着的水分增加而降低。若吸水量超过17%,吸附力极弱不能用作为吸附剂,但可作为分配层析中的支持剂。对硅胶的活化,当硅胶加热至100~110℃时,硅胶表面因氢键所吸附的水分即能被除去。当温度升高至500℃时,硅胶表面的硅醇基也能脱水缩台转变为硅氧烷键,从而丧失了因氢键吸附水分的活往,就不再有吸附剂的性质,虽用水处理亦不能恢复其吸附活性。所以硅胶的活化不宜在较高温度进行(一般在170cC以上即有少量结合水失去)。 硅胶是一种酸性吸附剂,适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层析。同时硅胶又是一种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其表面上的硅醇基能释放弱酸性的氢离子,当遇到较强的碱注化台物,则可因离子交换反应而吸附碱性化合物。 (2)氧化铝:氧化铝可能带有碱性(因其中可混有碳酸钠等成分),对于分离一些碱性中草药成分,如生物碱类的分离颇为理想。但是碱性氧化铝不宜用于醛、酮、醋、内酯等类型的化合物分离。因为有时碱性氧化铝可与上述成分发生次级反应,如异构化、氧化、消除反应等。除去氧化铝中绚碱性杂质可用水洗至中性,称为中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仍属于碱性吸附剂的范畴,本适用于酸性成分的分离。用稀硝酸或稀盐酸处理氧化铝,不仅可中和氧化铝中含有的碱性杂质,并可使氧化铝颗粒表面带有NO3一或CI一的阴离子,从而具有离于交换剂的性质,适合于酸性成分的层析,这种氧化铝称为酸性氧化铝。供层析用的氧化铝,用于拄层析的,其粒度要求在100~160目之间。粒度大子100目,分离效果差:小于160目,溶浓流速大慢,易使谱带扩散。样品与氧化铝的用量比,一般在1:20~50之间层析柱的内径与柱长比例在1:10-20之向。在用溶剂冲洗柱时,流速不宜过快,洗脱液的流速一般以每半~1小时内流出液体的毫升数与所用吸附剂的重量(克)相等为合适。 (3)活性炭:是使用较多的一种非极性吸附剂。一般需要先用稀盐酸洗涤,其次用乙醇洗,再以水洗净,于80℃干燥后即可供层析用。层析用的活性炭,最好选用颗粒活注炭,

基因工程与生物药物

基因工程与生物药物 姓名:李华龙 班级:生物制药1301 学号:1302150003

摘要 自1972 年DNA重组技术诞生以来,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已应用到农业、医药、轻工、化工、环境等各个领域。它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 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生物药物更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迅猛的领域[ 1]。从1982年美国Lilly 公司首先将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基因工程制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国都积极研究和开发各种基因工程药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通过对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应用和研究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Abstract Since 1972, 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 was born, life science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Gene engineering as the cor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agriculture, medicine, light industry, chemical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other fields . It and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new materials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ogether, tied for the four future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big pilla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using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new biological drugs is the most active and rapidly developing fiel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2 Lilly's first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 on the market, marking the birth of the world's first gene engineering medicine. Genetic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as an emerging industry has received great support from governments the countries are activel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engineering medicin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基因工程、生物药物、研究进展、应用 Genetic engineering、biological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application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摘要:细胞工程是生物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它是利用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来生产生物产品,或者作为发现和测试新药的工具。本文综述了细胞工程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它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和局限。 关键词细胞工程;生物制药 Abstract: Cell Engineering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a key technology, which is the use of animal cells in vitro and amplified to produce biological products, or as a tool for discovering and testing new drug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cel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field. Keywords: cell engineering; biopharmaceutical 1.动物细胞技术的历史 在疫苗产业早期,往往利用动物来生产疫苗,如用家兔人工感染狂犬病毒生产狂犬疫苗,用奶牛来生产天花疫苗,用某些细菌接种到动物身上来生产抵抗该种细菌的疫苗。在1920年至1950年,已经开发了多种病毒或细菌疫苗,如伤寒疫苗、肺结核疫苗、破伤风疫苗、霍乱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和黄热病疫苗等。 早在1950年代,已经能够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病毒。先在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待细胞长到一定密度后,接种病毒,病毒利用培养的细胞进行复制,从而生产大量的病毒,这一突破

