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正稿)

《机械工程基础》

黄志诚编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电学院机设教研室

2008年9月

目录

实验一、低碳钢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 (2)

实验二、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实验 (6)

实验三、减速器的拆装 (10)

实验四、轴系结构组合设计 (14)

实验一、低碳钢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低碳钢拉伸过程中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断裂等物理现象。

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屈服点)σs ,强度极限(抗拉强度)σb ,断后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二、 实验设备及工具

a) WE 型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b) SH-350试样分划器; c) 游标卡尺;

d)

低碳钢长试样(l =100mm ,d=10mm )。

拉伸试件按国标GB/T 6397—1986制作。如图2-1所示,拉伸试件采用哑铃状,由工作部分、圆弧过渡部分和夹持部分组成。若以L 表示试件工作部分标距,d 表示试件直径,则拉伸试件有短试件(L =5d )和长试件(L =10d )两种。本试验采用长试件。

图2-1 圆形拉伸试件 图2-2 低碳钢的拉伸曲线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将试件安装于试验机的夹头内,之后匀速缓慢加载(加载速度对力学性能是有影响的,速度越快,所测的强度值就越高),直至将试件拉断。低碳钢试件在静拉伸试验中,通常可直接得到拉伸曲线,即F -△L 曲线,如实2-2图所示。用准确的拉伸曲线可直接换算出应力应变σε-曲线。观察拉伸曲线可见试件依次经过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缩颈阶段等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均匀变形的。

①弹性阶段 是指拉伸图上的OA ′段。在弹性阶段,存在一比例极限点A ,对应的应力为比例极限p σ,此部分载荷与变形是成比例的,材料的弹性模量E

在此范围内测定。

②屈服阶段 对应拉伸图上的BC 段。在低碳钢的拉伸曲线上,当载荷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出现的锯齿现象。屈服阶段中一个重要的力学性能就是屈服点。低碳钢材料存在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不加说明,一般都是指下屈服点。上屈服点对应拉伸图中的B 点,记为F SU ,即试件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值。下屈服点记为F SL ,是指不计初始瞬时效应的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力值。金属材料的屈服是宏观塑性变形开始的一种标志。

一般通过指针法或图示法来确定屈服点,综合起来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当屈服出现一对峰谷时,则对应于谷低点的位置就是屈服点;当屈服阶段出现多个波动峰谷时,则除去第一个谷值后所余最小谷值点就是屈服点。用上述方法测得屈服载荷,然后计算出屈服点、下屈服点和上屈服点:

s σ=F S /A ,SL σ=F SL /A ,SU σ=F SU /A (2.1)

③强化阶段 对应于拉伸图中的CD 段。变形强化标志着材料抵抗继续变形的能力在增强。这也表明材料要继续变形,就要不断增加载荷。在强化阶段如果卸载,弹性变形会随之消失,塑性变形将会永久保留下来。强化阶段的卸载路径与弹性阶段平行。卸载后重新加载时,加载线仍与弹性阶段平行。重新加载后,材料的比例极限明显提高,而塑性性能会相应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形变硬化或冷作硬化。冷作硬化是金属材料的宝贵性质之一。工程中利用冷作硬化工艺的例子很多,如挤压、冷拔、喷丸等。D 点是拉伸曲线的最高点,载荷为F b ,对应的应力是材料的强度极限或抗拉极限,记为b σ,

b σ=F b /A (2.2)

④缩颈阶段 对应于拉伸图的DE 段。载荷达到最大值后,由于材料本身存在缺陷,于是均匀变形转化为集中变形,导致形成缩颈。缩颈阶段,承载面积急剧减小,试件承受的载荷也不断下降,直至断裂。断裂后,试件的弹性变形消失,塑性变形则永久保留在破断的试件上。材料的塑性性能通常用试件断后残留的变形来衡量。轴向拉伸的塑性性能通常用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来表示。

塑性材料缩颈部分的变形在总变形中占很大比例,研究表明,低碳钢试件缩颈部分的变形占塑性变形的80%左右。测定断后伸长率时,缩颈部分及其影响区的塑性变形都包含在内,这就要求断口位置到最邻近的标距端线的距离不小于L /3,此时可直接测量试件标距两端的距离得到L 1。否则就要用移位法(见⑥)使断口居于标距的中央附近。若断口落在标距之外则试验无效。

⑤试件标距对伸长率δ的影响

把试件断裂后的塑性伸长量△L 分成均匀变形阶段的伸长量△L 1和缩颈阶段的伸长量△L 2两部分。研究表明,△L 1沿试件标距长度均匀分布,△L 2主要集中于缩颈附近。远离缩颈处的变形较小,△L 1要比△L 2小得多,一般△L 1不会超过△L 2的5%。实验与理论研究表明,△L 1成正比,而△L 2

与试样横截面面积的大小A 有关,伸长率为/L L L δα=∆=+,其中α、β

L 值为常数的条件下,其断

后伸长率δ才是常数。若面积A 相同时,L 大,则δ小;反之,则δ大。故有5δ>

10δ。

⑥延伸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的测定

试件的原始标距为0l ,拉断后将两段试件紧密对接在一起,量出拉断后的标距长1l ,延伸率应为

%1000

1⨯-=

l l l δ (2.3) 式中 0l —试件原始标距,1l —试件拉断后标距长度。

对于塑性材料,断裂前变形集中在紧缩处,该部分变形最大,距离断口位置越远,变形越小,即断裂位置对延伸率是有影响的。为了便于比较,规定断口在标距中央三分之一范围内测出的延伸率为测量标准。如断口不在此范围内,则需进行折算,也称断口移中。具体方法如下:以断口O 为起点,在长度上取基本等于短段格数得到B 点,当长段所剩格数为偶数时(见图2.2a ),则由所剩格数的一半得到C 点,取BC 段长度将其移至短段边,则得断口移中得标距长,其计算式为

-

-

+=BC AB l 21

图2.2断口移中示意图

如果长段取B 点后所剩格数为奇数(见图2.2b ),则取所剩格数加一格之半得C 1点和减一格之半得C 点,移中后标距长为

-

-

-

++=BC BC AB l 11

将计算所得的1l 代入式中,可求得折算后的延伸率δ。

为了测定低碳钢的断面收缩率,试件拉断后,在断口处两端沿互相垂直的方向

各测一次直径,取平均值1d 计算断口处横截面面积,再按下式计算面积收缩率

%1000

1

0⨯-=

A A A ψ (2.4) 式中 A 0—试件原始横截面面积 A 1—试件拉断后断口处最小面积 四、实验步骤

1、测量试样尺寸 将试样在划线器上分成十等份并测量出l 0,在标距l 0 的两端及中部三个位置上,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试样直径,取其均值,再以三者的最小值计算A 0 。

2、加载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上均匀、缓慢加载注意读出F S ,最后直到将试样拉断,计下最大载荷F b 。

3、取下试样,试验机恢复原状。测量断后试样尺寸。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六、实验分析及思考题

a) 材料相同,直径相等的长试样l 0=10d 0和短试样l 0=5d 0其断后伸长率δ是否

相同?

b) 为消除加载偏心的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

c) 实验时如何观察低碳钢的屈服极限?测定σs 时为何要限制加载速度?

