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探析

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探析

(最新版4篇)

目录(篇1)

一、引言

1.古蜀道简介

2.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存在的问题

2.原因分析

三、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1.强化法规制度建设

2.实施绿色发展政策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4.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四、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

1.四川省雅安市生态补偿机制实践案例

2.陕西省宝鸡市绿色发展政策实践案例

3.甘肃省天水市法规制度建设实践案例

五、结论和建议

1.研究结论

2.建议和展望

正文(篇1)

古蜀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古蜀道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制度路径的角度,对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建设、缺乏绿色发展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制度路径入手,加强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

目录(篇2)

一、引言

1.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研究目的和方法

二、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1.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1)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法规体系的完善

(3)环境税收政策的运用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

(1)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文化教育制度建设

(1)生态文明教育普及

(2)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3)生态旅游发展

三、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问题

1.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1)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2)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3)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2.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制度建设仍需完善

(2)绿色产业发展面临困难

(3)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四、结论和建议

1.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3.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正文(篇2)

一、引言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古蜀道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纽带,其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1.政策法规制度建设: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古蜀道沿线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政策,并逐步完善了法规体系。此外,政府还运用环境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绿色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古蜀道地区重视绿色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加强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例如,四川等地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保护

生态环境。3.文化教育制度建设:古蜀道沿线地区加强了生态文明教育普及,促进了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例如,川西等地通过生态旅游,弘扬生态文化,吸引游客参与环保活动。

三、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和问题

1.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其次,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如新能源、生态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最后,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维护生态环境。

2.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然而,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绿色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如

市场竞争激烈、融资难等问题。此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以鼓励企业投资绿色产业。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绿色产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健康发展。此外,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企业应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古蜀道地区的绿色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绿色产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健康发展。此外,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企业应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古蜀道

地区的绿色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总之,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协同合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目录(篇3)

一、引言

1.古蜀道简介

2.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二、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1.法律法规制度

2.规划与政策制度

3.制度实施与监管

三、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1.生态修复与保护

2.资源节约与利用

3.环境治理与改善

四、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展望

1.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正文(篇3)

一、引言

古蜀道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

发源地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古蜀道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加强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制度保障和路径探索两个方面对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

二、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1.法律法规制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古蜀道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环境监管机构,对古蜀道生态环境进行监管。

2.规划与政策制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与政策,如《古蜀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明确了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3.制度实施与监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执法力度、开展环境整治等,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监管。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局面。

三、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1.生态修复与保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对古蜀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维护生态平衡、推动资源节约、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环境问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发展所迫切需要的一个问题,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本文将分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法制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政府应该在立法过程中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提高执法效果和行政处罚力度。政府还应该在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方面建立更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框架,以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推进城市化建设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并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通过配置公共资源、建设生态住宅和低碳交通等方式,提高城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此外,政府应该也注重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加强农村废弃物的集中处置等方法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三)实现资源节约 实现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推动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在使用和开发资源方面,应该引导社会各界更加注重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此外,还应该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加强环境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环境治理。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环境治理,加快转变传统的治理方式。政府应该加强对环保行业的发展和监管,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建立环保基础设施等措施,提高环保工作效能。同时,政府还应该引导企业加强环保管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和生命周期管理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宣传教育

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探析

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探析 (最新版4篇) 目录(篇1) 一、引言 1.古蜀道简介 2.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存在的问题 2.原因分析 三、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1.强化法规制度建设 2.实施绿色发展政策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4.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四、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 1.四川省雅安市生态补偿机制实践案例 2.陕西省宝鸡市绿色发展政策实践案例 3.甘肃省天水市法规制度建设实践案例 五、结论和建议 1.研究结论 2.建议和展望 正文(篇1)