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综述

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 曾鸿雁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摘要:随着工业生物技术和酶工程的不断发展,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针对目前酶工程技术之一酶的固定化,对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展望做一综述。 关键词:酶,固定化,技术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 And its Applications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industrial and enzyme engineering , enzyme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and the requirements to enzymes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stringent .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enzyme immobiliz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current enzyme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Key words: enzyme, immobil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性质的高分子物质,其催化性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和作用脚尖温和等特点。但是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由于实际环境因素,应用酶的过程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①酶的催化效率不高。人们在使用酶的过程中,往往要求酶的催化效率要足够高,以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实际上很多酶的催化效率不够高而难于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②酶的稳定性较差。大多数酶稳定性较差,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离子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都容易变形失活。③酶的一次性使用。酶一般是在溶液中与底物反应,这样酶在反应系统中,与底物和产物混合在一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有很高的活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的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而且也难于连续生产。④产物的分离纯化比较困难。酶反应后成为杂志与产物混在一起,无疑给产物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人们开始针对酶的这些不足寻求改善方法,方法之一就是酶的固定化。 固定化酶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最初主要是将水溶性酶与不溶性载体结合起来,成为不溶于水的酶的衍生物,所以曾称为“水不溶酶”和“固相酶”。但后来发现也可以将酶包埋在凝胶内或置于超滤装置中,高分子底物与酶在超滤膜一边,而反应产物可以透过膜逸出,在这种情况下,酶本身仍是可溶的。因此,用水不溶酶和固相酶的名称就不恰当了。在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建议采用“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的名称。所谓固定化酶是指固定在一定载体上并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 固定化酶既保持了酶的催化特性,又克服了游离酶的不足之处,具有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增加稳定性、可反复或连续使用以及易于和反应物分开的显著优点。 二、酶的固定化技术 采用各种方法,将酶固定在水不溶性的载体上,制备成固定化酶的过程成为酶的固定化

(完整版)动物细胞培养及应用发展史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发展史及其应用 (一)前言 20世纪初,人们不知道神经纤维是由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还是由神经细胞周围的其他细胞融合而成的。生物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Harriso n)从蝌蚪的脊索中分离出神经组织,把它放在青蛙的凝固的淋巴液中培养。蝌蚪的神经组织存活了好几周,并且从神经细胞中长出了神经纤维。哈里森的实验不仅解决了神经纤维的起源问题,而且开创了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此后,在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动物组织培养不断改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动物细胞培养。 所谓动物细胞培养(亦称组织培养)既有别于植物细胞培养,又与微生物的培养完全不同。所谓动物细胞培养是指离散的动物活细胞在体外人工条件下的生长、增殖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由于动物细胞培养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的,便于调控和观察,因而成为现今研究动物的物质代谢过程、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表达调控等高难领域的既便利而又有效的新方法。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细胞培养也在许多应用领域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已为世人所关注。尽管如此,动物细胞培养仍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在发展之初被混淆于动物组织培养之中。 (二)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历史 细胞培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纪末,据可考证的资料记载W ilhelm Roux是第一个进行动物组织培养实验的人。 1885年Wilhelm Roux 将鸡胚髓板放置于温热盐水中使之维持存活了数天,是有记录的第一个体外移植成功的例子。 1887年Arnold把恺木的木髓碎片接种到蛙的身上。当白细胞侵入这些木髓碎片后,他把这些白细胞收集在盛将盐水的小碟中,接下来观察到这些白细胞在运动,并存活了一个短的时间。

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样本

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及其应用 张弘扬高娟丽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生物技术(1)班 摘要固定化细胞是将动植物或微生物细胞固定于适当不溶性载体上一种技术,它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延长生产周期,又易于细胞分离和回收。在生物、医药、环保、食品工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重要简介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办法,载体选取与应用,综述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工业、环境中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核心词细胞固定化固定化办法细胞固定载体生物反映器酒精发酵环境治理 固定化技术涉及固定化酶技术与固定化细胞技术。固定化细胞技术起步较晚,在20世70年代后才从固定化酶技术发展而来,它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办法将分散、游离微生物细胞固定在某一限定空间区域内,以提高微生物细胞浓度,使其保持较高生物活性并重复运用办法。相对于固定化酶技术,该办法不需把酶从细胞中提取出来,且无需纯化,酶活力损失小。当前,固定化细胞技术应用范畴涵盖生物学、生化工程、有机化学、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食品与发酵工业、环境净化、能源生产等各种领域,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十分活跃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重要对该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简朴简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