实验二、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展成法加工渐开线齿廓的原理。

(2)了解齿轮的根切现象及采用变位修正来避免根切的方法。

(3)了解变位后对轮齿尺寸产生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1)齿轮展成仪。

(2)钢直尺、圆规、剪刀。

(3)铅笔、三角板、绘图纸。

三、实验原理

齿轮在实际加工中,看不到轮齿齿廓渐开线的形成过程。本实验通过齿轮展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之间的相对运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相对轮坯的各个位置记录在图纸上,这样就能清楚地观察到渐开线齿廓的展成过程。齿轮展成仪所

用的刀具模型为齿条插刀,仪器构造如图4-1所示。

图4-1 齿轮展成仪结构示意图

1—托盘;2—轮坯分度圆;3—滑架;4—支座;5—齿条(刀具);

6—调节螺旋;7、9—螺钉;8—刀架;10—压环

绘图纸做成圆形轮坯,用压环10固定在托盘1上,托盘可绕固定轴O转动。代表齿条刀具的齿条5通过螺钉7固定在刀架8上,刀架装在滑架3上的径向导槽

内,旋转螺旋6,可使刀架带着齿条刀具相对于托盘中心O作径向移动。因此,齿条刀具5既可以随滑架3作水平左右移动,又可以随刀架一起作径向移动。滑架3与托盘1之间采用齿轮齿条啮合传动,保证轮坯分度圆与滑架基准刻线作纯滚动,当齿条刀具5的分度线与基准刻线对齐时,能展成标准齿轮齿廓。调节齿条刀具相对齿坯中心的径向位置,可以展成变位齿轮齿廓。

四、实验步骤

(1)展成标准齿轮

①根据所用展成仪的模数m和托盘中心至刀具中线的距离(轮坯分度圆半径r),求出被加工标准齿轮的齿数z,齿顶圆直径a d,齿根圆直径f d和基圆直径b d。

②在一张图纸上,分别以a d、f d、b d和分度圆直径d画出4个同心圆,并将图纸剪成直径为a d的圆形轮坯。

③将圆形纸片(轮坯)放在展成仪的托盘1上,使二者圆心重合,然后用压环10和螺钉9将纸片夹紧在托盘上。

④将展成仪上的齿条5的中线与滑架3上的标尺刻度零线对准(此时齿条刀具的分度线应与圆形纸片上所画的分度圆相切)。

⑤将滑架3推至左(或右)极限位置,用削尖的铅笔在圆形纸片(代表被加工轮坯)上画下齿条刀具5的齿廓在该位置上的投影线(代表齿条刀具插齿加工每次切削所形成的痕迹)。然后将滑架向右(或左)移动一个很小的距离,此时通过啮合传动带动托盘1也相应转过一个小角度,再将齿条刀具的齿廓在该位置上的投影线画在圆形纸片上。连续重复上述工作,绘出齿条刀具的齿廓在各个位置上的投影线,这些投影线的包络线即为被加工齿轮的渐开线齿廓。

⑥按上述方法,绘出2~3个完整的齿形,如图4-2所示。

图4-2 标准渐形线齿轮齿廓的展成过程

(2)展成正变位齿轮

①根据所用展成仪的参数,计算出不发生根切现象时的最小变位系数min x 。然后确定变位系数x (min x x ≥),计算变位齿轮的齿顶圆直径a d 和齿根圆直径f d (a d 和f d 由指导教师计算)。

②在另一张图纸上,分别以a d 、f d 、b d 和分度圆直径d 画出四个同心圆,并将图纸剪成直径为a d 的圆形轮坯。

③同展成标准齿轮步骤③。

④将齿条5向离开齿坯中心O 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xm 。 ⑤同展成标准齿轮步骤⑤。

⑥同展成标准齿轮步骤⑥,绘出的齿廓如图4-3所示。

图4-3 正变位渐形线齿轮齿廓的展成过程

五、注意事项

(1)本实验最好选用模数较大(15m mm ≥)而分度圆较小的展成仪,使齿数

z ≤10,以便在展成标准齿轮齿廓时能观察到较为明显的根切现象。

(2)代表轮坯的纸片应有一定厚度(用70g 以上纸),纸面应平整无明显翘曲,以防在实验过程中顶在齿条5的齿顶部。为了节约实验时间与纸片,亦可将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轮坯以直径为界画在同一张纸上使用。

(3)轮坯纸片装在托盘1上时应固定可靠,在实验过程中不得随意松开或重新固定,否则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4)在做实验步骤⑤时,应自始至终将滑架从一个极限位沿一个方向逐渐推动直到画出所需的全部齿廓,不得来回推动以免展成仪啮合间隙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六、思考题

(1)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2)齿廓曲线是否全是渐开线?

(3)变位后齿轮的哪些尺寸不变?轮齿尺寸将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三、减速器的拆装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减速器的拆装与观察,了解减速器的整体结构、功能及设计布局。

(2)通过减速器的结构分析,了解其如何满足功能要求和强度、刚度要求、工艺(加工与装配)要求及润滑与密封等要求。

(3)通过对减速器中某轴系部件的拆装与分析,了解轴上零件的定位方式、轴系与箱体的定位方式、轴承及其间隙调整方法、密封装置等;观察与分析轴的工艺结构。

(4)通过对不同类型减速器的分析比较,加深对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的感性认识,为机械零、部件设计打下基础。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拆装用减速器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两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锥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下置式)。

(2)观察、比较用减速器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两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上置式),摆线针轮行星减速器。

(3)活动扳手、手锤、铜棒、钢直尺、铅丝、轴承拆卸器、游标卡尺、百分表及表架。

(4)煤油若干量、油盘若干只。

三、减速器的类型与结构

减速器是一种由封闭在箱体内的齿轮、蜗杆蜗轮等传动零件组成的传动装置,装在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用来改变轴的转速和转矩,以适应工作机的需要。由于减速器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使用维护方便,因而在工业中应用广泛。

减速器常见类型有以下三种:圆柱齿轮减速器、锥齿轮减速器和蜗杆减速器,分别见图5-l a、b、c所示。

a)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b)锥齿轮减速器c)下置式蜗杆减速器

图5-1 减速器的类型

在圆柱齿轮减速器中,按齿轮传动级数可分为单级、两级和多级。蜗杆减速器又可分为蜗杆上置式和蜗杆下置式。

两级和两级以上的减速器的传动布置形式有展开式、分流式和同轴式三种形式,分别见实5-2图a 、b 、c 所示。展开式用于载荷平稳的场合,分流式用于变载荷的场合,同轴式用于原动机与工作机同轴的特殊的工作场合。

a )展开式

b )分流式

c )同轴式

图5-2 减速器传动布置形式

减速器的结构随其类型和要求的不同而异,一般由齿轮、轴、轴承、箱体和附件等组成。图5-3为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结构图。

