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三说

长方体的认识三说
长方体的认识三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整册内容,

今天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说课标是说课程目标;说教材是编写特点和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说建议是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课程总目标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单元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属于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以图形为载体,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更好的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倡以“问题情镜——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立体图形的过程;理解表面积、体积(包括容积)的概念,掌握表面积、体积(包括容积)的计算方法。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感受1m3、1 dm3、1 cm3、1L、1ml的实际意义。

3、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探索和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不规则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数学思考:1、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和运用提高

等学习方法。

2、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解决问题:

1、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3、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情感态度:

1、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和创新精神

3、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4、,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建立

2、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方面:说教材

1、不同版本的对比

我主要从修订版、实验版、苏教版这三个版本加以比较

修订后的教材在本单元与实验教材基本相同,而苏教版的这一内容却出现在了六年级的上册,在内容的编排上和人教版有所不同,

(1)长、宽、高的认识不同

人教版教材在认识长、宽、高时,通过让学生用橡皮条制作长方体,在制作的过程探索长方体12条棱的特点,从而得出长、宽、高的概念,体现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而苏教版教材是直接给出了长、宽、高的概念。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相比较而言,人教版教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

(2)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编排不同,苏教版把这一内容编排在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里,而修订版和实验版编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里,这样的编排体现了知识的循序渐进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准备。

(3)增加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

不管是修订版还是实验版都增加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苏教版教材并没有编排这一内容,但修订版和实验版又有所不同,实验版出现在计算容积的内容里面,没有细讲,而修订版是将这一内容单独进行了编排。体现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2、教材编写体例及特点

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注意体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本套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特点一: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中,图形和概念的认识,都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如(1)

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

粉笔盒等的形状,以及它们的长、宽、高等练习。(2)注意用所学的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

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

线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

面积的内容。(

(2)特点二: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

联系紧密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

数学知识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

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

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

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

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

(3)特点三:加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立体图形这部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

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

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

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

动手、动口,动脑,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

例如22页8题让学生找出哪一个是左边长方体其中的一个面,以及

32页4题,填出合适的体积单位

安排了一些将三维转换为二维由立体图形想象展开图、立体图形想

象实物的练习,加强了空间观念培养的力度,

总的说来,本册教材在编写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重掌握知识。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练习的编排安排了较多的解决问题、变式题及操作性习题,并

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加强了习题的探索性

2编排体例

根据课标精神和编写意图本单元采用单元情景图引入,把整个单元分为三个小节,每个小节有若干课例,课例有情境图,情景问题,例题解疑,并且附有多种练习,包括随堂练习、小结练习、单元练习、整理复习等。

本单元利用单元主题图中的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从实物直

接抽象出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

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学习用数学的眼光

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既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又为教师的教

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

例题的选取贴近生活表面积、体积、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

接触到,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

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

的意识。做一做的编排是对新知的及时应用同时也使新知及时巩固

各种练习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实

现结合生活情境由浅入深,巩固深化的学习过程。满足学生的不同

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整理和复习的编排让学生及时复习,建构知识体系

4、内容结构和整合

(1)内容结构:

(3)立体整合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简单的立体图形,

已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前面几册教材又逐步学习了长

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本册教材借助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

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巩固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通过一系列活动认

识长方体的点、面、棱,进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表

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体积概念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是学生学习几何体体积的开始,对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为六年级下

册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做好铺垫,

5、易错、易漏、易混点

本单元的内容较多,接下来说一说本单元易错、易漏、易混的地方

棱长之和与表面积概念、计算公式的混淆

体积和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混淆

体积和容积及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方面:说建议

1、教学建议

结合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及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加强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对比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在这基础上指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教学体积单位时,注意与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对比。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以后,注意与容积的计算对比。例如:学习了体积与容积之后,有些同学误认为容积就是体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就此进行对比,容积和体积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它们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用体积公式计算),但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有三:(1)意义不同,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即内部体积)。(2)度量方法不同,计算体积从物体的外边去测量,计算容积所需要的数据,要从容器的里边去测量。(3)计量单位不一样,物体的体积,用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容积单位一般用升,毫升,但计算较大物体的容积时,也用立方米,升和毫升只限于计量液体,通过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又突破了本单元的难点。

(2)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具有直观性,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小途径

(3)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时,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4)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立体图形的问题。

2、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以书面、口头的形式进行测试,在本单元可从学生是否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应用公式解决问题这些方面,针对测试的情感进行评价

2、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应注重情感方面的评价,能否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都应予以评价

3、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是应突出特色课堂模式应与过程评价为主。

4、对学生评价,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体现多样化的评价。每学习单元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等)归纳学习方法和收获,遇到的问题等。

3、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处处有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进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

(1)文本资源。充分用好教科书、教学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也可以为学生推荐数学课外读物如数学家的故事、马小跳玩数学、聪明数学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

(2)信息技术资源

积极开发与利用网络、数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

(4)巧用学生资源。鼓励学生主动上台展示自我,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的意识。这样既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又使得问题解

