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2]语文课件

11核舟记 省优获奖教案

11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11-核舟记

11 核舟记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重点) 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难点)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 作者名片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背景链接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总说,概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了雕刻作品“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第二部分(2-5):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的顺序,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处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字词正音 洢()器皿()罔() 贻()轩敞()峨冠() 矫首()黍()八分有奇() 夷()箬篷()糁() 髯()衣褶()袒() 诎()椎髻()壬戌() 甫()篆章() Yī mǐn wǎnɡyí xuān chǎnɡé jiǎo shǔjīyíruò sǎn rán zhě tǎn qūjìrén xū fǔzhuàn 课文解读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妙精巧叫能够用的做。这里指雕刻。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11《核舟记》优质课说课稿 《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

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

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核舟记》优质公开课教案 (1)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2.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

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了解天下奇闻(PPT)。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一,有删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义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字词,落实重点字词翻译,有疑问可向组员或老师求助。 2. 落实重点字词句翻译(详见学案答案) 四、整体感知文义,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义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

11核舟记

初三语文导学案案(11) 初三()班组学号:姓名: 课题:《核舟记》书写评价:展示评价: 一、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罔不 ..余核舟一()()..因.势象.形( )()()尝贻 高可二黍许.()石青糁.之() 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 ..弥( ) 矫.首昂视( ) 其船背稍夷.(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珠可历历 ..数也( ) 钩画了了 .. ( ) 若.听茶声然.( ) 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着()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按要求填空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核舟的? 2.结合原文说说,雕刻者精湛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五、对比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核舟记》) 【乙】余闻古人有棘端沐猴之技,意谓托言。弱冠时,得见项子京先生所藏芝麻一粒,一面书“风调雨顺”,一面书“国泰民安”各四字。云出南宋宫中异人所献者。当时惊诧,舌挢而不下。今见叔远此技,则又游戏出没,恣取万象于一毫,而无不如意者。奇哉!奇哉!即负针绝者,擘人发以成帷。工射微者,贯虱心而不绝。犹将逊能焉!余何幸?见是异人,得是异物。(《叔远绝技》) 【注释】①棘端猕猴:在棘刺的尖端上雕刻猕猴。②托言:假话。③舌挢(jiǎo):翘起舌头,形容吃惊或害怕的样子。④擘:分裂。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__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__________ ③一面书“风调雨顺”__________ ④犹将逊能焉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余何幸?见是异人,得是异物。 4.【甲】文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5.联系《核舟记》一文,说说“今见叔远此技”中的“此技”指什么? 6.选文开头写“棘端沐猴之技”和“芝麻粒上刻字”等古代工艺技巧的作用是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1核舟记》教案(含教学反思)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优质课教案

11 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 ..(yòu 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 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11《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反思 《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顺序的安排,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导入成为我本节课最大亮点,几乎所有人在屏气凝神的观看,学生对微雕艺术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知识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事后我觉得,唯一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及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在自习上,我及时做好了补救。 在实施第二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似乎少了点。学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顺序安排,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学生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色彩美,和谐美。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知识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出发的一种考虑。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罗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考较为充分,学生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个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的使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我没有在第二课时使用。我的想法是:媒体的使用不需要重复,更要讲究成本。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都不错。 课后的作业,练习册的拓展作业,学生完成的都比较顺利。我想一节半课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这节课还算成功。当然教学的方式及方法无止境,我会在自己的不断反思中,对每一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力求达到最佳效应。

11核舟记

11 核舟记 【学海领航指引课堂】 自主预览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所写的记文。本文是事物说明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也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目标点击助你学习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海泛舟智慧共享】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核舟记》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他的父亲魏大忠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而悲愤至死。 2.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 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研读探究品析体味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小组合作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2.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核舟之奇。 3.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和对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内容,理解核舟之奇,训练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 2.品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王叔远雕刻核舟的艺术追求。 教学难点: 品鉴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表达 播放《微雕艺术》微视频,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对微雕的感受或认识,并能说一说理由。要求学生的回答不能重复,词语越丰富越好。 (设计意图:希望能够以视频激趣,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以一个词语表达感受,训练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二、初观核舟,写“核舟介绍词” 任务:写“核舟介绍词” 1. 齐读课文,明确字音节奏。 2. 明确任务,小组合作。