箱体为剖分式结构,由箱盖和箱座组成,剖分面通过齿轮轴线平面。箱体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除适当的壁厚外,还要在轴承座孔处设加强肋以增加支承刚度。

一般先将箱盖与箱座的剖分面加工平整,合拢后用螺栓联接并以定位销定位,找正后加工轴承孔。对支承同一轴的轴承孔应一次镗出。装配时,在剖分面上不允许用垫片,否则将不能保证轴承孔的圆度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箱盖与箱座用一组螺栓联接。为保

证轴承孔的联接刚度,轴承座

图安装螺栓处做出凸台,并使轴承座孔

两侧联接螺栓尽量靠近轴承座 孔。安装螺栓的凸台处应留有扳手空间。

为便于箱盖与箱座加工及安装定位,在剖分面的长度方向两端各有一个定位圆锥销。箱盖上设有窥视孔,以便观察齿轮或蜗杆蜗轮的啮合情况。窥视孔盖上装有通气器,使箱体内外气压平衡,否则易造成漏油。为便于拆卸箱盖,其上装有起盖螺钉。为拆卸方便,箱盖上设有吊耳或吊环螺钉。为搬运整台减速器,在箱座上铸有吊钩。

箱座上设有油标尺用来检查箱内油池的油面高度。最低处有放油油塞,以便排

1-起盖螺钉;2—通气器;3—视孔盖;4—箱盖;5—吊耳;6—吊钩;7—箱座;8—油标尺;9—油塞;10—油沟;11—定位销

图5-3 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结构

净污油和清洗箱体内腔底部。箱座与基座用地脚螺栓联接,地脚螺栓孔端制成沉孔,并留出扳手空间。

四、减速器的润滑与密封

减速器的润滑主要指齿轮与轴承的润滑,其润滑方式及润滑剂的选择见课本相关章节。

减速器需密封的部位很多,可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密封结构。轴伸出端的密封和轴承靠箱体内侧的密封见课本相关章节。箱体接合面的密封通常于装配时在箱体接合面上涂密封胶或水玻璃。

五、实验步骤

(1)观察减速器外部结构,判断传动级数、输入轴、输出轴及安装方式。

(2)观察减速器的外形与箱体附件,了解附件的功能、结构特点和位置,测出外廓尺寸、中心距、中心高。

(3)测定轴承的轴向间隙。固定好百分表,用手推动轴至一端,然后再推动轴至另一端,百分表所指示出的量值差即是轴承轴向间隙的大小。

(4)拧下箱盖和箱座联接螺栓,拧下端盖螺钉(嵌入式端盖除外),拔出定位销,借助起盖螺钉打开箱盖。

(5)测定齿轮副的侧隙。将一段铅丝插入齿轮间,转动齿轮碾压铅丝,铅丝变形后的厚度即是齿轮副侧隙的大小,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值。

(6)仔细观察箱体剖分面及内部结构、箱体内轴系零部件间相互位置关系,确定传动方式。数出齿轮齿数并计算传动比,判定斜齿轮或蜗杆的旋向及轴向力、轴承型号及安装方式。绘制机构传动示意图。

(7)取出轴系部件,拆零件并观察分析各零件的作用、结构、周向定位、轴向定位、间隙调整、润滑、密封等问题。把各零件编号并分类放置。

(8)分析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轴承外圈与机座的配合情况。

(9)在煤油里清洗各零件。

(10)拆、量、观察分析过程结束后,按拆卸的反顺序装配好减速器。

六、注意事项

(1)减速器拆装过程中,若需搬动,必须按规则用箱座上的吊钩缓吊轻放,并注意人身安全。

(2)拆卸箱盖时应先拆开联接螺钉与定位销,再用起盖螺钉将盖、座分离,然后利用盖上的吊耳或环首螺钉起吊。拆开的箱盖与箱座应注意保护其结合面,防止碰坏或擦伤。

(3)拆装轴承时须用专用工具,不得用锤子乱敲。无论是拆卸还是装配,均不得将力施加于外圈上通过滚动体带动内圈,否则将损坏轴承滚道。

七、思考题

(1)箱体结合面用什么方法密封?

(2)减速器箱体上有哪些附件?各起什么作用?分别安排在什么位置?

(3)测得的轴承轴向间隙如不符合要求,应如何调整?

(4)轴上安装齿轮的一端总要设计成轴肩(或轴环)结构,为什么此处不用轴套?

(5)扳手空间如何考虑?正确的扳手空间位置如何确定?

实验四轴系结构组合设计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轴系结构设计中有关轴的结构设计、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设备

1)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箱

2)测量及绘图工具(绘图工具学生自备)

三、实验内容

2、每组学生根据各实验题号要求,进行轴的结构设计,选择轴承类型,解决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轴承的安装与调整、润滑与密封等问题。

3、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

4、编写实验报告一份。

四、实验步骤

1、复习教材上有关轴的结构设计与轴承组合设计的内容。

2、构思轴系结构设计方案:

(1)根据齿轮类型和载荷情况选择滚动轴承类型及型号;

(2)确定轴的支承的轴向固定方式(如:两端单向固定;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两端游动等);

(3)根据轴承内径和轴的转速确定轴承的润滑方式(脂润滑或油润滑);

(4)选择轴承端盖形式(凸缘式、嵌入式),并考虑透盖处密封方式(毡圈、橡胶圈、皮碗、油沟等);

(5)考虑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轴承的固定、装拆、间隙调整等问题;

(6)绘制轴系结构设计方案示意图。

3、根据轴系结构设计方案,从实验箱中选取合适的零件组装轴系部件。

4、根据所组装的轴系部件绘制轴系结构草图。

5、测量轴系各零部件及结构尺寸,并作好记录。

6、将所有零件放入实验箱内(要求能够盖好箱盖),交还所借工具。

7、根据结构草图及测量数据,在3# 图纸上按1:1比例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标注主要的结构尺寸和配合尺寸,填写标题栏和零件明细表。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绘制 (1)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 (2) 实验三带传动实验 (3) 实验四齿轮效率实验 (6) 实验五减速器拆装 (9) 实验报告一 (10) 实验报告二 (11) 实验报告三 (12) 实验报告四 (14) 实验报告五 (15)

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根据实际机构或模型的构造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 2.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机构的组成和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 1. 机械实物及机械模型。 2. 钢板尺,游标卡尺,内、外卡尺。 3. 三角板,铅笔,橡皮,草稿纸等(自备)。 三.原理和方法 1. 原理 机构运动的性质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和运动副的类型、数目、相对位置有关。因此画机构运动简图时,应以规定的符号代表运动副,并以一定的比例尺按实际尺寸定出运动副间的相对位置,用尽可能简单的线条表示机构中各构件。这种用比例尺绘出的机构简单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若不按比例尺绘出,则称为机构示意图。 2. 测绘方法 ⑴缓慢驱动被测机构,仔细观察各构件的运动,分清各运动单元,从而确定机构构件的数目。 ⑵根据相连接两构件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性质,确定各运动副的类型。 ⑶在草稿纸上绘出机构示意图。用1,2,3…依次标注各构件,用A,B,C …分别标注各运动副,在原动件上标出表示运动方向的箭头。 ⑷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并标注在草图上。 ⑸选长度比例尺图示长度实际长度=μ (m/mm )。在实验报告纸上画出机构运动 简图。