决策略变得多样化。并可以针对学生在展示时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作为

知识的延伸,进行研究和探讨。

对于学生描述的结果可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以打分的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进行奖励。

教学感悟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数学老师,钻研教材,引导孩子们走进数学的美妙花园;全心投入,带领孩子们在数学的海洋嬉戏;细心呵护,培育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数学课堂中,使学生插上跨越的翅膀,在数学的王国中展翅飞翔。我愿为此不懈努力……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者路丽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三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立体图形,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3分钟) 1.教师分别出示一副纸牌(是用长方体盒装的)和一张纸牌,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形状,引出长方体。 2.(课件)提问: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 3.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从平面到立体,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经验,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二)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我的说课流程是: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程序。四、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 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 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 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长方 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 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 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 作者。”所以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新 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揭题

《长方体的认识》试讲稿

长方体的认识 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请看!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指生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对,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看!!这些长方体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喜欢得长方体?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请看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 (2)在操作中注意观察,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好,开始行动吧! 汇报交流,学习新知 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做出了一个漂亮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哇!这么漂亮啊!哪个小组想拿着你们做得,上来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指生说。 1. 研究长方体的面这组同学发现的可真多,他说到长方体上有很多面,哪是长方体的 面啊?谁能给大家找一找?对,像这种平平的滑滑的就叫做长方体的面。 我们来摸一摸,那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啊?哪个同学来给大家数一数?这位同学采用了标号的方法。谁又不同的数法?注意到了吗? (演示)前后、上下、左右。这种数法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真棒!咱们再用这种方法数一数。 哪个小组还发现了面的哪些特征?指生说。哦,这组同学发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你们组是怎么知道相对的面一样大的?通过比较发现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特征啊?你们组举手,有问题吗?哦?你们组的长方体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真的吗?快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还真是这样啊!这种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2. 研究长方体的棱哪个小组还想上来汇报?有情这组。你们还指出长方体有棱?对, 这组同学知道的真多!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棱。 同学们都来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指生说。有12 条棱。那你是怎么数的?上前边来数一数。哦,横着有4 条,竖着有4 条,还有斜着的4 条。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演示)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3组,每组相互平行的有4 条。 下面同学们再看一看,量一量这些棱的长度。 指生说。你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 研究长方体的顶点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发现?指生说。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19页的例1和例2。长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学习的起始。通过长方体盒子的观察,得出什么是棱、什么是面、什么是顶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立体图形可以从棱、顶点、面三方面研究,使学生形成关于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今后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立体图形的学习中。 (二)核心能力 引导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提高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动手搭建长方体框架,从而知道12条棱分为几组,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操作、想象等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 形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四)学习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长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12根的小棒(3组,每组4根)及8个插头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请找一个长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 谈话导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手拿一张纸,它的形状是?(长方形)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 师:面和面相交会形成一条边,在立体图形中我们把它叫做棱。(板书:面棱) 师:再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顶点) 师:这个点是怎么形成的?三条棱相交形成的点在立体图形中叫做顶点。 师:老师将它的秘密一一展现出来,咦?变成了什么?(长方体) 师:对,其实我们以前已经简单认识了长方体,那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了解它。(板书课题) 2.问题探究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①分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②交流汇报。 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2: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特别是棱长特征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形状,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精 品教案

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记忆在内的多种学习方法,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打开知识库,一起填一填。 ①、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②、长方体是由6个()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④、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⑤、相交于一个()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我是小法官。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24条棱。 (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3、我会思考。 说出下图所表示的物体的形状,并且说明: 4厘米 8厘米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我能想象。 前面的面积是(),()面和()面的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是()。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空间观念得以培养。 四、课外延伸,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2、课外作业:课本第29页“做一做”。 剪下附页1的图样。(1)把图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3)量一量所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收获,评价师生表现,体现教师的指导价值,并在互相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应如何做才取得更好效果。课外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宽、高 (8个)顶点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3、书练习五第一题。(略)(如有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实物如图中那样摆放后再回答) 4、判断。

长方体的认识表格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课时安排 1 总课时 教材解读: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学习目标A类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B类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C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 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简单的计算 预习 作业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个体个体学习清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目标A\ 5 分钟】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

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 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 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目标 B \ 15 分钟】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_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你们听说过没有?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石头的形状我们称之为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 观察后回答: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1)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2)它的12 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棱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认识长,宽,高。 (4)请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说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二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 四、巩固练习.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在数 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 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 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3、让数学走进生活 设计思路: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 教学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例1例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 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 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概括特征— 抽象特征三个层次来设计.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实物牙膏 盒、砖块等进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长方形围成长 方体,动态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 棱、顶点的特征加以概括,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建立 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课)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执教者:浚县善堂镇沙西中心校王凤霞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认识长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生命课堂四字六步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物体。 学习过程: 一、督预示标: 1、引入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立体图形,首先我们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按照对同学们的预习要求,我来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预习了谁举手,谁来代表你们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说说进度、方法和效果、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提示语: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主动预习课文的习惯,学会标注,尝试完成本节的练习和习题,一定要让自己的学习走在老师的前面,并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梳理 自学提纲: 1 .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三、小组答疑 各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解决自学提纲中的所有问题和在自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并推选小组成员准备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参与,指导活动开展。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提问和挑战。 2、归纳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五、联系拓展 1、填空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9 厘米、3 厘米、2.5 厘米。请同学说出这个长方体上面的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左边的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多少?