古蜀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古蜀道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制度路径的角度,对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建设、缺乏绿色发展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制度路径入手,加强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 目录(篇2) 一、引言 1.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研究目的和方法 二、古蜀道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1.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1)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法规体系的完善 (3)环境税收政策的运用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 (1)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2)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文化教育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中国,由于多年来的高 速发展模式,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物种灭绝、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成为国家亟需解决的难题。而 构建生态文明,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将探讨生态 文明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永续发展,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只有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才能 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才能让子孙后代继承更 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2.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环境问题,更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自然环境,消除污染与不健康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带来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丰富的生活选择。

3.促进全球环境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全球意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合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将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的能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1.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通过促进清洁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技术进步,实现精神财富的增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文明的层次。 2.推动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世界各国都在深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中国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快低碳模式下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提升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特别是政府应当在制定环保法规标准、监管生态文明等方面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4.注重公众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探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路径

探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路径 在新时代,我们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的补偿制度,制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探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跨学科共同关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更为理想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告诉我们,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异化的人自身和物质世界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制度问题。 在新时代,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必须更加努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态文明补偿制度问题和乡村生态文明制度问题。 一生态文明补偿制度建设的复杂性生态文明补偿制度建设涉及各种复杂关系,目前我国生态文明补偿制度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列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性。

当前,虽然有很多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建造 人为景观、节能减排等方式进行生态补偿,但是这些逐步建立的生态补偿 机制仍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生态补偿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施仍处于发展阶段,如生态补偿 相关法规中各领域之间的标准差异、生态补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生态补 偿的公平和可持续性等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 其次,要正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正面影响,我们既要考虑人类从自然 生态系统所获得的收益,从而加强对自然的补偿,也不能一味地认为人类 对自然、生态只有破坏,因为无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基本不存在。 再次,构建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关键是要加强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 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仅环境污染造成的工人疾病这一项,对于其 是否属于生态补偿范围及其补偿标准如何制定都需要各个层面来协调统一。 可喜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 下简称《意见》为今后的生态文明补偿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意见》指出,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 益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 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二乡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针对乡村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现 阶段的一个短板。 目前乡村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污染严重、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断 排放、生活垃圾杂乱堆放等。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xx年03月16日 00:42 :学习时报作者:庄稼汉李宏伟(作者系福建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根本在于制度建设。 ___ ___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生态文明制度设计缺乏统筹思维,制度碎片化现象突出,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制度缺失严重。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现象,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过多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没有根本扭转,在干部选拔任用上,重视经济发展情况的考核,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评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体系不完善。从地方政府的责任落实上看,还存在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不紧的问题,过多看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显性政绩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隐性政绩;从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上看,管发展也要管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齐抓共管”变成环保部门“单家独斗”,“责任共担”变成环保部门“一家担责”;从企业的责任落实上看,还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在源头监管方面,还存在重项目环评、轻区域环评的现象,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整体滞后等问题;在过程监管方面,还存在在线监

控体系覆盖面相对不足、排污许可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结果严惩方面,还存在以行政处罚代替法律追责、执法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三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方方面面,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先导制度。全国不少地方做了有益探索,比如,福建省取消了对34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生态保护优先和农业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责任追究体系。落实最严格的地方政府属地责任。新修订的《环保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内容,作为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环保目标责任制是环境保护的龙头制度,是落实政府属地责任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福建省环保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市长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进行全面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推动属地责任的标准、要求从模糊向明晰的转变,制定各城市的空气质量考核要求时,明确各市空气达标天数比例必须达到95%以上,达不到要求的扣减分数,超过比例的相应加分,通过对空气质量目标量化考核,有效遏制了空气质量下降的趋势。落实最严格的部门监管责任。如何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不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中国的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政策、法规、市场、技 术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逐步实现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低碳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 1.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规划 的编制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状况。要根据实 际情况,将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目标融入其中,确保可持续发展。制定好的规划要细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央与地方政府要加强协调,贯彻执行。