实验二 齿轮范成原理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曲线的形成。 2. 了解渐开线齿轮的根切现象和齿顶变尖现象,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实验设备与工具 1. 齿轮范成仪,剪刀,绘图纸 齿轮范成仪基本参数:25.0120mm 20**a ==?==c h m ,,,α,被加工齿轮齿数z =10。 2. 同学自备: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计算工具。 三.原理和方法 范成法是应用一对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齿廓的。实验时,齿条代表切削刀具,齿条节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做纯滚动。这样,刀具刀刃各位置的包络线即为被加工齿轮的齿廓。由于刀刃是齿条型直线(相当于基圆半径无穷大的渐开线),所以包络出的齿廓必为渐开线。 当齿条中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并作纯滚动时,所加工的为标准齿轮;如果是齿条中线的一条平行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并作纯滚动时,所加工的为变位齿轮。 四.实验步骤 1. 根据齿条刀具的基本参数和被加工齿轮的齿数以及变位系数计算出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和基圆直径,并画在绘图纸上。 2. 将图纸固定在齿轮范成仪的圆盘上,对准中心,调节刀具中心线与齿轮毛坯分度圆相切,制作标准齿轮。开始时将刀具推向最右边,然后将溜板慢慢向左移动。每移动一定距离,在代表齿轮毛坯的图纸上用铅笔描下刀具的刀刃位置,直到形成三个完整的齿形为止。 3. 使刀具离开轮坯中心线,移动xm 毫米(=0.4×20),再用上法推出三个变位齿轮的齿形。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指导书 青岛科技大学

前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针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该实验环节。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指导书共编写了4个实验,有 实验一、典型环节模拟研究 实验二、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实验四、调节器参数对系统调节质量的影响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主要依据“控制工程基础”教材的内容,结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利用计算机和MATLAB程序完成实验。 注:1)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均由5部分组成,最后一部分“实验数据分析”或“思考题”必须写。 2)每个实验所记录的图形均需标出横轴和纵轴上的关键坐标点。

目录 实验一典型环节模拟研究 (4)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五、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二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7)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五、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9)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五、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四调节器参数对系统调节质量的影响 (11)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要求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五、实验报告要求 附录一:MATLAB6.5的使用 (13)

实验一典型环节模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要求 1.观测并记录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观测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测试并记录相应的曲线三、实验原理 1.惯性环节(一阶环节),如图1-1所示。 (a) 只观测输出曲线 (b) 可观测输入、输出两条曲线 图1-1 惯性环节原理图 2.二阶环节,如图1-2所示。 或 图1-2 二阶环节原理图 3.积分环节,如图1-3所示。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07年)

中北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实验指导书 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课程代号:02020102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 实验内容:1.系统时间响应分析 2.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系 2010.12

实验一 系统时间响应分析 实验课时数:2学时 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 实验室名称:数字化实验室 一、实验项目设计内容及要求 1.试验目的 本实验的内容牵涉到教材的第3、4、5章的内容。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试验,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系统时间响应分析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了解频率响应的特点及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 2.试验内容 完成一阶、二阶和三阶系统在单位脉冲和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以及正弦信号作用下的响应,求取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记录试验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 3.试验要求 学习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5版)》第2、3章有关MA TLAB 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用MA TLAB 软件的相应功能,编程实现一阶、二阶和三阶系统在几种典型输入信号(包括单位脉冲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单位斜坡信号和正弦信号)作用下的响应,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处理:对一阶和二阶系统,要求用试验结果来分析系统特征参数对系统时间响应的影响;对二阶系统和三阶系统的相同输入信号对应的响应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4.试验条件 利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字化试验室的计算机,根据MA TLAB 软件的功能进行简单的编程来进行试验。 二、具体要求及实验过程 1.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其MA TLAB 表达 (1)一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1 )(+= Ts K s G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k];den=[T,1];G(s)=tf(num,den) (2)二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2 2 2 2)(n n n w s w s w s G ++= ξ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2n w ];den=[1,ξ2wn ,wn^2];G(s)=tf(num,den) (3)任意的高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n n n n m m m m a s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G ++++++++= ----11 101110)(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m m b b b b ,,,110- ];den=[n n a a a a ,,,110- ];G(s)=tf(num,den)

新能源汽车1111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及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机构运动简图测绘的基本方法; 2、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并验证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通过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了解结构的组成原理 二、设备和工具 机器和机构模型量具铅笔橡皮和草稿纸 三、实验原理 机构运动和机构中的构件的数目、构件组成运动副的形式以及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有关,而和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结构无关,因此,在工程上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时可以用机构运动简图来进行。 机构运动简图既简单有能正确地反映一部机器的运动特征,因此,正确地测量和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观察机构的运动,弄清构件的数目 缓慢移动被测的及其或机构模型,从原动件开始,根据运动传递路线,仔细观察相连接的两构件是否有相对运动,特别要注意那些运动很微小的构件,从而弄清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2、判别运动副类型 一般,从原动件开始,遵循运动传递的顺序,仔细观察各相邻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性质。由此确定机构中运动副的类型、数目 3、合理选择视图 一般选择和机构的多数构件运动平面平行的平面作为投影面。必要时也可以就机构的不同部分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投影面,然后展开到一张图面上。或

者把主运动简图上难于表示清楚的部分,另绘一张局部简图。 对于齿轮机构则可选择和运动平面相垂直的平面作为投影面。总之,以简单清楚的把机构的运动情况表示出来为原则。 4、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将原动件转到某一位置(即可看清多数活动构件和运动副的位置)。在草稿纸上按照规定的符号,目测尺寸使实物和图形大致成比例,徒手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然后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并将草图和实物对照,观察是否和实物相符合。 5、画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确定尺寸比例尺,认真测量机构各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参数,在实验报告纸上用三角板和圆规,将上述草图按照选定的比例尺μl(构件的真实长度和图示长度的比值,单位为m/mm或mm/mm)画出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注:对于某些不便直接测定的机构尺寸,可首先分析其机构的性质,采用间接测量的办法。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及分析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数据记录及结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B、C、D》实验指导书-龚文、蔡兰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A、B、C、D 实验指导书 (*************系)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实验中心 年月日

目录 实验一刀具认识及刀具角度三维测量 (1) 实验二车床及滚齿机传动分析 (7) 实验三加工误差综合分析 (10)