基础任务:通读课文,搜索信息,完成“核舟名片” 屏显: 核舟名片 核心任务:在“核舟名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给核舟写一段介绍词,要求介绍清楚核舟的基本情况特点。(200字以内) 3. 交流展示 小组派代表展示,互相点评。教师展示自己的“核舟介绍词” 屏显: 这个核舟是一个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它是著名的艺术家王叔远用一个桃核雕刻的,长不足一寸,高约两分。所刻的故事是“大苏泛赤壁”。核舟上一共雕刻了五个人:东坡、鲁直、佛印、和两个舟子,五个人神态各异,性情不同。此外,还雕刻了八扇窗,每扇窗都能打开。还雕刻了箬篷、船桨、炉子、手卷、念珠等,每一样都栩栩如生。真是一个神奇的艺术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写介绍词,读懂文句,训练学生抓住文章关键内容进行概括性表达的能力。)

11、核舟记(部编版译文)

11、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用 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 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 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 壁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 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 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 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 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 密的胡须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 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 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 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 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 像弥勒佛,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 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 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大 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眼睛正 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稍平,就在上面刻上作者的名字, 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 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 色是红色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炉子、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 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 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 神奇啊!11、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用 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 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 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 壁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 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 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 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 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 密的胡须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 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 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 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 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 像弥勒佛,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 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 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大 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眼睛正 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稍平,就在上面刻上作者的名字, 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 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 色是红色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刻了竹篷、船桨、炉子、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 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 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 神奇啊!

核舟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11课 核舟记 【导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纷沓而至。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器皿.(m ǐn) 罔.(w ǎng) 贻. (y í) 八分有奇..(y òu j ī) 二黍.许(sh ǔ) 箬. 篷(ru ò) 髯.(r án) 石青糁.之(s ǎn) 不属. (sh ǔ) 诎.(q ū) 椎髻..(zhu ī j ì) 楫. (j í)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诎. 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 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②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③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 舱(是) ④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头,右端,名词)其人视端. 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3.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选编的《虞初新志》。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表现核舟主题

11、《核舟记》答案

11、《核舟记》答案 预习·导学 一、mǐn wǎng yí y?u jī shǔ ru? sǎn guān rán jì zhé qū jí zhuījì rén xū yú zhuàn jiáo 二、 1.奇妙精巧 2.无不顺着雕刻 3.曾经赠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黄米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起 10.用石青涂抹 11.高帽子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神色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黑 23.竟然满 24.长而窄 三、 1.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通“屈”弯曲 3.通“横” 4.通“父”,男子的美称 5.通“拣”挑选 四、 ①木头树木②叫是 ③奇异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通又 ⑤雕刻是有⑥表示并列表示修饰表示转折 ⑦大约可以⑧句尾语气词说 第一课时 一、 1、无不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 3、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盖着船舱。 4、打开小窗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苏、黄两人同看一幅书画卷子。 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7、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色。 9、但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10、原来是用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二、 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 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 3.宋鲁直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灵活精致 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7.豁达开朗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1核舟记1