1、细胞固定化原理及办法 固定化技术是使生物催化剂更广泛、更有效应用一种重要手段,任何一种限制生物催化剂自由流动技术都可以用于制备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由于细胞种类各种各样,大小和特性各不相似,故此细胞固定化办法有诸各种。Karel等人将其归纳为表面吸附、多介质包埋、隔离和自凝集4大类;王建龙把当前惯用固定化办法分为吸附法、包埋法、胶联法和截留法;杨文英等简介了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胶联法、多孔物质包络法、超过滤法、各种固定化办法联用等7种惯用办法;成庆利等按有无外加载体将细胞固定化办法分为有载体固定化法和无载体固定化法2种;张磊等按照固定化载体与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和胶联法。[1] 老式细胞固定化办法有四大类:包埋法、吸附法、交联法、共价结合(偶联)法。 包埋法:运用物理办法将细胞包埋在多空载体内部而制成固定化细胞办法称为包埋法。包埋法可分为凝胶包埋法和半透膜包埋法。凝胶包埋法是应用最广泛细胞固定办法。包埋法反映条件温和,酶蛋白构造很少受变化,并且固定化时保护剂存在不影响酶包埋产率。此办法对大多数酶、粗酶制剂甚至完整微生物细胞都是合用。但是包埋法仅合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酶,并且由于底物和产物扩散受阻,酶反映速率也许受到影响。 吸附法:运用各种吸附剂,将细胞吸附在其表面而使细胞固定办法称为吸附法。用于细胞固定化吸附剂重要有硅藻土、多孔陶瓷、多孔玻璃、多孔塑料、金属丝网、微载体、和中空纤维等。按吸附原理又可分为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两种。吸附法长处是操作简便、价廉、条件温和,对细胞活性影响小,但缺陷是细胞结合不牢且数目有限,条件变化时易脱落。

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

固定化细胞技术综述及其应用 弘扬1401024103 高娟丽1401024122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生物技术(1)班 摘要固定化细胞是将动植物或微生物细胞固定于合适的不溶性载体上的一种技术,它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延长生产周期,又易于细胞的分离和回收。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食品工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方法,载体的选择与应用,综述了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细胞固定化固定化方法细胞固定载体生物反应器酒精发酵环境治理 固定化技术包括固定化酶技术与固定化细胞技术。固定化细胞技术起步较晚,在20世70年代后才从固定化酶技术发展而来,它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分散、游离的微生物细胞固定在某一限定空间区域,以提高微生物细胞的浓度,使其保持较高的生物活性并反复利用的方法。相对于固定化酶技术,该方法不需把酶从细胞中提取出来,且无需纯化,酶活力损失小。目前,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围涵盖生物学、生化工程、有机化学、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食品与发酵工业、环境净化、能源生产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十分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对该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 1、细胞固定化的原理及方法 固定化技术是使生物催化剂更广泛、更有效应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任何一种限制生物催化剂自由流动的技术都可以用于制备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由于细胞的

种类多种多样,大小和特性各不相同,故此细胞固定化的方法有很多种。Karel 等人将其归纳为表面吸附、多介质包埋、隔离和自凝集4大类;王建龙把目前常用的固定化方法分为吸附法、包埋法、胶联法和截留法;文英等介绍了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胶联法、多孔物质包络法、超过滤法、多种固定化方法联用等7种常用方法;成庆利等按有无外加载体将细胞固定化方法分为有载体固定化法和无载体固定化法2种;磊等按照固定化载体与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和胶联法。[1] 传统的细胞固定化方法有四大类:包埋法、吸附法、交联法、共价结合(偶联)法。 包埋法:利用物理方法将细胞包埋在多空载体部而制成固定化细胞的方法称为包埋法。包埋法可分为凝胶包埋法和半透膜包埋法。凝胶包埋法是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固定方法。包埋法反应条件温和,酶蛋白结构极少受改变,而且固定化时保护剂的存在不影响酶的包埋产率。此方法对大多数酶、粗酶制剂甚至完整的微生物细胞都是适用的。不过包埋法仅适用于小分子底物和产物的酶,而且由于底物和产物扩散受阻,酶的反应速率可能受到影响。 吸附法:利用各种吸附剂,将细胞吸附在其表面而使细胞固定的方法称为吸附法。用于细胞固定化的吸附剂主要有硅藻土、多孔瓷、多孔玻璃、多孔塑料、金属丝网、微载体、和中空纤维等。按吸附原理又可分为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两种。吸附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价廉、条件温和,对细胞活性影响小,但缺点是细胞结合不牢且数目有限,条件变化时易脱落。 交联法:交联法又称无载固定化法,是一种不用载体的工艺,通过化学、物理手段使生物体细胞间彼此附着交联。化学交联法它一般是利用醛类、胺类等具有双功能或多功能基团的交联剂与生物体之间形成共价键相互联结形成不溶性的大分子而加以固定,所使用的交联剂主要有戊二醛、聚乙烯酞胺、表氯醇等等。物理交联法在是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适当改变细胞悬浮液的培养条件(如离子强度、温度、pH值等),使微生物细胞之间发生直接作用而颗粒化或絮凝来实现固定化,即利用微生物自身的自絮凝能力形成颗粒的一种固定化技术。该法操作简便,但在较剧烈条件下进行,一般固定化细胞活性不高,因此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共价结合(偶联)法。共价结合法是细胞表面上官能团和固相支持物表面的反应基团形成化学共价键连接,从而固定微生物。该方法固定化微生物稳定性好,