实验一、刀具认识及刀具角度三维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外圆车刀刀头部分的构造,掌握刀具参考系及参考平面的确定方法; 2. 了解万能角度尺的结构,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 一般了解生产中常用各种金属切削刀具的形状、结构、切削加工原理及用途。 二、实验设备 外圆车刀、外圆车刀模型、万能角度尺; 生产中常用的各种金属切削刀具实物。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㈠一般了解生产中常用各种金属切削刀具 由实验指导教师向学生展示生产中常用各种金属切削刀具,并讲授刀具的形状、结构、切削加工原理及用途。 ㈡外圆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 1. 测量原理 根据刀具几何角度的定义利用量具进行测量。 2.测量方法 将量具的测量平面置于刀具代测角度所在的平面上,调整量具的测量边,使其与相应平面重合,读数即可。(用万能角度尺测量外圆车刀的具体方法见附录二) 四、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预习) 复习有关刀具参考系、参考平面的知识:掌握刀具角度的标注方法;熟悉刀 具基本角度(γ 0、α 、λ s 、κ r 、κ r ’)的定义;阅读本实验指导书,重点了解 万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及刀具角度的测量方法。 2.实验 ①测量刀具角度并作记录;②认真考察各种常用金属切削刀具的外形、刀具结构和切削原理,了解各类刀具的生产用途。

3.完成实验报告 五、思考题 1、主剖面参考系中,参考平面:基面、切削平面和主剖面的定义是什么? 2、车刀的刃倾角在哪个参考平面中测量?刃倾角在切削中起什么作用? 3、车刀的前刀面的型面有哪几种?各起何种作用?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材料的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1.1 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及原理; 2、熟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1.2 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和操作方法 金相分析是研究工程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金相显微镜是进行金相分析的主要工具,利用金相显微镜在专门制备的试样上观察材料的组织和缺陷的方法,称为金相显微分析。显微分析可以观察,研究材料的组织形貌、晶粒大小、非金属夹杂物在组织中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等问题,及可以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各类材料经不同加工工艺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可以判别材料质量的优劣等。 1、金相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的简单基本原理如图1.1所示。它包括两个透镜:物镜和目镜。对着被观测物体的透镜,成为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成为目镜。被观测物体AB ,放在物镜前较焦点F 1略远一点的地方。物镜使AB 形成放大倒立的实像A 1B 1,目镜再把A 1B 1放大成倒立的虚像A ’1B ’ 1 ,它正在人眼明视距离处,即距人眼 图1.1 显微镜成像光学简图 图1.2 物镜的孔径角 250mm 处,人眼通过目镜看到的就是这个虚像A ’1B ’1。显微镜的主要性能有: ①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它等于物镜与目镜单独放大倍数的乘积,即物镜放大倍数M 物 =A 1B 1/AB ;目镜放大倍数M 目=A ’1B ’1 /A 1B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M =A ’1B ’1 /AB =M 物×M 目 。 ② 显微镜的鉴别率:指显微镜能清晰地分辨试样上两点间的最小距离d 的能力,d 值 越小,鉴别率就越高。它是显微镜的一个重要性能,取决于物镜数值孔径A 和所用光线的波长λ,可用如下的式子表示: d =λ/2A ③ 物镜的数值孔径:它表示物镜的聚光能力,其大小为: A =n ×sin α 式中:n ——物镜与试样之间介质的折射率;

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对车刀几何角度的标注坐标系平面与车刀几何角度坐标 系的基本定义的了解; 2、了解车刀量角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熟悉其使用方法; 3、掌握车刀标注角度的测量方法。 4、能用工作图表达车刀工作部分的结构。 二、实验设备 1、SJ34型车刀量角仪、SJ25型车刀量角仪; 2、实验用车刀教具:45°外圆车刀、75°外圆车刀、外圆车刀、45°弯头车刀、 切断刀等。所用车刀教具的刀杆的截面为矩形。 三、车刀量角仪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1、车刀量角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图1所示为车刀量角仪。它能测量各类型车刀的任意剖面中的几何角度。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如下: 1—底座 2—底盘 3—导条 4—定位块 5—工作台 6—指针 7—小轴 8—螺钉轴 9—大指针 10—转 11—大刻度盘 12—滑体13--小指针 14—小刻度盘 15—小螺钉 16—旋钮 17—弯板 18—大螺帽 19—立柱

图1 车刀量角仪结构 圆形底盘2的周边上刻有从0°起向顺、逆时钟两个方向各100°的刻度,其上的工作台5可绕小轴7转动,转动角度的数值可由固定在工作台上的指针6来指示。工作台上的定位块4和导条3固定在一起,能在工作台的滑槽内平行移动。立柱19固定在底盘2上,立柱上有螺纹,旋转大螺帽18,可使滑体12沿立柱上的键槽上下滑动。滑体12上用小螺钉15固定安装上一个小刻度盘14。用旋钮16将弯板17琐紧在滑体12上。松开旋钮16,弯板17可绕旋钮顺、逆时钟两个方向转动,转动角度的大小由固连于弯板17上的小指针13小刻度盘上指示出来。弯板另一端有个固定着扇形大刻度盘11,其上有螺钉轴8安装着大指针9,大指针9可绕螺钉轴8作顺、逆时钟两个方向转动,在大刻度盘11上指示转动的角度。 当工作台指针6、大指针9和小指针13都处在“0”位时,大指针9的前面a和侧面b处于与工作台5上表面垂直的位置,大指针9的底平面c则平行于工作台5的上表面。测量车刀角度时,就是根据被测角度的需要,转动工作台5,调整工作台上车刀的位置,同时旋转大螺帽18,使滑体12带动大指针9上下移动,使之处于适当位置,然后转动弯板及大指针9,用大指针9的前表面a(或侧表面b,或底表面c),使与车刀上构成被测用的刀面或刀刃紧密贴合,此时,在底盘2(或大刻度盘11)上由指针6(或大指针9)和小刻度盘14上由小指针13指示出相应的被测角度的数值。 四、注意事项: 使用车刀量角仪时,零部件的调整应轻而缓慢。特别是向下调整滑块时,避免因滑块快速下移而产生的冲击,从而造成测量片的损坏及人身事故。 实验操作时,应按使用方法照章操作,严禁违章操作。 五、实验任务 测量正交平面坐标系内的外圆车刀和切断刀的主偏角、前角、刃倾角、后角;副偏角、副刃倾角、副前角和副后角。其中测量切断刀的副偏角、副刃倾角和副后角时,实验者自己确定位于主切削刃右侧的副角还是左侧的副角。 六、实验要求 1、实验预习 (1)仔细阅读本课程教材中刀具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一节,理解车刀几何角度的标注坐标系平面的定义,理解车刀各面和各角的定义。明确各面的相互位置和各刃形成的成因; (2)要注意区分不同功用的车刀,其进给方向与被加工工件之回转轴线的夹角不同(即主偏角不同)。应明确车刀的进给方向,并用图表示。理解车刀各角的正负值的规定。 (3)仔细阅读本实验指导书。根据本实验指导书中车刀量角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一节,力求对各型车刀量角仪的结构有一个书面的感性认识。仔细分析车刀之切削刃部分各要素及各型车刀量角仪的测量方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要求: ①实验方案应有外圆车刀和切断刀两种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方案(在正交平面坐标系内); ②实验步骤:应有外圆车刀和切断刀两种车刀的几何角度的测量步骤。同一型号的车刀量角仪的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混合使用,但应概念清楚,测量方法合理,并注明所选用的车刀量角仪的型号及测量工位号;不同型号的车刀量角仪的测量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讲课讲稿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1) 实验一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实验报告 (3) 实验二渐开线齿轮齿廓的范成 (5) 实验二渐开线齿轮齿廓的范成实验报告 (7) 实验三常用的机构观察与运动分析 (8) 实验三常用的机构观察与运动分析实验报告 (13) 实验四减速器拆装实验 (14) 实验四减速器拆装实验报告 (17) 主要参考书目 (19)