二 长方体(一)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形的认识 题目一二三四五六 分数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 是( )形。也有可能有( )个相对的面是( )形。长方体相对面面积( ),相对的棱的长度( )。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 )形,它的面积都( ),它的棱长都( )。 (2)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 )。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2.看图填空。 (1)右图皮鞋盒的上面是( )形,长是( )cm, 宽是( )cm,和它面积相等的面是皮鞋盒的( )面。 (2)它的左面是( )形,长是( )cm,宽是( )cm, 和它面积相等的面是皮鞋盒的( )面。 (3)有( )个面的长是30cm,宽是10cm。 3.选一选。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cm,每条棱长( )。 A.1cm B.2cm C.3cm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 )个面是正方形。 A.1 B.2 C.4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棱长之和( )。 A.扩大到原来的2倍 B.扩大到原来的4倍 C.扩大到原来的8倍 (4)至少用( )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A.4 B.6 C.8 4.(1)你能计算出它的棱长总和吗?仔细观察再填写哟! 长/cm 宽/cm 面积/c㎡ 上面 左面 右面 56个面的编号分别是:

6.服务员用绳子将一种长10cm,宽6cm,高4cm的礼品盒包扎起来,接头打结处20cm。下图包扎10m长的绳子最多能包扎几个同样的礼品盒? 参考答案 1.(1)6 12 8 长方 2 正方相等相等正方相等相等

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三)教学目标

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三)教学目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观察后回答: ①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③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④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2、出示第19页图中的各个实物,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②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是都占有一定的什么? (空间,占有一定空间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③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④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说)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归纳: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二)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1、它的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二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当是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这里所说的全面,当指知识与技能、方法的辩证统一。和谐当指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应多体现在学生的精神发展上。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认识”,属传统的教学内容。但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体现出课标的精神,还是值得探索的。于是,我在昨天专门备了详案,改变了五环节的教学结构,以师生互动的流程图进行了一次教案改革的尝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又一次完全打破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使我遭遇了一连串的奇境,也许,这该是新课程发展的风景吧。 一、遭遇到了与教学设计不符的困境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其实,孩子们还没有学习圆的认识。但我是不能否认孩子的。 我本想出示一长方体让孩子来比较一下,这是不是长方

形,使孩子在比较中对立体图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没想到,一位同学说:“还有球,也是平面图形。这时,是直接否认孩子还是听听孩子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 “请告诉同学们,你的理由是什么?” 没想到他的理由是那么的简单:“球也是圆” 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那么球也是平面图形了,问题还出在对概念的理解上。 如何处理这没有意想到的问题,我唯有让孩子们自已来作出判断。 “球是圆形吗?”我问孩子们。更没想到的是,赞同的与反对的竟是各占一半。 “那请你们讨论讨论,圆与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我便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这个问题。 孩子们纷纷争论起来,争论得很激烈,很精彩。在争论的过程中,他们终于对“平面”与“立体”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在小组交流时,孩子们亮出了自已的观点,从孩子的发言中,我知道了孩子们在比较中与辩认中,对平面与立体图形有了新的建构。也顺势揭出了“立体图形”这个概念。通过“圆”与“球”这两个原本与本节课不相干的知识点的学习,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被激活了,思维活动的力度比起我原先设计的用“长方形”与“长方体”来比较更为激烈与刺激。

长方体的认识三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整册内容, 今天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说课标是说课程目标;说教材是编写特点和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说建议是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 1、课程总目标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单元目标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属于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以图形为载体,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更好的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倡以“问题情镜——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立体图形的过程;理解表面积、体积(包括容积)的概念,掌握表面积、体积(包括容积)的计算方法。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感受1m3、1 dm3、1 cm3、1L、1ml的实际意义。 3、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探索和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不规则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数学思考:1、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和运用提高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课题:《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五年级使用时间:2013年3月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长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9 页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等概念; 2、在独立思考、分组合作等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3、在自己动手动脑尝试发现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并在探究成功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教具准备: 长方体纸盒、直尺、有关本课设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 .多媒体计算机屏幕显示下列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 .将一个长方形放平叠加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3 .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电冰箱、微波炉、火柴盒……) 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1. 实物整体观察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的学具,摸一摸它。你发现了什么? (2)再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边” )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3)再请大家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 研究面的特征。 同桌一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研究: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 (2)相对的面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然后交流归纳长方体面的特征。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 等方法,知道了长方体有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真了不起,还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吗?2.研究棱和顶点的特征。 同桌一起用你们喜欢的方法研究: (1)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可以分成几组? 这些棱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3.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