2.执行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包括环境保护、环境标准、环境法规等方面,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政府部门要在监管服务、执法制度、行政效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工作,严格执行环境政策,妥善处置企业环保违法,严惩环境犯罪。 3.推进能源革命 推进能源革命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新能源、清洁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政府要在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转型,实现高效、清洁、低碳发展。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的有限性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政府部门应该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加大资源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 5.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下面将介绍一些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与方法。 一、推行生态产品 推动生态产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之一。所谓生态产品,指的是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没有污染、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无害等产品。这样的产品需要通过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保的生产物流方式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大研发和生产技术的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建立循环利用体系 循环利用体系指的是将工业废物、农业废弃物、城市废弃物和其他有害物质处理成有价值的资源,在尽可能少地浪费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各种物品和资源的回收和利用。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能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利用,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三、强调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生态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唤起民众对环保和生态平衡的关注和爱心。通过普及环保知识,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每个人逐渐形成一种文明的环保文化,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和推进者。 四、强化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落实好环境管理制度建设,促进企业、社会机构和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负责,起 到治理和优化环境的效果。严格执行法律制度,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戒,推动环境保护责任事实上得到落实和落地,实现“污染者负责、受污染方受补偿”的原则。 五、加强生态公益事业的投资 加强生态公益事业的投资,推动环境治理工作成效,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积极 参与环保工作。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要加大经济金融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为环保工作提供一定的资助和支持。 总之,在构建新时代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必 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循环利用体系、生态教育、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生态公益事业的投资等路径和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是需要不断推进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视角下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路径探析

美丽乡村视角下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路径探析 1. 引言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加快推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乡村振 兴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农村发展、农民生活、乡村环境, 关系着国家整体的发展进程。乡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 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不仅 涉及经济问题,更关乎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只有加快乡村振兴,才 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化、农民市民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对于推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认真加以推进和落实。 1.2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 重要战略目标。而法治建设则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在生态文明方面,我国政府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 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资源

利用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环境 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仍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执法监督,建立 了完善的法治体系。但在乡村地区,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律意识和 法治观念的普及和培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违法行为频发,影响了乡 村的法治形象和社会稳定。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完 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境意识,加强执法监督,构建起 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与法治共同发展的环境。【字数:248】 2. 正文 2.1 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 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日益突出。为了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 保护和修复工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通过推 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方式,保护水源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农田水土流失,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变差、生态危机日趋突显的背景下,通过生 态保护与改善,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型社会建设思想和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广泛参与的多方面努力与探索,也需要坚持 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长远利益。 生态学家探究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这些关系往往 是动态变化的,由于自然因素或社区认知和参与的缺乏,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崩溃。生态环 境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支撑这一关系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多 个方面入手,下面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需要认真履行贯彻各项环保政策的责任。政府 可以依据自身管理职能,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保护企业监管 力度,对环境污染者实施严格的处罚制度。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拿出财政扶持政策,支持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促进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提升社会公众的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对于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公 众的环保意识培养必不可少。要深入推进着力教育公众增强环保自觉性,特别是年轻人群 体的环保意识需加强培养,同时加强对企业和机构的环保责任约束,都是非常必要的。通 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知识,引导公众学会绿色消费,推广低碳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牺牲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追求 GDP 的增长,需要强调资 源节约利用与循环经济。推动了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方式和方法,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减 少资源的浪费和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推行“绿色技术”与“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植物、水、气候等自然力量,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可有效地降低碳 排量和生态污染,引领绿色经济发展。 四、实现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态平衡建设中,需要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针对现有地区污 染和生态拓展作为重点,依据生态环境特点,采用生态工程、生态补偿、生态旅游等多种 方式,加快生态环境恢复、修复和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等经济产业活动,并能促进生态保护,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自然生 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在新西兰发生的基督城恶性枪 击案之后,笔者曾经看到过一张照片,上面写着“不同肤色、不同 语言、同样的地球”。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我们共存于这个星球上 的事实。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事关全人类的未来。 本文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路径。 一、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1.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的目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 发展的道路,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在立法制度中,应该 提高对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可持续利用和修复的法律保护力度, 制定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等专项法律,全力保障我们 的生态环境。此外,落实产权保护制度,探索重点保护区(如重 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机制等, 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到生态保护事业中。 2.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和问责制度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重要的不仅仅是制定好的法律制度, 还需要落实和严格执行。建立监控和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全面掌握污染源排放、生态系统多样性情况、生物资源利用情况等信息,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此外,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实施严惩,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构建 上下联动的问责机制,形成协同治理局面。 3.控制污染和减少废弃物排放 作为环保制度建设的核心,建立污染控制、废物管理制度至关 重要。加强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的环境治理,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排放,加强对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监督,全力防止污染物直接和间接污染生态环境。同时,推行废弃 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机制,尽可能减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二、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 1.坚持绿色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推进可持续发展,要从建设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 设定环境保护要求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性约束条件,加强资源管理 和节能减排等绿色技术创新,强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步取代 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通过制定节约资源、促进绿色工业提 高效率的政策,推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2.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 市场机制作为调节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 应用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财税、金融、信用评级等领域的激