实验一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2.了解凸轮机构工作原理; 3.掌握用图解法设计盘凸轮轮廓曲线。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1、机械原理陈列柜; 2、各种机构实物模型。 三、实验内容 1、凸轮机构的组成及应用 凸轮机构应用广泛,类型很多,通常按如下方法分类: 1) 按凸轮的形状分为: (1)盘形凸轮;(2)移动凸轮;(3)圆柱凸轮。 图1 内燃机气门机构图 图2 移动凸轮 图3自动车床进刀机构中的凸轮

2)按从动件末端形状分为: (1)尖顶从动件如图4a、d所示;(2)滚子从动件如图9b、e所示;(3)平底从动件如图9c、f 所示。 a b c d e f 图4 从动件末端形状 2、用图解法设计盘凸轮轮廓曲线。 1)反转原理 如图5所示为一对心直动尖顶推杆盘形凸轮机构,当凸轮以角速度ω绕轴心O等速回转时,将推动推杆运动。图5(b)所示为凸轮回转δ角时,推杆上升至位移s的瞬时位置。 现在为了讨论凸轮廓线设计的基本原理,设想给整个凸轮机构加上一个公 -),使其绕凸轮轴心O转动。根据相对运动原理,我们知道凸共角速度(ω 轮与推杆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并不发生改变,但此时凸轮将静止不动,而推杆则 -绕凸轮轴心O转动,同时又在其导轨内按预期一方面和机架一起以角速度ω 的运动规律运动。由图5c可见,推杆在复合运动中,其尖顶的轨迹就是凸轮廓线。 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凸轮设计的称为反转法,其基本原理就是理论力学中所讲过的相对运动原理。

《汽车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

汽车机械基础实验指导书 实验说明:采用透明有机玻璃制作的液压元件,用带有快速接头的透明塑料管,按实验项目要求,组成相应的液压系统;实训台架正面的铝合金槽上可随意安置透明液压元件及管道;透明液压元件及管道能清晰观察液压件内部结构,系统工作时元件的动作,管道中油的流向能清楚显示。 配置的透明元件有:单出杆双作用液压缸2只,单出杆单作用弹簧复位缸1只,先导式溢流阀1只,直动式溢流阀1只,减压阀1只,顺序阀1只,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1只,二位四通电磁阀2只,三位四通电磁阀(机能不同)3只,节流阀1只,单向阀1只,液控单向阀1只,压力继电器2只,行程开关2只,三通接头4只,四通接头3只,调速阀1只等。 实验一、液压传动基本原理演示及液压元件的识别 1、目的:液压传动是机械能转化为压力能,再由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做功的能量转换装置。油泵产生的压力,其大小取决于负载大小。而执行元件液压缸按工作需要通过控制元件的调节,提供不同的压力、速度及方向。理解液压传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是学习本课程的关键。演示实验通过液压缸的往复运动,了解压力控制、速度控制和方向控制,从而初步理解液压传动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 2、装置:用带有快速接头的软管连接相应的透明液压件组成图1所示的液压传动基础的实验系统图。 图1 3、实验步骤 A 方向控制:操作手动阀,活塞杆伸出和缩回。观察活塞杆运动时溢流阀阀芯和换向阀 1、 透明液压缸 2、 透明手动换向阀 3、 透明节流阀 4、 透明溢流阀 5、 透明压力表

阀芯的位置及压力表5以及系统压力值的数值(运动时和到底后分别观察)。 B 压力控制:关闭节流阀3,调节阀4,观察压力表5的变化,压力值<0.8Mpa(P-B10B 已调好0.8Mpa)。 C速度控制:使阀3不同开度时,观察活塞杆速度变化,活塞杆运动和到底时分别观察压力表5的值以及系统压力值。 该实验接线图如下: 图2 4思考题(对图1) 溢流阀4的作用,油泵的工作压力由什么决定。 方向阀2在系统中的作用,为什么方向阀中位时,系统没有压力(压力值很小,主要是管道损失)。 节流阀3在系统中的作用,改变节流阀的开度,为什么油缸会变速。 活塞杆运动时压力表显示低压。到底后压力高,为什么?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 实 验 指 导 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题组编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电学院机设教研室 2006年5月

目录 实验一:机构和机械传动的陈列演示 实验二、低碳钢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 实验三、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实验四、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实验 实验五、减速器的拆装 实验六、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定 实验七、轴系结构组合设计 实验八、机械传动测试实验 实验九、回转体动平衡实验

实验一:机构和机械传动的陈列演示 一、实验目的 1、“机械基础”是高校工科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机构及机械零件的组成,建立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 2、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更具体的了解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平面机构和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结构特点、组成、运动和传动特点。 3、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学习本科程的具体内容及学习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二、实验步骤 1、实验室有两种模型陈列柜:一组为机械原理部分,另一组为机械设计部分。首先让同学观看机械原理部分(平面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特点),然后观看机械传动部分。实验时让平面机构和机械传动动起来,老师对每一部分进行介绍。 2、观看通用零部件。因每种零部件上都有说明。所以这一部分可以采取教师介绍的方法和同学自己观看的办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通用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用处。 三、实验设备 模型陈列柜,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 机械原理部分有: 第一柜:机器的组成及特征;第二柜:平面连杆机构;第三柜: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第四柜:齿轮的基本参数;第五柜:齿轮机构;第六柜:凸轮机构;第七柜:组合机构;第八柜:周转轮系功用;第九柜:停歇和间歇运动机构;第十柜:空间机构 机械设计部分有: 第十一柜:机座及箱体;第十二柜:润滑与密封;第十三柜:齿轮传动;第十四柜:滑动轴承;第十五柜:滚动轴承;第十六柜:轴的类型及轴上零件应用;第十七柜:联轴器;第十八柜:轴的典型结构及轴上零件固定方法;第十九柜:铆接、焊接、胶接、过盈配合;第二十柜:离合器;第二十一柜:常用标准件及键联接 第二十二柜:常用标准件及螺纹联接;第二十三柜:键、销及其联接;第二十四柜:常用标准件及螺旋传动;第二十五柜:典型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第二十六柜:齿轮与蜗杆结构;第二十七柜:带传动;第二十八柜:带的张紧装置及初拉力控制;第二十九柜:链传动;第三十柜:弹簧。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原理与零件教研室 2010年3月