课时:28 课题: 《核舟记》 任课教师欧阳洁备课时间 4.16 上课时间 5.19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情感态度价 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 教学难点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实践表演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课前、课中 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 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 谪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 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 技艺,雕刻出核舟,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 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 一下这件工艺品。 二、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第一部分(1):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2—5):详述核舟之精妙。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三、实践表演 1.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 2.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文中五人的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 学生开展活动,并讨论得出结论。 1.点拨:描写的人物有苏东坡、佛印、鲁直、两个舟子。 2.根据课文内容准备表演:①找来白胡子,精心制作“峨冠”“手卷”,装扮成苏东坡;②用班里现成材料做道具扮演 佛印、鲁直;③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椎髻,脱鞋和袜子,以更 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 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 四、小结 作业布置重点语句 板书设计核舟记 第一部分(1):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第二部分(2—5):详述核舟之精妙。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教学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核舟记 教案(2课时含反思)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重点) 2.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难点) 3.品味本文准确、简明、周密、生动的语言。(难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看核舟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的。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器皿.(mǐn)罔.不因势象形(wǎnɡ)贻(yí)八分有奇 ..(yòujī) 二黍.许(shǔ)箬.篷(ruò)髯(rán)石青糁.之(sǎn)不属.(shǔ)诎(qū)椎髻(zhuījì)舟楫.(jí)篆(zhuàn)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yòu,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⑤右手攀右趾(“攀”通“扳”,pān,往里拉) 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古今异义 ①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表示“许可”等)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还,尚”;今义“曾经”) ③雕栏相望焉(望: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④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 ⑤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⑥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古义“长”;今义“修理”) (3)一词多义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 核舟记 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教案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11 *核舟记 【精彩开篇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第1课时疏通文意看核舟 一、新课导入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纷沓而至。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 ..(yòu 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糁.之(sǎn) 不属.(zhǔ) 诎.(qū) 椎髻 ..(chuí jì) 楫.(jí)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③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与“纵”相对) (2)一词多义 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是) 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之:①径寸之木(助词,的)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其: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②其人视端容寂(那) (3)同义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 ..(清清楚楚) ..数也——钩画了了 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11 核舟记

11*核舟记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mǐn) 贻.(yí) 有奇.(jī) 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糁.之(sǎn) 峨冠.(guān) 多髯.(rán) 椎髻.(jì) 篆.章(zhuàn) 衣褶.(zhě) 诎.(q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因:顺着,就着 (2)罔不因势象.形象:模拟 (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余数 (5)如有所语.语:说话 (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7)佛印绝类.弥勒类:像 (8)其船背稍夷.夷:平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竟然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解析:A.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句末语气词/说;C.奇妙/零数、余数;D.均为“好像”。) 5.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 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C) (2)石青糁之.(A) (3)左臂挂念珠倚之.(A)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回答本题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加以归纳。 参考答案: 第一,雕刻材料体积虽小,内容却十分丰富。如船体长度“八分有奇”“曾不盈寸”和高度只有“二黍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第二,雕刻的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展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中介绍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表示爱抚;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似乎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佛印是僧人,高蹈脱俗,所以“矫首昂视”;两个舟子,一喜动奔放,一喜静安然,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第三,精细微小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左右各四”,有对称之美。互相对望的雕栏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分别出自《后赤壁赋》和《赤壁赋》,雕刻者将其刻入核舟,体现了用心之细、构思之巧。再有如“舟尾横卧一楫”等生活化事物的刻画都体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点拨:本题考查对本文说明顺序的把握。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我们首先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析是按什么顺序来行文的。 参考答案: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首先,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被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的缘故。其次,中部的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总之,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所以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使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点拨: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回答。 参考答案: 1.为了说明雕刻之能,作者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条理清晰地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语言简洁明了。这样既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11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11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字子敬,号茅檐,(朝代)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朝代)人(人名)编制的《》收录。 (2)右刻“,”,左刻“,”。这一副对联分别出自苏轼的《》和《》。 二、重点字词读音 器皿.罔.贻.八分有奇 ..诎.矫.首虞.山 箬.篷二黍.许石青糁.之髯.不属.一楫.椎髻 .. 葵.扇壬戌 ..王毅叔远甫.刻曾.不盈寸 三.重点字词解释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2.左手倚一衡木()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二)一字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为人五:() 中轩敞者为舱( ) 4.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5.者:中轩敞者为舱( ) 居右者椎髻仰面( )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7.以: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 )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今义: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今义: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今义: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今义: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2)石青糁之()(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5)居右者椎髻仰面() (五)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许: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 3.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 5.罔不因势象形。罔不:因:象: 6.尝贻余核舟一。贻: 7.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 8.雕栏相望焉。相望:9.石青糁之。糁: 10.东坡现右足。现:11.如有所语。语: 12.佛印绝类弥勒。绝类:13.矫首昂视。矫: 14.神情与苏、黄不属。属:15.其船背稍夷。夷: 四.重点句子默写及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