三峡的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的袁家渴记

三峡的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的袁家渴记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古代被称为“西陵”。其“高峡出平湖,一碧万顷”的壮丽景观闻名于世,至今还被中外游客所称道。三峡是长江最大的梯级水库,蓄水后水位达到了1314米,比万里长城还高出3米,是世界上第三大梯级水库。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库,有着330米高的蓄水深度,总库容高达1000亿立方米,比三峡工程蓄水前增加了155亿立方米之多,可以满足三峡工程每年防洪需要,相当于一座三峡大坝,从而改变了三峡工程建设30多年来单一发电、防洪功能为主导的局面;同时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还可以通过改善三峡工程沿线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公元10世纪起开始修建三峡工程建设开始后不久,中国南方便进入了漫长而动荡而艰苦的岁月中。作为三峡工程建设者的“袁家渴”,以其独特视角记录了三峡工程实施前后三峡两岸景观产生的巨大变化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其作品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主线,通过三个地域上不同时期三峡工程建设不同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形象呈现,记录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中华大地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变化,以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作品吧! 一、袁家渴创作背景 袁家渴,字景贤,号三溪。宋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学家。其诗文创作反映了宋代文坛百余年的兴衰荣辱及北宋王朝对后世社会的影响。他的诗歌主张和文风,在南宋时期被称为“三楚体”,被后世所推崇。他本人在元末明初就成为重要的文学家和诗人;而宋末明初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袁守道则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其晚年被评价为“清流中最杰出人物”;其诗歌主张重视自然山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宋明理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在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其中以《江上晚景》、《过三峡》、《秋声》、《登龙门》和《题西陵峡》为代表。其中《江上晚景》是他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大龙洞附近写就的。而“袁家渴”又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品格的诗人。他与杜甫、孟浩然、白居易被称为宋诗四大家。 1、作者生平简介 袁家渴(1072年-1165年),字景贤,号三溪,又号三泉,自号三溪居士,浙江吴兴人,祖籍襄阳。南宋政治家、诗人,学者,被后人称为宋诗四大家之一,被后人尊为宋诗第二祖。袁家渴幼年丧父,跟着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将他抚养成人。袁家渴自幼喜爱诗文,对苏轼、苏辙、梅尧臣等诗人都有很深的了解。他自幼就酷爱诗词,并精通诸家之学。长大后考中举人,并曾出任镇江知府、知滁州。南宋时,袁家渴曾一度出任兴化县令,也是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县令。 2、《江上晚景》主要内容与背景 《江上晚景》是袁守道写于公元1170年至1255年之间的一首自叙诗,全篇是以景寄情,写景咏物,情景交融。这首诗既有自然山水的秀美风姿,又有生活中的情趣。其中第一句,“万里长江,日夜奔流。水天一色,山色苍苍。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水天一色,山色苍苍。”展现出长江水天一色,山色苍苍,江水浩荡的壮美风光。 3、“袁家渴”在思想上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何看法 “袁家渴”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也有着独到的看法。《江上晚景》的诗句中写到:“江上晚景,峡口青山!青山无限好,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说,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时,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提出自己建议。同时他认为当时统治者不懂得对人民进行教育,百姓也不懂得他们是国家和人民赋予自己,他们只是凭借个人才智和天赋才能在那个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不应该一味去改变政权。在其诗文中描绘了一个大人物形象,他就是北宋宰相蔡京。由于蔡京作为北宋王朝统治者,没有能够管理好国家,其统治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这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