目录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1) 实验二渐开线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4) 实验三渐开线齿轮参数测量实验 (9) 实验四带传动性能分析实验 (15) 实验五减速器装拆实验 (21)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根据机器械或机构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技能; 2、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机构的组成原理,熟悉构件和运动副的代表符号、机构自由度的含义及自由度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结构的区别。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机器(牛头刨床、插齿机、内燃机等),机构模型; 2、测量工具:钢尺、内外卡规、量角器; 3、绘图工具: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擦、草稿纸(学生自备)。 三、实验原理 任何机构都是由若干构件和运动副组合而成的。从运动学的观点看,机构的运动仅与构件数目、运动副的数目和种类及它们的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实际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来表示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绘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和机构结构,以此表明实际机构的运动特征,从而便于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凡没有按比例绘出的图称机构示意图,它只能定性的研究机构的某些运动特性(如自由度);凡按比例尺绘出的图称机构运动简图,根据机构运动简图可定量地分析机构的运动特性。 常用运动副的代表符号见表1-1所示。 四、方法与步骤 1、使被测绘的机器或机构模型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循着运动的传递路线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2、根据相互连接的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的性质及接触情况,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类型。 3、适当选择最能清楚表达各构件相互关系的面为投影面,选定原动件的位置,按构件的顺序,用规定的符号画出机构示意图。然后用数字1,2,3……分别标出各构件,用字母A,B,C……分别标出各运动副。 4、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并以此检查所绘机构运动简图草图是否正确。应当注意,在计算自由度时应除去虚约束及局部自由度。 5、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转动副间的中心距、移动副导路的位置或角度等),按确定的比例尺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1= 图示长度(mm) 比例尺 实际长度(m) 6、在草图上自检无误后,将图交指导教师签字。 五、实验安排 1、先由指导教师对测绘过程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分组进行测绘。 2、每个同学应至少测量5个机构。其中齿轮插齿机插刀的主传动和牛头刨教具刨头的主传动必做,剩下3个机构自选。 六、思考题 1、机构运动简图在工程上有什么作用? 2、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哪些内容? 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

机械基础实验2

机械基础实验1指导书(机械原理部分) 郑双阳王淑芬时祖光编 大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目录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实验1(项目一)--------------------1 实验名称:基于机构组成原理的拼接实验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实验1(项目二)--------------------5 实验名称:基于机构组成原理的创新实验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实验1(项目三)--------------------7 实验名称:动平衡实验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实验1(项目四)-------------------16 实验名称:齿轮综合实验 实验四(1)渐开线齿轮参数测量实验--------------------------16 实验四(2)齿轮范成实验---------------------------------22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实验1(项目一)

实验名称:基于机构组成原理的拼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 3、加强学生的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能力。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台; 2、常见杆组(杆长在80-340mm); 3、连接件; 4、开口扳手和内六角扳手。 三、实验原理 1、杆组的概念 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数相等,因此机构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系统通过运动副联接而成。将从动件系统拆成若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基本杆组,简称杆组。根据杆组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组的条件是:F=3n-2p l-p h=0,其中构件数n,高副数p l和低副数p h都必需是整数。由此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杆组。 2、机构的组成原理 根据如上所述,可将机构的组成原理概述为: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的方法来组成。这是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根据给定的机构示意图,选择杆组(长度不限),测出单个杆的长度并记录; 2、然后在实验台上拼接机构。拼接时,杆与杆之间必须采用层叠式搭接。这样作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各构件的运动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进行,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各构件间的运动发生干涉; 3、试拼之后,从最里层装起,依次将各杆组联接到机架上去; 4、根据给定的机构运动简图确定原动件,用手驱动,若机构能平顺的实现确定运动,则机构拼接成功; 5、绘制出拼接成功的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 五、实验内容 本实验共有5个机构需要拼接,其机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1、曲柄摇杆机构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前言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迫在眉睫!通过增加实验和培训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针对教育部提出的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思想,组建一个高水平实验室是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必经之路。 特别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是一门实验性基础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和测量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它是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研究和生产过程参数检测等必不可少的手段,它起着类似人的感觉器官的作用。通过测试可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去利用它和改造它,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测试为基础的。同时,其它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又为测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装备,促进了测试技术的发展。 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工程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监督、质量控制和性能实验等,都离不测试技术。在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自动控制技术也和测试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测试装置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感觉器官和信息来源,对确保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测试技术几乎涉及任何一项工程领域,简单的测试系统可以只有一个模块,为提高测量精度、增加信号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的灵活性和提高测试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以利于和其它控制环节一起构成自动化测控系统,在测试中通常先将被测对象输出的物理量转换为电量,然后再根据需要对变换后的电信号进行处理,最后以适当的形式显示、输出,或者提供给其它自动控制装置。如下图所示。 测量系统组成图 同时我们深知:培养一流的学生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教学实验设 备。我们追求: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它们更好更快地运用到社会 生产实践中去。由于实验室的建设尚在探索中,本实验指导书必有许多不足之处, 请各位老师、同学、同行不吝指教,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计划学时比 40/8

机械设计基础螺栓连接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螺栓连接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螺栓连接性能测试实验指导书 ——(2)螺栓组连接受力与相对刚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螺栓组连接受力分析理论; 2、了解用电阻应变仪测定机器机构中应力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工作原理 螺栓组连接实验台由螺栓连接、加载装置及测试仪器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螺栓组连接是由十个均布排列为二行的螺栓将支架11和机座12连接起来而构成。加载装置是由具有1:100放大比的两极杠杆13和14组成,砝码力G经过杠杆放大而作用在支架上的载荷为P,因此,连接接触面将受有横向载荷P和翻转力矩M。 (N·㎜) (N) 式中l—力臂(㎜) 由于P和M的作用,在螺栓中引起的受力是通过贴在每个螺栓上的电阻应变片15的变形并借助电阻应变仪而测得。电阻应变仪是通过

载波电桥将机械量转换成电量实现测量的。如图2所示,将贴在螺栓上的电阻应变片1作为电桥一个桥臂,温度补偿应变片2为另一个桥臂。螺栓不受力时,使电桥呈现平衡状态。当螺栓受力发生变形后,应变片电阻值发生变化,电桥失去平衡,输出一个电压讯号,经放大、检波等环节,便可在应变仪上直接读出应变值来。经过适当的计算就可以得到各螺栓的受力大小。 图1螺栓连接实验台结构简图 1,2,……10—实验螺栓;11—支架;12—机座;13—第一杠杆;14—第二杠杆;15—电阻应变片;16—砝码(相关尺寸:l=200㎜;a=160㎜;b=105㎜;c=55㎜;G=22N) 图2电桥工作原理图 本实验是针对不允许连接接合面分开的情况。螺栓预紧时,连接在预紧力作用下,接合面间产生挤压应力。当受载后,支架在翻转力矩M作用下,有绕其对称轴线0-0翻转趋势,使连接右部挤压应力减小,左部挤压应力增加。为保证连接最右端处不出现间隙,应满足以下条件: (1) 式中Qp—单个螺栓预紧力(N); Z—螺栓个数Z=10;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 实验指导书 前言 实验是机械设计课程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机械设计实验是《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刻地把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按照《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此实验指导书,设置的具体实验项目:带传动效率实验、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减速器拆装实验3项实验。