基因工程药物的综述

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及进展 摘要:20世纪70年代,随着DNA重组技术的成熟,诞生了基因工程药物,高产值、高效率的基因药物给医药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推动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本文以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为导向,简要的介绍了国内外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研究方向、发展方向。 关键词:基因工程,药物,现状,发展 1 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随着DNA重组技术的成熟,诞生了基因工程药物,高产值、高效率的基因药物给医药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推动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基因药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药用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等细菌中,通过大肠杆菌等表达药用蛋白,但这类药物往往有缺陷,人类的基因在低等生物的细菌中往往不表达或表达的蛋白没有生物活性。第二阶段是人们用哺乳动物的细胞代替细菌,生产第二代基因工程药物。但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条件相对苛刻,生产的药物成本居高不下。第一、二代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已经成熟。从第一个反义核酸药物Vitrovene于1998年和1999相继在美国和欧洲上市以来,发展迅速。第三阶段是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家可以将人们所需要的药用蛋白基因导入NN-~L动物体内,使目的基因在哺乳动物身上表达,从而获得药用蛋白。携带外源基因并能稳定遗传的这种动物,我们称之为转基因动物。由于从哺乳动物乳汁中获取的基因药物产量高、易提纯,因此利用乳腺分泌出的乳汁生产药物的转基因动物称为“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用转基因牛、羊和猪等家畜生产贵重药用蛋白的成功实例已有几十种,一些由转基因动物乳汁中分离的药物正用于临床试验,但还没有一例药品成功上市。 2 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现状 2.1国外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现状 随着1971年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Cetus公司在美国的成立,1973年重组DNA技术的出现,生物医药即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1976年,世界第一家应用重组DNA 技术开发新药的公司Genentech建立,l982年第一个基因重组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在美国投放市场以来,生物医药产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如在基因重组制药产业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Genentech和Amgen公司,早期的几个“重型炸弹”的基因重组

动物细胞培养产酶概述

动物细胞培养产酶概述 (07生物科学李田07124053) 摘要:动物细胞培养开始于本世纪初,1962 年其规模开始扩大,发展至今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利用动物细胞培养生产具有重要医用价值的酶、生长因子、疫苗和单抗等,已成为医药生物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分。本文将对动物细胞培养产酶的一般工艺作一综述。 关键词:动物细胞培养小牛血清生物反应器分离纯化酶修饰固定化酶 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的生物制品已占世界生物高技术产品市场份额的50%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制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动物细胞有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培养规模的进一步大、优化细胞培养环境、改变细胞特性、提高产品的产率与保证其质量上。药用蛋白质的合成复杂,要有精确折叠的空间结构,要有糖基化,才能使药物发挥真正 的功能.细菌和酵母等产品要么是包涵体,要么难以糖基化功能修饰.动物细胞的 培养技术来生产有功能的蛋白质,大规模动物细胞特别是人源细胞的培养在药物生产中的位置会越来越重要. 一、.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 动物细胞虽可像微生物细胞一样,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 但其细胞结构和培养特性与微生物细胞相比,有显著差别:①动物细胞比微生物细胞大得多,无细胞壁,机械强度低,对剪切力敏感,适应环境能力差; ②倍增时间长,生长缓慢,易受微生物污染,培养时须用抗生素;③培养过程需氧量少(氧传质系数kLa 大于10 h - 1即可满足每毫升107 个细胞的生长); ④培养过程中细胞相互粘连以集群形式存在;⑤原代培养细胞一般繁殖50 代即退化死亡;⑥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生产成本高,但附加值也高。 二、动物细胞培养基特点 (一)动物细胞的培养条件 ⒈器材的清洗和消毒 ⑴器材的清洗浸泡,刷洗,泡酸,冲洗 ⑵器材的消毒灭菌物理消毒化学消毒 ⒉水质 :电阻值大于18MΩ,去热原. ⒊ pH:7.2~7.4 ⒋渗透压:290~300mOsm/kg ⒌温度:37±0.5 C ⒍空气:氧的饱和质60%,氧分压4~0.7kPa (二)动物细胞的培养基的种类和组成分3类: ⒈天然培养基血清,羊水,腹水等,成分复杂,成分不稳定 ⒉合成培养基⑴氨基酸⑵维生素⑶糖类⑷无机盐⑸其它成分 如:添加小牛血清 ⑴提供生长因子和激素 ⑵提供贴附因子和伸展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