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析——以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析——以柳州市生态文明建

设为例

一、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重工业型城市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城市由于长期以来的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发展模式,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和资源枯竭等严峻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战略,也是解决重工业型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柳州市作为典型的重工业型城市,已经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将以柳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例,探析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模式,并对柳州市的成功经验进行案例分析。

二、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探析

1.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污染排放

重工业型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企业,因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优势产业的污染排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途径。首先,应通过调整政策和鼓励创新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型为清洁产业,发展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强制停产、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加快重工业的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机理,实现生产与环保的协调。

2. 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土地保护

城市规划建设是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合理的城市规划、科学的城市设计,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践行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市生态的优化升级。政府应该加强

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管,同时鼓励企业和居民有序使用土地,积极向低碳、环保和绿色发展转型。

3. 强化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恢复

重工业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保护和恢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至关重要。重工业型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化工城市、钢铁城市等,地域广袤,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严重,保护与恢复重点明显。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建立现代环保机制,推动生态恢复,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4. 优化城市管理,促进资源节约

重工业型城市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现象,优化城市管理,促进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政府应该推进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的制度和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5. 加强公众教育,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加强公众教育,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推广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

三、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分析

1.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污染排放

柳州市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鼓励新型清洁产业发展,落实环保措施,减轻环境压力。例如,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

洁能源的利用,重点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产业,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同时,政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实施污染治理,增加企业的环保投入。

2. 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土地保护

柳州市通过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柳州市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和环保问题,保障生态环境健康。

3. 强化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恢复

柳州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打造“绿色柳州”。市政府积极推进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水系治理、植被恢复等工作,促进城市森林化建设,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实现城市生态平衡。

4. 优化城市管理,促进资源节约

柳州市加强城市管理,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推进破减、消减、量减,加快推广循环经济、绿色化生产,促进资源利用的高效和可持续。

5. 加强公众教育,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柳州市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建设绿色文明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使柳州市民从小就能树立绿色、生态的意识,形成共建共治、绿色、低碳、环保的城市文化。

四、结论

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柳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可供借鉴,政府应该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加强合作,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合作、全过程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实现生产与环保的协同发展,构建具有绿色、低碳、循环、生态的现代化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年** 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 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 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本文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 状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1.环境污染严重 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 污染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活垃圾等都 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和城市,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严重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一些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湿地的减少、森林的砍伐、草原的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一些特有的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自然资源的枯竭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3.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尤为突出。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极 大的浪费现象,能源消耗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频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 导致了资源的日益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 力实现新时代的环保目标。 1.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和治理设施,完善环境保护法 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大力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严惩环境污染行为。政府还鼓励企业加 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2.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精选7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一、报告的特点 1、内容的汇报性:一切报告都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让上级机关掌握基本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所以,汇报性是“报告”的一个大特点。 2、语言的陈述性:因为报告具有汇报性,是向上级讲述做了什么工作,或工作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情况、经验、体会,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对领导有什么意见、建议,所以行文上一般都使用叙述方法,即陈述其事,而不是像请示那样采用祈使、请求等法。 3、行文的单向性: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是为上级机关进行宏观领导提供依据, 一般不需要受文机关的批复, 属于单向行文。 4、成文的事后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 向上级机关作出汇报, 是事后或事中行文。 5、双向的沟通性:报告虽不需批复,却是下级机关以此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指导的桥梁;同时上级机关也能通过报告获得信息, 了解下情, 报告成为上级机关决策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依据。 二、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精选7篇) 报告的用途逐步扩大,用于新产品开发、投融资、公司发展规划、年度发展等方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 调查目的及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垃圾处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以便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建美丽家乡。 调查过程: 这段时间里,我实地考察过家乡的垃圾处理情况,也去了村委会询问。在与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我得知近几年,县里加大对乡村的