中国古代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不仅有深刻的认识,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并且以其指导人们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易传则综合了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说,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传》)。其中的“先天”是指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以前加以引导,而“后天”是指遵循自然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秦汉以后,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辨证思想(《天论》上),认为天人之间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北宋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正蒙・乾称篇》),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人类要尊重万物,友善对待自然。宋明理学的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提出过“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并对“万物一体”论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人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天人协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总之,“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日期:2012年05月25日 谢海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十分严重。创新体制机制,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 1.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刚起步。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刚开始起步,在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确立,使得交易的合法性成为问题,即交易后合法的排污量难以界定。二是总量控制指标难以确定。三是指标的原始分配难以做到公平。四是排污权交易信息平台和交易市场不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需要有成熟的买卖双方和中介机构。 2.尚未开征专门的环境税。虽然我国税收中已经包含了与环境资源相关的税种,涉及交通燃油、供暖及加工燃料、机动车辆、自然资源、废弃物管理和污染排放等领域,但由于这些税种在制定之初并不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各种税收之间缺乏协调性,因而并未充分发挥促进污染减排的作用。 3.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由于环境产权界定不清,利益主体不明,再加上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补偿标准低且缺乏可持续性,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一是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和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方式。转移支付中以纵向为主,即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跨行政区域的横向转移支付尚未建立起来。二是以部门为主导的生态补偿,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明确的分工,管理职责交叉,在整治项目与资金投入上难以形成合力。三是生态补偿领域过窄、标准偏低。四是以“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缺乏稳定性。 4.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首先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顺,主要包括:从资源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的改革不到位,资源产权市场化程度低,运营不规范;资源行业行政性垄断与自然性垄断并存,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监管缺乏科学手段和制度性规定;资源税费和环保税费整体偏低,资源性产品价格没有体现资源的全部价值。其次,从价格体系看,我国再生资源价格高于初始资源价格,导致企业缺乏进行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动力,而是选择利用初始资源;废弃物处理成本高于排放成本,使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污染物。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1.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在实践中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一直存在,许多地方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与发展一直都是“两张皮”,环保部门与经济部门相互合作与制约机制不强。环境政策的设计、执行和实施不能有效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许多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不恰当的经济政策所引发。 2.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相当滞后,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参与的领域窄,对政府环