实验一 带传动效率实验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一、实验目的 了解带传动实验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现象,以及它们与带传递的载荷和转速之间的关系。测定传动效率和滑动率与所传递的载荷和转速之间的关系,绘制带传动的效率曲线和滑动曲线。 二、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带传动原理是张紧在至少两轮上带作为中间挠性件,靠带与轮接触面间产生摩擦力来传递运动与动力。 带传动的效率,当主动轮与从动轮直径相等,即传动比i=1时,可按下式求得 1 12 2n T n T == 主动轮的功率从动轮的功率η 式中:T 1 ——输入力矩,N·m ;T 2 ——输出力矩,N·m ; n 1 ——输入转速, r/min ; n 2 ——输出转速,r/min 。 由于带的紧边与松边拉力不等,使带的两边弹性形变不等引起带与轮面的微量相对滑动称为弹性滑动。带传动在工作中的滑动程度用滑动系数ε表示,它是随负载的大小而变化的。可按下式求得 1 2 1n n n -= ε 式中: n 1 ——输入转速,r/min ; n 2 ——输入转速,r/min 。 滑动曲线就是表示带在不同负载时滑动的程度的曲线,可分别以主动轮转速和负荷档位为横坐标,以滑动系数ε为纵坐标来绘制。 三、实验条件 1.柜式带传动效率测试分析实验台。 2.笔、草稿纸(此项自带)。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14 实验指导书重庆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14 机械系统原理方案创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的目的是设计出工作机理独特有效、结构新颖巧妙的机械产品。机械创新设计的关键是原理方案设计,它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性能、功效和性价比等。原理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有许许多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是机械产品能够实现预期功能,二是性能良好。为达到第一个基本要求,常常采用“功能分析法”,将机械产品的总功能逐次分解成多个基本功能,进而找出实现这些基本功能的基本机构,将这些基本机构组合后形成创新设计的方案。为达到第二个基本要求,常常是在多个方案中优选,并可用设问探求法优化方案。所以设计者首先必须知道各种机构能够具有哪些预期功能,以及实现预期功能的性能如何,其次要了解创新设计的主要技法。 14.1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原理方案设计的内容、过程及创新设计技法,巩固《机械创新设计》理论知识。 2.了解各种传动系统的功能及特点、各种机构的功能及特点、机构尺度综合的方法,巩固《机械原理》理论知识。 3.根据给定的设计平台和设计任务,设计出机器原理方案,训练创新设计方法启发创新思维、意识。 14.2 实验器材 JPYS-CD机械系统原理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 1.机械结构 (1)总体结构如图14-1所示。 JPYS-CD机械系统原理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总体结构如图14-1所示,主要由底座(安装平台)、驱动源、减速器、联轴器、带、链、过渡节、平面执行机构等传动部件组成。可根据需要按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不同的机械传动系统。其中底座(安装平台)、驱动源、传动部件、负载部件为整体结构。底座(安装平台)上有T形槽,可根据安装需要布置系统。

图14-1 JPYS-CD机械系统原理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总体结构(2)安装平台 安装平台由机柜和铸铁平台组成,如图14-2所示,铸铁平台上有纵横间隔(100mm)的T型滑槽作为安装组件用。 图14-2 安装平台 (3)驱动源的组成(图14-3) 图14-3 驱动源的组成图14-4 负载的组成 (4)负载的组成(图14-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 1.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有关课程内容,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与设计机床夹具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应熟悉有关标准与设计资料,学会使用有关手册与数据库。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作为未来从事机械制造技术工作的一次基本训练。 2.设计的题目与内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通常定为:制定某一零件成批或者大批生产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也可针对一组零件进行成组工艺与成组夹具设计。 2.1设计应完成的内容: 1)制定指定零件(或者零件组)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工艺卡片,选择所用机床、夹具、刀具、量具、辅具; 2)对所制定的工艺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与计算; 3)确定毛坯制造方法及要紧表面的总余量; 4)确定要紧工序的工序尺寸、公差与技术要求; 5)对要紧工序进行工序设计,编制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画出的工序简图,选择切削用量; 6)设计某一工序的夹具,绘制夹具装配图与要紧零件图; 7)编写设计说明书。 2.2课程设计实例 3.制定工艺规程步骤与方法 1.分析设计对象 阅读零件图,熟悉其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及其在所装配部件中的作用(如有装配图,可参阅)。分析时着重抓住要紧加工面的尺寸、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与要紧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确定毛坯制造方法及总余量,画毛坯图 确定毛坯种类与制造方法时应考虑与规定的生产类型(批量)相习惯。对应锻件,应合理确定其分模面的位置,对应铸件应合理确定其分型面及浇冒口的位置,以便在粗基准选择及确定定位与夹紧点时有所根据。 查手册或者访问数据库,确定要紧表面的总余量、毛坯的尺寸与公差。如若对查表值或者数据库所给数据进行修正,需说明修正的理由。 绘制毛坯图。毛坯轮廓用粗实线绘制,零件实体用双点画线绘制,比例尽量取1:1。毛坯图上应标出毛坯尺寸、公差、技术要求,与毛坯制造的分模面、圆角半径与拔模斜度等。 3.制定零件工艺规程 零件的结构、技术特点与生产批量将直接影响到所制定的工艺规程的具体内容与全面程度,这在制定工艺路线的各项内容时务必随时考虑到。 (1)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南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南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2010年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分室 前言 实验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希望学生在实验之前: 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遵守操作规程。 实验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细心观察实验现象。 保持实验室清洁,实验结束后把仪器设备整理好。 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字迹要清晰、整齐。 2010年 目录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 析 ---------------------------------------------------3 实验二.齿轮的范成实 验 ---------------------------------------------------------------5 实验三.减速器拆装实 验 ---------------------------------------------------------------------------11

实验报告 一 -----------------------------------------------------------------------------------------------Ⅰ 实验报告 二 -----------------------------------------------------------------------------------------------Ⅱ 实验报告 三 -----------------------------------------------------------------------------------------------Ⅳ 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运用构件及其运动副联接的常用符号和机械中常用机构的简图符号,正确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意义; 3.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学习判断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1.机构模型、钢尺; 2.三角板、铅笔、橡皮和稿纸(学生自备)。 三、测绘运动简图的原理 机械中实际的机构,其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但机构的运动情况与构件的形状、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和运动副的具体结构等因素无关,而决定于机构中联接各构件的运动副的类型和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及构件数目。因此,在进行机构的分析和设计新机构时,所绘制的旨在表达机构各构件之间相对运动关系的图形,须撇开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结构,根据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确定各运动副的类型,然后,按一定的比例,用国标规定的运动副符号和线条绘出图形,这样的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不严格按比例绘制的简图则称为机构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