经济建设,修建了垃圾处理中心,村委会也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村里的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居民点分散、环保意识差等原因,垃圾问题依然严峻。 基本情况与分析: 1、经济发展。在我们的祖辈,乡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可称之为垃圾: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九年过后还能当抹布;剩菜剩饭可以喂猪,猪粪可以肥田,秸秆用来取暖,烧成灰又可以肥田!所以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归于“垃圾”行列的,换言之,垃圾是“富贵病”。 2、人口增多。除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也使得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这个显而易见,人均增加,人数增加,做一个乘法,自然就增加了总量。但与此同时,配套的服务设施滞后,自然就垃圾成山了。 3、难以回收。现如今的生活垃圾里,有许多塑料袋、旧衣服、旧玩具,这些相比于废旧金属,都是难于回收利用的物品,特别是塑料袋。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法规,但收效甚微。 调查结论及对策: 对于垃圾问题,社会上有人提倡出台法律法规来限制垃圾量的增长,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就提出: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就是说在大马路上倒垃圾就砍手,可在这种严刑峻法下还是有人随意乱丢,为什么?抓不住嘛,执法成本太高了,所以说我们要疏而不是堵。 对此我个人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垃圾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垃圾的解决也只能寄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决不能开历史倒车。举个例子,十九世纪人们都在为城市里的马粪发愁,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汽车,问题迎刃而解。另外,快速发展的经济会带动一整套垃圾处理产业链,西方的“垃圾经济学”已经初露峥嵘。 2、利用经济杠杆。期待科技进步来消灭垃圾有点遥不可及,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比如,给垃圾处理企业以补贴,或者干脆以垃圾的产生多少来决定税率,带动大工业转型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讲求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前瞻性理论构想 正当我们为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而陷入深思,其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早已对我们怎样对待自然的态度作出了直接应答。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将社会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科学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他们深刻地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析——以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析——以柳州市生态文明建 设为例 一、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重工业型城市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城市由于长期以来的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发展模式,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和资源枯竭等严峻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战略,也是解决重工业型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柳州市作为典型的重工业型城市,已经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将以柳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例,探析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模式,并对柳州市的成功经验进行案例分析。 二、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探析 1.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污染排放 重工业型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企业,因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优势产业的污染排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途径。首先,应通过调整政策和鼓励创新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型为清洁产业,发展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强制停产、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加快重工业的结构调整,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机理,实现生产与环保的协调。 2. 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土地保护 城市规划建设是重工业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合理的城市规划、科学的城市设计,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践行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市生态的优化升级。政府应该加强

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管,同时鼓励企业和居民有序使用土地,积极向低碳、环保和绿色发展转型。 3. 强化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恢复 重工业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保护和恢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至关重要。重工业型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化工城市、钢铁城市等,地域广袤,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严重,保护与恢复重点明显。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建立现代环保机制,推动生态恢复,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4. 优化城市管理,促进资源节约 重工业型城市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浪费现象,优化城市管理,促进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政府应该推进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资源节约的制度和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5. 加强公众教育,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加强公众教育,营造生态文明氛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推广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 三、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分析 1.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污染排放 柳州市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鼓励新型清洁产业发展,落实环保措施,减轻环境压力。例如,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报告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 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张。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怎要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近20多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大多采取了传统的粗犷性生产方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形势空前严峻。 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增加,生态系统功能在退化。 1. 我国的土地在持续荒漠化 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们漫不经心的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及重用轻养的恶习使草地逐渐退化,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致使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我国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升高。对于地球村的村民而言,必须面对它,正视它,这的的确确就是我们今天的家园现状。 2.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严重 多年来,我国向水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其中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约1356亿吨,早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0%。我国的江河湖海污染已经不堪重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北方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现象。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地下水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多有不同程度超标。

生态毕业论文题目(549个)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二〇一五毕业年三月毕业二十日

生态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二、论文参考题目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 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黑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模型系统研究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 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 石漠化带生态恢复的难点及文化对策研究 生态道德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 生态文明研究 水源地生态保护成本核算与外溢效益评估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我国旅游生态环境研究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生态视野中的动物叙事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 生态危机与精神救赎 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技术与人文精神——昆明世博社区生态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