广元康养旅游经济开发路经探究

广元康养旅游经济开发路经探究 陈格 【期刊名称】《《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19)005 【总页数】4页(P6-9) 【关键词】广元; 康养旅游经济; 发展路径 【作者】陈格 【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628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广元在推进“生态立市”实践中,将厚植生态底色、发展低碳产业,创建“康养旅游”名市作为未来发展目标,并依托一片净土、沃土、乐土,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增强广元康养旅游经济竞争力。从地理位置来看,广元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夏季气候温润,冬季天高云淡,加之全市范围内森林覆盖率高,大山、大水、大森林所营造的天然生态廊道,成为休闲度假、调养身心的洞天宝地。2014年广元被确定为首批新能源示范市,连同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成为中国西部唯一受邀参加联合国德班气候大会的城市。近年来,广元在推进“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城市实践中逐渐走出了一条新路,康养旅游成为广元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广元创建“生态康养旅游”城市的基础优势 广元位于嘉陵江上游,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山、河环绕,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平方米。优美的城市环境、清洁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湿度、充沛的阳光,使广元成为运动健身、休闲旅游、调养身心的绝佳胜地。广元境内的嘉陵江、白龙江,出镜断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特 别是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入选全球最佳绿地名录。广元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多达517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3种,野生植物将近3000种,如红豆杉、珙桐等稀有物种多达9种。广元成为“中国温泉之乡”,也是四川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除了自然生态,广元厚重的历史文化,拥有“女皇故里”“川北门户”“蜀北重镇”等众多称号。[1]中国古蜀道历史遗存,至今3000多年。以剑门蜀道、阴平道、米苍 道最为有名。广元境内各类旅游景区众多,国家5A级景区剑门蜀道剑门关,4A 级景区多达14个,朝天明月峡被称为“世界交通博物馆”,用水道、栈道、纤夫道、驿道、公路、铁路、候鸟道等等。从2013年“生态立市”到2016年“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城市建设,广元将生态与康养作为两架马车,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特色典型。 二、广元“生态康养旅游”城市建设成效 围绕“绿色广元、康养之都”建设目标,广元着重从生态环境、绿色产业、能源开发、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生态环境方面,截止2017年,广元市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5.78%,位居四川各市州前列。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连续五年达到94%以上。嘉陵江、白龙江、南河等河流水质保持在II类、I类水平。广元实现全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生态屏障建设上,全面推进天然林、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工程,城市绿地达到40%以上,并对嘉陵江、白龙江等水体环境进行综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015. 5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的制度:政府监管性制度、市场主体交易形式的制度、救济性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是落实政府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试点实践。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却日益恶化,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危险因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产出背后都有一个成本问题。降低成本,是决定经济运作成功与否及能否继续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前儿十年,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在产出并不很高的同时,却惊人地消耗着人力、物力资源。2007年10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20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20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篇1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用“石榴籽”一词生动地比喻了民族团结。石榴籽颗粒饱满、颜色鲜红、晶莹剔透,组工干部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凝聚起一股磅礴的力量,才能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 “一颗红心永向党”,像“石榴籽”一样鲜红饱满。石榴籽色泽鲜红,子粒又大又平整,就像一堆红宝石,令人心之向往。红色,是烈火鲜血的原始之色,是党旗国旗的主色,更是组工干部信仰、使命的“忠诚之色”。新时代,组工干部更要擦亮红色的底色,坚持把政治要求放在首位,高举理想信念、走好信念之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夯实政治根基。树立“以己为轻、以党为重,以权为轻、以责为重,以得为轻、以德为重”的组工意识,定准方向盘,拧紧总开关,向党性最严标准、最高要求看齐,矢志不渝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甘为人梯乐开怀”,像“石榴籽”一样晶莹剔透。石榴籽大小不一,但每一颗都珠圆玉润,粒粒生辉。组工干部承担着识人、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责,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对当地的政治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工干部必须要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挡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一身正气不染纤尘、一心为公不藏私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替别人“嫁衣裳”“架梯子”,把考察、培养、提拔干部的工作做好。“白袍点墨,终不可渝”,组工干部身为管干部的干部,必须要保持一个纯白晶莹的干净之心,重操守、惜名节,时时自重、自省、自警,慎独、慎行、慎微,坚持原则地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高地。 “众志成城火焰高”,像石榴籽一样抱团簇拥。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变得那样紧密而又结实。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筷子为双,成双方可用,落单者实则无用矣。团结合作是组工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组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争当团结的模范,多理解同事的难处,多体贴下属的不易,做到公道做事,光明磊落,坚决不搞团团伙伙,以清清爽爽的关系团结每一位同志。要

新高考语文 (新高考)2021届小题必练17 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学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