白庄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评价 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基于RS-GIS-ES的生态景观征兆信息图谱的研究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研究 企业生态群的形成机理及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研究 生态自然权论 生态文学叙事策略研究 巢湖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多源遥感信息在植被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旅游对景区生态的负面影响及景区生态保护研究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研究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浅析我国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视阈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路径研究 植物措施在城市生态河道的应用研究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住宅设计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龙胜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区生态恢复研究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城市河流水环境区域生态景观建设系统研究 福州市生态园林的评价与建设对策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日期:2012年05月25日 谢海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十分严重。创新体制机制,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 1.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刚起步。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刚开始起步,在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相关法律制度尚未确立,使得交易的合法性成为问题,即交易后合法的排污量难以界定。二是总量控制指标难以确定。三是指标的原始分配难以做到公平。四是排污权交易信息平台和交易市场不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需要有成熟的买卖双方和中介机构。 2.尚未开征专门的环境税。虽然我国税收中已经包含了与环境资源相关的税种,涉及交通燃油、供暖及加工燃料、机动车辆、自然资源、废弃物管理和污染排放等领域,但由于这些税种在制定之初并不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各种税收之间缺乏协调性,因而并未充分发挥促进污染减排的作用。 3.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由于环境产权界定不清,利益主体不明,再加上支持资金严重不足、补偿标准低且缺乏可持续性,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一是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和主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方式。转移支付中以纵向为主,即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跨行政区域的横向转移支付尚未建立起来。二是以部门为主导的生态补偿,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明确的分工,管理职责交叉,在整治项目与资金投入上难以形成合力。三是生态补偿领域过窄、标准偏低。四是以“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缺乏稳定性。 4.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首先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顺,主要包括:从资源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的改革不到位,资源产权市场化程度低,运营不规范;资源行业行政性垄断与自然性垄断并存,对垄断行业的成本监管缺乏科学手段和制度性规定;资源税费和环保税费整体偏低,资源性产品价格没有体现资源的全部价值。其次,从价格体系看,我国再生资源价格高于初始资源价格,导致企业缺乏进行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动力,而是选择利用初始资源;废弃物处理成本高于排放成本,使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污染物。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1.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不完善。在实践中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一直存在,许多地方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与发展一直都是“两张皮”,环保部门与经济部门相互合作与制约机制不强。环境政策的设计、执行和实施不能有效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过程中,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许多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不恰当的经济政策所引发。 2.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尚未建立。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还相当滞后,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参与的领域窄,对政府环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分析 作者:郝玉宾 来源:《山西农经》2019年第06期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随着第3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全国已有不计其数的工厂落地生产,制造业和重工业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料对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各个企业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定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设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线,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其次,节能减排,减少废水、废气、废料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最后,将改革创新、全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完善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基本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6-0114-01;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205 ; ; ; ; 文献标志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3次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时期,各个国家大兴土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重大负担。例如北方的雾霾天气、粉尘、酸雨,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河流生物的死亡等,这些严重违背了发展经济的初衷。所以,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我国为了跻身于世界国家的前列,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发展经济,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由于我国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能源消耗大,所以绿色环保型经济模式自然就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可知,资源保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护和治理环境、土地开发和修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4个基本方向。这些方法相互促进,相互辅助,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1; 构建资源保护型社会 在整个自然环境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类有能力去大量开采资源,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肆意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导致大量资源流失[1]。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植被数量稀少、风沙严重等,因此保护资源就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全员参与,树立构建资源保护型社会的价值观念[2],禁止乱砍滥伐,推动资源保护型社会的建设。

柳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体会

柳州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体会 柳州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工业的发展给柳州市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的破坏,为应对生态问题,柳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且成果斐然。近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于城市的建设当中,妥善处理工业与生态的关系,通过对工业进行升级促进柳州市的发展转型,把柳州市建设成工业强、山水美、环境好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近几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从各方面对生态文明的道路进行探索,例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美丽柳州”乡村建设,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带动绿色发展,助推“美丽柳州”再上新台阶,为柳州市工业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逐渐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兼顾的双赢目标。柳州曾经的污染状况使广大柳州百姓和政府领导深刻的了解到,柳州市的发展不能走老路子,必须通过工业的改造转型走上一条生态柳州的道路。柳州市相关部门认识到打造生态柳州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将党的十八大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柳州城市建设规划融合,切实做到建立与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柳州市的生态梦。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大力推进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柳州市从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型。通过多年努力,柳州市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广泛的经验。

柳州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工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环境的保护上得到广泛的好评,柳州市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打造生态柳州的两大法宝,形成绿色生产链,进一步推进减排事业,实现柳州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发展绿色经济,柳州市将重点放到了对工业的调整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坚实的踏上低碳化的道路,将工业的生产发展与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相结合,培育出工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初期,柳州市的空气中充斥着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因此一度被称为“酸雨之都”。工业的发展给柳州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也给了柳州市打造生态家园的底气,早在2011年,柳州市就提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揽子计划,誓要将柳州市打造成为一个美丽的城市,做到山水、环境、形象、气质、和谐五个方面的融合,成为一个“五美城市”,实现人人好发展、家家好保障、个个好身体、天天好心情的“五好目标”,随着“五美五好”战略的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柳州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短板案例柳州

生态文明建设短板案例柳州 【原创版】 目录 1.柳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短板案例背景 2.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3.柳州市如何改进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4.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 正文 【柳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短板案例背景】 柳州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遇到了一些挑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下,柳州市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柳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工业污染严重:柳州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但很多企业没有达到环保标准,排放的废气、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城市规划不合理:柳州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建设过于拥挤,绿化面积不足,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气候环境恶化。 3.市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许多市民对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柳州市如何改进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柳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进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1.加强环保法制建设:柳州市加大了对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对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2.优化城市规划:柳州市对城市规划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3.提高市民生态环保意识:柳州市通过举办各类生态环保活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展望】 尽管柳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短板案例柳州

生态文明建设短板案例柳州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短板 3.柳州市政府如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4.生态文明建设对柳州市的意义 正文 【柳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近年来,柳州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柳州市已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市区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柳州市也面临一些短板问题,制约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短板】 1.工业污染问题:柳州市作为广西的重要工业基地,存在一定的工业污染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化工企业,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城市规划与环保不协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区域规划不够合理,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如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过度开发,导致山地被破坏,水资源受到污染等问题。 3.环保意识薄弱:部分企业和市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柳州市政府如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1.加强环境监管:柳州市政府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严查严管环境违法行为,确保企业按照环保要求进行生产。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4.提高市民环保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对柳州市的意义】 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柳州市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提升城市形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柳州市的整体形象。 3.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优美的生态环境将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知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与措施

可持续发展知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与措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的蓬勃发展,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气候变化、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需要在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伟大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本文从政策与措施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发展理念。 一、政策 1.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污染控制标准和责任追究,提供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 2.实施产业调整和布局规划

对于一些污染重、资源耗、能耗高的产业,政府应该通过调整和 布局规划,促进其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 该加大对生态产品和环保产品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绿色方 向发展。 3.加强环保支出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环保的支出投入,提高环保设施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建立现代化环保设施和技术,促进环保行业的发展,留给后代更 好的环境。 二、措施 1.发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政府 应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 加强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建设和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 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推广绿色出行

车辆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推广公共交通、鼓励环保出行方式,减少尾气排放。此外,也应该推广共享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浪费,以绿色出行方式,保护地球。 3.建设生态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城市机构开展绿化、景观、建筑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居民环境。 4.实行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应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实行环境责任保险、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提高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重视。 总之,推进生态文明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决心,推进可持续发展是引领未来的关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路上,中国将不断探索、创新和推进,在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的同时,也为全球促进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柳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柳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柳州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柳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 在资源保护方面,柳州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通过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柳州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源地保护制度,确保了城市的供水安全。同时,柳州市还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有效减少了水污染的程度。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柳州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柳州市积极推动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森林覆盖率提升工程,加强了对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通过这些措施,柳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柳州的生态环境也日益优美。 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柳州积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柳州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柳州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境治理方面,柳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柳州市加强了对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的治理,推动了工业企业的环保改造。同时,柳州市还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倡居民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有效减少了城市垃圾的数量,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柳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努力,柳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柳州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因素。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为了保护 地球家园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 要任务。本文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形成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农业现代化、资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文化传承等 多个领域的深入改革和协调发展。 第三章生态文明理论的演进 1. 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首先提出了资源与环境问题,强调人类要在自 然环境下得到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经济学为后来的生态文 明建设理论提供了学科基础。 2. 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学科基础之一,生态学强调要以 系统、协同、循环、平衡的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社会生态学理论 社会生态学是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将人与自然作为 一个整体来研究,这个理论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注重自然保护, 更加注重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中国具有伟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近年来,中国以“绿色、 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为指导思想,力求推进绿色发展。生态 文明建设实践包括: 1. 加强环境保护 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举行多项环保措施,如淘汰落 后产能、增强企业环境责任、强化空气质量治理等。 2. 发展绿色产业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实现资源型经济向绿色可持 续发展转变,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 3. 推进生态修复 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实行有计划、有步骤、高效的生态修复,如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 4. 做好生态环境监管

柳州以酸雨治理促城市生态转型——柳州市以环保促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服务民生的示范作用

柳州以酸雨治理促城市生态转型——柳州市以环保促经济升 级城市转型服务民生的示范作用 唐丁丁 【摘要】柳州市这个“十雨九酸”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美实现了向“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转变.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柳州市酸雨治理列为第四批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项目.这一项目开启城市环境治理新纪元,带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柳州从“污染城市”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跨越,“贷”动了柳州是从政府部门环保对策、城市环保质量到公众环保意识的全面提升,助力酸雨柳州的生态转变,在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城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年(卷),期】2011(036)005 【总页数】3页(P34-36) 【关键词】日本贷款项目;酸雨城市;生态转型;柳州 【作者】唐丁丁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2

上世纪80年代柳州在全国引人关注很大程度上因其是“工业柳州”和“酸雨之都”。长期发展的工业城市,如何在多项政策叠加的优势下,抓住机遇,快速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让更多老百姓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是我国各地老牌工业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几年来,华南工业重镇、中西部省区工业"龙头城市"的广西柳州市,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走符合柳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坚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使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成功实现了生态宜居城市转型。 柳州市这个“十雨九酸”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美实现了向“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转变,不能不说是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柳州市酸雨治理列为第四批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项目的带动作用。这一项目整体上“贷”动了柳州是从政府部门环保对策、城市环保质量到公众环保意识的全面提升,助力酸雨柳州的生态转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广西的主要工业城市,柳州人以“工业柳州一定要抓紧工业”这种思维定式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是能耗增加,“三废”排放量增大,伴随着特殊的车过年时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市区的煤烟型大气及酸雨污染严重,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最高达到0.251毫克每立方米,年度降水酸雨出 现频率最高达98.4%,降水PH最小值达到3.05,几乎达到酸醋的酸度,烟雾弥 漫的天空宛如“黑锅盖”,车辆遇雨生锈、作物遇雨变黄、市民遇雨常头痒```酸雨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元。 柳州成为我国四大酸雨之一,这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震动着地方政府部门重新思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存与可持续发展。经过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柳州市酸雨治理被列为第四批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备选项目,成为我国政府利用日贷实施环境污染治理工程首批项目之一,贷款额度约为1亿 美元。

柳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案研究

柳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案研究 孔猛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下,基于柳州特有的水系脉络、生态单元以及发展规划空间布局,提出了柳州市"一轴四库四分支、两核一环一廊道"的水生态格局.从而实现"完备的水安全体系、健康的水生态体系、洁净的水环境体系、高效的水节约体系、严格的水监管体系、先进的水文化体系"等6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 【期刊名称】《广西水利水电》 【年(卷),期】2017(000)004 【总页数】4页(P82-85) 【关键词】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管理制度;柳州市 【作者】孔猛 【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南宁 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北,全市辖5区5县,即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柳江区5区,柳城、三江、融安、融水、鹿寨5县,国土面积18 617 km2。2015年末,柳州市全市总人口40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56万人,柳州是中国西部的工业重镇,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 000多户。 柳江是柳州市的母亲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流经柳州市三江县、融

安、融水、柳城县、柳州市,柳州市境内集雨面积17 664 km2,超过1 000 km2的一级支流有古宜河、浪溪河、贝江、龙江、洛清江等5条。柳州市水资源 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1 025 mm,多年平均降雨量1 660 mm,水资源总量190.5亿m3。 柳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广,种类齐,数量多,尤其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城市景观、史前文化、柳宗元文化、山歌文化、奇石文化而闻名。全市有国家级A 级景区9家,其中4A景区8家。 2.1 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柳州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密布,水量充沛,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水生态本底条件较为优越的区域之一。市域范围内水生态类型多样,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岸坡等景观单元交错分布,不同尺度生态栖息地景观类型完整,水生生物结构完整,水生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及滨水生活的鸟类均具有较大的种群规模,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稳定,是我国传统的水生态优势地区。通过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主要公路、铁路、江河两旁的防护林建设,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等,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4.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19%,建成区绿地率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 km2,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鹿寨县、三江县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的荣誉称号。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坡耕地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海绵城市试点以及“百里柳江”建设工作,对于柳州市市域内生态护岸建设、湿地开发与保护、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2 存在问题 柳州市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以及水文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管理体系尚未构建完善;供水保障程度较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亟待

我国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比较研究

我国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比较研究 从各地“十二五”规划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省域层面得到广泛共识,但各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模式也各具特色,实践中已初步形成三种典型模式。“十二五”期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深刻认识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立足省情区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推进。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并将之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全国31省(区、市)为对象,以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或规划)作为各地表达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意图的主要载体,结合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讨省区生态文明建设在战略意识、战略模式、战略路径上的共性与差异性,剖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十二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所裨益。①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省域层面取得广泛共识 从各地“十二五”规划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省份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31个省(区、市)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写入规划的有26个,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写入指导思想的有6个,写入发展原则和目标的有13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题进行专篇(章)规划的有10个(见表1)。大多数省区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强调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普遍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生态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建立防灾减灾体系等作为“十二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仅从规划文本的表述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已从哲学概念转变为经济社会领域的一项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省域层面取得广泛共识。 二、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差异显现,表现为五大类型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虽然在省区层面取得共识,但是,各省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全国31个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样本,根据其内容和结构,综合战略(认识)和战术(行动)两个层面,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分为五种类型(见表2)。各省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在战略层面上的差异,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被写入规划文本,是一般性地被提及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 色发展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